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 第1部分 古代篇 通史讲座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通史融会贯通

2018版 第1部分 古代篇 通史讲座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通史融会贯通
2018版 第1部分 古代篇 通史讲座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通史融会贯通

通史讲座(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

界通史融会贯通

宏观视野中外关联

(对应学生用书第20页)

1.

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2.法律地位

中国古代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

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法律内容

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

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阶段特征通史体系

(对应学生用书第21页)

一、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特征概述]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实定位]

一、夏商周时期

1.政治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历八百余载)。

2.经济

(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然是人

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

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3.文化

商朝甲骨文;商周金文;《诗经》。

二、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

(1)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

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2.经济

(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

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

方式开始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春秋);私营工商业勃兴。

(3)商业: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都会)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私商取代官

商成为商人主体);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

(1)思想:中国古代主要的思想派别都已出现,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百

家争鸣中各露峥嵘。

(2)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源泉。

(3)文学:中国现实主义(《诗经》)和浪漫主义(楚辞)文学传统开始形成。

(4)科技:战国“司南”。

三、秦汉时期

1.政治

(1)秦: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汉: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

中央集权;汉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

(1)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

耕作方式;兴修水利;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2)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炼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

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3.文化

(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

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造纸术发明并得到改进。

(3)汉赋的繁荣:汉武帝创立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

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对西方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如佛教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一)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2.内容

(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奖励军功;普遍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

制度。

(3)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3.影响和评价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贡献

(1)创立儒家学说,核心是“仁”。

(2)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包含了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目标不仅成“人”,更成“君子”;

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2.历史评价

(1)开创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

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

起到了重要作用。

(4)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三)千古一帝秦始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中国通史 之 开天盛世解说词

《中国通史》之《开天盛世》 【画面】西安城南骊山风光烽火及有关遗址 这是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南的骊山。相传,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最后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骊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又过了一千年,这座山下发生的一件大事被再一次写进了历史。 【士兵列队】 公元713年秋天,一次盛大的讲武活动在骊山脚下举行。(所谓讲武,就是今天的阅兵) 唐玄宗为的是显示军事力量,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敌。然而,唐玄宗此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约见一个就在附近当刺史的重要人物。唐玄宗要约见的这个人是谁?有什么来头?皇帝为何要这样郑重其事地约见这个人? 【推出片名】开天盛世 【画面】情景再现士兵政变 公元710年6月19日夜,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妄图仿效武则天,以异姓君临天下的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拥立父亲李旦重登皇位,李隆基被封为皇太子。但乱象并未就此结束。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很快就发现侄儿李隆基不易控制,她四处活动,企图说服睿宗李旦换掉太子李隆基,未能成功。 公元712年7月,李旦毅然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但太平公主仍不死心,积极谋划纂权。一年后,李隆基获悉太平公主即将举兵作乱的密谋,立即先发制人,一举粉碎了这次未遂宫廷政变,将太平公主赐死家中。 至此,李隆基才算真正掌控了朝中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 然而,面对礼崩乐坏、乱象如麻的局面,年轻的天子李隆基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采访】八年之间发生了很多政变,李隆基本人能够稳定的接掌政权,前提是他通过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太平公主是他的姑姑,睿宗的妹妹,武则天的亲女儿,太平公主在睿宗在位的期间,实际上权势是非常大的,包括在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七个宰相,五出太平之门,所以在那种格局下,李隆基要克服很多东西,政变带来了很多政局的动荡,包括选官当中的混乱。 【空镜玄宗侧影】 唐玄宗亦深知,要根治乱象,重整朝纲,重现大唐盛世,首先得物色一个能干的宰相。 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考量,唐玄宗终于决定:请出前朝宰相、现任同州剌史的姚崇。 【采访】各种权利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要有一个很强势的人,姚崇是来宰相,而且确实个人就是不会随着政治的这种变动,而随便变换自己的立场,他很刚正不阿,他是有底线有原则的人,所以这方面,我想就是结束后武则天时代,连续的政局动荡,很合适的一个人选。 【画面】渭川,狩猎场面情景再现,《资治通鉴》记载的这方面内容的书影 姚崇应邀来到骊山的时候,正碰上唐玄宗在兴致勃勃地打猎,姚崇便应邀跟随皇帝打猎。此时的姚崇虽已年过花甲,猎场上却往来飞奔,宛若少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采访】那么为什么在骊山阅兵的时候,把姚崇找回来,因为,张说这些人知道玄宗的这个意思,坚决反对,玄宗为了摆脱他们的这样一个包围,所以采取了这么一个不平凡的行动,在骊山阅兵的时候,首先以军容不整,把功臣中的一个说要杀,结果就求情,没杀,不管怎么说,杀了一下他们的威风吧,然后就把姚崇任命下来。姚崇即位(上任)以后,最主要的工作是安定皇位。 狩猎结束,唐玄宗向姚崇征询治国良策,姚崇娓娓道来,唐玄宗不住地点头,最后说:“我想请你出任宰相一职。”但姚崇并未谢恩,唐玄宗觉得奇怪,姚崇说:“我有十点意见请陛下考虑,您要是做不到,那么宰相位置恕难从命。”唐玄宗让他说来听听。于是,姚崇一一道出十条意见。唐玄宗听罢姚崇所言,发现正是自己千呼万唤的治国方略,当即表示无条件全部接受。 【画面】晨光姚崇画像,情景再现 第二天,唐玄宗一纸令下,姚崇被正式任命为宰相。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速度最快的任命。这一次任命,正表现出唐玄宗作为盛世君王的雄才大略。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抗日战争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抗日战争】 【目录】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①原因。②侵华。 2.中国政局的变化。①国民党。②中共。③民主党派。④人民。 3.中日全面战争和国共合作抗日。①全面战争爆发。②正面战场。③敌后战场。④国际战场。⑤日本的殖民统治。⑥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⑦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⑧国民政府继续抗日和提高国际地位的努力。1】参与反法西斯同盟。2】废除不平等条约。3】中国军队出国作战。4】参加国际会议。⑩抗战胜利意义。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所以,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日本侵华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1931年是东北,1932年进攻上海是掩护占领东北,1933年是热河,1935年是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是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全面抗战的开始。一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都是积极抗战的,此后就是保存实力。但是,在国际上争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加强了,参加开罗会议是一个高潮。豫湘桂战役的惨败,使国民政府在国际国内的声望大幅降低。中共的敌后抗战主要是发动农民参加抗日,扩大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扩大中共控制的势力范围,把日军孤立在城镇据点,随时准备反攻。国共合作领导抗日,发动了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敌。同时,参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世界人民支援下,取得了抗战的完全胜利。 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 ①原因。 1】军国主义传统。 2】称霸世界计划——大陆政策。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田中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3】大危机打击沉重,转移国内矛盾,国内市场狭小,转嫁危机。 4】中国内战,造成东北空虚。 5】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政策:独裁;扩军备战;《基本国策纲要》。建立原因:封建性军事性传统;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经济危机打击沉重;军部法西斯势力推动——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

