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旅游空间系统结构分析_李伟

武汉市旅游空间系统结构分析_李伟
武汉市旅游空间系统结构分析_李伟

旅游学基础知识整理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绪论 (一)国际旅游学研究 1.旅游学研究开端 2.功利性阶段 3.综合化方向 4.后旅游研究阶段 5...特点总结 ....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伴随改革开放) 1.开展时间较短 2.以翻译借鉴为主 3.认识论的功利性倾向 4.旅游学研究依赖高等旅游教育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研究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一门社会科学 旅游研究基本方法 1.系统分析法 2.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詹宁斯)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发展史)(一)古代旅行 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定,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1.旅行的产生 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交换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是履行产生的基本前提。 1)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农业、畜牧业形成 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 第三次商业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中分离 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产品,交换活动扩大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不同从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也因此成了普遍的现象 2)结论: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有意识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古代旅行发展而来的 人类早期旅行活动开展不是出于消遣或度假,多是人们出于外出贸易经商需要而开展的经济性活动(实用主义商贸目的) 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旅行活动发展 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 基本特征 三体 六要素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本质途径 类型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国际短途游览者"因消遣目的而到访别的国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来访者。 "中转过境旅游者"途经该国而不做停歇的旅行者,以及那些以不足24小时的时间途经该国,其间只是作了一些非旅游性质的短暂停歇的中转旅客。 国际旅游者(来访旅游者在到访国境内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为6个月) 罗马会议 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一日游游客) 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 足够的支付能力(可自由(随意)支配收入)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收入、带薪假期、年龄、家庭生命周期、健康状况

《福建旅游基础知识》试题库完整

《福建旅游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题 1、传说最早在福建开疆辟土的是_________,最早开发闽北的是一位叫_________的部落首领。 2、“福建”之名始于_______,“八闽”之称缘于_______。 3、由于对漳州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被誉为“开漳圣王”的是_________。 4、八闽之称的由来是因为福建在_________时期有了八个州级建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闽”字来历系古闽人以________为图腾崇拜,常将_______奉于________。 6、闽越国最初建立于____________末期,以________为闽越王。 7、福州建城始于__________朝,闽越国建都于现今的福州,当时称________。 8、福州定名于__________朝,因闽州西北有____山,将闽州改名为福州。 9、泉州在宋代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建的________________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南宋建的_________________桥是我国古代保存至今最长的桥。 10、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___________县__________村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__________会议”。 11、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避战祸纷纷南迁入闽,史称“___________”;唐末中原大乱,河南人__________率部入闽,开始了北方汉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入闽。 12、马江海战发生于__________战争期间,是______国殖民者进犯福建水师基地_________港发生的。 13、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是_________人,他在查禁鸦片的同时,组织编成《__________》,系统介绍外国的历史和地理,被誉为“_________第一人”。 14、鸦片战争失败后,福建的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宁波和上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通称“________________”。 15、清王朝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于_________年增设台湾府,归福建管辖,直至_________年台湾正式建省,闽台合治200年。 16、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的著名华侨是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人,重视家乡教育,先后在_______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又创办____________,为祖国和家乡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17、福建省的入境游客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以省内和周边市场为基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为重点,逐步向全国拓展。 19、__________是福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自称“________”、“______”;反映畲族祖先英雄事迹的民族史诗是《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其古老的图腾是________。 20、福建惠东沿海一些乡村的惠安女,仍保留婚后___________的习俗。 21、福建宗教发达,泉州有“_____________”之称;我省还有世界少有的摩尼教遗址___________。 22、佛教于_______时传入福建;“城里三山千族寺”反映的是___________代福建________教的兴盛状况。 23、________、_________是福建道教兴盛时期,这时福建道教开始__________、许多道士及学者_________、有的道士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多。 24、最早到福建传伊斯兰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福建第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____________。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标志着中国旅游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讲当前热点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过去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根据有关学者对1998—2004年期间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期间我国旅游地理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这一方面的论文比重占了42.16 %;另外关于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旅游环境等内容的研究也有所增长,其他内容的研究则处于低迷状态。 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8-2009年核心期刊范围内以“旅游”和“旅游地理”为关键词模糊检索以及对《旅游管理》、《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2009年的论文进行梳理总结,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是旅游地理当前的热点问题: 热点之一:产业融合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众多旅游学者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课题。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创意产业如何迅速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旅游营销等几个角度切入:旅游商品开发(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主题公园)、旅游营销(节庆营销、影视营销——青岛啤酒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似水年华乌镇、印象)等。 总结: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产业融合中,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也是最近研究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做详细阐述,大家可以看看钱静的《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这篇论文。 热点之二: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即旅游环保问题(生态旅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类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的无知与违背,致使许多景区生态环境恶化,加之缺乏科学有力的经营管理,人为地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十分严重,形势严峻,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于是很多旅游学者都开始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但从近年来的论文研究方向上看,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以及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策略,这些文章或泛泛而谈或集合具体景区加以解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

