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观察手》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观察手》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观察手》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观察手》教学反思《观察手》是三年级第三单元“我们自己”里的第一课的第二课时,本课重点是:通过观察手的构造,体验手的灵活与手的构造的关系。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开始以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对手产生兴趣。问学生刚才游戏中有哪些结构参与了游戏,进而导入新课。学生先说说手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接着观察手的外形、说说哪个手指比较特别。看似简单的问题,孩子的观察结果却有好多:指纹、骨头、关节;中指最长最特别、拇指最低……似乎要把自己知道关于手的名词和自己的理解都要说出来。可以看出学生对手的结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也有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展示手的透视图,画出手的轮廓,并标出各个部位的名称,对手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讲解。第二环节,让学生进行手的体验活动:全班站起来,男同学的拇指贴着手掌,与女同学进行校服拉链比赛(拇指的作用);用双面胶贴住右手食指的关节,写一个字进行对比(关节的作用)。学生很有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确实能体验到了手这两部分的作用,但全班的拉拉链的游戏中,有些学生不遵守规则。学生都说双面胶粘住关节了,手活动很不方便,不能弯曲了。特别是用吸管的皱褶来说明的时候,学生不但有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关节和皱褶的重要性。“手的感觉功能”的探究“猜一猜”的活动,学生通过猜测中的成就感,很自豪的说自己的手能摸出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给一个两瓶矿泉水的区分中,他也很快能区别了冷热、轻重,证明学生理解了手的另一种感觉功能。接着在体验盲文环节,学生都注视着课件上的盲文,有的学生还知道了纸币上的盲文,大家都迫不及待都拿出自己的钱来摸摸。

在之前的一个班的学习中,我进行了小组绘画手的活动,整体感觉下来,对学生学习这堂课的帮助不大。把绘画放在黑板上,学生说,我来标注手的结构,既节省了时间,也一目了然。总体感觉,这堂课设计的学生体验的活动都很有效果,但对活动的把控还不够到位,学生的体会也没说到位,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好。

一、课程内容

基本信息教材版本教科版下册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和操场模拟实验场地

二、教材简析教材是《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是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三个天体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太阳系的天体。教材分为“认识太阳系”和“建立太阳系模型”两个部分。教材中,对各天体的介绍只是虽然学生们可能听说过太阳系中一些其他行星的名称,但是在

实际生活中却难以直接观察到,因此学生们自己先查找资料,并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们认识太阳系,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收集太阳系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在制作太阳系模型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四、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重点: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五、学习者特征学生们之前可能听说过太阳系中一些行星的名称,但对行星的认识很少,并且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直接观察到。学生课前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会学习太阳系,在讨论会上充分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在课上讨论交流中加深对天体的认识,老师进一步补充相关资料小结太阳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八大行星的资料,按照一定比例,尝试建立一个太阳系的模型。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先在教室里进行,再到操场上进行,来体验太阳系的浩大以及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加深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理解力,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

六、教学策略主要以多媒体课件和模拟实验相结合

七、教学评价

方式策略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建模。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集锦

