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桐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大岩桐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大岩桐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种在合成培养基上,使其按照预定目标生 长发育成新植株。近年来,花卉组织培养及快繁脱毒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花卉种苗 繁殖生产中。 一、组织培养在花卉产业中的应用 1.快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种苗生产的主要技术之一。经组织 培养,可增加繁殖系数,加快繁殖速度,可生产出种性纯、品质好、产花量高的生产 性用苗。在花卉育种过程中,不断的杂交、选种极大地扩展了花卉的花形与颜色,使 得花卉在各方面都越来越接近人们的需求。但在同时,也造成了花卉基因类型的高度 异质化———子代不易有均一表现。而组培苗是在母株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保持母株的全部特性(花形、花色、株形、开花习性、抗逆性等), 因而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植株加以分生,从而得到大量与母 株一模一样的植株。 2.培育脱毒苗木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植株的分生组织不易感染病毒的原理,可 以对花卉植株的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来繁殖苗木,防止亲代植株的病害传递给子代,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 病毒病对长期应用营养繁殖(分株、扦插等)的观赏植物及其生产的危害相当严重。由于观赏植物多采用营养繁殖,如嫁接、分株、压条等方法繁殖时,病毒(及类 病毒)则通过营养体及刀具、土壤传递给后代,大大加速了病毒病的传播与积累,导 致病毒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统计,观赏植物的病毒已多达100多种,并且逐年有 新增病毒的报道。观赏植物因病毒病大大影响其观赏价值,表现在康乃馨、菊花、百合、风信子等的鳞茎、球茎与宿根类花卉及兰科植物等严重退化,花少且小,花朵畸形、变色,大大影响观赏价值,严重者甚至导致某些品种的灭绝,严重制约观赏植物 生产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切花品种跨不出国门的原因之一。组培快繁技术已应用到蝴蝶兰的栽培中非洲菊也可以通过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繁殖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不带毒或少带毒。感病植株体内的病毒分布不均匀,其数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越靠近茎尖顶端的区域,病毒 的浓度也越低。分生区域无维管束,病毒只能通过胞间连丝传递,赶不上细胞不断分 裂和活跃的生长速度,因此生长点含有病毒的数量极少,几乎检测不出病毒。因此, 茎尖培养时,切取茎尖的大小对脱毒效果有很大影响,茎尖越小效果越佳,但太小时 不易成活,过大则不能保证完全除去病毒。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种类的病毒在茎尖

