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邵钰儿13法商实验班2013200354

书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钱穆

出版社:三联书店

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为序、前言、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总论。钱穆先生在书中论述了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的政治制度,每一朝代的论述内容包括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经济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兵役制度和得失总论。

纵观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几点是贯穿始终的:第一,钱穆先生对“封建”的理解是“封邦建国”,因此这本书中的“封建”与我们一贯所理解的“封建”恰好是相反的概念和时间段;第二,钱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现行政治学习借鉴古代经验,走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怪圈,因此这本书似乎带有一丝为封建专制制度正名的意思;第三,书中部分观点也许和我们学习掌握过的内容有所不同甚至恰好相反,但也不失为一种历史的新角度。

汉代——矛盾的朝代

首先,钱穆先生对秦汉封建制度似乎有点过度加以美化,甚至于在中国的皇室与政府关系方面的论述完全与我以往学习的相关知识相悖。书中论述中国在汉代,国家的最终决策人是政府的最高长官宰相,而皇帝的权力似乎还不如宰相,当然钱穆先生剔除了类似汉武帝这般“文韬武略”因而理所应当取得权力的人,但是这样的说法易让人产生“君主立宪”的幻想,有一种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皇室与内阁的微妙代入感。

秦汉制度也确有其可取之处。首先,政府成为了皇室的掣肘,这对夏以来的“家天下”是一个有力的颠覆,也开启了官僚制度的大门。其次,在汉制中,地方长官的品阶和权力与中央九卿相当,因此理论上讲不存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调任的升降问题,便于人事调动。第三,汉代选举人才出现了全国性的趋向,虽然原来的三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最终只留下了“举孝廉”一种,但是官吏的任用范围扩大许多。第四,地方除最高长官外均由当地人民担任,颇有今日“港人治港”之风,地方的自主性大大增强。第五,汉制规定二十三岁始服兵役,且可以钱币免役,体现了“崇德尚儒”的文化氛围。

但是,其汉制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中央九卿与地方长官的品阶和权力似乎相当,由此就不便于中央加强统治与管理,造成中央与地方的趋同化。第二,汉制下唯一的出仕之路似乎是太学乙试得中后被派往原地方,最终原地方再次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将之荐至中央,而孝廉完全是由地方自主决定,地方民意也并不再考虑的范畴,极易出现地方豪强与长官操纵举孝廉的情况,富的得任高官,贫者依旧无立锥之地。第三,全民皆税,此举似乎极力想让子民都参与到政治之中,但也有有意以经济实力拉开不同阶层间距离的意图,政府对田地的税收极少,但地主对农民的税收却重,由此也使得地方豪强坐大。

说汉代是一个矛盾的朝代,主要有三点依据:第一,汉代崇德尚儒的风气十分明显,二十三岁服兵役,“已积一年蓄”可见,但全民皆税下却使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因此汉代的儒学还不如说是地主的儒学;第二,汉代有意抑制地主,但最终结果却是地方豪强坐大;第三,汉代的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妥协十分明显。

唐代——慵懒的朝代

首先,贯穿始终的似乎还是钱穆先生对封建制度的美化,三省在钱穆先生完全被当作一个团结一心的政府,但实际上应该说是一个政府的三个党派,三省之间相互制约,实际上是

有加强皇权的效果的。

尽管汉代制度似乎更得先生之心,但书中也提出他那个带政治制度不少值得称颂的地方:第一,三省之间相互分工也有好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而且似乎在客观上增强了政府的实力,以致唐代政府对皇室的掣肘更为明显,最明显的就是“中宗封官”,唐中宗越过中书省的任命令使得他所任命的人也失去官声,由此可见,唐代三省也较为强势。第二,科举考试结束了之前的世家垄断的局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不寻常,是汉代人才全国化的扩大化。第三,改变了汉代全民皆税的局面,按田地、按户口征税,照顾贫者弱者,在经济上对豪强有有效抑制,也对贫下中农有了救济。第四,寓兵于农,士兵们都有自己的田地。

但是唐代政治制度的缺点太致命了:第一,与汉代不同,唐代的官制与辖区有了新的界定,中央比地方高上一头,如此一来增加了惩罚官员的新形式——贬谪,这一主题频繁出现与唐代诗作中,而来不方便官员的调动。第二,观察使和节度使制度,这个几乎是唐亡的根源所在,节度使被派往地方后高地方长官一头,缺乏对地方的准确认识却大权在握,导致了后来的藩镇割据,促成了唐的灭亡。第三,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增强,地方最高长官以下官员也须由中央任免,被任免官员中有不少还是被贬谪的,而且对地方情况缺乏具体的认知,在事务中也不慎尽心,更加剧了节度使的坐大。第四,科举考试与抑制工商导致全民尚政,人才饱和,地方大量流失人才至中央,加剧了地区差异。第五,后来的“两税”政策弥补了“租庸调”过繁的不足,但是税收杂而不清。第六,“府兵制度”导致士兵的地位下降,对士兵的抚恤工作也做得不到位,导致了士兵的反叛情绪。

说唐代是一个“慵懒”的朝代,不过是为了掩饰其因为制度懒散而招致的祸根,事实上租庸调制与“两税制”的破产根源及时唐代政治制度的懒散。但唐代在政治方向方面比汉代来得明确——抑制工商豪强,还利于底层人民。

宋代——积贫积弱,风雨飘摇

钱穆先生对宋代未免太过严苛,简直可谓批得一无是处,但是实际上宋代也是论述的五个朝代中最为贫弱,甚至从开始到最后都保持着风雨飘摇状态的朝代,而这也是有制度上的原因的。

