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二、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头痛、鼻塞、鼻衄等。

2.神志病癫、狂、痫。

3.脏腑病证十二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证。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经穴分寸歌

内眦外上是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天柱项后发际中,自此夹脊开寸五,

一杼二风三肺腧,四厥五心六督腧,七膈九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一焦二肾三气海,四大五关一小肠,二胱三膂四白环,以上各穴可推之,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骶后孔,尾骨之旁会阳穴,承扶臀下横纹中,

殷门承扶下六寸,浮郄委阳上一寸,委阳腘窝外筋旁,委中穴在腘纹中,

第二侧线再细详,再从脊旁开三寸,二附三魄四膏肓,五堂六譩七膈关,

九魂十纲十一意,十二胃仓一肓门,二志二胞四秩边,委中下二寻合阳,

承筋合阳下三寸,承山腨下分肉间,飞扬昆仑上七寸,跗阳昆仑上三寸,

申脉外踝下方张,金门申前墟后取,京骨外侧骨际量,

束骨节后肉际乡,通谷节前陷中强,至阴小趾外侧端。

四、本经腧穴

名称定位主治操作

睛明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

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②急性腰

扭伤,坐骨神经痛;③心动过速。

直刺0.5~1寸。遇到阻

力时,不宜强行进针,

应改变进针方向或退

针。不捻转,不提插(禁

灸。

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

上。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瞤动、眼

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

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线

平刺或斜刺0.5~0.8

寸。禁灸。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

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

肌外缘凹陷中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

②鼻塞;③癫狂痫;④热病。

直刺或斜刺0.5~O.8

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以免伤及延髓。

大杼——会穴之骨会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①咳嗽;②项强,肩背痛。

斜刺0.5~0.8寸。本经

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

器。

肺俞——肺之背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

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斜刺0.5~0.8寸。

心俞——心之背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①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

心与神志病变;②咳嗽,吐血;③盗

汗,遗精。

斜刺0.5~0.8寸。

膈俞——八会穴之血会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

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

潮热,盗汗。

斜刺0.5~0.8寸。

肝俞——肝之背俞穴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①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②目赤、

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

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斜刺0.5~0.8寸。

胆俞——胆之背俞穴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l.5

寸。

①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②

肺痨,潮热。

斜刺0.5~0.8寸。

脾俞——脾之背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5

寸。

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

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背痛。

斜刺0.5~0.8寸。

胃俞——胃之背俞穴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斜刺0.5~0.8寸。

三焦俞——三焦之背俞穴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①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等

脾胃肠腑病证;②小便不利、水肿等

三焦气化不利病证;③腰背强痛。

直刺0.5~1寸。

肾俞——肾之背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

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

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

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直刺0.5~1寸。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

肠病证。

直刺0.8~1.2寸。

次髎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

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

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

骶痛,下肢痿痹。

直刺l~1.5寸。

承扶臀横纹的中点。①腰、骶、臀、股部疼痛;②痔疾。直刺l~2寸。

委阳——三焦下合穴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

腱的内侧。

①腹满,小便不利;②腰脊强痛,腿

足挛痛。

直刺l~1.5寸

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

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

尿;④丹毒。

直刺l~1.5寸,或用三

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针刺不宜过快、过强、

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

神经

志室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①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②小便不