蓝莓组培快繁技术实例 · 附配方

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属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起源于北美,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因果实呈蓝色,故称为蓝莓国际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本试验以蓝莓半木质化茎段为外植体,并通过瓶外生根技术,建立起植株再生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外植体材料及培养条件 1.1.1 外植体选择 高灌蓝莓半木质化茎段。 1.1.2 外植体预处理及灭菌 剪取蓝莓半木质化枝条,立即去掉上部叶片带回室内,剪成带有一个叶芽2-3厘米长茎段,在流动自来水中冲洗20-30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2-3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次,吸干水后在0.1%升汞中消毒5-8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次,吸干水分,剪去茎段两端约 0.5-1厘米,立即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中。 1.1.3 培养条件 诱导培养基:改良WPM + ZT 1.0mg/L 增殖培养基:改良WPM + IAA 0.1mg/L + ZT 2.0mg/L 复壮培养基:改良WPM + IBA 0.1mg/L WPM具体改良为:以硝酸钙 684mg/L、硝酸钾 190mg/L、EDTA铁钠 73.4mg/L和盐酸硫胺素0.1mg/L代替原WPM培养基中的硫酸钾、氯化钙、硫酸亚铁和乙二胺四乙酸钠。 以上培养基均加蔗糖3%,琼脂0.7%,pH值5.2。 培养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2000lx,光照时长为12-16时/天。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代诱导培养 将处理好的外植体立即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5-6天叶芽开始萌动,10天开始展叶,20天腋芽长到1厘米长,30天腋芽长到1.5-2.5厘米长。 2.2 继代增殖培养 将初代培养长出的茎剪成1.5-2厘米长茎段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30-35天增殖5-7倍,增殖苗生长健壮。 2.3 复壮培养 将继代苗剪成1-1.5厘米茎段,转接到壮苗培养基,复壮培养30-40天,复壮苗高5-6厘米且粗壮。 2.4 瓶外生根培养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草莓组织培养 [摘要] 从草莓组织培养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花药培养、草莓叶片、叶柄组织培养)开始,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草莓组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七大水果之一,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草莓果实色泽艳丽,芳香多汁,酸甜适度,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果实内含有蛋白质1g,脂肪0.6g,糖4~12g,酸0.8~2g,无机盐0.6g,粗纤维1.5g,Vc45~120mg,比苹果和葡萄高10多倍,并含有丰富的磷、钙、铁、锌等矿物质,其中锌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以上,比柑橘高6倍以上,比苹果高40倍以上。另外食用草莓对肠胃病和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促进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草莓作为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近15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03年底,我国草莓总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在浆果中,草莓的总产量和总面积仅次于葡萄,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随着草莓在国内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草莓的病毒病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作为高级浆果的草莓,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上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主要方法是匍匐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但这两种方法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易造成病毒蔓延。王国平(1988)等调查,我国栽培草莓带病毒植株率过80%以上,戴子林(1995)等调查,我国长江流域感染大面积植株感染率在50%以上;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子一年比一年小、畸形、品质差、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长势、品质和产量,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 通过草莓组织培养扩繁草莓脱毒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在草莓种苗生产中,有关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草莓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作一综述。 一、常见草莓组织培养类型 目前,国内外在草莓品种快速繁殖上已有不少报道:常用的外植体主要有:茎尖(Adam,1972;庆子孝,1972;谭兰英等,1981)、腋芽(Boxus,1974、1977;杨乃博,1981)、叶片、叶柄、茎段,花药(Quak,1977;大泽,1972)。常见的草莓组织培养主要的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叶片和叶柄组织培养、

苹果树组培快繁技术实例 · 含配方

苹果的组织培养是采用无菌培养技术,将来自优良植物的茎尖、腋芽、叶片、鳞片、块根和球茎等器官以及它们的组织切片进行离体培养,使之在短期内获得大量遗传性一致的个体的方法。由于离体技术处理严格,所以很容易脱除一些细菌病原及病毒,是复壮品种的有效措施。已成功脱除的病毒和病害有苹果褪绿叶斑病毒、花叶病病毒、轮纹病等。苹果矮化砧、抗寒砧的组织培养也已成功。苹果脱毒组培技术流程具体如下。

一 外植体材料选择与处理 早春,将上年芽接或切接的盆栽长富2号苹果苗移人温室,待新梢长出3~5片新叶时,放入热处理箱中,37℃恒温热处理30d或32℃与37℃每8h变换一次,变温热处理60d。脱毒率可达80%以上。热处理结束后,从盆栽苗嫩梢上采集生长旺盛、长约2~3cm顶梢,流水冲洗10min,去掉小叶。70%乙醇浸泡30s,蒸馏水冲洗后放入0.1%HgCI。中消毒10min,无菌水冲洗3~5次,解剖镜下迅速剥取1.0mm的茎尖进行分离培养,接种于起始培养基上。

二 培养基制备 1.1 芽诱导 适宜苹果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诱导的芽生长正常可发育成新梢。 1.2 继代培养 选择诱导的芽丛切割成单芽茎段,转接于设计的继代培养基上。适宜的苹果继代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05mg/L+蔗糖4%+琼脂0.36mg/L。培养条件:光照强度2000~ 2500lx,光照时间14~16h/d,适宜温度为25℃±2.0℃。40d后增殖6.1倍。 1.3 生根培养 选择生长正常的继代培养苗,剪成单芽茎段,插入生根培养基中,苹果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1.5mg/L+蔗糖25%+琼脂0.36%。培养30d后,平均4~6条根/苗,长达0.5~1.0cm。根白且粗,多直接生于茎基部。

