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系别经济系

专业啦啦啦啦

班级 00000000 学号 000000000

学生姓名啦啦啦啦啦

指导老师啦啦啦啦啦啦

2016年6月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摘要

2010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过热,央行出台了货币政策实行控制。本文以央行制定的货币目标为准则,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依据当下的经济形势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货币政策本身的特点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情况,得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最后根据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提出改进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Since 2010, due to China's economy is overheating, the central bank introduced a monetary policy to control. In this paper, by the central bank's monetary target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itself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bank to implement monetary policy, it is concluded that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tool; Monetary policy;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1.1 选题的背景 (1)

1.2 研究的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1 外国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 (1)

1.3.2 我国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 (2)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3)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3)

2 我国货币政策理论 (5)

2.1 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内容 (5)

2.2 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5)

2.2.1 公开市场业务 (5)

2.2.2 再贴现率政策 (6)

2.2.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6)

2.3 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7)

2.3.1 中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 (7)

2.3.2 中国货币政策与股市 (7)

2.4 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 (7)

2.4.1 信贷政策仍然具有行政性色彩 (7)

2.4.2 高准备金率影响了存款准备金率及市场公开业务 (7)

2.4.3 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8)

2.4.4 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效果 (8)

2.4.5 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了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 (8)

2.5 货币政策有效性 (9)

2.5.1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9)

2.5.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10)

2.6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11)

2.6.1 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11)

2.6.2 再贴现率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11)

2.6.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11)

3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13)

3.1 从央行的独立性分析 (13)

3.2 从传导机制分析 (13)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3.2.1 经济金融主体行为不规范,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 (13)

3.2.2 金融市场发展滞后,有效性较低,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媒介 (14)

3.2.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性 (14)

3.3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分析 (14)

3.4 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不够完善 (15)

3.4.1 分支机构收缩 (15)

3.4.2 金融生态链人为断裂 (15)

3.4.3 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 (15)

3.5 货币市场不完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15)

3.6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15)

4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7)

4.1 确保央行政策的独立性 (17)

4.2 切实优化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 (17)

4.2.1 完善市场机制,确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17)

4.2.2 发展完善货币市场 (17)

4.2.3 建立规范现代银行体系 (18)

4.2.4 加快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逇步伐 (18)

4.2.5 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 (18)

4.2.6 改革金融监管的行为和方式 (18)

4.3 积极稳妥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19)

4.4 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 (19)

4.5 合理构建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19)

4.5.1 改进货币政策实施的具体对象 (19)

4.5.2 扩大货币政策实施的微观范围 (19)

4.5.3 牢固货币政策实施的金融主体 (20)

5 结论 (21)

参考文献 (25)

外文文献与翻译 (27)

绪论

1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同时金融领域也进行了不断的开放和发展。在我国调整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众多途径中,货币政策成为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连续8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妥的的货币政策.然而,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增加和财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应的逐年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财政政策需要慢慢的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从而转由货币政策“独木撑天”,单独承担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但是当下还是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地方性债务风险的增加可能迫使央行再贷款解决;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没有很好地控制通货膨胀;国际金融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也冲击着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1.2研究的意义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必然要牵扯到如何运作和如何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问题,货币政策在调整与控制现代经济活动中有着比较良好的的影响力和非常宽广的作用范围。货币政策涉及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以及效果在内的完整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目标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工具即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和控制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作用于中间目标,从而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结构,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目标为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中间目标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最终目标则是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和物价稳定。因此,对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评价对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有着特别重要的的作用和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外国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