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河南旅游基础知识.第一章

河南旅游基础知识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河南简称“豫-----”因在《-------》序列九州之地,故又有------、-------之称。2河南全省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居----位。 3河南省分---个省辖市,下辖-----个县和-----个县级市。河南省与周围-----省相连,东有-----、-------,南有------。 4河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分布复杂,大致以------为界, 5河南省地貌的基本特征是:----------------,-------------。 6河南省的三大山系主要是指豫西北的-----,---------和豫南的-------------。 7-------构成了华北平原西侧的天然屏障,西北处的-----是其在河南省的最高峰,---------是河南省山地和丘陵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是秦岭向东进入豫西最北的一支余脉,崤山的最高峰是-------。 8河南省的最高峰是------,海拔-------米。--------位于洛河和伊河之间,构成两河的分水岭。豫南山地大致以------为界,以西为-----,以东为------。 9豫东平原面积占河南省总面积的------%,主要包括北部的------------和南部的-------------平原。豫东平原主要是由------、淮河和------经过长期冲积而成,这里-----是塑造平原的主力。 10河南气候-----体现了大陆性季风气候最主要的特色,------是河南大陆性季风气候背景下气候的显著地方特色。 11河南境内大小河流共计-------多条,分属于------、--------、------、------四大流

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

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 (总分:22.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1,分数:5.50) 1.著名散文游记《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沈括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 2.在对联的写作中出句与对句之间存在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的对联形式叫作( )。 A.正对 B.串对 C.反对 D.合掌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解析] 串对也叫流水对,是指出句和对句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上下两联的意思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3.对联在( )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分数:0.50) A. B. C. D. √ 解析:[解析] 清朝进入对联发展的巅峰阶段,对联的创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 4.词牌名《菩萨蛮》是以( )来命名的。 A.乐曲的名称 B.词的内容 C.人的名字 D.全词的字数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

5.安溪铁观音是( )中的珍品。 A.绿茶 B.红茶 C.乌龙茶 D.黄茶 (分数:0.50) A. B. C. √ D. 解析: 6.主要产于我国青海、四川、西藏、云南,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功效的中药材是( )。A.三七 B.鹿茸 C.冬虫夏草 D.阿胶 (分数:0.50) A. B. C. √ D. 解析: 7.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有100多种针法绣技,以“荚蓉鲤鱼”座屏等为代表作的刺绣是( )。A.苏绣 B.湘绣 C.粤绣 D.蜀绣 (分数:0.50) A. B. C. D. √ 解析: 8.中国传统工艺“三绝”指( )。 A.福建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 B.宜兴紫砂陶、德化瓷器、苏州缂丝 C.常州留青竹刻、洛阳唐三彩、福州寿山石雕 D.北京雕漆、扬州玉雕、南京云锦 (分数:0.50) A. √ B. C. D. 解析: 9.已故旅美i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取材自江南古镇( )。 A.乌镇 B.西塘 C.同里 D.周庄 (分数:0.50)

旅游地理学重要文献

国外著名旅游地理学家推荐重要文献 杰弗里·沃尔(Geoffrey Wall) (in alphabetical order) 1. Ashworth G J, Tunbrdge J E.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London: Belhaven Press, 1990 One of the first text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heritage and still among the best books on the topic. 2. De Kadt E(ed). Tourism: passport to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The first five chapters constitute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most incisive statements on tourism as it pertains to developing areas. 3. Graburn N H H(ed). Ethnic and tourist arts: 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urth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A handsome book drawing attention to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through ethnicity and souvenirs. 4. Gunn C. Tourism planning. New York: Crane Russack, 1979 Although greatly modified in subsequent editions and perhaps superceded by other texts, drew serious attention to the need for tourism planning. 5. Mathieson A, Wall G.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London: Longman, 1982 The first book to provide a broad dispassionate perspective on the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Although now almost 20 years old, still widely consulted. 6. McCannell D.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Schocken Books, 1976 An important although occasionally obscure book because of its attempts to provide a conceptual base for topics such as attractions, authenticity and semiotics. 7. McIntosh R W, Goeldner C R.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philosophies. New York: Wiley, 1972 A basic text which has stood the test of time and influenced many students. 8. Mowforth M, Munt I.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 new 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Routledge, 1998 A new book which is among the most perceptive of recent offerings and may stand the test of time. 9. Murphy P. Tourism: a community approach. New York :Methuen, 1985 Although the ecological analogy is somewhat overdrawn, an important document on tourism planning with greater emphasis on process than Gunn.

