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2010-2011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目: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指导教师:刘晓研

班级:工商管理学号:105030440020 姓名:胡尚磊联系电话:158******** 成绩

目录

一、第一部分:概述 (1)

(一)总述 (1)

(二)早期探索的背景 (1)

二、第二部分:三次早期探索 (2)

(一)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

(二)早期探索之二:洋务运动 (3)

(三)早期探索之三:戊戌维新 (4)

三、第三部分:小结与自我看法 (6)

四、参考文献 (7)

五、附录 (8)

内容摘要:历史决定今天,今天预示未来!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

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对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与选择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第一部分:概述

一、总述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阶段特征:地主阶级洋务派担负起近代化任务的主角;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展开。

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早期探索的背景:

(一)时代变化

1、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封建帝国,而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上节已讲过。

2、处于世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这个时期有一个特点,就是出现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资本主义在商品输出上又加上了资本输出。

3、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代。

(二)时代的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新任务:找寻和探索国家的出路

1、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既要抵御外国的侵略又要向西方学习,好像有点矛盾,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必须要使国家富强,向西方学习就是要富强,而要国家真正的富强,必须实现民族独立,要抵御外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的独立解放。

(三)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

1、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

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维新,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第二部分:三次早期探索

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

旧式农民战争即指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而所谓新式农民战争如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就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达到高峰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空前规模的农民战争,而且具有新特点和新水平(如反对外国侵略,纲领,制度)。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简单说来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外国的入侵带来的不平等的条约、勒索赔款等,这些全部被清政府转嫁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旧的赋税加上新的赋税,极其残酷的压迫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拿起武器探索国家的出路。

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

1、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弱点,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太平天国政权的日益封建化与腐败化。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农民领导人思想蜕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农民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纲领的局限性和政策策略的失误,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宗教的消极作用。

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破坏了生产力和经济文化,

是一个历史的倒退,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有力地打击和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

3、提出了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并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资政新篇》。

4、具有世界意义。打击西方殖民势力,推动和支持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早期探索二:洋务运动

一、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自救活动。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的地主阶级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进行的一场用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的所谓的“自救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使得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首都北京,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被西方侵略者打进首都。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其动机和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然后才是抵御外国侵略。恭亲王奕诉的一段话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发捻为心腹之害,俄国为肘腋之忧,英国为肢体之患,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二、洋务活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派以“求强”为标榜的“练兵制器”的军事军工方面的活动,为以“求富”的标榜的经济方面的活动,是洋务运动的中心内容。而这两方面的活动,在洋务运动的全过程中,又有着阶段性特点。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洋务派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深入,洋务运动的重心前后有所不同。可以据此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搞“练兵制器”,即军事方面,企图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以后七十到九十年代,除了继续进行“求强”的军事内容的活动以外,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甚至更以此为重点。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

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1、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有抵制,但又有妥协和勾结,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但也有阻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

3、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但又没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

四、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五、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企图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早期探索之三:戊戌维新

一、空前民族危机下的救亡改革运动

维新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之一,它既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出现的要求改变现状的早期维新思想,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在战后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一股新的社会思潮。作为新思潮的鼓吹者,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对封建的专制

制度和纲常伦理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并对洋务运动的缺陷与弊端,给予了揭露和反思。他们认为:只有维新变法,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才能够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维新思潮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发展,终于催生了一场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个运动的领导者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所以也称为“维新派”。

二、戊戌维新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祖国的独立富强。他们学习和借鉴了各国资本主义改革的历史经验,推动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政策和诏令,旨在建立由资产阶级参政的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为民族资本近代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4、对民主革命运动的展开提供了深刻教训。

四、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维新派方面看,他们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个阶级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也不敢摧毁封建势力;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但也有难以割断的联系,缺乏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而且这个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这种不成熟的阶级条件造成了维新派自身的诸多弱点,如他们都受过长期封建教育,在思想上无法切断与封建势力的联系;他们不但不依靠人民力量,而且害怕和仇视群众斗争。这样,他们只能把政治改革的希

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寄托在英日等国的支持上,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从顽固派方面看,他们的势力比维新派要强大得多。他们得到了统治阶级中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支持,并且由具有丰富统治经验和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主持。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这种相距悬殊的政治实力对比,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部分:小结与自我看法

一、小结: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半个世纪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在黑暗中探索国家出路,逐步前进,尽管历次努力都失败了,但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人以后的三个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历史证明,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局限性引导革命胜利;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决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结论是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二、我看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自1840 年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洋枪洋炮轰开起, 备受欺凌的中国人便在封建势力压迫下产生的怒火与几千年爱国情结的驱使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如果按阶级分析的观点, 各个阶级逐步出场, 有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为主力的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从摆脱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终极目的来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所有探索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为什么?我认为脱离农民是除太平天国运动以外的探索失败的重要原因。先要分析中国的农民的特性。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最吃苦耐劳的人,正因为他们,中华民族才有了勤劳的美德。中国农民信仰宗教的不多,他们对待神鬼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虽然不怎么信来世,但他们比那些信仰佛教或基督教的人更加的逆来顺受,只要有饭吃,很少有人会“造反”。我想把这种特性称为“深沉的忍耐

性”,因为这种忍耐性很强,但不是没有界限,一旦爆发,积聚起来的愤怒会让一切当权者下台。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民怨累积,只要有人(无论那个阶级)来引导这种积怨,让它适时爆发,并坚持下去,那就是一场简单但必胜的革命。那靠什么来引导?是对未来的描述,在民怨丛生的年代,只要领导者宣传的制度让农民觉得他们可以在造反后过上有吃有喝的生活,他们就会毫无异议的跟随你,支持你!实用主义态度使得农民并不真正关心什么主义,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能否改善!“能抓到老鼠”是唯一的焦点。而洋务派和维新派只看到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却忽视了龙椅下黑压压的农民!革命派则没有看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孤军奋战,把与农民利益关系并不密切的外国共和制移植到中国。总之他们都忽视了那个年代里表面看起来不掌握话语权的农民。失败就不可避免了!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呢?他们用“天国梦想”发动了农民,但领导者没有很好的利用好这种民愤。在取得一些胜利后,领导者贪图享乐,只有空口白话的《天朝田亩制度》,没有继续发动农民,停滞不前,没有坚持到底。太平天国运动就这样可惜的消失在历史的尘芥中。

第四部分: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李侃等:《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4、苑书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5、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附录

在我看来,论文对于我们理科生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因为我们对初中和高一学的历史也忘得差不多了,没什么记忆,写的时候只有靠询问文科生同学和网上搜集资料了,这是难处;虽说我们是理科生但我们的文采不一定比文科生差,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还是可以比他们好的,这是不难之处。

在写论文时,比如这些早期探索有哪些,具体怎么发生的、结果怎么样……这些我们只有问问同学查查资料,这样我们写的才够到位具体。还有一些参考文献有的也不知道阅读哪些书,于是我又找了我高中的老师问问他该看什么书,怎么总结书上所写的内容,这是我们可以找到的利用资源啊!

还有些自己真的找不到的只有上网查阅资料了,这些我们真的没法啦,所以还请老师谅解啊。

整篇论文写完下来花费了我很多精力,比如问同学、问老师、上网查等等,这些都是准备工作,仅仅写出来就花费了我好几天的时间,还要编辑到Word文档上面打印,时间也可以了也该交论文了。

这就是我在写论文时所遇到的问题与经历。

关于写好论文我的提议:

一、做好基础工作——搜集资料。

二、写好论文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

三、写好论文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

四、完成论文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

五、论文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