利,水肿;③腰脊强痛。

斜刺0.5~0.8寸。

秩边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

开3寸。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直刺1.5~2寸。

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

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

之间中点。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直刺l~2寸。不宜作过

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

肠肌痉挛。

飞扬——络穴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

下方1寸处。

①头痛,目眩;②腰腿疼痛;③痔疾。直刺l~1.5寸。

昆仑——经穴外踝尖与跟踺之间的凹陷

处。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

痛等痛证;②癫痫;③滞产。

直刺0.5~0.8寸。孕妇

禁用,经期慎用。

申脉——八脉交

会穴(通于阳蹻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

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直刺0.3~0.5寸。

金门——郄穴申脉穴前下方,骰骨外侧凹

陷中。

①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等

痛证、痹证;②癫痫;③小儿惊风。

直刺0.3~0.5寸。

京骨——原穴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

际处。

①头痛,项强;②腰腿痛;③癫痫。直刺0.3~0.5寸。

束骨——输穴第5跖骨小头的后缘,赤白

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目眩等头部疾患;②

腰腿痛;③癫狂。

直刺0.3~0.5寸。

足通谷——荥穴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

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②鼻衄;③癫狂。直刺0.2~0.3寸。

至阴——井穴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l

寸。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

③鼻塞,鼻衄。

浅刺0.l寸。胎位不正

用灸法。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位标准定位及主治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分布于眶周、前头、头顶、颈部,背腰部的脊椎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主治重点为脏腑病、头面病、筋 病、痔病、膀胱病。 常用穴位 睛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与阴跷脉的会穴) 取穴:在面部,目内呲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屈光不正、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白内障、青光眼。 刺法:闭目,针沿眶内侧壁边缘,指向眶尖直刺03~0.5寸,禁提插、捻转,出针后压迫局部止血,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建议:以指代针) 通天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顶痛、眩晕、面神经炎、鼻炎、鼻窦炎。 刺法:平刺或斜刺03~0.5寸。 天柱 取穴:在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鼻塞、咽喉肿痛、肩背痛、神经衰弱、癔症、惊厥、热病。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大杼(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会穴) 取穴:在背部,T1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头痛、鼻塞、发热、咽喉肿痛、颈项强痛、肩背酸痛。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风门 取穴:在背部,T2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头痛项强、感冒、咳嗽、哮喘、胸背疼痛、荨麻疹、胸中热、身热。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肺俞(肺之背俞穴) 取穴:在背部,T3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冒、荨麻疹、肩背痛。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厥阴俞(心包之背俞穴) 取穴:在背部,T4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胸郁闷、心绞痛、心悸、咳嗽、呕吐、神经衰弱。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心俞(心之背俞穴) 取穴:在背部,T5棘突下旁开1.5寸。

