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201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心里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桑代克(美国)1903年所著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单独学科的标志。

3,课改下的中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1)树立’健康第一’知道思想

(2)从注重知识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二)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

(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4,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基本要求

4,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1,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是有目的主动的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2,良好的观察具有以下品质: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敏锐性,系统性。

3,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2)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3)观察更持久

(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4,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有意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明显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训练记忆的最佳时期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行和独创性。

8,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

(3)对问题请教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9,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

知活动。

10,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化

(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三章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1,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2)情感两极性明显

(3)情感不断深刻

(4)情感逐渐稳定

1)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2)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

3)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5)情绪的外露表达已趋向理性化

2,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1)性生理的提前发育

(2)性知识的广泛传播(主要原因)

(3)性教育的忽视

(4)学生个人的原因

3,中学生早恋的特点

(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

(2)大胆的特点

(3)成人化的特点

(4)舆论宽容的特点

(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的特点

(6)发展迅速变化快的特点

(7)互相感染自我启示的特点

5,中学生早恋教育

(1)早恋弊多于利

(2)引导男女生之间正常交往

(3)加强性教育

第四章中学生意识发展及教育

1,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的性能力过程。

2,中学生意志发展特点

(1)意志行为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4)意志行动的机动水平不断提高

(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3,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

(2)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

(3)在果断方面有了发展

(4)在自制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加强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2)一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

(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五章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1,个性指一个人在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定的特点。

2,个性的特点: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和共性,稳定性。

3,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或偏执性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3)情绪表现矛盾性特点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1)逐渐克服了团伙交往方式

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间的关系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烦恼突然增多,孤独,

(二)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自我意识相当稳定

(3)高中生自我评价深化

5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6 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7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4)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5)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8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成人感2)自我评价能力3)重视对自制立等意志的

培养

(2)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不平衡性2)动荡性3)自主性4)前瞻性5)闭锁性6)社会性

9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选择进行评价时所持有的内容尺度。

10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

11 价值观的特点: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

(3)主观性和选择性

(4)系统性

(5)导向性

12 当代中学价值观呈现四项基本特点

(1)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2)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共存

(3)价值取向转型—由人伦关系转向功利,效率关系

(4)人格价值的冲突—价值观与行为的不一致

13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资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14,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好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15,创造力的构成

(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

(2)一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

(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识,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16,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17,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1)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2)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3)‘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4)‘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18,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

(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思维的形式化倾向

(3)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4)思维有了预计性

(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19,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

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整体。

20,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居核心地位

21,对中学生不良品的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的行为的强烈动机

(2)促进不良品的行为的转化

(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

(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

(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6)合理运用惩罚

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1,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3,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兴趣,成就动机,归因,交往动机。4,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

5,激发中学生学习发动机的策略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为辅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正确引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6)注意个体差异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个体因素,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

(2)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有效指导。

7,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8,为迁移而教

(1)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2)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

(3)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9,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

(1)思维发展水平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

(4)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5)教师的教学方法

10,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

(1)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3)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4)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11,中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

12,中学生知识的运用形式有课堂应用和实际运用两种。

13,影响中学生知识运用的因素

(1)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2)学生智力活动水平

(3)课题性质

14,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15,通用典型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2)单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

3)学习努力管理

4)他人支持的利用

16,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17,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

(1)内源性因素

1)遗传素质

2)认知评价能力

3)知识储备

4)应试能力

(2)外源性因素

1)期望

2)教师的评估

3)考试情境的知觉

18,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1)经常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2)往最好处做,不计较最后结果(3)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第七章中学班集体心理

1,确立集体奋斗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1)班干部的选拔

(2)班干部的培养

(3)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4)组织展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3,班级活动展开的原则

(1)目的性的原则

(2)针对性的原则

(3)自主性的原则

(4)多样性的原则

(5)整体性的原则

(6)易操作性的原则

第八章中学生课堂心理

1,中学生课堂心理特征

(1)内隐性与外显性

(2)稳定性与易变性

2,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注意力集中,认知活动积极,师生情感和谐融合。

3,组织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1)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2)认真抓好上课的开环节

(3)创造有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6,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

(1)新旧知识相联系

(2)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增强

(3)间接明了

(4)新颖有趣,具有悬念

7,课题教学导入技巧:直接式,温故知新式,实验式,联系实际式,因势利导式,激趣式,设问式。

8,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

(1)要有计划性

(2)要讲求新颖

(3)要讲求逻辑性

(4)要重视诱导性

(5)要把我提问的数量,难易度

(6)提问后应当进行点评

(7)提问有四忌(忌偏爱,忌惩罚,忌讽刺,忌奇答)