家谱的格式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开皇之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成就了。可能有人就说了,历史上这样的记录不是没有过啊。比方说汉朝,汉武帝的时候,官方记载不也是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陈陈相因”,不就从这来的吗?说粮食堆得都到腐烂了。这是汉朝,另外唐玄宗的时候,在天宝年间不也是财货堆得没处堆,最后又新修了几百座仓库吗?隋文帝这个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确实,这样的时刻,在汉朝、唐朝都有过,但是别忘了,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而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代皇帝。汉朝和唐朝,那都是经过了(近)100年的发展才出现这样的局面。而隋朝可是在第一代皇帝任上,仅仅用了13年的时间就出现了相似的局面,这还不是奇迹吗?这个奇迹是怎么取得的呢?怎么在短期之内聚积了这样多的财富?我觉得,主要应该归功于隋朝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其实,隋朝初年的时候,贵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每一个贵族都有好多依附人口。这些依附人口根部就不到政府这儿申报户籍去,也不给政府纳税。他们就在贵族人家有一个私下的名籍,给贵族私下里交一些税就可以了。那我们知道,这样一来,政府不是就少控制了很多纳税人吗?这是一回事,还有一回事,我们知道,隋朝的税收对象是针对成丁的男女,也就是成年男女啊。那样好多狡猾奸诈的人就想办法。比方说,自己明明是28岁的精壮大小伙子,一到报户口的时候,非说自己才14岁。或者是明明是50岁什么都能干的壮年人,一报户口,说我已经83岁了。这是什么意思啊?这在隋朝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就叫“诈老诈小”。这也是逃避税收,这一下子不就又少了好多纳税人吗?那这两大社会问题,让隋朝纳税人比实际数额少很多。怎么办呢?就在开皇年间,隋文帝推行了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一个叫做“输籍定样”,一个叫“大索貌阅”。就是针对这两大社会问题的。这两个名词很新鲜,我们一个一个解释。什么叫“输籍定样”?所谓“输籍定样”,就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户等划分样本。也就是说,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上户”;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中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概讲(二轮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 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描述差异之根源及教学应对之道_以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为例

