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抵抗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槲皮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抵抗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槲皮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抵抗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槲皮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抵抗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白纪红,梁志清**,赵日红,张茂华,秦青,彭名人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541001)

摘要

目的:动态观察槲皮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大鼠血清抵抗素和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17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550mg /kg )、槲皮素300mg /kg 组、槲皮素75mg /kg 组。分别于给药后4周、8周、12周末,检测大鼠血清中抵抗素、甘油三酯(TG )、空腹血糖(FBS )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 )的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抵抗素、TG 、FBS 、FINS 及HOMA-IR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槲皮素300mg /kg 组、75mg /kg 组各项指标,从4周末或8周末开始有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抵抗素、TG 的表达量与HOMA-IR呈正相关。结论:抵抗素可能通过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而参与NAFLD 的形成,槲皮素可以降低抵抗

素水平,改善IR,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治疗作用,且300mg /kg 剂量组效果较好。

关键词

槲皮素;非酒精性脂肪肝;抵抗素;胰岛素抵抗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根据其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分为: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

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4个病理过程[1,2]

,是一类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

近年研究显示银杏黄酮有降糖、降脂、抗炎、抗氧化、调节物质代谢的作用,而槲皮素(3,4,5,3',4'-五羟基黄酮)是银杏叶提取物总黄酮的主要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动态观察槲皮素对NAFLD 大鼠抵抗素、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探讨槲皮素对NAFLD 大鼠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槲皮素购自上海佳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陕

西嘉禾植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编号JHI-014,经HPLC 检测纯

度达98%以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北京安万特

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010。

图1槲皮素高效液相图谱

1.2

动物

SPF 级SD 大鼠140只,体重180 250g ,雄性,由

桂林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 桂2007-0001)。湿度40%、温度28?左右环境分笼饲养,自由进食进水。

1.3试剂抵抗素ELISA 试剂盒(上海蓝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丙硫氧嘧啶片(上海复星朝晖药业有限公司);胆固醇(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猪油自备。

1.4

仪器

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型号:P 模块,编号:

JYSH031),智能放免γ测量仪(上海核所日环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SN-695B )。1.5方法

1.5.1

动物模型的制备170只SD 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

按体重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对照组(40只)和高脂组(13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高脂组采用高脂饮食(胆固醇2%+蛋黄粉5%+猪油10%+丙硫氧嘧啶0.2%+72.8%普通饲料)。每周称体重一次,4周末处死正常对照组10只,高脂组10只,通过肝脏的病理变化确定造模成功与否。判断造模成功后,剩余正常对照组30只,并将余下120只高脂组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易善复组、槲皮素300mg /kg 组、槲皮素75mg /kg 组,每组各30只。1.5.2

药物干预

槲皮素300mg /kg ,75mg /kg ,灌胃给药;

多烯磷脂酰胆碱550mg /kg ,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期间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他各组给予高脂饮食。分别于给药后第4周、8周、12周末处死每组大鼠各10只。1.5.3

各种指标的检测

大鼠处死后立即腹主动脉

取血,3000rpm 离心15min ,取上清,-80?保存备用,所有血清标本同批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方法测定血清抵抗素的含量,大鼠血清TG 和FBS 采用酶法,由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FINS 采用放免法,由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智能放免γ测量仪测定,各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FINS ?FBS )/22.5,并取其自然对数。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血清抵抗素的比较

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

各时间段均有统计学差;多烯磷脂酰胆碱无统计学差异;槲皮素300mg /kg 组4周、8周、12周末P <0.01;槲皮素75mg /kg 组仅

3

3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同号81260078);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任务书编号2012GXNSFAA276038);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计划课题(合同号:Z2012421);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号:20090539)**

讯作者

DOI:10.13412/https://www.360docs.net/doc/4911897770.html,ki.zyyl.2014.03.010

在8周和12周末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各时段4组大鼠血清抵抗素的含量(珋x?s)

组别

剂量

(mg/kg)

鼠数

(只)

抵抗素(ng/ml)

4周8周12周

正常对照100.48?0.16**0.54?0.24**0.49?0.16**

模型对照101.31?0.161.38?0.141.52?0.21

多烯磷脂酰胆碱550101.31?0.201.37?0.231.53?0.18

槲皮素300101.16?0.10*1.14?0.15*0.91?0.11**

槲皮素75101.30?0.381.22?0.23*1.15?0.06*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下同)

2.2各组大鼠血清TG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在第4周、第8周和12周末差异显著;多烯磷脂酰胆碱在第4周、第8周和12周差异显著。槲皮素300mg/kg组第8周、12周末有统计学差异;槲皮素75mg/kg组在8周末P<0.05,12周末P <0.01,结果见表2。

