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

一.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研究内容:

1.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

市场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

2.国际经济关系

生产的国际关系

交换的国际关系

3.经济关系的协调

国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

4.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

二.世界经济运行的动力与机制

(一)。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为世界经之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市场经济是指经济资源基本上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

1.价格是自由的、灵活的,能作为市场供求的指示器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也是世界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2.市场是开放的,生产要素、商品可自由流动而形成市场竞争

——是市场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也是世界市场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

3.决策是分散的

——是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

4.有完整的市场体系

——是所有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

世界经济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提供动力

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加强世界企业制度演变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跨出国界范围

——推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

——推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

——推动贸易量、贸易结构、技术的国际传播,金融工具的创新等

(三)。国家干预以及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

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

古典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

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新自由主义理论再次强调市场作用的重要性,但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的作用是强化市场的作用,避免市场失败

政府溢出效应——国家间政策相互作用——共同经济制度、共同行事标准——保证世界经济顺利运行必要手段第二讲美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

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现状

(一)经济发展

战后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50年代至6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

70年代“滞胀时期”

80年代低速增长和经济调整阶段

90年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时期

5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

1946至1973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5%,60年代达4.3%

持续增长达106个月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侵朝,侵越战争的刺激

③廉价原燃料的充足供应

④执行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政策,加强政府干预,减少衰退对经济的破坏作用

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

扩张性货币政策

经济复苏、高涨

充分就业、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加大

经济过热

通胀消除

消费投资减少,企业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产裁员,失业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

70年代陷入了“经济滞胀”之中,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率剧增与通货膨胀并存,货币贬值

①能源危机

②长期执行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反危机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与投资

扩张性货币政策

经济尚未完全复苏时

人们预期通货膨胀

要求增加工资

通货膨胀与更严重的失业并存

③美国国际收支连年逆差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80年代经济低速增长与政策调整

以供给学派理论为基础的“里根经济学”

主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并用

扩财:减税、政府补贴

①改革政府干预方式,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并用,通过刺激供给迅速增加就业,促进消费

②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放宽金融管制

通货膨胀获得抑制失业率下降经济增长过度较低,但出现持续92个月的持续增长,80年代后期出现“三高一低”局面高:财政赤字、外债、外贸逆差

低:美元汇价

9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时期

特点: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经济持续增长

①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调整

采取节支和增税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并采取“微调”型货币政策,刺激企业投资热情

②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在降低失业率,控制通

货膨胀,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作用

计算机

产品设计生产成本下降物价平稳

网络业生产管理自动化

就业增加需求上升财政收入增加

软件业

经济持续发展

③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促进市场竞争

④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大规模实行企业重组,企业兼并联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⑤推行“国家出口战略”,扩大出口,推动经济增长

⑥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新经济:经济增长建立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推迟经济衰退到来的时间,降低了爆发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在政策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出现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并存。

21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1.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硬件)无重大技术突破,影响软件业发展空间。

2.网络业被过度炒作,过度进入,形成泡沫。

3.债务的积累,影响消费欲望。

4.公司会计丑闻影响投资积极性。

5.外部冲击。

(二)经济现状

1. 经济实力最强大。

2. 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有居世界领先的味的科学技术。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易均居世界首位。

3. 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世界最高的。

4. 拥有世界最发达的第三产业。

5. 尚不能摆脱周期性经济衰退。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战后至70年代末平均每3-5年发生一次经济衰退,80年代以后经济周期拉长,危及次数明显减少,经济周期阶段性不明显。引起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1)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网络业的迅速发展是生产盲目性减弱,经济周期拉长。

(2)经济的高度国际化可以减轻危机到来时国内市场的压力。

(3)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改变和调控能力的提高。

(4)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生产能力成倍扩张,经营多样化使私人垄断资本增强了抵御危机的能力。

产品过剩问题,货币信用问题相对缓和,结构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成为引发经济衰退的主要因素。

二.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是一种“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主要盛行于美国、加拿大、

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

其特点:

(一)实行以私有制为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二)政府为自由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就业和物价稳定。

政府对经济干预以间接性和被动行为特征。

间接性:

1.创造一个政策环境,让人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2.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3.为私人企业提供服务。

