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

中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我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开始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所引发的生态问题日益加剧。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活动频繁、剧烈,加之自身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因此生态问题突出,对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如何将有限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人类与生态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生态红线是我国近几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生态保护管理手段,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合理协调分配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从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红线的划定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状况等诸多因素。本研究以生态红线的提出为出发点,并结合国内外关于生态红线的研究进展,研究分析生态红线的内涵和理论基础,确定生态红线的划定方法。选取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红线划定。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价值重要性评价结果,并综合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土地规划功能分区的生态功能分值,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将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划分为生态红线区、黄线区和绿线区,初步确定各分区的面积范围和空间分布,并根据区域分区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各分区的不同管理保护措施。

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红线区面积为784361.61公顷,占全

市总面积的9.03%,黄线区面积为3653036.4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2.03%,绿线区面积为4253404.6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8.94%。红线区应该以生态保护为主,严格禁止一切有损于生态系统的开发活动;黄线区必须严格控制该区域的开发强度,在不削弱区域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要注意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绿线区可以引导性开发,适宜进行适度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但仍需要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管制规则,对开发、建设等利用方向要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否则有可能也会出现相应的生态问题。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林地、湿地、水域、草地等资源丰富,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60%,这些生态资源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有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稳定,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由于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剧烈,使得我国的生态系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严重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的情况下,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那么生态系统将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想要将其恢复,往往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本也难以完全将其恢复原状。特别是在能源开发区,频繁过度的能源开发利用活动,造成压占、挖损、塌陷等,已经对能源开发区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并且仍有加速恶化的势头,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原本的服务功能和生态稳定性。

以丰富的煤炭等资源为优势,鄂尔多斯的经济近十几年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一些乱挖矿产、过度开发等现象,导致土地坍塌、地表沉陷,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变化,草地、林地面积减少,湖泊、湿地萎缩,进而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生态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自然灾害

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也不断增加。加之,鄂尔多斯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生

态脆弱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境内分布着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将近一半,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生态状况不容乐观。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如何合理配置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的空间范围,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障生态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一个全新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方法,即划定生态红线。划定生态红线,是指以“保底线、顾发展”为基本原则,辨识出区域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敏感的区域,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划定生态红线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城镇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干扰,防止生态系统功能因受到破坏而不断退化,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通过划定土地利用生态红线可以实施分区保护和分级管理,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比较敏感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使其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主要地区之一,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因此,合理划定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红线,严格管理与维护生态红线区,限制开发利用活动的盲目开展,正确引导开发建设活动的空间布局,在耗费相对较少的生态成本下创造同等的经济价值,对于改善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并划定出生态红线区,为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也为鄂尔多斯的生态结构

调整和产业调整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尽管国外没有明确提出“生态红线”的概念,但是在生态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等方面有一些与生态红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保护区的研究

工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同时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许多国家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从而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如美国对于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的区域,建立保护区体系,包括国家公园体系、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体系等。加拿大政府十分注重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把国土总面积的12%作为保护用地,在保护区内通过法律等手段对区域内的生态要素进行监测和管理,对生态环境系统实行长期保护,保持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保护区内,又将一些具有保护价值或生态系统敏感的地区划定为生态保护区,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人类进入。英国和德国政府将生态功能价值高或者生态敏感的区域建立为保护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方自然保护区和特殊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建设相协调,采用有益于生态系统保护的土地利用模式。俄罗斯、韩国等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专门划分出生态用地,如俄罗斯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或者生态系统敏感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用地等划分为自然保护用地。韩国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专门划定出森林保全地域,水资源保全地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等,对其进行重点保护。

(2)生态网络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在欧洲有许多国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建立三种类型生态网络:粗放土地利用的多功能网络、精细土地利用的自然网络和多功能网络,以此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如荷兰政府基于城市化和精细农耕构建了生态网络,采用“碎化重整”的方法,利用植被、水系等将破碎化的生态系统连接起来,其中,保护面积占荷兰土地总面积的17%左右。并且荷兰政府采取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管理方法。

(3)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生态基础设施的定义最早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不久之后Mander和Selm等人利用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原理,对生物栖息地进行网络设计,以此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Bealty 认为生态基础设施的定义为与城市建成区相对应的自然生态用地。由于人类重视土地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从而导致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Honachefsky提出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思想运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中。

(4)缓冲带的研究。1997年美国政府采取国家收购、经济补偿、租用土地、技术援助等方式,鼓励农村和城市的土地所有者建设生态保护缓冲带以改善水质,缓冲带的宽度大多数约为20米,到2002年恢复了700万公顷的保护缓冲带,生态保护缓冲带的建设是为了缓解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的压力,使生态系统得到保护。

1.2.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在国内各地区的规划中,生态红线划定的重要性逐步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多个省市开始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的研究工作,以此来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由于保护目的和目标的不同,各省市划定生态红线区的划定方法和选择因子上都有较大差别。

2005年广东省编制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中提出了“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的总体战略,首次提出生态红线问题。同年,深圳成为国内首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将一级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库及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廊道和绿地等生态价值较高的区域划为基本生态控制线,全市土地面积的50%左右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其内禁止进行建设活动,基本生态控制线本质上即为城市生态红线。2011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首次以规范性文件提出了“生态红线”的概念,表明国家把生态红线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强制性手段进行生态保护和管理。2013年江苏省发布《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定生态红线,生态红线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2.2%,其中生态红线区细化为15大类779块。杭州市通过六年的规划,出台了与生态红线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生态红线具有一票否决权,是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措施。

在学术研究领域,生态红线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生态红线在国内尚属于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对生态红线的认识有限,有关生态红线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划分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生态红线区的划定依据研究区和保护目的不同,选用的评价因子和划定的方法也有所差别。

在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方面,符娜(2008)等综合考虑生态脆弱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云南省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生态红线划定。范学忠,李玉辉,角媛梅(2008)等以土壤侵蚀敏感性、生境敏感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等为评价因素,把生态系统比较敏感和具有最关键生态功能的区域划为生态红线区。关琰珠认为生态红线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或脆弱区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育区保护红线。饶胜、张强、牟雪洁(2012)等认为生态红线由空间红线、面积红线和管理红线三条红线共同构成,在划分过程中要关注解决生态红线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刘雪华、程迁、刘琳(2011)等在划定生态红线的过程中加入了自然环境给产业发展

