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讲义(排版)-三字经派,青岛市中医院油印内部资料整理

小儿推拿讲义(排版)-三字经派,青岛市中医院油印内部资料整理
小儿推拿讲义(排版)-三字经派,青岛市中医院油印内部资料整理

小儿推拿讲义

青岛市立中医院

小儿推拿讲义目录

第一章概说 (1)

一、推拿的起源 (1)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1)

三、推拿学派 (2)

第二章推拿手法 (4)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4)

二、穴位分型 (4)

三、推拿手法 (5)

1、推法 (5)

2、拿法 (6)

3、揉法 (7)

4、运法 (7)

5、捣法 (7)

6、掐法 (8)

7、分法 (8)

8、分筋法 (8)

四、推拿次数 (9)

五、注意事项 (9)

第三章常用穴位 (11)

一、脾穴 (11)

二、肝穴 (12)

三、心穴 (12)

四、肺穴 (13)

五、肾穴 (14)

六、胃穴 (14)

七、大肠穴 (15)

八、小肠穴(附利小便穴) (16)

九、八卦穴, (16)

十、运水入土穴 (17)

十一、运土入水穴 (18)

十二、板门穴 (18)

十三、小天心穴 (19)

十四、四横纹 (20)

十五、小横纹 (21)

十六、二马穴 (21)

十七、外劳宫 (22)

十八、阳池穴 (23)

十九、天河水穴 (23)

二十、退六腑穴 (24)

二十一、上三关穴 (25)

二十二、威灵、精灵 (25)

二十三,五指节 (26)

附小儿推拿穴位图 (27)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31)

一、感冒 (31)

二、支气管炎 (33)

三、肺炎 (35)

四、顿咳(百日咳) (37)

五、麻疹 (39)

六、腹泻 (42)

七、痢疾 (46)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49)

九、口疮 (51)

十、便秘 (52)

十一、脱肛 (54)

十二、遗尿 (55)

十三、水痘 (56)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 (57)

十五、痄腮(腮腺炎) (58)

十六、急惊风 (60)

十七、慢凉风 (63)

第一章概说

一、推拿的起源:

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据根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法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小儿推拿两种。

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惟厂普及。

三、推拿学派

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于小儿。

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

第二章推拿手法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清(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

医者在操作时,必须手法稳定,穴位准确,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穴位分型:

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

种类型。

1、点型:

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如小天心、二马等穴。

2、线型:

人体某部位的二点申间的连线,这个长形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

3、面型:

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加八卦、板门等穴。

三、推拿手法: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手法。

1、推法:

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

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

2、拿法,

医者右手拇食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的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一般用于点型穴位,例如缓解痉挛拿列缺穴。也是儿科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如推拿结束拿威灵,精灵。

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

3、揉法,

医者以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按在忠儿某部穴位上,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

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

4、运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的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

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多用于面型穴位。

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穴。

5、捣法:

医者以左手托住患儿之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

6、掐法:

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胖感称为掐法。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

7、分法:

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

例如,分阴阳穴。

8、分筋法:

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的疗效,适用于肢体瘫痪等症。

以上推拿八法,适用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

附:提捏手法:

两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将患者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的灵活动作,叫做提捏手法。例如:提捏大椎穴。

四、推拿次数:

推拿的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一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2000——3000次,大约需要10分钟到15分钟。推拿次数与年龄、病情成正比。年龄大病情重的推的时间宜长,手法宜重。婴儿或病情轻者,推的时间宜短,手法宜轻,一般推一次约需30分钟,每日一次,重症可一日二次。

五、注意事项:

1、医者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深厚的无产

阶级感情,全心全意地为人氏服务。

2、施术前要备好滑润剂(如滑石粉等)要洗手,修短指甲。

3、推拿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可过凉过热,空气要流通,在严寒季节,医生双手不可过凉,以免患儿产生惊俱,造成操作时困难,治疗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邢侵袭,加重病情。

4、患儿的姿势要适宜。在操作时先施行一些不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手法,力求合作,然后再作较为痛的手法,如提捏大椎。

5、操作手法耍轻重适宜,用力均匀。

在临床治疗申,:泌须要有熟练手法,根据辩证施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一个推拿医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注意手法的锻炼,以达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的要求。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章常用穴位

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①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②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馒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

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毗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

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

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肾:向心性推之

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钦等。

六、胃穴:

1、部位:由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胃一一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

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

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①清大肠———离心性推之。

②补大肠———向心性推之。

③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

1、部位:小指内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附:利小便穴:

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

九、八卦穴:

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圆圈即是八卦穴。属

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gen)、震、巽、离、坤、兑)

2、操作方法: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至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

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至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4、主治:胸闷肤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

1、部位:由小指尖起至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

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

3、作用:润燥通滞。

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

1、部位,由拇指尖起至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

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

3、作用:止泻。

4、主治:腹泻。

十二、板门穴:

1、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大穴。

2、操作方法:

左右旋砖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

3、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4、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

1、部位: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广――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

3、作用: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

4、主治: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饮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

凡眼疾:眼球上翻――向下捣。

眼球下翻――向上捣。

眼球左翻――向右捣。

眼球右翻――向左捣。

十四、四横纹:

1、部位: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掌指关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面或螺纹面,来回推之。

3、作用: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淤结。

4、主治: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

十五、小横纹:

1、部位: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握拳小指侧掌横纹头)

2、操作方法:

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

3、作用:消郁热、化痰涎。

4、主治: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皆良。

十六、二马穴:

1、部位: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缝陷中与手掌兑宫相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揉二马――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小指屈于掌心,以右手拇指左右揉之。

3、作用:大补元气、健脑补髓、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4、主治:先天不足、气虚喘嗽(慢性气管炎)、脱江、疵气、小便闭塞或不利、虚火牙疼、瘫痪、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均宜之。

十七、外劳宫:

1、部位: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同二马,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呈90度角,使穴位显出。

3、作用:温中去寒,安蛔止疼。

4、主治:下寒腹疼(一切腹痛均宜,如肠梗阻、肠套叠等),住来寒热、胆道蛔虫、久泻不止、透发痘疹、疝气气脱肛、夜啼症、感冒风寒,揉之取汗,一切虚寒症均有效。

十八、阳池穴:

1、部位:腕后二寸陷凹申(相当针灸的外关穴部位),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揉阳池――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部,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揉之。

3、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疼。降逆清脑。

4、主治:头晕头痛(答种类型之头疼均宜)、鼻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

十九、天河水穴:

1、部位:前臂正面,由掌根到肘弯横纹中间一条直线,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推天河水一一向心性推之,称清天河水(此穴无补法)。

3、作用: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安神镇惊、利尿。

4、主治:急热惊风、惊啼烦躁、弄舌、重舌、口疮、感冒发热、咳嗽、腹泻、麻疹、尿少等症。

二十、退六腑穴:

1、部位:前臂内侧线,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离心性推之,称退六腑。

3、作用: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

4、主治:高烧、急惊风、实热痰喘、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热症宜之。

二十一、上三关穴:

1、部位:前臂外侧缘,由掌根直上至曲池穴,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向心性推之,称推上三关。

3、作用:培补元气、凋和气血、能发汗,对疹毒内陷、隐疹不出等有显效。

4、主治,表虚自汗、麻疹不透、先天不足、小儿瘫痪等症。

二十二、威灵、精灵:

l、部位:威灵——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靠近食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精灵——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小指掌骨之间,靠近无名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

3、作用:舒筋和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

多在急救时配合使用,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二十三、五指节:

1、部位:手指各关节处。

2、操作方法:

医者以拇食二指相对掐之。

3、作用: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慢惊风,能加强各穴功能,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一、感冒:

病因:

四季均有发生,尤以秋冬季最常见,多因气候突变,遭受风寒侵袭,肺气不宣所致。

症状:

发冷发烧,头疼体疼,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溲赤等。

治则:解表散寒清热。

取穴:

1、发热轻的(37.5度一38度)

平肝肺10分钟天河水15分钟掐五指节

2、发热较重的(38.5度一40度)

平肝肺10分钟退六腑15分钟提捏大椎掐五指节,

3、兼症:

鼻塞)——加阳池(10分钟),呕吐——加清胃(10分钟),嗽重——加八卦(10分钟)以上治疗每天一次,一般的感冒,推拿一次就可好,最多2一3次可愈。推拿以后4一5小时左右,会发热更高一些,这是邪热外表之象,热持续2一3小时,则汗出烧退病愈。附:治感冒验方:

1、生姜二钱生葱白三寸大枣四个水煎顿服。

2、荆芥薄荷苏叶各二钱水煎服。

3、绿豆五钱生姜三片葱白一个青萝卜片一两水煎服出汗。

二、支气管炎

病因:

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亦可由理化性刺激如煤烟、灰尘、寒冷空气刺激引起发病,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症状与治疗:

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有感冒症状,继则咳嗽加重,可有发烧、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以后痰渐多。

取穴:

①八卦(10—15分钟)平肝肺(10分钟)清胃(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

若喘重——改逆八卦(10分钟)

发热38.5度以上改用六腑

②喘重痰多(肺部有湿性罗音)

去清胃加小横纹。

③唯独喘重少痰或无痰(肺部有干性罗音)

去小横纹改用四横纹。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如反复发作可成慢性。

症状与治疗:

轻者仅早晚有刺激性咳嗽,重者可有发烧,咳嗽,吐痰明显,活动后喘,呼吸可带哮鸣声,日渐消瘦等。

取穴:

①可先按急性气管炎治疗,推二次后改用补法:

二马(10分钟)补脾(10分钟)平肝(10分钟)补肺(10分钟)

②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出现发烧、喘重、痰多,此是虚中挟实症,冶宜清补兼施。

取穴:

a、逆八卦(10分钟)二马(10分钟)四横纹(10分钟)清胃(5分钟)六

腑(15分钟)

二马(10分钟)补脾(10分钟)清肺(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

附:治气管炎验方:

①霜桑叶适量烧水喝。

②桔梗炙甘草百部根各两钱,水煎服。

③梨一个川贝母一钱切开梨去核,把川贝末填入梨核空处,把梨紧合起来,蒸食或煮水吃。

④中成药:三蛇胆陈皮末或三蛇胆川贝末,按说明服。

三、肺炎:

病因:

以肺炎双球菌多见,其次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茵等,多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该等急性传染病。以冬春两季多见。

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有时有呕吐,继则出现呼吸急促,鼻翼煽动,鼻唇紫绀,痰气上壅,烦躁不安,甚则出现高烧抽风,呕吐昏迷。

取穴:

①逆八卦(10分钟)平肝肺(10分钟)小横纹(10分钟)六腑(10分钟)

若高烧引起惊厥加捣小天心

若头痛鼻塞揉阳池

②治疗后体温下降,咳喘减轻,少痰或无痰(肺有干罗音)

改用:八卦(10分钟)平肝肺(10分钟)四横纹(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附:治肺炎验方:

①麻黄 1-2钱,杏仁2-3钱,生石膏8钱-1两,生甘草1钱,水煎服。

②葶苈子2钱,大枣3钱水煎服。

四、顿咳(百日咳)

病因:

本病是由百日该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任何年龄的小儿均可感染,但以乳幼儿多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故又名百日咳。

症状特征: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了有吼声,咳时面色潮红或口唇青紫,涕泪交迸,引吐痰食,夜甚于昼,甚则鼻衄。痰中带血,舌下有小粒溃疡,颜面浮肿等。

治则:宣肺泄热豁痰止咳。

取穴:

①逆八卦(15分钟)小横纹(15分钟)清胃(10分钟)天河水/六腑(10分钟)

②痉挛期,咳嗽痰稠,咯吐不利:逆八卦(10分钟)小横纹(10分钟)六腑(10分钟)小天心(5分钟)

或肺俞拔火罐2一3次,可缓解痉挛。

③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

二马(10分钟)清补脾(10分钟)小横纹(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

附:治痰要穴:

燥痰(干性罗音)——四横纹湿痰(湿性罗音)——小横纹

热痰(脉滑有力)——六腑寒痰(脉弦滑)——外劳宫

虚痰(脉弱无力)——二马

附:治百日咳验方:

1、鸡苦胆一个白糖适量

用针刺破鸡胆,将胆汁烘干、加入适量的白糖,碾末调匀,一岁内分三天服完,二岁两天服完,二岁以上一天服一个,每天分2—3次服。

2、大蒜五钱白糖两

大蒜捣烂加糖,开水一杯,浸泡五小时,每日一剂。三次分服,连服4一5天。五、麻疹

病因:

是由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广泛的实行了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大大降低。

症状:

初起有发热,流涕,目赤,羞明、眼泪汪汪等,明显上感症状,继则呕吐,大便稀、发烧2一3天可于颊部粘膜及唇内侧出现白色点状麻疹斑,一般发热3天,开始出疹,先自耳后、颈部开始,渐及面、胸背、四肢,透发后公一8天开始消退,留下棕色色素沉着斑。

取穴:

1、正常疹子:发烧不高(39度以下)

平肝肺(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清胃(10分钟)

2、高烧(39.5度一40度以上)麻疹透发不好(并发肺炎)。

六腑(20分钟)平肝肺(10分钟)清胃(10分钟)

喘咳重者加八卦。

3、黑疹子——疹色紫暗,高烧喘嗽,一般多因用发物太过,热甚而致;或护理不当,过于保暖。治宜,大用清热解毒之法,佐以透发。

取穴:外劳(20分钟)六腑(15分钟)平肝肺(10分钟)清胃(10分钟)喘重一一加四横纹,惊悸抽风一一加小天心。

4、白疹子一一疹色淡白,稳而不透,昏迷嗜睡,四肢发凉,面白唇青,泄泻等。此乃气血虚弱,元阳不足,不能抗毒外出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透毒。

取穴:

①多推:外劳宫、平肝肺、二马、天河水。

②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改用下穴,

多推:三关、平肝肺、外劳宫。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若再不出者,可用刮感法,用硬币沾水在前后肋间刮之,或刮分八道穴也可。

附:治麻疹验方:

①芫荽适量,烧水服,是最好的发物,疹出不透可用鲜芫荽蘸热黄酒搓五心,麻疹很快可出。

②透发麻疹,芫荽两棵,鲜茅根五钱,水煎代茶。

③蓖麻子去皮和鲜萝叶捣烂,搓五心,疹可随之而出。

六、腹泻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主要由于消化道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所致,可分四型。

1、伤食泻:

病因:乳食过饱、恣食肥甘、损伤脾胃。

症状:口嗳酸气、口渴恶食、腹热胀满、泻时腹痛、泻后痛减,小便赤涩,大便色黄白、臭如败卵、或兼呕吐。

伤乳泻者,大便色黄白,内有奶瓣,或呈蛋花样。

治疗:

①轻症一一大便日5一6次

取穴:八卦10(分钟)清胃(15分钟)天河水(15分钟)

重症——大便日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取穴:八卦10(分钟)清胃(15分钟)天河水(15分钟)利小便(10分钟)腹痛重者加揉外劳宫(10—15分钟)

③日久病实体虚者,大便消化不良、尿黄、脉滑无力者。

取穴:八卦(10分钟)二马(10分钟)清胃(10分钟)六腑(10分钟)

2、热泄:

病因:内因肠胃积热,外感不正之气,以致运化失职而发之。

症状:泄时暴注下迫,大便色黄赤,泄多黄水,有热臭,口渴烦躁,腹痛身热,溲少而黄,肛门灼热。

取穴:

①六腑(15分钟)清大肠(15分钟)清脾胃(10分钟)下推七节骨

②八卦(10分钟)清胃(10分钟)六腑(15分钟)

推1—2次症状减轻,可酌情改用,八卦(10分钟)清胃(15分钟)天河水(15分钟) 平肝(5分钟)

8、寒泄

病因: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以致寒邪凝结中焦、脾失运化所致。

症状:腹疼肠鸣,泄泻清彻,或白水泻,或色绿,小便清白,面色淡白,口气温和等。

取穴:外劳(20分钟)清胃(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

4、脾虚泻

病因:体质素弱,饮食不节而患泻泄;或久泻伤脾,失司健运。

症状:食后作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色淡黄,重则完谷不化、腹胀不渴、面黄饥瘦、不思饮食等。

取穴:①轻症:外劳(10分钟)清补脾(10分钟)平肝(5分钟)有热者加天河水

②重症:二马(10分钟)清补脾(10分钟)清补大肠(15分钟)

附:治腹泻验方,

①炒神曲、焦山渣、炒谷麦芽各三钱、鸡内金(一?)钱,水煎服。

②鲜白扁豆花(一)?两,水煎服

③伤暑腹泻:火(藿)香二钱、炒扁豆三钱、生车前子三钱,水煎服,加白糖适量日分三次服。

④脾虚泄泻——炒山药、生山药各等量共研细末,小米汤或开水送下。1一2岁每次服3分(重量),3一5岁每次服5分,5岁以上每次服一钱。

⑤无花果枝、叶适量烧水洗脚及小腿。

⑥高粱(一?)两白矾二钱,将高粱炒熟与自矾混合,共研细末,每次服(一?)钱,

日三次开水送服。

七、痢疾:

病因: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夏秋季肠道传染病,主要由于恣食生冷,或食被污染的食物,内伤脾胃,外感暑湿疫疠之邪,而生湿化热下注于肠,酝酿成痢。

主要症状:

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含有脓血。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1、急性痢疾:分两型:

①赤痢:痢下色赤、腹痛、里急后重、烦渴引饮、喜冷恶热、小便短赤、舌赤唇干。

②白痢:痢下色白、肠鸣腹痛、面唇青白、渴喜热饮、小便清白。

治则:温中化湿,利气调中。

取穴:外劳(10分钟)清补大肠(15分钟)清补脾(10分钟)

有热者加天河水,平肝。体虚者加二马。

2、慢性痢疾:急性期治疗不充分,以致病程迁延二个月以上者为慢性。

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或大便次数较多,而脓血便不明显。

治则:补中益气,清肠固涩。

取穴:

①清补大肠,独穴推40分钟效佳。

②外劳(15分钟)、清补大肠(15分钟)、二马(10分钟)、平肝(5分钟)

附:治痢疾验方:

1、白头翁三钱、黄拍二钱、黄连一钱、秦皮二钱,水煎服

2、葛根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3、紫参三钱,水煎代茶。

4、鲜马齿苋二两,大蒜二瓣,共捣烂一次服下。

八、宿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母奶不足或喂养不当所致。或早产儿,长期生病如腹泻,慢性痢疾,结核病等也常是致病原因。

症状:

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肚大坚硬、青筋暴露、懒进饮食、大便臭秽(长期消化不良)、小便混浊。

治则:消导攻积、补脾健胃。

取穴:

①二马(15分钟)、补脾(15分钟)、平肝(5分钟)

腹胀重——加四横纹,有痰者一一加八卦

②腹痛明显者改用:外劳(15分钟)、补脾(15分钟)、平肝(5分钟)

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病有特效

附: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位于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中节纹。

针四缝可以清热除烦,通调百脉,治疗疳积,特别适用于烦躁明显者。

附:治疳积验方:

①鸡内金三钱、山楂二两,共研细末,每次服5分,每日两次。

②肥儿丸按说明服。

九、□疮

病因:

口疮是指口腔粘膜,发生的炎症性的病变,多见于上感或高烧之后。多因内热蕴于心脾二经,循经发于口舌所致。

症状:

舌尖红赤,舌有白色溃荡,流口水,往往因疼痛而吮乳困难。重者发烧,烦躁不安。

取穴:①清胃(15分钟)、天河水(15分钟)、四横纹(10分钟)

②清脾胃(15分钟)、天河水(10分钟)

发烧——改用六腑;流口水重——加小横纹;烦躁惊悸——加小天心。

外用柿霜、西瓜霜,或冰硼散涂口腔。

附:治口疮验方:

1、吴茱萸末五钱,分二次用醋调成糊状,糊患儿足心,用布固定,晚上敷,次晨取下。

2、生地五钱、木通二钱、竹叶二钱、灯芯五分、甘草稍钱,水煎服。

3、石榴皮,烧存性,研为细末,搽口内,每日二次。

十、便秘

病因:

多因喝水太少,肠中积热,或没有养成按时排便的刁惯;营养不良,致大肠机能不正常而引起。

症状:

大便秘结,排便费力,几日一行,重肛门裂出血或脱肛。

取穴:

①清补脾(10分钟)、清大肠(15分钟)、运水入土(10分钟)、平肝(5分钟)

②略带热象者:

运水入土(10分钟)、清大肠(15分钟)、平肝肺(10分钟)、天河水(5分钟)

腹胀加四横纹。

③独揉神阀10一15分钟,很效。

附:治便秘验方:

1、麻仁滋脾丸

2、肥儿丸

3、润肠饮:蜂蜜三钱、盐五分,两岁者一次服下。

十一、脱肛:

病因:

多由小儿体弱,脾肺气虚,或泻痢日久所致。

症状和治疗:

①肛门脱出不收,红肿刺痛,作痒者,属实热。

取穴:

清大肠(10分钟)、八卦(10分钟)、外劳(10分钟)、六腑(天河水)10分钟

附:治脱肛验方:

刺猬皮粉二两和面半斤加蛋、糖适量调味,烙小饼20个,随意服之。

十二、遗尿:

病因:

多因下元虚寒、膀恍不约所致。

症状,

平素体弱、面色苍白、肢冷无力、饮食无味、白天小便频数、夜间梦中小便自遗或大便搪泻等。

取穴,

①体质虚弱者:

二马(20分钟)、补肾(15分钟)、运水入土(10分钟)、平肝(5分钟)

有热者加天河水。

②身体尚健者:

清补脾(10分钟)、清小肠(10分钟)、天河水(5分钟)、平肝(10分钟)

附:治遗尿验方:

1、桑螵蛸、益智仁各五钱、水煎服

2、鸡肠一具,焙干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次一钱至二钱,开水送下。

十三、水痘:

病因:

多为湿邪内蕴、时邪外袭、郁于肌表而发。

症状:

初起具有上感症伏,发烧、畏寒、面赤烦躁惊惕,或上述症伏轻微,在不知不觉中出痘,先面颈—胸背—四肢,初为米粒大小红赤色疹子,突出于皮肤之上,一出即灌清浆,作痒,随出随魇,数日结痂脱落。

取穴:

①高烧:六腑(20分钟)、清胃(10分钟),咳嗽烦躁加平肝肺、惊厥加小天心。

②低烧:清胃(15分钟)、天河水(15分钟)、清肺(10分钟)

一般推拿一次即可,痘出后不需要再推拿。

护理注意多喝开水,不要吃酸、凉的食物。

附:治水痘验方:

1、双花三钱、连翘两钱、薄荷一钱、蝉退一钱,水煎服。

2、芦根五钱,烧水服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

小儿推拿三字经

小儿推拿三字经

————————————————————————————————作者:————————————————————————————————日期:

原文地址:小儿推拿三字经摘自《幼科推拿》赵鉴秋编著作者:阿瑞 《推拿三字经》为光绪年间(1877年)徐谦光所著,尚未见刊本。青岛市中医院于1958年根据李德修老师收藏多年的抄本,油印了数十册,作为学习李老小推拿经验的资料。因李老已谢世多年,作者曾向其后人寻求原手抄本而不得。现仅以青岛市中医院1958年的油印本为依据,作以浅释。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推拿三字经》所记载的推拿技法,多为治疗当时民间流行的某些成人及小儿疾病时所用,尤其对痢疾、腹泻、脱肛、霍乱、瘟疫、痨瘵、痰喘、疮肿、惊风,癫狂、牙痛、腹痛等病的症状、诊断、取穴、预后、疗效等方面,叙述较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认识和提法,显然不适合于当代。为尊重原著,全面反映推拿三字经派的特色,作者一并作以浅释,而不只拘于小儿。仅供参考。 清代民间无钟表,推拿计时靠计数,故《推拿三字经》中有“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等词句,均指推拿次数而言。推拿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是根据病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灵活掌握,临床治病不必拘泥此数。 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 宜熟读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1、感冒 平肝清肺10 天河水15 掐五指节3遍 发热重:+推六腑15 提捏大椎10次 鼻塞重:+揉阳池10 呕吐:+清胃10(运八卦) 咳、痰:+运八卦10 痰盛+清补脾10 伴惊风:平肝30 清肺15推天河水30 惊觉角弓反张目上翻+下捣小天心2分钟斜视相反方向捣 夹滞:+运八卦15 清脾(胃)10 便有食:+清大肠10 2、寒热往来 分阴阳10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5 3、急性支气管炎 运八卦15 平肝清肺10 清胃10 天河水10 发热超38.5+推六腑10 喘重改为逆八卦 喘重湿罗音+小横纹10 喘重干罗音+大四横纹10 慢性支气管炎 按急性操作两次后改用补法 揉二马10 补脾10 平肝清肺1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方法一:逆运八卦10 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清胃5推六腑15 方法二:揉二马10 补脾10 清肺10天河水10 4、肺炎 逆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 高热惊厥+捣小天心2 头痛鼻塞+揉阳池10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改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推大四横纹10天河水10 5、顿咳(百日咳) 逆运八卦15揉小横纹15清胃10天河水或推六腑10 +-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用逆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捣小天心5 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改用揉二马10清补脾10 揉小横纹10天河水10 6、厌食 运八卦10清胃10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脾胃虚弱去清胃改用清补脾10+捏脊5-7遍 7、鼻炎 寒症:平肝清肺10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5 热症:天河水10平肝清肺10揉阳池10 8、鼻窦炎 平肝清肺20推六腑15揉阳池10 9、扁桃体炎 平肝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推六腑20-30 10、口腔炎 发热者:清胃10天河水20推六腑10 不发热:去推六腑 11、口疮 选择一:清胃15天河水15推大四横纹10 选择二:清脾15清胃15天河水10 发热+推六腑20 流口水+揉小横纹10 烦躁惊悸+捣小天心2分钟 外用西瓜霜、冰硼散 12、哮喘 寒性:逆运八卦15揉外劳宫10推大四横纹10清肺5 热性:逆运八卦15推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缓解期:揉二马15清补脾15运八卦10 热重:+推六腑15 13、脘腹痛 气郁腹痛:平肝15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揉板门10 食积腹痛:平肝10清胃10清脾10运八卦15揉板门15清大肠15 寒性腹痛: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运八卦 15推天河水10 如有形寒积+清补大肠10 热性腹痛:平肝10清胃10推天河水10揉板门15 肠套叠腹痛:揉外劳宫(手法加重)20清脾10清胃10 清大肠15推大四横纹15 肠套叠开后用清补脾善后10 蛔虫腹痛:第一次揉外劳宫15平肝15第二次15清胃 10清大肠10 淤血腹痛: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天河水 10 虚寒腹痛:揉外劳宫15清补脾10揉板门15推大四横纹 10 14、呕吐 伤食呕吐:揉板门15运八卦15清胃10清补脾10 胃热呕吐:清胃15平肝10推天河水10运八卦15 腹痛+揉板门15 便秘+清大肠10 阴虚呕吐:揉二人上马10揉板门15清胃10运八卦15 清补脾15 夹惊呕吐: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揉板门15天河水 10揉外劳宫10 胃寒呕吐:揉外劳宫15揉板门15平肝10清胃10运八 卦15 外中寒邪兼腹痛+揉一窝风15 有形寒积+清大肠15 寒伤脾胃+清补脾10兼冷泻亦同 15、呃逆 实证有热者: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虚证有寒者: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清补脾15 16、疳积 揉二马15补脾15平肝5 腹胀重+推大四横纹10 有痰者+运八卦10 腹痛明显者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5平肝5 以上疗法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有特效 17、自汗盗汗 自汗:揉二马15清补脾10运八卦10清肺5 盗汗:运八卦10揉二马10天河水10平肝5 18、遗尿 揉二马20清补脾10揉外劳宫10 注:尿频小便频数多属虚证或气虚或阴虚治疗可参考遗 尿 小便少色黄、急躁、手足心热去揉外劳宫加平肝5、推 天河水10 19、脱肛 补脾15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0 大便干+运水入土10 脾肾不足便溏+揉二马10 20、便秘 选择一:清补脾10清大肠15运水入土10平肝5 选择二:独揉神阙15 略带热像:运水入土10清大肠15平肝清肺10天河水5 腹胀+推大四横纹10 21、腹泻 伤食泻 重症(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利小便10 +-腹痛重者+揉外劳宫10-15 轻症(5-6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 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 运八卦10揉二马10清胃10推六腑10 脾虚泻 轻症: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平肝5 +-有热者+天河水15 重症:揉二马10清补脾10清补大肠15 寒泻 揉外劳宫20清胃10天河水10 热泻 选择一:推六腑15清大肠15清脾胃10下推七节骨2 分 选择二: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推1-2次减轻,可酌情改用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 15平肝5 22、痢疾 慢性痢疾 选择一:揉外劳宫15清补大肠15揉二马10平肝5 选择二:清补大肠,独穴推40效佳 急性痢疾 白痢: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5清补脾10 +-有热者+推天河水20平肝5 体虚者+揉二马10 23、赤痢 选择一:推六腑15清脾10清胃10清大肠15利小便5 下推七节骨2分 选择二:推六腑15运八卦10清大肠15平肝5下推七节 骨2分 高温退后 选择一:清大肠,独推40 选择二:清补大肠15运水入土10利小便10 急惊风 抽风缓解后,推六腑20平肝清肺10推天河水10捣小天 心5 +-胸闷+运八卦10 头痛或角弓反张+揉阳池10掐精灵、威灵,掐五指 节(每节5次) 急救或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 24、慢惊风 揉阳池10揉二马15补脾10捣小天心5平肝5 +-痰盛+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 腹痛+揉外劳宫10 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0清补大 肠10平肝(或捣小天心)5 推拿结束后均掐五指节,掐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 睡 25、惊风变证 惊风前仆:上捣小天心,李老当时以100下为一次;揉 二马、阳池, 各100下;掐左右合谷,各100下。以上为一次治疗程 序。但上捣小 天心不能过用,如过用,症状反成后仰。 胎风:治法一平肝15揉阳池15清肺10天河水 15掐五指节2分 治法二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 揉板门15天河水10揉外劳宫10 洗浴受惊 平肝15揉阳池15掐五指节2-5分钟 26、惊风后遗症 目睛不正: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2-5。左斜右捣,右斜左 捣,上斜下捣, 下斜上捣,斗睛由中心向两侧分 捣,中病即止。 余风未尽:平肝15揉阳池10 余热不清:平肝15清肺15天河水15 耳聋:平肝15补肾15 痰多: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捣小天心10 下肢失灵:揉二马15清补脾(多推取效)20 喑哑:天河水15清肺10,最后加清补脾15, 以助肺金 四肢拘挛:(病因复杂,须依次治疗) 治法一风热尚盛,平肝15清肺10天河水10 治法二醒镇清窍,揉阳池15下捣小天心10 治法三舒筋,益脾肾,平肝10清补脾10 治法四补肾,调和气血,推大四横纹10,掐五指节2-5 治法五最后揉二马10补益肾中水火收工 余邪成痫: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 捣小天心10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27、癫痫(羊癫疯)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捣小天心10 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两种方法最后都要掐一遍五指节 28、水痘 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30 头痛+揉阳池10 呕吐+揉板门10 29、痄腮(腮腺炎) 推六腑20清胃10每日1次,3-4次可消 +-男孩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疼痛下坠。治法改用: 选择一:揉二马15补脾10利小便10 选择二:揉二马15平肝10清胃10天河水10 30、麻疹 一般疹子 发热不高(39℃以下):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清胃10 高烧(39.5℃以上,麻疹不透并发肺炎):推六腑20平 肝清肺10清胃10 +-咳喘重+运八卦15 黑疹子 揉外劳宫20推六腑30平肝清肺10清胃10 +-喘重+推大四横纹10 惊悸抽风+捣小天心1-2分钟 白疹子 揉外劳宫15平肝清肺10揉二马15推天河水30 +-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去二马、天河水,+推三关10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 麻疹后腹泻 清胃5清补大肠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临表消失, 用清补脾15揉二马10善后 麻疹后咳喘 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运八卦10,症状消失后用清补脾 15揉二马10 麻疹逆证 逆证阴证:平肝清肺15天河水30 +-兼泻+利小便穴10(即膀胱穴和小肠穴),清补大肠穴 15 兼喑哑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清肺15(手 法力量加重), 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唇干口渴过甚,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咳嗽较重,仍用清肺15(加重),加运八卦20 兼咽喉红肿,仍用天河水30(加重),加清胃5-10 兼目赤太甚,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 服食热性发物,发疹上多下稀,加清胃5-10(不可 过用) 发痒发喘+运八卦15 误食酸凉,体温渐减,加揉二人上马15 伤热,适当+清胃5,重者+推六腑20 伤凉,+揉二马10,也可加揉外劳宫10 如麻疹仍不畅透,+揉二马15 逆证阳证: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仍不畅透,加揉二 马15 邪毒入血:推六腑20揉二马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体温陡降,未见疹色变黑,先强心助阳,如体温渐复, 为有转机,在议他治,穴 用推三关15揉二马15,或揉外劳宫15。如体温陡降, 汗出如珠或疹色已黑者不救。 邪闭不出:拿列缺2,回生之后如能得汗,为有转机, 然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 并加揉二马10助之。 麻疹变证 麻疹倒回:拿列缺2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揉二马10 +-如见寒象+推三关10 腹痛+揉外劳宫10 如见透出,仍用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麻疹肺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运八卦20 +-热盛+推六腑20 如见其他兼证+穴与肺炎相同,唯清胃不宜过重,恐 碍麻疹透发。 31、夜啼症 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10(为主)天河水15揉外劳宫 15 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10 32、夜惊症 病程短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迁延日久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揉二马15 33、新生儿黄疸 1、湿热型:平肝5推六腑10利小便5 2、寒湿型:揉外劳宫10平肝5清补脾10 +-热像不重者,推六腑改用天河水10。以上均可间断用 揉二马5-10,以免过于寒凉。 34、新生儿吐乳 1、热者:运八卦10清胃5天河水10揉板门5 2、寒者: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揉板门5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10 腹胀者+推大四横纹10 35、囟门闭合晚 选择一揉二马15揉阳池10推三关10补脾15平肝5推 大四横纹10;以上二马、补脾为主穴, 其他可轮流加用1-2穴 选择二独用揉二马30-60 36、脑发育不全 平肝10揉二马15揉阳池10捣小天心1-2分钟 37、疝气 平肝10揉二马15补脾10揉外劳宫10;或独用揉二马 30以上 38、鞘膜积液 平肝10揉二马15清补脾10清补大肠10 保健 益气健脾 主穴:清补脾15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 配穴: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平肝5 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消积 用法:2-3天一次或一周1-2次。推拿时主穴一般全用, 配穴则可选用1-2个。 益气补肺 主穴:平肝清肺10 清补脾15 推大四横纹10 配穴:天河水10揉二马10揉外劳宫10 益气固表培土生金 用法:如上 益气补肾 主穴:揉二马15补脾15揉外劳宫10 配穴:平肝5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固元气壮水火 用法:如上 安神益智 主穴:揉二马20揉阳池10 配穴:平肝5-10天河水10捣小天心1-2 安神益智补肾填精 用法:如上

