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选择、名词解释、简单、论述)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选择、名词解释、简单、论述)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选择、名词解释、简单、论述)

社会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

1.韦伯的主要著作有C.《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年,是 B.陈达的民众生活费用调查

3.社会学研究应该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指的是社会学的 D.规范性功能

4.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韦伯

5.社会学界常以外在的关联形式为标准,把社会关系分为A.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与业缘关系

6.在文化的结构中,一辆马车是D.文化特质

7.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这指的是B.道德

8.在冲突理论中,刘易斯·科塞提出的理论被称C.功能冲突论9.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被称为A.政治社会化10.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D.发展社会化

11.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是B.自发性合作

12.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3.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A.核心家庭

14.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泰罗

15.基金会属于A.第三部门

16.私人部门的优势体现为C.效率优势

17.社会制度的形成,有一种途径是自发形成,即A.民俗——民德——制度

18.本源制度包括B.婚姻家庭制度

19.教育制度的潜功能体现在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20.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类型学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B.滕尼斯

21.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C.精英阶级理论

22.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阶层结构中,20世纪60年代服从国家安排回乡的下放职工属于B.离退休人员阶层23.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特纳的分析,任命某人某项荣誉称号,属

于D.赞助式流动

24.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被称为C.偏差行

25.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都被称为A.违

规行为

26.在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

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这种适应方式被称

为B.反叛

27.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被称为A.结构性

问题

28.自然灾害的特征是D.潜在性、突发性和有限性

29.在社会预警系统中,对人们潜伏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沟通、疏

导、救助、防止偏差行为的发生,这种任务属于A.社会干预中

30.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实

质上是B.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是B.理论知识

2.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被称做B.社会发展计划

3.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

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社会现象的一种

研究方法,被称做D.非介入性研究

4.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提出“社会学”名称的学者是B.谭嗣

5.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

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一员,这种观察方法被称为B.参与观察

6.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C.社会进化与社会

倒退

7.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

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这是指社

会学的B.教育功能

8.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被称

为A.问卷调查

9.“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

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这是指文化的B.习得性

10.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被称为 C.

法律

11.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是B.正向社会化

12.根据埃里克森对个人心理成长历程的划分,18—30岁属于B.

成年期

13.在老师指导下的大学生实地研究属于C.指导性合作

14.在社区研究中,全貌研究就是C.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

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15.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奖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

来奖励学生,这一社会控制形式属于A.积极性控制

16.行为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这种社会互

动形式被称为C.竞争

17.科层制是一种典型的C.法理型统治

18.关于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表述正确的是C.社会制度具有抑扬

19.把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和建构功能理论的出发点的学者是D.

帕森斯

20.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A.自由流动

21.表示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的概念

是B.身分

22.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

会集团,这种社会等级制度是C.种姓

23.现在的家庭暴力与过去相比出现的新特点是D.攻击性增强,后

果严重

24.价值冲突理论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C.社会价值崩

25.不属于

...社区构成要素的是D.政治

26.在20世纪初的美国,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A.芝加哥学派

27.吴某原是一名返城知青,后进厂当了工人,现下岗开了一家饭

馆,收入颇丰。吴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B.垂直流动

28.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

是违法的手段,这种偏差行为称之为D.反叛

29.认为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是一个重要转折的论

点是B.信息社会论

30.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分类标准是C.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1.1895年,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的学者是B.严复

2.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学的B.解释性功能

3.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方法的是D.实地研究

4.初级社会关系是次级社会关系的基础,但社会关系大量表现为

C.次级社会关系

5.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天然气属于A.矿产资源

7.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D.文化特质

8.在文化的功能中,表现为提供知识和积累成果两方面的是C.社会导向功能

9.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B.芝加哥学派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吉登斯的D.结构化理论

11.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被称为A.价值观念社会化

12.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强调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思想,他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B.六个阶段

13.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被称为B.符号

14.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5.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A.核心家庭