被动性:只在“市场失败”导致经济形势恶化时才进行政府干预,干预的目的只是修改“市场失败”的直接后果,侧重点是保护市场竞争、保护市场关系,减轻经济波动。

政府经济干预的主要手段:

1.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

2.运用货币信贷政策控制经济运行。

3.法律是政府约束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重要手段。

4.加强对外经济关系的干预和调节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一,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推动出口发展。

第二,以立法形式协调管理,同时通过多边贸易谈判,不仅为美国商品拓展市场,而且保

护国内市场。

第三,以相互渗透为特征的政府与私人垄断关系

第四,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由国家政府系统设计的有关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政策目标和

政策的总和。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1.用法律促进和保护市场竞争

2.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人力资源的基础

三.日本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

一.日本经济发展

●46-50 恢复阶段

●50 -73高速增长

●73-80年代末低速增长

●90年代后衰退萧条期

战后发展迅速的原因:一.美国扶持

1.美国对日本垄断资本的扶持

2.对日本进行农地改革

3.对日本军事上的扶持

4.侵朝、侵越战争

二.廉价的原燃料的充足供应

三.不断扩大设备投资,注意设备更新

四.充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

五.及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六.经济结构变化显著

1.45-50战争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阶段,失业,资金短缺,农矿产品匮乏军事工业

2.50-73经济恢复,美国扶持,廉价原燃料供应,国内外外市场需求变化,重工业大发展

3.73、79年后资源密集型转向

4.80年代中期

出口为导向-内需为主导

1.扩大内需公用设施

A政府扩大投资

住房

B调整税收

C增加休息日

2. 增加海外直接投资

3. 增加进口

70年代初——能源危机、环境严重污染,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发展重点: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

效果:度过能源危机的难关。

80年代——日元升值,出口受阻。

经济结构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发展。

四方面措施:

扩大内需(政府扩大投资——住宅、公用设施、调整税收、增加休息日刺激消费);

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继续占领国际市场;

增加进口;

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效果:度过日元升值难关。

90年代的经济衰退。

91年3月——93年10月底一个衰退和萧条期

97年6月——99年9月底二个衰退和萧条期

第一次衰退是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政府政策失误。

泡沫经济——以泡沫来形容一个特定时期的虚假繁荣经济现象,他正像肥皂泡一样,尽管五光十色,却无实在内容,而且迟早要崩破。

日元升值和贸易保护主义是日本茶品出口受阻,导致事业发展受限制,人们的头投机心理是炒股票、炒地皮、炒房地产成为席卷全社会的滚滚热潮。由此推动了旺盛的总需求,呈现一片虚假“繁荣”

泡沫经济崩溃引发:

股票价格暴跌——需求下降——生产下降——银行呆坏账。

(投资乏力

失业)

房地产业亏损

第二次经济衰退主要因政府政策失误和东南亚金融危机。

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GDP世界第二,人均GNP世界第四;

工业产值世界第二,许多工业品产量与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汽车、钢铁、船舶、电子电气、石化产品

出口额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但资源和市场严重依赖国外。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差。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特点: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但国家通过产业政策、计划调节、行政指导等手段进行干预和导向。在经济管理上是一种“官产复合体”模式或“集体协调型”模式。市“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配合较“默契”的经济模式。

(一)在本质上和主体上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遵循财产私有、契约化和风险自担的原则。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二)政府主导型的宏观调控方式与手段。

1.政府经济计划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1)全国综合性经济计划:

(2)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和公布的各项产业和行业计划。

日本的经济计划具有连续性、非指令性特点。

经济计划编制的透明度较高。

计划制定的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宏观经济主体与微观经济主体的相互协调,因而经济计划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行政指导”的重要手段

产业政策的主旨是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私人企业进行“行政上的指导”。

企业界对政府的各项“指导”、“规劝”惟命是从,乐意接受“监督”。

3.政府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为实施国家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提供保证

政府系统金融机构贷款,由大藏省制定计划来控制其数量和使用方向。

——对风险大、收益低,但对经济和技术发展影响深刻的产业以投资保证。

——政府金融机构还起到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的作用。

中央银行“窗口指导”