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的评价标准不是价格、利率和失业率,而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是货币供应量”[1]。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要保持物价的稳定,例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其他的目标由市场进行调节就可以;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把公开市场也为作为唯一有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再贴现率政策;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货币的实际余额变化直接影响收支,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地对投资和收入产生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的产出及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更高[2]。还有学者认为,不论在时间长短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原因是消费者都是理性人也就是理性的经济人而且是拥有完全信息的,可以对政府的政策做出合理的预想和假设同时也会采用相对应的措施,这些措施会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产生相抵效果,这样一来使得货币的变化会对价格的变化和浮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不能对真正的产量的变化波动产生影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在本质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是稳定平稳的,任何关于控制经济波动的管理政策不仅仅是无效的而且也是引起滞涨出现和发生的因素,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总供给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还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线、有效需求的理论以及宏观性的经济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里任何理性的经济人都会对货币当局制定的规则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而且运用合理理性的预设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使得政策的意义丢失掉,从而使得政策无效。

1.3.2我国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

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或理论研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主流基本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是有效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是具有非对称性的,它对通货膨胀的效果比对通货紧缩的效果要强。吴军通过研究指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证明经济膨胀时,在抑制物价这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证明经济衰退期,在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3]。陈波认为“信贷投放应重视结构 , 量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落脚点、对外汇占款的对冲操作可能才是其重中之重”[4]。张健华指出“当前中国应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那么就必须重新审视对冲操作的作用机制及其长期效应”[5]。易纲等指出“造成当前我国通胀压力的根源主要在于经常账户的顺差过大,引起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央银行被迫在市场上买入外汇,投放出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有进一步地促进了通胀的预期。因此,“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才是应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绪论

的关键”[6]。巴曙松则进一步指出“当前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正处于历史高位,而在这种流动性过剩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的加息政策,势必会吸引更多的流动性输入,因此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仍是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关键”[7]。徐小淇、任力研究发现“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是长期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和国内需求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8]。苑德军则指出“中央银行‘对冲’操作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调控,它是巨额的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形成之后采取的调控措施,旨在弱化这种外部失衡的消极后果,却不能从根本上减少贸易的顺差,从而抑制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因此,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货币政策调控,其效果被大打折扣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9]。

1.4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篇文章主要运用的写作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进行写作之前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章来增强自己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知识和理论基础,同时要想掌握理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善于联系实际,比如像我国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意义有何不同;货币政策的目标有什么不一样等等。总结现实中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然后根据所掌握的理论提出解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缺陷的方法和途径以此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

1.5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一部分:绪论。叙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目标和研究思路,显示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我国货币政策相关理论概述。深入的对货币政策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特点、目标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和分析。

第三部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论述。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进行细致的说明。

第四部分:深入的探究并提出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深入分析。

第五部分:提出了解决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法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第六部分:结论。对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作简要概述。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理论

2 我国货币政策理论

2.1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内容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既定经济目标的实现,从而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整宏观经济的方针政策的总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是长期的连续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本币稳定。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管制国家的货币、信贷和以及银行的体制来实施的。货币政策是由各国央行落实并且实施的它会对货币的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运用可以分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两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减少来降低总需求以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此时,利息率会升高使得取得贷款比较困难,因此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适用于国家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也就是物价升高消费过度的经济状态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增加来刺激总需求以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此时,利息率的下降会使得取得信用贷款比较容易,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适用于总需求与经济生产能力比较时较低的情况也就是消费疲软的经济状况下。

实施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当的工作。稳定物价是指通过对通货膨胀的控制使得市场上的物价水平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波动,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指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需要维持稳定且较高速度的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是指采取一些措施对国际收支的差额进行就改正且使其趋向于平衡。

2.2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即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2.2.1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外汇操作、人民币操作。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会对准备金的供给产生影响,央行的公开市场购买会增加准备金的供给;央行的公开市场出售会减少准备金的供给。基础货币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政策工具中是最准确和灵活的,具有很多优点。首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先,央行完全控制公开市场操作的时间和数量,和由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影响实施的再贴现率政策是不同的;其次,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精确且较为灵活的定量,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公开市场交易实现央行希望的大规模基础货币的变动或者小规模的变动;再有,当出现政策性失误可以反向操作予以弥补;最后,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比较强的时效性。我国中央银行最灵活的货币政策即为公开市场业务,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快速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迅猛的发展为重要的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手段。