16.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这种观点来自于A.科学管理理论

17.根据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世袭制属于B.传统型

18.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被称为D.本源制度

19.属于教育制度的显功能的是

C.文凭功能

20.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被称为D.社区横向格局

21.我国的农村社区大致有两种形态,即B.散村和集村

22.韦伯主张从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即A.经济、政治和社会23.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提出了两种形式的社会流动,即C.竞争式流

动和赞助式流动

24.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是 D.违

章行为

25.在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

的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B.退缩主义

26.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

制形式是

C.制度化控制

27.在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中,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

的理论是A.社会建构理论

28.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是D.家庭暴力

29.在社会预警系统中,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认识和参与社会

问题防治的知识属于C.警示教育体系

30.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以分为 A.

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1.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孔德

2.197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社会

学座谈会”,共同探讨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问题。在座谈会上,代

表党中央为社会学正名的是B.邓小平

3.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社会学理论是

C.交换理论

4.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空气属于B.环境资源

5.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B.结构整合

6.法律的特征表现在公正性和A.强制性

7.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D.阶级性

8.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的社会学著作是斯宾塞的

C.《社会学研究》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舒

茨的B.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10.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A.继续社会化

11.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被称为D.反向社

会化

12.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是B.布鲁默

13.霍尔提出,相距45厘米到约122厘米的距离是C.个人距离

14.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被称

为A.核心家庭

15.我国社会学界大都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其中从最后

一个孩子出生之日起到第一个孩子离家之前,被称为B.继续抚育

阶段

16.利益群体可以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和自组性

利益群体三类,这种分类是根据B.群体组成形式

17.在组织控制中,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

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这一过程被

称为D.现场控制

18.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组织行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巴纳

19.在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中,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是D.设备

要素

20.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

C.乡村建设运动期间

21.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B.集镇社区

22.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

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属于社区发

展的B.根本目标

23.伦斯基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A.进化论

24.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

会流动,被称为

C.结构流动

25.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被称为C.偏差文化

26.在关于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中,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

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属于B.心理学解释

27.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

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这种控制形式是A.内

在控制

28.常见的恐怖活动形式之一是A.民族主义

29.要把社会问题的防治放在全球环境中进行考察,这是社会问题

防治的C.全球性思想

30.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

面改良的过程,被称为D.社会改革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

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D.韦伯

2.“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D.专业与技术人员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A.斯宾塞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A.1982年

5.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6.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C.实证性特征7.个人地位获得模式强调对获得新职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是D.本人受教育水平

8.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A.文化交流

9.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D.文化特质

10.“吃饭不是文化,吃什么、怎样吃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B.习得性

11.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D.冲突

12.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是7

A.习俗

13.相距365厘米以上的距离,是D.公众距离

14.职业学校教育属于A.基本社会化

15.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B.0—20人

16.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

C.政府

17.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B.非营利性18.教育制度的潜功能表现之一是(B.缩小收入差距

19.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A.工业化

20.属于人群类别的是B.看热闹的人群

21.社区的首要功能是D.经济生活

22.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是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这是社会分层理论流派中的

C.功能论

23.“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即C.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

24.社会制度起源于C.人类的需要

25.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这种偏差行为是A.形式主义

26.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

C.人口集中度高原是某机械厂厂长,后调到同级的公司当经理,

李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C.水平流动

28.“水不是文化,自来水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A.创造性

29.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有政治

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称之为D.恐怖主义

30.组织与初级群体最显著的区别是A.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在D.芝加哥大学

2.1928年10月上海和南京等地的社会学教授在上海成立C.东南

社会学会

3.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涂尔干

4.结合关系可以表现为A.强制关系

5.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被称为

B.人力资源

6.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

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C.文化集

7.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

入本文化的过程,被称为D.文化采借

8.在冲突理论中,达伦多夫提出的理论被称为B.辩证冲突论

9.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被称为A.

