不同种类煤粉燃烧NO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不同种类煤粉燃烧NO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不同种类煤粉燃烧NO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第27卷第5期中国电机工程学报V ol.27 No.5 Feb. 2007 2007年2月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7 Chin.Soc.for Elec.Eng.

文章编号:0258-8013 (2007) 05-0018-04 中图分类号:TK223 文献标识码:A 学科分类号:470?20 不同种类煤粉燃烧NO 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杨冬1,路春美2,王永征2

(1.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山东省济南市250014;

2.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山东省济南市250063)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 x Emission

With Different Pulverized Coal Combusting

YANG Dong1, LU Chun-mei 2, WANG Yong-zheng2

(1. School of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2. School of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3,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 x releasing for different pulverized coal in one dimensional furnace were studied. The effect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coal propert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 x releasing was also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NO x wa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owed: the volatile and nitrogen content of coal,pulverized coal fitness, combustion temperature and extra air coefficient have a clear effect on NO x releasing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NO x has higher level with more volatile or nitrogen contained in the coal; Fine pulverized coal can also b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NO x down based fuel-rich. It is useful for optimizing combustion and controlling NO x emission.

KEY WORDS:pulverized coal; combustion; NO x;releasing characteristic; pollutant control

摘要:为研究煤粉燃烧过程中NO x的排放特性,在一维煤粉燃烧实验台上,对单煤及其混煤进行NO x析出特性的燃烧试验研究,具体分析煤质特性、燃烧工况对NO x排放特性的影响,在试验的基础上,对NO x的排放规律进行理论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煤中的挥发分含量、含氮量、煤粉细度和过量空气系数对NO x的排放浓度有较大的影响;煤中挥发分、含氮量含量高,NO x排放浓度也高;在富燃情况下,煤粉越细,NO x排放浓度就越小。对优化燃烧、控制NO x 排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煤粉;燃烧;NO x;排放特性;污染物控制

0 引言

在我国,火电发电是主要发电方式,以燃煤引起的煤烟型烟雾污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煤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研究电厂燃煤污染物排放特性,实现高效、低氮燃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3]。

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煤粉燃烧NO x排放特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13],但煤粉燃烧十分复杂,煤种、燃烧工况等因素对NO x生成影响很大。本文针对山东电力用煤品种多、煤质多变、燃煤NO x 排放量大等问题,对不同煤种在一维火焰燃烧过程中NO x排放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探讨NO x析出规律,为优化燃烧、控制污染物排放提供理论支持。

1 试验装置及试验参数

1.1 试验装置

为了模拟煤粉在锅炉中的燃烧过程,研究燃煤氮氧化物的形成规律,特设计煤粉一维下行火焰燃烧实验台。实验系统设计功率5kW,总体高度8m,双层布置。炉膛内径为80mm,气流沿炉膛向下一维流动,煤粉和空气的混合物由炉膛顶部的直流燃烧器进入炉膛,经预热器加热的二次风通过二次风喷嘴喷射进炉膛[14]。煤粉燃烧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

图1煤粉一维燃烧实验装置系统图

Fig. 1 One dimensional experimental

system for pulverized coal combustion

第5期

杨 冬等: 不同种类煤粉燃烧NO x 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19

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对各测点参数进行实时检测,烟气经过预处理后再进行成分分析,烟气分析仪测量的数据通过编程实现计算机自动连续采集。 1.2 试验参数

从山东各地发电厂采集入炉煤,包括烟煤、贫煤、无烟煤等不同煤种。采集来的原煤用实验室中的磨煤机磨制成试验所需的成品。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如表1所示。煤粉粒度为0~20mm ,过量空气系数为1.0~1.4,炉内温度为900~1300℃。

表1 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Tab. 1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es of coals

工业分析/%

元素分析/%

低位发热量/ (kJ ?kg ?1) 煤 种

M ad A ad

V ad

FC ad

C ad

H ad

O ad

N ad

S ad

Q net,ar LJ 8.4 22.1 39.7 29.75 49.9

3.4 1

4.22 1.38 0.55

18188 BZ

13

21.3 41.2 24.44 48.9 3.24 11.65 1.35 0.49

17981 ZX 2.98 19.2 33.9 43.53 61.65 4.27 9.99 0.87 0.68 22543 LC 1.3 16.6 20.2 61.87 70.94 3.74 5.51 1.26 0.65 26806 HT 1.1 32.3 14.4 52.14 58.96 2.93 1.82 0.98 1.88 20696 LCH 1.1 27.1 12.7 59.03 64.18 2.82 3.23 1.20 0.37 23705 HZ 1.41 24.2 9.67 64.71 64.75 3.16 3.93 0.83 1.72 23288 FF 0.69 27.9 6.68 64.71 64.18 1.7 3.9 1.27 0.41

18705 YQ 1.42 22.6

10 67.04 68.3 2.38 4.93 0.76 1.88

24622

注:LJ —梁家;BZ —北皂;ZX —邹县;LC —莱城;HT —黄台;LCH —聊城;

HZ —荷泽;FF —峰峰;YQ —阳泉。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不同煤种在燃烧过程中NO x 排放特性

在煤粉燃烧的过程中,煤中的氮不断析出,NO x

不断生成与破坏,其中氮的析出可分为2个阶段:挥发分析出阶段和焦炭燃烧析出阶段,因此燃料中的氮生成NO x 可分为2个阶段:挥发分均相生成阶段和焦炭异相生成阶段。在挥发分析出阶段,析出的氮主要以HCN 和NH i 的形式从煤中释放出来,并大量被氧化成NO x ;在焦炭燃烧阶段,焦炭N 被氧化成NO x 。煤中的氮在这2个阶段的分配比例与煤质和热解温度有关。图2是不同煤种在一维燃烧炉中的NO 沿炉膛轴向的浓度分布曲线,可以看出,

0 1 2 3

L /m HT

LCH YQ

[N O ]/(g /L )

?6

图2 不同煤种在炉中的NO x 浓度分布曲线 Fig. 2 NO x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kinks of coals in the furnace

NO 浓度分布曲线上存在2个较明显的波峰。这2个波峰就是煤中的氮在不同阶段释放的结果。第1个波峰比较陡,这主要是由于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过程非常迅速,焦炭的燃烧过程相对缓慢;在第2个波峰后,曲线缓慢下降,主要是由于焦炭的还原作用使生成的NO x 部分还原。 2.2 煤质特性对NO x 生成的影响 2.2.1 挥发分对NO x 生成的影响

煤粉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NO x 以燃料型NO x 为主,而在燃料型NO x 中,挥发分中的氮生成的NO x 占60%~80%,所以挥发分的含量是影响NO x 排放浓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挥发分含量高,氮的释放量就大,产生的NO x 浓度就高。图3表示了煤中挥发分与NO x 浓度的关系。可以看出,ZX 烟煤的挥发分高于LC 烟煤,其生成的NO 浓度也高于LC 烟煤。

0.5 1.5 2.5

3.5 L /m LC [N O ]/(g /L ) ZX

10?6

图3 煤中挥发分含量与NO x 浓度的关系 Fig. 3 NO x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in the furnace for volatile content