植物组织培养 (2)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胚胎、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又称为植物离体培养 离体生态学:是指研究离体培养环境条件控制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培养基、植物材料和人工环境条件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那部分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愈伤组织(callus):是指外植体因受伤或在离体培养时,其细胞进行活跃的分裂增殖而形成的一种无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 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 1.组培技术是无菌操作技术。 2.组培材料处于完全的异养状态。 3.组培材料可以是离体状态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 4.组织培养物可以形成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也可以进行茎芽增殖或生根 5.组培容器内的气体和环境气体可通过封口材料进行交换,相对湿度通常是几乎100%,因此,组培苗叶片表面一般都无角质层或蜡质层,且气孔保卫细胞功能缺乏,气孔始终都是张开的。 6.组培的环境温度、光照强度和时间都是人为设定的,其参数可调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类型 组织培养 器官培养 胚胎培养 细胞培养 原生质体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任务 研究离体培养条件下,细胞、组织或器官所需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发生和代谢规律,植物脱毒方法和机理,植物特别是一些难繁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方法,细胞融合方法和机理,再生个体的遗传和变异,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机理和方法等 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和动物学家Schwann于1838-1839年提出的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于1902年提出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李继侗和沈同1933年成功培养了银杏的胚。 1952年,Morel和Martin提出了植物脱毒(virus free)技术 Guha和Maheshwari等——花药培养 Cocking等-原生质体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 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养有粮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

樱桃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樱桃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摘要:以甜樱桃品种高砂、顽童和中国樱桃品种莱阳矮樱为试材,以MS与F14为基本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试验。对增殖率和成苗率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F14做培养基3个樱桃品种茎尖组培苗的增殖系数比MS高,F14上高砂、顽童和莱阳矮樱的增殖系数分别是4.17、3.78和5.0,MS上则分别是3.33、3.22和4.17;在F14上,樱桃茎尖组培成苗率莱阳矮樱为83.3%,高砂23.3%,顽童16.7%;在F14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增殖培养基中,以F14+6-BA 1.0mg/L+IBA 0.5mg/L+GA32.0mg/L对高砂和顽童的茎尖组培苗增殖系数大,以F14+6-BA 1.Omg/L+IBA 0.1mg/L+GA 2.0mg/L对高砂组培苗的增殖系数大,促进节间伸长的效果好:在一步生根法培养基F14+IBA 1.0mg/L上,平均生根率高砂较顽童高;在F14+IBA 1.0mg/L上添加活性炭500~1000mg/L时,可有效提高顽童的生根率。 关键词:樱桃;茎尖;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为果树的育种工作带来许多方便,也为长期保存果树种质资源提供了新的手段?。研究表明,通过茎尖外植体进行樱桃组培繁殖,可达到快速繁殖苗木和脱去病毒病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试材为甜樱桃品种高砂、顽童.中国樱桃品种莱阳矮樱,均来自辽阳市农林科学院果树基地。试验采用F14和Ms 为基本培养基;F14+蔗糖30 L+琼脂7 L为分化培养基;F14+植物生 长调节剂为增殖培养基,添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6一苄基氨基嘌呤(6.BA)、赤霉素(GA )和吲哚丁酸(IBA),具体配方见表3;F14+IBA和MS+IBA为生根培养基。F14+IBA 1.0mg/L为一步生根法培养基。F14+IBA 1.0mg/L+活性炭为试验活性炭作用的培养基。培养基的pH值为5.6~5.8,分装在lO0ml三角瓶中,在121℃下灭菌20分钟,在黑暗条件下保存备用。 1.1 试材的预处理 取樱桃芽露绿的一年生成熟枝条,剪成带一个芽、长约2cm的枝段,用刀将芽从枝段上削下来(带些木质部),剥除芽鳞片,去除茎表皮,用洗洁精浸泡3分钟,在流水中冲洗60~90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0%酒精消毒30秒钟,用无菌水冲洗3次(每次1~2分钟),再用0.1%氯化汞消毒15分钟,置无菌水中浸泡2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次,待接种。 1.2 试材的接种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经预处理的试材用镊子剥除芽外部的叶原基,去除木质部,切下1mm大小的茎尖,接种于分化培养基F14+蔗糖3O L+琼脂7 L上培养。培养温度25±2cC,光强2000~2500K.每天光照l6小时。 1.3 评价指标 微茎尖成苗数=萌发后能正常增殖继代、具有成苗能力的微茎尖数。 成苗率(%)=成苗微茎尖数/接种微茎尖数×100 增殖芽数=接种1个芽25天后增殖的所有芽数 增殖系数=转接后芽数/转接前芽数 生根率(%)=生根嫩梢数/接种嫩梢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樱桃品种间茎尖组培成苗率的差异 在F14基本培养基上,接种甜樱桃品种高砂、顽童和中国樱桃莱阳矮樱的茎尖,高砂的成苗率为23.3%,顽童16.7%,莱阳矮樱83.3%(表1)。在组培中发现,甜樱桃萌发率较低,接种后的第2天伤口处及茎尖边缘褐变,之后有的茎尖周围发生大量愈伤组织,延缓了茎尖的萌发及成苗时间,甚至导致死亡。而中国樱桃莱阳矮樱则萌发率和成苗率均高,组培容易。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一、无糖组培技术原理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是由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明。它是一种全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环境控制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有机结合。它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利用工程技术手段调节组培微环境的空气、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因子,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组培植物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该项研究成果已成为世界领先技术。目前,中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已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种苗工业化生产中。该技术于1997年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昆明市科技局委托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从日本引进。 二、无糖组培技术优势 由于植物无糖组培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对植物无糖组培微繁殖中的容器换气次数、光照强度、CO2浓度、培养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节,并通过监测反馈结合植株生长特性建立符合植株生长要求的稳定供气系统和温度调控系统,从而解决了传统组织培养中存在的污染率高、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生长迟缓、生理功能紊乱、玻璃苗、畸形苗多等问题。据相关资料报道,无糖组培快繁技术与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比,显著提高苗的质量和产苗率,可缩短培养周期,种苗生产综合成本降低。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该项

