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学原理 - 社科网

法哲学原理 - 社科网
法哲学原理 - 社科网

教育的伦理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翟楠1李长伟2

(1.扬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2.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由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组成。抽象法是外在的,具有强制性,需要道德来超越;道德作为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善,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又需要由作为客观的、现实的善的伦理来扬弃和超越。黑格尔对法、道德和伦理所做的这种区分是基于对个体性和普遍性的深刻分析之上,这也有助于更深入地审视教育对个体性的保存和提升的意义,并反思当下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言之,就是教育必须具有伦理精神,由此才能应对教育的现代性危机即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

关键词:黑格尔道德伦理教育

在诸多的关于道德与伦理的研究以及日常的言说中,“道德伦理”、“伦理道德”通常是不分家的,人们似乎也习惯了两者的混用。殊不知,道德与伦理有着极大的区别,尽管二者都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对此,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曾经非常明确地将道德和伦理区分为两个不同且有递进关系的领域。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黑格尔的这一区分与其哲学所遵循的由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的原则密切相关,同时它也为我们反思深处危机的现时代教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简单说,即教育必须具有伦理精神。众所周知,今天的教育深陷于现代性危机之中,由此导致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在整个教育空间的弥散,此时返视黑格尔《法哲学》所强调的教育必须具有以普遍性和客观性为内核的伦理精神的伟大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借助它去为现时代的教育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寻求道路。

一、道德与法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抽象法、道德和伦理。在抽象法阶段,法是外在的、偶然的,且具有强制性,是外在于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在这一阶段,个体作为具有自由意志和精神的存在,拥有各自的财产所有权和在所有权基础上的独立人格(在黑格尔看来,所有权是个体独立人格的基础)。同时,在此阶段抽象法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正因为这种法是抽象的,所以局限于否定性的方面,即不得侵害人格或从人格中所产生的东西。所以在抽象法中只存在着禁令,至于命令的积极形式,从其终极内容来看,也是以禁令为基础的。”【1】这就是说,道德在抽象法阶段是以否定性的方式存在的,它具有偶然性,因为它没有被个体自觉意识到,而是以命令的形式被体认的。而人格是肯定的东西,“使它仅仅成为主观的这一限制是矛盾的和无意义的”,因此,“它要扬弃这种限制,使自己成为实在的”。【2】在此意义上,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求超越外在设定的约束性的法。从而,在法的领域中单个的自由意志所具有的抽象规定性需要道德来克服。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是在抽象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的。在道德阶段,法是内在于个人的,是被个体意识到的,而不是强制的、外在的。抽象法或外在法的实现必须通过道德的内化,转化为人们内心的自觉意识,道德因而是主观内在的法。从抽象法到道德的转变就是人从他律上升到自律的过程,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律。

在对抽象法的超越与扬弃中,我们看到,道德远不止是在某种外力的限制下“禁止做某事”,这

种禁令只是外在于人的主观意志的法,至多也只是一种底线的道德。道德自身有着更高的要求和追求,它要在积极的追求中“去做某事”,去实现自我,道德因而就是“主观意志的法”。道德超越了法,超越了外在的限制,试图在自身中寻找自我实现的因素。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不应该仅仅简化为灌输道德规则的教育,外在的约束和强制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这种约束和强制必须是正当的),但不能代替内在的道德反省和道德自律。如果不培养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心认同感,使其因体认而自觉遵守,则外在的强加就是徒劳无益的。正如柯尔伯格所说,那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道德的教授方法。

二、道德与伦理的区分及其意义

道德扬弃了抽象法的局限性,但道德领域的善只具有个体主观的应然性,只是个人心中的观念,没有变为现实。如黑格尔所说,“在道德的东西中,即当我在自身中反思时,也有着两重性,善是我的目的,我应该按照这个理念来规定自己。善在我的决定中达到定在,我使善在我自身中实现。但是这种定在完全是内心的东西,人们对它不能加以任何强制。”【3】因而,无论是抽象法还是道德,其单纯的存在是“局限的和有限的”,“因为法欠缺主观性环节,而道德则仅仅具有主观性的环节,所以法和道德本身都缺乏现实性”,【4】它们需要在伦理中达到统一。这样,道德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并在其中得到了实现。“原在道德中的应然在伦理的领域中才能达到,……即使人们在主观意志中被设定了的善,但这并不就是实行。”【5】伦理是“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善的统一”,作为一种现实的、活的善,伦理必将超越道德并使道德在其中得到实现。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伦理则是客观的、社会的、现实的。道德是主体内在的操守、良知,表达了人向善的可能性;伦理则是社会客观关系,是一种生活秩序,伦理内在地包含了道德。个人的道德美德是个别的、特殊的,要成为普遍的,就必须在公共的伦理生活中寻求普遍的社会正义;个人也只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道德内在的、主观的善在伦理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善的行为。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伦理阶段由家庭、市民社会及国家三种伦理实体构成。家庭作为伦理实体,是自然性的存在,以爱为纽带;市民社会的伦理实体否定了家庭伦理实体的自然性,它是处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中介环节,是调节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桥梁;国家是最高阶段的伦理实体,是协调和统一家庭和市民社会的伦理共同体。只有在国家制度中,家庭和市民社会中个人的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才能在致力于公共生活的目的和现实中统一起来。

黑格尔区分道德和伦理的意义在于,将道德的纯粹主观性加以扬弃,在发展其客观性的基础上将内在的善和良心外化出来,以行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中而不仅仅是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展现善的力量与意义。单纯存在于自身内心中的善只是一种可能性,在没有外化为道德行为之前,它只是自由意志的一种可能形式。而自由意志同时也包含了恶的可能性。在黑格尔看来,道德与恶具有共同的根源,“良心如果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道德和恶两者都在独立存在以及独自知道和决定的自我确信中有其共同根源。”【6】个体特殊的意志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因为“恶同善一样,都是导源于意志的,而意志在它的概念中既是善的又是恶的。”【7】故而,没有表现为行为的道德只是一种可能性,道德只有在实在的伦理关系中才能实现自身。