旅游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学 1.1 旅游的概念 中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有多种,其共识如下: 第一,异地性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去异国他乡访问的活动。 第二,暂时性旅游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作短期停留的访问活动。 第三,综合性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一词可作如下定义:旅游是人们以休闲、愉悦为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做短暂停留过程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的本质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旅游= 愉悦+ 异地+ 暂时 旅游的特点 旅游的大众普及性 旅游的审美性 旅游的异地流动性 旅游活动的多样化 旅游的区域不平衡性 旅游的季节变动性 旅游的基本属性 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 旅游是一种涉及政治的社会现象 现代旅游是一项以文化交流为基础,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许多方面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 1.2 旅游的构成 一般认为,旅游活动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三个要素构成。 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 旅游的类型 按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种基本类型。 国内旅游指人们在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解释,并不属于本国居民的常住性外国人所在国境内进行的旅游活动亦属于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可以根据在目的地停留时间,划分为过夜旅游和不过夜一日游。 国内旅游又可以根据旅游活动范围的大小,划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三种形式。 国际旅游 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 根据旅游者的流向,又可分为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根据国际旅游的范围大小,又可分为跨国旅游、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按旅游目的划分 按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主要目的来划分,旅游可分为观光型、保健型、公务型、宗教型、购物型、消闲型、求知型、猎奇型等几种主要类型。 其他分类方法

旅游地理文献分析

旅游地理文献分析 张欢 (宁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中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现状和学术动态,结果显示中国旅游地理学经过30年发展取得了较多成果,但还是落后于国外,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旅游地理学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旅游地理文献分析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旅游地理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并在世界各国发展迅猛,成果与问题相伴而生,这就需要涉及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地理学者发挥本学科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旅游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所以要先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状况,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再分析旅游地理的发展。 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大百科全书)。从其定义可看出人文地理学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然而在当今,环境变化已是最重要的全球性研究主题,美国生物学家卢伯辰科认为“21世纪是环境(科学)的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也理所应当地参与到环境变化研究之中,重点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行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使得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走向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重视社会人与社会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重点也从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特别是自然人)的影响研究,转向人(特别是社会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地理环境)的互动研究[1]。 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并逐渐由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走向定性定量相结

