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冻存卵巢组织再移植,让癌症患者也能生宝宝

科普-冻存卵巢组织再移植,让癌症患者也能生宝宝
科普-冻存卵巢组织再移植,让癌症患者也能生宝宝

科普 | 冻存卵巢组织再移植,让癌症患者也能生宝宝

提到女性生殖力保护,你能想到的是近几年来大热的“胚胎冷冻”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使用激素类药物?两个月前,这个困扰诸多卵巢早衰患者的难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2016 年 9 月 9 日,中国首例卵巢冻存组织移植手术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顺利完成。这台手术的成功也意味着“卵巢组织冻存与再移植”这一新兴的辅助生殖技术,在我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本期我们就请到力促该项技术引入中国发展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跟你聊聊“卵巢组织冻存移植”这些事儿。

一张图让你看懂啥叫卵巢组织冻存移植

生殖力保护,这事儿到底多重要?

众所周知,卵巢是女性的重要生殖器官,不仅可以产生卵子,更可以整体协调女性生殖系统,分泌多种激素。而“卵巢早衰”可谓是妇科内分泌疾病的“绝症”,尤其是患有癌症的女性,放化疗过程会对卵巢造成“毁灭性”打击。

阮祥燕主任介绍,目前,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五年存活率可高达 90% 以上,其中 70% 以上的患者有生育的迫切愿望。

所以,针对这部分患者,可以在做放疗或化疗之前,将切取部分卵巢组织进行冷冻保存,等到癌症临床康复后再移植到患者体内,以保留其生殖功能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这项技术在欧洲已经开展十余年,每次移植后卵巢组织的存活率大约在 70%~80%,即便有些患者不能成功妊娠,也能恢复内分泌功能。目前,全世界已经有 80 余例经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出生的健康宝宝。

2015 年 1 月 16 日,中国第一家卵巢组织冻存库在北京妇产医院开始运行,目前已经成功冻存卵巢组织 56 例。

阮祥燕主任介绍,首例接受卵巢冻存组织移植的是一名 36 岁的宫颈癌患者。2015 年 1 月,在接受放化疗之前,她同时进行了单侧卵巢悬吊术和单侧卵巢部分切除冻存术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对卵巢进行保护,但经过数月的放化疗之后,出现了严重的更年期症状。

Kupperman 评分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诊断评定表,35 分以上为重度,15 分以下为轻度,5 分以下可视为几乎无症状。而这例患者在移植前的评分高达 37 分,已经属于重度更年期综合征,同时也表明传统的悬吊术并未对卵巢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在进行卵巢冻存组织移植一个月之后,Kupperman 评分迅速降低为 5 分,内分泌功能也在逐步恢复。

冻存复苏后的卵巢组织卵泡活性

卵巢组织冻存有何优势?

——唯一适用于青春期癌症患者的方式

目前保存女性生殖力的方法共有四种——

① 冷冻保存受精卵或未受精的卵母细胞

② 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进行卵巢保护

③ 盆腔照射前卵巢移位

④卵巢组织冻存

其中,冷冻保存受精卵或未受精的卵母细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冻卵子”,这种方式虽然因明星效应而名噪一时,但仅适用于成年女性,卵母细胞冷冻保存技术目前国内成功率仍比较低,且均无法保持女性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也不适用于青春期前少女。而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进行卵巢保护和传统的卵巢悬吊术,都成效甚微。

近几年来,卵巢组织冻存逐渐成为国际热点,是青春期前女孩唯一的生殖力保护方法,卵巢组织冻存可保存成百数千个卵母细胞并保护原始卵泡。

阮祥燕主任表示,其实卵巢冻存组织移植手术并不复杂。首先通过腹腔镜手术获取部分卵巢组织,具体比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根据预计对卵巢的损伤程度,一侧或双侧卵巢各取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然后进行冷冻保存,令卵巢组织长期保持活性。最后,在患者癌症临床康复后,再将解冻后的卵巢组织重新移植回体内,重新生长发育出新的卵泡,令内分泌功能重新恢复。

“移植出的卵巢组织被处理成很小的薄片,每片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卵细胞,可以根据卵泡密度情况,决定每次移回的数量,等到这部分没功能了再移植下一批。目前国际上移植后卵巢组织存活时间最长的已超过 11 年。” 阮祥燕说。

卵巢组织冻存四大优势——

● 无需药物超促排卵,可以立即进行卵巢组织的冷冻保存;

● 不会延误癌症的最佳治疗时间;

● 青春期前女孩的唯一选择;

● 恢复卵巢内分泌功能;

适用人群主要有这些

阮祥燕主任介绍,目前此项技术主要面向乳腺癌、淋巴瘤,非何奇金淋巴瘤等肿瘤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需要放化疗以及重度卵巢组织良性疾病的患者。

“但是从技术上来讲,适用于所有卵巢功能没有完全衰退的女性,比如高龄未婚未育的人群。不过为了保持卵巢组织的活性,最佳冻存时间建议在 35 岁之前。” 阮祥燕表示。

专家档案:

阮祥燕,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妇科内分泌相关疾病诊治与研究。

专业特长:更年期相关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妇女骨质疏松、不孕不育、反复流产、闭经、月经紊乱(功血)等。