——对民间银行它们的资金周转、贷款计划等给予非强制性的建议和劝告。

4.通过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

通过发放补助金——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技术更新。

通过减免税——促进电力、钢铁、机械等重点产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

通过对特定产业和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推动技术进步。

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

5.执行扶助性的对外贸易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机会

建立振兴出口政府机构——给出口企业降低腹水和增加补贴;向有关企业提供优惠中长期出口信贷;向出口有功企业发放奖金等。

50-60年代允许出口商组织出口卡特尔,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进口方面,实行最彻底的保护政策:

50年代初依靠外汇配额政策

50年代中期——60年代依靠关税壁垒

70年代——依靠非关税壁垒

80年代——结构壁垒

90年代至今——体制壁垒

6.经济立法是政府约束企业行为的准则

(三)“家族式”的企业管理制度

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以企业为单位建立工会

——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减少劳资矛盾。

(四)以相互持股、集体决策为特征的企业集团管理制度

——有利于集团内部的团结,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六大企业集团:三菱、住友、三井、三和、芙蓉、第一劝业银行集团

独立系企业集团:新日铁公司、日立、松下、富士通

(五)在企业集团中,综合商社发挥组织与中枢作用

——为企业集团提供原燃料、信息、销售网络,并为集团内企业获得贷款提供担保。

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丸红、日商岩井、日棉实业、伊藤忠商事、兼松江商

(六)实行系列化经营

——既促进中小企业竞争,又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联合,减少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四讲德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

一.德国经济发展概述

1949年5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苏战区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此后直至1990年10月两个德国分裂达40年之久。

东德西德

经济恢复1950年1950年

发展速度50年至85年国民收入翻三番50年至85年GDP翻三番经济体制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条件原有工业基础差

受到苏联的援助和扶持

参加经互会原有工业基础好

受到美国的援助和扶持参加欧共体

1990年德国统一之前中等发达国家,东欧工业强国,人均

GNP约$6000

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第三工业强国、第三

大外汇储备国、第二贸易大国、人均

GNP$20407

德国统一之后,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呈现10%左右的高失业率

二.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又称为“莱茵模式”,在西北欧国家比较盛行。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与实践家有:

瓦尔特·欧肯——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弗莱堡学派”首领。

弗兰茨·伯姆——弗莱堡大学法学家。

阿尔马克——前西德欧洲问题国务秘书。

艾哈德——前西德经济部长、总理。

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怎样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秩序。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以自由竞争为基础,政府进行适当干预和调节。

政府政策作用就是将个体利益的追求导向促进整体利益的实现。

——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供需平衡

——通过法制保障经济自由和市场竞争

——通过社会福利制度保障社会公平。

阿尔马克的公式: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政府调节+社会保障

(一)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离不开自由的市场价格,而“自由价格”又以“自由竞争”为动力。只有竞争,才能活跃市场,防止经济呆滞,提高劳动生产率。

鼓励国内竞争反对市场垄断的手段有:制订与执行《反对限制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设立反垄断的政府机构——卡特尔局;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主张国际竞争——积极推进地区和全球经济自由化

(二)坚持私有化,限制国有化

(三)政府适度干预

1.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政府经常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但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和货币稳定是“社会市场

经济体制”的特色。

2.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政府信贷监督局对金融信贷机构进行适时的监督

3.制订政策法规保护竞争,促进竞争。

4.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和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5.对于国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与劳务进行直接价格管理。

6.通过一些公有企业的活动执行国家经济政策

(四)强调社会均衡原则,实行社会保障和推行劳资“社会伙伴关系”

1.公正分配

收入随经济增长而提高

实行“人民股份”制度,保障职工与企业收入同步增长。

2.建立完备的社会福利网

包括社会保险——养老、疾病、失业保险

社会照顾——保护妇女儿童

社会救济——保护弱势群体

——缓和社会矛盾

3.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实行具有特色的“工人中产阶级化”,制定“联邦补习教育奖励法”,“联邦建筑法”三.三种经济体制的异同

共同点:

1.都以私有制为主导,都在本质上和主题上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作为政府经常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

3.都通过经济法规约束企业与个人行为以保护竞争和市场秩序的稳定。

差异:

1.政府调控目标与调控方式上的差异。

美国将失业和通货膨胀作为调控目标,德国则偏重于将货币稳定作为主要调控目标。美国政府干预体现被动性和间接性。

日本政府则相对更主动、直接干预,更强调事前的规劝和引导。

德国政府主张适度干预,体现以严谨的法规约束经济主体以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适时监督。