!" 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描述差异之根源 及教学应对之道 ———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 史 平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浙江嘉兴!$%&&&’ 李德藻先生的《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比较》 ($) 一文,抓住“对西周分封制描述的差异”“关于皇帝制度描述的差异”“关于‘君’‘相’关系描述的差异”作了比较。这种案例分析确能给人较大启发,尤其 是提出“在新课改中一定要抛弃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使用 任何一种教科书都要有自己的教学处理”($) ,这是很有价 值的。美中不足的是,李先生没有对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而在笔者看来,这种探讨应当是更有意义的,它至少可以为新课程实施者提供应对之思路。由于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依据均是新课标, 不妨先把新课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表述实录如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上述文本,是编写教科书相关章节的指导思想,问题在于,教材编者可以有不同解读,由此高中历史教师们不得不面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陈述明显不同、甚至观点迥异的教科书。 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而论,中国古代社会经历过哪些主要的社会形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新课标并没有给出明确结论,这就既给新教科书的编写者以很大的自由,也给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们留下了较大的争议空间。四种版本的主编者学术观点不同,对新课标的解读也就不同。各自编成的教科书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及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这一重大问题的描述也就出现了明显差异。 人民版与岳麓版对新课标的解读结论大体相同,换 言之,其主要学术观点是一致的,因而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描述也大体相同:完全回避了 “五种社会形态说”,不再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加以叙述。 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史学界出现了一 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不少学者“日益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历史。……这一趋势在高等教育中已蔚 然成风”(*) 。如在上个世纪+&年代中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教司决定组织编写两部新的中国通史教材,其中北京 大学张岂之教授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历史》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主编的五卷本 《中国通史教程》正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这两部高校教材均没有沿用“五种社会形态说”,而是根据中国文明演进所特有的历程作出了新的划分(!)。张教授曾明确指出:“一部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文明史。具体来说,这是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进 历史。”(%)对中学历史教育而言,更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这种趋势不但已在开始试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 会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得以体现,而且也开始在高考的文综测试中得到体现,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撰写的对*&&%年高考文综试卷 的评价报告明确指出, “*&&%年历史试题凸现了这一特点(指从文明演进角度来研究历史———笔者注)”(*) 。 【收稿日期】*&&,-&"-*, (关键词)四种教科书,描述差异根源,新课程实施,应对建议(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 历史教学123456789:;<2=>总第0$%期?@A B5C 0$% *&&,年+期B5C +D *&&,关注新课改

家谱版式体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0532926.html,/cpz/proview.asp?id=51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