卵巢癌

卵巢癌 卵巢癌是卵巢肿瘤的一种恶性肿瘤,是指生长在卵巢上的恶性肿瘤,其中90%~95%为卵巢原发性的癌,另外5%~10%为其它部位原发的癌转移到卵巢。由于卵巢癌早期缺少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不特异,筛查的作用又有限,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就诊时60%~70%已为晚期,而晚期病例又疗效不佳。因此,虽然卵巢癌的发病率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但死亡率却超过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之和,高居妇科癌症首位,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最大疾患。 组织学分类 卵巢由于组织学的特点,其癌的组织学类型之多居全身各器官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国际统一分类法,卵巢肿瘤主要的组织学类型如下: 上皮来源的肿瘤 来源于卵巢的生发上皮,具体类型包括浆液性瘤、粘液性瘤、子宫内膜样瘤、透明细胞瘤、纤维上皮瘤(又称勃勒纳瘤)、混合型上皮瘤等。这些肿瘤既有良性,也有交界恶性和恶性 生殖细胞来源的肿瘤 来源于卵巢的生殖细胞。主要类型有畸胎瘤、无性细胞瘤、胚胎性癌、内胚窦瘤、绒毛膜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其中畸胎瘤有良性的成熟性畸胎瘤及恶性的末成熟畸胎瘤,另外还有比较少见的单胚性和高度特异性畸胎瘤,包括卵巢甲状腺瘤和卵巢类癌。良性的成熟性畸胎瘤可发生癌变。这些肿瘤中除了成熟性畸胎瘤及甲状腺瘤外,其它肿瘤虽然也称为瘤,但实际上都是恶性肿瘤即癌。 特异性性索间质来源的肿瘤 来源于卵巢的特异性性索间质,包括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卵巢睾九母细胞瘤、两性母细胞瘤等。一般情况下,卵泡膜细胞瘤和纤维瘤为良性肿瘤,其它为低度恶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 来源于原发在其它器官的恶性肿瘤,常见的包括消化道和妇科其它器官。 发病原因 如同大多数癌症一样,卵巢癌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经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一般认为卵巢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高危因素有关。 持续排卵 持续排卵使卵巢表面上皮不断损伤与修复, 可能导致卵巢癌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卵巢癌危险因素有未产、不孕,而多次妊娠哺乳和口服避孕药有保护作用。应用促排卵药物可增加发生卵巢肿瘤的危险性。 环境及其他因素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 工业的各种物理或化学产物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病相关。卵巢癌的发病是否与饮食习惯或成分(胆固醇含量高)相关,目前还无定论。 遗传因素 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5%~10%的卵巢上皮癌具有遗传异常。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与三个遗传性癌综合征有关,即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遗传性位点特异性卵巢癌综合征(HSSOC),和遗传性非

卵巢癌组织中miR—26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卵巢癌组织中miR—26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分析卵巢癌组织中miR-26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檢测卵巢癌组织中miR-26a的表达情况,分析卵巢癌组织中miR-26a 表达与其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qRT-PCR检测显示,miR-26a 在25例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值为0.47±0.07,miR-26a在癌旁对照组中表达值为1.12±0.14相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癌临床Ⅲ/Ⅳ期、Ⅰ/Ⅱ期组织中miR-26a表达值分别为0.66±0.09,0.21±0.02,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6a在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表达值分别为0.54±0.08、0.34±0.05,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6a的表达随着卵巢癌临床分期演进而增高。结论miR-26a与卵巢癌的发生、临床进展、转移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卵巢癌治疗、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标签:miR-26a;卵巢癌;生长与侵袭 miR-26a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异常表达,同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等相关。Shen等[1]研究证明miR-26a 的异位表达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且促进卵巢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是通过ER-α的转录后的的miR-26a的抑制作用介导的。Chung[2]通过miRNA芯片分析了2例浆液性卵巢癌患者与健康组对照的miRNA 血清表达谱,血清中miR-26a被视为是浆液性卵巢癌潜在候选的新生标志物。本研究利用RT-qPCR 技术检测卵巢癌患者组织miR-26a的表达改变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卵巢癌发病机制及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标本来自本院2011年7月~2013年2月卵巢癌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25例。 1.2逆转录常规Trizol试剂(Invitrogen公司)抽提组织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RNA纯度、浓度。逆转录按转录miRNA逆转录试剂盒(吉玛生物公司)说明书进行。 1.3 qPCR检测采用Biorad公司的定量PCR仪IQ5进行定量PCR反应。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 表示,组间比较实施t检验。P<0.05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 miR-26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显示,miR-26a在25例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值为0.47±0.07,miR-26a在癌旁对照组中表达值为 1.12±0.14相比,存在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miR-26a表达水平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卵巢癌临床Ⅲ/Ⅳ