此外,道德与伦理的区分为道德提供了一个客观的价值衡量标准。因为道德作为主观意志的法,并不具有统一的形式和标准,个体特殊性的善只是存在于不同个体的内心,在未上升为普遍性之前,个体自由意志的善是千差万别的。只有经过公共的伦理生活的规约和洗礼,善的特殊性才会被扬弃,公共的善则成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否则,如果每个人都自认为具有善的标准,“道德选择与行动是以‘我的欲求’、‘我愿意’等主体自关性的话语表现的。个人在道德判断标准上就是混乱的,道德行动仅仅是一种自我表现。”【8】道德就会走向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成为个人任性行为的一种借口。因此,道德教育要使人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促使其在共同生活中提升和完善德性,而不是使道德成为一种虚无的存在或成为一种独善其身、成就自我甚至自娱自乐的工具。如前所述,道德是内在的、主观的善,表明人具有向善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将这种善外化出来,它永远只能

是存在于人内心中的潜在可能性。

三、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虽没有长篇专门讨论教育,但处处流露着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伦理思想:作为个体的人如何成为伦理共同体——国家的一员,即从特殊性的存在上升到普遍性的存在。道德教育就是要在伦理共同体中培养道德的人,培养人参与公共生活的伦理德性。

在黑格尔看来,家庭和市民社会都属于私人领域,国家才是公共政治生活及个人自由权利实现的保障。个人在自然性的家庭和处于中间环节的市民社会中的存在也只是特殊的、个体性的,必须上升为普遍性的存在,这需要教化的过程。值得重视的是,在从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的教育的提升过程中,黑格尔并没有完全抛弃个体性,个体性并没有在普遍性中迷失自我,而是恰恰在这种普遍中实现了自身、完善了自身。黑格尔处处强调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他指出,“柏拉图的理想国要把特殊性排除出去,但这是徒然的,因为这种办法与解放特殊性的这种理念的无限权利相矛盾的。”但是,“在赋予这种权利的同时,整体必须保持足够的力量,使特殊性与伦理性的统一得到调和。”【9】黑格尔给予个体以极大的自由、自主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只有在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也就是说,这种权利的实现受到了共同体义务的制约。“通过伦理性的东西,一个人负有多少义务,就享有多少权利;他享有多少权利,也就负有多少义务。”【10】在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中,权利与义务也是合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种义务恰恰就是伦理精神在共同体中的体现,是一种普遍性。个体只有履行了共同体的义务,其个体性才能在普遍性中体现出来,他才能实现自身的权利,得到真正的自由。特殊性是具有普遍性的特殊,普遍性是包含了特殊性的普遍,两者在共存中实现了自身的存在。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有着普遍性价值的多元社会中实现着自我。个体的存在离不开伦理共同体的生活,只有在后者中通过教育的提升个体才能从孤独和自然中解放出来,成为“人”而存在。也只有在这种与他人的共同生活与交往中,才能达到黑格尔所说的“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

在人从个体性、自然性上升到普遍性、社会性的过程中,教育充当了一种解放的力量,“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11】它将人从自然、质朴中提升出来,从纯粹的自然、单个的自然人中解放出来,成为理性和精神性的存在。在此,黑格尔批驳了两种关于教育的思想。一种思想认为无需开化的自然状态就是好的,从而认为教育是一种外在的和腐蚀性的东西;另一种观点则把教育当作满足私人生活的需要、享受、舒适等绝对目的的手段。黑格尔认为这两种思想都是对人的精神的本性和理性的目的的一无所知。他指出,“教育学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它向他指出再生的道路,使他的原来天性转变为另一种天性,也就是使这种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惯。”【12】因而,教育必须使人面向伦理共同体,健康的人性和美德的形成有赖于共同体的善。他举了一个古代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父亲问:‘要在伦理上教育儿子,用什么方法最好’,毕达哥拉斯派的人曾答说:‘使他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法律的国家的公民’。”由此,黑格尔认为卢梭对爱弥尔的“自然”教育是失败的。“个人只有成为良好国家的公民,才能获得自己的权利。”【13】只有在正义的制度中,才能培养出同样正义的个人。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柏拉图的影子。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黑格尔的国家伦理实体是建立在家庭和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是以个人的自由权利为出发点的。而柏拉图则将个人的“独立特殊性的原则”“从实体性的国家中完全排除出去”,即排除了单个人主观自由的原则。【14】黑格尔通过他特殊的方式(特殊与普遍的辨证关系或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将两者结合了起来,即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对个体性的保存与伦理实体的普遍性的结合。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往往容易走两种极端:要么完全抹煞个性,灌输普遍性的东西;要么极力弘扬主体性、个性,无视普遍性。从黑格尔的思想中,我们应该能得到一些处理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关系的启发。

问题在于,在当前这样一种价值多元的社会中,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盛行,人们对于“道德”产生了怀疑。一方面,有些人认为,道德根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各人有各人的道德,不能强求每个人都按同一套道德法则去行动。这样,道德便成为一种虚无的存在,它只是每个人心中“自以

为是”的道德:一些人认为不道德的事情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正常的,而一些人奉之为人生价值观的道德规范却被另一些人所践踏。另一方面,一些坚持道德规范的人们将道德作为一种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独善其身的途径。这种方式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对,因为“在不道德的社会中也要做一个道德的人”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问题就在于这一“道德的人”只是在自己内心中“实现”了道德:他可能深谙各种道德理论、原理,或者内心充满道德的良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可他却“远离”人群,从不付出行动,仅仅是一个伪善的道德评论家而已。