2.2.2再贴现率政策

央行的贴现率政策会使准备金市场得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准备金市场的同业拆借和央行对于金融机构的再贴现是互相代替的,因此,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成为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再贴现率的变化会影响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的变动。当再贴现率高于由准备金市场供求决定的同业拆借利率时,再贴现率政策对准备金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有两点:首先,中央银行保证金融经流动性的重要来源是对于金融机构的再贴现政策,使得同业拆借利率不会比再贴现率高太多;其次,贴现政策对预防金融恐惧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再贴现率政策也有它的缺点,例如:央行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动作进行控制,同时,央行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也可能会引起金融机构出现道德风险问题。

2.2.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中作用效果最为强烈的,它可以影响准备金市场的需求曲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增加会使得准备金市场的需求增加,进一步使得同业拆借利率的上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会使准备金市场的需求降低,从而同业拆借利率也会降低。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不仅使央行的基础货币的发行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货币乘数也会产生影响。法定准备金率的改变可能会对金融市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它的作用效果却逐渐在减弱,主要原因是有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法定准备金的缴纳,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金融创新,从而使得央行这一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弱了。此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以及推进,特别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使得银行需要立刻面临资金流动性的问题,这样一来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就会增加。

我国货币政策理论

2.3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2.3.1中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

中国的货币政策鼓励投资者进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这一过程导致了北上广房价的暴涨,增加了产生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但是,较小的城市又不得不面临着房子过多的压力,因此增加了统一政策形成的难度。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一直在努力平衡经济增长、控制资本外出,保持我国股市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2.3.2中国货币政策与股市

股市是资金筹集和资源配置的手段,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生活中许多因素都会造成股市的涨跌,货币政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西方国家股市和货币政策的发展实践来看,货币政策的变化经常会使得股市发生震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在其传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利率的下降都可以引起股市的上涨。

2.4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

2.4.1信贷政策仍然具有行政性色彩

在1990年之前,我国的融资渠道为单一的间接融资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只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进行传递,但并不是典型的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中央银行的贷款规模计划是根据经济的进步和价格的控制指标确定的,货币政策执行是根据贷款规模计划确定的。1991年以后我国证券市场的运作开发了直接融资的渠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很发达,当前我国非金融机构的主要融资渠道仍然是贷款。在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一般只作为短期的窗口指导,而我国的信贷政策不仅要进行窗口指导,还要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进行信贷创新。中国的信贷政策在社会发展的有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调整和控制房地产行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支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试点等。所以信贷政策仍然是具有计划性质的,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还不是一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另外,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等问题会对信贷政策的运用产生影响,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对信贷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2.4.2高准备金率影响了存款准备金率及市场公开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支付较高的利息对货币政策的有效的实施产生了影响。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国非常特殊的两个利率,世界上大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多数国家都不会对准备金支付付利息,更不会对超额准备金付利息。中国中央银行的支付系统还不够先进,同业拆借市场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是由其总行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集中进行缴纳,而商业银行的分行又需要保留一些超额准备金以防大额支付,因此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超额准备金水平。央行仍然支付超额准备金的利息是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支付较高的利息对央行的货币控制和货币政策效率产生了影响:第一,对准备金的高利息支付构成了央行基础货币增加的途径之一;第二,准备金利率会使得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传导效率降低,特别是市场利率不断降低的的情况下。

2.4.3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通过政府债券来完成公开市场业务,那么公开市场业务就要连接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会对政府债券的二级市场进行干预,而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境地下,央行难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使用转变为间接使用,这会使得央行与财政部门的相关性增强。中央银行的操作机制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会由于两个部门协调不足而受到影响。