2.2.2 含氮量对NO x 生成的影响

图4表示了煤中含氮量对NO x 生成浓度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煤粉含氮量的增加,NO x 的排放浓度也在增加。因为煤粉燃烧生成的NO x 主要是燃料型NO x ,燃料中含氮量的增加,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势必会有助于NO x 的生成。但这种趋势不明显。这是由于煤粉含氮量增加,其转化率下降,抵消了氮的增加造成的氮氧化物的生成。

[N O ]/(g /L )

0.5 1.5 2.5

3.5 L /m BZ

HT

YQ

?6

图4 煤中含氮量对NO 浓度的影响

Fig. 4 Effect of nitrogen content on NO concentration

20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第27卷

2.3 燃烧工况对NO x 生成的影响

2.3.1 过量空气系数对NO x 生成的影响

图5是HT 煤粉在一维燃烧炉内燃烧时,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炉内NO 浓度分布曲线。可以看出,过量空气系数影响炉内燃烧工况,过量空气系数α 增加,NO x 的生成量也增加,反之,过量空气系数α 减少,NO x 的生成量也减少。但是过量空气系数α 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煤粉燃烧效率降低,NO x 的排放浓度都降低。

[N O ]/(g /L ) 0.5 1.5 2.5

3.5 L /m α =1 α =1.2 α =1.4

?6

图5 过量空气系数与NO 浓度之间的关系 Fig. 5 NO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for different extra air coefficent

对于燃料型NO x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过量空气系数α <αZ ,随着过量空气系数α的减少,NO x 的生成量也减少。这主要是在低氧条件下,中间产物HCN 和NH i 等易向N 2转化,同时煤粉燃烧产成还原性气体以及未燃尽的碳,会使已经生成的NO 被还原;当过量空气系数α >αZ ,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过量空气系数α的增加,NO x 的生成量也增加。这主要是氧气浓度升高后,中间产物易转化成NO x 。因此,在保证锅炉效率的前提下,优化燃烧区的燃烧工况即保持最小着火时O 2的需要量,能有效减少NO x 排放。

2.3.2 煤粉细度对NO x 生成的影响

煤粉越细,则初期NO 的排放浓度越低。这是因为煤粉越细,燃料中的氮越容易释放,在富燃条件下,燃料氮首先转化为N 2。在挥发分析出阶段,煤粉越细,可以有更多的CO 气体参与反应过程,以CO 为主的还原性气氛减少了氮的中间产物向NO x 的转化;煤粉越细,还可以使煤中更多的含氮官能团随挥发分析出,生成更多以挥发分形式析出的氮,而使以焦碳氮形式析出的氮随之减少。同时,细煤粉由于其反应表面积增大,焦碳对NO x 的还原能力增强。另外,由于着火提前,相应地延长了已生成NO x 的分解还原时间,因此细煤粉可以达到较低的NO x 排放浓度。HT 煤粉粒径对NO x 浓度的影响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煤粉粒径较小时,初期

NO 浓度较低,在NO 浓度峰值出现以后,由于后期O 2浓度较高,所以此时生成的NO 的浓度偏高。 2.3.3 CO 浓度与NO x 浓度的关系

对BZ 褐煤进行试验,以探讨CO 对NO x 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CO 浓度分布与NO 浓度分布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并且NO 的实际排放浓度往往小于理论排放浓度。这是因为煤中的氮转化为NO 后,部分NO 被还原为N 2。这些还原物包括半焦、CO 、NH 3、H 2以及碳氢化合物等,其中CO 对NO 的还原贡献是比较突出的。CO 对NO 的催化剂还原作用为

CO +NO →CO 2+1/2N 2

其中[CO]/[CO 2]的比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图中2曲线的后半段,CO 对NO 浓度的影响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还原物中半焦的作用增大,CO 对NO 的还原作用减弱。

[N O ]/(g /L ) 0.5 1.5 2.5

3.5 L /m R <0.074mm

R >0.074mm

10?6

图6 煤粉粒度与NO x 浓度的变化关系 Fig. 6 NO x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in the furnace for the size of pulverized coal

[N O ]/(g /L )

0.5 1.5 2.5

3.5 L /m NO 浓度 CO 浓度×0.1

?6

图7 CO 浓度对NO 生成浓度的影响

Fig. 7 Effect of CO concentration on NO concentration

3 结论

(1)NO x 主要是在煤粉着火过程中产生的,NO 的生成过程由挥发分中的均相反应和焦碳中的异相反应组成,燃料氮在挥发分及焦碳中的分配比例与热解温度有关。对NO x 的控制应重点放在挥发分着火与焦碳着火阶段。

(2)当煤中含氮量较低时,燃料型NO 浓度显著减少,煤中含氮量越高,NO 浓度越高,但煤

第5期杨冬等:不同种类煤粉燃烧NO 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21

中氮向NO的转变率随煤中含氮量的增多而降低。在煤中含氮量相同的情况下,煤中挥发分含量越高,则氮的释放量越大,NO x排放浓度越高。但对于挥发分含量较高的煤种,最终生成的NO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燃煤NO x最终生成量不仅与燃煤含氮量有关,还取决于煤中氮的析出过程、中间产物的相互反应、中间产物与已生成NO x的还原反应等的综合作用。

(4)煤粉的粒度对NO x的生成量有明显的影响。在富燃情况下,煤粉越细,NO排放浓度就越小,因此细煤粉可以达到较低的NO x排放浓度。

(5)过量空气系数影响炉内燃烧工况,过量空气系数α 增加,NO x的生成量也增加,反之,过量空气系数α 减少,NO x的生成量也减少。但是过量空气系数α 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煤粉燃烧效率降低,NO x的排放浓度都降低。

参考文献

[1] 毛健雄,毛健全,赵树民.煤的清洁燃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 曾汉才.燃烧与污染[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3] 路春美,王永征.煤燃烧理论与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

[4] 李永华,李松庚,冯兆兴,等.褐煤及其混煤燃烧NO x生成的试

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21(8):34-36.

Li Yonghua,Li Songgeng,Feng Zhaoxing,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NO x of brown and brown-blending coal combus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ESS,2001,21(8):34-36(in Chinese).

[5] 刘汉涛,王永征,李英杰,等.一维火焰燃烧NOx、SOx排放规

律试验研究[J].锅炉技术,2005,36(1):75-80.

Liu Hantao,Wang Yongzheng,Li Yingjie,et al.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rules of NO x and SO x emission from the pulverized coal combusting in the one dimensional boiler[J].Boiler Technology,2005,36(1):75-80(in Chinese).

[6] 金晶,张忠孝,李瑞阳.煤粉燃烧炉膛沿程NO x释放规律的研究

[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35-39.

Jin Jing,Zhang Zhongxiao,Li Ruiyang.Study on the NO x release rule along boiler dring pulverized coal combus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6,26(1):35-39(in Chinese).

[7] 向军,邱纪华,熊友辉,等.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特性试验研究[J].中

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20(9):55-58.

Xiang Jun,Qiu Jihua,Xiong Youhui,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NO x emission of coal combus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ESS,2000,20(9):55-58(in Chinese).

[8] 方立军,高正阳,阎维平,等.低挥发分煤燃烧NO x排放特性的

试验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8):211-214.