首先,宋代的相权有了更深层次的细分,由此宰相失去了兵权、财权,变成了名实相符的“政府”——只管行政。钱穆先生相信相权的旁落是真正的专制,对此我也表示同意,相权丧失,真正的威严就归于最高领袖——君主,皇权的膨胀与巨大化也是从宋代开始的。

第二,宋代的谏议机关完全成为了皇权对抗相权的同盟,几乎凡是政府同意的就是谏议机关反对的,由此还赢得了“清流”的美誉,皇权悄然膨胀,谏议机关却将炮口对准了暗弱的政府与相权,由此可见宋代的政治的确是乱到了一定境界。

第三,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节度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现了四个监司官,等于地方长官之上还有四个更高长官,地方政治更显混乱,且地方被“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地方更显暗弱,由此地方长期远远落后于中央,这样的境地是十分危险的,地方就失去了对中央的拱卫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宋代开封都城一被攻破,宋朝就崩溃的原因。

第四,宋代吸取唐亡与五代十国的混乱,主张重文轻武,极力压制武官,首先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属三衙与枢密院,其次地方的军队不能长期停留于一地,需要不断流动,人员也不断调动,这等于国家没有战争却花了战争才花的钱。且重文的结果就是文官过多,造成“冗官”的现象。“冗官、冗兵、冗费”,加上地方长期的积贫积弱,最终导致了宋的灭亡。

钱穆先生将宋亡的很大部分理由归结于宋太祖赵匡胤用错了策略——认为宋应当一举捣破辽以了结外患,但是这样的举动未免冒险,如果输了宋的几百年历史也就不复存在了,刚经历过唐末混乱与五代十国的战争的宋统治者出于稳健态度的考虑也未尝不可。宋亡不在这样一个决定,而是整个制度的溃败——对旧制度的因循守旧、不加创新与扭曲的官场之风。

明代——绝对的君权化

以钱穆先生对相权的赞同,不难说明为什么他笔下的明代矛盾重重,事实上,明代的积弊良多。

首先,就中央官制而言,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皇帝大权独揽,难免任务过重,朝九晚五,当了皇帝也无法享受安逸的生活,这还是次要。如明太祖、明成祖等尚有精力应付沉重的政务,再如其后世子孙,长期禁锢在宫中,缺少学义理、体民情的机会,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此便心灰意懒,疏于政务,由此大权难免旁落,却是落到了传达命令的宦官处招致阉患。其次,如张居正等治世能臣,虽与皇帝有师生之谊,但于政务的处理却名不正言不顺,由此明代最大的祸患之一就是皇帝有权无能,而学士大臣又能而名不正。

再讲地方制度,元代时为了控制汉人,政府将各地分割得支离破碎,明代虽无这等必要,但仍是继承了元制,导致省际破碎。最坏的就是在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宋代地方长官头上还有四个长官,明代将地方分得更细,真正管民的官极少,管官的官却层层递进,地方州县长官受到的压制更多,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难调动。

于人才选拔方面,明代将清流和浊流区分得过于明显,单凭一场考试,相当于考高分的从此就高枕无忧,前途锦绣,考低分的连个复读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打入浊流,为吏者终身无出头之日,但这些小吏虽然位卑,责却大,相当大的程度上他们的长官也受他们的意志所左右,由此难免有愤愤不平者携机报私仇,政治就更显混乱了。

再者,八股取士将科举考试推入了一个极端,虽非本意,只是为了定一个标准,但客观上却是愚民了。

在经济制度方面,明代的土地制度重现了汉代时候的不公平,不利于下层人民,导致豪强兼并更加严重。明代的税收制度是一条鞭法,将税收都摊入田地中,而没有良好的土地制度作为支撑,税收制度根本无法实现。

在兵制方面,明代的形式偏向于唐代的府兵制度,即寓兵于民,除了有唐代府兵制的固有弊端外,明代的士兵长期安逸,缺乏危机意识,这也是明亡的一大原因。

清代——部族的法术

在本章一开始,钱穆先生就区分了制度与法术的区别,在钱穆先生看来,制度为公,法术为私,若以此分类,中国历代皇朝也并非全都是制度。我认为法术也是制度的一个分类,只不过这个区分在清来得更明显些,清兵入关后,清代的主权归属其实并不能以专制皇权一言以蔽之,因为清皇帝的背后是整个满清贵族群体,满洲贵族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来的明显。

如此观之,有一整个种族背景的清朝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来得专制。首先,皇帝背后的势力庞大,代表这个群体利益的皇帝的权力也空前膨胀,军机处的设立代表皇权达到顶峰。

其次,清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言论自由,并通过八股取士的延续以及文字狱达到了愚民的效果。

清王朝地方政府的权力被削弱得更为严重,地方长官头上还有数层长官,遇到紧急问题时皇帝还会再派官员到地方办理,如此则地方可谓毫无自主权。兼之清设立了一系列的禁地,如新疆、台湾等,导致这些地区荒落、缺乏开发,经济实力极度不平衡。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清王朝到底是垮台了,但是后来的维新派、革命派也都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章一开头就存在的问题,主权的归属,皇帝一个人并非权力的所有人,其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才是根源,因此只是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或是驱逐了皇帝,也并不一定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后记

以上五个朝代各有特点,后朝对前朝也都有一定的延续与革新,读史读经典,意在借古喻今,意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钱穆先生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远

比这些制度本身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