日本与德国都以国家计划给与私人企业以方向性指导,美国则不实行计划管理。

2.经济主体关系上的差异

美国经济模式更强调个人主义,经济主体之间是比较纯粹的市场关系,独立性强,彼此对对方的限制较少。

德国力求达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兼顾。个人对社会和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日本政府与企业,企业集团和企业内部均坚持协商原则,个人依赖于企业,企业受制于银行和政府,经济活动深受政府影响。

3.对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干预

三种模式都注重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干预。美国与德国主张对外积极倡导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创造外部发展环境。

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企业出口能力。

三种模式在加强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同时,都努力保护国内市场。

4.产业政策的差异

美国与德国的产业政策重点是为企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市场制度和政策环境。

日本政府则在产业发展规划上给予企业更多的“行政指导”。

5.企业制度上的差异

美国与德国实行自由雇佣制,企业与工人实行双向选择,形成竞争。

日本则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与工人形成“命运共同体”。

第五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一.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概述

战后初期的共同特点:

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生产水平低下,工业落后。

1.经济增长速度快

“亚洲四小龙”在60年代开始起飞,到70年代末成为新兴工业国与地区,90年代都已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与地区

东盟四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到90年中起初印度尼西亚外都已成为世界中等收入国家。

2.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亚洲四小龙也成为新兴工业国与地区

泰国和马来西亚基本达到新兴工业国标准

3.认识世界农产品的主要输出地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是传统农产品出口地。

新加坡和台湾是世界高产值农产品的出口地

4.具有较发达的服务业

香港和新加坡是世界交通、贸易、金融和国际旅游中心。

东盟四国是亚洲旅游中心。菲律宾是亚洲新兴金融中心

(二)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1.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影响深刻的经济理论

①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二元:发展中国家存在落后的农业和现代化的工业。

主张以加快工业化来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刘易斯模型:

落后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0,农村收入下降,城市工业收入相对较高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农业人口收入相对提高

城市工业能获得廉价劳动力

——工业扩大生产规模,在工资不便甚至下降的同时,产量、利润增加

——工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

——当农村过剩劳动力基本消失,城市工业劳动力仍显不足时

——工业工资上升,农村收入随之上升

——整个社会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经济增长加速

2.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英国经济学家

多马——美国经济学家

ΔY/Y=S/K

ΔY/Y——GNP增长率

S为国民储蓄

K为资本购入/产出

一国K值越大,GNP增长越慢

在技术水平不变,K值不变时,储蓄越多(积累越多)GNP增长越快。

3.纳克斯“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中国家存在贫困的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其根本原因是投资有效需求的欠缺。要打破这一循环,必须大规模投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要求部门间平衡发展。

但他不主张各部门都按统一比率发展,而应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小来确定不同的投资比率。4.恩格尔定律

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食品方面的开支比重会下降,工业品、服务方面的开支比重会上升。

(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1.以加快工业化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东亚国家与地区把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他们的主要战略目标,把工业化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泰国和马来西亚在强调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放松农业生产;

菲律宾和印尼重工轻农的倾向较明显;

“亚洲四小”则在牺牲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战略。

2.从替代进口迅速像出口导向战略转变

50-60年代的替代进口战略

主要政策工具:进口管制、保护关税、多重汇率政策。

机器以$1:5泰铢,消费品1:8

机器5万美元——25万泰铢消费品5万美元——40万泰铢

60-70年代出口导向战略

3.从不平衡发展向综合发展演变

包括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的综合发展

4.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制定国民计划,对发展速度,部门投资比例、地区发展等提出明确的政府设想。

建立公营企业,直接控制一些关键部门的发展。

利用经济杠杆知道市场经济,预防和克服经济不景气,抑制不利经济增长的因素。

以法律规范企业和个人的市场行为。

(四)“东亚模式”与亚洲金融危机。

东亚模式——经济开放程度高,资本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速度快,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泰国金融危机:

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

——长期贸易逆差——银行高利率引进(短期性、投机性)外资,弥补经常项目逆差。

——为获得高利益,银行投资高风险产业——高风险产业亏损——银行呆坏账

②泰铢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

——1997上半年美元币值上升泰铢跟着上升

——索罗斯炒作加上众多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亚洲金融危机

$1:20泰铢

与A银行作一笔期货交易:40亿美元:800亿泰铢

A银行索罗斯

以500万美元作担保向B银行贷1亿泰铢

——抛泰铢,造谣言

当$1:40泰铢

——以20亿美元筹集800亿泰铢,与A银行完成期货交易。

韩国金融危机

举债发展经济模式

——大量短期外债进入

——政府干预型融资——民间资本流向政府扶持产业

——产品积压,企业亏损——银行呆坏账

二.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一)对拉丁美洲地区影响深刻的经济理论

1.普雷维什的发展主义理论

世界经济建立在“中心”和“外围”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基础之上。

特点:“外围”(发展中国家)服务于“中心”(发达国家)

“中心”靠牺牲“外围”利益获得更快的发展,“外围”经济受“中心”支配。

主张: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和适当保护,发展制成品出口,有效利用外资,加强发展中国家合作和区域性合作。2.依附论

代表人物:阿明、弗兰克、桑托斯等。

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依附地位。

主张:改变依附型经济结构,走自力更生道路,加强相互合作,摆脱旧的、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主张建立新的国进经济秩序,以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80年代末以前经济发展战略

(一)50-70年代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

(二)国内储蓄率低,长期实行对外负债发展经济战略

(三)长期实行替代进口工业化战略,经济体现内向型特征

(四)实行严格的内向型政策

主要政策工具:进口管制、关税、汇率高估。

(五)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

——经济发展速度快,部分国家迅速工业化,但债务沉重。

——80年代深重的债务危机导致10年负增长

80年代末开始改革,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一)转向追求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适度增长战略

(二)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三)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经济开放速度加快,市场机制正在完善中,但债务依然沉重,经济稳定性差。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共同的调整方向:

1.在发展速度的选择上,从突出追求增长速度,转向追求适度增长。

2.在市场中心选择上,从以进口替代的内向型战略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3.政府较多地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祥减少政府参与,完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但不放弃政府对市场的适当监管。4.在产业结构选择上,从过去片面追求工业化,转向重视产业间的平衡发展。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同一方向调整的动因:

1.经济挫折是最直接的促成因素。

2.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以及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3.成功国家和地区的示范作用。

第七讲国际经济协调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各国政府为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并促进其发展,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联合干预和调节的政策行为。一.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

(一)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经济政策的“溢出”和“传递”效应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开放度、经济相互依赖性以及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过程。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国际化。

1.国家经济政策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传递和溢出

通货得国际传递:a国通胀——需求增加,进口增加——b国出口增加,需求增加,价格上涨——b国通胀

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a国扩张性财政政策——a国需求增加,进口增加——b国出口增加,收入、需求增加,通胀。汇率政策溢出效应:a国国际收支逆差——a国货币贬值——a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国出口减少,收入下降,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经济衰退。

2.国家经济政策通过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传递和溢出

(1)a国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①在固定汇率条件下:为维持与a国的固定汇率,b国不得不增加货币供给——b国通胀

②浮动汇率调间下:b国货币相对升值——出口减少——经济衰退

(2)a国经济过热,实行紧缩政策:

①a国紧缩性货币政策,a国利率上升——外资进入——a国货币升值——(资本市场关系紧密)b国外商撤资,经济

衰退。

②a国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债务减少,利率下降,外资流出,需求下降,进口减少。

——(贸易关系密切)b国出口需求减少,收入下降——衰退。

(资本市场关系紧密)b国外商流入,经济增长。

(3)a国经济衰退,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相反。

(二)国家与地区性危机相互波及与传递,使危机呈现世界型特征

60年代美元危机的波及与传递

70年代能源危机的波及与传递

80年代债务危机的传递

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传递

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

(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国际竞争加剧需要国际经济协调

二.国际经济协调的积极作用

1.减轻各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2.缓和国际矛盾与冲突

3.促进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

三.国际经济协调的层次与途径

层次:国家双边、地区多边、全球多边

途径:国家间谈判、区域经济组织、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发展与分类

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不受国界限制无阻碍地自由流动,有关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行超国家经济管理,协调经济政策,甚至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于60-70年代,第二次高潮发生于90年代中期以后。

欧洲

荷比卢经济联盟1948.1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1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1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60.1