研究成果已成为世界领先技术。 无糖组培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缩短,技术和设备的集成度提高,降低了人工操作强度,更易于在规模化生产上推广应用。 三、无糖组培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研制开发了无糖培养微繁殖生产的配套设施,获得三项专利。 目前,该项技术已初步应用于非洲菊、彩色马蹄莲、灯盏花、甘薯、葡萄、满天星等植物并获得成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糖组培技术培育出的苗具有抽叶多、植株健壮、节间距短、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光合自养能力强等优良的生物学性状。美国、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可解决传统组织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显著提高种苗质量,缩短培养周期,提高产苗率,降低生产成本。但目前,该项技术在药用植物方面的应用研究,除云南农大王荔课题组报道外尚未见其它报道。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分析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16:23:14.9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作者:邓伟斌 [导读] 组培育苗,即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其属于一种典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范围很广。 广东美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516000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园林工程成为重要的项目之一,旨在为改善当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净化城市空气,为人们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园林工程建设体系中,组培育苗技术不断衍生,其是园艺植物培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该种技术所产生的培育效果甚为理想。对此,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以广东地区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为对象展开系统化的分析,旨在提高城市园林植物培育水平。 关键词: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 组培育苗,即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其属于一种典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范围很广,其所产生的价值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其是种苗工厂化、规划化生产的主要方式。现如今,植物脱毒技术、离体快繁技术等逐步被应用到草莓、马铃薯与兰花等植物育苗之中,获取了理想的培育效果,这对于我国苗木快繁与肿瘤脱毒而言意义重大。以下我们就组织培育苗产业的基本发展现状展开分析。 一、组织育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组培育苗的研究,最早的研究起源于美国。1943年,美国的专家与学者展开了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发现,植物生长点周边的病毒浓度比较低,甚至很多区域根本没有病毒[1]。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利用植物的茎尖开展组织培养,获得了脱病毒苗,主要是利用脱毒苗来实现快速繁殖,进而生产出大量的脱毒种苗。1958年,我国的相关专家彭爱红等展开了研究,提出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养得到了完整植株,且该植株可以开花结果,进而使得该技术逐步被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其推广效果甚佳。 在我国,关于无病毒种苗与植物快速繁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鉴于组织培养技术的繁殖系数比较大,且繁殖速度比较快,以获得无病毒性的植株,且获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如今,组培育苗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育种、育苗等方面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兰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其在广东地区的种植规模很大,广西省百色市乐业县与那坡县、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等被誉为“中国兰花之乡”。