行为社会化

10.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

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

模式的过程,被称为C.再社会

11.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B.社会实

12.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D.加芬克尔

13.家庭、邻里、伙伴群体都属于A.初级群体

14.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被称

为C.联合家庭

15.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是C.利益关系

16.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

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这种观点来自于(B.人际关系理论

17.在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中,制度的灵魂是D.价值要素

18.教育科学制度属于A.派生制度

19.规范社会秩序和管理公共事务这两个方面的功能集中体现于B.

政治制度

20.进入20世纪之后,社区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开拓了对

当代社会的城市社区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就是

A.芝加哥学派

21.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

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被称为

C.城市社区

22.社区发展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倡导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是在 D.

二战以后

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阶层结构大体分为A.16个阶层

24.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了一个美国社会中的 B.地位获

得模式模式

25. 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被称为

C.偏差习惯

26.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在这一假定基础上形成的

关于偏差行为的解释是A.生理学解释

27.把违反道德期望的人和事物视为“病态的”,也就是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是A.社会病理学

28.不正当地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利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

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这被称为C.腐败

29.要认识到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反复性,要有持久战的意志和

毅力,这是社会问题防治的C.长期性思想

30.就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看,从15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属于B.

萌芽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31.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起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为此

进行了开拓性工作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有(B.许仕廉 C.孙本文D.

吴文藻)

32.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包括( A.家庭 B.学校 C.伙

伴群体D.社区E.大众传媒)

33.公共部门的缺陷一般统称为“政府失灵”,主要包括( A.社会上占少数的人群对某些公共物品的需求不易获得满足B.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使某些人满足的时候,另一些人却可能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D.公共部门在提供某种公共物品之前通常长时间讨论,造成公共物品的暂时不足 E.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34.相比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具有的共同特点有(B.人口密度低C.经济活动相对简单D.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E.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35.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A.普遍性B.特殊性D.综合性E.群体性)

3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有(A.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B.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C.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D.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32.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包括(A.文化传承D.社会稳定E.个人自我完善)

33.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主要功能有(A.规范性行为功能B.经济生活功能C.精神生活功能D.教育功能E.抚养、赡养功能)

34.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包括(A.社会变革的需要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35.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在组织体制上的最大区别在于(A.依靠成员的志愿参与B.不采取科层制的组织体制C.组织机构的自主管理

D.提供公共物品)

31.社会的基本特征有(B.社会以人为主体C.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D.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E.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32.显性的冲突方式可以分为(A.争论B.拳斗C.械斗D.仇斗E.战争)

33.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出现了一些变迁,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有(B.家庭规模趋于缩小C.家庭功能有所变化D.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34.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具有的特征有(A.社会分工复杂B.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D.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E.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35.社会控制的方式有(B.法律控制C.道德控制 D.习俗控制E.宗教控制) 31.欧洲社会学在战后的发展表现出来的特点有(B.社会学研究领

域的多元化C.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趋向多元化E.社会学的研究重心

转向现实社会)

32.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A.物质形态要素B.精神形态要素D.语言

符号要素E.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3.群体的特征表现在(A.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B.有一定的为群

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C.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D.有一

定的行为准则E.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34.中国目前的家庭制度兼具传统和现代双重特征,主要表现有

( A.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过渡性B.家庭关系和分工的过渡性

D.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E.家庭成员的个性化)

35.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主要观点有(B.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

演变的基础C.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D.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E.阶级的划分排除了社会分层的方法)

31.刑法这一社会控制方式属于(A.宏观控制B.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消极性控制

E.法律控制)

32.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A.社会变革的需要B.自然科学发展

的推动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3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A.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B.文

化的发展与传播C.意识形态的改变D.自然灾害E.环境破坏)

34.社会现代化包括( A.工业化B.城市化C.民主化D.社会结构化

E.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35.从身分到契约的转变,其实质是(A.人的解放 B.法治取代

人治C.自由流动取代身分限制E.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标志)

31.社会学在教育方面的功能主要有(C.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

化D.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2.文化传播有一个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 A.

接触与显示阶段B.选择阶段C.采纳融合阶段)

33.组织的特征表现为( B.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C.具有一定的权

威体系D.组织成员的角色化E.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34.据美国学者马列比和杰克林概括,男女在各方面的差别有( C.