拉丁美洲

拉美共同市场1960.2

拉美自由贸易区1962.8

加勒比自由贸易协会1968.5

拉普拉塔河流域协定组织1969.4

安第斯条约组织1969.5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1975.10

亚洲

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8

大洋洲

新澳自由贸易协会1966.1

非洲

西非关税同盟1962.5

中非关税与经济联盟1966.1

东非共同体1967.12~1977

西非经济共同体1972.6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1975.5

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1976.9

第一次高潮中,主要是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出现了一系列经济一体化组织。

欧洲经济区1994.1

美加自由贸易区1989.1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1

南方共同市场1995.1

东盟自由贸易区1993.1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11

美以自由贸易区1985.1

墨西哥-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1998年

新加坡-新西兰紧密经济伙伴协定2000年

日本-新加坡经济合作伙伴协定2002年

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2003年

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2003年

韩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2003年

新加坡与澳大利亚紧密经济伙伴协定2003年

第二次高潮中,大批亚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也加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行列。

自由贸易区——免除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商品自由流通,原产地规则

关税同盟——免除关税,对集团外实行同样的关税率。

共同市场——商品和生产要素可在成员国之间无国界地自由流通

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制订与实行共同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等。

完全的经济联盟——在上述点经济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制订单一的经济政策,实行完全的超国家经济管理,此时可以看作国家经济边界的完全消除。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1.科技革命进行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美国经济衰落,多中心格局的出现

3.国际分工以及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深入为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4.多边贸易体制矛盾重重,人们转向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旧称: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或西欧共同市场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与《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一起简称“罗马条约”)开始生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

1973年1.1英国、爱尔兰、丹麦。

1981年1.1希腊

1986年1.1西班牙、葡萄牙

1995年1.1奥地利、瑞典、芬兰

2004年5.1东欧十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塞浦路斯、马耳他。目前共25个成员国。

1992年的2月7日在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马约》

欧洲联盟拥有超国家的管理机构:

联盟理事会——决策机构;

执委会——执行机构;

欧洲法院——仲裁机构;

欧洲议会——监督机构。

欧洲银行——货币政策制订与执行机构

1.欧洲联盟(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①政治基础

A.战后初期特定的世界政治环境——美国对欧洲的渗透,苏联的威胁促成了欧洲的联合。

B.西欧民族矛盾的缓解有利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C.泛欧联合是欧洲人追求了几个世纪的梦想。

②经济基础

1)成员国之间经贸联系历来密切

2)经济水平接近

3)经济体制相似

③文化基础

风俗习惯预计消费偏好趋同,语言表达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容易沟通交流。像此的宗教与意识形态。

2 欧洲联盟的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主要内容:

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实现货币联盟。

(1)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集团内成员相互免除关税,对集团外地三国实施同样的关税率。

关税同盟的静态与动态效应:

静态效应——欧盟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成员国福利提高。

假设:法国、德国、美国三国,一种X商品。

6元/单位关税(同盟建立前)

35元法国德国30元

同盟建立后相互免税(对外共同关税11元/单位)

16或15元/单位关税

美国

20元

贸易创造效应——指在关税同盟条件下,商品由原先的高成本生产国转向有低成本同盟伙伴国提供,从而使关税同盟成员国福利提高。

贸易转移——因关税同盟是商品生产由原先的世界第成本生产国转向有同盟内高成本的伙伴国提供,从而福利降低。——法国消费者节约5元/单位,法国政府关税损失15元/单位。美国生产者缩小了市场。

欧盟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成员国福利提高。

(2)共同农业政策

A“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建立农产品内部市场,实行价格管理和价格保证。

第二,对集团外地三国农业产品的进口征收进口差额税。

第三,建立共同农业基金,用于对集团内部滞销农产品的干预收购,对集团农业产品出口的补贴,以及用于自足各国农业结构的改革。

B共同农业政策作用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b.农业收入和农产品自给率提高

c.稳定食品市场供给和价格

C.共同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a.共同农业政策的负面作用——农产品生产过剩

b.面临国际多边贸易谈判的压力——要求消除农产品出口补贴。

C.欧盟东扩——加大农业开支

③实施共同财政政策

有共同财政来源和共同的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增加和财政来源的优先性矛盾

④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

商品、人员、劳务、资本自由流动。

⑤货币联盟的实现

1991年1.1实现货币联盟

——采用统一货币,建立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欧洲中央银行),实行统一货币政策。