上述两种情形看似不同,但它们其实有着相同的原因,那就是将道德完全放逐到了私人领域,没有在公共的伦理生活中使其实现。虽然黑格尔讲过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善,但他更强调这种善要被伦理扬弃和超越,寻求更普遍和广泛的形式,正如他说,“……粗野小人才最坚持自己的权利,而高尚的精神则顾虑到事物是否还有其他一些方面。”【15】而且,道德自身也包含了客观性的成分和基础,具有向伦理上升的倾向性。道德的前提首先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自由存在者,即独立的、自由的、有自身权利的个体,但是这一个体如果不参与公共生活,其个体性就是偶然的、其自由就是消极的、其道德只能是一种可能、其权利也无法得到实现。将道德作为相对概念的人们,只看到了多元,没看到隐藏于其中的一元;只看到人们的冲突和分歧,没看到人性中相通的一面,而这恰恰是道德客观性的表现;只看到人们各自的权利和价值,没有看到人类在公共生活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品质和永恒价值,即使在多元社会中也为人们所追求。将道德作为独善其身、成就自我的人们,只是将自己囿于黑格尔所谓的“道德”阶段,局限于特殊性、个体性之中,同样没有看到公共生活对个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人来说,道德仅仅是一种自我标榜、获取更大社会利益的工具,道德成为一种自私。因此,道德必须要在伦理共同体中寻求实现。

综上所述,现时代的学校教育来说必须具有伦理精神,这可以从两方面审视:一方面,学校本身应该被作为伦理共同体来看待,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和职前培训的机构;同时,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仅仅由学校来承担,道德需要在更大的伦理共同体——整个社会和国家中来培养,当然,这个更大的伦理共同体本身的制度必须首先是良好的、善的。因为单纯的学校教育解决不了学生的道德问题,黑格尔告诉我们,道德的实现要在伦理中达到;同样,在一个封闭的场所中无法完成道德教育的使命,这个场所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伦理共同体。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应该培养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热情,在共同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践行道德义务;既不践踏道德,也不独善其身。通过培养道德的人而构建道德的社会,通过道德的社会培养更多道德的人,两者是双向建构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是我们无法绕开的真实。

参考文献:

[1][2][3][4][5][6][7][9][10][11][12][13][14][15]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7.47.97-98. 162.113.143.145. 200-201.172-173.202.171.172.200.47.

[8]金生鋐.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19.

Ethics Spirit of Education

-An Analysis o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in ‘Principle of Legal

Philosophy’ of Hegel

Zhai Nan1; Li Changwei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gzhong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2.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Abstract: The system of Legal Philosophy’ of Hegel is formed by three parts: abstract method, moral and ethics. Abstract method is imposed and compellent. It also needs to be surpassed by moral. As a subjective internal nonobjective good, moral needs to be surpassed by ethics that as a external and realistic good, because of its sidedness and limitation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egal, moral and ethics made by Hegel is based on the deep analysis of individual and catholicity. It is also contribute to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the education to the conservancy and promote of individual more thoroughly, and to introspecting to the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n, we think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education to response modernity crisis such as relativism and nihilism, unless there is ethics spirit with educations.

Keywords: Hegel; moral; ethics;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08-01-12

作者简介:翟楠,扬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李长伟,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研制与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一项长期研究工作,每一版的最终成果以“要览”的形式发布。以下发布的核心期刊表,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的一部分。该要览基本延续了上一版的主要研制原则,同时根据各界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实际需求,对核心区范围做了一些调整,确定了核心期刊484种。 该“要览”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三部分:第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收文量较大的引文数据库,其来源期刊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主流期刊,数据质量可靠,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现收录1999年至2011年度733种来源刊中的一千万条数据,曾为多项大型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该要览选择该库近5年(2007-2011年)的数据为主要的统计样本(部分指标用到2006年数据)。第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数据库。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统计量较大的转摘数据库。该库收录的文摘刊物有三种类型:(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重要报纸理论版和核心期刊的转摘文章;(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第三,其他统计源。主要参考公开发表的各种期刊统计数据,包括其他评价系统公布的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类统计数据。 该“要览”的学科分为24个大类目和综合类,包括法学、管理学(含科学学、人才学)、环境科学、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人口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其中经济学下列7个二级学科,政治学下列2个二级学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将于近期出版,其中的核心期刊表先期公布如下,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媒介化社会“假新闻”传播的伦理认知 - 社科网

媒介化社会“假新闻”传播的伦理认知 ——由“洋葱”式的悖论引发的思考 胡蓓蓓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从美国“洋葱”机构的介绍入手,引发对我国“假新闻”传播在伦理认知方面的思考,全文通过构建媒介化社会的理解及其对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假新闻”传播的逻辑,并从伦理与媒介伦理认知的角度探讨其传播的 悖论与可能性的前景,其中掺杂运用了后现代的视角以及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呈现了媒介化社会的伦理感知及其所构建的意义。 关键词:“洋葱” 媒介化社会 “假新闻” 伦理认知 一、“洋葱”的启发与“中国式”悖论 如果媒介撤下“允诺”,进入假新闻和讽刺的世界,这里不需要计较事件的真假,也不鼓励新闻道德和标准、客观以及价值观,我们可以看美国大名鼎鼎的“洋葱(the onion)”网站。“洋葱”是美国一家提供讽刺新闻的组织。它以报道讽刺性文章为特色,文章内容涉及国内外以及当地的消息,在它的旗下还有娱乐性的报纸和网站(The Onion News Network)。 由该组织所提供的新闻是对时事的评论,而这些时事既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它以真实新闻事件为蓝本,加工杜撰假新闻。虽然故事都是假的,却绝非胡编瞎造,而是用夸张的想象表达对世界观感,是另类的社会评论,因此有不少读者追捧。它模仿了传统新闻的特点,所有新闻均以美国联合通讯社规格报道。它曾宣称发行量达到69万人次,61%的网站浏览者年龄介于18-44岁。1 米尔斯说,“不合时宜”是有道理的,因为从性质来说,《洋葱》甚至不是一份严肃报纸,它从创办至今,始终定位于讽刺小报。其最主要特征如下:一、刊载大量并非事实的、纯属捏造的报道只为博得读者一笑;二、即使报道的是事实,它可以保证,文章的标题一定是巨大的字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句话。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份奇特的小报,取得了让多数严肃报纸羡煞的成功……它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其低技术含量、任何报纸都可以做到然而却少有人去试的一项特质:坦率、蔑视权威,甚至为了报道需要,随时准备冒犯报道对象……《洋葱》的主要卖点来自一个近乎偏执的编辑观:故事要让那些哪怕是最愤世嫉俗的人看了以后脸红,“我们不怕冒犯谁。”迪克斯说。2 纵观国内的文章和文献资料,我们对“洋葱”的了解还相对有限。但它提供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假新闻”也可以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而事实上我们对“假新闻”的态度倾向于强硬地指责与鄙弃,不仅因为它混淆视听,污染了我们的视线和“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它给媒体“抹了黑”,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并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风气转向猎奇、围观和看好戏的情境。那么回过头来思考“洋葱”,是不是给我们一种启发:年年打假,年年 1来源:环球网论坛,美著名假新闻网站拿拜登开涮,时间:2010-09-01,具体见维基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4751512.html,/wiki/The_Onion 2来源:“后报纸”时代的神话:洋葱的另类生存,沃华传媒网,具体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4751512.html,/Article/55520.html