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D.在触觉方面,女

性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

35.社会变迁的特点包括A.必然性B.前进性C.非直线式D.全面

性)

三、名词解释

36.定性方法答: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

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

方法。

37.文化传播答: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

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成吸收的过程。

38.个人空间答: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

区域。

39.组织答: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

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40.社会不平等(广义)答: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就

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36.定量方法答:定量方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

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37.社会问题答:所谓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

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

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38.家庭答: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

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

式。

39.角色答: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

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

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40.社会互动答: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

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36.社会学本土化答: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

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

学术过程。

37.宗教答: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

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

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

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

体。

38.交换答: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

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39.私人部门答:所谓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40.社会变迁答: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36.实地研究答: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37.社会关系答: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38.社会化答: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39.既得利益集团答: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40.社区答:所谓社区,一般地说,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36.社会风险

答: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或影响。具体来说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37.社区发展

答: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38.社会结构

答:所谓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9.社会答: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0.江村经济答:30年代,费孝通在抗战爆发前一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期间,利用这些资料写出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名著《江村

经济》(又名((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这本书

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

的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波动对这个乡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36.可持续发展答: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37.文化冲突答: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

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38.合作答:所谓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

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39.公共部门答:所谓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

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

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努的政府组织。

40.社会控制(广义)答: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

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

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

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四、简单题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观。

答:(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的基础相联

系而存在。

(2)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

(3)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

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

关系的体系。

(4)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

力,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物质力量。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存在,它只有在特定的生产关系

中才是活的力量,才能发挥效益。

42.简述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答:(1)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

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

(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

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

(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

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43.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答:(1)行为导向功能

(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4)社会化促进功能

44.简述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

答:(1)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

(2)人口结构比较复杂。

(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

(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

(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45.简述社会变迁的内容。

答:社会变迁包括三类内容:

(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41.简述基本社会化的任务。

答: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括为两个方面:

(1)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

身心基础。

(2)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

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46.简述社会流动的意义。

答: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现代社

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

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2)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

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

地位的重要途径;

(3)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

(4)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

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目标方面的一致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

积极的推动作用。

47.简述初级社会关系的特点。

答:初级社会关系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历史上看是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2)是简单和初步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但复杂的关系是由简单的关系组织和发展起来的。

(3)是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是人们之间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和最有影响的关系。初级社会关系表现为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邻里关系等。

48.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1)经济生活功能

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的功能

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人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的功能

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的功能

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这就是社区的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区的社会保障既包括具体落实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与整个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社区还能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

49.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社会控制的特点有以下这些特点:

(1)普遍性。

社会控制的普遍性表现在任何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社会控制总是存在的。

(2)规范性。所谓社会控制的规范性,是指社会控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朝

着设定的目标来实施的,社会控制的目标就在于使社会成员的社

会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

(3)多重性。

社会控制作用于社会成员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50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

答:(1)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2)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

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著作,更是剖析资本主义

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篇巨著。

(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但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其

实践内容。

(5)马克思和恩格斯注重社会调查的实践证明,社会调查是社会

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51.简述继续社会化的意义。

答: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

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

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

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

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

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

习开创未来。

52.简述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答:(1)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存在不是独立静止的,每一个利益群

体总是处在同其他利益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

(2)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利益群体

的权利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

(3)在社会中,每一个利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权利需要,并为实

现本群体的利益而努力。

(4)同时,每一个利益群体又必须为其他群体的权利需要乃至整

个社会的利益而承担一定的义务。

53.简述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

答:户籍制度,有两大特点:

(1)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

(2)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

配套。

54.简述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的特征。

答:(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2)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3)信息全球化

(4)政治的多极化

(5)文化全球化

55.简述社会学的特征。

答: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

一、整体性

社会学是从整体角度考察、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二、综合性

社会学研究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综合性。所谓综合性包含两

层意义:

1、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相比,它不是专门研究

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的,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2、社会学的综合性还表觋在它是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去