Fang Lijun,Gao Zhengyang,Yan Weiping,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 x emission of low Volatile coal combus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ESS,2003,23(8):211-214(in Chinese).

[9] 程俊峰,曾汉才,熊蔚立,等.降低300MW 贫煤锅炉NO x排放

的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5):157-160.

Cheng Junfeng,Zeng Hancai ,Xiong Weili,et al.Research and test for reducing NO x emission of a 300 MW lean coal-fired boiler [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2,22(5):157-160(in Chinese).[10] 郭永红,孙保民,刘彤,等.褐煤的超细粉再燃中NOx的生成与

还原的数值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8):96-98.

Guo Yonghong,Sun Baomin,Liu Tong,et al.numerical simulat- ion of nox formation and deoxidization with micro-pulverized coal reburning technolo- gy for lignit[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5,25(8):96-98(in Chinese).

[11] 姜秀民,杨海平,刘辉,等.粉煤颗粒粒度对燃烧特性影响热分析

[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12):142-145.

Jiang Xiumin,Yang Haiping,Liu Hui,et al.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oal powder granularity 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by thermo- gravimetry[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2,22(12):142-145(in Chinese).

[12] 姜秀民,李巨斌,邱健荣.超细化煤粉燃烧特性的研究[J].中国

电机工程学报,2000,20(6):71-78.

Jiang Xiumin,Li Jubin,Qiu Jianrong.Study on combustion on characteristic of micro-pulverized coal[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0,20(6):71-78(in Chinese).

[13] 翁安心,周昊,张力,等.不同煤种混煤燃烧时NO x生成的试验

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4,19(3):242-245.

Wong Anxin,Zhou Hao,Zhang Li,et al.Experimental reaserch of the NO x generation and burnou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ombustion of blended coal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mal Energy and Power,2004,19(3):242-245(in Chinese).

[14] 杨冬,王永征,路春美,等.煤粉燃烧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J].实

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44-47.

Yang Dong,Wang Yongzheng,Lu Chunmei,et al.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experimental apparatus for pulverized-coal combustion [J].Laboratory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2006,25(1):44-47(in Chinese).

收稿日期:2006-03-24。

作者简介:

杨冬(1973—),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洁净燃烧与污染物防治,ydc1178@https://www.360docs.net/doc/4810328848.html,;

路春美(1958—),女,工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洁净燃烧与污染物防治;

王永征(1965—),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洁净燃烧与污染物防治。

(编辑车德竞)

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性

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性 目前,生物质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就是生物质燃烧。研究生物质燃料的组成成分,了解其燃烧特点,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从刘建禹、翟国勋等[20]对生物质燃料特性的研究可以发现,生物质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化学的角度上看,生物质属于碳氢化合物,含固定碳少。生物质燃料中含碳量最高的也仅50%左右,相当于褐煤中的含碳量。因此,生物质燃料不抗烧,热值较低;若生物质燃料中含氢量变多,挥发分就明显增多。生物质燃料中的碳元素多数和氢元素结合成小分子的碳氢化合物,燃烧需要长时间的干燥,在一定的温度下热分解而析出挥发物。所以,生物质燃料易被引燃,燃烧初期,烟气量较大;生物质燃料含氧量明显地多于煤炭,它使得生物质燃料热值低,但易于引燃;生物质燃料的密度小于煤炭,其质地较疏松,特别是农作物秸杆和一些粪类,因此生物质燃料易于燃烧和燃尽,但其热值较低,发热量小,灰烬中残留的焦碳量少于燃烧煤炭;生物质燃烧排放烟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含量较少,故对环境的污染将小于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时无需设置控制气体污染装置,从而降低了成本,这也是生物质优于化石燃料的一方面[22]。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主要分为挥发份的燃烧和残余焦炭的燃。 本文有宇龙机械整理。 4 烧,其主要燃烧过程的特点是[23]: (1)生物质水分含量较多,燃烧需要较长时间的干燥,产生的烟气量较大,排烟造成热损失较高; (2)生物质燃料的密度较小,结构比较疏松,燃烧时受风面积大,较易造成悬浮燃烧,容易产生一些黑絮; (3)由于生物质热值低,发热量小,在锅炉内比较难以稳定的燃 烧; (4) 由于生物质挥发份含量高,燃料着火温度较低,一般在250℃ ~350℃温度下挥发份就大量析出并开始剧烈燃烧,此时若空气供应量不足,将会增大燃料的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 (5)挥发份析出燃尽后,受到灰烬包裹和空气渗透困难的影响,焦炭颗粒燃烧速度缓慢、燃尽困难,如不采取适当的必要措施,将会导致灰烬中残留较多的余碳,增大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 生物质燃烧利用现状 涂装生物质燃烧机第一品牌-淳元将陆续为你带来行业新资讯。 生物质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自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使用这种能源。人们主要是将生物质进行燃烧,其产生的热能可以用于做饭,取暖等日常生活;或者将生物质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也可以用来替代生物质能源,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20]。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达几亿吨。生物质是唯一可转化成可替代常规液态石油燃料和其他化学品的烧,其主要燃过程的特点是[23]:(1)生物质水分含量较多,燃烧需要较长时间的干燥,产生的烟气量较大,排烟造成热损