带来的风险这一重要因素,划分出来生态黄线区和可开发利用区。许研等(2013)

在考虑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基础上,并考虑了环境灾害危险性,建立了渤海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将渤海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和绿线区。

在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方面,王倩、王依等人为应该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界定出生态红线的空间范围。刘晟呈(2012)在对天津市生态现状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UCC土地分类法等土地分类方法,研究出全新的生态用地分类方法,以此为依据进行生态红线划定。吕红迪、万军、王成新等(2014)认为城市生态红线体系应包括大气环境分级控制体系、水环境分级控制体系、生态环境分级控制体系三大体系,构建以大气、水、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实行生态红线分级管控的体系。

综上所述,国外虽然没有具体关于生态红线的研究,但是许多国家很早就有了与生态红线相关的研究,如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网络、生态基础设施和缓冲带等,这些在生态保护和管理上与生态红线的本质相同。国内近几年也开始划定生态红线的研究,生态红线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生态红线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根据划定生态红线的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指标进行划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托“西部能源开发区与耕地新垦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科研项目的基础数据,选择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对生

态红线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1.3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1相关概念

红线是指用红笔画在在图纸上的红色线条,一般具有不可逾越的含义,主要用在规划上的一些边界线、控制线等,例如建筑红线、耕地红线等。

生态敏感性是指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系统在受到各种外界干扰(包括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和人类活动)超过一定限度时,出现生态失衡和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即对受到干扰的反应程度和敏感程度。

生态红线是指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全面保护和严格管理的关键区域的边界线。关键区域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敏感的区域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如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的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等和生态环境敏感容易产生生态问题的区域。通过划定生态红线,找出最关键的生态区域范围,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从而限制不合理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预防和控制敏感性区域的生态问题

的发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障人类的生存安全,使经济

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1.3.2相关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诸多方面。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其中,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是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科学地划定生态红线提供了理论基础,划定生态红线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分出来,实行分区管控,使生态环境压力得到缓解,合理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

(2)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早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仅依赖自然,而且还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使之向有利于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改变,人类与自然环境存在两重关系。1972年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中明确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造和相互依存的观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在人地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反过来,这一切又影响人类自身,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终将受到生态环境的惩罚。

在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作用的关系。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从最原始的获取食物,慢慢地人类需求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开始出现各种生态问题。划定生态红线的根本任务是合理分配人类开发活动的空间范围,使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这就是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的内在体现。

(3)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起来的具有某种特定

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工程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将事物当作一个完整的有

机体或者系统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并利用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来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系统工程理论要求从全局来协调考虑,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

通过系统工程理论可以更加清楚、完整地认识生态系统,土地是一个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等要素的大系统,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划定生态红线需从这三个方面和它们构成的完整的系统来共同衡量,要考虑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内部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因此在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系统工程理论的思想和方法都将贯穿其中。

(4)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0世纪70年代,Costanza等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将其分为17个类别,即生态系统生产的产品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功能。

生态红线融合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思想,划定生态红线就是为了辨识出生态系统功能重要关键区域,维护生态系统功能重要的区域,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

(5)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屠能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中首次提出区位理论。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划定生态红线必须全面系统地应用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地确定各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根据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需要,合理进行空间分配和布局,分级

分区进行保护和管理。

1.4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本文在系统的探索生态红线的内涵的基础上,选取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为研究区,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红线划定方法,初步划定鄂尔多斯的生态红线范围,从而为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划定生态红线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一是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包括土地生态红线的内涵和划定的方法。

二是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状况研究。

三是在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服务价值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土地规划功能分区的生态功能分值,划分出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

态红线范围,并为生态红线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1.4.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查法

通过查阅和收集有关生态红线的内涵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充分了解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查找生态红线的相关理论,为划定生态红线提供理论依据。从相关部门收集土地利用资料和各项指标数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2)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系统探讨生态红线的内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出划定生态红线的方法。以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价值重要性评价,从而划定出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生态红线。

(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运用ArcGIS、ENVI等软件进行对基础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并进行空间叠加处理,最终划定出生态红线,并在ArcGIS软件中分级、制图,确定各分区的空间分布。

(4)综合指标评价法

在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价值重要性评价时,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选取多个指标建立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立权重,进行加权综合,得到评价结果。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

在进行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价值重要性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确定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确定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参考专家学者的建议进行主观上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鄂尔多斯的实际情况,使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更加准确合理。

2研究区概况

2.1研究区概况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地理坐标为

北纬37°35’24”——40°51’40”,东经106°42’40”——111°27’20”,区位图如图2-1所示,全市东西长约为400公里,南北宽约为340公里,土地总面积约为8.7万平方公里,西南、南、东南与陕、宁、晋三省接壤。鄂尔多斯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

形成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2.1.1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特征

鄂尔多斯市处于我国海拔地形的二级阶梯,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为1000m-1500m,地形复杂,起伏不平,地势由中间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由于风蚀风积和水蚀冲击而形成。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地势相对平坦;东部为丘陵沟壑区,局部地区为裸露砒砂岩区,地表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西部为坡状高原区,是典型的半荒漠草原;中部为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风蚀沙化严重。

(2)气候特征

鄂尔多斯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度为5.5℃-9℃,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4℃--8℃,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24℃,无霜期为130-170天。全市降水量比较少,年均降水量在170mm-400mm之间,年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东部地区如准格尔旗年均降水量为401mm,西部地区如桌子山附近年均降水量为180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内降水极不均匀。全年以偏西风为主,冬天多西北风,夏天主要受东南风和西南风影响。

(3)水资源特征

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几十条,流域面积约为土地总面积的40%,大小湖泊七百多个,湖泊总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由于降水量在一年之内变化不均匀性,呈季节分配,因此径流分配也不均衡,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的径流量约占年总径流量的70%。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的西面、北面和东面,流经全市的总长度约为75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6万平方千米。

(4)土壤特征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研究结果,鄂尔多斯市的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并且独具