9,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1)精心设计问题

(2)把握提问时机

(3)善于启发引导

10,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

(1)首位照应,紧扣中心

(2)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

11,课堂教学结束技巧:归纳式;概括中心式;比较式;激发情感式;发散式,联系巩固式,活动操作式。

第九章中学生社会话网络行为

1,社会化就是一人从‘自然’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1)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

2)大众传媒

(2)学校因素

1)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2)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3)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4)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3)家庭因素:最基本因素

3,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4,在我国现阶段学生的偏离行为主要有

(1)一般性社会偏离

(2)违章偏离行为

(3)轻度违法行为

(4)违法犯罪行为

12,中学生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攻击行为,犯罪,自杀等

13,中学生的上网心理

(1)求知需要

(2)交往需要

(3)情感宣泄

(4)休闲娱乐

(5)好奇心理

(6)自我表现

14,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3)自我形成

4)开拓中学生全球视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2)消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思维方式

3)道德认识

4)网络成瘾

9,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1)家庭引导

(2)学校教育

(3)社会控制

第十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的心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心理活动正常。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

问题是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

(3)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校教学质量(4)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2)心理特点和年龄向吻合

(3)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4)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5)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6)心理协调,人格健全

(7)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甲醛的人格。

4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1)厌学

2)学习压力

3)学习困难

4)考试焦虑

(2)人际交往方面: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封闭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逃避心理,放任心理。

原因:i一是受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

的认识;二是以往生活当中遇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三是

个性上的缺陷,严重表现为人格障碍;四是缺乏人际交往的

经验,尤其是成功愉悦的经验。

5,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

2)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适时性不强

3)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

4)学校环境因素

(2)家庭因素

1)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

2)父母不正确的家养方式

3)父母过高的期望

4)与父母沟通不畅

(3)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的污染

2)社会媒体的不当传播

3)住宅的独立化

(4)学生自身因素

1)社会压力导致孩子更关注自身

2)心理素质欠佳,自我抗压强度不足

3)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

4)情绪,情感的因素

6,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试

(1)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明的投入

2)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1)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

2)正确归因,恩呢该判断情绪动因的异同

3)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

(3)协助写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学会赞美他人

2)学会宽容待人,多微笑,多倾听

(4)注意教育中的心理卫生

1)学校工作的全满渗透,全方位推进

2)抓紧课堂机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常规的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3)班主任要挖掘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4)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术。

5)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十一章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家教育独创性

(5)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2013年河南普通专升本教育心理学及答案

2013年河南普通专升本教育心理学及答案 一、选择题(教育学1-20,心理学21-40。每小题1分,共40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C.《说文解宇》D.《四书集注》2.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学说是()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3.教育史上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是() A.杜威B.梅伊曼 C.赫尔巴特D.拉伊 4.学校教育产生于() A. 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 中世纪 5.我国古代教育内容“六艺”指的是() A.诗、书、礼、乐、易、春秋B.礼、乐、射、御、书、数 C.诗、书、礼、乐、书、数D.礼、乐、射、御、书、诗 6.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其教育的() A.方法B.组织形式C.手段n性质 7.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8.实施“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得到发展() A.特长学生B.优秀学生 C.后进学生D.每一个学生 9,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10.“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1.主张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思想家是() A.马斯洛B.涂尔干c.卢梭D.裴斯泰洛奇 12.不属于义务教育特点的是() A.强制性B.普通性C.普及性 D.免费性 13.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义务教育B.职业教育C.基础教育 D.升学教育 14.在教学工作的诸环节中,是中心环节() A.备课B.成绩的评定C.批改作业D.上课 15.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 A.教育独立于社会的发展B.教育独立于人的发展 C.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和特点D.教育独立于历史的发展 16.“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A.发展智力和能力B.反复练习巩固 C. 传授科学知识D.思想品德 17.我国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D.班级授课制 18.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B.综合C.明了D.综合 19.“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提出者是() A.巴班斯基B.斯宾塞 C.赞科夫D.布鲁纳 20.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B.自我修养C.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D.社会实践活动 21.当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时依然会把水墨画的荷花和荷叶知觉为水红和墨绿,黑白电视和黑白电影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这种现象反映了知觉的()

201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

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2.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 3.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4.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来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5.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6.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7.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8.体现了纵向迁移的具体实例是()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A.品德 B.道德 C.个性

D.人格 1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采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12.一般而言,个体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13.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 A.权威者 B.告状者 C.指导者 D.协商者 14.一个人处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称作() A.适应性能力 B.社会能力 C.人际能力 D.一般能力 15.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16.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大领域 A.知、情、意 B.认知、情感、动作 C.知、情、个性 D.知、情、人格 17.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非特殊迁移 18.当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的用途,这种现象叫()A.反应定势 B.功能固着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精讲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链接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广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6.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7.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图文稿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 核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2017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二、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