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

第20卷第3期2000年8月 幼力工程 POWERENGINEERING v01.20No,3 Iune2000-703 ?藏工技术? 文章缩号:1000—6761(2:000)03一04 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 朱群益,李瑞扬,秦裕琨,孙恩召 (哈尔演工业走学,哈尔滨150001) 摘要:采用热天平,在20c/mEn的升温速成下,对12种蛛的燃烧反应蔚力学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表面反应速率系敷InKs与1/T问的关系曲线量嚣段线性分布,苒分霹点温度与由燃烧特性曲绒所彳萼删的着戈温度厦最大燃烧速率时应的温度相一致。此外.遇蛙计算得到了活化能E与蜮的组成成分间的觉化热肆厦E争撅率因子K两者问的关系曲线。鹰1D袁1拳3 主题词;锅炉;煤粉燃烧;秘力学参数}热天警;研究 串圉分类号:TK229。6”文献耩浚碣;A 0赘言 煤粉燃烧特性对锅炉的设计和运行肴饕爨要的影响,在影响煤粉着火与燃烧的诸多因素中,煤的反应性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煤粉燃烧特饿的试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热天平得到了广泛的廨用。热天平的试验结果与坩埚形状、试样檄、升温速度等试验条件有关,本文采用适合予臆用热爱平研究煤粉燃烧特性时的“零维燃烧摸划”(即当试样层厚度3(mm)与试样粒径d,(pm)之毖a/d。≤l,3~1。5×101时,试样层内簌浓魔努枣均匀。燃烧特性试验结果与试撵量无关尹】,瓣攥耪燃斑反应囊力学参鼗进舞了一些试验辑瓷。1试验设备殛试验条谗 试验采用日本产RIKAGU8150型热爰平,气体流动型式如图l所示,试样支架为TG浆,坩蛹为圆柱形,直径为1.0cm,高为0.3cm,采用虹外线加热炉。为筒化试验结果的分析,试验肘兜以100℃/rnin将试样升至105℃,在此温度下憾漱一段时间,一般当恒温时间超过3min后,试样不再失重,此时试样重量为干燥基重量,记为G(rag>。试验中≮为4~5mg,而后试样在20C/n:lin拜瀑速度下进行燃烧试验,气体为空气,常 籁穰霜鬻:1998o,s31 捧誊麓舟:来群矗(196z~),男,谆±学位,t983年挚熊予 跨馨姿王韭丈学。主要扶事撵糖燃燕技末粒舞蠹与鑫翔 方蕊的研完工作。压,流量为150ml/min。奉交舞瓣攥撵酌残努分拆如表1。试样箨势粒径为71~9舡m,墩簿零平均值,砌平均粒径d,为80.5,urn。 墨1气肄褥动型式 2理渣分辑 蟮蜗及试样麓瑶示于冒2。擞摄“零缎燃烧模型”,假设: (1)试样粒子为同一宣径的球形颗粒,采用等密度缩核模型,即燃烧过程中试样颗髓数不变,随着燃烧的进行,未燃核直径逐渐缩小。不考虑裹灰对燃烧的影响。 (2)燃烧只发生在颗粒表面,威腕逋率的计算以颗粒未燃核外表面积为准。 (3)试样层内各处氧分压分布均龆。 (4)表面反应产物为CO。。 试嚣惑静燃烧速率qg/s霹表示为; q--St墨+P:(1) q一0。375m。.(2)  万方数据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相关计算 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Word版含解析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 和NO 2,②NO 2和O 2,③NH 3和N 2。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 1、V 2、V 3,则下列的关系正确的是 A .V 1>V 2>V 3 B .V 1>V 3>V 2 C .V 2>V 3>V 1 D .V 3>V 1>V 2 【参考答案】 B 氮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的五大规律 (1)“NO 2+H 2O”型 由3NO 2+H 2O 2HNO 3+NO 可知,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为NO , V 剩(NO)=13 V (NO 2)。 (2)“NO 2+O 2+H 2O”型 由4NO 2+O 2+2H 2O 4HNO 3可知: 2222222222241(NO )1 41 NO H O NO (NO)[(NO )-4(O )](O )3 141O O (O )(O )-(NO )4 V V V V V V V V ??=? ?>=??? <=??剩剩原∶,恰好反应,无气体剩余∶,过量,与再反应,剩余,∶,过量,剩余, (3)“NO+O 2+H 2O”型

由4NO+3O 2+2H 2O 4HNO 3可知: 22222243(NO)4 4 3NO NO (NO)(NO)-(O )(O )3 343O O (O )(O )-(NO)4 V V V V V V V V ??=? ?>=??? <=??剩原剩原∶,恰好反应,无气体剩余∶,过量,剩余,∶,过量,剩余, (4)“NO+NO 2+H 2O”型 由3NO 2+H 2O 2HNO 3+NO 可知,反应后剩余NO ,V 剩(NO)=V 原(NO)+ 1 3 V (NO 2)。 (5)“NO+NO 2+O 2+H 2O”型 由4NO 2+O 2+2H 2O 4HNO 3 ①,4NO+3O 2+2H 2O 4HNO 3 ②可知: 先假设发生反应① 2222222222241,,NO,(NO)(NO)41,NO ,NO H O 1 NO,(NO)(NO )(NO) 341,O ,O NO (NO ): (O )43,(NO)443,NO,(NO)(NO)'(O )'(O )3 43,O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剩原剩原剩原剩剩剩∶恰好发生反应①剩余∶发生反应①后剩余与反应最终剩余∶发生反应①后剩余剩余的与按②反应∶最终无气体剩余∶最终剩余∶最终剩余223O )'(O )(NO)4V V ?????? ???? ? ? ???? ? ???? ???=-???? 剩原 实际上V (NO 2)∶V (O 2)=4∶1和V (NO)∶V (O 2)=4∶3 时,均相当于N 2O 5的组成,与N 2O 5+H 2O 2HNO 3等 效,故当NO 、NO 2、O 2的混合气溶于H 2O 时也可利用原子个数比进行判断: 22 5O (N)2 5(O)2 5NO n n ?∶ 剩余∶ 恰好完全反应∶ 剩余 1.把一定质量的铁完全溶解于某浓度的硝酸中收集到0.3 mol NO 2和0.2 mol NO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 溶液充分反应,经过滤、洗涤后,把所得沉淀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固体质量不可能为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工业锅炉NOx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目次 1 适用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工业锅炉INDUSTRIAL BOILER (1) 3.2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NO X (1) 3.3控制技术CONTROL TECHNOLOGY (1) 4 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特性 (1) 5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2) 5.1低氮燃烧技术 (2) 5.2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3) 5.3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6) 5.4化学吸收技术 (9) 5.5组合技术 (10) 6 控制技术选用建议 (10) ii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以煤、油和气为燃料,单台出力10~65 t/h的蒸汽锅炉、各种容量的热水锅炉及有机热载体锅炉;各种容量的层燃炉、抛煤机炉。 使用型煤、水煤浆、煤矸石、石油焦、油页岩、生物质成型燃料等的锅炉,参照本指南。 本指南不适用于以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为燃料的锅炉。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南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南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HJ 462 工业锅炉及炉窑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HJ 562 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HJ 563 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DB44/765 广东省地方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3.1 工业锅炉industrial boiler 指提供蒸汽或热水以满足生产工艺、动力以及采暖等需要的锅炉。 3.2 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 NOx 指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工业锅炉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两种。 3.3 控制技术control technology 针对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整体上实现高水平环境保护所采用的与某一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工业部门得到应用的,适用于不同应用条件的一项或多项改进、可行的污染防治工艺和技术。 4 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特性 工业锅炉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来自燃料燃烧过程,主要类型包括: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下被氧 1

煤粉特性及自燃爆炸的条件

1煤粉特性及自燃爆炸的条件 煤粉发生自燃和爆炸是由于煤的特性在加工成煤粉后所具有的特性以及煤粉所处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1.1煤粉的流动性 它的尺寸一般为0~50微米,其中20~50微米的颗粒占多数。干的煤粉能吸附大量的空气,它的流动性很好,就像流体一样很轻易在管道内输送。由于干的煤粉流动性很好,它可以流过很小的空隙。因此,制粉系统的严密性要好。 1.2煤粉的自燃与爆炸 积存的煤粉与空气中的氧长期接触氧化时,会发热使温度升高,而温度的升高又会加剧煤粉的进一步氧化,若散热不良时会使氧化过程不断加剧,最后使温度达到煤的燃点而引起煤粉的自燃。在制粉系统中,煤粉是由输送煤粉的气体和煤粉混合成的云雾状的混合物,它一旦碰到火花就会使火源扩大而产生较大的压力(2~3倍大气压),从而造成煤粉的爆炸。 影响煤粉爆炸的因素很多,如挥发分含量,煤粉细度,气粉混合物的浓度,温度湿度和输送煤粉的气体中氧的成分比例等。 一般说来挥发分含量VR<10%(无烟煤),是没有爆炸危险的。而VR>25%的煤粉(如烟煤等),很轻易自燃,爆炸的可能性也很大。 煤粉越细越轻易自燃和爆炸,粗煤粉爆炸的可能性较小。例如烟煤粒度大于 0.1毫米几乎不会爆炸。因此,挥发分大的煤不能磨得过细。 煤粉浓度是影响煤粉爆炸的重要因素。实践证实,最危险得浓度在 1.2~ 2.0kg/m3,大于或小于该浓度时爆炸的可能性都会减小。在实际运行中一般是很难避免危险浓度的。制粉设备中沉积煤粉的自燃性往往是引爆的火源。气