2.4.4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效果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名义上,人民币汇率是浮动汇率制度,然而实际上却是固定汇率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增强,中央银行资产中的外汇储备的的比例逐渐增加,从而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产生了影响。截至2006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9411.15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于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汇率制度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加的灵活,也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一,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会由于利率的调节受到影响,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进行反向平衡,进而提高利率政策的有效性。第二,汇率制度改革使我国的汇率波动范围变宽,也就是说在资本自由流动程度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放弃汇率稳定的目标而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4.5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了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在政府的指导下的系统工程,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资金的供求决定了利率水平。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完善金融市场以及发展利率衍生品才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首先,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得到更大的关于存款和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自主定

我国货币政策理论

价能力。其次,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是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在我国的利率体系中,主要是银行的存款利率被实际管制的。最后,利率市场化的辅助条件是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说明在利率市场化加快时也是利率风险增的大期间,也会产生一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除企业债外的绝大部分的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利率都已市场化。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成为利率变动规避风险的工具,反过来推动了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利率市场化。总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国推进银行体制的改革、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利率结构、培养公开市场业务等市场基础、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2.5货币政策有效性

2.5.1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西方国家的各大经济学派理论和市场化成熟国家的实践关于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说凯恩斯学派认为,当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时候,扩张性的政策是没有作用效果的,央行可采取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措施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出,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采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在预期合理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辨别政策的真正性质并采取与之相应的方法措施使之无效。这是提示要考虑到理性预期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在我们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因此,我国一些经济学者联系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更深一步的分析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且得到的理论结果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厉以宁从微观主体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在我国的非均衡经济的运行中,存在着许多刚性因素制约了对宏观调控的推进,比如说工资刚性、企业刚性等,这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大多企业还未建立起来,经营者企业的利益不一致,于是货币政策的微观主体未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下的微观均衡在货币政策实施前,也没用打破该平衡在实施后,这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是因为没有了微观基础。在金融领域开放性的问题上,曹凤歧指出,外部环境制约着货币政策的传导,这样一来又会增强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怎样判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虽然没有还没有详细具体的定义,但是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一般包括了三层意义:第一,货币政策可不可以系统地影响产出;第二,在货币与产出中间是否有稳定的联系和关系;第三,货币当局能否如愿地对货币进行控制。我国的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赵进文、高辉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在特定范围内对宏观经济目标的促进程度;方先明、孙镟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货币政策达到货币当局希望的目标的有效性的程度。总之,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一,有效性的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货币政策目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离体现;第二,有效性最终都会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这两方面体现出来。

2.5.2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控制流动性是通过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进行的,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仍然没有很好的改进和控制流动性过剩的现状,这也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需要愈加重视和仍待解决。每次强烈的实施货币政策都表明了政府控制物价、促进经济软着陆的决心。要想促使货币政策产生作用,一方面我国政府需要意识到当前我国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对各个方面因素以及状况的清醒的形式上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和脉搏以防发生过猛或者力度不够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意识到随着我国越来越深入的对经济金融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和国际市场已经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会由于国外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变化受到影响和冲击,同时国际资本的投资和流动方向也会受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影响我国实体经济。所以,在制定和颁布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政策效果时,需要紧紧抓住国外和国内两个局面,时刻关注国外经济环境趋势,需要考虑我国政策的实施和国外当局的反应。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我们不应该受到国家经济政策而丢掉自己的货币政策目标,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可以得到抑制通过实施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我国的贸易发展应更趋向于平衡,通过价格手段调节贸易和国际收支失衡有益于减缓外汇流入和储备积累过快的压力,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的发展以及货币供给平衡稳定有序的增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通过汇率的灵活性得到改善。如今政府当局预防控制通货膨胀的任务非常困难,2011年4月5日晚央行宣布从2011年4月6日起要将存款贷款的利率上升0.25%。这是2011年以来第二次增加利息,中央银行在2010年进行了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加息。但是当前看来我国仍然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处在高位浮动的趋势中,2010年1月的CPI为5.1%,12月的为4.6%,2011年二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4.9%。