表2各时段4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珋x?s)

组别

剂量

(mg/kg)

鼠数

(只)

TG(mmol/L)

4周8周12周

正常对照100.23?0.03*0.24?0.01**0.23?0.07**

模型对照100.43?0.110.55?0.070.62?0.09

多烯磷脂酰胆碱550100.34?0.02*0.34?0.03**0.28?0.07**

槲皮素300100.39?0.050.35?0.03**0.29?0.05**

槲皮素75100.44?0.120.40?0.05*0.36?0.06**2.3各组大鼠血清FBS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及槲皮素两个剂量组均降低P<0.01,见表3。

表3各时段4组大鼠血清空腹血糖(FBS)含量(珋x?s)

组别

剂量

(mg/kg)

鼠数

(只)

FBS(mmol/L)

4周8周12周

正常对照104.46?1.03**4.78?1.34**4.75?1.19**

模型对照1010.06?3.4415.98?2.2320.16?1.20

多烯磷脂酰胆碱550105.10?0.76**4.82?0.58**4.80?1.11**

槲皮素300105.34?1.00**5.14?0.98**4.91?1.06**

槲皮素75106.90?1.47**6.10?0.14**5.98?1.07**2.4各组大鼠血清FINS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及槲皮素两个剂量组均降低P<0.01,见表4。

表4各时段4组大鼠血清空腹胰岛(FINS)素含量(珋x?s)

组别

剂量

(mg/kg)

鼠数

(只)

FINS(mU/L)

4周8周12周

正常对照101.73?0.48**2.01?0.34**1.98?0.69**

模型对照1016.5?5.2317.98?1.2325.36?3.02

多烯磷脂酰胆碱550104.60?1.08**4.09?1.22**3.00?2.01**

槲皮素300104.66?1.84**4.04?1.38**3.01?1.56**

槲皮素75108.49?1.96**8.10?0.94**5.65?2.13**2.5各组大鼠血清HOMA-IR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各时段均P<0.01;多烯磷脂酰胆碱在第4周末P<0.05,第8周和12周末P<0.01;槲皮素300mg/kg组和75mg/kg组第8周P<0.05、12周末P<0.01,结果参见表5。

表5各时段4组大鼠胰岛素抵抗系数(HOMA-IR)比较(珋x?s)

组别

剂量

(mg/kg)

鼠数

(只)

HOMA-IR

4周8周12周

正常对照100.42?0.21**0.44?0.34**0.42?0.19**

模型对照101.76?0.341.98?0.233.01?1.20

多烯磷脂酰胆碱550101.39?0.28*1.19?0.19**1.07?0.08**

槲皮素300101.53?0.101.27?0.18*1.08?0.06**

槲皮素75101.52?0.311.45?0.14*1.38?0.07**2.6相关性分析正常组、模型组和槲皮素300mg/kg组、75 mg/kg组大鼠HOMA-IR和TG血清抵抗素水平呈高度正相关。从该结果中可看出,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的同时,血清抵抗素含量、血清TG同时也相应的升高。阳性对照HOMA-IR和TG 呈正相关,详见表6。

表6大鼠血清HOMA-IR与TG、血清抵抗素含量、IL-18、MDA的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值)

组别

HOMA-IR(相关系数r值)

正常组模型组

多烯磷脂酰胆碱

(550mg/kg)

槲皮素

(300mg/kg)

槲皮素

(75mg/kg)

TG0.92*0.90*0.94*0.93*0.88*

抵抗素0.82*0.87*00.89*0.75*相关系数*r>0,#P<0.05或P<0.01

3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目前较为公认的最为成熟的是"二次打击"[3]学说: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进行初次打击;在此基础上,炎症因子失衡、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进行第二次打击,导致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IR和炎症因子失衡是NAFLD发病过程中致肝细胞损伤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4]。目前观点认为治疗NAFLD的首要目标是改善IR,次要目标是防止二次打击和肝功能失代偿,减少或防止肝癌、肝硬化及并发症的发生[5,6]。抵抗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组织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因其可诱导胰岛素抵抗而命名。多烯磷脂酰胆碱是由大豆中提取的磷脂精制而成,其主要活性成分是1,22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DLPC,人体不含),约占52%,对脂肪肝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7],因此本研究选用此药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抵抗素、血清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系数(HOMA-I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抵抗素水平、血清TG随着HOMA-IR数值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提示抵抗素与IR密切相关。其可能机制为抵抗素可通过IRS-1/Aktl的途径降低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转运功能,继而影响糖的摄取,直接引起IR[8];抵抗素还可通过NF-κB信号转导途径参与炎症反应,并促进TNF-α等一系列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进而阻碍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及IR的发生[9,10]。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发现NAFLD大鼠出现促炎因子IL-18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降低,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趋势更加明显[11]。提示抵抗素可能通过对IR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参与NAFLD的形成。因此通过调节IR、改善炎症因子,可能达到干预和治疗NAFLD 的目的。