解读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解读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我们演播室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作客我们的演播厅。[15:43] 嘉宾张翼 各位网友好。我很高兴今天能够和主持人一起完成这次访谈的任务。[15:43] 主持人 我们今天访谈的主题是来解读社会蓝皮书,社会蓝皮书是去年年底12月22号发布的,一经发布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首先,我们有请张院长和我们来聊一聊或者总结、评价2017年中国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发展的总体状况是什么?[15:46] 嘉宾张翼

主要有这么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扭转了经济一直向下的态势。虽然这个态势还不是很强劲,但是与2016年6.7%增长率相比,今年前三季度是6.9%的增长率,既是考虑到第四季度出现的蓝天保卫战的决心和调控房价的决心的展示,考虑到这个可能会影响到第四季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但是,全年的增长率,根据各方的预测,基本能够达到6.8%的增长状况。6.8%的增长状况与原来6.7%的增长状况的不同,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能出现了大的发力。这个动能里面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到,一个是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当中比较强劲,第二个是在消费当中,旅游、体育、保健服务业方面的扩张为新的动能,以高技术的投入为新的动能,以高技术当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里面的高端技术方面的拉动为新的增长点。这个方面的表现比较强劲。我们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这是第一个亮点。[15:46] 嘉宾张翼 第二个亮点,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不如十八大之前能达到8%、9%、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但是我们国家解决就业这个方面的力度加大,也就是说,在十八大之前的五年,我们可以看到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新增的就业岗位

社科期刊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社科期刊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较长时间以来,我国的社科期刊工作的开发与利用相对比较薄弱。本文针对社科期刊工作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提出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开发力度,发挥其效用,才能开创社科期刊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社科期刊困难开发与利用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来自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科学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的社科期刊杂志,亦是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它对社科研究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社科类学术期刊是期刊家族中的一个特殊成员,新形势下它难以随波逐流,而必须根据自身性质的规定性,遵循自身特殊的办刊规律办刊。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供专家学者参考指点。 一、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价值及特点 1、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价值 众所周知,社科类学术期刊是社科类学术成果借以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贡献上。 (1)社科类学术期刊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石。社科类学术期刊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掌握客观规律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两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为改革开放、顺利转轨提供基本蓝图和各种对策;为提高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的劳动素质提供丰富的营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2)社科类学术期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源泉。社科期刊在创造文化、传播文化、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繁荣社会科学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还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宣传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2、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社科方面的期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品种多、涉面广。以80种社科期刊为例:其中,属于文化综合类的21种,占26.1%;文学艺术类15种,占18.8%;理论类9种,占11.3%;教育类7种,占8.8%。80种社科期刊共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边缘学科50多个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官网征稿

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火热征稿中 《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1月创刊,系月刊。核心期刊《会计之友》征稿启事 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 ,CSCD ,双核心期刊等,投稿扣1422682932. 刊物简介: 《会计之友》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财会期刊,曾多次被评为全国财会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目录2004版F23会计类)。1993年以来一直被评为一级期刊,被选送参加了日内瓦举办的国际书刊博览会,被称赞为中国的“牡丹花”,1997年12月又被列为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刊物。是国内外发行量较大的财会期刊之一。 《会计之友》主要介绍财会工作经验、会计理论和业务技术基础知识,开展学术交流,介绍国内外会计学术的新动向、新成果和新的信息处理方法,反映财会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本刊印刷精美,装帧时尚,栏目新颖,可读性强,实属品牌杂志,为海内外财会人员必读的优秀刊物。 栏目介绍: 《会计之友》涉及到会计、财务、审计、税务、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栏目有:考前辅导、政策法规、电算网络、国库集中支付、财富人生、总会(CFO)理财、跨地区营销理财、东风理财、专家论坛、研究

生园地、博士观察、理财导航等,并且在采编和选题上突出了前沿性、指导性、实用性、知识性等题材。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 ISSN 1004-5937 国内刊号: CN 14-1063/F 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类型:旬刊 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追求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 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1]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所发表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及学术成果的水平,促进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