组培育苗技术在兰花种苗生产中的应用是最为典型的。1960年,茎尖组培技术研发并运用成功,获得了无病毒性的兰花组培苗,主要是借助原球茎继代培养方式来达到兰花试管苗生产的效果。目前,我国的组培技术正在逐步完善,通过应用组培技术,使得广东地区的兰花种植技术呈现商品化与规模化的态势发展,进而产生了一种新格局。我国在离体快繁育苗技术方面的研发起步比较晚,可是,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特别是广东、广西与海南等地。当前,广东地区已然对100多种花卉观叶植物展开科学的组培,年产苗木高达500万株,其发展势头比较好。 二、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 1、光自养组织培养技术 光自养组织培养技术即植物无糖组织快繁技术,其主要是在组培时,将CO2输入其中,将其作为重要的糖源,旨在为植物体生长提供所需的碳资源,经过系列的生长发育,再加之环境内各项因子的管控,能确保试管苗从兼养型逐步向自养型方向转变,进而衍生出一种生产种苗速度更快、种苗更优质的新型植物快繁技术。和传统的组培技术相比,无糖组织培养主要是将CO2作为重要的碳源,能减少糖类物质应用而产生的微生物污染问题,能实现对污染率的有效控制[2]。此外,结合植物的实际需要,需强化对组培微环境的合理化控制,其在相应条件下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可提高植物生长速率,以确保植物可健康而茁壮的生长。同时,光自养组培主要是把多孔型无机材料视为重要的培养基质,如石沙子、纤维、成型岩棉等,这些材料不但成本低,也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据肖玉兰等专家的研究,应用此种组培技术,可大大提高小植株的生根质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无糖组织培养微繁殖的试验与研究虽然成功,但是之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相关人员应加深对组培苗生长环境、培养机制、生理特点等的认知,只有掌握各项条件要素,才能为无糖组织培养提供相应的参考。另外,植物材料限制问题突出。其和普通微繁殖相比,无糖组织培养要求外植体必须要具备高质量的茎和芽,若想更好的开展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健康而茁壮的成长,要求植株要具备足够的叶面积或携带子叶的体细胞胚亦可。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开放组培是利用抗菌剂来代替高压灭菌与超净工作台,运用塑料杯来代替以往的组培瓶,让整个操作脱离以往组培严格无菌的环境,可在自然而开放的有菌条件下开展组织培养工作。开放组培无需作高压灭菌与超净工作台处理,仅仅是在培养基内加入抑菌剂,从而达到抑制病菌生长与蔓延的效果[3]。应用此种组培方法,其优势在于对整个组培操作过程进行简化,大大降低组培成本。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遭遇了相应的问题,如植物类型不同,其应如何选择抗菌素、抗生素与防腐剂组合以及抗生素浓度、浸泡时间等问题,这些均需要通过一定的试验才可完成。 3、非试管苗快繁技术 非试管苗快繁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原理,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重要的载体来打造新型育苗技术。借助计算机平台能够精确的模拟环境各要素,这为离体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合适的营养、光、水、温等环境,能促进种苗健康而茁壮的成长,其为此种技术的核心点,其和以往扦插嫁接技术与新型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共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种技术对果树育苗意义深远,特别是对樱桃、杏、梅、李等难以生根的果树效果明显。经过多年研究,以往的组培技术型在果树生根培养和炼苗等技术阶段存在着严重障碍。尽管很多果树品种可以完成芽增殖与培养工作,但是,仍旧无法克服生根难的问题。非试管快繁技术主要是在全光开放环境下取代了试管环境,运用蛭石、珍珠岩等透气、疏松与不含糖的无机基质[4],使用物理灭菌方式来替代以往的灭菌方法,借助叶片自身光合作用来启动生根基因,进而达到快速成苗的效果。此种技术主要是和计算机的环控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运用离体材料的生根与光合作用来模拟最佳环境,进而满足光合自养过程的最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打造更为和谐、健康的城市环境,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园林工程建设,重视对先进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的应用,从而培育出更为优质的植物苗,进而提高园艺植物组培水平。在此次研究中,结合广东地区发展实况,笔者针对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的研究进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 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