特色,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不明显,土壤类型的分布形式几乎与降水量的分布形式一致,呈东南向西北逐级过度的带状分布。由于鄂尔多斯市位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边缘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热量差异,导致土壤带剧烈交替,土壤带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更替,依次为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和灰钙土四个土壤类型。

(5)植被特征

鄂尔多斯市位于干旱半干早地区,由于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全市境内主要植被是以沙生、旱生的半灌木为主的干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覆盖率约为40%。另外,鄂尔多斯市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过渡带,从东南向西北植被依次变化。主要为发育着典型干草原植被的典型草原亚带、以沙生植被为主要植被的荒漠草原亚带和以草原荒漠化植被为主的草原荒漠化亚带。

(6)能源资源特征

鄂尔多斯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能源基地,境内地下有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是一个天然聚宝盆。目前,已经发现的重要矿产资源,并具有开采价值的有12类35种。其中,全市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面积广、煤质品种齐全;天然气已探明储量7504亿立方米,占全国32%,主要位于鄂尔多斯中西部;油页岩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中部的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境内,目前的探明储量为3.7亿多吨。鄂尔多斯有品种齐全、蕴藏丰富的化工资源,其中天然碱储量7000亿吨,食盐总储量956

万吨、芒硝总储量70亿吨、石膏35亿吨、石灰石65亿吨,高岭土65亿吨等。

2.1.2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鄂尔多斯市辖一个区(东胜区),七个旗县(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其中,东胜区辖12个镇(街道办事处)40个行政村,达拉特旗辖8个镇131个行政村,准格尔旗辖9个镇161个行政村,鄂托克前旗辖4个镇83个行政村,鄂托克旗辖8个镇76个行政村,杭锦旗辖6个镇76个行政村,伊金霍洛旗辖7个镇139个行政村,乌审旗辖6个镇59个行政村。

(2)人口特征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鄂尔多斯市境内常住人口为194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35%。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1万人,占56.97%,女性人口为83万人,占43%。其中,汉族人口为175万人,占90.10%,蒙古族人口为18万人,占9.1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5万人,占0.78%。

(3)社会经济

根据2011年鄂尔多斯市统计年鉴数据,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21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为83.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933.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201.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2.6:60.1:37.3,如图2-2所示。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密切的生产活动的方式之一。因此,要划定鄂尔多斯的生态红线,必须首先全面而清楚地认识全市

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利用变化,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

2.2.1土地利用现状

2.2.1.3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

研究区内一定研究时段内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其表达式为,

式中:Ua、Ub分别为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期初和研究期末的数量;T 为研究时段,当T的单位为年时,K值就是该研究区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计算结果见表2-3。

(2)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

鄂尔多斯市区域面积广阔,各旗县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对于这种区域差异,可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来表示,其公式为:

式中,R为研究区的某一区域内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Ka、Kb 为研究区的某一区域内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积;Ca、Cb为研究区的全区域内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积。

如果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R>1,则表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局部区域的变化幅度大于全区的变化幅度,具有区位意义;如果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R<1,则表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局部区域的变化幅度小于全区的变化幅度;如果土地

利用相对变化率R=1,则表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局部区域的变化幅度等于全区的变化幅度。以鄂尔多斯市各旗县为研究单元,计算出在1997-2011年各类型用地的相对变化率,计算结果见表2-4。

由表2-4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市各旗县的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差异显著,并且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变化的差异也有所不同。

耕地的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鄂托克前旗R=4.07,只有杭锦旗R=0.79<1,其他旗县R>1,说明全市只有杭锦旗的耕地变化幅度小于全市的变化幅度,其他旗县的耕地变化幅度均大于全市的变化幅度,其中鄂托克前旗的变化幅度最大,是全市的4倍左右。

园地的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呈两极分化,只有准格尔旗R=0.08<1,其他旗县R>1,其中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伊金霍洛旗R=15.31,其次是鄂托克前旗R=12.57。说明只有准格尔旗的园地变化率小于全市,而且伊金霍洛旗和鄂托克前旗的变化率是全市的十几倍,杭锦旗和乌审旗的变化率是全市的8倍左右。

林地的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中东胜区、达拉特旗和鄂托克前旗三个旗县R>1,剩下的五个旗县R<1,表明这三个旗县的林地变化幅度约是全市的3倍左右。

草地的利用变化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鄂托克旗和杭锦旗R<1,其他旗县R>1,其中鄂托克前旗最大,R=3.67。表明草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鄂托克前旗,其次是达拉特旗。

(3)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可以用土地利用程度来表示,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分析法,根据刘纪远等人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级原则,将土地利用程度划分成4级,并赋予不同的分级指数,如表2-5所示。

式中,P为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由此分级原则和公式可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100-400范围内,其大小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高低。

区域内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影响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区域内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可以用刘纪远等人推导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进行定量表示,其计算公式:

式中,△Lb-a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R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Ai为第i

类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第i类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为区域土

地利用程度分级数。Cia和Cib分别为研究初期和末期第i级土地利用类型分级面积百分比。Lb、La分别代表区域研究期末和研究期初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当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R>0,则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处于发展期,当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R<0,则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处于调整期或者衰退期。

根据鄂尔多斯市1997、2002、2007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计算结果如表2-6所示。

从表2-6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市在1997-2011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R>0,说明鄂尔多斯都处于发展时期。并且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增加,表明全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一直持续增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100-400范围的中下部,说明鄂尔多斯整体的土地利用还没有达到较高状态,今后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度提高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程度在各旗县也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程度最高的是东胜市,最低的是杭锦旗。土地利用程度的差异主要与各旗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同有关,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驻东胜区,是经济中心,城镇聚集用地级比例较高,而杭锦旗的其他用地比例最高(2011年为43.61%)。从近几年看,只有鄂托克前旗和鄂托克旗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R<0,说明这两个旗县土地利用程度基本保持稳定,可能处于调整时期。其他旗县都处于发展期,其中杭锦旗发展最快,其次是达拉特旗和伊金霍洛旗,发展速度较慢的是东胜区。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市各旗县的土地