旅游基础知识概论判断题

1 第二次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重要背景。(对) 2 在封建社会,商务旅行居主导地位。(对) 3 现实的旅游资源同样需要进行再生性开发,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 4 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文化产业。(错) 5 包价旅游是我国居民出游的主要方式。(对) 6 各国政府通过设立官方旅游机构来干预旅游业。(错) 7 从经济角度看,发展旅游业有百利而无一害。(错) 8 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促进保护的积极作用。(对) 9 余暇时间多的人当然会经常外出旅游.(错) 10 根据"罗马定义",判断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应根据其所属国籍而不是其定居地。(错) 11 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经济的原则。(对) 12 旅游交通并不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错) 13 综合开发一地的旅游资源通常要求在开发重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非重点资源的利用(对) 14 在澳门和尚未回归大陆,实现祖国统一的情况下,澳门和同胞来大陆旅游被视为国旅游。(错) 15 旅游业只是旅游事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旅游事业的区别在于,旅游事业并非以发展经济为唯一目的,而旅游业则根本目的在于获取收入。(对) 16 旅游交通的任务是要解决旅游者在定居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往返。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以及在一个目的地的各地区间便利往来的问题。(对) 17 中国和西方在封建社会时期旅行发展上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即西方以经商为目的的旅行活动领先于中国。(错) 18 潜在旅游资源是指那些本身可能是有某种旅游吸引力。但由于其他条件。尚不大为人所知所利用的吸引因素。(对) 19 全面认识影响旅游主客观因素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业的产品定位工作具有一定实际意义。(错) 20 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一种纯经济剩余。(对) 21 游客的社会经济特征是旅游市场划分标准的微观标准。(对) 22 所谓饭店连锁集团即若干饭店为了在物资采购房间预订,人员培训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而自愿组成建立起来的一种饭店组织。(错) 23 奖励旅游是一种特殊的高级旅游方式,其目的地一般是本国人必须花大量投资才能前往的地方。(对) 24 1978年以前,我国旅游业的性质主要是经济性质。(错) 25 如果说蒸汽机的出现预示着近代旅游开始向现代旅游过渡,那么喷气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则标志了现代旅游的产生.(错) 26 在影响旅游需要的全部因素中,主观因素是保证,客观因素,是根本因,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主客观条件,才能成为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错) 27 分析旅游客源市场的来源、类型、游客的消费水平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容。(错) 28 进行旅游市场划分的目的在于确定不同市场部分的主次地位。(对) 29 按照“产业”的概念,旅游业可以构成一项标准产业。(错) 30 纵观数十年来国外旅游研究发展状况,有两个共同点:即学术活动的高度分散和轻应用重基础的研究。(错) 31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行始于朝圣。(错)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正确的标注“A”,错误的标注“B”) 1.北京大学的李教授应邀赴上海复旦大学讲课一周的活动是旅游活动。( ) 2.上海的陈先生到北京来联系业务的行为属于旅游。( ) 3.人们要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必须具有旅游动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 ) 4.目的地人民的好客态度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 5.停靠在天津港的维多利亚号邮轮上的外国游客纷纷上岸游览,对天津来说,他们都是旅游者。( ) 6.张某夫妇与其10岁的儿子上午去八达岭长城游览,下午又去了定陵,张某一家三口属于国内旅游者。( ) 7.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共同特点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8.从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角度说,旅游市场指的是旅游客源市场。( ) 9.中国旅游日是在2012年国务院一次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确定的。( ) 10.总部设在我国的第一个国际性旅游组织是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旅游活动的是( )。 A.出外度假 B.出外经商 C.出外打工D.出外开会 2.人们普遍认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这反映出旅游资源具有( )的特点。 A.多样性 B.无形性 C.有形性 D.关联性 3.下列人们出外的活动中,属于旅游范畴的是( )。 A.因公出差 B.移居他乡 c.外出讲课 D.长驻某地

4.一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客观上表现为该项旅游资源( )。 A.特色与众不同的程度 C.吸引旅游投资的数量 C.吸引游客来访的数量 D.对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 5.将旅游业的构成划分为行、游、住、食、购、娱六大部分的依据是( )。 A.旅游产品的供给特点 B.游客需求涉及的领域 C.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D.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6.下列关于商务旅游者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商务旅游者( )。 A.旅游频率高 B.文化水平高 c.消费水平高 D.对服务要求高 7.旅游活动的客体指的是( )。 A.旅游产品 B.旅游服务 c.旅游资源 D.旅游设施 8.对旅游者来说,旅游六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 )。 A.食 B.住 c.行 D.游 9.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情”指的是( )。 A.商情旅游 B.国情旅游 c.情感旅游 D.感情旅游 10.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奇”指的是( )。 A.探亲旅游 B.探奇旅游 C.探胜旅游 D.探访旅游 11.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养”指的是( )。 A.养生旅游 B.养性旅游 C.养神旅游 D.养颜旅游 12.我国对旅游业的定位是( )。 A.战略性先导产业B.战略性重要产业C.战略性窗E.产业D.战略性支柱产业 13.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 )的总和。 A.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关系 B.生产、交换、消费关系 c.供求双方交换关系 D.开发、设计、组合关系 14.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一直居首位的是( )。 A.我国港澳地区市场 B.我国台湾地区市场