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3-31 10:31:09 点击:4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到来,引起各界学者的关注和思考,目前学者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思维层面以及伦理层面这三个维度对大数据进行思考。本文结合学者们的思考对数据新闻、数据记者、个性化信息、信息安全、界面传播、关系传播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以期发现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以及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对大数据的更广泛地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传播学数据思维数据新闻界面 一、引言大数据的到来,得益于信息的开放和云计算。一方面,从依靠口口相传的信息传播到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传播突破了范围限制,开始从精英们的“权力”转变为普罗大众的“权利”;另一方面,传播的摩尔定律、云计算等技术更迭使得信息数量呈指数级增加,数据处理更为便宜,海量的数据积累成为可能,这两方面原因使得大数据具有了可能性。在数据中居于关键性地位的政府数据的公开,使大数据能真正发挥作用,由此,便有了大数据产生的基础和前提。①大数据的探究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吸引了学界的注意,近年兴起的数据新闻、数据记者、众包新闻、个性化信息、信息安全等是业界讨论得比较多的议题。面对大数据的迅猛浪潮,学者开始思考大数据在新闻传播界的应用和影响等相关问题。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机会和革新;数据新闻使我们的新闻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数据思维给我们提供一种应对大数据潮流的思考方式;利用大数据进行政府舆情的观测等一系列技术。本文将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为对象进行探索。 二、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从2011 年开始,大数据开始成为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学术界共同 讨论的热点话题,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的热度不断上升。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内新闻传播学者对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维度。 (一)技术层面就总体而言,对大数据技术及其相关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取、基础架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模型预测、结果呈现等几个方面。李国杰指出,大数据和云计算是新常态下提高生产率的新杠杆,所谓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主要依靠信息技术促进生产率的提高。②大数据是一种在新时期下形成的产物,但是我们看待它不仅要有前瞻性,还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会与信息时代的标志性技术发明如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纤通信和互联网(万维网)等一起构成一个超越信息时代的新时代。云计算将纷繁复杂的大数据进行筛选、提纯、整合,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或是发现本来看似毫无关系的数据之间的联系,打通多领域、多类型的局部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蕴藏的巨大新闻价值,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在大数据之前,由于条件有限,对数据的利用都是抽样调查,且自身开展的统计调查往往采用随机样本,而大数据则采用全样本进行调查。借助大数据,媒体可以在公开渠道获取更多全体数据,这使媒体对现实的报道更有可能做到总体真实、本质真实和宏观真实。④(二)思维层面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培养预测未来的新思维。大数据的应用增加了我们对未来的确定性,打破了通过估计、大概等传统预测未来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我们对未来的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安全感。 全球复杂网络权威、“无标度网络”创立者巴拉巴西( Albert -Laszlo Barabasi)在《暴发》一书中提出:“人类行为93% 是可预测的”,这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预见未来的新思维,阐述了如何从大数据中塑造未来美好世界的正能量。⑤倪宁指出,大数据时代应有三大观念转变:第一,在分析处理时使用的是全部数据,不再依赖随机抽样;第二,不再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是适应数据的多样性、丰富性,甚至要容忍错误的数据;第三,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胜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⑥操瑞青指出,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是研究思维上的转变,我们从研究“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转向于了解“正在发生什么,未来将会怎样”。⑦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媒体工作人更要具备一种信息关联性思维和视觉可视化思维的培养。王君超指出,要善于利用专业人员挖掘的大数据来策划报道、设计版面,而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问卷调查和街头截访式的“精确新闻学”(precision journalism)理念;注重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在对信息把关过程中强化“把关人”的过滤、降噪功能,同时重视数据的视觉化,力求用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呈现新闻中的大数据。⑧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在他的演讲中谈道,“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是:每天早

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 - 社科网-社科网

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 魏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872) 摘要:阴山河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征战、融合的舞台。战国秦汉阶段,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始皇筑万里长城、汉武帝开边,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前后近400余年的历史过程中,在河套地区的阴山南北,留下了众多的长城,障塞和墓葬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本文分五个部分探讨了战国、秦、汉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军事防御系统,逐步揭示出河套边塞文化形成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河套地区;战国;塞防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辽远广袤的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地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理单元。这一区域,从东侧的大兴安岭南端向西,燕山连绵,阴山横亘,然后是东北—西南向的贺兰山,穿过辽阔的阿拉善戈壁,再向西是阿尔泰山和天山。这条山系基本上处在北纬41-42度线上下,而我国北方的历代长城也基本分布在这条山系的南北,长城自然也就成了气候变化,以及农、牧业的分界线。由此,这一区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往来征战,相互融合的一个舞台。特殊的地理环境,多变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这一区域形态各异的自然经济类型,也造就了源远流长,色彩纷呈的灿烂古代民族文化。 在阴山以南黄河大回折之内,是沟壑纵横的鄂尔多斯高原。该区域河流稀少,风沙地貌发育,间或有盐碱湖泊,是一块干燥的剥蚀高原。北缘的库布齐沙漠为流沙或半固定沙丘,南缘的毛乌素沙地多呈固定或半固定状态,沙丘间的洼地有着水草丰美的草原,由于萨拉乌素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河套人”化石的发现,这里被认为是历史上较早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之一。这个区域所代表的应当是广义的河套概念。 闻名遐迩的河套平原,镶嵌在阴山山地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这是一个断陷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黄河及其支流纵横其间,形成了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河套平原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的北端,蒙古高原的南缘,按地貌和农业生产的习惯,通常分为前套和后套。以巴颜高勒为界,以西至石咀山称为后套平原,以东至呼和浩特称为前套(或土默川)平原。这个区域是狭义的河套概念。 内蒙古的阴山、河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成为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特别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为了占有阴山、河套这处极具军事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战略要地,抵御匈奴的南下侵扰,中原王朝曾耗费大量人力和物资,在阴山南北先后三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这些古代先民们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之间的往来征战和交互融合的历史事实。

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格式

《投稿须知》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敬请作者赐稿时遵照如下规定: 第一,所投稿件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按学术研究规范和《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如使用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方式,引文出处注请遵照《<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详见附录) 第二,凡向本刊投稿,承诺该文未一稿两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动后投寄其他报刊,并保证不会将该文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先于《中国社会科学》在其他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等)上发表。如未注明非专有许可,视为专有许可。 第三,所投稿件应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如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等。 第四,本刊整体版权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选编。经我社许可需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或转载的,须特别注明“本文首发于《中国社会科学》”。 第五,本刊实施专职编辑三级审稿与社外专家匿名审稿相结合的审稿制度。请在注册、提交稿件时按要求填写作者信息,提供的文稿中不要出现作者姓名及其他有关作者的信息。 第六,研究论文需有200-300字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有条件的作者请提供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 第七,文稿请参照刊物版式。内文为简体横排,论文为5号宋体通栏,41字×40行;学术综述、会议综述、读者评议等文章为小5号宋体双栏,46字×46行。注释采取页下注,注文排小5号宋体。 第八,本社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如因违背上述规定,而给《中国社会科学》造成不良影响,将承担全部责任,并接受编辑部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警示,这些措施包括:停发或追回稿费、书面批评、载名通报、10年内禁止本人的任何作品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上发表,或其他适当警示措施。

