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通实施方案

人人通实施方案
人人通实施方案

吾山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施方案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普及与深化,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带动教育创新,推动网络环境下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完成教育局下达的人人通计划,即到2015年底前,人人通实现率100%,特制定我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施方案。

一、正确认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实施意义

网络空间是教师和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本学习空间,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互动学习,是教学新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既有知识的学习,也有能力的提高。

网络学习空间使每个管理者、教师、学生,基本实现每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和环境,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落实到日常的管理、教学和学习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的探索领域,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跨校际、跨城乡、跨区域的网上教研研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师生共享,必将对教育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继续教育、学习型教育和终生教育都有重大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

以“公共云+私有云”模式,形成教育的新模式,素质教育人人通平台,与全体的教师、家长、学生和专家互动共享,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泛在学习的网络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组织实施:

(一)学校设立专职管理员,各级部教师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各班主任配合微机教师对学生做好培训。到2015年底前,各办公室要按要求全部接通网络,配齐教师网上备课设备,以确保与市级信息中心网络平台互联互通,确保信息资源传输通畅,优质数字资源共享,确保网络空间人人通实现率达到100%。(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全体任课教师使用情况进行阶段性通报。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电教分管校干、级部主任、微机教师参加的人人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实施。

(二)培训机制。

1、进行平台的统一培训,由咸淑英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所有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开展云备课、授课、检测、巩固练习、班级管理等多元互动,教师活跃度达到80分以上,达不到的教师网络空间为无效空间。

2、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由信息技术教师指导使用人人通平台。

3、组织部分年轻教师对老教师进行帮助,具体分工:杨静、于彩霞帮助一年级教师,王会文帮助二年级教师,傅爽帮助三年级教师,李乔乔、于雪梅帮助四年级教师,谭甜甜、李杨帮助五年级教师,王海霞帮助六年级教师,其余科室教师如有问题联系咸淑英。

(三)奖惩办法。

1、到十一月十日活跃度达不到80分以上的老师,取消本年度评优树先资格,综合考核和师德考核不能认定为优秀等次。

2、学校安排帮助老教师的年轻教师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加分。

新课程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三、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浙江工商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浙江工商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浙商大教〔2015〕121号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我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践“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审美情趣、团队精神、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建立符合浙商大特点、具有“大商科”特色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 二、主要内容 1.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 (1)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系统谋划设计和建设规划。 (2)成立“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 2.调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 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分为普通共同课(思政、英语等)、学科共同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通识课8学分,要求在一、二年级选修;任意选修课 —1 —

8学分,分甲、乙、丙、丁四类,且每类有学分要求,在三、四年级选修。为了突出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体现出通识课程的内涵,把“通识课和任意选修课”合并为“通识选修课”,学分为12学分,原则上在一、二、三年级选修。同时,把任意选修课作为专业补充或个人兴趣爱好而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可在全校开课的课程中选择,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的学分为4学分。 3.优化通识选修课程体系 现有通识选修课程分为“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社会、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并突出“大商科”的人才培养特色,把通识选修课程分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经济?管理?法律、写作?认知?表达、自然?工程?技术、创新?创意?创业”六个模块。其中,文科类学生需选修“自然?工程?技术”模块学分、理工类学生需选修“文学?历史?哲学”类学分,非经管法类学生需选修“经济?管理?法律”类学分,具体各模块的学分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具体确定。 4.建设一批精品通识选修课程 为了提高通识课程的质量和优质通识课程的受益面,体现优质优酬,5年内建设40门左右的具有浙商大特色的精品通识选修课程。学校将采取遴选立项、期满验收、定期复评、不断更新 —2 —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

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五条学校设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建议并推动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部。 第六条专家委员会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职责为: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改革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调动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开出更多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实施细则》的精神,学校决定有步骤地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一、核心课程建设要求 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5个领域:社会科学与人类发展;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运用与工具拓展。要求2012级及以后的学生,在所选修的10个通识教育学分中,至少有6个以上学分必须来自选修上述5个不同领域的核心课程或通识教育讲座方可毕业。今后将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情况,逐步提高核心课程学分比重,直到全部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取代一般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理念: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要秉承“学科贯通、研读经典、协同培养、拓展视野、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在依托专业的基础上,强调通识教育的共通性、普适性、博雅性、融合性、启迪性和价值性。 3、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讲座课程组成。核心选修课程的设置由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予以引导。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指围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要求、由同一系列通识教育学分讲座所组成的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学分讲座内容应尽量贴近理论前沿、政策前沿和实践前沿,每学期举办若干期。 4、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采取招标建设制度。对尚未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校教师可按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自愿申报,相关教学单位推荐,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评审,学校认定。对我校教师尚未具备条件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由通识教育中心聘请具备条件的校外教师开设,并报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准。对获准新开设的核心课程,学校给予课程建设启动经费资助(32课时的,每门6000元、16课时的,每门5000元),以帮助课程负责人尽快开出该

