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地质矿产“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地质矿产“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地质矿产“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地质矿产“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地质矿产工作回顾及面临的形势 (1)

一、地质矿产工作现状 (1)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3)

第二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5)

三、规划目标 (5)

第三章 主要工作任务 (6)

一、加强区域地质调查,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服务 (6)

二、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6)

三、开展地质环境与旅游地质调查评价,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地质环境保

障 (7)

四、优先开发利用优势矿产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型优势产业 (9)

五、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矿业循环经济 (9)

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减轻地质灾害危害 (10)

七、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11)

第四章 重点项目 (12)

一、区域地质调查 (12)

二、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13)

三、国际旅游岛地质环境保障工程 (13)

四、矿产资源采选及加工项目 (14)

五、矿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14)

六、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 (14)

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14)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5)

一、行政保障措施 (15)

二、经济保障措施 (16)

三、科技保障措施 (17)

四、监督保障措施 (19)

附表 “十二五”项目经费及进度安排表 (21)

前 言

地质矿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十二五”期间,是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省地质矿产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编制《海南省地质矿产“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全省“十二五”地质矿产勘查、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主要目标、任务,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实现我省矿产资源更好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地质矿产工作回顾及面临的形势

一、地质矿产工作现状

(一)基础性地质调查

完成了海南岛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海南岛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海南岛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水系沉积物测量、区域水文地质普查、1:10万海南省琼州海峡面积4200平方公里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万面积5810平方公里的矿产远景调查等基础性地质调查,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

(二)矿产勘查

截止2009年底,全省共发现矿产88种,经评价有工业储量

的矿产70种。其中,已探明列入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有57种、矿产地435处,其中,矿产规模达到大型的69处、中型的123处、小型的243处。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玻璃用砂(第1位)、锆英石砂矿(第1位)、钛铁矿砂矿(第1位)、饰面用花岗岩(第3位)、油页岩(第4位)、宝石(第4位)、富铁矿(第6位)、高岭土(第9位)、铝土矿(第10位)等。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目前,我省开发利用的主要矿种有:天然气、原油、富铁矿、锆钛砂矿、金矿、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建筑用石料等。

2009年开采固体矿产矿石总量7043.38万吨,采出天然气53.31亿立方米,原油(包括海域、陆地)291.58万吨,凝析油6.85万吨。

2009年全省矿业经济总产值完成504.0151亿元,占同年工业总产值的47.66%。其中矿产采选业总产值35.203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3.33%;主要矿产炼化(制)加工业总产值468.811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4.33%。

(四)地质灾害防治

完成全省18个市县的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并开展了预警预报工作;基本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省已投入资金1203.97万元,对五指山市冲山镇什温村滑坡、

琼中县上安乡什联村崩塌等10处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

(五)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截止2009年底,已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4个,投入资金4839.25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6676.01亩,占计划治理面积19131亩的87.17%,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我省地质矿产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潜力研究程度和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程度偏低,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为主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地质矿产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是基础地质工作亟需加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明显,地质信息化工作面临挑战;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找矿工作的突破和技术理论研究的进展对基础地质调查资料的依赖性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亟需加强。

二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沿海旅游业的开发对海岸带地质环境的依赖和影响并存;中部山地丘陵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尚未完全根治;主要交通干线等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频发。城市建设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和地质信

息的需求甚为迫切。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对砂石粘土等大宗建材资源的需求量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落实“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任务艰巨。

四是我省优势矿产资源的深加工、精加工程度偏低,尚未转变成优势产业。

第二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地质矿产及矿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彻地质找矿新机制,创新地质矿产体制机制,调整和优化矿业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构建国家、本省地质基金和社会资金多元投入的联动机制,统筹科学部署公益、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重要成矿区带和优势矿产资源的整装勘查与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引导和规范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和地质成果资料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保障与服务能力,坚持走以人为本、降耗减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绿色矿业之路,实现矿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矿产资源“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原则。