华南紫萁组培快繁途径研究

2019年第14期现代园艺 华南紫萁(),又名贯众、大凤尾蕨,真蕨目紫萁科紫萁属蕨类植物,原产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常野生于山地、草丛或溪边。该种是薄囊蕨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也是现存厚囊蕨纲和薄囊蕨纲过渡的少数种类之一[1]。植株高1~2m,树形美观、姿态优雅、终冬不凋,可供庭园、绿化带栽植或室内盆栽观赏,在植物造景和生态绿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嫩苗、根茎、叶柄髓部还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健脾利湿、舒筋活络等功效。 华南紫萁普遍采用分株和孢子繁殖进行人工繁育,对环境条件要求高,且繁殖周期长,受季节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李杨介绍并提出蕨类组培存在的问题[2];葛佳等以扇蕨茎尖为外植体,通过绿球体(GGB)途径获得了再生植株[3];王淼等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和激素配比对东北蕨菜组培快繁的影响[4]。本研究旨在探索出适宜华南紫萁离体诱导的快繁方法,为促进其高频、稳定、产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缓解野生资源压力,满足市场需求,丰富生态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1外植体选择及预处理 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琴湖基地成功引种的健康华南紫萁种苗为试验材料,采集带有幼孢子囊群,未完全展开的叶片作外植体。用软毛刷轻轻去除外植体表面污垢,流水冲洗30min后,转入75%乙醇浸泡20s,0.1%氯化汞振荡清洗4min,无菌水冲洗5~7次,得华南紫萁无菌幼叶孢子囊外植体。 2GGB诱导培养 将外植体首尾切除,剪成2cm小段,按照极性方向接种到B5+1.0mg/L6-BA+0.1mg/L NAA培养基中,培养基添加30g/L蔗糖和7.5g/L琼脂,每瓶1个外植体,共接种60瓶,置于光照度2000~3000Lx,14h/d,温度23~27℃,湿度75%~85%的环境下培养。10d后观察发现,培养基表面有许多散落下来的绿色小孢子,其渐渐膨大,从基部产生不规则的突起,形成绿色球状体(GGB)。培养30d,GGB诱导率可达66.67%。 3GGB的增殖与分化培养 将诱导出的GGB分割成直径为3~5mm的绿球体小块,重新接种到B5+1.0mg/L6-BA+0.1mg/L NAA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培养30d后发现,GGB增殖膨大明显,平均直径为2.15cm,增殖率达79.8%,但是未见有不定芽分化现象产生。将增殖后的GGB接种至1/2MS+1.0mg/L6-BA+0.1mg/L NAA+1.5g/L活性炭分化培养基中,培养过程中观察到有不定芽的分化,60d产生的平均芽数可达35个,分化率达58.3%,且叶平展健壮,生长速度较快。 4壮苗生根培养 当新生不定芽长到约2cm,带2~3片健康平展叶片时,切下单芽接种至生根培养基中进行不定根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2MS+0.1mg/L NAA+1.5g/L活性炭。30d更换1次培养基,60d后观察有数条不定根产生,生长状况良好,生根率达100%,平均根数达3.5条。若将NAA浓度继续提高,不定芽基部有愈伤化趋势,生根的小苗长势缓慢、叶片发黄、状态不佳。 5炼苗移栽 将高3~4cm,具3~4根健康根系的组培苗置于温度为20~25℃、光强2000Lx,12h/d的条件下进行驯化炼苗。之后小心取出,去除根部培养基,用质量分数为0.125%多菌灵溶液清洗根部,种植于泥炭∶火山岩配比为3∶1的基质中,用薄膜和透光率30%的遮阳网覆盖,30d后统计成活率达91.8%,小苗生长健壮。 我国蕨类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约有2600多种,占全世界的1/5以上。多数蕨类因其高雅飘逸的体态、碧绿青翠的叶色、精美的羽片图案、精致的脉序以及别致的孢子囊群排列[5],已成为现代园林绿化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幼孢子囊群诱导,GGB途径的华南紫萁组培繁殖方法,初步建立了其离体再生体系,有效解决了现有繁殖方法的弊端,为优质华南紫萁商品种苗生产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GGB,又称绿色球状体(),是指由蕨类植物外植体诱导得到的绿色球状分生组织集合体,接种于分化培养基上,可以获得大量蕨类植物幼苗。通过GGB诱导再生获得优质种苗,已是蕨类植物组培一种常见的研究途径。本试验以华南紫萁幼孢子囊叶为外植体,在B5+1.0mg/L 6-BA+0.1mg/L NAA培养基上,成功诱导出GGB,继续培养可对GGB进行有效增殖,但未见不定芽分化。1/2MS配合1.0mg/L6-BA、0.1mg/L NAA及1.5g/L活性炭的情况下,分化率可达58.3%,说明低盐条件对不定芽分化的促进较明显。生根培养以1/2MS+0.1mg/L NAA+1.5g/L活性炭的培养基效果最好。在泥炭∶火山岩配比为3∶1的基质中,组培苗成活率达91.8%,是华南紫萁组培苗移栽驯化的最佳基质。 华南紫萁组培快繁途径研究 陶佩琳1马新永2高政平1 (1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2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农机服务中心) 摘要:以华南紫萁幼孢子囊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对GGB诱导、增殖、分化及组培苗生根移栽的影响,初步建立了华南紫萁离体快繁体系。 关键词:华南紫萁;组培;快繁 基金项目:2017年徐州市推动科技创新项目《观赏蕨类引种驯化和商品化繁殖技术研究》,(项目编号:KC17056)。 作者简介:陶佩琳(198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组织培养。 试验研究 7 --