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 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宝塔式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新版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首过去一年的各种疲惫,困顿,不安,怀疑,期待等等全部都可以告一段落了,我真的是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安稳的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了。 虽然时间如此之漫长,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这可真是血与泪坚坚实实一步步走来的。相信所有跟我一样考研的朋友大概都有如此体会。不过,这切实的果实也是最好的回报。 在我备考之初也是看尽了网上所有相关的资料讯息,如大海捞针一般去找寻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所幸的是遇到了几个比较靠谱的战友和前辈,大家共享了资料和经验。他们这些家底对我来讲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现如今,我也终于可以以一个前人的姿态,把自己的经验下下来,供大家翻阅,内心还是比较欣喜的。 首先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备考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细致到每日、每周、每日都要规划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另外,复试备考计划融合在初试复习中。在进入复习之后,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我们的计划。总之,定好计划之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由于篇幅较长,还望各位同学能够耐心看完,在结尾处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15)中国通史 参考书: 《中国古代史》(第5版),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国近代史》,李侃等,中华书局,1994年;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中国史简编·古代卷》,安作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先说英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环节:单词和真题。 关于单词 单词一定要会,不用着急做题,先将单词掌握牢,背单词的方式有很多,我除了用乱序单词,我还偏好使用手机软件,背单词软件有很多,你们挑你们用的最喜欢的就好,我这里就不做分享了。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是最直观刺激的就是文字信息,所以根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讲最简单粗暴的就是利用重复,将这个文字信息与我们大脑之间形成一个条件反射,这样我们提取的速度也就会达到最快。 都说考研有很多生僻词义,其实不是的,很多都是书面语言常见意思,只是我们不熟悉书面语言而已。比如casualty表示伤亡,我们口语常见是casual 随意的。这种能力一定不是背单词搞出来的,而且需要扎扎实实坐下来读书。 关于阅读 第一次我阅读很差,对答案错了一大半。这次我阅读是满分。如何做到?我非常认同老钟的观点,不要再管命题人,不论谁命题,不论什么题型,都是围绕着你有没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题型的存在只是从不同侧面考察这一点。只有回到阅读本身,才会真的恍然大悟,而不是被定位的思想牵着盲人摸象。我算明白了为什么考研这么重视阅读,当你真的学会了读学术文章,你才会体会到一个研究者的乐趣。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中国家谱》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家谱 潘道正 ①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等,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万多种,其中又有2 万多种家谱流落海外。家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历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不仅具有一定的形式与内容,而且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社会文化效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中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隋书·经籍志》有记载。秦统一天下后,原有的王侯将相失去世袭势力,社会格局重新划分,制谱有了其必要性。不过先秦时,家谱体例简单,一般只按世系先后记述宗族人名和交代人物关系。汉代以后,家谱不仅记世谱,而且记姓氏起源及官职等。汉代初期问世的《世本》有“叙黄帝祖世所出”,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被认为是中国家谱的首创之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制定家谱为官方掌握,官方的重视使修谱之风盛行。当时门阀等级森严,流行以婚姻集团为核心的综合家谱。在唐代中后期,民族大融合,门第更替,谱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且私家修谱逐渐流行。到了宋代,中国家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宋代许多文人学士都积极参加修谱并创制谱例,著名的“小宗谱法”和“大宗谱法”就是由欧阳修和苏洵两个大文学家创立的,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前代相比,其功能由以往的“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本族伦理教化作用。在这一时期,私家修谱进一步发展,取代了官方修谱,成为家谱主要的编纂方式。明清时期,私家修谱蔚然成风,家谱的形式结构、内容也更加完善精密。一部体例完备的家谱大约包括谱名、谱序和凡例等30多项。 ③家谱的价值主要有两个:一是丰富的史料价值;二是具有纽带作用,即所谓“家之有谱,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中国人有着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这跟千百年来家谱的维系有很大的关系。 (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作品有改动) 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的《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第一部家谱。 B.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所以一直被官方所掌握。 C.宋代文人学士积极参加修谱并创制谱例,欧阳修创立的“小宗谱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D.明清时期的家谱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形式结构、内容已经非常完善精密。 2.阅读第②段,概括各时期家谱的内容或功能。

(完整版)中国通史之4文明起源

距今五千多年前,人类的文明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古埃及人建造了雄伟的金字塔,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而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绵至今不间断的古老文明,中国却长时间被史前的种种神话传说所笼罩。今天,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惊奇地发现,在五千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已然照耀这片中华大地。 这片丘陵地带位于河南省渑池县,1921年四月的一天,一个瑞典人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他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安特生,他来这里的目的不是因为找矿,而是在这里的一个村庄发现了史前的彩陶片,这个村子的名字叫仰韶村。 李新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当时的中国史前时代是什么样,大家一点线索都没有,然后现在突然发现了有一个史前的彩陶文化,而且这个彩陶文化还跟中亚的彩陶文化还有联系,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吸引人的一个发现,所以安特生就决定要做一次发掘。 这次发掘从1921年十月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十六天,发掘出了大批的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尤其是其中精美的彩陶,竟然没有在中国任何的文献里留下只言片语。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它又处于什么时代?以至于我们竟然一无所知。在第一次发掘之后,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它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然而,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李新伟: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开始,其中古史派运动非常的兴盛,古史派就是把以前中国的古史系统完全给推翻了,顾颉刚提出那个是后人的追述,以前的三皇五帝的系统全都是不可靠的,那中国古史到底是什么样,中国文化起源到底是什么样,这个就成了一个问题。 但安特生毕竟是一个西方的学者,由于看到仰韶文化的彩陶和中亚地区彩陶文化的相似性,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的彩陶文化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这一观点竟然在当时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难道中国的远古文明真的是从地方流传过来的吗? 在这片土地下面究竟还埋藏着哪些未知的秘密,穿越时空,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大的发现,五千多年前,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又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采集狩猎到耕种农作物,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因此文明的发展才显得尤为重要,在出现正式的文字记载之前,中国有很多古史传说,三皇五帝的传说就一直流传至今。 这是我国西安黄帝陵的祭祖大典,每年的清明节,会有大批的海外华人前来祭拜黄帝,这种活动已经延续了几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黄帝是中华民族共祖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根据古史记载推断,黄帝时代距今约五千年,因此才有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提法,但在那个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这些古史传说是否真的存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是否初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可以以中国命名的文明呢? 公元前3300年,河南西部庙底沟文化的一个大型聚落里,一个重要人物停止了呼吸。事情发生地是现在的河南灵宝阳平镇铸鼎原边上的西坡遗址,他的死,在五千多年前肯定是一件大事。2004年,这座大型的墓葬被发掘出来,同时被发掘的还有这座巨型的房址,总占地面积五百多平方米,为当时最大的单体建筑,也是公众聚会的场所。