1.《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 《食物到哪里去了》是青岛科学课本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它通过学生探讨和研究食物的消化过程,了解到人体的奇妙,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更好的培养合作精神,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生一学期甚至一生对科学的兴趣与探讨,所以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做一下课后总结。成功之处:一、目标完成度高:绝大部分学生能用比较标准的科学语言口述食物的消化过程,能较高质量的完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很好的合作精神及浓厚的科研兴趣,比较自觉地用科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实验结果。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强:过年时你吃的好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就交给了他们:识图认识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研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探究实验步骤,组织器材和材料,分组实验,讨论实验得失,写实验报告),讨论如何保护消化器官。他们俨然课堂的小主人,兴奋而又有条不紊的做着这些。不足地方:一、准备不足、组织不力:学生分组时缺乏指导,导致个别小组里学生程度相差太多,造成有些同学畏缩不前,有些同学专权跋扈,没能发挥出良好的合作能力,幸亏发现得早,及时做了调整,这都是备课不充分,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谨之慎之。 2.《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 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很多。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学习过程中感觉他们长大了,能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合作的方式。其次,由于本节内容多为理性知识,感性认识较少,探究呼吸过程中吸进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的变化是本课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不可能都会提出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0篇汇总).doc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第1篇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日,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仅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所以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景,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头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开学初就应当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十分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资料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简便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资料,因为教师仅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明白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能够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我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简便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善。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能够有自我不一样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一样,如果科学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所以,上科学课要求科学教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给冷水加热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给冷水加热教科版 本课引领学生关注热量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响了。冷水在逐渐变热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通过“水受热上浮原因”的研究,引出“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研究活动。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自己的课反思如下: 一、教学教法。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通过观察冷水袋在热水中加热后会产生哪些现象,而引出学生对冷水袋沉浮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课的实验探究重心:水在加热过程中,它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第一部分的实验,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温度变化等。对冷水袋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进行猜测,并讨论原因,引出探究主题。所以,实验演示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冷水是否变热了,更要关注冷水的其他变化。同时,我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把这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它是沉的还是浮的?”这是引发探究问题的重要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是接下来的关键。我通过课件提出了两个问题: 我们对冷水袋加热后会上浮怎么解释呢? 可能是:1、水在加热的过程中,________发生了变化。 2、水在加热的过程中,________发生了变化。 通过讨论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这部分,我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面对问题会怎样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对他们自己提出的解释(或推测)有一个辨析的过程。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而水的体积变化是由于水的温度变化决定的。 第二部分: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通过上部分的交流和讨论,明确了需要探究的问题,接下来是怎样实施探究。我提出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在本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方法,并予以肯定。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冷水和热水丨冀教版

冷水和热水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5、能按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6、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热水和冷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7、能细致地观测实验结果。 8、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每班学生中部分好动、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科学课程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学习习惯有待于改进,家庭条件和环境不够,给科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重点、难点:测量水温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同学们我今天有一件事让我很烦恼,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今天中午我有一个邻居带着孩子到我家去了,我看到有孩子来了,于是就急忙拿出了冰激凌和雪糕让孩子吃,孩子还没说什么,大人很不高兴,有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为什么大人不高兴了?(因为现在的天气本来就很冷了,再吃这些东西,就更冷了。)那么有谁能说说在什么时候请同学们吃这些东西,大人和孩子都会很高兴呢?对了,当然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一学怎样科学地描述冷与热。(板书课题:冷水和热水) 二、我看今天来的同学们都很讲卫生,你们每天早上用什么洗脸呀?用冷水还是用热水?(热水)你所说的热水是刚刚烧开的水吗?(不是)你的洗脸水是自己准备的吗?你是怎么准备洗脸水的呢?(先放上冷水,后一点一点的添加热水,直到手的感觉合适为止。)刚才有同学说到:手的感觉,手指的感觉一定是准确的吗?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选择:1、手的感觉是准确的。2、手的感觉不是准确的。 三、我们现在以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我们所选择的观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我们关心天气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天气 第1课时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 1.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2.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难点: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多种天气现象的图片与视频,介绍大气层的视频,1张天气日历。 小组:天气现象分类单,实验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同学们,暑假里你们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吧!相信各位在旅途中每天都会关心一件相同的事情(ppt出示24小时天气预报背景图)。(预设:天气)