利用程度差距在缩小。

2.2.2生态环境问题

鄂尔多斯市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部,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脆弱性、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加之鄂尔多斯市是能源开发型城市,长期以来的煤炭等资源的开采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由鄂尔多斯的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和变化分析中可以看到,随着鄂尔多斯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发生转变,草地、园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大量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和面积数量都发生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1)水土流失

鄂尔多斯市西面、北面和东面被黄河环绕,近年来由于夏季多暴雨,植被遭受破坏,加上自身地表物质松散,土地质量较差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为4.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每年从鄂尔多斯市境内输入黄河的泥沙约为1.6亿吨,其中粗砂1亿吨,分别占整个黄河上中游地区输入黄河泥沙和粗砂总量的1/10和1/4,尤其鄂尔多斯北部的十大孔兑洪水泥沙危害严重。

(2)超载放牧和草场退化

由于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牛羊的需求不断增加,牧民追求眼前利益,超载放牧使得牲畜量已经超过了草场所能承载的极限,草原一直处于载畜过度状态,并且由于经济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加,一些草场被占作他用,草地面积退化严重,草场退化面积达4万km2,占到可利用草场面积的80%。

(3)矿区土地损毁、退化

鄂尔多斯市作为一个能源开发型城市,在能源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大面积的土地塌陷、损毁。据统计,井工开采1万吨煤炭就有0.01-0.29hm2的土地塌陷,而露天开采每1万吨煤炭就有0.06-0.13hm2的土地塌陷。而且煤炭开采产生固体废弃物,堆积压占土地,严重污染土壤。这些都会改变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导致土地退化。

(4)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

由于鄂尔多斯长期以来过度开垦、超载放牧,并且在露天采矿过程中,破坏植被和松动沙土层,降低了地表抗蚀性,导致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其中境内的库不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占全市总面积将近50%。库不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市的西北部,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并且也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总面积约为145万公顷。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市的南部,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约为422万公顷,其中鄂尔多斯市约占其面积的80%。另外,由于鄂尔多斯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气温高,温差大,蒸发量比降雨量大,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造成土地盐渍化。

3土地生态红线划定

生态红线区是区域生态环境的关键区域,生态红线区的划定必须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功能以及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价值重要性。因此,本研究中

生态红线区的划定以鄂尔多斯市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初步确定土地利用

功能分区,并通过特尔菲法确定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现行《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的土地规划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分值标准,再结合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价值重要性评价结果,通过GIS空间分析,将生态功能区与生态敏感性评价中极敏感区和生态价值重要性评价中极重要区进行图层叠加并进行空间属性分析,通过生态功能综合分值划定生态红线区,并进一步对划定为生态红线区之外的区域进行进一步分级,划分为

生态黄线区和生态绿线区。

3.1生态红线划定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人类的生产活动往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优先保证生态效益,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样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可持续经济。

(2)分区分级原则

划定生态红线要根据区域的生态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分级、分区划分,实行差别化管理,有针对性的进行管控。

(3)综合性原则

生态红线的划定要综合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4)动态性原则

生态红线一旦划定必须进行严格保护,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红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生态红线的划定既要考虑环境保护要求,又要兼顾经

济可支撑性,保障红线的保护功能不降低,总体面积不减少。

3.2.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本研究中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以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功能为分类依据,结合研究区实际将区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生态功能区”、“生产-生态功能复合区”、“生产功能区”、“生产-生活功能复合区”、“生活功能区”5种土地利用功能区。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如表3-1所示。

根据以上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结合鄂尔多斯市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便可得到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图,如图3-1所示。

3.3.基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规划功能分区

根据《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中规定,

为合理利用土地,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主要功能,依据区域土地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土地规划功能分区。鄂尔多斯市的土地规划功能区包括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允许建设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

化遗产保护区、水域等土地规划功能区类型,如图3-2所示。

3.4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系统在受到各种外界干扰(包括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和人类活动)超过一定限度时,出现生态失衡和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即对受到干扰的反应程度和敏感程度。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种相对稳定性,当外界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这种相对稳定性就会被打破,使生态失衡,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生态问题。

因此,生态敏感性评价就是通过分析多个因素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对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可能出现生态问题进行预判和辨识,并将其进行分级,并落实到空间分布。敏感性高的区域,当受到自然或人为的干扰时容易发生生态问题,需要重点保护和分级管理。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进行生态系统各因素分析评价,辨识出敏感性高的区域,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严格保护,减少外界对其干扰。

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鄂尔多斯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出现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生态敏感性分级空间分布,是划

定生态红线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3.4.1土地生态敏感性指标体系

3.4.1.1因子选择原则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需要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科学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同时也要结合区域的自身特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因子的选取要能够准确、科学地反映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同时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都要符合标准。

(2)综合性原则。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所选择的因子应具有代表性,并且易于收集获得。

(3)主导性原则。影响土地生态敏感性的因素有很多,它们对土地生态敏感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应该选取那些对生态敏感性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进行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4)实用性原则。选择的因子既要符合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标准,又要能满足实际需要,使二者紧密结合。

3.4.1.2评价因子的选择

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土地生态敏感性取决于影响土地生态问题产生的各个因素的强度、组合方式等。影响和制约生态敏感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生态敏感性的客观条件,包括地形因素、气候因素、植被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等。人为因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不断的变化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态敏感性的结果。

(1)气候因素。气候是指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是自然地理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植被、土壤等。鄂尔多斯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年均降水量比较少,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量越多,植物生长越茂盛,生态环境越好。气候因素对于生态敏感性有重要影响,年均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分配是一个地区气候的重要衡量指标。本研究选取年均降水量、降水量季节分配指标进行评价。

(2)地形因素。地形是一个区域的骨架,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着区域的轮廓形态和内部联系。研究区范围较大,地形复杂多变,因此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地形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高程、坡度指标进行评价,其中坡度越大,越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且坡度对植物生长能产生较大影响,通常坡度大于25°时只能生长灌木或小乔木,坡度大于45°时连草皮都难以生长;高程是生态环境系统中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海拔高程的升高,气温不断降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越来越敏感。

(3)植被因素:植被是指一定地区内的植物群落的总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释放物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因素。植被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一定种类组成的所有植物群落,是土地的保护衣,是生物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保护生态基因库和改善环境的重要因素,起着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植被覆盖度、生物量指标进行评价。