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人权 - 社科网-社科网

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人权 大卫·米勒 顾红亮 译 (牛津大学 纳菲尔德学院,英国) 摘要:一个政治哲学家的工作便是审查人权观念背后的种种理论假设,判定积极分子的人权观念是否正当。这也许是一项令人不太舒服的工作。人权组织或许对人权作了比较夸张地理解,但是他们在那些自由主义势力微弱的社会里做了非常有益的实际工作。人权组织的成员也许觉得对人权持一种批评的观点是令人气馁的。但是,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去探究和质疑,要问一问别人想当然以为的那些信念是否具有正当性。虽然问一些不受欢迎的问题也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但是哲学家有个守护神,那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他最后因为腐蚀雅典青年而被处死。苏格拉底的罪行就是质疑他那个时代雅典社会的道德信念。我在下文将表明:人们可以在实践中支持人权组织,同时在理论上可以认为他们所持的人权观念是经不起批判审查的。 关键词:普遍人权;多元文化主义;人权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 本文原是为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一次人权会议递交的发言稿。那次会议的大多数与会者是人权组织中的积极分子——这些组织努力促进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权进步,以及那些我所期望的对于人权理论有相当广泛理解的人士。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政治哲学家的工作便是审查人权观念背后的种种理论假设,判定积极分子的人权观念是否正当。这也许是一项令人不太舒服的工作。人权组织或许对人权作了比较夸张地理解,但是他们在那些自由主义势力微弱的社会里做了非常有益的实际工作。人权组织的成员也许觉得对人权持一种批评的观点是令人气馁的。但是,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去探究和质疑,要问一问别人想当然以为的那些信念是否具有正当性。虽然问一些不受欢迎的问题也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但是哲学家有个守护神,那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他最后因为腐蚀雅典青年而被处死。苏格拉底的罪行就是质疑他那个时代雅典社会的道德信念。我在下文将表明:人们可以在实践中支持人权组织,同时在理论上可以认为他们所持的人权观念是经不起批判审查的。 普遍人权的学说 尽管人权观在实践中非常重要,但它的理论基础却颇有争议。当我们谈到人权政治或人权运动时,常常指政府、尤其是像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等非政府组织运用人权观念挑战许多国家中现行的政权体制。有的时候,这些实践性的挑战是有效的。但是,和半个世纪多前拟定的《联合国宪章》相比,我们现在在人权是什么、为什么有人权等理论问题上并没有取得更多的共识。回想一下,当时的56个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批准《宪章》,现在听起来这有点像奇迹。因为《宪章》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自由主义理念的具体体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了一些对抗性的反应。最后来自非洲、东亚、中东和其他地方的声音开始出现,他们不反对人权观念,而是对现行学说中阐释人权观念的方式提出挑战。1所以现在的问题在于:有没有可能提出一种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认可的人权学说——一种真正普遍的,又不受泛西方偏见污染的学说?或者,我们应该放弃普遍人权学说这一希望,承认人权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观念,但可以强迫各

社科类核心期刊

社科类核心期刊(★-重要核心期刊) B 1. ★编辑学报 2. 保险研究 3.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6.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7. 比较法研究 8. 比较教育研究 9. 编辑学刊 C 10. ★财贸经济 11. 财会研究 12. 财经科学 13. 财经理论与实践 14. 财经问题研究 15. 财经研究 16. 财贸研究 17. 财政研究 D 18. ★党的文献 19.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 当代财经 21. 当代电视 22. 当代电影 2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4. 当代外国文学 25. 当代语言学 26. 当代中国史研究 27. 当代作家评论 28. 党建 29. 党建研究 30. 档案学通讯 31. 档案学研究 32. 道德与文明 33. 电化教育研究 34. 电视研究 35. 电影艺术 36.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37. 对外经贸实务 F 38. ★法学研究

39.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40. 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41. 法学 42. 法学家 43. 法学评论 44. 复旦学报(社科版) G 45. ★高等教育研究 46. ★管理世界 47. ★光明日报 48. ★国际问题研究 49. ★国外文学 50. 改革 51. 港澳经济 52. 高校理论战线 53. 工业技术经济 54. 古汉语研究 55. 国际金融 56. 国际金融研究 57. 国际经济合作 58. 国际经济评论 59. 国际贸易 60. 国际贸易问题 61. 国际新闻界 62. 国外社会科学 63. 国有资产管理 H 64. ★会计研究 65. 汉语学习 66. 汉字文化 67. 黑龙江高教研究 68. 宏观经济管理 6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7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J 71. ★教育研究 72. ★金融研究 73. ★近代史研究 74. ★经济学动态 75. ★经济研究 7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77. 吉林教育研究、高教研究 78. 集团经济研究 79. 价格理论与实践

学信网学籍注册流程

学信网帐号注册流程 第一步:登录教育部学籍学历管理平台。 第二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信网’)的工具栏中点击“学信档案”按钮进入学信网帐号注册首页。 第三步:依次输入用户名、密码。注意:用户名必须是一个真实的邮箱; 密码由6位以上的数字或字母组成。每个邮箱只能注册一次! 在IE 地址栏输入:https://www.360docs.net/doc/4614751512.html, 后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1 、点击‘学信档案’或‘学历图像校对’按钮。进入学信网帐号注册首页。 2、点击‘注册学信网帐号’按钮。进入注册页面。