2.提问:旅途中为什么大家都会关心天气?(预设:冷了要多穿衣服,下雨要带伞……) 提问:平时学习生活中需要关心天气吗?为什么? 3.提问:所以,关心天气对我们来说重要吗?(预设:非常重要。) 4.揭示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板书)。 二、探索:感受天气的多样性 [材料准备:晴天长城和雪天长城的照片各一张,12月黑龙江和12月海南的照片各一张;天气现象分类单每组一份] 1.提问:上上学期在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天气现象?(生自由回答,师板书出示。) 提问:生活在杭州,你还遇到过哪些天气现象?(生自由回答,师板书出示。)2.出示照片:晴天的长城,雪天的长城;12月的黑龙江,12月的海南。 提问:观察照片,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小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3.提问: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天气还有很多,比如冷,热,大风,温暖(板书出示)。这么多的天气现象,我们怎么分类呢? 4.明确实验要求,分发天气现象分类单,小组间讨论合作完成分类。 三、研讨:实验发现 [材料准备:阴天夏天、晴天冬天和多云天空的照片各一张,台风、暴雨、冰雹和暴雪的照片各一张,一个大气层微视频] 1.请一个学生代表小组上台展示交流:你们怎么分类天气现象?为什么? 2.提问:针对展示小组的汇报情况,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学生自由发言) 3.针对雨和雪的研讨,提问:雨和雪有关联吗?(预设:雨是水,雪融化了也是水。) 小结:雨和雪都与水有关系,我们可以将雨和雪的天气现象分为一类。 4.针对晴天和温暖的研讨,提问:晴天一定是温暖的吗?(生自由回答。) 出示照片:阴天夏天的人们,晴天冬天的人们。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四、五、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历了很多、反思了很多,在科学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向身边的老师、前辈请教,自己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努力以求自身的完善与进步。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怎么做到让学生做到重视这门课程呢?翻来覆去,我想,还是应该自己更加的投入到科学教育教学中去,如果我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上快乐的学习,这份快乐来源于他们的内心,学生是愿意学习的,是感兴趣的在学习,而不是因为身在学校,学校设置了这样的课程,所以我要学习。 事实上,每一节课上,我都努力的让课堂气氛变的更加轻松,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活动,来跟我的学生们互动、交流。但是有的时候备课不够精细,课后也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及时倾听学生对科学课的意见。初教学,很多事情忙起来有点无头绪,对于自己还没有很明确很清晰的定位。我突然想起来在我实习的那段期间,实习班班主任对我说的一句话。他说,像我们这些年轻的实习老师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当你真正成为老师,又是一番不一样的模样了。现在想来确实,我想象我们这么大的新教师,可能更多的想的是更学生成为朋友,因为本身我们正是刚刚从学生的身份出来在转化中,但是在此之前,应该是要先成为一名老师,再成为跟学生是像朋友关系的老师。 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可爱。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学习科学,对科学充满着好奇,刚开始的时候每一节课上都有很多的问题要问,特别是第一节课的时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真心觉得我们班的孩子很是可爱。但是不知不觉就问了一节课的问题,一直都到下课了,学生还是有好多的问题。但是到学期末我也发现了一学期下来,已经开始有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好奇心,一方面也是课程的原因,我有些担忧是不是越往后,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呢?还有六年级的两个班我也觉得非常的好,班上的很多学生科学知识都非常的丰富,课堂气氛很融洽、活跃。在学习《地球以外有没有外星人》这一节课的时候,我突发奇想,让学生事先课前去搜集整理啊,按小组分为正反方,分别支持地球以外有生命、地球以外无生命两种观点,在课堂上举办了一场科学辩论赛。说实话,本来对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的,但是实际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很骄傲,很感动。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班未来有很多的小小辩论家。而且实际教师你了解的,你知道的,并不一定就比学生多。就拿这一节课来说,其实我一直支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教学准备】 指尖陀螺、钢尺、悠悠球、木马玩具、汽车玩具、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动的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 的呢?” 2.学生汇报:“见过秋千、汽车、鸟、电梯……” 3.你们还知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秋千、摆钟、汽车雨刮、跷跷板等常见物体运动视频。(2)教师出示指尖陀螺等教学器材,仿照课本P5在物体上贴上圆点,再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 2.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学习单。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课堂上做的物体运动实验有旋转运动、摇摆运动、直线运动三种。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学生思考:如果换个位置贴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前一样吗? 2.学生自主实验:将悠悠球上的圆点从外侧移至旋转中心,那么圆点的运动轨迹有变化吗?悠悠球的运动形式变化了吗? 3.汇报研讨:圆点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悠悠球的运动形式为直线运动。 4.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运动 水的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导入新课,较好地抓着了学生的兴趣点;同时准备了一些小道具,并仿照课本中贴圆点的方式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关注点,学生更多地关注了课件的玩具与实验小道具,而疏于观察实验现象与总结实验结论,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存在一定困难。对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兴趣的把控,有效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对知识的学习中。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协助我们省力或者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感念。 我的教学情况: 课时数:1课时。 工具的准备情况:由于学校工具类型不多,假如就选取现有的一二种工具走个过场,或者看看插图说一说来“画梅止渴”,激发不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于是课前就安排同学去准备他们自认为是工具的“工具”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布置同学回忆自身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身组的同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好!同学统计的工具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方: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等等,但有同学统计出了:铅笔、文具盒、电饭锅、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其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这一活动中,布置同学分组动手试一试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起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目的为了让同学在交流研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