(4)土壤因素:土壤是岩石风化和生物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地球表面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各种生物生存的载体。本研究采用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侵蚀模数指标进行评价。

(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生态敏感性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根据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特点选取人口密度、工矿用地比例指标进行评价。

3.4.1.3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及等级划分

将各评价因素的原始数据转为ArcGIS软件能识别的数据信息,运用自然断点分类法(NaturalBreak),通过计算每类的方差,再计算这些方差之和,其值最小的就是最优的分类结果。然后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敏感性的研究(蒙吉军,2010),并结合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现状及其特征,将所得指标进行分级、赋值。并且采用特德尔菲法进行综合调整,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每个单因素分为5级,并用9、7、5、3、1作为评价值进行赋值,评价指标登记划分标准如

表3-3所示。

3.4.2土地生态敏感性单因子提取与评价

将选取出的各生态评价因素的原始数据统一标准,进行等级化、数量化。根据指标等级划分标准,为每个单因素指标建立反映不同属性的专题图层,将每一个定量化的单因子都用一张具有属性的图层表示出来。

3.4.2.1气候因素

年均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分配数据主要来源于鄂尔多斯气象部门的搜集和整理,将2009-2011年每月的降水量的总和除以年数得到的平均值作为年均降水量值,将2009-2011年5-10月份的月降水量的总和除以年数得到的平均值作为降水量季节分配值。本研究获取的年均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的数据是以旗县为单元的,一个旗县一个原始数据。

根据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将年均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的指标数据进行分级赋值,通过ArcGIS软件提取和分析,并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进行评价,得到年均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生态敏感性分级图。

3.4.2.2地形因素

利用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获取覆盖鄂尔多斯市全区域的分辨率为90m的

DEM 数据影像图,并运用ENVI 软件对影像图进行裁剪得到鄂尔多斯市的DEM 影像图,再运用SpatialAnalyst 模块中的Alope 工具对处理好的影像图进行坡度和高程提取,最终得到鄂尔多斯市高程和坡度原始数据。

根据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将高程和坡度的指标数据进行分级赋值,通过ArcGIS 软件提取和分析,并利用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进行评价,得到高程和坡度生态敏感性分级图。

3.4.2.3植被因素

植被覆盖度对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子。一般情况下,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地区比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利用MODISNDVI 产品数据,在ENVI 软件中,采用最大合成法,计算出植被覆盖度数值。计算公式:

())min max min VFC NDVI NDVI NDVI NDVI =--

其中:VFC 表示植被覆盖度的数值,NDVI 表示归一化植被指数值,NDVImax 、NDVImin 表示最大、最小归一化植被指数值。

下载MODIS2011年数据产品为原始数据,运用ENVI 软件中的BandMath 工具对原始影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拼接和投影转换,经过裁剪最终得到鄂尔多斯市的生物量数据。

据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将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指标数据进行分级赋值,通过ArcGIS 软件提取和分析,并利用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进行评价,得到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生态敏感性分级图。

3.4.2.4土壤因素

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侵蚀模数的数据主要从鄂尔多斯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中整理获取。一般依据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可以将土壤侵蚀程度划分为6个级别,如表3-4所示:

据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将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侵蚀程度的指标数据进行分级赋值,通过ArcGIS 软件提取和分析,并利用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进行评价,得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侵蚀程度生态敏感性分级图。

3.4.2.5人为因素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09T13:08:37.2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作者:陈海续 [导读] 我国的城市建设部门在实际的作业过程汇总加强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此促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相处。 摘要:城市规划建设要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城市的目标,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城市远景规划的统筹安排,也是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改造的有效方法,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指导下,实现城市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1生态文明的内涵研究 “生态文明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作,改造自然的同时利于自然”,这是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对于形成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有着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在近现代发展以来,其意识形态不断深化,并与时代的建设互相依存、互相构建。它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保持经济、政治发展的良好契机。生态文明在区域功能的划分上,分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譬如我国建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以及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我国实施的重点目标,对于开发管理、区域发展中都建立了有效地管理制度,以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向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持续推进。 2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2.1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目前,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评估的一项指标,是城市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衡量标准。城市的发展规模越高越好,城市的空气质量差,也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城市发展中大规模大范围的投资建设项目的增加,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破环了城市的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对环境的问题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中的重工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车辆行驶中会排出大量的汽车尾气,使空气受到污染。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严重存在着空气污染,各部门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做的改善工作效果不显著。为了使城市的环境保护更加完善,空气污染的治理改善将是一个重要难题。 2.2水污染问题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污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使大量的污水及工业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中,导致城市水环境的严重破坏。近几年我国城市的水污染面积有明显的扩大,大部分的河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用水,造成我国很多地区出现缺水现象。城市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加大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水平,同时对饮用水源的安全也提供了保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2.3固体废物污染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垃圾废物,并且每年都在逐渐的递增。对垃圾的处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对发展中的城市,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就要做好对垃圾的处理工作。当下,不少城市包括对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垃圾的解决问题依然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对垃圾的处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垃圾不能及时清理,不仅会引起传染性疾病,而且还会给水源及空气造成二次污染,使城市规划中存在着环境治理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建设。 3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3.1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城市的道路建设中,各个工业领域需要用到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下,需要用到大量的矿产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运用,进行过度或者不合理地开采,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逐渐衰竭,以至于破坏到生态平衡系统,导致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可利用环境工程学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开源节流。 3.2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 作为生命之源,水资源不仅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对城市工农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人员需要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化运用水资源。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缺乏问题。城市规模在扩大建设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可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工作人员还需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进的原则,并实现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工作的稳步开展,促进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统筹考虑城市供节水工作和中水重复利用设计,保障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其他用水。 3.3努力保护、改善城市环境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往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我国城市环境的改善,并抑制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尽管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国整体的环境污染形势仍旧研究。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气、水体污染较为严重,63%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的二级标准,65%的城市出现污水污染问题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效率仅为61%。城市的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促进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控制环境的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加快污染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工作,并促进污染治理能力的增强。有关单位还需要依据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促进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并加强对于高新技术的合理化运用,促进城市清洁能源的建设以及优化。 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以科技为先导,强化灾害预报及综合减灾规划建设,促进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和设施的完善。 3.4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环保工作的稳步开展,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科学的开展城市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从而由此号召社会各界的人员参与到城市环保的建设作业中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宣传力度,从而以此为基础促进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并带动环境预防工作的稳步开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会媒介加大宣传,并借助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开展一定的舆论宣传工作,从而增强环境保护人事,带动环保自觉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府办函〔XX〕10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要求,坚持“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责任”的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XX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标准统一、责任清晰、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进一步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在XX主城区新建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个,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气象局配合) 2.水环境质量监测。落实“河长制”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监测断面布设。在渠江、长滩寺河等重点流域科学布设水质监控断面,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在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8个。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适时扩大水质监测网络。(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水务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配合)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在耕地、林地、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固废集中处理场及周边、饮用水源地、天然气开采、交通干线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县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2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县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根据土壤污染防治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土壤监测点位。(县农业局牵头,县环境保护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配合) 4.声环境质量监测。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的区域声环境、声功能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加强对城市敏感点的监测。(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配合) 5.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单。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规定开