1、输入用户名。 一个邮箱只能注 册一次。 2、输入密码 3、点击‘立即 注册’按钮。 第四步:帐号激活邮件实时发送到邮箱中。 第五步:进入邮箱,查找激活邮件并打开。 激活邮件

第六步:打开激活邮件后,在邮件正文中有一个链接网址,点击链接(或者复制并粘贴到浏览器的地址输入框)进入实名注册页面。 链接网址 第七步:实名注册。 1、填写学生真实的姓 名,汉字必须准确,不 能采用别字或拼音。 2、身份证号采用 15或18位号码。 3、出生日期自动生 成,‘所在地区’ 统一选择‘陕西省西 安市’。

第八步:手机确认。 第九步:确认个人信息并单击弹出对话框‘是’按钮,完成学信网帐号注册工作。 注意:注册完成之后30秒,系统自动转入登录页面。学生使用“个人用户 登录”页面进入系统进行相关查询。 1、输入手机号码。 2、点击弹出对话框的‘发送’按钮。

图像信息校对流程第一步:登录学信网。 1、依次录入用户名、密码。 2、点击‘登录’按钮。进入个人主页面。

中国社会科学注释范例

《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和《历史研究》。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 (一)非连续出版物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

道德内容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 社科网-社科网

道德内容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兼论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基本内涵 辛治洋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道德内容的绝对性内容包括普遍性和形式化的道德原则、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与德目以及共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内容的相对性内容包括由个体道德判断的独特性、群体生活的差异性、道德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等决定的道德行为、判断和规范的相对性。道德内容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基本内涵。对话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道德存在和延续的基本形式。 关键词:道德内容;道德教育;道德对话 近年来,将“对话”运用于道德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不断推进,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开展道德对话的困难不只是怎么开展道德对话的技术问题或是否有时间开展对话的机会问题,而更主要的是道德需不需要对话、能不能对话的前提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伦理学界一直存在着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争论。因此,对于道德教育工作者而言,撇开无休止的伦理学学理争论,从道德生活的实际状态出发,总结和归纳出道德意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明确道德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才能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开展。 一、“道德”内容的绝对性 道德作为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判断,其抽象原则、核心价值和道德理性等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由此,决定了道德内容的绝对性。 (一)普遍性和形式化的道德原则 不论是出于哪一种伦理学主张,道德教育哲学家都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道德原则。通常来看,伦理学有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的分际,前者的代表人物康德为人类行为提供了一条先天有效的普遍实践法则,以回答“我该做什么”这一中心议题。为了保证实践法则的普遍有效性,康德提出伦理学必须排除一切来自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东西,强调伦理学绝对不能建立在经验人类学基础上。而后者的代表人物休谟则认为作为完善人们自身、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只能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从经验事实中引申出来。康德与休谟的分歧看似很深,实际相差无几。康德将义务当做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律,只是强调了道德的客观普遍性;而休谟把内心的愉悦作为人类的共通感,则只强调道德的主观普遍性。虽然两者的出发点有着先验与经验之分,但结果都是为了寻求一劳永逸的普遍性的道德原则。普遍性的原则必定是形式化的原则。形式化是指它并不是以具体的德目或行为规范出现,但又能约束或产生具体的规范行为或德目。被广为诟病的价值澄清学派常被人们当做道德相对主义的典型,而实际上该学派只是主张价值观不应该从传授或灌输中产生,而应该从学生自己先在的认识中得到澄清。价值澄清学派不仅主张道德原则(价值)的普遍性,而且还赋予了其完全的形式化产生过程和内容,这就是他们所提出的最终价值标准:自由地选择;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珍爱,对选择感到满意;愿意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择;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1]在拉斯思所提出的上述标准中,不仅以“公开”和“重复”赋予了原则的普遍性,更以“自由”、“选择”、“珍爱”和“根据选择行动”等赋予了原则的主动性和形式化特点。柯尔伯格道德哲学一向以反价值澄清为基调,其主张“普遍的伦理原则是实际存在的”,并且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这就是“绝对的责任不是一个行为准则,而是指导人们在各种行为中做出选择的原则。它不受特定文化内容的限制,它既超越、又包容了特定的社会法规,因此,它是普遍适用的。”[2] 可见,不管出于何种伦理学主张,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形式化存在都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在拉斯思与休谟从经验生活中抽象出道德原则之时,康德与柯尔伯格虽然不反对道德原

2004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2004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2004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即第二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 该书包括核心期刊表、研制报告、综合性核心期刊学科引用分布表、核心期刊中英文简介,以及各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等,适用于期刊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资讯部门的选刊工作,为读者、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推荐各学科使用率和影响力较高的学术期刊。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 第五编经济(2) 宗教 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 哲学贸易经济 心理学财政金融 宗教第六编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 第二编语言、文学、艺术社会学 语言人口学 文学民族学 艺术第七编管理学、统计学 第三编历史、考古、人文地理管理学(含科学学、人才学) 历史统计学 考古第八编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人文地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第四编政治、法律第九编新闻与传播、教育、体育 政治新闻学与传播学 法律教育学 第五编经济(1)体育科学 经济学第十编环境科学 世界各国经济环境科学

中国经济第十一编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表 该类共76种核心期刊: 序号期刊刊名主办单位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 3 战略与管理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 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 6 天津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院 7 学术月刊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界联合会 8 社会科学战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大学 1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 1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京大学 12 读书三联书店 1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 1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开大学 15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 16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 17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 1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 19 文史哲山东大学 20 江海学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2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吉林大学 22 学习与探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3 国外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24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 25 思想战线云南大学 26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 27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师范大学 28 浙江学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29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版西北大学 30 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 31 学术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2 人文杂志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33 江汉论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投稿须知