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研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同学对工具和机械进行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同学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整堂课下来同学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机械”时,同学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论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小朋友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小朋友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小朋友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课后想来: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教学反思 本课就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得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得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得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得兴趣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得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与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得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与科学素养得宗旨。我设计 得本课三个主要活动就是这样得: 1、观察更多得物体就是沉还就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得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得预测与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得过程中进行自己得初步判断:物体得沉浮与它得大小、轻重有关,大得物体会怎样,重得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得沉浮与它得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得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得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得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得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得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得容易浮,小得容易沉。大小一样得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得容易浮,重得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得安排上来瞧,第三个活动就是第二活动得发展,第二个活动又就是第一个活动得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瞧所开展得活动就是按学生得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得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与思维得发展,这个活动得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得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得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得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与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得关系。培养了学生得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得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得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得目得。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得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得遗憾。比如语言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看月亮_苏教版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看月亮苏教版这次教学交流活动中,我准备了一节科学课《看月亮》,这节课是五年级第一单元第四课。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 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认识月相及画月相。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月亮的样子,说说自己所画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比较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对于“相”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加以解释,让学生知道“相”指的是各种不同的形状。 初步推测月相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己画月相,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老师的讲解,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么样的,知道像那种弯过头的月相是实际中所不存在的。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在画月相时就不容易出错误,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用逻辑推理的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将自己画的月相贴在初一到十五中的某一天。到底是哪天的月相,到底对不对?也就很自然的引出了后面的模拟实验,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来观察,来发现。 模拟月相变化的现象。将一篮球模拟为月球,学生当作地球,当老师手持“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月相变化的特点。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并播放月相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如何正确画月相?月相变化有哪些规律?整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月相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精神。 第1页/共1页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面是2篇关于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的范文,内容条理清晰,是篇不错的范文,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一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创设情景复习旧知,然后做磁铁的游戏。在上课的刚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探究空间。通过做磁铁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在孩子们的自我探究中总结出磁铁的有关性质。讲完这节课,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对象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打捞大头针”这样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怎样把大头针从烧杯里捞出来,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也没有提过高的要求。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

料。如小车、环形磁铁(大小都有)、因此,我觉得“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的猜测可以省略,把宝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这种玩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实际上也就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科学道理就是在学生不经意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课堂上的“玩”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玩中一起讨论、相互启迪,最后达成共识。 第二单元:这组课文有故事,有童话,篇篇充满趣味,却又蕴含着朴素的哲理,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绿手指》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可敬的老奶奶,为了实现梦想,二十年如一日地培育纯白的金盏花;《苹果里的星星》让我们感悟了什么叫创造;《点金术》中那个贪得无厌的国王,发出了痛苦的感叹:"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小蓝裙的故事》中的蓝裙虽小,却让我们懂得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微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美、发现美;《花开了,就感激》让我们像蓝蓝一样"从小学会看到人生的美好,并真心地感激",学着用一颗乐观的心去生活。 3、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思想。影响: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轰动了欧洲和整个世界,动摇了神学统治的根基。 玩了近15分钟后,整理好材料开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1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

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 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