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空间效应分析

[8]Eliz abeth Fredline,Bi ll Faulkner.Hos t Co mm uni ty Reactions A Cluster Analysis[J].Annals o f Tourism R es earch,2000,27(3):763 -784. [9]Weaver D B,La wton L J.Resi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rban2R ural Fringe[J].A nnals o f Touris m R ese arch,2001,28(2):439)458. [10]John W illia m s R ob Laws on.C om m uni ty Is sues and Re side nt Opi nions Of T ouris m[J].Annals o f Touris m R es earc h,2001,28(2):269-290. [11]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 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 (1):104-113. [12]谌永生,等.主社区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研究)))以敦煌 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4-77. [13]郭志强,等.彩色遥感图像分类算法及Matlab实现[J].武汉 理工大学学报,2006,28(1):108-111. [14]郑德祥,等.应用SOM网络模型进行防火树种分类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4):554-448. [15]付强,等.自组织竞争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壤分类中的应用 [J].水土保持学报,2002,22(1):39-43. [16]闻新,周露,等.MATLAB神经网络仿真与应用[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3. [17]毛罕平,等.基于遗传算法的蔬菜缺素叶片图像特征选择研 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1- 5. [18]Doxey G V.A C ausat ion Theory o f V isitor2Re side nt Irritants, Methodology and Re se arch In ferenc es[A].In Confe rence Proc eedings: Sixth A nnual Confe rence o f Travel R es earch A ss ociation[C].San Diego,1975.195-198. Study on the Residents.Perception of Regional Tour ism Impact Based on Self2organizing Newr al Network )))A Case of Lingbi County,Anhui Province T U Wei1,LIU Qin2you2,JIN Li2jiao1 (1.Jinken Co llege o f Techno lo gy,Nan jing211156,China; 2.Nanjing A gricultural U niv ers ity,Na n jin g210095,China) Abstr act:The paper,taking Lingbi Co un ty,a small resource2type to w n in Anhui as an example,based o n residen ts.perception o f to urism i mpact and attitude,makes a classi fiew study on residents. perceptio n by using sel f2organizi ng neural netwo rk and makes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resul t o f classification.The classified s tudy serves to get hold of the features of their perception,pro vidi ng basis fo r the sustai 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tourism planning.Meanw hile,the authors test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phase of to urism destinations and ver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neural netw ork in the classified study of residents.perceptio n o f tourism i mpact by co mparing the result of classificatio n wi th that made by predcesso rs so as to promo te the merge of tourism science w ith mo re methods. Key w ords:self2o rganizing neural netwo rk;resident;percep tion to urism impact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王玉洁] 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空间效应分析 冯淑华 (江西师范大学旅游系,江西南昌330022) [收稿日期]2007-11-06;[修订日期]2008-07-22 [作者简介]冯淑华(1961-),女,汉族,江西广昌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E2mail:fsh39@https://www.360docs.net/doc/4a11019085.html,。[摘要]本文调查分析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基本特征,并重点探讨了他们的消费特性、旅游偏好和消费空间分异特征,绘制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出游意愿与可达机会的普雷德行为矩阵图。从对城市周边旅游地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旅游接待地服务体系完善两方面探讨了自驾车旅游者行为空间效应,认为自驾车旅游对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度假区的发展以及温冷型景区的升温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旅游目的地服务水平提高、乡村旅馆发展、旅游购物促进和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等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旅游者行为特征;空间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9-0034-05 1前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5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2007年底,我国民用轿车保有量1958万辆,比上一年增长2617%,其中私人轿车1522万辆,增长3215%,私人轿车保有量占民用轿车保有量的7717%,这标志着我国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为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1]。预计到201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3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都市人们追求的时尚旅游方式和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旅游学界针对这一旅游形态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