2013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学教育心理学高频出题附答案解析五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虚拟自我 D.心理自我 2.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桑代克 B.华生 C.苛勒 D.加涅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4.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5.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 A.外显性 B.展开性 C.内潜性 D.客观性 6.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7.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很有帮助的这种方法是()。A.语义联想 B.视觉想象 C.谐音联想法 D.关键词法 8.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是()。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聚合思维 D.直觉思维 9.操作技能就其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 A.外显性

B.客观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10.()是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11.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 A.民主式 B.专制式 C.监督式 D.参与式 12.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13.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14.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A.班级规模 B.班级性质 C.班级类型 D.班级特征 15.为了减少误差,()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A.评价 B.测量 C.测验 D.评估 16.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 A.活动 B.细节 C.经验 D.形式 17.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大致在()。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S0年代 C.20世纪60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页脚内容1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页脚内容2

2013年7月《教育心理学》(本)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3年7月《教育心理学》(本)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中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B.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 C.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 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关于合作学习叙述正确的是( AC )。 A.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 B.合作学习小组中最好有优秀生,这样可以帮助差生 C.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技能 D.合作学习不再需要教师 4.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属于学习的( D )。 A.理解 B.定势 C.应用 D.迁移 5.科尔伯格研究品德的发展主要是采用( B )。 A.深入谈话法 B.两难故事法 C.调查法 D.文件分析法 6.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BD )。 A.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B.会骑自行车 C.有效记忆的方法 D.解决问题时能明确思维方向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7.认知方式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8.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9.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叫智力激励法,由奥斯本于1945提出的,它往往是以多人集体讨论或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多尽可能快提出各种各样的、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并罗列出来,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映,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013教育心理学

1、我国教育心理学定义: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诞生之父,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其标志是 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将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分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 3、国内教育心理学内容的“五要素”“三过程”: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 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科学和应用科学并重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 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心理学的学科特性:自然科学属性、社会科学属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实验科学、应用科学。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揭示教育活动的心理学基本规律,从质上与量 上确定研究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教育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体现在a、提供先进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总结教育经验和规律,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提供方法手段,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1792年,世界上第一所培养教师的专门 学校——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成立,在课程上建立了心理学门类。 7、1879,德国冯特(誉为19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 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实验新科学的正式创立。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籍。 8、东岳翻,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是1908年由方东岳翻译日本的 《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1924年编写的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潘菽,1963年出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着我国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基本形成。 9、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研究原则:客观性(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就是实事求 是、尊重客观事实)、整体性、发展性(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育性原则。 10、教育心理学研究变量区别意义{心理现象=客观刺激+(个体内部活动+外部行为反应)}:客观刺激=自变量(外部刺激是自变量的主要来源)、反应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环境、温度、光线) 11、教育心理学常用的技术方法:(1)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研究方法,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实验室观察法;根据观察要求不同分为:长期观察法、定期观察法。(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一定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3)测量法,运用标准化的量表(问卷)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常见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创造力测验。(4)调查法,以提问的方式,了解被测试心理活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式调查(5)经验总结法,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6)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 1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程序(6点):选择和确立选题、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2020年教育心理学

02111教育心理学 备注(★非常重要的必考的**老师末重点划记的但可能考的)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 6、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7、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 8、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 9、在东方,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0.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 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 研究、社会性研究。 12. 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哪儿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初中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 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③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 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④身体剧变,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2)、★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2013年江苏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一书并使教育心理学进入初创时期的心理学家是() A.阿特金森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桑代克 2.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的心理学家()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布鲁纳 D.加涅 3.在正常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且不能逾越的特征,称为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这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称为()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 A.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准则 B.行为样式、行为条件和行为准则 C.具体目标、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 D.具体条件,具体行为和具体准则 6.强调知识只是一种假设和解释、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的学习理论是() A.联结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7.在加涅的学习分类中,变现为影响个体对个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的学习类型是() A.智慧技能 B.态度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8.当教师感觉到自己完全能生存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时教师成长处于()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自我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9.用来表达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的知识称为() A.陈述性知识 B.操作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10.根据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教学评价方式叫() A.形成性评价 B.总价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11.在操作技能形成阶段中,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属于() A.操作的定向阶段 B.操作的模仿阶段 C.操作的整合阶段 D.操作的熟练阶段 12.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与变异之间关系的知识去理解价格与需求的关系,这种学西叫()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相关学习 13.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件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做法叫做运用() A.定式 B.定势 C.样例 D.变式 14.下列关于创造性与智力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必定具有高创造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