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具有降糖、降脂、抗炎、抗氧化作用,可显著降低IR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还可减轻二次打击导致的肝脏炎症[12]。作为银杏叶提取物总黄酮主要成分的槲皮素,可维持肝细胞膜结构完整性,显著改善肝细胞的脂质堆积程度,降低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浓度[13]。

本研究通过不同剂量槲皮素对NAFLD大鼠进行干预治疗,分别于给药后4、8、12周末检测大鼠血清抵抗素、TG、FBS及FINS水平,并计算HOMA-I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75mg/kg组FBS、FINS从4周末开始有统计学意义,抵抗素、TG和HOMA-IR从8周末开始有统计学差异;槲皮素300mg/kg 组FBS、FINS和抵抗素均从4周末开始有统计学意义,TG和HOMA-IR从8周末开始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槲皮素剂量增大,对抵抗素水平的改善从8周末提前到了4周末,并从给药

43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3)

后8周末逐渐改善IR。上述结果证实槲皮素具有降低血清抵

抗素、

TG 、FINS 、FBS 以及改善IR的作用,300mg /kg 疗效明显,且有一定的时间依赖关系。其可能是通过降低抵抗素水平,改

善IR、缓解炎症因子失衡[11]

,减少初次和二次打击,减轻NAFLD 大鼠血糖、血脂改变。

综上所述:抵抗素可能通过对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而参与NAFLD 的形成。同时槲皮素可以降低抵抗素水平,改善IR、缓解炎症因子失衡,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治疗作用,且300mg /kg 剂量组效果较好,有一定的时间依赖关系。但是最佳治疗剂量以及给药时间的确定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范建高,曾民德.脂肪性肝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7

2Day CP.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massive problem.Clin Med ,2011;11(2)?

176 178

3Day CP ,James OFW.Steatohepatitis :a tale of two "hit"?Gastroenterol-ogy ,1998;114(4)?

842 845

4Jiang J ,Torok N.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Metab Syndr Relat Disord ,2008;6(1)?

1 7

5

Farrell GC ,Chitturi S ,Lau GK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

executive summary.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22(6)?775 7776Ali R,Cusi K.New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Ann Med ,2009;41(4)?

265 278

7郭秀丽,梁丕霞,徐有青.甘草酸二铵与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比较.中国新药杂志,

2012;21(3)?289 292

8

Song H ,Shojima N ,Sakoda H ,et al.Resistin is regulated by C /EBPs ,

PPARs ,and signaltransducing molecule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2;299(2)?291 298

9Zhou L ,Li Y ,Xia T ,et al.Resistin overexpressio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hepatocytes.Eur Cytokine Netw ,2006;17(3)?189 19510

Silswal N ,Singh AK ,Aruna B ,et al.Human resistin stimulates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TNF-alpha and IL-12in macrophages by NF-kap-paB dependent pathway.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5;334(4)?1092 110111白纪红,梁志清,秦青,等.槲皮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

IL-18和IL-10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1)?

54 56

12

董丽,刘敏,宋光耀,等.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喂养胰岛素抵抗大

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2)?3761

376313

李秀丽,邹继红,刘青妍,等.槲皮素改善肝细胞脂质堆积作用的实

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11;22(10)?2384 2386

The effects of quercetin on the serum resisti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ra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ai Jihong ,Liang Zhiqing ,Zhao Rihong ,Zhang Maohua ,Qin Qing ,Peng Mingre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

Objective :To dynamically observe the effects of quercetin on the serum resisti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R)in ra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Methods :170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positive control group (poly-ene phosphatidylcholine 550mg /kg /d ),300mg /kg /d quercetin group and 75mg /kg /d quercetin group.The serum resistin ,triglyeride (TG ),fasting blood sugar (FBS ),fasting insulin (FIN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in the rats were determined at 4weeks ,8weeks and 12week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quercetin.Results :The level of serum resistin ,TG ,FBS ,FINS ,HOMA-IR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P <0.05or P <0.01).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all the indexes of different dosages of quercetin groups from 4or 8weeks after administration (P <0.05or P <0.01).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sistin and TG express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OMA-IR(r >0,P <0.01or 0.05).Conclu-sion :Resistin could participate in forming NAFLD through the effects on IR.Quercetin had the therapeutical effects on NAFLD by reducing the serum resistin levels and improving IRin a dose and time dependent manner.Key words

quercerin (槲皮素);NAFLD ;resistin ;insulin resistance

叶黄素等天然抗氧化剂逆转MCF-7/ADM 多药耐药作用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张晓娇,