2、坚持优势矿产资源优先开发、开发与深加工并举的原则。充分利用我省优势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发展资源优势产业。

3、坚持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适度超前的原则。利用当代最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和手段,切实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地质环境保障。

4、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将地矿工作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依法推进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投入力度,走资源节约型高效“绿色矿业”的新路,提高矿业经济质量、规模和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及其在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贡献率。

三、规划目标

地质矿产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更加明显。计划新发现矿产地30处,新增重要矿产的可利用资源储量约为:天然气500亿立方米、石油4000万吨(含海域)、铁5000万吨、金30吨、锆英石80万吨、钛铁矿320万吨、钼20万吨、铜8万吨、铅锌25万吨、石英砂20000万吨、高岭土1000

万吨、水泥灰岩10000万吨;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与选矿回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不等,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依托优势矿产资源为重点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具海南特色的新型优势加工矿业集群体系初具规模;建设1-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3-5处省级地质公园;新建矿山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毁损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5%和80%;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三章 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区域地质调查,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服务

收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解决基础地质问题;开展浅海基础地质工作,为矿产地质、海洋资源评价,水工环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和地质科研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开展保亭、三亚、屯昌、儋州、琼海、澄迈、白沙等市县1:5万陆域区域地质调查以及省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与近海1:25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提升海南岛基础地质研究程度,服务经济建设。

二、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开展重要优势矿产资源(金、钼、铅、锌、铁、锆、钛等)的调查评价,摸清我省优势资源家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1、开展海南岛西部(东经110°以西)地区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累计提交“A类找矿靶区”12-16个,可供预查的矿产地4-8处,摸清我省主要矿产资源家底,提供一批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后备资源基地,为积极引导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提供条件。

2、开展海南岛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昌江县石碌矿区外围、戈枕-尖峰成矿带等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推进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与研究,提供一批可供进一步勘查开发的后备资源基地,引导、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工作。

3、开展海南岛近浅海海域0-70m水深锆钛砂矿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摸清近浅海海域锆钛砂矿资源家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优势矿产资源保障,并以文昌、万宁浅海区为研究重点,对近浅海海域锆钛砂矿的开采已经引起以及可能引起的海洋环境效应进行综合研究,建立近浅海0-70m水深锆钛砂矿开采的生态环境模式,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

三、开展地质环境与旅游地质调查评价,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地质环境保障

1、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开展海南岛及周边海域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查明海南岛地质环境条件、区域地壳稳定

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查明地质环境的形成和改造过程,解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面临的地质环境适宜性问题。

2、开展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和监测(含地质环境条件、场地放射性、土壤污染、滨海区底质泥化、海平面升降和风暴潮等调查评价)、城市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建设。以海岸带(海岸线往内陆10km)和浅海区(10m水深以浅海区)为调查评价区域,查明海南岛海岸带地区、国际旅游岛重要旅游度假区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区的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解决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地质环境安全;以海口、三亚城市为调查重点,查明地下三维空间地质结构、区域地质构造、地下管网分布等状况,建立城市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和数据库,提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案,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

3、开展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地下水监测、海岛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评价。查明海南岛旅游地质资源、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条件,解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资源保障问题;查明海南岛周边岛屿及西沙群岛海岛资源与环境状况,为海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游艇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4、开展国际旅游岛地质环境保障预警及对策研究工作。建

立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地质灾害及地球化学等信息系统,开展地质环境预警及对策研究,提高地质环境综合防治能力,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5、加强我省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开发利用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深入调查其与旅游建设相关的一批景点,在东、南、西部建设一批省级地质公园。

