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新课程的特点及应对策略1

浅谈政治新课程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常德市一中李子绒2009.7

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两年多了,如何在实践中认识新课程,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我也一直在想,新课程有什么特点,新教材与老教材有什么不同,新课标与旧大纲的区别在哪里,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活动到底有什么新要求。现在我就谈点自己肤浅的感受。

一﹑新课程的特点

(一)突出生活主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发强烈的思想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学生认为,课就是课,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两码事。

思想政治新课程则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它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新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认知,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和社会性,从而突现了对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

从模块的设置、名称及主要内容我们就深刻地感受这一点。政治新课程结构设计一方面,考虑到高中学生理性思想分化的需要,同时也为他们进入成人社会逐步形成学科概念奠定基础,因而四大模块都有一定的学科支撑,但同时也突出生活主题,即以生活德育为主线,从关注个人生活转向公共生活,进而跃升到社会生活三大基本领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他们在这三大领域的认识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水平。同时把生活与哲学作为提升生活智慧的一个独特领域单独设置一个模块。这样四个课程模块的设置,既保持了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就每一个章节而言,基本体现了“生活—理论—生活”三部曲,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

可见,思想政治新课程使得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与其日常生活相互滋养,相互提升,促进了其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沟通,最终在课程内容与结构上实现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

(二)重视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进一步强调遵循高中生活的逻辑,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后、课内、课外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大量的实践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参与性极高,他们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谈感想,知识的多维性和立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有利于从行动到知识再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感到,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确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新教材的四门必修课每个单元最后都设计了

活动课,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逐步增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的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三)强调以人为本

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包括对完善自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的同情,对遭受不幸的怜悯等等,这就体现出其人文性特点,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教育中培养“民主”的氛围和习惯,将意味着未来整个社会的更加“民主化”!“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是告诉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人文的角度看,选修课的设置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选修课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环节。”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多元智能结构等个性的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记得高二第一学期,学校就发放了选修模块教材,许多学生对选修课尤其是选修五《生活与法律常识》充满期待,这就是学生需要的。尊重学生的需要,就是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等也体现了人文性。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通过这些方法,政治教学克服过去抽象的、空洞的和苍白无力的弊端,才能从我们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命和人性的“维他命”。

思想政治新课程虽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措施,但总的来说是强调“发展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总的精神还是“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四)主张开放多元

“开放性”的特征使这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更具有革命性。思想政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重大变革,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育理念、师生关系、评价制度等将沿着开放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政治新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旨在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1、开放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向学生自身开放,向学生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学生生活的社会开放。

2、开放的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新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3、开放的教学时空。

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活动时空的安排可以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这样,就给教师捕捉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有空间。

4、开放的课程评价。

思想政治新课程在评价功能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它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思考、创意等。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新课程的评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开放性,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另外,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尺度也变得多样而灵活。

二﹑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使置身其中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没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没法教;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教不了;没有刻苦钻研、善于反思和不断总结的进取精神绝对教不好。根据新课程的突出特性,通过观摩了常德市及湖南省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比武活动和我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总结,我觉得实施新课程中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政治课程,过分强调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冷落了发现和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立性、能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不论是课堂上的阅读﹑讨论﹑分析,还是课前或课后的探究都应放手,相信学生并依靠学生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1、尊重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等,逐步把学生引入通向成功的轨道。

记得在学习《兼顾效率与公平》时,我设置这样的情景: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电脑城A店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电脑城B店要求:会普通话,掌握

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如果你是应聘者,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我以为学生都会选择应聘B店,虽然风险较大,但薪酬可能会更多。结果全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前者,他们的理由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性格较内向,希望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一般即可,或者是现在A店工作一段时间,为将来在B店工作积累经验。我尊重他们积极思考后作出的选择,而没有强迫他们接受诸如年轻人应该有远大抱负、感冒风险的豪情壮志等观点,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了轻松和谐的氛围,收到较好的效果。

