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PKPD及给药方案优化

重症感染的优化抗菌治疗策略

项目名称:重症感染的优化抗菌治疗策略课程名称:重症感染的优化抗菌治疗策略及治疗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抗生素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这样警告我们: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抗生素正在失去它们的临床效应。在发达国家无效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小剂量的使用抗生素,终将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增长。关于抗生素疗效的评价方法:1.临床疗效:即临床治愈率/有效率。 2.病原菌清除:病原菌从病灶或血液中的清除。与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度(MIC)和给药方案有关。目前认为病原菌的清除率更为重要,感染部位病原菌不能清除,有可能造成感染的迁延、复发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一、优化抗感染治疗策略(Optimizing antimicrobial therapy)包括 1 抗菌治疗策略(Antibiotic Therapy Strategies) i降阶梯治疗策略(De-Escalation Therapy) ii短程治疗策略(Short Course Therapy) iii联合治疗策略(Combination Therapy) 2 抗菌药物管理策略(Antibiotic Management Strategies) i指南(Guidelines) ii限制处方(Formulary Restriction) iii抗生素循环(Antibiotic Cycling) 3 抗生素替换/干预策略(Substitution/Intervention) i核心:抗菌药物PK/PD ii体内作用和体外活性的整合 iii选择合适药物,制订最优方案 iv所有策略的基础和目标:尽可能高的疗效,尽可能低的耐药 (一)降阶梯在临床实践的应用 降阶梯意味着在起始时,使用恰当的、足量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如果感染可能性不大,停用抗生素,换成窄谱抗生素。尽量单药治疗,尽可能缩短抗生素的疗程。 (二)短程治疗策略 欧洲多中心随机研究(N=401)中,V AP抗生素治疗:8dVs16d疗程疗效相似;病死率18.8%Vs17.2%;复发率28.9%Vs26.0%。而短程治疗组无抗生素组天数多(13.1Vs8.7d,P<0.001),其后出现多耐药G-杆菌感染频率显著减少(42.5%Vs62.0%,P=0.04)。但是铜绿假单胞菌等非发酵菌例外。 (三)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有四: 1、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 3、病因未明的感染; 4、特殊部位感染等。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延迟耐药性的产生,一般用二联即可,最多不超过三联。 (四)对管理层面来说,优化抗生素应用的策略目标应包括: 1、经验治疗和预防性用药应选最适宜的抗生素,并按最佳疗程使用; 2、通过教育和管理手段改进、规范抗生素处方; 3、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系统,监测耐药率变化及影响; 4、制定和实施医疗单位或卫生保健服务的指导原则,对重要的抗生素的应用提供指导。 (五)对临床医生来说:不应停留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一般原则或概念上,而应从提高疗效、避免耐药、以及经济节约这三个目的出发,采取以下四种优化抗生素治疗的策略方案,使合理应用抗生素原则具体化,并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1、抗生素的“干扰”策略:如业已证明有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使用相对不易耐药或“低耐药潜能”的新抗生素,如选用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取代高耐药率的三代头孢菌素等,此即所谓抗生素“干扰”策略。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实践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实践 医学论坛报2013-12-14发表评论分享 文章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肖永红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是综合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与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的一大进步,已经改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感染治疗,特别是耐药菌感染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K/PD基本概念 PK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过程,探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给出药物代谢的基本参数(如血药浓度等),对设计给药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PD研究包括体外、动物与临床研究。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测定方法为纸片扩散法(K-B法),属定性测定,只能提供临床敏感、耐药或中介3种选项;最低抑菌浓度(MIC)是药物体外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是测定抗菌活性的半定量参数。 将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加入受试菌液共同孵育,于不同时间点进行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绘制时间-菌落计数对数值曲线,即杀菌曲线。其斜率反映杀菌速度,可通过该曲线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杀菌速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一般情况下,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杀菌效果提高,曲线斜率逐渐减小。若该杀菌趋势持续增加,不同浓度药物的杀菌曲线最终并不重合,表现为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明显,即所谓浓度依赖性;相反,若随药物浓度逐渐增加,杀菌效果趋于饱和,杀菌曲线在高浓度时基本重合,则该抗菌活性模式称为非浓度依赖性,相应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图)。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 PK/PD综合考虑药物、宿主及病原菌的相互关系,结合PK、PD两方面参数,可以更全面地对药物进行评价,明确判断抗菌药物疗效的综合参数,如0~24 h曲线下面积/MIC (AUC0~24/MIC)、血药峰浓度/MIC(Cmax/MIC)与抗菌药物超MIC时间(T>MIC)等,所得结果更符合临床实际。 虽然大多数感染发生于组织中,病原菌位于细胞外,药物组织液浓度最能反映抗菌浓度,但其测定困难。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中药物浓度处于动态平衡,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利用血浆PK参数也能间接反映抗菌药物在组织间的情况,因此PK/PD研究大多采用血浆药物浓度。 通过大量体外、动物与人体内研究发现,药物的抗菌活性模式不同,评价其药物疗效的PK/PD指标亦不同(表1)。