四、优先开发利用优势矿产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型优势产业

依托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和儋州长坡的褐煤、油页岩,发展电力、炼油、化肥、系列化工、新型建材支柱产业;依托文昌等地的石英砂,发展系列玻璃、硅粉等硅工业支柱产业;依托万宁、文昌的锆钛砂矿发展钛白、海绵钛、锆微粉,锆复合陶瓷、氧化锆等高科技产业;依托琼西南的石灰岩以及富铁、钴、铜、金、钼等金属矿产发展水泥产业和相应金属的冶金炼制;依托海口、三亚、琼海、万宁、陵水、保亭、儋州等市县的医疗热矿水发展温泉疗养度假旅游业;依托海口优质地下水发展矿泉系列饮料产业;依托昌江、儋州等地的配套资源优势,建设冶金化工、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对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的矿产加工,可据资源分布就近布局;对于有一定污染的油气化工、水泥、冶金、玻璃、钢铁等矿产炼制加工业,宜在环境容量较大的“西部主要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发展临港工业。

五、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矿业循环经济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矿业路子,实现矿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强贫矿、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展贫矿资源开采、选冶新技术研究和贫矿资源新产品、新用途技术研究,加强复杂低品位矿和难处理矿的高效选别技术、装备和工程示范。

2、加强尾矿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开展尾矿资源综合评价,提高尾矿成分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回收,减低排放量,研究尾矿资源的其他应用途径,进行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直至零排放。对开采时剥离的盖层、采掘坑道的废石及采矿时的夹石和夹层等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用作铺路碎石、填土方及其它工业生产的原料配料等;对开采后的废砂、尾矿泥等,进行适当处理或掺入其它原料(如碎石)后用于普通建筑材料。另外,做好充分利用尾矿进行矿山采空区回填,矿地复垦回填,避免水土流失。

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减轻地质灾害危害

1、开展中南部5个市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详细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省陵水县、保亭县、琼中县、五指山市、昌江县、万宁市多数市县存在多处直接威胁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治理工作包括:在完成前期勘查调研基础上,编制治理设计方案,根据治理方案,实施相应的治理工程。

3、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技术培训指导,实现监测数据采集、记录、传输规范化管理;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研究,提高预报预警准确度;建设省级及五指山市与保亭县两个市县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动态情况实时传输,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灾情处置、预警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

七、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针对由富铁矿等黑色金属矿山、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山、以锆英石为主的稀有和稀土金属矿山开发而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矿坑水、选矿废水、尾矿、废石等矿山排泄物对水、土环境的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通过对采矿场、排土场、局部水土流失区、尾矿库及尾矿坝等,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平整、土地复垦及植被恢复,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对于由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白云岩、砖瓦用粘土、玻璃用石英砂岩等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山引发的破坏地质遗迹、地貌改观、风景景观及人文景观与水土流失和局部诱发的崩塌、滑

坡等地质灾害,通过对采矿场、排土场、局部水土流失区及局部诱发的地质灾害点等,进行土地平整、土地复垦及植被恢复、局部地质灾害治理,恢复矿区生态,消除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

开展海口市、昌江县、琼海市、东方市、乐东县、三亚市、定安县等市县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通过填埋、覆土、清运废弃物以及种草种树、恢复植被等措施,恢复植被、土地资源,治理地下水、矿山环境污染以及由砂石粘土类普通矿产资源开发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局部地质灾害,控制矿区环境污染,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使新建矿山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毁损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5%和80%,有效地改善矿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保证和恢复矿区正常的生产建设,消除矿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之间协调稳定,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第四章 重点项目

一、区域地质调查

开展保亭县、藤桥、屯昌县、儋县、琼海县、中兴市、白沙县、细水、八一农场等9个图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面积4364km2;开展省辖海域中建岛幅、黄岩岛幅、太平岛幅、北康暗沙幅等4个图幅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与近海(含西沙海域)16个图幅和乐东幅、陵水幅的1:25万区域地质

调查,以及海口湾及周边海岸带与近浅海海域(具体调查范围为长流幅、海口幅、铺前幅和白莲幅等4个图幅海域及海岸带地质调查,海域总面积为1094km2)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二、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开展海南岛西部(东经110°以西)地区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开展海南岛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金铜钼铅锌矿预查—普查,总面积3771.7km2;继续开展海南省昌江县石碌矿区外围铁矿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开展海南戈枕-尖峰战略性矿产勘查规划区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总面积570.735km2。