对学生多元思维和个性选择的尊重在2009年高考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2009天津卷第39题第(2)问:有人认为,青年志愿者应该是“大公无私”的,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先公后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赞同第一种观点。大公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应该作为当代青年的不懈追求,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去。参考答案二:赞同第二种观点。先公后私是一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这有利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发展,有助于更多青年加入志愿者行列。该题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出现的志愿者行为体现的道德行为,演化而成的一道题目,材料把“志愿者行动”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进行了理论与现实的概述。第(2)问,其实是一个类似于辨析题性质的问题但又不同于辨析题,回答时候要注意选取角度,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去作答,但不要同时作答两个观点,不要求去区别、辨析这两个观点。这足以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相信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一线老师们首先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是感觉课时严重不足,过去一学年的内容,现在一学期要教完。其实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相信学生,大胆取舍。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完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不再叙述一遍,对于重点内容,我们要重点活动、合作、探究。而且只有相信学生,我们才能真正敢于在课堂上让学生放开去活动,体现新课程开放、以人为本的特点。只要我们尝试着让学生活动,学生能完成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你会发现学生们和我们想象中的真的不一样,他们的表达意识、他们的合作意识、他们的动手意识、他们的创新意识、他们的探究意识、他们的理解能力等都是我们前所未料的。

2008年1月,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红杏奖”暨新课程研讨教学比武。虽然平时我一直在实施着新课程理念,但因为没有演练,我一直忐忑不安,怀着赌一把的心情,风调雨顺我收,否则我不收。在讲授《依法纳税》时,针对几种违反税法的现象比较好把握的特点,在理解了纳税人和负税人及为什么要依法纳税之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要求是:为增强依法纳税意识,我们班打算在全校范围内搞一次“税收宣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较为详细的活动方案,即:拟定一个活动主题,列举宣传的内容,设计宣传活动的形式。经过民主商议,有的主张在学校搞一个“十米宣传长廊”;有的主张建网站;有的主张利用周末在学校宣传,包括散发传单﹑口头演说等;有的主张以情景剧的形式宣传,并当堂演示,虽然表演很不成熟,但表现的主题却十分深刻。通过这一环节,大家更充分理解了税收的性质﹑作用,对于依法纳税光荣﹑违反税法可耻的认识,于情﹑于理﹑于法都有了升华。学生意外(当时评委们都不相信没有彩排)同时又是意料之中的表现让我尝到了相信学生的甜头,也坚定我继续这样走下去的信心。

2007年12月,我在衡阳二中观摩了湖南省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比武活动,在众多精彩的比武课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长沙市一中老师所上的《公司的经营》一课。这堂课自始至终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首先教师设计了两份学案,学案一归纳指出有关公司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自学掌握;学案二《他山之石》,列举国内外﹑省内外知名公司成功经营的案例。新授时,学生分组按教师的设计层层深入,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展现自我。丝毫没有因为没有讲解相关基础知识而影响教学效果。若是按常规讲解,同时让学生充分探究体验,

至少要两个课时。我想,这堂课结束后,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对基本知识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主学习、组织语言﹑团结协作等能力。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相信学生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讲、批、复、考、评”中解放出来,也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奈的“听、做、改”循环中解放出来。充分相信学生,你就会发现在一届届学生身上,在一个个学生身上,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教材原来是如此地丰富多彩,教学原来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自己原来是如此地年轻。

3、依靠学生。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倡导探究性学习即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完善自我。

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是置身事外。几乎每个章节都有类似的探究:你作为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你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认为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念;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将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你可以通过哪些途经参与民主决策;你可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些什么等。高考试卷对于学生的参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2009安徽卷第37题第(3)问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2009年山东卷第36题第(2)问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请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在同际社会打击索马里海盗问题上的主张。试问,不相信学生,不依靠学生,不给学生机会,学生能提高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学生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和社会性?

在学《多变的价格》时,正遇上猪肉价格猛长,为了弄清猪肉价格为什么会变化﹑猪肉价格变化到底有什么影响,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预习教材,然后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合作探究,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他们通过网络﹑市场调研﹑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或合作探究,对供求影响价格及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互补商品和互为替代品的区别,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餐桌上猪肉少了,鸡肉﹑牛肉多了,明白了大润发超市那么红火与室外及地下停车厂息息相关,明白了简单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道理,明白了商家经营﹑居民生活都需要知识和智慧。

在学《生活与法律常识》时,涉及的法律及法律条款特别多,我经常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自己解决问题。老实说,对于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也不清楚。记得学完合同违约免责知识后,就有学生和我讨论,金融危机是否属于不可抗力?她家买的房迟迟未交,大家想讨个说法获得违约金,但开发商说是因为金融危机这种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应该免责。我趁机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第二节课时请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说的是有理有据,十分精彩。

在实践中,依靠学生可以表现在多环节多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中寻找有关信息来弥补政治课教材观点或实例的滞后性缺陷;或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或动手制作相应教具,准备课上运用,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学生可以课堂上自主阅读,讨论分析。也可以依靠学生在课后通过社会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