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马村学校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实验的初始阶段进入到推进深化和推广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及我市《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推广工作的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思路和目标 推进思路: 在巩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抓住课改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不断提高课改实验的水平和实效,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基本目标: 1、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努力探索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我市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新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从而构建具有清华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2、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机制,逐步明确地方、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职能,努力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能力。 3、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增强课程资源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 4、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

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管理制度。 5、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 6、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学科学习过程与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不断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努力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7、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新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有效的培训方式,促进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支优秀的新课程实施队伍。 二、推进策略 1、统一规划,全面铺开,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在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改革切入,推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鼓励学校根据各自实际选准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专题研究、学科研究,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工作,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积累、整合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2、观念先导,重点突破,改革评价,构建制度。以转变教育观念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核心,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建设方案试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建设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委员会2014年工作要点》的重要精神,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不断强化本科教育特色与优势,通过“转观念、减学分、加课程、拓知识、深理论”,精心设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动实施。为切实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通识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学校决定开展通识教育改革工作。现就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以下方案。 一、通识教育改革的目的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理念源远流长,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拥有广博包容的心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完整健全的公民。 国内外知名高校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发展与实践。例如,哈佛大学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中提出“通识教育应当培养人的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别普遍性价值的认识能力”。哈佛大学已形成多元化的通识教育体系,并成为通识教育模式的范式,影响着世界各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北京大学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复旦大学将“核心课程体系”作为通识教育改革的重点,以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为主导原则,为学生提供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根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本科人才培养办学定位,我校通识教育改革就是以养成健全人格、激发创新精神、拓展国际视野为目标,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解决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知问题,为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提供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性教育。 二、通识教育改革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改革着力推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开放与共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

通识选修课实施方案

包头师范学院通识选修课实施方案(讨论稿)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课程管理,提高开出课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通识选修课的内涵与目标 通识选修课贯彻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理念,注重不同类课程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人类文化的共同基础,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下的知识学习,重在启发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和思想视野。通过通识选修课的学习,诣在形成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合理的思维方式、必要的价值分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通识选修课的内容与学分 我校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经典与人生修养、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艺术鉴赏与审美人生4个系列,50%的通识选修课的学分不得低于3学分。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积极主动选修通识课程,共需修读12学分。 三、开课资格及要求 1、通识选修课主讲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讲师,经二级学院批准也可以申报。 2、各二级学院应鼓励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原则上开出通识选修课的教授职称教师应占本教学单位教授职称教师数的比例不低于30%。 3、教师每学期开设通识选修课须提交《包头师范学院通识选修课申报表》和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等材料,经二级学院审核并提交教务处审核、备案。 4、鼓励各二级学院聘请身体健康、学术造诣高的离退休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 四、课程申报及建设 1、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由主讲教师申报(特邀教师除外),各二级学院审核、推荐,学校审核、备案,每位教师原则上每学期申报1门通识选修课。学校可根据课程建设需要,确定需重点建设的通识选修课。 2、对于重点建设的通识选修课,学校或二级学院可邀请或选拔主讲教师个人或教学团队进行通选课申报,其它课程可由教师以个人或教学团队形式自由申报,鼓励以教学团队的形式申报通识选修课。 3、对于已申报的重点建设通识选修课,鼓励以课程项目的形式进行立项建设,由学校统一拨付项目建设经费,由教务处负责项目管理与验收。

通识教育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通识教育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成效 (一)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1.课程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标准工作,对我院管理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大学英语》课程立项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立项为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教材建设。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社规划教材《创新创业基础》和《职业素养》的编写。组织教师开发《中华传统文化》和《简明高等数学》校本教材并形成初稿。 (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通过组织开展通识教育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年活动,提高了教师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能力。 (三)科研与社会服务不断拓展 申报院级以上课题。 发表论文。 二、“十四五”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政策文件精神。从这一系列的重磅政策中都不难看出,国家对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也为通识类课程、师资、教改建设提供了机遇。 (二)挑战 在“十三五”期间,学院成功实现了从规模到内涵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师资结构有待优化。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大,但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少、青年教师人;英语教师多,体育教师少。二是教学、科研效果有待提高,没有标志性成果。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以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将通识课程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内容丰富、选项多元、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二)总体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和完善通识课程体系,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素质教育学生活动。 (三)具体目标 1.完善通识课程体系