新版青岛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青岛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6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

1.《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2.《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3.《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先说说英语复习心得 一.词汇 词汇的复习流程其实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反复记忆。考研要求掌握5500的词汇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我建议考研词汇复习的参考书至少要有两本,一本是比较流行的按乱序编排的书,另一本是按考试出现频率编排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分级词汇或分频词汇,我使用的是木糖的单词和真题,很精练,适合后期重点巩固使用,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为什么要使用分级词汇书呢,因为我们掌握词汇是服务于阅读的,题做多了就会发现,考研阅读考来考去大部分也就是那2000多个词,到后期一定要发现规律,把握重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做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归纳形近词,有些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很容易混淆,必须分清楚。 二.阅读理解 都说考研最难的是英语,英语最难的是阅读。那这阅读究竟难在哪里呢?以四六级作为比较,攻克四六级阅读的关键是词汇,只要一篇文章传达的意思你基本清楚,考题对应的细节你能找到,看得懂,基本上就没太大问题了。但考研英语还不止于此,它还要求就是我在最开始提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研究生是要查阅很多文献的,很多甚至是国外文献,这就要求我

中国传统家谱的基本内容与撰修要求

中國傳統家譜的基本內容與撰修要求 家譜的基本內容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刘绍坤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教历史的,不用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新版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是一项小火慢炖的工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得是一步一个脚印,像走长征那样走下来。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几乎从来没有在12点之前睡去过。也从来也没有过睡到自然醒的惬意生活,我总是想着可能就因为这一时的懒惰,一切都不同了。所以,我非常谨小慎微,以至于有时会陷入自我纠结中,像是强迫症那样。 如今想来,这些都是不应该的,首先在心态上尽量保持一个轻松的状态,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虽然考研是如此的重要,但它并不能给我们的人生下一个定论。所以在看待这个问题上不可过于极端,把自己逼到一个退无可退的地步。 而在备考复习方面呢,好多学弟学妹们都在问我备考需要准备什么,在我看来考研大工程,里面的内容实在实在是太多了。首先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备考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细致到每日、每周、每日都要规划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另外,复试备考计划融合在初试复习中。在进入复习之后,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我们的计划。总之,定好计划之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最近我花费了一些时间,整理了我的一些考研经验供大家参考。 篇幅比较长,希望大家能够有耐心读完,文章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南京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202)俄语或(203)日语(643)中国古代史基础或(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 参考书 中国史

(643)中国古代史基础 《中国通史教程》,姜义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编中国通史》第一、二册,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先说英语吧。 词汇量曾经是我的一块心病,跟我英语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词汇量往往比我高出一大截。从初中学英语开始就不爱背单词。在考研阶段,词汇量的重要性胜过四六级,尤其是一些熟词僻义,往往一个单词决定你一道阅读能否做对。所以,一旦你准备学习考研英语,词汇一定是陪伴你从头至尾的一项工作。 考研到底背多少个单词足够?按照大纲的要求,大概是5500多个。实际上,核心单词及其熟词僻义才是考研的重点。单词如何背?在英语复习的前期一定不要着急开始做真题,因为在单词和句子的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做真题的效果是非常差的。刚开始复习英语的第一个月,背单词的策略是大量接触。前半月每天两个list,大概150个单词左右,平均速度大概1分钟看1个,2个半小时可以完成一天的内容。前一个月可以把单词过两遍。 历年的英语真题,单词释义题都是高频考点,这一点在完型中体现的非常突出,不仅是是完型,其实阅读中每年也都有关于单词辨析的题目,掌握了高频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