粉混合物温度越高,危险性就越大。煤粉爆炸的实质是一个强烈的燃烧过程,是在 0.01~ 0.15s的瞬间大量煤粉忽然燃烧产生大量高温烟气因急速膨胀而形成的压力波以及高速向外传播而产生的很大的冲击力和声音。 潮湿煤粉的爆炸性较小,对于褐煤和烟煤,当煤粉水分稍大于固有水分时一般没有爆炸危险。 2制粉系统爆炸原因分析 引爆点主要在轻易长期积煤或积粉的位置,制粉系统处于封闭状态,引爆的火源主要是磨煤机入口积煤,细粉分离器水平段入口管积粉,粗粉分离器积粉自燃,根据制粉系统的运行工况和爆炸情况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2.1煤粉细度,风粉浓度及燃煤成分 煤粉爆炸的前期往往是自燃。一定浓度的风粉气流吹向自燃点时。不仅加剧了自燃,而且会引起燃烧,而接触到明火的风粉气流随时都会产生爆炸。造成流动煤粉爆炸的主要原因是风粉气流中的含氧量,煤粉细度,风粉混合物的浓度和温度。 煤粉越细,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粗煤粉爆炸的可能性就小些,当煤粉粒度大于 0.1mm时几乎不会爆炸。当煤粉浓度大于3~4kg/m3 (空气)或小于 0.32- 0.47kg/m3 时不轻易引起爆炸。因为煤粉浓度太高,氧浓度太小;而煤粉浓度太低,缺少可燃物。只有煤粉浓度为

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

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 生物质由C、H、O、N、S等元素组成,是空气中CO2、水和阳光通过光合作用的产物,且有挥发份高,炭活性高、S、N含量低(%%,%--3%,)灰分低(%%)等特点,生物质燃料中可燃部分主要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按质量计量,纤维素占40%--50%,半纤维素20%--40%,木质素占10%--20%。 由于与化石燃料特性不同,生物质燃料的燃料机理、反应速度及燃料产物成分与化石燃料的相比都有较大的差别。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主要分为挥发份的析出,燃烧和残余焦炭的燃烧、燃尽两个独立阶段。其燃烧过程的特点: ①水分含量多,燃料需要较高的干燥温度和较长的干燥时间,产生的烟气体积较大,排烟损失较高。 ②燃料的密度小,结构松散,迎风面积大,易吹起,悬浮段燃 烧份额较大。 ③发热量低,灰熔点低,炉内温度水平低,组织稳定的燃烧比 较困难。 ④由于挥发份高,燃料着火温度较低,一般在250—350℃温度下挥发份便大量析出并开始剧烈燃烧,此时若空气量不足,会增大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 ⑤会犯分析出燃尽后,受到灰烬包裹和空气渗透困难的影响,焦炭颗粒燃尽困难,燃烧过度缓慢,如不采取适当的必要措施,将会导致灰烬中残留较多的余碳,增大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 ⑥秸秆等部分生物质燃料含氯量较高,因此需要对床层部分结构和运行工况加以特殊考虑,防止其对床层部分的腐蚀。 由此可见,生物质燃烧设备的设计和运行方式的选择应从不同种类生物质燃料特性出发才能保证生物质燃料设备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提高生物质开发利用的效率。

煤炭燃烧特性指标

煤炭燃烧特性指标 几乎所有的煤炭特性指标都与煤炭的燃烧特性是相关的,反之,也没有一个能完全、全面表征煤炭燃烧特性的指标。与此同时,不同的煤炭特性指标对于煤炭燃烧特性的重要性,也随着煤炭燃烧方式的不同而异,并具有相当的差别。作为影响煤炭燃烧特性或者说过程最明显的指标是煤炭的挥发份和粘结性或者说膨胀系数。前者表征着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的以气相完成的份额和其对后续固相燃烧过程的影响;后者则关系到煤炭颗粒因形态、尺寸和反应表面积的变化而使其自身的燃烧特性受到的影响。而前者和后者有时又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与煤炭燃烧特性有关的还有挥发份的释出特性、焦炭的反应性、煤炭的热稳定值、重度等,以及煤炭在堆放过程中的风化、自燃特性和可磨度。 煤炭颗粒在受热过程中的熔融软化、胶质体和半焦的形式几乎所有的烟煤在受热升温的过程中与挥发份释出的同时,都会出现胶质体,呈塑性和颗粒的软化现象。煤炭颗粒间的粘结就是因颗粒胶体间的相互粘结而产生的,因此煤炭的粘结性也就于其所呈现胶体的条件相关。当一个按一定升温速度,经历着受热过程的煤炭颗粒进行观察时,考虑到在此受热过程中热量总是从表面传向颗粒核心的,在同一时间内表面温度也总高于核心。可以发现不同的烟煤,在表面温度达到320~350℃以前,颗粒的形态变化一般觉察不到,只

有煤化程度低的气煤才可观察到表面开始有挥发份气体释出。在温度到350~420℃时,可以观察到在颗粒表面出现了一层带有气泡的液相膜,表面上也逐渐失去原来的棱角,这层膜就是胶质体。当温度为500~550℃时,一方面因颗粒内部温度升高,使胶质体层向内层发展,以及外部的胶质体层因挥发份释出被蒸干转化为半焦,即从表面到中心由半焦壳、胶质体和原有的煤三层所构成,但这种形态所保持的时间是短暂的。随着受热的继续,胶质体的发展和体积的膨胀,半焦外壳出现裂口,胶质体流出。其后是胶质体向颗粒中心区域的发展,流出的胶质体被蒸干转变为半焦,直到整个颗粒都经历胶质体和半焦的形成。整个的过程如图3-2-2所示:试验证明软化温度越低的煤种,挥发份开始释出的时间越早。因此软化温度Tp(对于不同的烟煤表面开始出现液相膜的温度)和再固化温度TK(呈现最大塑性的温度TMAX以及被蒸干再次呈固体形状的温度)都是表明煤炭流变特性的指标,同样也间接表明了于煤炭燃烧特性密切相关的问题。 Ⅰ软化开始阶段Ⅱ开始形成半焦的阶段Ⅲ煤粒强烈软化和半焦破 裂阶段

超临界煤粉锅炉控制系统导则模板

超临界煤粉锅炉控制系统导则 1

直吹式开式大风箱超临界 煤粉锅炉控制系统导则 B&WB03030-04 ( 0版) 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 BABCOCK & WILCOX BEIJING CO.LTD 12月

目录 1. 概述 (3) 2. 给水流量控制 (3) 3. 燃料和风量主控制 (10) 4. OFA喷口控制 (14) 5. 再热汽温控制 (16) 6. 过热汽温控制 (19) 7. 启动系统控制 (29) 8. 机组负荷需求控制 (39)