临大教字〔2017〕11号临沂大学通识选修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模板】

**大学教务处 临大教字〔2017〕11 号 **大学通识选修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适应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和自然科学修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学校决定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整体设计,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和“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建立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拓宽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识选修课程建设、更新和淘汰机制。 二、基本原则 1.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 2.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科学素养。 4.有利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精神特质。 三、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模块设计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识选修课主要涵盖社会探究与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与工程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体育保健与心理健康、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创新创业与职业素养六个课程模块。 1.社会探究与批判性思维模块。主要涵盖文学、哲学、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旨在让学生熟悉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概念和思维方法,培养其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沟通能力,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2.科学思维与工程素养模块。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旨在让学生熟悉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知识点、方法论、新进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培养其理性批判、数理逻辑、科学探索、工程伦理和求实创新的精神。 3.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旨在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主要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分析与评价,使其在艺术赏析过程中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体育保健与心理健康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和运动,以及学习把握身体和心理健康保健的方式方法。 5.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主要包括大学语言类、东西方文化与世界文明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世界文明等养成宽广的眼界和视野。 6.创新创业与职业素养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基本素质。 四、单门课程体系设计 1.通识选修课一般为1-2个学分,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授课;每门课程应由不少于3人的课程组承担,负责人应由教学经验丰富、曾经开设过相关课程的教师担任。 2.避免知识性课程较多,鼓励多开设传授学生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课程,避免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偏向专业化。 3.系统设计课程内容,鼓励课程内容项目化、模块化设计。注重课程体系之间、单门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避免存在内容杂、结构乱、片面追求涵盖范围的问题。

通识性培训方案(精选、)

金龙乡中心学校通识性培训 活动方案 根据龙马潭区教研室《2010年教师教育工作要点》之精神和有关会议要求,不断改进教师培训方式,由过去的集中两天学习时间,更改为分期各一天进行的办法。现结合我校实际工作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培训时间:2010年12月10日全天。上午8:20—12:00,下午2:30—5:30 二、参培人员: 金龙乡中心学校全体教师,官渡学校全体教师。 三、培训地点:金龙乡中心学校小学部阶梯教室,官渡学校教室 四、培训内容 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形势教育,弘扬教师良好风尚,激发教师更加勤奋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政治业务水平,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 主讲人:新民小学科研室主任:林志荣内容:(教师成长)金龙乡中心学校校长:王奕内容:(待定) 金龙乡官度学校校长:赖廷刚内容:(待定) 五、培训形式: 根据培训要求和内容,此次培训采用集中专题和分组讨论的办法:

上午8︰30—12︰00,集中专题报告。分别由三位主讲人作专题报告。 下午2︰30—4︰30,小组讨论。两分中心学校小学部小组、中学部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各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言,认真作好笔记。 金龙乡渡度学校负责人:李泽彬 金龙乡渡度小学部负责人:万静 金龙乡渡度中学部负责人:郑国军 金龙乡中心校小学部负责人:黎大勇 金龙乡中心校中学部负责人:郑世兵 4︰30—5︰30各人整理学习笔记,并于12月15日交各小组负责人。 六、培训学时: 专题报告计4学时,小组讨论和学习笔记计4学时,两项合计折规范性学时8学时。 七、培训要求: 全体参培人员要遵守纪律,严格执行培训时间安排,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讲,努力做好笔记,按时上交心得体会,各校部负责人要进行会议考勤。 金龙乡中心校 2010年11月16日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方案

————————————————————————————————作者:————————————————————————————————日期: 2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有效落实“党委宣传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式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与新途径,针对我院学生兴奋点和思想特点,基于我院办学实际,通过课程改革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帮助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我院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二、课程改革目标 本次课程改革按照“党委、教学、学工”三位一体的领导和组织模式,旨在整合校内各项资源,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作为课程设计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课程改革

(一)师资力量 按照文件(教社政【2004】13号)精神,我院该门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由我院党委领导、专职教师、校外专家三部分构成。 (二)课程定位 现阶段大多学校课程都停留在讲座或者教师讲课为主的授课方式。但随着移动网络终端-手机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时空格局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讲授方式对学生感召力较为有限。本次改革顺应信息传递网络化、学生学习个性化的潮流,整合学院党委、教学、学工三方资源,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位的教学内容机制,党委正确领导的思想保障机制,党委、教学、学工共同参与的课程深化机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创新性的课程形式。 (三)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四)课程安排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和我院培养方案修订意见,该课程设 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专兼职结合教师团队为主导,培养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 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和结果 评价方式 落实文件精神,实现授课方式多样化;建立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改变教学部门孤 在党委的领导下整合教学、学工、团委等校内资源,形成党委领航,教学组织,辅导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团委辅助的新局面