开展海南岛东海岸近浅海海域0-70m水深锆钛砂矿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开采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

三、国际旅游岛地质环境保障工程

开展海南岛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海南岛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和监测、海口和三亚城市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建设、海南岛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海南岛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海南国际旅游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评价及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海南地下水监测网络现代化建设、海南岛周边岛屿及西沙群岛海岛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评价、海南国际旅游岛地质环境保障预警及对策研究。

在省级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基础上,建设3—5处省级、1—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建设海南省地质、矿产、国土博物馆。

四、矿产资源采选及加工项目

开展文昌市小惠村石英砂矿采选项目、木兰湾石英砂及海洋地质调查码头项目、澄迈中航特玻90万吨特种玻璃项目、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一采场深部开采工程、昌江240万吨球团项目、昌江200万吨钢铁项目、保亭县罗葵洞钼矿采选项目、乐东县利国镇报告村矿区钼矿采选项目、万宁市保定海锆钛砂矿采选项目、澄迈5万吨金红石型钛白工程、澄迈火山岩矿泉水扩建项目。

五、矿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开展石碌铁矿贫矿综合回收、海南山金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回收利用、居丁钴矿综合回收等示范项目。

六、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

开展琼中、保亭、五指山、昌江、三亚等市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开展保亭县、琼中县、五指山市、昌江县、万宁市等市县重要地质灾害点治理;开展陵水县英州镇格柴村红石岭滑坡及陵水县蒙水岭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治理。

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建设海南省省级与五指山市、保亭县2个市县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确保海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运行;强化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开展海口市西秀-龙塘和龙桥地区、昌江县石碌地区、海口市甲子镇、定安县瓦灶洋以及琼海市、东方市、乐东县、三亚市等市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25.67km2。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行政保障措施

1、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体制

加强砂石粘土资源管理,实行“砂石粘土采矿权设置方案制度”,推进砂石粘土资源开发管理“全省一盘棋”;建立砂石粘土采矿权出让年度指标管理制度,规范砂石粘土采矿权出让、审批;推进建筑用粘土资源替代资源基地建设,为新型墙体材料提供资源保障。

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建立勘查分区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探矿权出让合同管理制度。组织编制全省勘查分区方案,建立健全不同分区内探矿权招拍挂出让制度,重点完善以优选勘查方案为主要内容的探矿权招标出让制度,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

实行勘查合同管理制度。以琼西戈枕金矿成矿带和琼南千家钼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等两个重要成矿带上的七个区段为重点,实行勘查合同管理制度。通过统一区段勘查要求,促使区段内的探矿权人加大勘查投入,引导、鼓励探矿权整合,推进整装勘查,防止圈而不探现象,加快促进找矿突破。

科学设置矿业权,做好矿业权投放计划。加强矿业权一级市

场管理,严格执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适当提高矿业权准入门槛。实行严格的矿业权退出机制。

二、经济保障措施

1、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矿业发展环境

建立省地质勘查找矿长效而稳定投资机制。一是将地质勘查基金投入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之中,基金来源要固定,矿业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等要按固定比例纳入地质勘查基金;二是建立完善地质勘查基金制度,在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和找矿效果的同时实现基金使用的良性循环。

着力采用政府与国内外企业相结合、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拓宽投融资渠道。有选择地将一批有找矿前景的地质勘查项目和规模矿床对国内外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投资者进行勘查和开发,逐步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勘查、开发投资机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探矿权采矿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在确保加大对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

鼓励和支持利用技术、资金及劳务输出参与资源丰富、外交友好的东南亚、非洲等国家(或国内其他省份)的资源勘探与开发,一方面弥补省内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省外和海外矿业经济。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抢险快速反应能力

一是加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专业队伍建设。在现有的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基础上,全省增加设立北部的海口站、东部的琼海站、南部的三亚站、西部的儋州站、中部的五指山站等5个地质环境监测站。