信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依靠学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些教师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了误解,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重要了,于是课堂上开始“谨小慎微”起来,唯恐讲多了,宁可多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也不落个包办代替的“罪名”。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就省力省心了。这实际上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试想,一个没有教师指导下的训练是有效的训练吗?学生的基础能得到牢固的掌握吗?学生的能力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吗?探究性学习的优势能发挥出来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否则还要教师干什么呢?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不是叫教师袖手旁观,而是对教师要求更高,做一个真正的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转变观念,增强素养。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等都要求我们冲破陈旧观念约束,走出一条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路子。我们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以社会评价(以成绩为中心的社会评价直接冲击教学新思维)和高考方向来给自己的守旧作为台阶和借口。

思想政治新课程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发展、时代性较强的内容,尤其是新开设了必修课《文化生活》和选修课《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生活与法律常识》等,这些内容教师上大学时没有学过,平时关注也不多,因此在教学时感到困难,难以驾驭。前段时间学习《生活与法律常识》感受尤为深刻,教学过程中常感到力不从心。除了平时收看《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等节目积累的法律知识外,几乎通读了包括民法通则、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等在内的十多部法律法规。如果说这些东西可以临时查阅弥补,《文化生活》则更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解决的,需要下大功夫多涉猎文史、音乐、美术、建筑艺术、西方文化等知识。

新课程提出多种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多种新的教学能力,如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合作教学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等。但是由于长期使用旧的教学方式,大多数教师还缺乏这些新的教学能力,更需要不断反思,认真归纳,提升自己的能力。

2、研究教材,精心设计。

课改的稳步推进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要稳定教学质量,适应高考、会考的要求,因此,教学容量与课时、学生探究和基础知识的落实的矛盾,首先取决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和处理。这就要求重视教材的研究,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为学生学习搭建完美的平台。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与旧教材相比,我们过去认为的重点知识,新教材要么体现,要么淡化,要么分散处理。如果求稳为上,按照旧的知识体系去教新教材,什么知识都放心不下,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我们认为必需依据新的标准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而不是抓住旧的教材知识体系在新教材上“添砖加瓦”。教师要充分调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注重根据课标内容目标和要求,对实验教材进行取舍、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比如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课标的内容目标要求是“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课标的提示与建议是“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讨论‘金钱万能吗’”。从课标的表述可以看出,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入手,揭示货币现象的本质,明确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正确看待货币的作用,既有知识的要求,也有能力

的要求,最后还要求落实到树立正确金钱观这一思想教育目的上。因此,教材的线索是清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资源的选择、探究活动的设计等都应该围绕“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展开。至于教材中出现的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因素、货币的派生职能、外汇的构成和作用、人民币的币值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则是非重点,它们不应该作为共同的基础性要求扩充给全体学生,否则两个课时一定教不完。至于这些知识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以作为提高性要求,在选修教材或校本课程中得以体现。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内,教学设计中最简单的就是一课一课地进行设计,而优秀的教师总是要对内容进行重组而进行大单元的、相对完整的设计,实现内容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网状的综合体。因此,在模块课程背景下,一课一课地进行教学设计,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在某一模块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把握模块整体的内容,还要认真考虑本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横向的或纵向的联系,因此,对模块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重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理论性强,多花点时间是行得通的,后面有些单元的内容简单一些,可以压缩一些时间。

在学选修三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专题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及专题四《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时我们再次进行了大胆的重组,考虑到这些内容多而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及历史教学中均有涉及,我们就没有简单地按教材顺序教学,而是以专题为单位将它们揉合在一块儿。大致分四步走:第一步,教师根据专题内容准备好学案(预习提纲、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第二步,学生根据学案要求自主探究,查阅资料,标注难点疑点,相互交流、增强认识;第三步,在课堂上个别辅导与交流;第四步,教师搜集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统一梳理解释(如国际组织,我就按其概况、特点、主要机构、作用、与中国的关系列了一个表格,清晰明了)。这样安排,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归纳能力,而且节约了时间。

贯彻新理念与提高质量可以统一起来,湖南省毕业水平考试结果可以多少说明这一点。我校政治平均分

97.18,参考人数906,得满分者418人,不及格1人。我校一直按要求开课设节,高一高二每周均为2课时。

3、重视讲解,解决问题。

新课程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反对包办代替,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多讲,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当然,还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方法,做到启发引导,讲学生所需,抓讲解的时机,注重实效。要做到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师生合作的参与者。