1998年11个欧盟成员国首批加入欧元区

1999年希腊达标后加入

——现在欧元区有12个成员国

2002年7月1日12个成员货币完全退出流通,但以使用欧元。

但以使用欧元的收益:

A.换汇成本、汇率风险消失——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B.欧洲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引起企业兼并浪潮,推动资产优化组合的国际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C.消费者可做出较为满意的选择。

成本:

A.欧元区国家政府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工具消失。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节面临挑战。

B.各国政府财政政策溢出效应影响货币稳定。

在经济发展不对称情况下:

A国经济过热,B国经济衰退

B国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B国需求增加,进口增加

——A国出口增加,需求增加

——对货币稳定构成威胁。

(四)亚太经济合作

1.区域概念

(1)环太平洋区域(太平洋盆地):包括亚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所有国家和地区:

(2)亚洲西太平洋地区:专指东亚、东南亚环太平洋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上的十四个亚洲国家和地区。

2.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1)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

日本:“环太平洋地区共同体”构想热。

(2)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

美国:“亚太经济集团”构想与讨论。

1981年,“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PECC)建立。

(3)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

美加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

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建立。

亚洲西太平洋地区内部经济合作圈的构想和建立。

“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东亚经济圈”、“黄渤海经济圈”、“图们江经济圈”、“大中华经济圈”、“地区成长三角”等。

(4)90年代末以后

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区建立掀起高潮。

新加坡-新西兰紧密经济伙伴协定2000年

日本-新加坡经济合作伙伴协定2002年

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2003年

3.APEC经济合作

21个成员: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越南、俄罗斯、智力、巴布亚新几内亚。

(1)合作目标

合作目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经济技术合作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货物、服务、资本能在区内自由流动。

经济技术合作:双方共同投入资源(资本、技术、设备、人员),共同分享利益。

(2)合作方式

合作原则——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

决策方式——摈弃谈判、采取协商一致的决策方式。

合作运作方式——不设超国家组织机构,没有超国家共同政策与正式的制度性约束

制约机制:

第一.单边行动计划由领导人会议承诺

第二.集体行动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实行

第三.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由集体评审监督

——政府创造政策环境,企业自动参与合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3)合作各方的态度与政策

①美国的态度与政策

A.主张建立正式经济组织,以契约约束各经济体。

B.坚持全面市场开放原则

C.坚持对非成员互惠原则,避免“免费搭车”。

D.将APEC作为WTO试验场。

E.主张建立APEC争端解决机制,建立仲裁机构,确定仲裁程序和约束准则。

F.主张将政治安全问题纳入协商议题。

②日本的态度与政策

A.认为APEC应是松散性的论坛,不实行谈判。

B.坚持非歧视原则

C.主张实行渐进方式,坚持单边行动自主原则。

D.主张经济技术合作

③发展中成员态度与政策

东盟的态度:

A.APEC不能是一个封闭性的经济集团——开放型

B.A PEC不能对其成员发号施令——非制度化

C.要以平等互利、公平为原则,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差别,主张渐进性——不主张全面开放

D.在APEC合作中要保持东盟的一致性与内聚力

中国的态度:

A.坚持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经济技术合作应与贸易投资自由化并行

B.不能改变APEC的性质——经济组织——政治、安全问题不应纳入协商议题

(4)发展阶段

①1989年-1992年初创、扩大时期。非官方性特征显著。

②1993年-1997年大发展时期。成为官方性论坛。

1994茂物会议

1995大阪会议

1996马尼拉会议

③1998年-1999年分歧徘徊时期。发达成员强调加大开放力度。发展中成员要求经济援助,要求损失补偿。

——部门提前自由化计划落空

2000年以后——寻找共同点

2000年主要议题加快电子商务

2001年加强信息沟通、人力资源开发,加强金融合作与开放

2002年反恐,支持新一轮WTO谈判的启动。

前景:不会放弃。

4.亚太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

2001年11月中国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2002年签订日本-新加坡经济合作伙伴协定

(五)亚太经济合作的障碍

政治障碍——国家和地区间的矛盾与争端。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大国威胁论。

经济障碍——经济实力的差距大、贸易保护主义。

五.全球性国际经济协调

全球经济协调的三大支柱——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一)全球贸易领域多边协调

关贸总协定(1946-1994)与世界贸易组织(1995--)——唯一的永久的处理国际贸易问题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6年由美国提议,1947年10月23国签署的《临时适用协定》,该协定在1948年11月生效。前六轮谈判主要议题——关税减让