多肉万象组培快繁技术实例分享 · 附配方

万象(Haworthia maughanii)又名毛汉十二卷,为百合科、十二卷属多年生肉质植物。万象形态非常奇特,叶半圆筒状,肉质叶肥厚,属典型的珍奇观赏多肉植物。 试验以花葶为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并从芽诱导、芽增殖,到诱导生根的培养,已建立起完整的无性繁殖体系,本课题万象微型繁殖技术已应用于在企业生产中。 1 材料与方法 1.1 外植体材料及培养条件 1.1.1 外植体选择 购得的万象成熟种苗在25℃环境下培养,浇少量水,待到其抽出花葶3-5厘米时切下。 1.1.2 外植体预处理及灭菌 用洗衣粉水清洗并用毛笔刷洗;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快速浸泡30秒,然后用加有两滴吐温-80的0.1%氯化汞溶液浸泡8分钟,之后用无菌水冲洗4次,每次洗2分钟。 1.1.3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22℃-26℃之间,光照12小时/天,光照强度1500-2000lx。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代诱导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把花葶切断,每段0.5-1厘米,接入诱导培养基(配方见文末,下同)中,培养20天左右,会诱导出愈伤组织,培养45-60天可诱导出丛生芽。 2.2 继代增殖培养 愈伤组织形成后,会在愈伤组织上萌发丛生的不定芽。在超净台上,剥离不定芽,接种于增殖培养基,培养30-40天有新的丛生芽长出。 2.3 生根培养 将长至2厘米以上的小苗,转接至生根培养基中,转接时,切净芽基部的愈伤组织。10天开始可以看到根的发生。 2.4 炼苗与移栽 小苗根长1厘米时可以出苗,移栽前在培养室中打开瓶盖练苗3天,取出生根苗,在放有800-1000倍多菌灵溶液中清洗去基部培养基。