(发展战略)鄂尔多斯工业在传承中发展

鄂尔多斯工业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发展 鄂尔多斯近年来一直很张扬,这种张扬既有与自己以往的成就相比较,也有与全区其他盟市近年的快速发展相比较。 鄂尔多斯曾经是中国西部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也被认为是内蒙古的“西部”。60年前经济总量仅为1526万元,30年前也仅为34633万元,到了198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区十二个盟市中也只排在第十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鄂尔多斯“神话”般崛起,2004年排名进入全区前三,成为自治区“金三角”之一角;2007年居全区第二;2008年继续稳坐全区第二把交椅。特别是鄂尔多斯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向世人展示着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奇迹。成绩来自于方方面面,但无可辩驳的是,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工业化的发展并正由工业化引领前行。 一、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与思考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对工业化发展的考察,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和内容。纵观鄂尔多斯工业化历程,有摸索前进、长期徘徊的阶段,也有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 (一)艰苦创业,“抱着金碗讨饭吃”。解放初期,全市的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2%,当时工业经济的

落后程度仅此可以判定。从1952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市才有了一些简单的初级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增加到了3156万元;此时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2.9%上升到了24.2%,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这一比例上升为33.2%。之后一直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徘徊。坐拥资源,却抱着金碗讨饭吃,工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二)改革开放,小荷才露尖尖角。改革开放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面,我市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整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市工业企业积极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工业经济上了一个较大台阶,按总产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特别是鄂绒实现补偿贸易方式标志着我市工业经济进入新阶段。进入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加速了我市工业化发展进程,199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5.9亿元,自1985年上亿元后,经过10年发展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一批煤炭、电力等能源项目开始建设投产,并逐步发展壮大,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科学发展,万丈高楼平地起。进入新世纪,全市工业经济传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势头,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200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全市确立的“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工业发展新思路和提出煤向电、煤电向高载能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的实施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的实施 发表时间:2017-04-19T17:01:21.2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2期作者:王志申 [导读] 摘要:社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越来越多的人都迁徙到城市中发展,使得城市中的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300392 摘要:社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越来越多的人都迁徙到城市中发展,使得城市中的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在建设各种建筑物的过程中带给环境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经济的不合理发展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所以要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城市势在必行。该文主要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实施状况着手,提出了完善城市承台环境的有效方案,希望能够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有利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节能减排 1 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人们想要在地球上健康长久的生存下去,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节。当前社会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多,生活垃圾胡乱堆积,树木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沙尘雾霾天气肆意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人们不得不思考采用怎样的方法改善这种恶劣的环境状况。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了环境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所谓生态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体系,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综合运用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协调和解决由于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调节能力,构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桥梁,充分保护仅存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 环境工程 什么是环境工程呢?其实就是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污染问题,采用有效的防治技术原理及方法对环境进行改善的过程,具体是针对固体废弃物、工业及生活废水、废气、噪声、光污染、电池波等等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将环境工程的定义扩大到除研究污染防治技术方面问题之外,还应当包括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经济和环境监测技术。 3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经覆盖到了我国各个城市的角落,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本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也因此出现了人们不想见到的雾霾天气,同时还有饮用水污染、地下水枯竭等问题接连出现,在人们的恐慌和焦虑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背后,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众望所归。 3.1 资源与环境的维护 正是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让城市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变得严重不协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旦资源消耗速度不断加快,那么人们所要面对的就是资源枯竭短缺的局面。伴随着城市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步伐,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即便是拨付高昂的治理费用却依旧收效甚微,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根本达不到根治环境污染的最终目的。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间断的资源消耗成为城市合理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2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短缺已经是人们现在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离不开对资源的使用,但现在更多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肆意的对我们生存的环境进行破坏,根本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杜绝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发生,对可能存在的潜在资源和可循环利用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从科技创新等高端科学技术领域实现资源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予以重视,为开创一条通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懈努力。 3.3 城市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够有力促进各个区域的经济建设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可是在区域建设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生态环境是否得到合理的规划。严重存在着缺少区域性质的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生态环境的建设及其恢复方面也缺少相应的安排,最终在规划领域形成空白,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单一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城市形象和建筑功能上的节能设计模块,不仅不能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生态循环。 4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的实施方案 环境工程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也同样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是要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的指导,总结出几点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下几项措施。 4.1 污水回收利用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领域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了相应的改善,继而导致城市建设中出现严重的废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的现象。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做出解决,形成区域内水循环利用,对各种污水进行分级别处理,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区别处理,既有针对性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又能够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对于污染不是很严重的污水,经过简单处理达到基本用水标准后,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的浇灌以及保洁卫生等环节,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扶持力度,要严格把关工业废水的处理步骤和合格标准,杜绝二次污染情况。 4.2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所谓固体废弃物其实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些生活垃圾,它们带给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针对固体废弃物可以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处理,城市建设中可以形成一套完善的垃圾处置系统,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