综述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综述?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王希芝1,张友忠1,林红霞2 综述 江 森1 审校 (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 250012;2.山东省出版学校校医院) 【摘要】 目前尚无早期诊断卵巢癌的理想方法,现在已知卵巢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大于50岁者;未 婚,未孕,不哺乳者;使用促排卵药的不孕症患者;高动物脂肪、高蛋白和高热量饮食者,具有卵巢癌及其他 恶性肿瘤家族史者。为了早期诊断卵巢癌,建议对上述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筛查手段包括:仔细的病史询 问及盆腔检查、超声检查、肿瘤标记物测定等。 【关键词】 卵巢肿瘤;诊断;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79(2001)06-0452-03 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早期卵巢癌(Ⅰ期)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卵巢癌(Ⅲ、Ⅳ期)仅15%~20%。如将目前早期卵巢癌的诊断率由25%提高至75%,则可减少癌死亡人数的50%。但卵巢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早期诊断卵巢癌的方法。通过筛查发现早期卵巢癌是最理想的方案,但由于卵巢癌在人群中发生率较低,如作一般的人群筛查,则不仅耗资大、不易推行,而且可能因过分的干预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目前认为筛查对有卵巢癌高危因素的高危人群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1。 1 卵巢癌的高危人群 1.1 高龄 50岁以上妇女发生率明显升高。 1.2 未婚或晚婚、不育或少育、不哺乳者 排卵与卵巢癌的发生呈正相关,孕次与卵巢癌的发生呈负相关。据Whtte2 m ore等报道每次足月妊娠都可降低14%~22%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哺乳可抑制排卵,哺乳的妇女与未产妇女相比其危险性可减少60%,与产后未哺乳的妇女相比其危险性可减少40%。 1.3 应用促排卵药物的不孕症者 应用药物促排卵治疗无排卵不孕者可增加排卵,因而增加卵巢癌发生的危险性。采用促排卵药物治疗不孕症患者与未治疗者相比,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高。 1.4 高危因素饮食者 饮食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高动物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增加卵巢癌的危险性,而多食蔬菜,胡萝卜,谷物,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C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减少卵巢癌的发生。G ramer等认为,食用多量的半乳糖可致卵巢癌,原因是半乳糖212磷酸尿苷酰转移酶不足而使血液中半乳糖浓度过高,后者可使性腺机能减退,从而引起促性腺激素产生过多,因而发生卵巢癌危险性增加。 1.5 卵巢癌家族史 卵巢癌发生率和卵巢及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家族史之间有相关性。具有卵巢癌家族史的一级家属(包括母女、姐妹)患卵巢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50%。Seltzer2报道,在卵巢癌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卵巢癌危险性为5%,如果1例妇女一级亲属中有2例或2例以上患卵巢癌,则其危险性增至7%。虽然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卵巢癌仅占卵巢癌总数的 2.5%~7%,但不容忽视。具有遗传性卵巢癌家族史的家族谱系有三种类型:具有卵巢癌特殊位点的家族、乳腺卵巢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家族。其共同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卵巢癌发病年龄较散发病例年轻,癌组织分化差,患者预后差。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患者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为50%3。 2 筛查卵巢癌的手段 2.1 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仔细的盆腔检查 虽然卵巢癌患者在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与体征,但基本的临床病史询问与常规体检及妇科盆腔检查仍极为重要,有可能藉以发现恶性卵巢肿瘤的“蛛丝马迹”。在询问病史时要特别重视有无前述高危因素。妇科盆腔检查包括双合诊或腹部、直肠、阴道三合诊,是妇女体检必需进行的。由于盆腔检查简单方便,而且可同时行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优点,因此,这是广泛应用的卵巢癌筛查方法之一。 2.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盆腔器官及病变的图像,根据所测卵巢的大小、形态、血流和血管分布可早期发现卵巢病变。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对评价卵巢病变将起更重要的作用4。目前临床应用的超声检查有经腹超声检查(transabdominal s onography or transabdominal ultras onogra2 phy,T AS)、经阴道超声检查(transvaginal ultras onography or transvaginal s onography,T V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 oppler blood flow imaging,C DFI)、三维超声成像(three2dimen2 sional ultras ound imaging,3DUI)等。 2.2.1 T AS 正常卵巢声像图为均质性低回声,椭圆形、边缘光滑。正常绝经后妇女的卵巢体积用椭圆形公式计算(长×宽×厚×0.523)约为 3.7cm3。使用T AS筛查卵巢癌最早是1989年由Campbell等提出,他们检查了5497例18~79岁的无症状妇女,共发现5例Ⅰ期卵巢癌,另外发现379例良性肿瘤。但是,T AS需要一定时间充盈膀胱才能检查,过度的膀胱充盈可导致患者不适,而且<2cm的病变或盆腔底部的卵巢T AS难以发现。 2.2.2 T VS T VS具有下列优点:(1)T VS探头接近盆腔内结构,可用较高频率的探头(如5,7.5,10MH z),提高分辨力而明显改进图像质量,能获得较T AS更多的对诊断有用的信息,有助于鉴别卵巢良恶性病变;(2)T VS不需患者充盈膀胱作为声窗,因而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并节约了时间;(3)对于过度肥胖、术后盆腔脏器粘连引起盆腔内结构不清或肠胀气等影响T AS的患者,T VS尤为适用。T VS的缺点是:(1)T VS显示视野较小,对于大的盆腔肿块难窥全貌,不能全面或良好显示结构;(2)未婚者、有阴道炎症、阴道流血者等不适合T VS。如将T AS与T VS结合应用,可取长补短。目前较先进的超声仪器均配备经腹探头和经阴道探头。95%绝经前和 254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年11月第10卷第6期 Prog Obstet G ynecol,N ov.2001,V ol.10,N o.6

面对乳腺癌、卵巢癌这两大“女性杀手”,这些新药你可以选择!