经过数据统计这两年央行已多次上调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达20.5%,创造了历史新高。同时,贷款利率的提高是为了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得到控制。尽管央行不断的实行货币政策,但是物价水平仍然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这样看来宏观政策的调控目标貌似没有实现。然而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持续上升,人民币的升值,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假如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比较显著那么就应该可以抑制通货膨胀而且不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虽然货币政策在调整过热的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但是没有使人民币的币值维持稳定,人民币依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06T13:38:43.873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朱晶晶,肖存泉[导读] 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朱晶晶,肖存泉(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昌 330013;中国银行福清支行,福建福清 350300) 摘要: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⑶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高企的现象,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年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以来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约1.7万亿元央票,正回购额超过1.8万亿元。银行为回收流动性采用了这么多政策,但必须看到,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仅到11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31 639.4亿元人民币,扣除央行净回笼的2.63万亿元,仅外汇占款一项,基础货币新增约5 000亿元。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基础货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但是绝对量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可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2007年,通过在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所回笼资金5.14万亿,但净回笼仅为8 200亿元,比去年增加不到一成。原因在于今年有高达3.6万亿元的央行票据到期,如果再加上正回购量,则到期资金量高达4.4万亿元。因此,虽然通过央行票据等收回了部分流动性,但这些央票以后还会到期,只是把更猛烈的流动性问题给推迟了,因此,很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压下去。 (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我国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再贴现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 (三)利率政策。⑴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加息虽然可以回笼流动性,但还不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之小。作为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所经历的所有调整时间点上的名义利率和扣除同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后的实际利率,从2007年,实际利率一直呈负值,并且负值水平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意味着信贷成本、资金成本偏低,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与从紧的货币政策不符。 ⑵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扩大,人们存钱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单是储蓄,资金还会向其他金融市场分流。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财富的积累,消费需求逐步升级以及提前消费的观念,带动了对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使居民更愿意采取银行消费贷款的行为。因此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得不敏感且利率弹性较小,从而货币政策失效。⑶央行今年连续五次调高准备金率而未采取加息,也是对当前经济“把脉”的结果。因为,人民币在不断升值的同时美元连续降息,中美利差进一步加大,国际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因此缩窄了人民币加息的空间,制约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空间。 (四)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此项政策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月末仅为2%,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需要。从历史经验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都在2%以上。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已相对不足。而目前1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二十年来最高,商业银行的头寸显得不足,未来提高法定存款准金率的空间已经很小。 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率就越高。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在行使货币政策时受到多方干扰。在我国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安排下,在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尽量公开中央银行采取的措施和操作的相关信息,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 (二)发展完善货币市场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