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

关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的十个问题剖析

关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的十个问题 更新时间:2015-10-23 10:39 来源:新环境作者: 阅读:1619 网友评论0条问题一.哪些上收?哪些下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环境保护部将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环保部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事权上收,上收的是生态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事权。那么,适度二字,该怎么理解? 第一,上收空气、水和土壤的监测事权,并不是全部生态环境质量要素。 我国的环境监测国家网已初步建成,基本可以覆盖全部环境要素,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近岸海域环境、噪声、生态环境以及国控污染源等。在众多要素中,适度上收的是空气、水和土壤的监测事权。其中,水环境仅仅限于地表水,并不包含地下水,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职责在国土与水利部门。至于其他要素,如生态、噪声、酸雨、辐射等等,仍按原来监测模式运行。 第二,上收属于国控性质的监测站点。遵循“谁考核、谁监测”的改革原则,地控点,如省控点和市控点,环保部都不上收。但是,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相应上收地控点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其监测数据用于地方政府对下级的考核。 以北京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为例,国控监测站点共有12个,市控监测站点共有35个。属于环保部上收事权范畴的只是前者,后者的事权依然保留在北京市,具体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负责。 特别地,上收事权不包括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这部分事权不仅不上收,而且要下放。 问题二.对地方环保部门意味着什么? 对地方环保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将生态环境质量国控点的监测事权上交给中央,另一方面,也要相应上收下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相对而言,前者是解脱,后者是解放。 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工作,不仅需要投入运营资金,还要安排专人专职。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而言,人力、财力都比较缺乏,不能不说是一种负担。对他们来说,环保部上收事权,显然是一种解脱。卸掉这些任务之后,可以节省下不少精力,面对本就繁重的其他监测任务。 不过,对于这种解脱,有的地方可能还不太乐意,甚至会有点小纠结。为什么呢?因为监测结果是用于考核的。原来是地方监测,国家考核,也就是说,国家考核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发表时间:2011-04-07T14:29:48.143Z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月上旬作者:崔红艳[导读] 本文就是对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给出了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启示。 崔红艳 Cui Hongyan (内蒙古华电燃料有限公司,呼和浩特 010020)(Inner Mongolia Huadian Fuel Co.,Ltd.,Hohhot 010020,China)摘要:最近几年里,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就是对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简称,并且给出了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启示。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Ordos economy develops very quickly. This paper makes the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ies, Threats)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Ordos City, and gives the inspiration through analysis. 关键词:鄂尔多斯;经济发展;SWOT分析 Key words: Ordos;economic development;SWO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117-02 0 引言 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客体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简称,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到值得发扬的地方,以及应该去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将此分析法应用于经济发展研究,可以对经济体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对其本身的优势、劣势有个清楚的了解,对其外部的机遇和威胁时刻提高警惕,有助于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计划或对策.文章以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为例,进行SWOT分析。 1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1.1 丰富的自然资源①水资源: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边缘地带,是一条过境河流,在市内长度为760公里,流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境内具备水力发电条件的有两处,黄河万家寨水电站、无定河巴图湾水电站是市内两座大型水力发电站。②化工资源:鄂尔多斯市的化工资源品种齐全、蕴含丰富,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以及伴生物钾盐等。③能源矿产资源:鄂尔多斯市境内地下有着储量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3种。 1.2 丰富的社会人文资源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万7千年前,“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鄂尔多斯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近代,声势浩大的”独贵龙”运动就在这里爆发,掀起了“鄂尔多斯风暴”。现在,具有深厚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鄂尔多斯文化正誉满全国,走向世界。 1.3 经济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经济保持高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1.4%,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3亿元,比2000年增长10倍,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在全国地级市中居第三位;财政收入达到265亿元,同比增长50.8%,居全区首位,在全国333个地级区域中排名第38位,比2000年增长16倍。 1.4 地理优势鄂尔多斯市地处黄河与万里长城的环抱之中,东西北三面临河,交通通讯便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包西铁路贯穿南北,109、210国道贯穿市域,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成网,周边五个大中城市的民航机场与鄂尔多斯机场将形成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使年轻的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显著、夺目。 2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劣势分析 2.1 自然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鄂尔多斯全市有48%的面积是沙漠,另有48%的面积是丘陵沟壑地区,只有不足4%的土地是草原和耕地。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态的脆弱,是鄂尔多斯市各界领导非常重视的问题。但是,任何困难是难不倒有远见、有能力、有决策的领导者的,鄂尔多斯通过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以及“退耕还林”等各项措施,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努力,虽然鄂尔多斯市的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与发达的南方沿海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 2.2 品牌企业较少,难以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品牌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全国的典范,同样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思考,曾一度产生了“鄂尔多斯模型”、“鄂尔多斯风暴”。但是,在鄂尔多斯本土生存的上市企业也仅有鄂尔多斯、远兴能源、伊泰、新大地、亿利资源、亿利科技等,国内或是世界知名企业甚少。 2.3 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所需的主要资源之一,而人力资源状况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受教育状况和程度。在教育水平上,鄂尔多斯与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远远不适应鄂尔多斯市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 3.1 国际和国内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带动下趋于回升、经济全球化和结构调整步伐将继续加快,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活跃,“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的对外开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外商投资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展,国际资本和产业将继续加速向鄂尔多斯市转移。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契机。 3.2 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西部大开发给自治区及鄂尔多斯市带来了多方面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了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移和升级,二是实施西部开发后,国内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三是发展中西部的政策机遇,各种优惠政策对于鄂尔多斯市在招商引资和发挥资源优势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去年国家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对我过去经济发展所到来的不利影响,实施了扩大内需战略,必然会引导和支持在自治区以及鄂尔多斯市在基础设施、化工、医疗等项目的建设。 3.3 抓住“呼包鄂”经济圈发展的机遇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市资源富集,区位优越、发展经济具有很多有利条件。2000年,自治区确立了呼包鄂三地为核心,立足自身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战略,呼包鄂经济圈正在成为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和助推器。