抗菌药物考试题库(含答案)

第二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知识第一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架构、技术支持体系与策略 一、多选题 1、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AST)的职责 A、制订和执行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细则 B、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负责实施 C、开展微生物学监测 D、制订和建立资料管理制度 E、开展科研工作 2、按抗菌药物处方过程设计的管理策略有 A、教育/指南 B、处方集/限制 C、处方点评和反馈 D、循环用药 3、下列哪种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 C、环丙沙星 D、红霉素 E、阿奇霉素 4、短程抗菌治疗主要适用于 A、宿主免疫机制健全B单一敏感菌感染C不存在影响抗菌药物作用的局部组织因素D、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E、以上都是 5、关于抗菌药物转换治疗下列哪项概念是不正确的 A、包括“降级”治疗 B、包括“降阶梯”治疗 C、包括序贯治疗 D、特指由静脉给药转为口服给药 E、降低用药剂量 二、问答题 1、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AST)的职责有哪些? 2、根据处方过程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主要有哪些? 3、你所在医院目前实行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有哪些?你的看法怎样? 4、如何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优化抗菌治疗?

5、除了处方集/限制外,减少抗菌药物暴露或用量的措施还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多选题 1、ABCDE 2、ABCDE 3、ABD 4、ABC 5、BE 第二章抗菌药物应用与医疗质量控制 一、单选题 1、有关抗菌药物使用权限,正确的是 A、临床应用时间长、安全有效、经济且耐药较少的药物属非限制使用 B、仅不良反应明显的药物不属于限制使用 C、仅对细菌耐药性影响明显的药物不属于限制使用 D、临床应用资料少的药物不能限制使用 学习资料 E、医疗机构不能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的抗菌药物品种 2、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按照 A、严格掌握适应证 B、不经过药师审核 C、可未经会诊越级使用 D、根据临床需要应用 E、以上都不对 3、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综合评价标准,正确的是 A、有明确适应证用药 B、抗菌药物选择与更换无依据,无记录 C、抗菌药物应用48-72小时后临床无效,无细菌培养结果不能更换抗菌素 D、抗菌药物应用48-72小时后临床无效,必须等待药敏结果才能更换抗菌素

优化抗菌治疗 应对细菌耐药

优化抗菌治疗应对细菌耐药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陈佰义细菌耐药可导致患者感染率增加,感染持续时间延长,不恰当治疗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死亡率上升。抗菌治疗既要考虑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提高治疗成功率,还要注意减缓耐药的发生和发展,即应注意如何优化抗菌治疗。 合理的抗菌治疗 制定合理的抗菌治疗方案一般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 充分估计可能病原体,掌握不同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使抗菌治疗做到“有的放矢”。 * 充分掌握病原体耐药现状,选择敏感抗菌药。选择抗菌药不能依赖某一药物早期研发时的有效抗菌谱,而应动态地了解国际、国内、所在地区、所在医院甚至所在疗区的病原体耐药性和耐药特点,选择敏感抗菌药。 *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或)药效动力学(PK/PD)理论制定抗菌药正确使用方法。 * 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和病理生理状况,选择安全药物,并调整给药剂量。 * 充分考虑其他可能影响治疗的因素。如选择抑菌剂还是杀菌剂,单药还是联合用药,以及用药疗程等问题。 优化抗菌治疗策略 降阶梯治疗 降阶梯治疗是一个整体治疗的两个不同阶段,即通常所说的“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两者应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目前认为,降阶梯治疗不仅可对有耐药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提供恰当初始治疗,又可避免不必要地使用抗菌药。 严重感染初始治疗时应遵循广覆盖原则。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初始治疗失败可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不恰当初始治疗指所用抗菌药未能覆盖目标病原体,或目标病原体对所用抗菌药耐药。具有耐药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感染,其初始治疗应采取联合治疗,覆盖最可能病原体。 明确病原学诊断后应进行降阶梯治疗,这是指一旦病原学诊断明确后,应立即改为敏感和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目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减小耐药菌株的产生,避免长时间广谱抗菌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但在实施降阶梯治疗时有几点值得注意: * 降阶梯治疗应针对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 降阶梯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求个体化的选择抗菌药。做到“到位”易,做到“不越位”难,其关键在于对病原体耐药性的判断。临床上的重症感染并非皆为耐药菌感染,敏感细菌同样可导致严重感染(如肺孢子菌病等)。动辄“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加万古霉素”的治疗方案实为不妥,其实该方案是针对晚发重症呼吸机相关肺炎提出的,而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 * 病原学诊断仍是临床医师须关注的主要问题,在经验性治疗前应尽可能取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近来对于4项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下呼吸道分泌物连续性细菌培养有助于从广谱经验性治疗迅速转为针对性降阶梯治疗。 短程治疗策略 短程治疗的研究和推广始于结核病、疟疾和性传播性疾病的治疗,而普通细菌感染治疗疗程制定并无严格研究。近年来认识到,不适当延长疗程和增加抗菌药暴露时间是造成耐药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快速起效抗菌药的出现,对抗菌药PK/PD研究的深入,细菌感染的短疗程治疗引起关注和研究。 对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的抗菌治疗,临床医师通常执行10~14天疗程。但是,1998-2001年间发表的6629例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医务科、药剂科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一、组织机构和职责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1、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2、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3、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一)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根据卫生部、卫生厅的规定适时调整。 严格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流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急)诊使用。 (二)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 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三)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 医务科联合药剂科每年度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 1、《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mpc与抗菌药物优化给药-新