1. 概述 本锅炉控制系统导则适用于超临界煤粉锅炉, 导则提出了对超临界煤粉锅炉控制系统的基本设计要求, 其目的是使控制系统制造厂家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符合所述设计要求的控制系统, 本导则的有关条款由设计院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 2. 给水流量控制 2.1 锅炉给水流量控制系统负责向锅炉给水泵发出流量需求信号, 使进入锅炉的给水量与离开锅炉的蒸汽量相匹配。当与锅炉启动系统配合时, 给水流量控制系统也负责维持炉膛水冷壁管中的流量不低于最小流量值。给水流量控制框图见图1. 2.2 炉膛给水流量低跳闸 当经过炉膛水冷壁的水流量低于为防止水冷壁管过热所需的流量时, 主燃料跳闸(MFT)系统将触发锅炉跳闸, 具体来说就是, 当炉膛水流量低于最小流量值的85%并经20秒延时, 或低于最小流量值的70%并经1秒延时, 锅炉应跳闸。当炉膛水流量低于最小流量值时应报警。 2.3 给水品质不合格跳闸 应在省煤器入口设两套独立的给水阳离子电导率测量装置, 或一套设在在省煤器入口而另一套设在除氧器出口。当其中任何一个阳离子电导率测量值超过报警值( 0.15μS/cm) 时, 应报警。当两个阳离子电导率测量值都超过跳闸值( 2μS/cm )时, 锅炉应跳闸。 2.4 选取中间测量值

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的特点分析

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的特点分析 摘要:氮氧化物(NOx)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也是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文章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和正在研究开发的一些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其中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非催化选择性还原法、催化分解法、等离子体法、液体吸收法、吸附法以及生物法等等。综述了目前治理的相应技术措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几种主要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烟气脱氮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氮氧化物;烟气;脱硝;技术;综述 前言 燃煤锅炉排放的烟气中含有SO2、NOx和粉尘等多种有害成份,其中氮氧化物(NOx)是重点控制的污染物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对燃煤电站锅炉NOx的排放作了限制,并且随技术与经济的发展,限制日趋严格。 燃料燃烧是NOx的主要来源(占人类排放总量的90%),我国是以燃煤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燃煤烟气中的NOx,对大气的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火电厂锅炉NOx年排放量从198 7年的120.7万~150.6万t增加到2000年的271.3万~300.7万t。有鉴于此,国家环保局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燃煤电站锅炉NOx的排放作出了限制。 NOx的治理技术可分为燃烧的前处理、燃烧方式的改进及燃烧的后处理三种。燃烧的后处理也就是对燃烧产生的含NOx的烟气(尾气)进行处理的方法,即烟气脱硝。本文重点分析几种主要烟气脱硝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供研究和应用参考。 1几种主要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的特点分析 1.1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在含氧气氛下,还原剂优先与废气中NO反应的催化过程称为选择性催化还原。以NH3作还原剂,V2O5-TiO2为催化剂来消除固定源(如火力发电厂)排放的NO 的工艺已比较成熟。 也是目前唯一能在氧化气氛下脱除NO的实用方法。1979年,世界上第一个工业

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

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 生物质由C、H、O、N、S等元素组成,是空气中CO2、水和阳光通过光合作用的产物,且有挥发份高,炭活性高、S、N含量低(%%,%--3%,)灰分低(%%)等特点,生物质燃料中可燃部分主要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按质量计量,纤维素占40%--50%,半纤维素20%--40%,木质素占10%--20%。 由于与化石燃料特性不同,生物质燃料的燃料机理、反应速度及燃料产物成分与化石燃料的相比都有较大的差别。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主要分为挥发份的析出,燃烧和残余焦炭的燃烧、燃尽两个独立阶段。其燃烧过程的特点: ①水分含量多,燃料需要较高的干燥温度和较长的干燥时间,产生的烟气体积较大,排烟损失较高。 ②燃料的密度小,结构松散,迎风面积大,易吹起,悬浮段燃 烧份额较大。 ③发热量低,灰熔点低,炉内温度水平低,组织稳定的燃烧比 较困难。 ④由于挥发份高,燃料着火温度较低,一般在250—350℃温度下挥发份便大量析出并开始剧烈燃烧,此时若空气量不足,会增大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 ⑤会犯分析出燃尽后,受到灰烬包裹和空气渗透困难的影响,焦炭颗粒燃尽困难,燃烧过度缓慢,如不采取适当的必要措施,将会导致灰烬中残留较多的余碳,增大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 ⑥秸秆等部分生物质燃料含氯量较高,因此需要对床层部分结构和运行工况加以特殊考虑,防止其对床层部分的腐蚀。 由此可见,生物质燃烧设备的设计和运行方式的选择应从不同种类生物质燃料特性出发才能保证生物质燃料设备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提高生物质开发利用的效率。

采用FLUENT软件研究旋流煤粉燃烧器燃烧特性

2005 Fluent 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 采用FLUENT软件研究旋流煤粉燃烧器燃烧特性 由长福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本文FLUENT软件研究了实际电站锅炉单个双调风旋流燃烧器附近区域的煤粉燃烧过程。并分别研究了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外二次风风率,一次风风率和三次风风率等因素对燃烧性能的影响。各工况计算结果表明,总体上在燃烧器出口处形成了高温区和高煤粉浓度区,燃烧器出口一定距离后的炉内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炉膛温度分布均匀。中心高温区出现迟的工况,后期分级燃烧充分。表明该燃烧器具有高效稳燃和变工况运行稳定的性能。 关键词:旋流燃烧器;数值计算;燃烧性能 引 言 当前国内使用的电站锅炉,80%是四角切圆煤粉燃烧锅炉,不到10%采用旋流燃烧锅炉[1]。和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相比,旋流燃烧器锅炉是一种新型的锅炉,结构复杂得多。已有较多学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旋流燃烧器燃烧性能的例子[1-4],这些例子的计算结果都详细预报了由于测量困难而不能充分获得的炉膛内部的温度场,速度场,燃烧产物各组分的浓度分布和污染物的分布,其中文献[2]和[3]还与实验数据比较,比较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锅炉热态试验数据吻合情况较好,为数值模拟的更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简图如图1 燃烧器中心通一股直流的三次风,风量较小。 针对该燃烧器的结构,本文研究了内二次风的旋流强度,二次风的配比,一次风和中心风的风率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作者:由长福(1969),男(汉族),黑龙江,副教授,博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1 计算方法 1.1 计算对象和网格生成 计算域为单个旋流燃烧器附近的区域,大致为两个燃烧器之间的水冷壁和炉膛。根据旋流燃烧器出口附近的流场特性,采用二维轴对称结构模拟该区域。在计算区域的出口采用了倾斜一定角度的斜面以避免由于回流产生的压力计算不准确。 由于要计算旋转流动,为了得到较好的收敛结果,对燃烧器喉部壁面附近、水冷壁附近进行了网格细分。计算区域和网格划分采用GAMBIT 生成,如图2所示。 1.2 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 使用FLUENT 为计算平台。气相湍流模型采用的是可实现κ-ε模型(Realizable κ-ε模型[1])。Realizable κ-ε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旋流的原因是湍流粘性系数μT 和ε方程考虑了角变形率即旋涡流动的影响[5]。 采用了混合分数概率密度函数(PDF)模型模拟煤粉燃烧。煤粉挥发份的释放采用了单倍速率模型;煤粉颗粒的跟踪采用随机轨道模型;辐射模型采用P1模型。 煤粉颗粒以surface 方式从一次风口喷入炉膛,速度与一次风同。煤粉颗粒的粒径范围为70~200μm ,取10组不同粒径的煤粉颗粒,粒径分布满足Rosin-Rammler 分布公式。 各次风口的速度边界条件采用方便定义旋转速度的Components 方式。水冷壁热边界条件定水冷壁面温度为5500C 。计算域的上边界采用壁面应力为零的壁面边界条件,热边界条件热流为零。出口采用表压力为0的压力边界条件。 1.3工况设计和煤质特性 分别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不同工况来考察燃烧器变工况运行的性能,进而得到较优的燃烧工况,各计算工况见表1。计算所用的富兴煤是低硫高热值的烟煤,燃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的干燥无灰基数据见表2,干燥无灰基数据将用于PDF 模型的计算。 图2 燃烧器出口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火电厂燃煤锅炉温度控制系统