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抢险应急能力建设。配备越野性能良好的车辆、单兵作业、单兵防护、专业探测、信息通信、室内作业等应急装备以及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稳压电源系统、海事卫星电话、对讲机、发电机、超短波电台、手持GPS 等应急设备。

三是进一步明确资金渠道,将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应急调查列入省财政经常性项目。

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完善资金的管理制度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广泛吸纳包括外资在内的商业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投资优惠政策和收效分配政策,确保投资人的利益。完善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投资人通过市场竞争,招标投标方式获得矿山环境治理权,为矿山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提供资金保证。

三、科技保障措施

1、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解决重大地质问题,促进找矿工作重大突破

贯彻“科教兴琼”战略和科技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重大地质问题研究,注重地球科学和资源科学的知识创新,研制、改进和完善关键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科研成果。

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地质勘查单位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中介服务比较完善的地质勘查科技新体制,支持开展地质勘查项目的科技攻关、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鼓励开展地质勘查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提高我省地质勘查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省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

2、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及信息化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分轻重缓急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难题。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与内地省份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

在建立与国家地质环境骨干网相联接的基础上,加强我省地质灾害信息汇总、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工程评估、治理数据库。

3、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矿山环境保护水平

加快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更新,鼓励研究矿业开发引起环境变化的防治技术,矿业“三废”的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矿山采、选、矿产品深加工及提高劳动生产力和资源

大学生十二五规划论文

谈十二五规划的特点 于去年10月份,我们国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通过研读十二五规划建议,我们便不难会意识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 济发展发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现在这种状态,十二五规划建议担出指导性的建议。"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发式 ”。这也就是我们的十二五规划的最大的特点。那么在这五年内,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基调,在“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 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界情况、国家情况和社会情况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是发展的必 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 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增加了两项内容,即第二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第九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将这两方面单独立项 并上升为主体国家战略层面。 为什么要把“扩大内需战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呢?我认为,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只有把经济 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 ,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 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 主导战略优先布局。这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 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同时,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实际科学分析判断得出的一个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规划建议强调五个坚持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五个坚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中新网10月27日电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今日公布。《建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议》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对此,《建议》以五个方面“坚持”提出了基本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物联网建设与发展

中国物联网发展具有五大优势: 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 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包括: 1.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2.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3.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 4.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 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或9月出台产业规模超5千亿元 备受关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完稿,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 今年5月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五千多亿的规模,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将锁定十大物联网应用重点领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建成50个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5到10个示范城市。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创新2.0推动物联网健康发展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物联网及移动泛在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形态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人为本的创新2.0形态正在显现,实际生活场景下的用户体验也被称为创新2.0模式的精髓。 目前,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产业实践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 第一个实践方向被称作“智慧尘埃”,主张实现各类传感器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智能化功能的网络。 第二个实践方向即是广为人知的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网,该方向主张通过物品物件的标识,强化物流及物流信息的管理,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形成智能信息挖掘。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第一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制以五年 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度的中短期计划,在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度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存程度不停进步,现如今年我们已经迈入了xx年,我们国家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此 计划中,结构调整是主要目的,科学发展是主题,经济发展是主线,其中我认为以下个亮点特别贴近我们的生活: 1、 过去数年来提倡的‘强国’从十二五期间转为了‘富民’。梁启超曾撰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可以理解为‘民富国强’,只有人民都富饶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人民都强盛了,国度才是真正的强盛。做为人民党员的我们,肯定要高兴工作,多学各项技能,进步本身的业务水平,做一名复合型人才,创造成绩。 2、 生存在广东是幸福的,因为未来五年广东的发展蓝图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实为我党存眷民生的庞大办法,让我们看到党以人为本的庞大刻意。当人民的生活甘甜、居住环境清新、事业有成就、社会有人情、文化有咀嚼之时,幸福离我们还远吗? 3、 文明表现着文化素质,其实文明也体现着生存的富饶水平,当人民生存幸福了,文化的熏陶就会如春风吹过麦苗一样拂过民气,文明之风随处可见。做为一名顺德人,我非常支持“创