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

徐谦光奉萱堂药无缘推拿恙自推手辨诸恙定真穴画图彰上疗亲下救郎推求速惟重良独穴治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分岁数从吾学立验方宜熟读勿心慌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治缓症各穴量虚冷补热清当大察脉理宜详浮沉者表里恙迟数者冷热伤辨内外推无恙虚与实仔细详字廿七脉诀讲明四字治诸恙小婴儿看印堂五色纹细心详色红者心肺恙俱热症清则良清何处心肺当退六腑即去恙色青者肝风张清补宜自无恙平肝木补肾脏色黑者风肾寒揉二马清补良列缺穴亦相当色白者肺有疾揉二马合阴阳天河水立愈恙色黄者脾胃伤若泻肚推大肠一穴愈来往忙言五色兼脾良曲大指补脾方内推补外泻详外泻良泻大肠 立去恙兼补肾愈无恙若腹痛窝风良数在万立无恙流清涕风寒伤蜂入洞鼻孔强若洗皂 鼻两旁向下推和五脏女不用八卦良若泻痢推大肠食指侧上节上来回推数万良牙痛者骨髓伤揉二马补肾水推二穴数万良治伤寒拿列缺出大汗立无恙受惊吓拿此良不醒事亦此方或感冒急慢恙非此穴不能良凡出汗忌风扬霍乱病暑秋伤若上吐清胃良大指根 震艮连黄白皮真穴详俱此方向外推立愈恙倘泻肚仍大肠吐并泻板门良揉数万进饮食亦称良瘟疫者肿脖项上午重六腑当下午重二马良兼六腑立消亡分男女左右手男六腑女三关此二穴俱属凉男女逆左右详脱肛者肺虚恙补脾土二马良补肾水推大肠来回推久去恙或疹痘肿脖项仍照上午后恙诸疮肿照此详虚喘嗽二马良兼清肺兼脾良小便闭 清膀胱补肾水清小肠食指侧推大肠尤来回轻重当倘生疮辨阴阳阴者补阳清当紫陷阴 红高阳虚歉者先补强诸疮症兼清良疮初起揉患上左右揉立消亡胸膈闷八卦详男女逆运八卦离宫轻痰壅喘横纹上左右揉久去恙治歉证并痨症歉弱者气血伤辨此症在衣裳人著褡伊著棉亦咳嗽名七伤补要多清少良人穿褡他穿单名五痨肾水伤分何脏清补良在学者细心详眼翻者上下僵揉二马捣天心翻上者捣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上课讲义