我国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货币政策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分析点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是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词。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同时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新常态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变了,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也在调整,宏观经济目标将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明年经济工作,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会议提出“两个坚持”,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稳中更有进。会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 分析点二、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 会议强调,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同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长不稳,调结构就缺乏基本前提。”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只有经济保持一定增速,就业和民生才有保障,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才能正常维持,才能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明年我国经济将呈现由弱转稳的趋势,出口、消费、投资均有望实现平稳增长,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将支持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分析点三、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 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靠以往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及外部需求,难以继续维持健康增长。 会议提出,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这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到中高速过渡必然发生的增长动力切换,也是重要的战略部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王军指出,下一步要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投资,从金融、财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分析点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会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但客观地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不尽理想。针对这一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加以探讨。笔者就这一现象从理论到现实展开分析,指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有效性的三个主要因素,并在借鉴国外货币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市场政策工具 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政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应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我国财政政策正逐步的退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政策单独承担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为此,深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如果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现代货币政策的理论起点,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就凯恩斯本人而言,他比较偏爱财政政策,在《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就我自己而言,我现在有些怀疑,仅仅由货币政策操纵利率到底有多大成绩。国家可以向远处看,从社会福利着眼,计算资本边际效率,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由此看出凯恩斯对财政政策的高度重视。货币学派是以凯恩斯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其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认为,货币政策有三个作用,就其实质说是一个稳定经济的作用。由此可见,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看法比早期的凯恩斯学派要积极。 在我国,真正的货币政策实践距今只有20年左右时间。就货币政策有效性而言,西安交通大学的崔建军教授曾进行归纳,认为我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以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戴根有研究员为代表,认为即使是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对货币政策作用估计偏低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达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谢平研究员。黄达认为:“实践证明,过分估高其(指货币政策,笔者注)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谢平则对货币政策有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近几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有效性问题,并通过总结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通货紧缩;公开市场;中央银行 一、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现代经济信息 一、电子货币的出现及特征 在历史上行行色色的货币起源学说中,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从价值形态的演进阐述了货币的产生。人类活动的最初目的是满足个体衣食住行最基本的需求,在那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交换行为就已经出现,此时就已经出现了实物形态货币的雏形。直到私有制的出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阶段,劳动产品变成了商品,货币也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最初的交换体现为偶然的交换,而一般的实物都可以充当货币,后来为了方便交易和流通,一种实物被固定的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但仍然存在携带不便、不易分割、价值过小的特点,所以最终货币被锁定在贵金属充当的形态上。随着区域贸易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易量越来越大,所以受贵金属储量,价值以及使用中磨损等因素制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出现了。 信用货币的出现完全割断了货币与贵金属的关系,发行货币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的信誉和银行的信誉。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结构的形成,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也在其执行其职能的过程中被不断创新,随着电子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以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国家信用的活动为载体,电子货币应运而生。 目前世界上存在的电子货币一般来说都不是法定货币,他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用货币的特征,二是体现为法定货币以外的约定货币。电子货币的体现形式大家较为熟知的就是伴随电子商务的出现广为应用的体现为结算方式的银行存款,体现的是银行信用,而另一类就是有其发行主体的,一般法定货币的发行主体是中央银行,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则逐渐的与商业信用结合在一起,比如说电话卡,公交卡,还有我们通常所讲的网络货币。 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交易者对于货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投机性需求三个方面,一定时期内流通当中需要的货币量就由这三个因素的需求来决定,那我们需要的货币到底怎样进入流通领域,到底要由央行发行多少货币则是货币政策要研究的。 货币政策是政府经济职能的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失衡,虽然这些目标之间会相互矛盾,但每一个目标的 实现都与货币的存在密切相关,所以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数目的控制来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央行会发行现金来满足流通中最基本的交易需求,这些现金进入流通领域后一部分用于交易,一部分则以存款的形式流回银行系统,所以中央银行控制的基础货币就是流通中的现金以及准备金,所以,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传导机制下,由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的完成去实现整个银行体系存款总额的增加,实现对基础货币的倍数扩张,这就是货币供给的基本过程。货币供给的过程实质就是央行在调整货币供给量,去尽可能的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电子货币的出现实际上是减少了流通当中对于现金的需求,那则一定会影响到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电子货币的出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首先,电子货币的出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央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来说有两大类操作工具,一类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的三大法宝,一类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我们下面分析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三大法宝的影响。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的影响。电子货币的使用降低了央行资产负债规模,传统意义上央行对商行缴纳的保证金是不支付利息的,缴纳保证金对商行来说增加了融资成本和机会成本,所以,电子货币的出现削弱了央行存款准备金对商行货币扩张的影响效应。2.对再贴现政策效果的影响。再贴现政策实际是央行体现最后贷款人职责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问题的,电子货币的发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行融资的问题,在传统理论中,再贴现政策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融资意向,所以,商业银行融资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再贴现政策的效应受到一定影响。再次,对公开市场操作政策的影响。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通过公开买卖证券吞吐货币调节货币供给量,但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央行的铸币税收入减少,对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开展的灵活性下降。 其次,电子货币的出现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过程的起点是基础货币的提供,进而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完成货币供给过程,运用多种工具实现对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多少主要受流通中现金,准备金,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比率等因素影响,所以,随着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换比率的提高,商业银行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比如说超额准备的减少,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减少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银行的存款创造倍数,从而扩大货币乘数。 四、结论 在我国的电子货币主要以银行卡为载体,电子货币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依托持卡消费,所以,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显而易见。借鉴西方国家电子货币的发展,我国的电子货币的体现形式可以逐渐多样化,从发行主体的角度讲慢慢扩大到企业,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为了降低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也可以由央行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实现对货币供给的有效调控。为了降低应用电子货币的不确定性风险,应该考虑央行对电子货币的发行缴纳准备金,同时不断的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章程.电子货币对金融的影响和冲击[J].财经科学,2002. [2]孟爱霞,董建俊,安琳. 电子货币的发展对金融的影响透析[J].华南金融电脑,2005. [3]王倩,杜莉.电子支付科技影响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4]王小瑞.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探究[J].经济论坛,2011. [5]胡建国.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作者简介:葛晓伟(1981-),女,吉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成果:2009年5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发表文章,2008年5月《金融经济》,发表文章,2007-2008参与天津市人文社科项目。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葛晓伟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工学院 摘要:电子货币的出现代替了现金执行货币的职能,提高了清算效率,但因为电子货币的出现影响了居民持有现金的现状,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形,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过程及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电子货币的起源开始分析,浅析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8-01