面对乳腺癌、卵巢癌这两大“女性杀手”,这些新药你可以选择! 乳腺癌是女性第一癌症杀手,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健康。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20年美国有近28万新确诊病例,4万多人死亡;中国每年乳腺癌新确诊病例约30万,死亡人数7万多。 知名跨境医疗平台汉鼎好医友表示,随着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并不断取得新进展。 目前,针对乳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不断出现,2020年上半年四款乳腺癌靶向药获批上市。此外,针对女性“沉默的杀手”——卵巢癌,有两款药物获批上市。汉鼎好医友将为您一一盘点: 【一】乳腺癌新药 1、HER2阳性乳腺癌 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它过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这种蛋白质可以促进癌细胞的生长。 有数据显示,到2021年,我国乳腺癌患者数量将增至250万。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20%~30%。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如果基因检测发现HER2呈阳性,则需要选择抗HER2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近年来,我们在抗HER2治疗领域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极大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可达5~7年,基本上接近“慢性病”的程度。 目前上市的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DM1、拉帕替尼、来那替尼和吡咯替尼。 (1)Phesgo:大大缩短靶向治疗给药时间 6月底,皮下注射剂Phesgo(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透明质酸酶-zzxf)在美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早期和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 Phesgo是含有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与透明质酸酶的固定剂量组合,可在皮肤下注射。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均是靶向HER2的单抗药物,二者联合使用,可以充分阻断Her2信号通路,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给药时间方面,相比较于标准疗法60~150分钟的注射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Phesgo首次皮下注射达到负荷剂量需要8分钟,此后达到维持剂量每次只需5分钟,为HER2+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门诊治疗选择。 (2)图卡替尼:乳腺癌脑转移“克星” 目前,脑转移在HER2+乳腺癌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特别是用化疗或大分子单抗治疗后,尽管全身病情控制较好,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脑转移发生率仍在增加。临床上需要更多能够突破血脑屏障的靶向药来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 今年4月,HER2特异性抑制剂图卡替尼(Tucatinib)获批与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联用,治疗手术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经治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而结果显示,该联合疗法能为HER2+脑转移乳腺癌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 (3)来那替尼:三线联合疗法 今年2月,来那替尼(Neratinib)新适应症获FDA 批准,与卡培他滨(Capecitabine)联用治疗已接受过两种或以上治疗方案的转移性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成人患者。 2、Trodelvy:全球首款三阴性乳腺癌抗体偶联药 4月,美国FDA批准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Trodelvy(Sacituzumab Govitecan-hziy)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2种疗法的转移性三阴乳腺癌(mTNBC)成人患者。 这是FDA批准的首个治疗三阴乳腺癌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 【二】卵巢癌新药

2018NCCN卵巢癌指南解读

2018NCCN卵巢癌指南解读 一、2018年指南(第二版)与临床处理密切相关的主要更新 (一)手术治疗原则更新 1. 大多数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微创手术也可用于在选择的患者进行手术分期和减瘤术,用于评估是否能够进行满意的减瘤术,评估复发病灶能否切除等,但必须由有经验的妇科肿瘤医生施行; 2. 儿童/年轻患者的手术原则与成人有所不同,保留生育功能者需进行全面的分期手术,但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早期生殖细胞肿瘤可不切除淋巴结; 3. 交界性肿瘤是否切除淋巴结不影响总生存率,但大网膜仍需切除并进行腹膜多点活检; 4. 复发患者二次减瘤术需满足下列条件:化疗结束一年以上、孤立病灶可以完整切除、无腹水。 (二)化疗原则和方案更新 1. 对化疗方案进行重新排序和归类为“腹腔化疗/静脉化疗方案”和“静脉化疗方案”; 2. 腹腔化疗方案中紫杉醇静脉点滴的用法可选择超过3小时或24小时静滴;3小时输注方案更方便、更容易耐受且毒性较少,但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它跟24小时输注方案疗效相当。 3. 新辅助化疗可以考虑用静脉化疗方案; 4. 儿童/年轻患者的IA期和IB期未成熟畸胎瘤、IA期胚胎性肿瘤或IA期卵黄囊瘤可考虑观察或化疗; 5. 静脉或腹腔化疗并不能使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获益。 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手术原则 (一)总原则 1.选择下腹正中直切口,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 2.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方式完成手术分期和肿瘤切除,微创手术方式有助于评估初治和复发病人能否达到最大程度减瘤术; 3. 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记录详细记录初发和复发病灶累及的范围; 4.推荐由妇科肿瘤医生完成手术。 (二)初治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局限于卵巢或盆腔的手术步骤 1.进入腹腔后,抽吸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

卵巢癌病理学分类

卵巢癌病理组织学分类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发上皮肿瘤 生发上皮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2/3,一般来自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生发上皮是覆盖在卵巢表面的粘膜,它有多功能分化的潜能,故可形成浆液性肿瘤、粘液性肿瘤和宫内膜样肿瘤。 2、性索-间质肿瘤 性索-间质肿瘤占卵巢肿瘤的6%。大多为功能性,向卵巢型细胞分化的有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向睾丸型细胞分化的有支持细胞、间质细胞。该类肿瘤较为复杂,各种细胞可单独组成相应的肿瘤,卵巢型或睾丸型的两种细胞可出现在同一肿瘤内,可见四种细胞类型同时在肿瘤上。 3、类固醇细胞肿瘤 类固醇细胞肿瘤也称脂质细胞瘤由类似于黄体细胞、间质细胞、肾上腺上皮质细胞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组成的肿瘤。由于约占40%肿瘤细胞内不含丰富的脂质,故又称类固醇细胞肿瘤。 4、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比较常见。一般生发上皮肿瘤多见,恶性者高达15%左右。生殖细胞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年轻妇女较多常见见,大约60%的卵巢肿瘤为生殖细胞来源,其中1/3为恶性。 5、纤维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来源的肿瘤,其次是平滑肌瘤、血管瘤,比较少见的是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淋巴管瘤、软骨瘤、骨瘤等等。 6、转移性肿瘤 卵巢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大约有10%的卵巢肿瘤是转移性的,最常见的是乳腺和生殖道或来自消化器官中的胃肠道的转移癌。较为常见的是来自消化器官(胃、肠)的癌,直接浸润、种植或经淋巴道转移到腹膜后及腰部淋巴结,再经淋巴管道转移到卵巢;其次是由子宫颈、宫体或输卵管等处的癌扩散而来,有鳞癌、腺癌或绒毛膜上皮癌等;乳腺癌也可通过血行转移到卵巢。转移癌多为实性,且多属双侧性,结构特点多与其原发癌一样。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地位