如:对于《多变的价格》的学习,我除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外,重点讲解了“价值决定价格”,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概念较多,单靠学生自己探究很难归纳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我较详细地介绍了价值、价值量、价值总量、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其相互关系,借助多媒体,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学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部分时,我们讲得更多,因为要把抽象枯燥深沉的哲学观点呈现给年轻肤浅的学生更不容易。

4、加强调控,积极引导。

过去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为了纠正这一主体颠倒的教学方式,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有教师就认为现在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主的事情了,教师的角色要逐步淡化。其实,学生的自主必须是教师引导、帮助和监督下的自主,因为中学生的思维毕竟不够成熟,没有压力与监督,他们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教师帮助和引导的自主学习,他们会迷失方向,甚至走弯路。在教学中,必须强调教师的监控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

标,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首先介绍了新课程要求,帮助学生确立目标:①基本要求是“了解并比较几种主要消费心理所引发的消费行为,理解理智消费的四大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②发展要求是“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拟订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自己的行为,说明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老师公布教学要求后,学生就会明白本框内容的重点是理智消费,而且由于内容的生活化更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自己、关心家庭。

2008年四月常德市新课程研讨会在我校进行,我所上《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一单元综合探究课,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我想应主要归功于近一年来较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坚持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主导作用的统一。大约在两周前,我就建议学生自学教材,分组查找资料,结合现实和所学的知识分析什么样的政府有权威,有权威和没权威的政府行使权力时到底有什么不同,如何提升政府的权威。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时分成四组,即第一组查阅拉萨3.14事件和西藏发展的相关资料,该次的新闻评析人员为组长;第二组从历史角度思考政府的权威,历史科代表为组长;第三组从现实的角度全方位的思考;第四组着重思考常德市政府的权威。查阅后,相互交流,资源共享。课堂讨论时,我引导大家理解权威不仅只是讲政府,其实,班委会有班委会的权威。那么,什么样的班委会有权威?如果咱们班班委会没有权威会怎样?应如何提升班委会的权威呢?这一桥梁的架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得出结论,水到渠成。正是因为我在方法上的指导、探究过程中的跟踪监控,课堂上铺路搭桥,才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色的完成任务。

5﹑立足生活,重视体验。

新课程特别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强调在活动中体验观点,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政治课尤其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会失去灵魂而枯竭。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密切联系高中生的生活主题,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在分析政府权威这一严肃﹑深奥﹑抽象而又遥远的主题时,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有难度的,要么泛泛而谈,要么无话可说。于是,我为学生架设了连接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引导学生从班委会的权威谈起,从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又十分熟悉的班级生活谈起,从生活中寻找答案,从个性中找到共性的东西,使整个课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有话可说,也有话要说,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体验到什么样政府有权威,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如何监督、理解和支持政府。

通过尝试,我认为时政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生活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有利于学科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统一。2008年上学期学习政治生活时,我有意强化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每天每班安排两名同学评析时政新闻,并将结果作为过程性评价纳入学分管理。要求收集的新闻材料要简洁﹑新颖﹑典型﹑有针对性,同时要结合学过的或即将要学的学科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一方面为课堂呈现了新鲜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促使学生预习或复习强化所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热情,增强责任心和爱国情怀;也能锻炼学生筛选提炼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表达﹑展示自我等能力。

比如:在学习《民主选举》时,312班的一位同学特意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家了解他们村选举村委会的情况,发现有贿赂选民﹑拉帮结伙的现象,根据他的发言,我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这种现象,尤其教育学生,作为选民应该珍惜自己的权利。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时,310班的同学就介绍了北京奥运反恐演习﹑日本撞沉台湾渔船及北约对巴边境的军事袭击等事件,我趁机引导学生如何认识当今世界,中国应如何发展自己应对

复杂的国际形势。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家关注了“两会”,了解了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了解了农民工代表;关注了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了解了党和政府如何切实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关注了藏独分子的破坏活动及其本质,了解了西藏如何实现历史性跨越;关注了四川汶川大地震,了解到党和政府切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生命,了解了“大灾有大爱”的人间真情;关注了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的关系,了解了中日之间如何“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如何解决东海油气资源问题等。我和学生都深深地感到政治课不再枯燥空洞,不再抽象晦涩,政治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进行政治课教学,需要每一个老师不断探索总结。今后,我将努力实践,认真感悟,争取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