寻找规律性。

三、实证性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

四、应用性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1、社会学的知识非常贴近社会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着、

体验着的,学了社会学会帮助人们更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

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2、社会学关注的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也是社会全体

成员所关注的。

3、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从用,团体可以用,

一般个人也可以用。

56.简述如何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答:(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43.简述公共部门的基本特征。

答:(1)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2)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

(3)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4)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5)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57简述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答: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一个社会可以离开社会控制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

(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4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答: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如下特点:

(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58.简述家庭结构的类型。

答:(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59.简述现代化的特征。

答: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但它不同于普通形式的社会变迁,其特征和历史意义都是其他社会变迁难以相比的。一般认

为,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

(1)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2)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3)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60.简述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答:偏差行为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果各种偏差行为

大量出现,无疑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妨碍人们正常的生

产和生活,因此偏差行为的负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61.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答:(1)人口。社区人口的数量、人口的密度、人口的构成如年

龄结构、性别结构等以及人口的流动状况,这些都对社区生活有

很大的影响,也关系到社区的发展。

(2)区位。社区的区位包括社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条

件、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等等,这是社区得以存在的客观前提,

对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3)经济。社区的经济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为社区提供日常生

活消费的商业与服务。经济生活是社区全部生活的基础,社区的

径济状况直接影响着社区的盛衰,社区经济发达与否,对整个社

区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4)文化。社区的文化包括当地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规范、制

度、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它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社区成员起着

维系的作用。

(5)组织。社区这种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

存在一定的社会互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区组织就体现了

人们之间各种持续稳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状况。

62.简述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的含义。

答:(1)所谓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

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2)所谓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

社会地位的群体。

(3)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

序列。

63.简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答:一、在实际研究中,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

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

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

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二、两者的不同点有:

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

量的方面。

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

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手段不同。

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

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

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而

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5、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分析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

述,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

64.简述文化的反功能。

答:文化的反功能是一种文化功能的特殊情况。文化也会对社会

整合与社会进步起着阻碍乃至破坏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文

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1)文化滞后现象发生时,精神文化会对物质文化的发展起着阻

碍作用。

(2)发生在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亚文化群体中。

65.简述中国社区发展的原则。

答:联合国1955年发布的《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曾列举

了社区发展的十项基本原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则可以概括为

以下五项原则。

(1)民主原则,即社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

(2)需要原则,即应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特别应

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人手。

(3)自力原则,即要求社区居民挖掘自身潜力、自力更生。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原则。

66.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十分丰富,其基本点可以概括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45.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答:(1)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3)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枸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五、论述题

67.联系中国社会实际试述现代家庭建设的意义。

答:(1)一切家庭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家庭中的表现。

(2)家庭建设既是家庭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家庭问题的积极措施。

(3)加强我国家庭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家庭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将产生重大作用。

68.联系中国实际试述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

答: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就是被强制性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主动地、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之中,这场席卷全球的大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改革开放使中国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1、在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

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资在投资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

大。

2、在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

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

务,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3、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

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二、目前面临的挑战

当然全球化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

时,更多的是带来冲击与挑战。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

诸多困难与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此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

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的地位。

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

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

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

3、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

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69.试述可持续发展。

答: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

内在矛盾。

1、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

(1)人类的产生,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

性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关系、改造关系、价值关系。人类

对自然的这种认识、利用和改造,又严格地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对自己造成危害、破坏,因而或

早或迟会受到自然的处罚和报复,反过来危害人类自身。

(2)工业社会一方面使人类发掘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

又造成了对自然的空前破坏。于是人们开始反思自工业文明以来

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引起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人们必须寻求一种使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道路,即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的道路。然而人口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短时间内

不可调和。

2、从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矛盾来看

(1)人与人的矛盾,比之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和复

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地域矛盾,国家与国家之

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种种矛盾

常常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战争。

(2)究其原因,有观念上的不同与尖锐对立,更深层的是由于利

益分配、财产占有、资源环境的掠夺等造成的利益冲突。

(3)人类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人们

逐渐认识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不只有局部对局部的矛盾,

还存在着市场主体的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矛盾。

(4)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不平等与利益冲突不可

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

的和谐,意义是深远的。

1、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

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2、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