足太阳膀胱经

《润哲堂》十二经络教程 经脉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我门可以用刮痧法把里面积攒的淤毒刮出去。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经穴学复习题10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膂 2、京骨 3、尻 4、巅 二、填空 1、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穴,止点穴,共有穴。 2、膀胱经第一侧线是指,膀胱经第2侧线是指。 3、第1~7胸椎两侧线的腧穴,侧重治疗、、疾患,9~13 椎两侧线的腧穴,侧重治疗、疾患,14~21椎两侧线的腧穴, 侧重治疗、、、、、疾患。 4、膀胱经的下合穴是,三焦的下合穴是,本经的原穴是, 络穴是。 三、问答题 1、简述膀胱经脉的体表循行和体内循行。 2、写出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定位。 3、写出六腑背俞穴的名称和定位。 4、申脉穴是何特定穴?配后溪与配照海在主治上有什么区别? 四、选择题:A型题 1、下列何经直通于脑? A足阳明经 B足太阳经 C足少阴经 D手太阳经 2、“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的经脉是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3、下列何经上连目系?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阴经 D手太阴经 4、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阴经 D手太阴经 5、“主筋所生病”的是经脉是 A手太阳经 B足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6、下列腧穴中治疗目视不明首选 A曲差 B五处 C承光 D通天 7、下列腧穴中治疗鼻渊、鼻衄首选 A曲差 B五处 C承光 D通天 8、骨会穴是 A玉枕 B天柱 C大杼 D风门 9、后正中线旁开1.3寸的后发际处取 A玉枕 B天柱 C大杼 D风门 10、与至阳穴相平的腧穴有 A肺俞,魄户 B心俞,神堂 C督俞,噫嘻 D膈俞,膈关 11、志室的定位是 A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D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12、“痔、疟、狂、癫症”是何经病候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至阴二穴在足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之所出为井针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二壮(铜人)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前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流为荣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后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为腧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足外踝下骨空陷中足太阳郄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取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为原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申脉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铜人)○在外踝下五分(资生)○阳跷脉所生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仆参二穴一名安邪在足后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铜人)○在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资生)○在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资生)○足太阳脉之所行为经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灵枢) 付阳二穴在外踝二三寸飞阳下(铜人)○阳跷之郄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纲目)○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飞阳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骨后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一名肠山一名肉柱在锐腨肠下分肉间陷中(铜人)○在腨股分肉间拱足举地一尺取之(入门)○在腿肚下分肉间(资生)○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 承筋二穴一名腨肠一名直肠在腨肠中央(铜人)○在胫后腨股中央从脚跟上七寸(入门)○可灸三壮禁不可灸(入门) 合阳二穴在膝约文中央下三寸(一云二寸)○在直委中下一寸(入门)○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委中二穴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陷中(铜人)○在膝腕内腘横纹中央动脉(入门)○委中者血郄也在腘中央可出血痼疹皆愈(资生)○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又云膝解后曲脚中背面取之(资生)○又于四畔紫脉上出血如藤块者不可出血血不止令人夭(纲目)○宜针入一寸半(一云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纲目) 委阳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铜人)○三焦下辅腧也在足太阳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资生)○在膝腕横纹尖外廉两筋间委中外二寸屈伸取之(入门)○针入七分可灸三壮(铜人)○铜人云委阳在足太阳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手少阳经也以今经文考之当云一尺六寸又按经文取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取阳陵泉者正竖膝与之齐下至委阳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两腘之中央委阳即曲之阳分约文之尽处两筋间推其分野则正当太阳少阳之间内外廉之界故曰太阳之前少阳之后腘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约文两筋之间只正膝与之齐阳陵泉正对其穴当为一尺六寸无疑矣(纲目) 浮郄二穴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殷门二穴在承扶下六寸针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铜人) 承扶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冲上约文中央(铜人)○在尻臀下阴股上横纹中(入门)针入五分禁不可灸(入门)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挟脊四寸是除脊则各一寸半也大杼下诸穴皆当除脊骨一寸则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为正大凡脊骨广一寸当除之(资生)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伏而取之针入五分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润哲堂》十二经络教程 经脉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经和手足经,合称“”,是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阳维,合称“”,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 ,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之一。该经起自(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痛,心胸烦满,,肩背、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输)、(原)、(经)、偏历(络)、、下廉、上廉、、曲池(合)、肘髎、、、肩髃、巨骨、天鼎、、、。共二十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大肠经共廿穴,为,为手太阴肺经之。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在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进入胸腔络肺,通过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鸣、。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泄泻、便秘、痢疾等。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疾患、、、皮肤病、、神志病等及部位的其他病证。 :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足阳明胃经: 本经脉腧穴有、、、、大迎、、下关、、、、、缺盆、、库房、(Wūyì)、(Yìng chuāng)、、、不容、、、关门、太乙、、天枢、、、水道、归来、、髀关(Bì guān)、、、、、、、、、、、、、、,共45穴,左右合90穴。

7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解

7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解 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部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疟窝中。从此向下,出于外踝后, 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 常用腧穴:睛明BL1位置:在目内眦角上0.1寸处。攒竹BL2位置:眉毛之内侧端,当眶上切迹处。天柱BL10位置:在斜方肌起部,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陷中,哑门穴旁开 1.3寸。风门BL12位置: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BL13 背俞穴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BL15 背俞穴,位置: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肝俞BL18 背俞穴,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BL20 背俞穴,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BL23 背俞穴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次缪 BL32位置:在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之间的中点。会阳BL35位置:在尾骨两侧,臀大肌起始部,督脉旁0.5寸取穴。承扶BL36位置:在臀大肌下缘,当臀沟中点取穴。膏肓BL43位置: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昆仑BL60 经穴位置:在足外踝之后侧凹陷中,当外踝与跟腱之中。至阴BL67 井穴位置: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睛明→攒竹→眉冲→曲 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 大杼→风门→肺俞→劂 阴俞→心俞→督俞→膈 俞→肝俞→胆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肾俞 →气海俞→大肠俞→关 元俞→ 小肠俞→膀胱俞 →中膂俞→白环俞→上 缪→次缪→中缪→下缪 →会阳→承扶→殷门→ 浮郄→委阳→委中→附 分→魄户→膏肓→神堂 →意喜→膈关→魂门→ 阳纲→意舍→胃仓→肓 门→志室→胞肓→秩边 →合阳→承筋→承山→ 飞扬→跗阳→昆仑→仆 参→申脉→金门→京骨 →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 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 (1) 睛明BL1 Jīng 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穴位名称: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眉冲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作用】: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眩晕,鼻塞。②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曲差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鼻塞,鼽衄。②目视不明。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五处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②中风偏瘫。③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承光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头晕目眩。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通天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利鼻窍。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疮,鼻渊,鼻衄。②头痛,目眩。 ②中风偏瘫,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络却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耳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玉枕 [经穴] 【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 【主治】:①头项痛,目视不明。②鼻塞。③脚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天柱 [经穴]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足太阳膀胱经锻炼