r e n zh 1 chx U ng b e n sh an q 1 n sh 1 y x 11 l 1 y i 人之初,性本善。 亲 师友,习礼仪。 x i ng xi a ng jx I nxi a ng yu an xi , a ng ji u in e ng w e n x i 性相近, 习相远。 香 九龄,能温席。 g ou buj i o a x i ng n a i qi a n xi , a o y u q suno d a ng zh i 苟不教,性乃迁。 孝 于亲,所当执。 ji a zh 1 d a gu i y 1 zhu a n r 0g s i su i n e g r nag l i 教之道,贵以专。 融 四岁,能让梨。 x 1 mPng m u z e l i n ch u 昔孟母,择邻处。 t i y u zh a ny xi a n zh 1 z 1 b u xu e du a j 1 zh u 弟 于长,宜先知。 子不学,断机杼。 sh o u xi a o tc j i nd/v

陈姥姥小儿推拿汇总精编版

陈姥姥小儿推拿 中医思路:不要死记硬背穴位药方,而要取法于上,从中医基础入手,如阴阳五行,五蕴六气,子午流注等。 推拿基本原则: 1,上火揉手心穴位,受寒凉揉手背穴位,手背均为补阳。(舌苔白则按手背穴,舌苔黄则用手心穴。)推拿也要根据舌苔。 2,推拿时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手法轻为补,重为泄;慢为补,快为泄;推单数为补,双数为泄(如推几遍);向心脏方向推为补,离心推为泄。 3,三字经派推拿,3岁以下,均推左手,3岁以上,男左女右。陈姥姥认为哪手方便推哪手,左右开弓亦可。 4,本身有重病的人,不要给别人推,耗阳气。 5,三字经派不许动心经,中指不能动,掐四缝穴除外。

6,给小孩推拿可以用淀粉、滑石粉、痱子粉,不用油推。刮痧时可用油。 7,有毛病才推拿,没毛病时靠身体自行运转。小孩推拿不可过于频繁,过多调动内气亦会引起紊乱。捏积有病没病都可以做。 手心、小臂经脉穴位 1,大拇指侧,手掌与手背交界处,脾胃经。 往离心方向推为泄,向心方向为补,如果判断不了该补该泄则来回推,叫“平补平泄”,或称“清补”。

如果小儿有湿疹,勿补脾,补成脾湿更难治。 调养脾胃,以3岁小儿为例,每日1次,每次推10-15分钟。 板门穴可以和胃止吐,胃不好的人可以每天自己左右手此穴各按压10分钟。 2,食指指侧,手心手背交界掌大肠。 便干,向外推,便稀,向内推。 大肠不易推开,往往推很久都没作用,可以增大强度,轻轻地涂油刮痧。或念9字决按照所需的方向顺着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每句掐一遍。) 3,食指正面,肝经。 肝只可泄,不能补。 4,中指心经。 心经不可动,会扰乱心神。 逆运八卦时,要握住中指指根,保护不要碰到心经。 要清心火,三字经派主要靠小清三河水。 5,四指正面,肺经。 肺经不可补,补完则咳不出痰。 肺经可泄,可隔去中指,与食指正面同推。即平肝清肺。 6,小指正面,肾经。 肾经不可泄。

三上《三字经》讲义

广州市白云区集贤小学 三年级上学期国学之《三字经》讲义 第一讲人之初——贵以专。 一、教学内容:P1-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二、教材解析 每个人生下来,由于善是人类最初的天性,所以,人性的差别原市是极小的。只有后来由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产生了种种差异。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教之道”在认识论上,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基本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去习性”是将后天习染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五毒,也叫五鬼。五鬼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 因此教育一定要尽早,越早越好。什么时候开始叫早呢?胎教就够早了吧,不!胎教已经晚了。要从还没有做胎之前就对父母进行教育,这叫改种留良,是播种前的育种与平整土地。优质受精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对胎儿心性的发育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对此已经实践研究了几千年,出了多少代的