644 中国肿瘤2001年第10卷第11期 收稿日期:2001-10-16 准,更名为《肿瘤临床》,仍为季刊。1985年被纳为抗癌协会的机关刊。 1986年,由中国科协申报,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国 肿瘤临床》,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抗癌协会主办、天津市肿瘤医院承办,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天津分公司向国外发行。1988年,脱离原承办单位天津医药杂志社,改由天津市肿瘤医院承办。 1993年改为月刊。同年7月参加世界卫生组织(W HO ) 东地中海地区区域性办事组织联办的《医学索引》。柏敏霜 《临床肿瘤学杂志》改为双月刊 《临床肿瘤学杂志》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创办的专业学术刊物(CN 32-1577/R ,ISSN 1009-0460)。大16开,从2002年第1期起改为双月刊,每期80 页,激光照排胶印,进口铜版纸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8-267。定价每期9.00元(包括邮寄费),全年54元。杨质文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简志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创刊于1982年,曾用名《国内医学文摘?肿瘤学》。由广西医学院主管,广西医学院第一附院主办,严济邦教授任主编。全国邮发,期发行量1000余册。1983年获国家科委批准为全国性检索刊物。1984年起纳入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卫生部主管,仍由广西医学院第一附院主办。双月刊,全国邮发,期发行量1500余册。1989年因亏 损过大被迫停刊。1992年复刊,由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和广西肿瘤防办联合主办,卫生部主管,刘启福教授任主编。季刊,全国邮发,期发行量为2500余册。1989年起由阮萃才教授任主编。全国邮发,期发行量3000余册,由原来80页增至 96页,辟有文摘荟萃、综述列题及综述等栏目。每期信息量600余条,共约20余万字。 阮萃才 胡炳强,陈艳平 (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在乳腺癌治疗中内分泌治疗是主要方法之一。随着新药的问世,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就整体而言,内分泌治疗的好处主要见于ER 和(或)PR 阳性肿瘤病人。本文总结了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及近几年的新进展。 关键词:乳腺肿瘤;内分泌疗法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242(2001)11-0644-03 The R ole of H ormone Thera py for Breast Cancer HU Bin g -q ian g ,CHEN Y an -p in g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自1896年Beatson 报道3例晚期乳腺癌切除卵巢后肿瘤明显缩小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经历了盲目施治到受体指导下的预见性治疗发展过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大进展主要得益于新药的问世,就总体而言,内分泌治疗的好处主要见于ER 和(或)PR 阳性情况。 1去势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最初是手术先后切除卵巢、肾上腺及 垂体。由于手术并发症和相关死亡率等原因以及随着三苯氧胺(T AM )用于临床和新药的开发,这种手术为主的内分泌治疗,除卵巢切除外,已被放弃。 卵巢切除:手术切除卵巢好处在于可迅速改变绝经前患者的内分泌状态,降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且为不可逆的。 放射去势:采用高能X 线或60钴 γ线外放射(16~20)G y /(4~5)次,几周或几个月后卵巢功能完全抑制且不可 逆。 药物:主要是促性腺激素释放素(LH -RH )类似物。1977年明确LH -RH 化学结构后合成此类药物。LH -RH 类似物与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地位 专题报道

2018NCCN卵巢癌指南解读

2018NCCN卵巢癌指南解读 一、2018年指南(第二版)与临床处理密切相关得主要更新 (一)手术治疗原则更新 1、大多数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微创手术也可用于在选择得患者进行手术分期与减瘤术,用于评估就是否能够进行满意得减瘤术,评估复发病灶能否切除等,但必须由有经验得妇科肿瘤医生施行; 2、儿童/年轻患者得手术原则与成人有所不同,保留生育功能者需进行全面得分期手术,但儿童期与青春期得早期生殖细胞肿瘤可不切除淋巴结; 3、交界性肿瘤就是否切除淋巴结不影响总生存率,但大网膜仍需切除并进行腹膜多点活检; 4、复发患者二次减瘤术需满足下列条件:化疗结束一年以上、孤立病灶可以完整切除、无腹水. (二)化疗原则与方案更新 1、对化疗方案进行重新排序与归类为“腹腔化疗/静脉化疗方案”与“静脉化疗方案”; 2、腹腔化疗方案中紫杉醇静脉点滴得用法可选择超过3小时或24小时静滴;3小时输注方案更方便、更容易耐受且毒性较少,但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它跟24小时输注方案疗效相当。 3、新辅助化疗可以考虑用静脉化疗方案; 4、儿童/年轻患者得IA期与IB期未成熟畸胎瘤、IA期胚胎性肿瘤或IA期卵黄囊瘤可考虑观察或化疗; 5、静脉或腹腔化疗并不能使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获益。 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手术原则 (一)总原则 1。选择下腹正中直切口,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 2。有经验得手术医生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方式完成手术分期与肿瘤切除,微创手术方式有助于评估初治与复发病人能否达到最大程度减瘤术; 3、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记录详细记录初发与复发病灶累及得范围; 4。推荐由妇科肿瘤医生完成手术。 (二)初治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局限于卵巢或盆腔得手术步骤 1. 进入腹腔后,抽吸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大事记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大事记 1、卵巢切除术是最经济的手术去势治疗方法。 2、卵巢放射去势:不稳定,显效时间长,非永久性,毗邻器官的损伤。 药物治疗阶段: 1、选择性ER调节剂 他莫西芬TAM NATO试验:证实了他莫西芬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乳腺癌,降低复发率 1982年Preece研究:TAM用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客观缓解率73% 1986年NSABP的B-09试验发现化疗+TAM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提高与ER、PR状态有关 1986年美国批准TAM用于ER和(或)PR阳性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 1988年EBCTCG的Meta分析TAM降低死亡率 1998年EBCTCG研究口服TAM2年疗效优于1年,5年优于2年,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疗效不依赖于年龄、月经状态和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和既往是否接受化疗 2002年SWOG-8814研究TAM序贯化疗优于单独使用TAM 2007年NCCN指南TAM作为ER和(或)PR阳性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标准药物 2011年EBCTCG发表了Meta分析5年的他莫西芬第一个10年的乳腺癌复发率,对10年后的复发风险无影响。且在雌激素ER阳性的患者中,相对危险度与孕激素PR状态、年龄、淋巴结状态及是否化疗无相关性。 2013年ATLAS试验和aTTom试验证实使用TAM10年效果优于5年(复发率和死亡率) 他莫西芬类似物Toremifen和Raloxifene用于他莫西芬不能耐受的替代治疗和二线治疗 2、卵巢去势药物(LHRH类似物)-戈舍瑞林和亮丙瑞林 戈舍瑞林有效率33%-36.4% 1972年的ABCSG 05试验: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早期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无局部复发率优于化疗组 1996年EBCTCG发表在Lancet临床研究:无论采用外科手术或放疗去势,绝经前女性卵巢功能抑制可明显提高DSF和OS 2014年ASCO提前公布了大型临床研究SOFT、TEXT研究联合分析结果,相比TAM联合卵巢功能抑制剂,依西美坦联合卵巢功能抑制剂显著改善DFS、无乳腺癌复发时间和无远处复发时间,是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 2015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采用药物卵巢去势,推荐治疗时间2-5年3、芳香化酶抑制剂AI 1981年第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安鲁米特批准用于乳腺癌,安鲁米特应用时必须常规补充可的松,并且伴有共济失调、甲状腺功能抑制等严重副作用 第二代芳香化酶抑制剂 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法倔唑和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兰特唑 研究表明晚期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为23%-37%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 非甾体类可逆性芳香化酶抑制剂 阿那曲唑1995年英国上市 来曲唑1996年英国上市 甾体类芳香化酶灭火剂:依西美坦1997年进入临床 2015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可向所有绝经后的ER 和(或)PR阳性患者推荐,尤其是具备以下因素者(1)高度复发风险者;(2)对他莫西芬