文明城市,建幸福顺德”这一发展目的,而且会从本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4、 在“十二五”的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增强资源节省和办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相信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越来越向“清、碧、蓝”的偏向发展,地球会更康健优美。做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关注党的目标门路并坚决执行,同时认真学习,快速进步本身,努力提高服务他人和动员他人的本领,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面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搏斗。十二五规划心得(2):党的xx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计划发起光显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法的攻坚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制定“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汗青意义。通过学习集会的精神实质,我深感责任的庞大,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范畴,在变化中谋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学好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同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间的决议计划摆设上来。落实好全会精神,加深理解,要学以致用,在现实工作中,变化工作作风,加强责任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十二五规划心得(3):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 对明白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必要着力办理的题目。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办理的水平怎样,取决于诸多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面是我们的给大家推荐的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供大家参阅! “十三五”开篇在即,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跨越急需创新引领、投资结构急待提档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十三五”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对xxxx经济产业全面升级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我局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引,结合xxxx实情,立足资源优势,总结先前经验,明确发展需求,继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招商引资职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科学规划,努力实施,以项目为核心,以服务为重点,制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与具体措施,全面勾勒xxxx未来五年招商引资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商务局外资处的大力指导下,我局积极招商选商,大力营造投资环境,加大对外交流和项目推介力度,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逐步规范,服务意识和质量逐步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显著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局大力发掘引进重点产业、打造精品项目,使我区经济实现了质与量的协同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我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xx年-xx年6月底,外来投资(市外国内投资)累计完成407.56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境外)68605万美元,名列全市各县区前茅。累计征集到39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1140亿元,涉及到特色农业和物联网高科技产业、城中村改造及城市综合体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装备制造业、大型集团总部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 五年中,恒大地产、星河湾地产、保利地产、首开地产、万科地产等一线大型房地产企业来我区投资建设,先后引进了北美新天地、茂业天地、华宇商业广场、千禧世纪广场、汾酒文化商务中心等一大批商业项目落户我区,星河湾酒店、凯宾斯基酒店、万豪国际酒店、阳光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或已开业或正在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区项目储备、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等项指标均位列太原市前茅。外来投资逐年增加,特别是外来投资服务业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xxxx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 2、努力打造精品商业街区,我区发展质量全面优化。“十二五”期间,xxxx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素有“山西中关村”之称的太原南内环街,已成为集批发、零售、开发为一体的电子一条街,云集了赛格、青龙、颐高、阳光、云天、赛博等综合批发市场,其辐射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长风街--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66766人阅读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隐藏>> 13 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科教人才强国不是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7日晚浮出水面。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就在此前公布三个月前,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四个多月前,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年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这一系列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讲“创新”要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特殊创新力的人,才能引领各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国家战略。“建议”也明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数字可证中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但要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则要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普及达到40%以上。而要实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呈规模效应的“人才强国”,远非几个文件所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珍视。今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谆谆告诫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显示出中南海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同样的困扰也存在于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无破解良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求索过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现在讲“创新”好像是个很时髦的词,其实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讲中国缺乏创新就是缺乏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要从教育基层的点点滴滴做起。教育部日前下令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时,强调“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要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14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加快重点领域应用示范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3690605.html,来源:人民邮电报 2012-02-27 15:15:16 导读: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 一、充分认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点1:重要意义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赋予了两化融合更多智能化内涵,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物联网是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要点2:发展的阶段性 预计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先导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应用推广为主的规模应用阶段和具有显著经济外部特性(网络效应)的规模化应用阶段。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正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 要点1:指导思想和原则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制定首个发展规划是关系我国物联网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超前部署和系统布局,统筹兼顾,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时也要立足当前,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与政府的导向作用,重点解决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同步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 要点2:目标制定 《规划》在技术创新、产业体系构建、应用推广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关于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衡量重要研究成果主要依据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显著的产业化前景。范围包括:RFID、传感器、位置感知、传感网、异构网络融合、M2M、数据库、海量信息存储、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应用软件,以及编码标识、信息安全、频谱管理、微纳制造、系统集成等技术成果。 关于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英四班王桐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 1953 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们就简称为 “一五”。而 2006-2010 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 “五年计划” 的第 11 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就叫 “十一五” 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 2011-20XX 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 2011-2015 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 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 2009 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 规划,将在 2010 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 2011 年 3 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 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二、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 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 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 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 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 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 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工作。 1、 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 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 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 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 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 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 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 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 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结合区域优势, 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 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 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 营的纲领, 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1 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 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 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 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 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 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 设计项目。 三、“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如何编订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有人认为“十一五”规划制订得挺好,但是从几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段 时间增长更多地偏向于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从产业结构上,本来“十一五”希望服务业更多地带动经济发展,但实际结果是工业 发展大大快于服务业的发展。从城市化发展看, “十一五”城市化的进展不是很理想,主要困难是农民工市民化。另外区域发展方面, “十一五”规划提出来要建设主体功能区,事实上行政主导的,行政区域经济还有所强化。 第二是如何确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比如 GDP “九五”计划确定增长速度为 8%实际增长是8 .6%; “十五”确定是7% 实际是 9 .5%,计划指标与实际完成差距比较大。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规划体制问题“十二五” 期间如果还是按照这种方式做,还是改变不了过去的路径。到底怎么转变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个如何确定约束性指标的问题“十一 五”规划将目标分为两类,一个是预期性,一个是约束性,从目前的执行情况看,节能减排两方面效果最好,原因就是作为约束性指 标,它落实到了各个地区。 “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可能在原来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增加指标。第三个问题,如何推进城市 化问题。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如果没有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所有好处就都不存在,又会变成土地的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城市化 战略在 10 年前就提了出来,这 10 年间城市的变化非常大。光是土地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消费起不来,最后还是走回到投 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上结构。 四、“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是主要方向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 2007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于 我国的影响自 2008 年下半年逐渐显现。 这一次经济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远远超过 1998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也在许多 指标和方面超过上世纪 30 年代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因此可以被看作百年一遇。按照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 机自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 5-8 年,短者 3-5 年,前后平均 5 年左右。考虑到 21 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 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 3 年左右。目前,我国从整体上看仍 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但是加入世贸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日益加强,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我国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半年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 球经济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