圣贤之人。你如果相信、接受并且照着去做,你就生贵子,一辈子幸福。你如果不信,将来很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一天也松懈不得。 三、学习目标 1、学习“人之初”中的五句话,能够有节奏地诵读。 2、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五句话,能够明理。并能够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教学建议 (一)、质疑导入:人原本是善良的还是凶恶的呢? (二)、初读感知 1、看拼音自读《三字经》P1——2页 2、指名读正音。 3、多种形式练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对读、配乐读) (三)、诵读感悟 1、看图、课本的故事《桅杆喻正》或视频理解这五句话。 2、结合生活感悟升华。 3、你来当裁判,学生根据所学判断日常行为的正误。 (四)、拓展活动 1、演一演,结合生活实际以各种方式演读经文。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1、感冒 3 遍清大肠 15 10 揉外劳宫 10 揉板门 15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 掐五指节寒性腹痛:揉一窝蜂运八卦发热重: +推六腑 15提捏大椎 10次15 推天河水 10 鼻塞重: +揉阳池 10如有形寒积 +清补大肠 10 呕吐: +清胃 10(运八卦)热性腹痛:平肝10 清胃 10推天河水10 揉板门 15 咳、痰: +运八卦 10痰盛 +清补脾 10肠套叠腹痛:揉外劳宫(手法加重)20 清脾 10清胃 10伴惊风:平肝 30 清肺 15 推天河水 30清大肠 15 推大四横纹 15 惊觉角弓反张目上翻+下捣小天心 2 分钟斜视相反方向肠套叠开后用清补脾善后10 捣蛔虫腹痛:第一次揉外劳宫15 平肝15 第二次15 清胃夹滞: +运八卦 15清脾(胃) 1010 清大肠 10 10 揉外劳宫 10 揉板门 15 天河水便有食: +清大肠 10淤血腹痛:推大四横纹 10 15 清补脾 10 揉板门 15 推大四横纹2、寒热往来虚寒腹痛:揉外劳宫 分阴阳 10 推大四横纹10 揉外劳宫 1510 3、急性支气管炎 10 清胃 10 天河水 1014、呕吐 15 运八卦 15清胃 10 清补脾 10 运八卦 15 平肝清肺伤食呕吐:揉板门 发热超 38.5+推六腑 10胃热呕吐:清胃15 平肝 10推天河水10 运八卦 15 喘重改为逆八卦腹痛 +揉板门 15 喘重湿罗音 +小横纹 10便秘 +清大肠 10 喘重干罗音 +大四横纹 10阴虚呕吐:揉二人上马10 揉板门 15清胃 10 运八卦 15慢性支气管炎清补脾 15 10 清胃 10运八卦 15 揉板门 15 天河水按急性操作两次后改用补法夹惊呕吐:平肝 揉二马 10 补脾 10平肝清肺 1010 揉外劳宫 10 15 揉板门15 平肝 10 清胃 10 运八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胃寒呕吐:揉外劳宫 方法一:逆运八卦10 揉二马 10推大四横纹10清胃 5卦 15 推六腑 15外中寒邪兼腹痛 +揉一窝风 15 方法二:揉二马 10补脾 10清肺 10 天河水 10有形寒积 +清大肠 15 寒伤脾胃 +清补脾 10 兼冷泻亦同 4、肺炎 逆运八卦 10 平肝清肺10 揉小横纹 10 推六腑 1015、呃逆 10 清胃 10推六腑 15 高热惊厥 +捣小天心 2实证有热者:运八卦 头痛鼻塞 +揉阳池 10 10 平肝清肺 10 推大四横纹虚证有寒者:运八卦10 揉外劳宫 10清补脾 15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改运八卦 10 天河水 1016、疳积 揉二马 15 补脾 15 平肝 5 5、顿咳(百日咳) 15 清胃 10 天河水或推六腑 10腹胀重 +推大四横纹 10 逆运八卦 15 揉小横纹有痰者 +运八卦 10 15 补脾 15平肝 5 +-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用逆运八卦10 揉小腹痛明显者改用揉外劳宫 横纹 10 推六腑 10 捣小天心 5以上疗法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有特效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 肺养阴。改用揉二马10 清补脾 1017、自汗盗汗 15 清补脾 10运八卦 10 清肺 5 揉小横纹 10 天河水 10自汗:揉二马 盗汗:运八卦10 揉二马 10天河水 10 平肝 5选择一:推六腑15 清大肠15 清脾胃 10下推七节骨 2 分 10 清胃 10 推六腑 15 选择二:运八卦 +-推 1-2 次减轻,可酌情改用运八卦10 清胃 15 天河水 15平肝 5 22、痢疾 慢性痢疾 选择一:揉外劳宫15 清补大肠 15 揉二马10平肝 5 选择二:清补大肠,独穴推40 效佳 急性痢疾 10 清补大肠 15 清补脾 10 白痢:揉外劳宫 +-有热者 +推天河水 20 平肝 5 体虚者 +揉二马 10 23、赤痢 15 清脾 10清胃 10 清大肠 15 利小便 5 选择一:推六腑 下推七节骨 2 分 选择二:推六腑 15 运八卦 10 清大肠 15 平肝 5 下推七节 骨2 分 高温退后 选择一:清大肠,独推 40 选择二:清补大肠 15 运水入土 10 利小便 10 急 惊风 抽风缓解后,推六腑 20 平肝清肺 10 推天河水 10 捣小天心 5 +-胸闷 +运八卦 10 头痛或角弓反张 +揉阳池 10 掐精灵、威灵,掐五指 节(每节 5 次) 急救或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 24、慢惊风 15 补脾 10 捣小天心5平肝 5 揉阳池 10 揉二马 +-痰盛 +运八卦 10揉小横纹 10 腹痛 +揉外劳宫 10 15补脾 10 清补大 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改用揉外劳宫 肠10 平肝(或捣小天心) 5 推拿结束后均掐五指节,掐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 睡 25、惊风变证 100 下为一次;揉 惊风前仆:上捣小天心,李老当时以 二马、阳池, 各 100 下;掐左右合谷,各100 下。以上为一次治疗程 序。但上捣小 28、水痘 清肺 10 清胃 10 天河水 20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30 头痛 +揉阳池 10 呕吐 +揉板门 10 29、痄腮(腮腺炎) 推六腑 20 清胃 10 每日 1 次, 3-4 次可消 +-男孩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疼痛下坠。治法改用: 选择一:揉二马15 补脾 10 利小便 10 选择二:揉二马15 平肝 10 清胃 10 天河水 10 30、麻疹 一般疹子 发热不高( 39℃以下):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0 清胃 10 高 烧(39.5℃以上,麻疹不透并发肺炎):推六腑20 平肝清 肺 10 清胃 10 +-咳喘重 +运八卦 15 黑疹子 揉外劳宫 20 推六腑 30 平肝清肺 10 清胃 10 +- 喘重 +推大四横纹 10 惊悸抽风 +捣小天心 1-2 分钟 白疹子 揉外劳宫 15 平肝清肺 10 揉二马 15 推天河水 30 +-体温不升, 体质虚弱者,去二马、天河水, +推三关 10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 麻疹后腹泻 清胃 5 清补大肠 10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临表消失,用清 补脾 15 揉二马 10 善后 麻疹后咳喘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0 运八卦 10,症状消失后用清补脾 15 揉二马 10 麻疹逆证 15 天河水 30 逆证阴证:平肝清肺 +-兼泻 +利小便穴10(即膀胱穴和小肠穴),清补大肠穴 15 兼喑哑仍用平肝 15(手法力量加重),清肺 15(手法 力量加重), 加清胃 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唇干口渴过甚,加清胃 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咳嗽较重,仍用清肺15 (加重),加运八卦20 兼咽喉红肿,仍用天河水30(加重),加清胃5-10 病程短者 久者,取 33、新生 1、湿热 2、寒湿 +-热像不 二马 5- 34、新生 1、热者 2、寒者 +-热重者 腹 35、囟门 选择一揉 大四横纹 其他可轮 选择二独 36、脑发 平肝 10 37、疝气 平肝 10 30以上 38、鞘膜 平肝 10 保健 益气健脾 主穴:清 穴:揉二 健脾温 6、厌食 运八卦 10 清胃 10 天河水 10 推大四横纹10 脾胃虚弱去清胃改用清补脾10+捏脊 5-7 遍 7、鼻炎 寒症:平肝清肺 10 揉一窝蜂 10 揉外劳宫 5 热 症:天河水 10 平肝清肺 10 揉阳池 10 8、鼻窦炎 平肝清肺 20 推六腑 15 揉阳池 10 9、扁桃体炎 平肝清肺 10 清胃 10 天河水 20 热重 +推六腑 20-30 10、口腔炎 发热者:清胃 10 天河水 20 推六腑 10 不 发热:去推六腑 11、口疮 选择一:清胃 15 天河水 15 推大四横纹 10 选 择二:清脾 15 清胃 15 天河水 10 发热 +推六 腑 20 流口水 +揉小横纹10 烦躁惊悸 +捣小天心 2 分钟 外用西瓜霜、冰硼散 12、哮喘 寒性:逆运八卦 15 揉外劳宫 10 推大四横纹 10 清肺 5 热性:逆运八卦 15 推天河水 10 推大四横纹 10 缓解期:揉二马 15 清补脾 15 运八卦 10 热 重: +推六腑 15 13、脘腹痛 气郁腹痛:平肝 15 运八卦 15 推大四横纹 10 揉板门 10 食积腹痛:平肝 10 清胃 10 清脾 10 运八卦 15 揉板门 1518、遗尿 揉二马 20 清补脾 10 揉外劳宫10 注:尿频小便频数多属虚证或气虚或阴虚治疗可参考遗 尿 小便少色黄、急躁、手足心热去揉外劳宫加平肝 5、推天河 水 10 19、脱肛 补脾 15 揉外劳宫 10 清补大肠 10 大便干 +运水入土 10 脾肾不足便溏 +揉二马 10 20、便秘 选择一:清补脾 10 清大肠 15 运水入土 10 平肝 5 选 择二:独揉神阙 15 略带热像:运水入土 10 清大肠 15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5 腹 胀 +推大四横纹 10 21、腹泻 伤食泻 重症(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运八卦 10 清胃 15 天河水 15 利小便 10 +-腹痛重者 +揉外劳宫 10-15 轻症( 5-6 次) 运八卦 10 清胃 15 天河水 15 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 运八卦 10 揉二马 10 清胃 10 推六腑 10 脾虚泻 轻症:揉外劳宫10 清补脾 10 平肝 5 +-有热者 +天河水 15 重症:揉二马 10 清补脾 10 清补大肠 15 寒 泻 揉外劳宫20 清胃 10 天河水 10 热泻 天心不能过用,如过用,症状反成后仰。 胎风:治法一平肝15 揉阳池 15 清肺 10 天河水 15 掐五指节 2 分 治法二平肝 10 清胃 10 运八卦 15 揉板门 15 天河水 10 揉外劳宫 10 洗浴受惊 平肝 15 揉阳池 15 掐五指节2-5 分钟 26、惊风后遗症 目睛不正: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 2-5。左斜右捣,右斜左 捣,上斜下捣, 下斜上捣,斗睛由中心向两侧分 捣,中病即止。 余风未尽:平肝15 揉阳池 10 余热不清:平肝15 清肺 15 天河水 15 耳聋:平肝 15 补肾 15 痰多:运八卦15 推大四横纹10 捣小天心 10 下肢失灵:揉二马 15 清补脾(多推取效) 20 喑哑:天河水15 清肺 10,最后加清补脾15, 以助肺金 四肢拘挛:(病因复杂,须依次治疗) 治法一风热尚盛,平肝15 清肺 10 天河水 10 治法二醒镇清窍,揉阳池15 下捣小天心 10 治法三舒筋,益脾肾,平肝10 清补脾 10 治法四补肾,调和气血,推大四横纹10,掐五指节 2-5 治法五最后揉二马 10 补益肾中水火收工 余邪成痫:轻平肝 15 清补脾 10 揉二马 10 捣小天心 10 掐 五指节一遍收尾 重平肝 15 清补脾 15 推六腑 15 捣 小天心 10 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27、癫痫(羊癫疯) 重平肝 15 清补脾 15 推六腑 15 捣小天心 10 轻 平肝 15 清补脾 10 揉二马 10 捣小天心 10 两种 方法最后都要掐一遍五指节 兼目赤太甚,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 服食热性发物,发疹上多下稀,加清胃 5-10(不可过用) 发痒发喘 +运八卦 15 误食酸凉,体温渐减,加揉二人上马 15 伤 热,适当 +清胃 5,重者 +推六腑 20 伤凉, +揉二马 10,也可加揉外劳宫 10 如麻疹仍 不畅透, +揉二马 15 逆证阳证: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仍不畅透,加揉二 马15 邪毒入血:推六腑20 揉二马 10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20 +-体温陡降,未见疹色变黑,先强心助阳,如体温渐复, 为有转机,在议他治,穴 用推三关 15 揉二马 15,或揉外劳宫 15。如体温陡降, 汗出如珠或疹色已黑者不救。 邪闭不出:拿列缺 2,回生之后如能得汗,为有转机, 然后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 并加揉二马10 助之。 麻疹变证 麻疹倒回:拿列缺 2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20 揉二马 10 +-如见寒象 +推三关 10 腹痛 +揉外劳宫10 如见透出,仍用平肝清肺10 天河水 20 麻疹肺炎: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 运八卦 20 +- 热盛 +推六腑 20 如见其他兼证 +穴与肺炎相同,唯清胃不宜过重,恐 碍麻疹透发。 31、夜啼症 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10(为主)天河水15 揉外劳宫 15 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10 32、夜惊症 用法: 穴则可选 益气补肺 主穴:平 穴:天河 培土生金 用法:如 益气补肾 主穴:揉 配穴:平 固元气 用法:如 安神益智 主穴:揉 配穴:平 神益智 用法:如