2020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 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70%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临床晚期。卵巢癌首选治疗模式为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虽然大多数患者经过初始治疗可获得临床缓解,但仍有70%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的问世为卵巢癌的治疗带来了重大变革,一系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初始治疗或铂敏感复发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和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后应用PARP抑制剂可显著延长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时间,维持治疗已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模式。目前PARP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规范此类药物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特制定《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 本指南采用以下推荐级别(表1)。 本指南中,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 1 PARP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1963年Chambon等[1]首先发现了PARP,后经证实其参与单链DNA损伤后的修复过程。1980年Durkacz等[2]证明烟酰胺类似物可以抑制DNA修复,并可增强DNA损伤剂硫酸二甲酯的细胞毒性,提示其有可能作为增敏剂与细胞毒性药物联合用于肿瘤治疗。2005年Nature同期发表的2项研究首次证实了PARP抑制剂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1/2突变之间存在“合成致死”效应[3,4]。目前已知PARP家族包括17个成员,其中PARP1和PARP2主要通过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途径在DNA单链断裂(single strand break,SSB)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PARP抑制剂经历了3次更新换代,第3代PARP抑制剂以复合物单晶结构为基础,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多项研究表明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应用PARP 抑制剂进行维持治疗获益显著。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中约5%为家族遗传性,其中多数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征)相关,故称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从发生学角度,这些肿瘤很难完全归入子宫内膜癌二元发生模式中的Ⅰ型(激素依赖性)或Ⅱ型(非激素依赖性)之中,往往被临床或病理医师忽视。正确认识该病并识别此类人群对降低患者及其家族的致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检测手段进行综述,并讨论其早期筛查手段和临床意义。 一、发生与发病风险 Lynch综合征是一种由碱基错配修复(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生倾向。肿瘤的发生主要与4种MMR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关,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该病患者首先遗传了一个MMR突变基因,从而获得肿瘤易感性,随后另一等位基因后天获得性异常,则DNA复制错误无法恢复进而发生肿瘤。 患者可同时或异时发生多种肿瘤,子宫内膜和结肠是最常发生肿瘤的部位,约2.3%的子宫内膜癌及3%的结肠癌为Lynch综合征患者。其他相关恶性肿瘤还见于卵巢、胃、小肠、肝胆、胰腺、尿道、脑等部位。但这些肿瘤的发病率均远远低于结肠癌及子宫内膜癌,除卵巢癌的累积致癌风险可达24%外,其他部位的癌累积风险均不超过3%。 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明显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在于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接近甚至高于结肠癌,达40%-60%(结肠癌为43%-54%)。50%以上的女性患者首发恶性肿瘤为子宫内膜癌,甚至有报道可达68%。继首发癌之后,患者10年内发生第2种癌的风险为25%,15年内达到50%。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遗传性子官内膜癌,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owden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未超 过10%,后者系PTEN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导致。 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4种MMR基因的突变率有所不同,约90%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MLH1及MSH2突变所致,突变率依次为MSH2 50%-66%、MLH1 24%~40%、MSH6 10%-13%,相比之下,结肠癌MSH2、MLH1与MSH6的突变率分别为51%、44%与5%。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MSH2及MSH6的突变比例高于结肠癌,尤其MSH6突变时更倾向发生子宫内膜癌。在4种MMR基因中,PMS2的突变率最低,相关研究较少,在结肠癌人群中发生率未超过4%,子宫内膜癌中未检索到大样本的相关报道。 二、临床特征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分布广(26-87岁),多数患者相对年轻,95%的患者<65岁,60%的患者<50岁,平均年龄46-49岁,较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别年轻约6~10岁及15~20岁。Lu等报道小于50岁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子宫内膜癌的9%,明显高于无选择性子官内膜癌中2.3%的比例。另有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患者40岁前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仅为2%,提示其高峰年龄段是在40多岁接近50岁。 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与子宫内膜癌(尤其是Ⅰ型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者常不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及糖尿病等内分泌异常。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尽管多数发生在育龄期和围绝经期,且往往为子宫内膜样癌,但其发生与上述雌激素刺激不存在依赖性关系。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官内膜癌患者多数并不肥胖,体质量指数平均29,低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人群,也未见与不孕、月经异常、长期无排卵相关的报道,表明相当比例的此类患者与雌激素刺激因素无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其MMR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MSH6突变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年龄较晚,平均53-55岁,与Ⅰ型癌类似。有研究显示其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3/4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全部为Ⅰ期。另有研究显示,78%为临床I期,其余为Ⅱ期及以上,这一比例与散发性内膜癌相近。其总体预后也与散发性内膜癌无明显差异,5年生存率达88%。但40岁以下及子宫体下段者倾向临床分期高、组织学高级别,常侵犯深肌层和脉管,预后差。 三、组织病理学特征