贵州省旅游基础知识

贵州省概况 地理人口 一、位置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位于东经103°36′- 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接湖南省,北邻重庆市、四川省,西连云南省,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距沿海港口和长江较近的内陆省份,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2个省(区、市)之一。全省境内东西长570公里,南北宽510公里,土地总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贵州省平均海拔1,100米,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区。境内山峦起伏,地貌类型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 二、地貌 (一)地势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贵州高原由西向东、北、南三面倾斜,江河顺势分流,西部海拔 1,500-2,900米,中部只有1,000米左右, 北、东、南三面边缘河谷地带在500米以下。 (二)地貌特色 贵州岩溶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73%,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分布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对区域自然条件的光、热、水、土、气和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 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贵州北部则以丹霞地貌为主 ,瀑布较多。 贵州高原分布着脉络清晰、绵延展布的四大山脉 : 北部的大娄山、东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横亘中部的苗岭 , 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 贵州的地貌类型复杂 , 有高原、山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 ( 即俗称坝子 ) 和河流阶地。 三、气候 ( 一 } 气候特征 贵州的气候特征可概括为 : 气候温和 , 无霜期长 , 冬无严寒 , 夏无酷暑 , 雨量充沛 , 且多在夜间降雨, 多微风 , 少大风 , 四季分明 , 旅游季节长。贵州属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区 , 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丰沛的降雨优势。年平均气温15°C 左右,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都在 1,100MM以上 , 光、雨、热同季。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 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 二 ) 黔中地区气候 以贵阳为代表的黔中地区 , 气候温和湿润 , 四季无风沙 , 春季回暖早。夏季少酷热 , 阵雨之后 , 空气清新 , 凉爽宜人 , 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秋季天高云淡 , 风和日丽。冬季只要红日高悬 , 便温暖如春 , 被人们誉为 " 天然大空调 " 。 四、河流 ( 一 ) 河流类型 贵州的河流都是山区雨源型河流,由降雨和地下水补给河川径流 , 亦即人们常说的 " 易涨易退山溪水 " 。贵州河网密布 ,10 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 984条。贵州境内的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以贵州著名的乌蒙山、苗岭为分水岭。乌蒙山、苗岭以北属长江水系 , 以南属珠江水系。 ( 二 ) 主要河流 贵州省的主要河流有乌江、清水江、都柳江、南、北盘江、赤水河等。除清水江发源于中部、都柳江发源于南部外 , 其余多发源于西部。河流皆顺地势向东、南、北三面迂回曲折进入邻省 ,

1994_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_马秋芳

收稿日期:2004-09-06; 修订日期:2004-10-10 作者简介:马秋芳(197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 l:mqf0714@https://www.360docs.net/doc/4a11019085.html, 1994)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 马秋芳,杨新军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通过搜集1994)2003年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等10种期刊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将10种期刊分为两大类,从文章的数量、基金资助、研究涉及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旅游地理10a 来的研究进展状况和特点。关键词:旅游地理;文献;地理期刊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1-0092-04 0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急剧增加,高质量的论文愈来愈多,刊载旅游地理论文的刊物不仅数量在增长,版面也在不断扩充。刊载的旅游地理文献中,鲜有立足刊物视角研究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态势的论文,尤其缺乏对近10a 多种刊物的旅游地理文献的综合分析。基于此,本文选取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等10种国内主要地理期刊,对其1994)2003年刊载的旅游地理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找出中国旅游地理10a 来的研究进展状况和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旅游地理研究。 部分学者总结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等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1];陆林对国外的5旅游研究纪事6(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3种刊物和国内的5地理学报6等12种期刊在1980)1993年发表的文献作了分析,反映旅游地理学研究现状[2];刘锋将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划分为初始(1979)1985年)、发展(1986)1992年)和深化(1993年))3个阶段,并阐述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绩,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以及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述评[3] ;吴必虎等基于问卷分析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旅游地理学进展进行了研究[4];汪德根等研究了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5地理科学6、5自然资源学报6在1980)2001年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对其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5];张宏梅等对5旅游学刊6在1999)2003年发表的论文及其运用的研究方法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6]。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通过CNKI 清华同方和维普数据库对旅游地理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并查阅相关资 料,运用Exc el 和SPSS 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国内5地理学 报6等10种地理期刊的旅游地理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 统计分析与比较 本文将这10种地理期刊分为两大类,以便更好地分析我国10a 来旅游地理研究特征:?类为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5地理科学6、5自然资源学报6;ò类为5经济地理6、5人文地理6、5地域研究与开发6、5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6(原5地理学与国土研究6)、5干旱区地理6、5热带地理6。分别从期刊的载文数量、论文经费来源、文章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111 载文数量分析与比较 载文数量为指定时间内期刊载文的绝对数量。通过表1和图1可知:1)不同期刊登载的旅游地理文献在数量上呈现差异。两类期刊在1994)2003年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数量的比例将近1B 8(101B 769)。2)两类期刊所载旅游地理文献数量都有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不一致。第ò类增长速度快,而第?类增长不明显。故旅游地理文献总量增长与第ò类期刊旅游地理文献数量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地理学期刊上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总量逐年增长,特别在1998年后有一个快速增长(由1998年的60篇增加到1999年的101篇)。陆林对1980)1993年12种地理期刊(另包括5自然资源6和5山地研究6)旅游地理文献数量的统计结果是220篇[2] ,相隔近10a,文献数量增长到870篇。旅游地理文献快速增长的历程与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过程相匹配,得益于1998年后地理学者不断承担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第21卷 第1期 2005年1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 graphy and Geo-Infor mation Science V ol.21 No.1Januar y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