膀胱经是循行于人体背部的一条重要经络。由于膀胱经循行于背部,一个人自己比较难按摩到。我自己看了一些书,将不同的锻炼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一套膀胱经的锻炼方法。这套膀胱经的锻炼方法大约需要45分钟的时间,以锻炼之后微微出汗为佳。 1 按摩脖子两侧大约5分钟。脖子还可以做360度的旋转,还可以按摩前面大概是胃经循行于脖子的部分。 2做瑜伽中的肩旋转功的动作。先向后旋转一分钟,然后再向前旋转一分钟。累计5分钟。3扭腰。双手置于腹部,然后离腹部30厘米左右,扭腰左旋转一分钟,然后右旋转一分钟,但双手相对腰不动。累计5分钟。 4将一条腿放在桌子上压腿。先左腿5分钟,然后右腿5分钟。共10分钟。 5转踝关节运动,左右腿一分钟,然后循环下去累计3分钟。另外,两分钟压手,开花式,拉手部经络。双手合十,然后十指努力向外伸展,呈Y型,2分钟。 6撞墙功。按摩背部双侧膀胱经,如有痛点着重按摩。累计5分钟 7用双肩前后摇晃带动身体,累计5分钟 7双肩向头部缩和易经筋中的打躬式。双手交叉俯身,掌心向下,然后头朝左后看,此时会发现身体右边肌肉整体有牵引的感觉。然后回复,头朝右。各2.5分钟,累计5分钟。 8双手梳头,共5分钟。 锻炼后以后身体背部微微出汗为佳,表示膀胱经得到锻炼。 昆仑穴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处,这个穴位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治头痛、腰痛、足根痛,此穴孕妇禁用,此穴还有降血压的功效。 撞墙(树)的方法简单易学,可以随时随地练习。撞击时,要由轻到重,时间由短到长。如顶墙(或树)较长时间而不痛,可逐步延长至5—10分钟。在每次撞击的同时,鼻子要短促喷气,并发出“恩”声。除垂直撞击外,还可以将背从左向右,旋转撞击,或用身侧面撞墙,力求让整个背部都获得适当的挤压。 但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身体较弱,且多有慢性病,在做上述动作时要放慢,并控制力度,尽量轻一点,以防出现损伤或头晕等问题。

第七讲足太阳膀胱经篇

第七讲足太阳膀胱经篇

膀胱经循经路线:是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从内眼眦的睛明穴,到脚小趾的至阴穴,共计有63个穴位。 膀胱经上的一些重要穴位是我们用来治疗督脉及脏腑包括其循行路线上的很多病症,比如象治疗脏腑病时选用的俞穴如心俞,肺俞,肝俞,胃俞等,也可以治疗因脏引起的情志病,象魄户,魂门,意舍,等等,著名的百病灸膏肓,膏肓穴就在厥阴俞旁开1.5寸的地方。 总之,膀胱经可以治疗泌尿系统,精神神经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方面的诸多病症,我们要学会如何找到膀胱经上的穴位及其其本应用。 昨天说到人体内水液的循环,因为膀胱也是水道的重要器官,所以今天还要就膀胱作为水道一部分再说一说。 昨天讲到膀胱里的水液来源有两个: 1、是小肠经吸泌别清浊后,一部分浊水由小肠与大肠的接口处一小孔循三焦进入膀胱,一部分是肾的蒸腾汽化作用后的浊水顺输尿管进入膀胱。那进入膀胱的水之后情况如何呢,进入膀胱的水并不是完全作为尿液排出。 2、最后的一次蒸腾汽化作用,就是还要吸收一部分清水,膀胱的汽化作用,温度来自小肠受心脏的移热, 3、就是肾阳的温煦作用。因我们成人的膀胱容积大约有300-500ML,为什么我们正常人是要膀胱快满后才有尿意,有的人却频频要去小便呢,这里就是靠这个小肠之热及肾阳的热蒸化作用。