李小娜**,张慧珠(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唐山063000)

摘要

目的:在多种天然抗氧化成分中筛选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MCF-7/ADM 的逆转剂。方法:采用MTT 法检测天然抗氧化剂单用及联合化疗药物对MCF-

7/ADM 细胞的毒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不同浓度(20、40μg /ml )叶黄素与阿霉素共同5

3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3)

*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研重点课题计划(20100466)

**

通讯作者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在1986年schaffner 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胰岛素抵抗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抵抗药物对肝脏脂肪储积的改善,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1次打击”[6]。 1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指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samuel等通过建立高脂大鼠模型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是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过程中的始动和重要因素,并且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预后有关,提示胰岛素抵抗不仅是首次打击也是二次打击[7]。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这不仅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最近的几个临床研究亦发现几乎所有的nafld病人都既存在外周胰岛素抵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一)胰岛素抵抗与肥胖 我们知道,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是重要的维持机体代谢平衡的内分泌系统之一。胰岛素可刺激脂肪组织产生瘦素,而血浆瘦素浓度的增加可作用于下丘脑的ob-Rb受体,抑制神经肽Y基因的表达,导致摄食减少和能量消耗,并能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也能减轻高胰岛素血症,继而减少瘦素的产生达到内分泌平衡,很明显,下丘脑的ob-Rb受体对瘦素不敏感,发生高胰岛素血症,导致食欲亢进、肥胖和2型糖尿病。那么,下丘脑的ob-Rb受体为何对瘦素抵抗(不敏感)呢?因为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靶组织(如脂肪细胞)、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血浆葡萄糖不能被胰岛素靶组织(如脂肪细胞)、靶器官摄取而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机体需要保持血浆高胰岛素水平,才能指令靶组织靶器官摄取血浆中过多的葡萄糖合成脂肪储存于脂肪细胞,机体就这样以超重、肥胖的代价降低血糖,暂时维持着糖代谢平衡。因此肥胖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网络失调(主要是胰岛素抵抗)的结果。 肥胖的发病枢纽:从上述可知,肥胖是由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网络失调引起的,而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调节网络失调的发病枢纽是胰岛素抵抗。 什么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在胰岛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胰岛素抵抗必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必然导致食欲亢进,产生多食症状,于是能量摄入过多血糖升高,由于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发生较晚,高胰岛素血症促使过多的能量被脂肪组织摄取、利用,合成脂肪,于是脂肪细胞膨胀,出现肥胖。脂肪是体内各种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脂肪主要贮存于皮下组织,内脏器官周围、胃肠系膜、肌间质等处,一般来说,脂肪的贮存量约占成年男子体重的10%-20%,成年女子则更多一些。脂肪细胞又是内分泌细胞,它能接受胰岛素信息,又能释放多种内分泌激素,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 还能分泌TNF-α。抵抗素、TNF-α则是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激素和因子。脂肪细胞释放抵抗胰岛素的一系列激素是机体脂肪、体重保持平衡的本能。过量的脂肪细胞又是调节机体脂肪、体重平衡的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网络失调的重要因素。过多的瘦素还是肥胖症致病的激素之一。 如果个体固有的脂肪、体重调定点较高,肥胖就较严重;如果个体固有的脂肪、体重调定点较低,血糖就升得快,所以有些人吃得多也不肥胖,而有些糖尿病患者肥胖不很明显。其原本是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者。 1、压力与肥胖:为什么压力大会造成肥胖呢?首先来看看压力如何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压力是应激源,较长时间承受压力产生慢性应激状态,胰高血糖素升高,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出现胰岛素抵抗,血脂、血糖升高,必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使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失调,导致食欲亢进,使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引起能量正平衡,形成肥胖;而肥胖又加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更加肥胖,引发与肥胖相关的系列疾病。《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精神从之”,不然,“气血逆乱,发为薄厥”(脑卒中)。但是我们的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从小就开始追逐名次的“竞争”教育,在教育上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声势,孩子压力大,怎么不发生胰岛素抵抗,造成肥胖症?即使体重正常范围也属“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啊!(第六版《内科学》将“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定义为:“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但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2、食欲与肥胖:中国饮食原来多素少荤,国医提倡熟食热饮的饮食方式,饮食西方化以后美味可口的高热量、高脂饮食吸引国人,特别是吸引儿童过量进食高热量、高脂肪。人类的食欲本是受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的,如上所述,能量摄入过多,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启动,