应用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2001年我国加入WTO,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开放的五年中,我国顺应国际 大潮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初见成效,银行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步加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一行三会的金融 体制正式形成,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草案》和《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更成为中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真正 到竞争的激烈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顺利而稳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原理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过程。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黑箱”:货币政策操作→?→宏观经济变动。对“黑箱”观察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观点。Mishkin根据这些观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国际贸易起作用。本文以第一类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利率渠道(Interest Rate Channel),其二是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Other Asset Price Channels),其三是信用渠道(Credit Channels)。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利率渠道。这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Keynesian View),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IS-LM模型中:货币供应(M)影响利率(i),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E)影响。即:货币政策操作→M↑→r(市场利率)↓→I↑→E↑→Y(收入)↑。 (二)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q理论、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1.托宾q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对企业而言,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它们能通过发行少量股票而进行大量投资。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紧缩时)可得到:M↓→i↑→PS↓→q<1→I↓→Y↓(其中PS为股票价格)。 2.财富效应。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著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其毕生资财;金融财富是毕生资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紧缩时,就有:M↓→PS↓→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Y↓。 3.汇率渠道。该渠道描述的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标准模式,货币紧缩时,M下降导致国内利率i上升,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产出Y下降。 从以上对利率渠道与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被统称为货币渠道或“货币观”(Money View)。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 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 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我国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计划手段,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才在我国开展实施。我国中央银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也仅仅不过20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好的效果,一定时期内又表现不佳。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而正确分析这一问题不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而且对将来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有效性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文献综述 (3) 1.1.1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3) 1.1.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 (3) 第二章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5) 2.1 概念界定 (5) 2.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 (5) 2.1.2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标准 (5) 2.2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6)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6) 3.1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实践 (6) 3.1.1 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2008-2011) (6) 3.1.2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总结 (9) (9) 第四章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绪论 1.1文献综述 1.1.1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到:虽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内涵由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目标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他们又是服务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最终就在于考察中央银行运用政策手段能否借助中介目标最终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还认识到,理解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紧紧联系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可以展望,随着相关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理论学派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歧将慢慢减少,更多的融合。最后,为了更好地认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运用实证模型进行研究,充实我们的理论。 1.1.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 1 、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要增加社会产出。从这一目的考虑财政政策时效快,失效也快。但是货币政策由于政策传导问题,起效慢,但是后遗症也较小。两种政策在使用的后果的负面影响上有不同:财政政策效果直接但是对实际产出有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应用财政政策会将抑制一部分私人产出。从一般情况来说,私人投资要比政府投资有效率。挤出私人产出造成投资效率损失,所以财政政策应用都应该是短期的,暂时的。由于货币是中性的,对实际产出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 金融学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1.3 古典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在卢君生(2010)的《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对古典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货币政策无效。因为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当劳动市场偏离充分就业时,货币工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最终使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朱晶晶,肖存泉(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昌 330013;中国银行福清支行,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⑶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高企的现象,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年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以来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约1.7万亿元央票,正回购额超过1.8万亿元。银行为回收流动性采用了这么多政策,但必须看到,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仅到11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31 639.4亿元人民币,扣除央行净回笼的2.63万亿元,仅外汇占款一项,基础货币新增约5 000亿元。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基础货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但是绝对量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可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2007年,通过在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所回笼资金5.14万亿,但净回笼仅为8 200亿元,比去年增加不到一成。原因在于今年有高达3.6万亿元的央行票据到期,如果再加上正回购量,则到期资金量高达4.4万亿元。因此,虽然通过央行票据等收回了部分流动性,但这些央票以后还会到期,只是把更猛烈的流动性问题给推迟了,因此,很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压下去。