第七轮谈判(东京回合)主要议题——关税减让和消除非关税措施

第八轮谈判(乌拉圭回合)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农产品市场开放,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出口补贴和反补贴等15个议题。

世界贸易组织是通过(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正式批准生效的国际组织。

新一轮谈判关注的议题:农产品市场开放、投资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信息技术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

世界贸易组织是通过《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正式批准生效的国际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是常设的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正式组织

(2)管辖范围广泛

(3)成员不分大小,对多边协议必须一律遵守,以一揽子方式接受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4)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具有法律约束力。

(5)成员广泛性,涵盖了世界贸易95%

世贸组织的职能:

(1)管理诸项多边协定

(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

(3)处理贸易争端

(4)监督各成员的贸易政策

(5)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

(6)与其它国际组织展开合作

WTO成员享有的权利

1.享受其他成员方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2.享受其他成员方提供的关税减让或承担进口增长义务的权利——贸易自由化原则

3.享受其他成员方取消或减少数量限制和其他贸易限制的好处——公平贸易原则、市场准入原则4.有获取其他成员方对贸易政策和措施等方面资料的权利——透明度原则

5.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能获得综合平衡——互惠原则

6.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

WTO成员的基本义务:

1.给予其他成员以最惠国和国民待遇

2.给予其他成员方以关税减让或承担进口增长义务

3.取消或减少数量限制和其他贸易限制

4.向其他成员方提供贸易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的资料

5.应邀于其他成员方进行磋商与协商,解决贸易争端

6.缴纳会费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复习 考纲学习: 1. 了解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2.掌握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五种文学观念 3.理解文学嬗变的原因 4.理解“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 1. 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 文学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是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 客观存在只是纯然的存在,并不能被我的感觉所掌握,那就不能成为我的对象,存在的关系也就不会建立,文学活动还不能形成。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

《世界经济概论》简答题

《世界经济概论》简答题 1、分析当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层次的水平结构。 第一层次:发达国家,指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机制成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共有20多个,其GDP占世界的75%。 第二层次:发展中国家,指二战后独立的、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又处于发展中的亚非拉国家。目前这类国家数量最多,GDP占世界的20%左右。 第三层次:最不发达国家,指经济上最贫困落后的国家。目前共有50个。 2、简述按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划分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业化国家,指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英国,荷兰。 第二层次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指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简称尼克斯。如新加坡,韩国,泰国,墨西哥,巴西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第三层次是发展中工业化国家,主要指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有100多个,这些国家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结构中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等。 3、简述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模式。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 ①美国为代表——经典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宏观需求管理 ②日本为代表——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及诱导 ③德国为代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注重立法建立经济秩序 ④法国为代表——指导性计划模式:制定全国性的指导计划 ⑤瑞典为代表——福利市场经济模式:福利制度完善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经济):中国为代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挡 ②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③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的地位日益重要 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 ⑤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5、战后世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表现。 ①“脱农化”与农业现代化:人口、劳动、资本与资源越来越脱离于农业部门,农业在整个国民收入和总体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比重下降,正在向工厂化,离土化转变。 ②工业内部结构日益高度化: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由劳动密集加工业向资本密集制造业,再向技术集约型创新产业转变。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 A.国际商品市场 B.国际人才市场 C.国际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 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以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的是()。 A.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 B.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 C.传染病的国际蔓延 D.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营业规模B.经营环境 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改善了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5.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8.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 投资者拥有企业控制权 B. 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C. 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D. 投资周期长、风险大 9.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A.全面性和世界性 B.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C.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10.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包括()。 A.对外贸易总政策B.自由贸易政策 C.保护贸易政策 D.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11.米德冲突发生在()。 A. 固定汇率制度下 B. 浮动汇率制度下 C. 任何汇率安排下 D. 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 12.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A.投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B.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C.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D.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世界经济学概论期末名词解释和论述

1.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由于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因此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 2.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4.欧元:是由1992年为建立欧洲经济货币同盟(EMU)而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所确定的。欧元是欧盟中17个国家的货币。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负责管理。 8.发展中国家:(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即指经济上较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9.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