乳腺癌的辅助治疗进展和热点讨论——现状与未来

113 陆劲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 乳腺癌的辅助治疗进展和热点讨论——现状与未来 术后的辅助治疗今年的重要进展应该说表现在靶向辅助治疗上,在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赫赛汀一年标准治疗后,再使用来那替尼1年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这个进展突破了目前的靶向治疗的时间标准,个人认为应该成为本年度的最重要的辅助治疗进展。传统的辅助化疗进展比较缓慢,表现在一些老的临床试验的更新,进一步验证了以往的结论,如ECOG1199试验。内分泌治疗今年的进展很多,多集中在解救治疗中内分泌继发性、原发性耐药的逆转上,一些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与内分泌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但目前均处在解救治疗研究阶段,而辅助内分泌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卵巢功能抑制能否进一步增效的研究上,主要是TEXT 和SOFT 研究的结果公布,明确其中的一些原来临床治疗的困惑问题。具体如下: 乳腺癌辅助化疗的进展 ECOG1199研究采用2×2析因分析设计,比较了AC 方案分别序贯单周或者三周紫杉醇和单周或者三周多西他赛的 疗效,该研究10年随访结果[1] ,这也进一步确证了紫杉醇周 疗方案的疗效。在10年DFS 方面,紫杉醇单周化疗组(HR 0.84,95%CI 0.73~0.96)和多西他赛三周化疗组(HR 0.79,95%CI 0.68~0.90)均比紫杉醇三周化疗组预后好;序贯紫杉醇(单周或三周合计)与序贯多西他赛(单周或三周)疗效相似(P >0.05);TNBC 患者中紫杉醇单周化疗组的TNBC 患者(HR 0.69,95%CI 0.52~0.91)比紫杉醇三周化疗组预后显著增高。ER/PR 阳性且HER2阴性或不详者,多西他赛三周化疗组预后较紫杉醇三周化疗组好(HR 0.76,95%CI 0.63~0.91)。10年OS 方面,紫杉醇单周化疗组(HR 0.87,95% CI 0.75~1.02)和多西他赛三周化疗组(HR 0.86,95% CI 0.73~1.00) 比紫杉醇三周化疗组OS 明显改善;在TNBC 患者中,与紫杉醇三周化疗的TNBC 患者相比,紫杉醇单周化疗组(HR 0.69,95% CI 0.52~0.94)10年OS 显著增高;HR 阳性且HER2阴性或不详的患者中,多西他赛三周化疗组(HR 0.87,95%CI 0.69~1.08)和紫杉醇三周化疗组无明显差别。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化疗后,序贯紫杉醇单周化疗或多西他赛三周化疗,比序贯紫杉醇三周化疗更能显著提高DFS,前两者也提高患者OS;单 周紫杉醇更能显著提高TNBC 的10年DFS (由59%提高到69%)和OS (由66%提升到75%);三周多西他赛化疗改善了HR 阳性HER2阴性或不详的患者的10年,但未能获得10年总生存受益。该研究的10年更新,提示单周紫杉醇和三周多西他赛的治疗优势,其中单周紫杉醇在三阴患者中更具有优势,而三周多西他赛可能在HR 阳性HER2阴性患者中具有优势,这对于我们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GIM -2临床试验的设计也和ECOG1199一样,为采用2×2析因分析设计,该研究比较了q3wFEC -q3wP、q3wEC -q3wP、q2wFEC -q2wP、q2wEC -q2wP 这四种方案的疗效,共入组2091例早期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位随访7年的结果显示:在每2周方案5年无病生存率是81%与优于在每3周方案的76%(HR 0.77,95%CI 0.65~0.92,P =0.004);FEC -P 方案5年DFS 是78%与在EC -P 方案的79%之间相似(HR 1.06,0.89~1.25,P =0.561)。每2周方案5年OS 是94%好于每3周方案的89%(HR 0.65,95%CI 0.51~0.84,P =0.001);在FEC -P 方案5年OS 是91%与在EC -P 方案的92%无明显差别(HR 1.16,95%CI 0.91~1.46,P =0.234) 。GIM -2研究提示淋巴结阳性早期乳腺癌,对于紫杉醇剂量密集方案可以明显改善无病生存与总生存,这一结论和前述的ECOG1199试验一起,均支持以前的CALGB 9741的结论,三者结果基本一致,即对于紫杉醇的剂量密集方案疗效好于常规三周方案,但目前不能简单外推,比如多西他赛反而是三周疗效好,应引起注意。而本研究得出的第二个结论为:在EC -P 方案中增加氟尿嘧啶并不能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与总生存,这一结论同样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对于4周期的4FEC -4T 方案中,就不必加5-FU,但同样我们不能简单外推,比如对于3周期的PACS01方案(3FEC -3T )中的F 是否为多余尚不能臆断,如果使用这一方案时,尚不能建议删除5-FU [2]。该试验和前述的ECOG1199的十年更新结果一起再一次证明紫杉醇密集实用的确切疗效。 内分泌辅助治疗的进展 今年的内分泌辅助治疗的主要进展应该是绝经前乳腺癌的卵巢功能抑制(OFS )治疗的进一步探索并报道了相关结