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 改为 “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 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 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 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 行“预测”、“理”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 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 Reflection on science teaching in grade three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2、篇章2: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3、篇章3: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科学课怎么教好呢?下面是由小泰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篇章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创设情景复习旧知,然后做磁铁的游戏。在上课的刚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探究空间。通过做磁铁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在孩子们的自我探究中总结出磁铁的有关性质。讲完这节课,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对象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打捞大头针”这样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 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 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怎样把大头 针从烧杯里捞出来,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 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 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 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 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也没有提过高的要求。只是为他们 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如小车、环形磁铁(大小都有)、因此,我觉得“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的猜测可以省略,把宝贵的时间 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并且 这种玩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实际上也就给 他们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科学道理就是在学 生不经意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

3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参考)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3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参考)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范文大全 3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参考)篇一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

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 《物体在水中时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整个单元教学的一个基础.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除了特殊的悬浮状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大致能够清楚判断.但是.根 据生活经验所得.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而这一表述过于简单化.生活中 不难找出与这类说法相悖的例子.如何从这一矛盾点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于是.活动一开始.我从简单的物品入手.出示一块小石块与一片树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沉浮现象.随后.出示教科书中所举例的七件物品.让学生纷纷预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对于个别物品.如萝卜、回形针、蜡烛.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大家的探究欲望升级.接下来.各小 组就可以利用手头准备的材料.大家分工协作.一一将七种物品放入水中.判断其真实的沉浮状态.真对这个活动.探究同学们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物体的沉浮状态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大小、轻重、是 否空心、材料……一系列的猜测一一从学生的头脑冒出.为了顺利进入今天探究的主题.我简单引导主要研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状态真的和体积、质量有关吗?很多同学都脱口而出告诉我是的.接着.按照教科书中提供的切割以及连接的方式.用实验去检验真理.冲击学生头脑里原有的错误认识.得出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质量).它的沉浮状态不发生改变的结论. 问题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实验材料选择的不同及考虑的欠缺.导致产生了一些小的分歧.例如.在探究回形针的沉浮时.有一个小组产生了回形针浮着的现象. 胡萝卜沉浮的判断.出现不同沉浮现象. 教学重建: 由于回形针很小.而由水的表面张力将之托起.为了避免此类情况产生.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沉浮的 目的除了让学生明确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也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应该是: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实验材料的选择要科学.由于事先.我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准备实验素材.因此.学生带来了白萝卜还有胡萝卜.且每个萝卜的新鲜程度也是不一的.因此.学生在 实验的时候出现了浮、沉.甚至悬浮的现象.学生们都很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萝卜在水中会有这么多不同的 状态形式存在.这时.教师就要随机简单提及一下悬浮这个状态.并告诉学生这与我们所准备萝卜的新鲜度.内含水分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关系.从而解除学生头脑中的困惑. 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同的班级.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处理形式.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科学活动价值的提升.学生才能有发展.科学课才是名符其名.让我们多多关注并提升探究活动的价值吧. 2013.3.4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沉浮的部分规律.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利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为 材料.改变形状使其漂浮于水面.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 面上. 一开始.我让同学们猜测.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它的沉浮状态如何呢.将它制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沉浮状态会改变吗?通过预测与实验探究对比.目的明确.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很浓厚.对于实心橡皮泥只改 变其形状.他们的质量并不改变.这一点上同学们都有共识.但是.当我提问:他们的体积是否发生改变呢?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凸透镜》教学反思

5.凸透镜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探究活动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是探究学习的主要动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本课教材的: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先让学生从“玩放大镜与望远镜“入手,在充分的探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想研究其中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观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在《凸透镜》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从观察放大镜入手,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玩放大镜,让学生在玩中观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并且发现。因此实验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3.动手操作中,自悟学习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很好。并在活动经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在科学探究凸透镜作用的过程中,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后的表达与交流,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提

供了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善于记录、总结分析,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在进行探究性动手操作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极有兴趣,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在实验的操作和观察上,从而会有大量的发现,学生基本上是看得多,记得少,发现得多,总结的少,分析得少,因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把点滴发现记录下来,及时总结分析,在研究中为孩子们提供第一手资料,提供事实依据。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三年级 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science teaching in grade three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科学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0xx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 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植物”“动 物”“我们自己”“水”“纸”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 的内容,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 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 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 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 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 内容。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 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 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 生更为强烈和积极,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 学的学习探究。因为,三年级上册的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 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