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_刘斌

收稿日期:2001-06-12 作者简介:刘斌(1967-),男,陕西人,管理工程博士,高级经济师,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建模、分配与预测,货币政策分析等。主要专著:《货币供求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 2001年第7期 (总253期)金 融 研 究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 .7,2001G eneral No .253 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 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刘 斌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北京 100800) 摘 要:本文基于货币政策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冲击及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如 何反应的分析思路,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在估计无约束向量自回归模型后,施加识别条 件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识别并得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然后在蒙特卡罗随机模拟的基础上 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冲击响应分析。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在短期会对实体经济部门 产生影响,在长期不会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但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货币供应量及贷款 等会产生永久性影响,而且货币政策冲击短期内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持续作用时间不超过40 个月。 关键词:冲击;冲击响应分析;向量自回归;识别;蒙特卡罗随机模拟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1)07-0001-09 一、引 言 近几年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向均衡状态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但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每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只有对各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为经济决策部门今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及政策组合提供科学的依据。 要分析各项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就要分析这些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以及经济对这些冲击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即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我们知道,经济系统时刻受到各种冲击的影响,这些冲击包括需求/供给冲击,内部/外部冲击、货币/财政政策冲击、暂时/永久冲击、名义/实质冲击等等,经济系统正是在各种冲击的作用下运行发展的。由于观察到的实际运行结果是各种冲击作用下的综合反应,因此我们在进行冲

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一、货币供应、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一)货币供应 1. 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传统的定义,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在现代的意义上,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国家某一时点上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和执行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的总和。从统计上看,货币供应量包括中央银行的现金发行和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现金具有绝对的流动性,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的流动性较低。 货币层次的划分:世界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便中央银行控制有所侧重,具体为: M0=现金(通货)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包括定期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M5=M4+政府短期债券和储蓄券 M6=M5+短期商业票据 其中,对M1到M3的监测和调节被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比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最看重M2,英格兰银行则注意M3,而日本银行强调的是M2+CDs。 2.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主体:传统和现代货币理论有的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有的认为是内生变量。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货币供应量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愿和决策,也取决于作为货币需求者的大量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决策,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创造出来。因为,第一,现代的现金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个别国家由财政部发行)。第二,商业银行本身具有存款货币的创造能力;第三,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受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第四,中央银行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 (二)基础货币 1. 基础货币的定义 指流通中的现金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表现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货币性负债总额。根据复式记账原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对应的是,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 对外资产净额+政府债权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金融资产净额。 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增减带动基础货币量增减:在中央银行的资产中,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基础货币量的变化则取决于各项资产增减变动相互抵消后的净值。基础货币是社会各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基础,因为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变动制约着银行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中央银行可以借创造基础货币的多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性负债,并对应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资产。中央银行对外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