火电厂锅炉温度控制系统 锅炉温度的控制效果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温度低于或高于要求时要么不能达到生产质量指标有时甚至会发生生产事故。采用双交叉燃烧控制以锅炉炉膛温度为主控参数、燃料和空气并列为副被控变 量设计火电厂锅炉温度控制系统,以达到精度在5 ℃范围内。 工程控制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分支。几十年来,工业过程控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无论是在大规模的结构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传统工业过程改造中,过程控制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能源的节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过程是指物料经过若干加工步骤而成为产品的过程。该过程中通常会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化反应、物质能量的转换与传递等等,或者说生产过程表现为物流过变化的过程,伴随物流变化的信息包括物流性质的信息和操作条件的信息。 生产过程的总目标,应该是在可能获得的原料和能源条件下,以最经济的途径,将原物料加工成预期的合格产品。为了打到目标,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因此,过程控制的任务是在了解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和动静态特性的基础上,应用理论对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以生产过程中物流变化信息量作为被控量,选用适宜的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控制目标。 生产过程总目标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1)安全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求。在过程控制系统中采用越限报警、事故报警和连锁保护等措施来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另外,在线故障预测与诊断、容错控制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2)稳定性指系统抑制外部干扰、保持生产过程运行稳定的能力。变化的工业运行环境、原料成分的变化、能源系统的波动等均有可能影响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在外部干扰下,过程控制系统应该使生产过程参数与状态产生的变化尽可能小,以消除或者减少外部干扰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3)经济性在满足以上两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低成本高效益是过程控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为了打到这个目标,不进需要对过程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还需要管控一体化,即一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整体优化。 工业过程控制可以分为连续过程工业、离散过程工业和间隙过程工业。其中,连续过程工业占的比重最大,涉及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纺织、医药、建材、食品等工业部门,连续过程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意义最大。过程控制主要指的就是连续过程工业的过程控制。 锅炉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动力设备,它多产生的蒸汽不仅能够为蒸馏、化学反应、干燥、蒸发等过程提供热源,而且,还可以作为风机,压缩机、泵类驱动透平的动力源。随着石油化学工业规模的

九年级:物理教案-燃料及其热值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物理教案-燃料及其热值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知道什么是燃料的燃烧值和单位,会查燃料燃烧值表. 能力目标 会计算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燃料. 情感目标 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有两部分,“燃料的热值”从生产和生活的一些现象出发,说明了现代社会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内能,且由燃料燃烧得到.又提供了科学资料,列举了几种燃料的热值,并给

出了热值的定义和单位,本处要求学生能做简单的计算. “有效利用燃料”直接联系实际介绍了燃料燃烧利用的情况,并分析现代的大型锅炉,说明了提高利用率的方法,最后结合具体数据介绍了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实际意义.教法建议 引入新课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来举例分析,而知道在现代社会中,使用能量主要还是从燃料燃烧中获得的内能. “燃料的热值”,学生观察和分析教材的或教师提供的科技资料,学习热值的概念,并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会进行有关的热值计算. “有效利用燃料”,教师分析,使学生知道燃料实际很难完全燃烧,只有一部分被利用,引出了使用效率问题,可以用画比例图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炉子的效率.接着学生阅读资料(课本上的或教师提供的)得出提高锅炉的效率和燃料的利用率的方法.本部分内容可以学生小组讨论.对于提高燃料利用率,也是采用提供学生学习资料,学生可以课下收集相关内容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设计方案 燃料及其热值 【课题】燃料及其热值

氮氧化物NOX传感器

氮氧化物NOX传感器 氮氧化物NOX传感器产品描述: 氮氧化物NOX传感器适用于各种环境和特殊环境中的氮氧化物NOX浓度和泄露,在线检测及现场声光报警,对危险现场的作业安全起到了预警作用,此仪器采用进口的电化学传感器和微控制器技术,具有信号稳定,精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防爆接线方式适用于各种危险场所,并兼容各种控制器,PLC,DCS等控制系统,可以同时实现现场报警和远程监控,报警功能,4-20mA标准信号输出,继电器开关量输出。 氮氧化物NOX传感器产品特性: 进口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适用寿命8年。 采用先进微处理技术,响应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检测现场具有具有现场声光报警功能,气体浓度超标即时报警,是危险场所作业的安全保障。 4现场带背光大屏幕LCD显示,直观显示气体浓度,类型,单位,工作状态等。 5独立气室,更换传感器无须现场标定,传感器关键参数自动识别。 6全量程范围温度数字自动跟踪补偿,保证测量准确性。 检测气体:空气中的氮氧化物NOX 检测范围:0~100ppm,0~200ppm,0~1000ppm,0~1000ppm,0~5000ppm,100%LEL可选。 分别率:0.01ppm(0~100ppm);0.1ppm(0~1000ppm);1ppm(0~10000ppm以上);0.1LEL. 工作方式:固定式连续工作,扩散式,管道式,流通时,泵吸式可选。 检测误差:≦1%(F.S) 响应时间:≦10S 输出信号:电流信号输出4-20MA 报警方式:2路无源节点信号输出,报警点可设置。 工作环境:-20℃~50℃(特殊要求:(-40℃~+70℃) 相对湿度:≦90%RH 工作电压:DC12~30V 传感器寿命:3年 防爆形式:探头变送器及传感器均为隔爆型。 防爆等级:Exd II CT6

煤粉锅炉系统操作规程 (1)

煤粉锅炉系统操作规程 一、系统工艺流程介绍 高效洁净燃气煤粉工业锅炉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炉前煤粉储供系统;2、锅炉燃烧及换热系统;3、尾部烟气处理系统。1、煤粉储存及输送 集中制粉站来的密闭罐车直接与煤粉储罐(F001)对接,将符合要求的干煤粉输入煤粉储罐(F001)。煤粉储罐(F001)中的煤粉通过星形卸料器给入中间粉仓(F002)。中间粉仓(F002)的煤粉通过叶轮给料器(F003)定量进入风粉混合器(F004),由一次风输送,通过一次风管进入燃烧器(B002)风粉管道。 2、燃烧及换热 煤粉在锅炉(B001)内与二次风混合进入燃烧,生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在炉膛内与工质换热后依次进入高温空气预热器、省煤器、低温空气预热器等尾部受热面,由锅炉下部进入布袋除尘器。冷空气由鼓风机(J002)送入燃烧器二次风道。 3、清灰 煤粉燃烧过程中产生中飞灰绝大部分随烟气进入布袋除尘器(Q001),少部分在炉膛底部及对流管束区沉积,对流管束区积灰通过压缩空气送入炉膛底部除渣机排出。尾部受热面积灰通过声波吹灰器定时清除。 4、烟气净化系统