复旦大学“望道计划”实施方案

复旦大学“望道计划”实施方案 宗旨 复旦大学“望道计划”旨在利用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所提供的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学术研究前沿教授云集、国内外知名学者往来频繁的优势,依托学校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构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组织形式 领导小组:由校长、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以及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外事处、人事处、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专家组: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组成。 工作组:由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院系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及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 “拔尖人才”试点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基础学科设立四个“‘拔尖人才’试点班”(以下简称“试点班”),选拔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优秀学生参加。 学生遴选 1.每年组织新生自愿报名,不限专业。 2.由专家组根据学生平时学业成绩、参加学术研讨课的表现以及面试情况确定入选学生,根据各学科情况每个“试点班”人数初选在40-60人左右。“试点”班实行动态管理,学生可进可出。 3.每个学期末对“试点班”所有学生进行评估,同时也接受其他学生的申请,在综合考虑基础上,由专家组确定下一轮学生的名单。 培养模式 1. 教学计划执行采取前期趋同的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在导师指导下逐渐明确专业方向,并在项目所规定的基础学科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 2.为每一位同学配备学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各学科资深教授担任,由学生和教授双向选择决定。每位教授指导的同一届学生不超过二名,每位指导教授每周

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教学实施方案201106308

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课程体系 三、人员构成与职责 四、教务管理办法 五、通识教育学院教学业务经费保障 附件: 附件一:通识教育学院培养框架 附件二:通识教育学院教学执行计划一览表 附件三:《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教务管理办法》 附件四:《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任课教师须知》 附件五: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教师作息时间表 附件六: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学生作息时间表

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推进我校本科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充分借鉴“楚才学院”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开办“通识教育学院”,并从2011级开始选定部分专业学生到通识教育学院学习一年。为了做好通识教育学院教学组织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按照我校本科教育的建设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全面性)、专业素质(专业性)、创新素质(创新性)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简称“三性两能”)的本科人才,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先在低年级阶段集中开设包括文、史、哲、艺、美、经、管、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合理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较为广博的学科视野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 以学校201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通识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学生进校即多渠道接触通识教育。一是为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专项教育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等3个模块;二是开设通识教育专题讲座,包括思睿讲坛、大学生素质教育讲座;三是实现学生自由选择各学科专业基础课学习。 附件一:通识教育学院培养框架 附件二:通识教育学院教学执行计划一览表

兰州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兰州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兰州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不足。但目前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中外经典名著导读课程、各学科原理性课程数量较少,通识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通识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我校“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落实我校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战略目标,学校将从2017年开始进一步在本科生中加强通识教育。为做好通识教育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一、通识教育的意义与目标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课程的开设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识教育以精神成人为本,以人格完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全面发展、批判精神为抓手,以文理渗透为形式,着力把学生培养成能通融识见,有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有科学精神,有全面思维,有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让学生懂得自然、懂得社会、懂得自己、懂得中国、懂得世界。兰州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 (一)对学生实施高阶文化素质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激活文化自觉、再造中国现代文明的使命,立体地呈现中华文明在世界中的处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与智慧有独到生命体认的能力,从宝贵的传统中汲取人生的滋养;希望学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获得精神上的滋养,文化上的归属感。 (二)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的能

力。直面人类世界所面临的发展与挑战;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世界,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了解现实存在的世界,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了解世界格局,了解为什么世界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三)对学生进行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框架,得到健全的能力锻炼,从而获得从整体上对文明、社会、自然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兼顾对学生所学专业形成有效的支撑,从而拓展其掌握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透彻性和灵活性,增进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素养。 (四)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把握的能力。让学生掌握通用性工具、方法,以适应在不同岗位和不同领域工作和研究。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定 (一)通识课程体系 根据通选课设置的原则、目的和我校现有学科的特点,通识课程分为以下5个基本领域: 1.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该模块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外名著导读,鼓励教师开设马列毛经典著作导读课程。通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从中感悟人类思想的深度、力度、高度和厚度。 2.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该模块主要面向文科学生开设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原理课程和生命关怀课程,介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历史、现状、趋势以及代表性理论、原理和概念,探讨关涉个体生命和人类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议题,旨在使学生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让学生了解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关怀,进一步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使人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鼓励理科学

XX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模板】

XX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我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目标的内在需求。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动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开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1.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推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2.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转变,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转变,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3.通过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及环境。 4.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5.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职业的创造者,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毕业后的人生道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与领导 1.成立XX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领导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科技处、人事处、计划财务处、研究生处、高教研究与教学评估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各教学院(部、中心)共同参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各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2.加强教学单位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教学院(部、中心)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行政、党总支、团总支领导组成,负责本部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举措 1.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要把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二、课改组织机构课改组长: 张延成副组长: 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 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压滤机滤布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