MPC 与抗菌药物的优化给药 长沙市第三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 李昕 Contents 相关背景 1 MPC 的基本理论 2 小结 4 MPC 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3 第一部分 相关背景 基于MIC 的给药方案: AUC/MIC 、T>MIC 、Cmax>MIC 抗菌药物体内治疗失败的原因: 相关背景 药物在体内浓度无法达到杀 死或抑制大部分细菌的浓度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一天给药1次 β内酰胺类一天多次给药,间隔时间尽可能相等 某些β内酰胺类持续静滴(24h 或3h 、4h 等) …… Clin Infect Dis. 2007;44(3):357-63.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抗铜绿感染的疗效 3.375g q8h 静滴4小时方案可获得理想的T>MIC 相关背景 3.375 q8h 4h 滴注(n=41) 3.375 q6h 30分钟滴注 (n=38) P 14天死亡率 12.2% 31.6% 0.04 住院时间(d) 21(3~98) 38(6~131) 0.02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抗铜绿感染的疗效 在APACHII 评分>17的患者中,持续静滴组的14天死亡率及住 院时间均明显低于间歇静滴组 Clin Infect Dis. 2007 ;44(3):357-63. 相关背景

抗菌药物体内治疗失败的原因: 相关背景 药物虽然杀死或抑制了大部分细菌,但是有少部分筛选出的耐药菌得到富集生长,耐药质粒通过 水平或垂直传播 相关背景 没有抗菌药物的使用,就没有获得性多药耐药/泛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关背景 1、只要足够时间和应用足够多都会出现耐药 2、耐药呈进行性:低水平、中水平到高水平 3、耐一种抗菌药物的细菌容易对其它药物耐药 一旦出现耐药,则下降和消失很慢 4、选择性压力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一个主要原因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基本规律 相关背景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 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用量显著相关 第二部分 MPC 基本理论 MPC 基本理论 感染部位的细菌数量:最多1010CFU ,不可能达到1014CFU 任何细菌均有可能发生自发性的遗传变异(如DNA 合成过程中自发的基因突变或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水平转移),其发生频率仅为10-7 ,即使是在细菌高度聚集的感染部位(细菌数量1010CFU ),也仅能发生一次突变。 细菌产生耐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耐药突变菌株产生并在菌群中得到选择性优势增菌(富集) 即使是在细菌高度聚集的感染部位,发生一次突变后突变株的量最大也仅为103CFU,只要该数量不再增加,可被机体自身免疫或高浓度药物清除,不足以致病,也不足以再次产生耐药突变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一、进一步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一)制订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各项要求,制订系统的、可操作的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并认真落实。要树立科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理念,明确改善感染性疾病转归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目标。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领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发挥多学科专业团队优势,做好具体管理工作。 (二)推进感染性疾病多学科诊疗。各医疗机构要重点针对疑难感染性疾病加强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等学科的联系协作,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高感染性疾病综合诊疗水平。要研究建立多学科诊疗的工作机制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同时,提高工 作效率。 二、着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 (三)广泛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制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对相关医务人员开展感染性疾病规范化诊疗、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医院感染防控等培训及考核。重

点加强对医师的培训,提高对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的依从性。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方可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不得单纯依据医师职称授予处方权 限。 (四)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建设。通过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要落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要求,在2020年以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加快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建设。加强临床药师培养和配备,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认真执行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相关的卫生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提高细菌真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水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上述要求纳入医院评审,促 进工作落实。 (五)提高基层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通过进修培训、对口支援、远程会诊等方式,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学习执行相关诊疗规范、临床路径,提高合理用药意识,促进基层规范诊治感染性疾病。 (六)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措施,提高医师手卫生依从性,执行有关操作规范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