子宫内膜癌教案

(理论教学)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课程类型:(1)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临床专业(本科)04级1、2、4、5、6班 授课时间:2007至2008学年下学期 计划学时:102学时(其中:理论55,实验:48) 任课教师: 所属学院:临床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妇产科 课程名称:妇产科 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乐杰编着,2004年第6版 讲授人: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本科学位:学士 讲授题目:子宫内膜癌 所属章节:第31章计划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定义。 2、掌握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及随访。

3、熟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 教学重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难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子宫体癌的临床表现、诊断。 2、子宫体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 参考资料: 《实用妇产科学》、《妇科肿瘤学》 子宫内膜癌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一、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 (一)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

此病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二)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 此病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 (三)未婚、未育及少育 此病多发生于未婚、未育及少育者,可能与子宫内膜接受雌激素刺激时间较长有关。 (四)遗传 家族中妇女有癌肿史者,子宫体癌发生率也增加,说明此瘤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 肉眼观察,癌组织可局限于子宫内膜(局限型),呈菜花样或息肉样;也可弥散于整个宫腔(弥漫型),此两型晚期均可侵犯肌肉。癌组织松脆质软,常伴出血坏死。 子宫体癌大多数为腺癌,少数在腺癌组织中出现局限性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称为腺角化癌,恶性度较低;也有腺癌中出现鳞状细胞癌,则称为腺鳞癌,恶性度高,预后差。 三、转移途径 子宫体癌的特点是生长缓慢,可较长期局限于宫腔内,转移途径以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为主,血行转移较少见。 (一)直接蔓延 早期沿子宫内膜扩散,可达宫颈、阴道,亦可达输卵管和卵巢,并可向肌层侵蚀,晚期甚至穿透浆膜层而种植于盆腔脏器表面。 (二)淋巴转移 此型转移较晚,宫体上部和宫底部的腺癌可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转移至卵巢,并向上直拉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沿圆韧带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子宫中段的腺癌引流至骼总及腰淋巴结;宫体下部的腺癌累及宫颈时,转移方式同宫颈癌,预后较差。也可以由于淋巴逆流而转移至阴道及尿道周围淋巴结,当子宫切除术后,除癌细胞直接种植于阴道外,也有经淋巴逆流转移至阴道顶端的可能,故此部位常见复发。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基本原则

来源:解放军307医院全军肿瘤中心江泽飞宋三泰孙燕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主要全身治疗手段之一。早在十九世纪末,人们已经开始应用双侧卵巢切除治疗绝经前晚期乳腺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苯氧胺的问世成为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新的里程碑,九十年代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问世则使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内分泌治疗对激素依赖性复发转移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用于高危健康妇女预防乳腺癌发生。本文根据2006年美国NCCN乳癌治疗指南,结合国内部分专家的临床经验,介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复发转移、术前新辅助和早期乳癌术后辅助治疗阶段的基本原则和新动向。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基本药物 乳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有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雌/雄激素类和孕激素。 1、抗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阻断雌激素对受体的作用。最常用的是三苯氧胺(TAM),可以用于复发转移乳癌的解救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高危健康妇女预防乳癌。 2、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阻断卵巢以外的组织雄烯二酮及睾酮经芳香化作用转化成雌激素,达到抑制乳癌细胞生长,治疗肿瘤的目的。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 适用于绝经后,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两类:①非甾体类药物,通过与亚铁血红素中的铁原子结合,和内源性底物竞争芳香化酶的活性位点,从而可逆性地抑制酶的活性。有第一代的氨基导眠能(AG)、第二代的fadrozole、第三代的瑞宁得(阿那曲唑)和弗隆(来曲唑)。②甾体类药物,与芳香化酶内源性作用底物雄烯二酮和睾酮结构相似,可作为假底物竞争占领酶的活性位点,并以共价键形式与其不可逆结合,形成中间产物,引起永久性的酶灭活,从而抑制雌激素的合成,有第一代的Testolactone、第二代的兰他隆(福美司坦)、第三代的阿诺新(依西美坦)。 3、LH-RH类似物,通过负反馈作用下丘脑,抑制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LH-RH);同时还能竞争性地与垂体细胞膜上的GnRH受体或LHRH受体结合,阻止垂体产生FSH和LH, 从而减少卵巢分泌雌激素。代表药为Zoladex (诺雷德), 可以代替卵巢切除术,治疗绝经前复发转移乳癌。 4、雄激素和雌激素,治疗剂量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可以改变人体内分泌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也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5、孕激素,通过改变身体内分泌环境,经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产生LH和ACTH,或通过孕激素受体作用乳癌细胞。常用的有甲孕酮(MPA)和甲地孕酮(MA)。 复发转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复发转移乳腺癌是否选择内分泌治疗, 要考虑患者肿瘤组织的激素受体状况(ER/PgR)、年龄、月经状态以及疾病进展程度。原则上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病人应首选化疗,而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Endocrine responsive),既过去所说的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进展缓慢的复发转移乳腺癌的特点: 1. 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 2. 术后无病生存期较长; 3. 仅有软组织和骨转移, 或无明显症状的内脏转移,如非弥散性的肺转移和肝转移,肿瘤负荷不大,不危及生命的其他内脏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