河南省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项目名称: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计资质:旅游规划甲级 编制时间:2006年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性质:规划是禹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依据: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制定本规划。规划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河南省颁布的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和相关规划、禹州市相关规划和其它相关依据。 第三条规划范围:包括禹州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面积1472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时限:规划为时限2005~2020年。其中近期2005~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第五条规划目标:制定2005—2020年期间禹州市旅游业发展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战略、布局、策略和行动方案。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旅游经济的思想和论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河南省及禹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旅游业发展战略;建设部、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法规;跳出旅游看旅游,顺应大产业、大系统,新阶段、新思路,高标准、可操作的现代旅游业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具体来讲,要突出十六字方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第七条规划原则:突出资源特色;生态保护原则;立足当地“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持续发展原则;系统协调原则;远近结合,有序开发原则;合理布局、分区开发原则;综合效益原则。 第二章规划背景 第八条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在东经113°03′—113°39′和北纬33°59′—34°24′之间。全市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辖乡镇26个,人口115.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3人。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18个改革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第九条禹州市地处河南省会郑州、牡丹花城洛阳、煤城平顶山三市之间中心地带,距省会郑州80公里,距郑州薛店国际机场40公里,境内有平禹铁路,禹郸地方铁路,可东接京汉线,西连焦枝线。省道郑州至南阳、许昌至洛阳两条公路干线,纵横贯穿全境,并交会于市区南部,交通十分方便。 第十条禹州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煤为最,储量约在90亿吨以上,年产原煤600万吨。名优特产多,禹州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禹州属暖温带季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纲要简介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和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使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

生产和使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和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使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使用,且使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使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使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使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使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使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使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使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和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使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使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