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3.2手法 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 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 注: 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可编辑修改 1

3.2.2拿法 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如拿列缺等 3.2.3揉法 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 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 3.2.4运法 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顺运(“顺时针”)为补,逆运(“逆时针”)为泻。如运八卦等 3.2.5捣法 食、中指屈曲,用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就叫捣法。用于点型穴位。如捣小天心等 3.2.6掐法 可编辑修改 2

小儿推拿三字经题库

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宜熟读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治急病治疗急厥霍乱等一些急性病, 一穴良以独穴为佳。 大数万用独穴为大人治病,推拿的时间要长,大约需要推拿数万次。 立愈恙只要取穴正确,用足够的推拿时间,病可立愈。幼婴者指4岁以下的小儿。 加减量按照年龄、病情、决定推拿次数的多少。 治缓症治疗兼症、痨伤或外感内伤等一些慢性病,

最新《三字经》全文拼音版上课讲义

《三字经》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之初 , 性本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相近 ,习相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不教 , 性乃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之道 , 贵以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孟母,择邻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不学,断机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燕山,有义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五子,名俱扬。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养不教,父之过。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教不严,师之惰。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不学,非所宜。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不学,老何为。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玉不琢,不成器。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不学,不知义。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为人子,方少时。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师友,习礼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香九龄,能温席。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孝于亲,所当执。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融四岁,能让梨。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弟于长,宜先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孝弟,次见闻。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某数,识某文。yīér shí shíér bǎi 一而十,十而百。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而千,千而万。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才者,天地人。

三字经流派李德修的小儿推拿讲义 llq

小儿推拿讲义 小儿推拿讲义目录 第一章概说 (1) 一、推拿的起源 (1)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1) 三、推拿学派 (1) 第二章推拿手法 (1)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1) 二、穴位分型 (1) 三、推拿手法 (2) 1.推法 (2) 2.拿法 (2) 3.揉法 (2) 4.运法 (2) 5.捣法 (2) 6.掐法 (2) 7.分法 (2) 8.分筋法 (2) 四、推拿次数 (2) 五、注意事项 (3) 第三章常用穴位 (3)

一、脾穴 (3) 二、肝穴 (3) 三、心穴 (3) 四、肺穴 (3) 五、肾穴 (4) 六、胃穴 (4) 七、大肠穴 (4) 八、小肠穴(附利小便穴) (4) 九、八卦穴 (4) 十、运水入土穴 (4) 十一运土入水穴 (5) 十二、板门穴 (5) 十三、小天心穴 (5) 十四、四横纹 (5) 十五、小横纹 (5) 十六、二马穴 (5) 十七、外劳宫 (5) 十八、阳池穴 (6) 十九、天河水穴 (6) 二十、退六腑穴 (6) 二十一、上三关穴 (6) 二十二、威灵、精灵 (6) 二十三、五指节 (6)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7) 一、感冒 (7) 二、支气管炎 (7) 三、肺炎 (8) 四、顿咳(百日咳) (8) 五、麻疹 (9) 六、腹泻 (10) 七、痢疾 (11)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12) 九、口疮 (13) 十、便秘 (13) 十一、脱肛 (14) 十二、遗尿 (14) 十三、水痘 (14)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 (15) 十五、痄腮:(腮腺炎) (15) 十六、急惊风 (16) 十七、慢惊风 (17) 第一章概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