当我们进入膀胱的水,受小肠及肾阳之热,会有一部分清水汽化,膀胱因此也会象受热吹气的气球一样膨胀,这样,膀胱里就上面一部分是汽,下面一部分是水,蒸腾的水汽一部分会循膀胱因热膨胀张开的毛孔升腾顺三焦进入肝脏,参与肝脏的生理活动,这也是解释水生木的理论之一,当水和汽储到快满了,膀胱里的压力增大,使人感觉到有尿意,就需要去排小便了。 当小肠之火衰微,肾阳也不足时,膀胱里的水不能正常蒸腾汽化,膀胱里的水就是温度较低的水,膀胱里的汽也少,那膀胱的升力不够,水就全部压在膀胱底部,导致尿意频频,且尿力不足,容易滴漏。 这也就是小孩子或年轻人因为肾阳心阳足,尿尿的时候尿可以有很大压力,年龄大了后,尿的压力就小了,尿不远,因为里面的汽少了,压力小了。体内有热的人,膀胱受热大,里面的水蒸化时间长,浊水就一次次被反复汽化,最后留下的颜色就黄。 如果体内有寒的,膀胱里的水不容易蒸腾汽化,里面的清水还很多,排出来的尿液就清甚至偏冷。 我们在临床时遇到尿频的,采用的就是在关元和中极,肾俞及命门,太溪上做艾灸或针灸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象西医说什么前列腺问题,开刀吃药,最后症状还是不能完全解决,上周群友飞扬的音乐就是有这个尿意频频的症状,我在其关元,中极,膀胱俞,肾俞上埋线,太溪上针灸,做完回去第二天就告诉我,尿意频频的症状解除了。 寒是我们人体病的一个根源之一,人就是靠一口气活着,气属阳,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我们的体内有足够的阳气存在,所以做艾灸,泡脚,运动,练功等等这些能升阳助阳温阳的保健动作要经常做。 包括背部和腰部的问题,坐股神经的问题,五脏的问题,都在这一条膀胱经上,所以我们在美容院最常见的就是背部排毒疗法,脊椎疗法,甚至臀部养生。都在梳理人体这最大的一条排毒通道。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穴位图讲解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穴位图讲解 广医附一院医学职业技能进修学府导读:足太阳膀胱经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共有67个穴位,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以下详解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足太阳膀胱经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穴计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共67穴,左右合134穴。足太阳膀胱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

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根据《足太阳膀胱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睛明穴 【位置】: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攒竹穴 【位置】: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 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眉冲穴 【位置】: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1、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2、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3、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 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4、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 穴)。 5、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 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胫骨至小趾外侧。 二、本经病症:1、本经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鼻塞,鼻衄,头痛,目痛,项背、腰、臀 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2、病机分析: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本经受邪,则恶寒,发热,鼻塞, 鼻衄;膀胱经之脉上额交巅络脑,邪气随经上逆则头痛;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下行 项后,一支挟背抵腰,下行经股入奈窝,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窝后又下行,至外踝 折向前,至足小趾,经气不利,则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 麻木不用。膀胱气化失司,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3、本经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 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67穴)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 眉毛内侧攒(cuan)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 曲差入发五分际,神庭旁开寸五分, 五处旁开亦寸半,细算却与上星平, 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半调看匀, 玉枕夹脑一寸三,入发二五枕骨边, 天柱项后发际取,大筋外廉陷中献, 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论,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下取,十七关元俞可推,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论,以上各穴皆可推,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 会阳阴尾尻骨旁,第一侧线诸穴了, 再从脊旁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 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寻神堂, 第六譩譆(yixi)膈关七,第九魂门十阳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