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

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3、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

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

舒适的环境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

4、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

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

排放。

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

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

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

70.试述科层制的特征并分析其优点和弊端。

答:一、科层制的特征

1、所谓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2、作为理想类型,科层制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科层制组织通过对组织各项工作的细致分工赋予每个职位以特定的权力,使占有职位的个人能够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以及拥有的权力。这些责任和权力都以组织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组织中的各个职位遵循层序原则规定等级体系,上级可以监督下级,下级服从上级命令并接受上级审查。但因为上下级各有固定权限,因此这并不意味着上级有权越俎代庖而把下级负责的事务揽入自己职责范围。也就是说,原则上,上级只能督办但不能代劳。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组织的内部活动和对外活动都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并保存公文档案。组织运行中产生的各种规章动议、决议、指示、法令都用文字固定下来。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便是办公机关的形成并逐渐成为组织的核心。组织要求任何成员都必须分清办公和办私的界限。这一要求最终使组织的办公场所和私人宅第分隔开来。(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职务的分工使职务工作成为专业工作,需要专门的培训。组织在招聘人员时就是按照职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的标准来录用。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组织成员达不到足够的专业资格,就要被解除职务。这不仅适用于下级职位,而且适用于高级职位和组织领导。

(5)照章办事。

科层制组织要求其成员在处理事务时完全按照组织制定的规则行事,不看人行事,不掺杂任何个人的好恶爱憎,个人的情感因素不得干扰组织事务的处理。

二、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1、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

理效率高。2、一般认为,科层制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1)形式主义。

科层制强调组织成员应严格照章办事,然而过度的照章办事也会

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

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2)繁文缛节。

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性,通

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产生繁文缛节

的弊端。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举行仪式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在

很多情况下还将大大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3)用人困境。

科层制虽然强调依才能录用职员,但同时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

这就会产生源于“彼得原理”的用人困境问题。所谓“彼得原理”

是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

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不充分的

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4)人情味欠缺。

科层制要求组织成员在办事过程中应去除个人的思想情感对组织

事务的干扰,避免由人的主观性带来的各种不确定

因素。但是过度强调这一点,往往使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感到缺乏

人情味,个性不能体现,成员彼此之间疏离和冷谟。而这将会挫

伤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

组织的发展。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科层制强调组织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但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规章制度的改变往往滞后,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46.联系实际阐述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

答:(1)这次文化交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

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

迫交流。

(2)但是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对等的地方,即在物质交流

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

产品技术含量高,这在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的。在精神文化交流

方面,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多,而西方从中国引进的少。在互派留

学生方面,中国派出的多,接受的少,二者不成比例。

71.试述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答:(1)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

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

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2)中国社区建设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

革与创新。

72.联系实际试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

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

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等。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

好向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抛弃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的种种唯心主义和空想主义的成分,分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

条件下,物质生产过程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

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

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成员的成熟标志,把

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总体标志,

(4)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人学命题,更是一个社会学

命题。现代东西方文化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讨论层出不穷,

然而,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人的全面发展

的历史必然性,则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学说所无法比拟的。

47.试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答:(1)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

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

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

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引导。

(2)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

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

是对个性的压抑。任何形式的社会控制,其最终效果必然是体现

在对社会成员的实际控制上,包括对他们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以及社会意识的控制。这些个人的行为、关系和意识都是人作为

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全部面貌以

及个人与他人的区别。

(3)从这层意义上讲,对这些体现个人本质特征的行为、关系以及意识不应当加以任何控制。然而,社会又是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都要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其中的场所。因此,这种对个人的行为、关系和意识的控制又是必需的。我们所主张的是权衡利弊取其中,也就是提倡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当然这种合理适度是以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为原则的。