《中国社会科学》投稿须知 《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如下事项: 一、请登陆“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点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投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所投稿件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文中引文、注释和其他资料,应逐一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如使用了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如使用了外文资料,作者有责任将相关内容及版权页的纸质复印件或PDF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提交给本刊编辑部备查。 三、投给本刊的稿件,应确保未一稿两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动后投寄其他报刊,且稿件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不得先于《中国社会科学》在其他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等)上发表。 四、本刊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稿件中请勿出现作者个人资讯,行文亦请避免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信息。 五、单篇稿件字数,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学术述评等,一般以1.5—2万字为宜;专题研究一般以每组3—5篇,每篇8000—10000字为宜;笔谈文章一般以每组3—5篇,每篇5000—6000字为宜;讨论与评议等文章,一般以每篇3000—4000字为宜。 六、请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提要和3—5个关键词。有条件的作者请提供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 七、稿件请用A4纸格式,正文简体横排,研究论文类稿件宋体小4号,36字×35行;学术述评、读者评议等稿件5号宋体双栏,38字×40行;注释请用页下注,注文排5号仿宋体,格式请遵照“《〈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八、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表述及其他技术性修改,来稿审理期限一般不少于90个法定工作日。通过初审的稿件,本刊将在此期限内向作者寄送“拟用稿通知”或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知作者。逾期未接获通知者,可将稿件改投他刊。 九、稿件一经采用,编辑部即会向作者支付稿酬,寄送样刊,出刊后还会将其编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平台等数据库,编入数据库的著作权使用费包含在编辑部所付稿酬之中。 十、本刊对所刊登的稿件拥有长期专有使用权,且拥有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上优先刊发其英文版的权利。作者如需将在本刊所发的文章收入其他公开出版物中发表,须事先征得本刊编辑部同意,并详细注明该文在本刊的原载卷次。作者如就该文接受媒体采访,应事先告知本刊编辑部,并保证对所发言论负责。作者对此如有异议或有其他特殊要求,请与本刊编辑部协商。 本须知自2014年1月1日起生效,并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负责解释。 投稿咨询电话:(010)85886569 技术咨询电话:(010)85886803 《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2014年1月1日

蒙古族原始祭祀 - 社科网-社科网

蒙古族原始祭祀 全福 (内蒙古大学 蒙古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摘要:本文引用《蒙古秘史》等多种文献记载,分析 、探寻出蒙古族原始祭祀仪式的初形——舞祭和主格黎祭。随着蒙古社会的演进,虽然产生过诸如“七宝”、“八珍”祭等名目繁多的祭祀仪式,但是根据蒙古族先民的文化心理发展轨迹,其原初的祭祀形态,只有舞祭和主格黎祭两种。 关键词:蒙古族;原始;祭祀 中图分类号码:B929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索蒙古人最初的信仰和祭祀仪式的原形。实际上,传承到我们时代的诸多形式的祭祀习俗,就是古代祭祀的发展或遗存罢了。我们的目的是将以溯源的方法来论证蒙古族先民们的祭祀仪式的原始形态。 由“畏惧”意识萌生崇拜 ,为了表示崇拜的心情,便产生了某一种形式(视觉感知形态)的祭祀仪式。祭祀,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延续着,从原始简单的形式发展成愈加神秘、复杂化了。虽然如此,我们也能从祭献的饮食、物品的演变中,可以探寻出它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来。 一、舞祭 踏歌(debseku,蒙古语,原意为跺脚、踏步和投足)——意为“跳舞”的古代蒙古语。“踏歌祭”,是指“舞祭”。原始各部落为了庆贺狩猎、征战的胜利或为了驱逐灾难,聚集在某一个指定的地方,大家“围绕篷松树”欢呼踏歌,以娱悦天父、地母 、山水守护神及先祖,祈求护佑或表示谢恩。这样的实例,在《蒙古秘史》中多处可见。 1. 第57节中称:“所有的蒙古泰亦赤兀惕族人就在斡难河豁儿豁纳黑——主不儿地方聚会,奉忽图刺为可汗。蒙古人快活跳跃,筵宴享乐。推戴了忽图刺为可汗之后,他们踊跃起来,把豁儿豁纳黑山翼一棵枝叶繁茂大树周围附近地方都蹈踏成了到肋骨的路沟,没膝盖的尘埃了”; 2. 第117节记载道:铁木真、札木合二人欲结为安答,尊先世祖训,互赠信物,“在豁儿豁纳黑山翼,忽勒答儿山崖前面,一颗技叶茂盛的大树那里,彼此称为‘安答’,互相友爱,大开筵会,一起享乐,夜间共被而眠”; 3. 第201节中,成吉思汗灭乃蛮、蔑儿乞惕后,札木合被其随从俘获,送至成吉思汗处。成吉思汗提出与其重归于好,札木合拒绝,并再次提叙第117节所述在豁儿豁纳黑篷松树下结为安答一事; 4. 第206节中,成吉思汗对木合黎说:“我们在豁儿豁纳黑——主不儿枝叶繁茂的大树下,忽图剌汗欢跃的地方住下的时候,因为上天指示给你木合黎的言语和示启,我想起你父亲古温豁阿,就在那里和你木合黎深谈”。有趣的是,此处,又重提了第57节所述的“忽图剌汗欢跃的大篷松树”这一专有名词。 此外,《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成吉思汗祭奠》等书中也有关于“土剌河的欢跃篷松树”之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 (2008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宗教 语言、文学、艺术语言学 历史、考古、人文 地理历史学 政治、法律政治学 经 济 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 管理学、统计学 图书馆、情报与文 献学 新闻与传播、教育、体育 环境科学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 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 刊 名 主 办 单 位 1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2 毛泽东思想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3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哲学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 刊 名 主 办 单 位 1 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 哲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3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4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5 道德与文明中国伦理学会,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6 现代哲学广东省哲学学会 7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8周易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 9 伦理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10孔子研究中国孔子基金会 心理学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刊名主办单位 1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 3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 4 心理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宗教学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刊名主办单位 1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宗教学研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二语言、文学、艺术语言学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刊名主办单位1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 3中国翻译中国翻译协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