进入布袋除尘器(Q001)的烟气经过滤除尘后,经引风机进入脱硫塔,达标后排入烟囱(Q003)进入大气。布袋除尘器收集的飞灰落入积灰箱定期密闭排出。 5、点火系统 点火系统分为燃油储存系统,供油管路,油枪系统等。 本锅炉采用燃烧器点火,点火介质采用零号或-10号轻柴油,点火操作过程如下: (1)吹扫完成后,开启油跳闸阀和油循环阀,将油枪到位,高能点火器打火(总打火40秒),开启进油角阀,如果油阀打开后监测不到火焰,关油角阀。油枪进枪不进行吹扫,停用油枪时关闭角阀,吹扫600秒,退出油枪。 (2)启动引风机、加一次风、调整引风机的挡板使炉膛负压维持在-200Pa。点火着火稳定后,调整引风机及点火一次风挡板,使炉膛负压正常。使炉膛燃烧器附件温度平稳上升至1000℃左右,满负荷运行时预热空气温度达130℃以上。 (3)粉仓粉位高于3M,炉内燃烧良好,可以投入煤粉燃烧器。煤粉喷嘴在投用前应先缓慢开启一次风进行冲管,保持一次风速在25-30m/s;将一次风挡板开度应大于90%(风压大于2500Pa),然后启动对应的给粉机,检查着火良好后再启动二次风助燃。并调整二次风使喷嘴着火良好。 (4)煤粉燃烧器应尽量相对布置,燃烧器逐只投用。燃烧优质煤时,增负荷应先加风,后加煤;减负荷应先减煤后减风。燃烧劣质燃料时,反之,风煤比严格掌握好。

常见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规格参数及性能指标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规格参数及性能指标

根据外形尺寸,致密生物质颗粒可分成颗粒与压块两类。颗粒是指压缩而成的圆柱状生物质小段,其最大直径一般是25mm。压块可以是圆柱形的,也可以是方形的或者其他形状的,其直径应大于25mm,长度不能超过直径的5倍。 根据瑞典的标准,生物质颗粒被分成3级,其中第1级最好。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介绍 生物质能源指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通过生物链转化为地球生物物质形态,经过加工为社会生活提供原料的能源。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以木屑、竹屑、树枝等为原料,经过专业机械、特殊工艺,无任何化学添加剂,高压低温压缩成型的颗粒状燃料。生物质颗粒燃料发热量高,清洁无污染,是替代化石能源的高科技环保产品。 生物质颗粒燃料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CO2大体上相当于其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所以生物质颗粒的温室气体CO2为零排放。 生物质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只要有阳光存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会停止,生物质能源就不会枯竭,温室气体保持动态平衡。没有任何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加工程序如下:原料粉碎–原料筛选–烘干–高温压制成型–冷却–包装。 生物质颗粒燃料结合我公司研发的生物锅炉或燃烧器可替代现有煤、油、气、电等化石能源和二次能源,为工业蒸汽锅炉、热水锅炉、室内取暖壁炉等提供系统改造工程。在现有最节能的前提下,为使用单位节约能源消耗成本30%以上。 服务对象有:有供热需求的工厂企业(电镀、五金、喷涂、陶瓷、制衣印染、铝型材加工、制鞋底厂等)、星级酒店宾馆、大型综合性医院、高档写字楼、大学等的锅炉改造。 根据原材料不同,目前颗粒产品分为:杉木颗粒、松颗粒和秸杆颗粒。经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SGS公司专业检测,木质颗粒燃料全部产品所 1:

氮氧化物的形成及控制

氮氧化物的形成及控制技术 孙铁朦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量的急速增长,氮氧化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有关研究表明,氮氧化物排放加剧了大气酸沉降、光化学烟雾和城市灰霾的污染。由于氮氧化物可以在大气层中长距离输送,引起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如果对此不加以控制,氮氧化物的持续增加将会明显抵消掉二氧化硫减排所取得的重大环境效益。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有待进一步普及,并提出氮氧化物排放治理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氮氧化物;危害;控制技术。 The formation of nitrogen oxid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un tie meng (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rapid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nitrogen oxide emissions have increased. The study showed that nitrogen oxide emissions contribute to atmospheric acid deposition,photochemical smog and urban haze pollution. Due tolong-range transport of nitrogen oxides in the atmosphere which caused by global or regional pollution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f this is left unchecked, the continued increase of the nitrogen oxides will be significantly offset by th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chieved by the sulfur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Due to nitrogen oxides emission reduction program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s,nitrogen oxide control technology needs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provide some methods on nitrogen oxide emission control. Key words:nitrogen oxide;damage:control technology. 1前言 氮氧化物是大气中主要的气态污染物之一,包括多种化合物,如氧化亚氮(N O)、一氧化 2 )、三氧化二氮(N2O3)、四氧化二氮(N2O4)和五氧化二氮(N2O5)等。其中氮(NO)、二氧化氮(NO 2 N2O3、N2O4、N2O5很不稳定,常温下很容易转化成NO和NO2。大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氧化物主O、NO和NO2。其中,NO和NO2是大气中主要的氮氧化物。 要包括N 2 自然界中的NOx主要来自雷电,森林草原火灾,氧化大气中的氮和土壤中微生物的消化作用,这些氮氧化物在大气系统中均匀分散,并参加在环境中的氮循环。人类活动产生的氮

广州市氮氧化物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 ERA

广州市氮氧化物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梁桂雄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州,510030) 详细摘要 氮氧化物(NO X )是生成臭氧(O 3)和形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前体物;NO X 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硝酸盐气溶胶,引起城市能见度下降;NO X 也是造成酸雨污 染的主要致酸物质,中国的酸雨污染已经由单一的硫酸型向硝酸根离子不断增加的复合型转化。NO X 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实行NO X 的总量控制,实施NO X 的控制战略,将作为“十一五”的重要环保工作。掌握NO X 的污染特征是制定NO X 污染控制战略的基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3BA614A) “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之第五课题(2003BA614A-05)“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设立“城市氮氧化物控制战略研究”专题,目的是通过研究氮氧化物及其产生物臭氧的污染特征及相关性现状,研究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战略研究。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而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地带,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的人流物流十分繁忙,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快,机动车尾气污染突出,广州环境空气的氮氧化物浓度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处于前列,是典型的氮氧化物污染型城市。专题以广州为典型进行氮氧化物污染特征研究和污染控制战略研究,研究取得的结论较有代表性。本文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通过长期监测得出的氮氧化物污染统计特征,并深入分析这些污染特征与理论差异及原因,为研究实际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以广州市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象特点、污染源分布特征的调查,对大量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综合技术分析手段,统计分析氮氧化物污染的时间分布特征、区域空间分布特征,氮氮化物与其它污染因子、污染源排放分布关系;统计分析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