胰岛素抵抗与脂肪肝

胰岛素抵抗与脂肪肝 脂肪肝的发生可由多因素引起,如高脂饮食、糖尿病、空回肠旁路术、体内脂肪迅速减少、肠外营养、药物、工业毒物、金属等。其中糖尿病引起脂肪肝的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目前许多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且对脂肪肝动物模型进行抗糖尿病治疗已取得一定疗效。本文主要介绍有关胰岛素抵抗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机制的研究,以及有关通过控制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治疗脂肪肝的各种方法的最新进展。 一、糖尿病与脂肪肝的流行病学 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在糖尿病患者中所占比例高达75%[1]。尽管脂肪坏死在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者中有所描述,但2型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关系更密切。研究表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脂肪肝发生率较低(4.5%),而且主要是病情控制不良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脂肪肝发生率较高。肥胖也是脂肪肝发生的一个诱因,但肥胖伴糖尿病患者的脂肪肝发生率更高。研究指出,多数糖尿病合并的脂肪肝,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肝内脂肪浸润会逐渐消退。[2] 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异常的病理生理状态,许多临床疾病和病症中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现象,尤其是肥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最初可通过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产生高胰岛素血症,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当这一过程发展到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或胰岛细胞因长期超负荷运转而致功能受损时,即表现为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子,并且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当今世界医学多学科研究的热点。而2型糖尿病与脂肪肝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胰岛素抵抗与脂肪肝的关系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 [3] 二、胰岛素的生理活性 胰岛素是体内重要的合成激素,通过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而启动细胞代谢效应。其生理活性主要为:(1)激活葡萄糖激酶、抑制糖原磷酸化酶、激活果糖2,6-二磷酸酶,从而促进肝细胞摄取葡萄糖合成糖原、抑制糖原分解、促进糖酵解,为脂肪合成提供前提;(2)抑制肉碱系统,减少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进行b-氧化,促进肝内TG合成;(3)促进脂肪摄取葡萄糖用于合成脂肪酸并进一步合成脂肪;(4)降低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性酯酶活性使储存TG水解减慢;(5)激活LPL,促进CM及VLDL中TG水解释出FFA供脂肪重新合成脂肪;(6)促进肝内合成载脂蛋白,与肝中脂肪结合形成VLDL经血运出肝脏;(7)促进氨基酸进入脂肪组织合成脂肪用;(8)促进肌细胞对氨基酸摄取,主要是支链氨基酸,促进糖原合成。其综合结果是促进葡萄糖以肝糖原形式在肝内储存及转化为脂肪在脂肪组织中储存;促进葡萄糖酵解途径供能;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FL] 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时,葡萄糖利用障碍,机体的能量代谢途径发生明显改变并引起脂质代谢的紊乱,其后果之一就是肝内脂肪浸润和形成脂肪肝。[2] 三、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可有:血中存在循环胰岛素的拮抗剂、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缺陷、胰岛素受体的改变、受体后障碍,总之,从胰岛素的激发至完成整个作用过程的任一环节出现异常,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临床调查过程中发现,脂肪肝患者组中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测量葡萄糖灌注率、胰岛素清除率(MIC)、以脾为参照肝的CT密度值,可得出脂肪肝与MIC成反比关系,说明肝脂肪变性增加与胰岛素清除减少有关[4]。也有学者通过测量血糖、血清胰岛素、C肽、C肽与胰岛素的比值,同样发现血清胰岛素和C肽明显升高,而C肽与胰岛素的比值则明显下降,提示胰岛素降解减少[5]。因此得出结论,胰岛素抵抗主要是由于肝脏对胰岛素的代谢异常所致。 最近又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有研究人员选用albino老鼠建立了实验室脂肪肝模型,分成脂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本诊治策略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本诊治策略 文/ 随着大家物质生活的提高,脂肪肝,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对大众的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危害。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6%~33%,平均患病率为24.4%,在我国NAFLD的患病率可达15%~30%以上。 病例回顾 患者,男,40岁,身高171CM,公司职员。因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就诊。患者近半年反复出现上腹不适,伴乏力。近期单位例行体检,肝功能提示: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 125 U/L,γ-谷氨酰转移酶 GGT 109 (正常值10-60 U/L),余肝功能相关指标正常值范围内。腹部彩超提示:脂肪肝。 既往史:无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无药物、中药等服用。 体重90KG,体重指数(BMI)30.8,属于肥胖。平时生活习惯少动,喜碳水饮料,无饮酒史,自去年起出现肝功能转氨酶升高,ALT为1~2倍正常值上限(ULN),今年ALT为215U/L (正常值<40U/L),GGT 124U/L(正常值<60U/L)。门诊肝脏彩超提示:肝脏超声衰减,诊断脂肪肝。 查体: T 36.8℃, P 70次/分, R 18次/分,BP 100/80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及,移动性浊音(-),全腹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 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一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Y一谷氨酞转肤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及亚太地区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效果,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此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硬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趋势,非酒精性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紧扣中医理论,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胡义扬教授[1]认为,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主要有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以及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导致脾虚肝郁,痰湿阻滞,瘀血内结,相互搏结于肝而致,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 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随着疾病的发展,虚实夹杂,互为因果。故于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法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临证时于辨证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中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 3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尚未有统一的中医证型、分型标准以及治法方药。