城市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道路生态绿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乌市河滩城市快速路燕南立交桥至上沙河立交桥城市 道路绿地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规模和交通设施的发展,城市道路绿化势必存在着不合时代的问题。文章全面透彻地分析了乌鲁木齐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城市道路、生态绿化、环境问题、生态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scale and traffic facilities, city road greening is bound to exist the problem of different ag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rumqi city road gree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City Road, green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搞活,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城市景观,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 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道路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受城市景观特色和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具有组织交通、保证安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热辐射的作用,而且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 但就当前来讲,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视了道路绿化建设应有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其综合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河滩道路绿化经验,对乌鲁木齐市快速路燕南立交桥至上沙河立交桥城市道路绿地一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对今后的园林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及作用 1. 1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 我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对城市道路绿地的定义: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道路绿带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我国《城市道路绿地规划与设计规范》中规定:红线宽度大于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1] 20%。 1. 2道路绿化的作用 城市道路通过带状或块状组合使城市绿地连为一个整体,成为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各种人工景观之间的连接,是体现现代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

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摘要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但人才需要生存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人才;生态环境;系统 人才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再到胡锦涛“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无不强调人才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峰指出:“人才吸引力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人才资源的形成和积累,而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1 概念篇 朱达明(2002)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多维的、分层面的,而且互为关联、层层推进的社会系统工程。王瑛等(2005)借用生态学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环境等概念来阐释的人才生态环境。李锡元等(2006)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才生存、发展、发挥作用的所有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殷凤春(2007)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交换体,人才在其中能够与人才群体、人才组织、人才社会各生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至形成综合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生态系统,最终促使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有效提升人才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邱安昌等(2008)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社会体系,可以无限细分。黄梅等(2009)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指以人才为中心,对人才的产生、存在、发展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 理论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1943)指出,个人能力和素质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个人绩效与个人能力、素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B=f(p,e)。泰勒的“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人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霍桑试验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不是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经济报酬,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相比,物质刺激只具有次要的意义。人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多种需要归纳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学者卡兹(Karz)绘制出组织寿命曲线,即卡兹曲线。卡兹曲线表明,一个科研组织的成员在一起工作相处的时间,在1.5-5年这个期间里,信息交流的水平是最高的,获得的成果也最多。美国学者库克(Luck)绘制库克曲线,认为应该及时变换工作部门和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否则当地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不利于水利工程的长久发展。从河流生态与陆地生态两方面入手,详细地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 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希望 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水利水电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加强 对其的应用,对于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开发,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也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新时代,水利水 电工程建设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合理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国家应当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运行情况,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尽量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当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升生活质量,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必要的。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状况,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于一些大规模 的水利工程,由于占地面积大、工程量大,会影响工程周围的交通状况及经济状况,无法实 现水利工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②在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中,整个过程会对土壤结构造成变化,严重的会影响当地地区的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 人文环境建设的价值,限制水利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③一些水利工程中,由于经济性支出 较大,会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质量。所以,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 者应该将水文环境的保护作为重点,通过各项工作的整合,将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展现工程施工的可持续性。 2.水利工程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物资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大自然中,生物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 并且生物资源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中充分的展现出了价值和作用。水利工程 的建设实施通常会使该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且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挽回的,很有可 能会改变该地区的生物环境。一方面,影响了水生生物,水利工程的建设妨碍了水生鱼类的 繁殖,水生生物很难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最终水生鱼类就会死亡;另一方面,由于水利工程 建设会使一些陆生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从而其也会影响陆生生物。 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交通设施等迁移重建和淹没范围的移民安置等方面,使得附加成本增加。一般情况下,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会对当地的区域内的文物古迹、森林、道路、房屋工程等产生直接影响,给当 地的建设与开发造成巨大的损失。除此以外,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还会引起耕地盐碱化、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稿)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安徽省科学发展县”、“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 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实施节能降耗工

人口流失:鄂尔多斯经济萧条缩影

人口流失:鄂尔多斯经济萧条缩影 煤城困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苏向杲 “鄂尔多斯(7.38, 0.00, 0.00%)”来源于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经过飞速的发展之后,鄂尔多斯确实建造了很多的“宫殿”,但随着人口的流失,“宫殿”没人住了。 来到鄂尔多斯,你会发现这里街道异常宽阔整洁,路面干净,不时有清洁工在清扫街道,但路上行人稀少。当地人告诉记者,鄂尔多斯人口还在流失。 鄂尔多斯一位公交车司机王师傅告诉记者,自己是河南人,2008年听说鄂尔多斯发展很快,便从江苏来到鄂尔多斯开出租车。以前开出租车挺赚钱的,由于近两年受到金融危机,鄂尔多斯人越来越少了,开出租车越来越不赚钱了,自己开车一天最多挣五六十元。因为和出租车公司签的合同还没有到期,合同一到期便要离开鄂尔多斯。 对于未来的前途,王师傅皱了皱眉头说,这边房价虽然低,但人都走了,收入也低,根本没钱买房娶媳妇,同事也和自己一样,打算离开。当被记者问到是否购买了保险产品时,王师傅说“没钱买保险”。 另一位出租车司机在下午六点告诉记者,他是鄂尔多斯

本地人,“从早上7点开始上班,载完您,今天就算赚够了一百元,减去油费等各种成本,一天也赚不了多少钱。” 出租车行业只是鄂尔多斯经济萧条的一个缩影。 在上午11点左右,记者走访了几家银行,记者在鄂尔多斯东胜区某银行看到,由于办理业务的人员较少,有3个银行员工边嗑瓜子边聊天,当记者走过去询问相关业务时,一位银行工作人员问道“嘛事?”,回答完记者之后便继续嗑瓜子。 而位于东胜区的某保险公司办公大楼气势宏伟,楼前蹲着两个石狮子。但旁边的鄂尔多斯营业部却客户稀少,在其他保险公司门前,记者也看到了同样的场景。 一位已经离职的某保险鄂尔多斯地区分支公司领导告 诉记者,自己从2008年便已经是支公司的主任,但由于“没人了”,既没有人买保险,也没有人卖保险,保费业绩和增员压力很大,便辞职了,现在开起了小卖部。 鄂尔多斯金融业的整体下滑可见一斑,而所有的源头还得从煤炭业说起。 煤矿就是当时鄂尔多斯发家的支柱产业,但是这几年国内的煤矿业正出现大面积亏损,新能源产业的抢位更使得煤矿未来的前景堪忧。鄂尔多斯的不少民间借贷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民间借贷也对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业形成了冲击,鄂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