73.阐述社会学的功能。

答:一、研究功能

1、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二、教育功能

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社会学在教育方面的功能主要是下面两个方面:

1、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

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三、社会管理功能。表现在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四、社会批评功能。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4.联系实际阐述社会网络的涵义、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答:一、社会网络的涵义

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二、社会网络的特征

社会网络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2、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3、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4、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5、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三、社会网络的形态

社会网络的形态是多样化的,从个人建立社会网络的起点、过程

和结果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组形态:

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四、社会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社会网络对于个人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个人在其中获得各种

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社会网络影响

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社会而言,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

在社会网络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2、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

这个社会实际上充满了各种社会网络。

75.试述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做法。

答:一、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

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二、社会学中国化与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这个目标,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应当:

1、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

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

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

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76.试述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转型期特征及未来走向。

答:一、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制度

的变革与创新,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如下

几个方面:

1、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2、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

3、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

走向是:1、在经济制度上。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

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一共同点,进一步完善市场经

济的法律制度,努力培育多元的市场主体,完善优化资源配置的

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创建多种

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所有制结构

调整的作用,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政治制度上。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

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

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

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

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3、在文化制度上。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

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

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

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开拓和创建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

文化发展的新制度。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A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冲突论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是建立在上的。 A.权力关系 B.金钱关系 C.资产分配 D.性别角色 2.“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并不一定是他做的事真错,而是人们认为他错了。”持这种看法的是。 A.功能学理论 B.冲突论 C.交换论 D.标签理论 3. 是以文化使用者本身的眼光来讨论评价,而不以外人的眼光来论断其他文化。 A.文化本位主义 B.媚外主义 C.阿Q主义 D.文化相对论 4. 是指社会所订定的一套行为准则:提示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A.社会规范 B.社会价值 C.社会律法 D.社会道德 5.以台湾地区为例,闽南人的行为规范是主流文化,客家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异于闽南人,因此,它可以说是一种。 A.低俗文化 B.次文化 C.反抗文化 D.崇他文化 6.人类学家发现某些文化项目似乎都可以在大多数的社会里找到,例如音乐、运动、婚姻等等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 A.文化的整合性 B.文化的传播性 C.文化的普遍性 D.文化的大众化 7.“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B. 米德(George H.Mead) C. 默顿(K.Merton) D. 库利(Charles Cooley) 8.中国人去拜访人家,习惯上要随身带点礼物,参加婚礼要送红包礼金等都是。 A.民俗 B.民德 C.民风 D.民有 9.社会学家相信影响个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理遗传 B.地理环境 C.个人的人生经历 D.社会文化 10.弗洛伊德把那些欲望产生时必须要马上获得满足的人格部分称之为。 A.本我(id) B.自我(eg) C.超我(super ego) D.社我(social self) 1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化最重要的执行者是。 A.家庭 B.学校 C.同辈团体 D.大众媒体 12.孩子们的计算机学得快,上网又快又熟,有些父母,甚或祖父母都跟儿孙讨教如何便捷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P7)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4.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含义有:①人即目的,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②教育权利平等原则;③机会均等原则;④差别性对待原则。(P284-285)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部分。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5.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⑤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形式中的机会均等;⑥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P284) 6.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权利是指“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力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P285) 7.“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边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更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即社会规,规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15.恩格斯:“一切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2.预期社会化也称初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1、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应用性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2、理论性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7:个案研究: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10、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横剖研究: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横断面: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纵贯研究: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追踪研究: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但又只作一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统计调查: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实地研究:也称“实地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式是深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 1、角色模式: 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会占有多个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他就是复式角色。 2、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组织结构: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可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4、种姓制度:般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身份)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 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6、镜中自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象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7、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利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8、社会整合:也称社会一体化,是指社会各要素、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与协调,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及结果。包括社会结构整合、社会制度整合、社会功能整合。 9、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10、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1、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经常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不同的社区,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又有不同。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需要和人的社会劳动、人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也有反功能。 4、时尚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第一,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教育社会学填空和名词解释部分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说课材料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