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腹型肥胖致IR 的机制 主要有两大方面:脂肪细胞存储信号反馈学说和脂肪转移学说。 1. 脂肪储存信号的过度反馈(图1) :发生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时,皮下脂肪组织储存容量不足,脂肪细胞对脂肪储存信号反馈过度,各种脂肪细胞因子水平发生变化,引起IR。 (1)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PTP) 的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PTK) 和PTP 通过对酪氨酸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节着胰岛素受体( InsR) 及其底物的活性。肥胖时,脂肪过量储存,为了减少Ins的脂肪合成作用,机体明显使PTP活化,使InsR 及其底物去磷酸化, Ins 信号不能下传,进而导致IR。王淼等[4 ]选取正常对照者和初诊T2DM 患者共16 例,于手术时取内脏脂肪组织,用Western blot 测定PTP-1B 水平。结果发现BMI 正常的T2DM 组(CDM 组) 、超重或肥胖的T2DM 组(ODM 组) 均存在明显的IR ,CDM 组PTP-1B 表达几乎是对照组的3 倍,而ODM 组PTP-1B 表达几乎是CDM组的4 倍。可以认为PTP-1B 表达增多与T2DM 及代谢综合征(MS) 的发病密切相关。 (2) 瘦素抵抗: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肥胖者常合并高Ins血症和高瘦素血症,可伴随InsR 后缺陷所致的IR。瘦素抵抗是引起IR 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认为,发生瘦素抵抗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物-3 (SOCS-3) 增多、活性增强。SOCS-3 是瘦素诱导的瘦素信号转导抑制物, 是瘦素抵抗的标志,并与肥胖的发病有明显相关性[5 ] 。在肥胖瘦素抵抗模型中SOCS-3 水平升高,而SOCS-3 可通过降解In-sR 底物蛋白,抑制Ins 信号转导,导致IR 的发生。章建梁等[6 ] 发现:人体血清瘦素浓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 文章目录*一、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二、胰岛素抵抗如何减肥*三、糖尿病的症状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1、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腰围大于臀围的“苹果型”肥胖)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这与脂肪细胞体 积增大,受体相对减少,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这种肥胖者尤其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2、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2.1、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人体复杂过程变得更慢或减少。胰 腺也不例外。有时,当我们变老时,胰腺自然会产生更少的胰岛素。 2.2、脂肪 很多糖友肚子特别大,其他地方胖,成为中心肥胖。因为内脏脂肪和腹部脂肪含量过多。腹部脂肪,胰岛素抵抗,由此产生的高血糖之间存在相关性。内脏脂肪直接影响胰岛素的抵抗。携带额外的腹部脂肪不仅会导致糖尿病,它也可以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 疾病的风险。 2.3、运动 当有人过着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用最少的体力来完成一天 的任务,他们的身体就不会有效使用胰岛素,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锻炼30次,每周五次,用于心脏健康。