栽培基质用新鲜湿润的蛭石,植入后遮阴,第一次不浇水。1个星期后喷杀菌剂,浇少量水。小苗移栽成活率78%。 附配方 诱导培养基:MS + KT 2mg/L + NAA 0.2mg/L + Ad 5mg/L 增殖培养基:MS + KT 1mg/L + NAA 0.1mg/L + NaH2PO4 40mg/L 生根培养基:1/2MS + NAA 0.2mg/L 以上培养基均加琼脂0.7%,诱导愈伤组织和芽以及芽增殖时加蔗糖3%,生根时加蔗糖2.5%。pH值5.6-5.8,其中NaH2PO4主要起促进芽的分化的作用。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2009级1班 完成日期:2012-06-05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发展概况以及技术差距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概况差距展望 Abstrac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i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s the first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get a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field,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has wide application value.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t t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technology gap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Tissue culture situation gap looking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 从草莓组织培养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花药培养、草莓叶片、叶柄组织培养)开始,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草莓组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七大水果之一,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草莓果实色泽艳丽,芳香多汁,酸甜适度,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果实内含有蛋白质1g,脂肪,糖4~12g,酸~2g,无机盐,粗纤维,Vc45~120mg,比苹果和葡萄高10多倍,并含有丰富的磷、钙、铁、锌等矿物质,其中锌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以上,比柑橘高6倍以上,比苹果高40倍以上。另外食用草莓对肠胃病和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促进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草莓作为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近15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03年底,我国草莓总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在浆果中,草莓的总产量和总面积仅次于葡萄,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随着草莓在国内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草莓的病毒病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作为高级浆果的草莓,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上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主要方法是匍匐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但这两种方法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易造成病毒蔓延。王国平(1988)等调查,我国栽培草莓带病毒植株率过80%以上,戴子林(1995)等调查,我国长江流域感染大面积植株感染率在50%以上;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子一年比一年小、畸形、品质差、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长势、品质和产量,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 通过草莓组织培养扩繁草莓脱毒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在草莓种苗生产中,有关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草莓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作一综述。 一、常见草莓组织培养类型 目前,国内外在草莓品种快速繁殖上已有不少报道:常用的外植体主要有:茎尖(Adam,1972;庆子孝,1972;谭兰英等,1981)、腋芽(Boxus,1974、1977;杨乃博,1981)、叶片、叶柄、茎段,花药(Quak,1977;大泽,1972)。常见的草莓组织培养主要的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叶片和叶柄组织培养、

百合的组织培养技术综述

百合的组织培养综述 (辛文龙,200674010152) 摘要对百合的分布和组织培养的进展状况及组织培养在百合育种中的应用作了综述。特别罗列了百合组织培养中所选用的外植体类型和一些组培材料的最佳分化、生根培养基配方;阐述了组织培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了百合组织培养在其育种中的应用。 关键词百合;组织培养; 百合(Lilium.spp.)是百合科(Iiliacc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是百合植物的原产地,早在1400多年以前就有人工栽培,食用、观赏和药用百合的栽培利用历史十分悠久。百合除具有观赏价值外,大多数可以食用、药用,是上等的滋补佳品。传统的白合繁殖方法主要采用常规分球、分珠芽鳞片扦插、鳞片包埋等。但采用这些方法繁殖,繁殖系数较小,特别是经多代分殖以后,常造成种性退化,甚至病毒积累,影响百合的产量和质量。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迅速去除病毒和更新品种,加快了百合的快速繁殖速度,缩短了百合的生育周期。在百合杂交育种中也存在着基因库贫乏、种间杂交不亲和等局限性,而组织培养中的胚培养、花药培养等技术则可克服这些弊端。现将目前百合组织培养及育种方法做简单总结。 1百合的分布 全世界百合约有90多个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在热带高海拔地区,南半球没有野生种分布。中国是百合种类分布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百合起源的中心。据调查,中国约有47个种18个变种,占世界百合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有36个种15个变种为中国特有种;日本有15个种,其中9个种为日本特有种;韩国有11个种,其中3个为特有种;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共有约22个种;北美洲约有14个种。 2百合的组织培养外植体类型 2.1外植体的选择 2.1.1鳞片 百合鳞片作为外植体具有容易获得、分化能力强、对培养基要求不严等优点是目前百合组织培养中普遍采用的外植体。主要是通过调节生长素和细分裂素的比例来诱导其组织产生不定芽和再生植株。研究表明,百合鳞片不同部位的分化能力是有差别的,有实验表明,鳞片上部几乎不能形成小鳞芽,中部形成能力较弱,下部与鳞茎盘相连的部位形成小鳞芽的能力最强。 2.1.2叶片 叶片是百合组织培养的另一重要外植体。采用鳞片作为外植体可能会造成百合野生资源的破坏,而采用百合叶片不会影响百合的正常生长,可有效利用百合野生资源。另外,百合叶片比鳞片更易产生愈伤组织。陆春霞[3]等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百合叶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4D能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 2.1.3茎段 采用百合茎段进行组织培养。陈小兰等[4]用金百合(L.trompeten)带腋芽的幼嫩茎段诱导产生小鳞茎。 2.1.4珠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