将这一量的运动融入你的生活中也提高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并有助于减肥。 2.4、药物 其他疾病的一些药物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一些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属于这一类。其他的药物,如一些类固醇药物,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3、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胰岛素抵抗不仅可以触发高血糖的发生,而且会使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过高(即高胰岛素血症),而引起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这两方面都会导致造成全身大血管的严重受损,因此胰岛素抵抗是大血管病变发生和加重的根源。因此,防止并阻断大血管病变的关键是有效解除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基础。目前已经有更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十余种代谢疾病相关。这些疾病包括:中心性肥胖、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脂肪代谢紊乱、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冠心病等。胰岛素抵抗是这些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 胰岛素抵抗如何减肥1、服用甲福明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型的肥胖,首先就应该要关注如何解决胰岛素抵抗的现象,很多肥胖者必须要做的一件就是要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现象,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现象是能够改善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说说“胰岛素抵抗”那些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1897770.html, 说说“胰岛素抵抗”那些事 作者:邢小燕 来源:《大众健康》2016年第09期 胰岛素抵抗作为一个“温床”或“土壤”,滋生了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53岁的刘女士,去年出现糖尿病症状,去医院做了检查确诊,期间一直在吃治疗糖尿病 的药物。上个月,刘女士发现自己血糖升高,于是马上去医院做了检查。刘女生问医生,是不是因为吃的药物失效了?医生告诉她,她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那么,什么是胰岛素抵抗?为什么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预防胰岛素抵抗呢?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腺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在正常情况下,胰岛β细胞会感应机体血糖浓度的变化,如进餐时血糖升高了它会多分泌胰岛素,反之,血糖低时它会少分泌胰岛素,以此来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反应性降低(即不敏感),主要表现在胰岛素的作用靶点例如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 胰岛素抵抗:滋生疾病的“温床” 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不得不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多,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效应。长期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将会引发一系列临床异常: 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环节,但胰岛素抵抗可以发生得更早。在病程早期,胰岛β细胞可通过多分泌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随着病程发展,机体这种代偿机制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开始减少,当不能与胰岛素抵抗相抗衡时,血糖不可避免地升高,出现糖耐量异常甚或糖尿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如不能很好解决胰岛素抵抗,还会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

非酒精性脂肪肝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发表时间:2010-08-08发表者:倪卫兵(访问人次:34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南通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倪卫兵simple fatty liver, 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 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Ⅰ随机对照试验 Ⅱ-1 非随机对照试验 Ⅱ-2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Ⅱ-3 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试验 Ⅲ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NA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质量和腰围的增加与NAF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R和

老年性痴呆病人胰岛素抵抗性与血脂的相关分析

老年性痴呆病人胰岛素抵抗性与血脂的相关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性痴呆病人胰岛素抵抗性与血脂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预防老年性 痴呆提供方法。方法对门诊和病房的59 例老年性痴呆病人进行量表评定(MMSE及CDR),评估病人的严重程度,同时空腹测定病人的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含量/22.5),分析胰岛素抵抗性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59 例痴呆病人中,主要为中重度痴呆。胰岛素抵抗指数与病人体质指数有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 =0.349,P=0.015),与病人血脂中的甘油三脂无相关性,而与低密度脂蛋白则有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363,P=0.012)。胰岛素抵抗指数与病人的MMSE总分及CDR评分均未 见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胰岛素抵抗指数与病人合并的精神症状也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相 关性。结论老年性痴呆病人越肥胖,越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病人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与胰岛素抵抗性关系密切,即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越高,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几率越大。预防肥胖,降低低密度脂蛋,从而减少胰岛素抵抗,则可能达到预防老年性痴呆的目的。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胰岛素抵抗;血脂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Blood Lipid In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CHEN Jian—ping, MU Nan, XU Shi—chao, CHANG Qing, RAO Dong—ping. Department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Guangzhou Brain Hospital, Guangzhou 5103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ab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lood lipid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so as to provide a way to prevent Alzheimer’ disease. Metho ds 59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dementia patients assessed with MMSE and CDR, while determination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lipid and insulin levels. Then we calculated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fasting glucose × insulin content / 22.5) and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blood lipid. Results 59 patients with dementia patients, mainly for moderate to severe dementia. Patien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and body mass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0.349, P = 0.015),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0.363, P = 0.012).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and the patient's MMSE score or CDR score.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and NPI scores. Conclusion The more obese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mentia, the more likely the presence of insulin resistance. patients in th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ipid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were closely related, that was,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the greater the chances of insulin resistance occurs. Prevent obesity, lower low-density lipoprotein, thus reducing insulin resistance, ma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eventing the Alzheimer’ disease. [Keywords] Alzheimer’s disease(AD); insulin resistance(IR); blood lipid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其主要的两大病理特征是由 过度磷酸化的细胞骨架蛋白tau构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和以β-淀粉样蛋白(Aβ)为 主要成分的老年斑(SP)。对于它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现在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遗 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主要指老化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这些疾病都和代谢综合征 有关,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时间为2008 年10 月到2010 年12 月,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老年精神科住院和门诊患者中, 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本(DSM-Ⅳ-R)的AD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LD 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

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1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单纯性脂肪肝(S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 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重和腰围的增加与NAF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R和代谢紊乱有关;NAFLD是血清HBV DNA低载量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转氨 酶增高的常见原因[3,4,16]。 2自然转归 NAFLD患者肝病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组织学类型。NAFL 进展很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6%~3%),而NASH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1,2]。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增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NAFLD入选标准 1.1入选标准 (l)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明确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健康志愿者要求常规体检排除躯体疾病可能; (2)男性或者女性; (3)年龄18--- 70岁; (4)近一月内无药物服用史; (5)近两周内无大量饮酒及暴饮暴食。 1.2排除标准: (l)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日, 女性20g/日;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 (2)病毒性肝炎; (3)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遗传性疾病史; (4)药物性肝病史; (5)全胃肠外营养史; (6)以往有糖尿病或甲亢病史; (7)使用任何影响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8)恶性肿瘤及其他进展性致命性疾病。 1.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依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3.1临床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l)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9,女性每周<709;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Y---谷氨酞转移酶(GGT)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1.3.2B超诊断依据 (l)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脾脏和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

13--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专题导读 2012年第9卷第16期 药品评价 13 Guided Reading 肥胖以及2型糖尿病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和健康问题。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人体肠道菌群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为定植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数量众多,种类复杂。正常成人的肠道菌群总重量约1~2kg ,数量至少达1014个,是人体细胞的10倍,包含的基因数量是人类基因数量的150倍。主要位于大肠。根据细菌16S rRNA 序列分类,含有细菌500~1000种,主要包括9个门,即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 a c t e r o i d e t e s )、放线菌门(A c t i n o b a c t e r i a )、梭杆菌门(F u s o b a c t e r i a )、变形菌门(P r o t e o b a c t e r i a )、疣微菌门(Ve r r u c o m i c r o b i a )、蓝藻菌 门(C y a n o b a c t e r i a )、螺旋体门(Spirochaeates)、VadinBE97菌门和另外一种古菌——史氏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其中大部分属于拟杆菌门(G -菌)或厚壁菌门(G +菌)(共约占90%)。肠道菌群与能量代谢 与正常小鼠相比,完全清除肠道菌群后的小鼠摄食量增多,但体内脂含量却明显减少;植入正常小鼠肠道菌群后,摄食量减少,体脂含量却明显增加。由于无菌小鼠的耗氧率明显减少,提示体脂的减少并不是由于能量的消耗增加所致,而是因为能量摄入减少。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宿主的能量代谢:①大肠中的肠道菌群能将不被小肠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膳食纤维、抗性淀粉等)发酵,使其降解成短链脂肪酸,为宿主提供能量。 R elationship of gut microbiota,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 的关系 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内分泌科 李焱 梁绮君 中图分类号 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2)16-0013-03关键词 肠道菌群;肥胖;胰岛素抵抗 万方数据

脂肪肝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关系

脂肪肝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联素、TNF α、hsCRP以及IL6等脂源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情况,并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20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脂联素、TNFα、hsCRP、IL6、空腹胰岛素以及空腹血糖,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分析ISI与血清脂联素、TNFα、hsCRP以及IL6相关性。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HDL 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TG以及LDL C水平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TNFα、IL6以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脂联素、ISI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ISI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r值为0.801;与TNF α、IL6以及hsCR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68,0.770与0.681,且相关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血清脂联素、TNFα、hsCRP以及IL6等脂源性细胞因子分泌紊乱,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因子胰岛素抵抗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lipid-cytokines level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ethods 20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NAFLD group) and 20 patients without NAFLD(the

老年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的关系

老年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m)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30例(HP)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30例(HP+DM组);30名正常{建康者作为对照组(NC组),3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血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分析包括血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等的检测。结果三组比较FBG、FINS、收缩压(SBP)、TG、TC和IAI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SBP,TG、TC 均与IAI成明显负相关。结论高血压与IR密切相关,IR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血脂异常又参与IR的发生与进展。 标签: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糖尿病;老年人 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现在认为IR为多种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的共同发病基础[1]。本文分析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与血脂的相关性,探讨IR与血脂水平变化在老年高血压病中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对本院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住院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2级以上、肝脏及血液系统疾病者。按有无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高血压(HP)组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HP+DM)组:其中HP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3.2±9.9)岁;HP+DM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4~85岁.平均年龄(74.4±10.2)岁;另从体检病人中选择健康对照组(NC组)30例:男19例,女ll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1.5±11.2)岁;入选人群均进行动态血压测定,血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分析包括血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等的检测。 1.2 仪器和方法:血脂、血糖检测用BECK—MANCXT△生化仪,应用己糖激酶法;血FINS检测用DPC公司IMMULITE化学发光仪,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LAI=l/FBG×FINS[2],取其自然对数;动态血压采用美国太空实验室90827型动态血压检测仪,取其24小时平均血压。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其它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各组一般资料比较:三组男女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HP+DM组FBG、FINS、SBP、TG、TC均显著高于NC组(P<0.01),HP+D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