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的书画艺术

金农的书画艺术
金农的书画艺术

金农的书画艺术

时间:2009-01-20 11:55来源:巡天艺术馆作者:admin 点击: 69次

金农(一六八七~一七六三),字寿门,一字司农,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扬州八怪]里的人物和中国古代书画史中著名的书画家,还是[浙西三高士]之一。金农在[扬州

金农(一六八七~一七六三),字寿门,一字司农,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扬州八怪]里的人物和中国古代书画史中著名的书画家,还是[浙西三高士]之一。金农在[扬州八怪]中别号最多,其中用得最多、最响亮的是[冬心]、[冬心先生],其次是[稽留山民]等,各自均有不同的寓意。

金农的一生分为两大阶段,以乾隆元年(一七三六)清廷征、开博学鸿词科,并给其一生造成重大转折为分水岭。前一阶段是中岁以往投师问友,[笔耕墨耘],[游食四方],[期有所遇]的早、中期阶段,后一阶段是自乾隆元年以后,主要寓居扬州,以书画为生的中晚年阶段。可以说,金农一生中的[期有所遇]是伴随着博学鸿词科的结束而破灭的。清廷举行的第二次博学鸿词科,给金农带来的结果不是一官半职,而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书画创作的道路。

青年时期的金农已负诗名,二十岁时曾访浙江萧山毛奇龄,其诗作得到了这位前辈学者、诗人的激赏。之后的两年,投师吴门何焯,并先后与同辈丁敬、厉鹗、鲍鉁、杭世骏、周京、陈撰、汪沆诸人结为一生挚友。在[扬州八怪]中,金农的修养最为广博,不仅诗文才华早露,而且精擅金石碑版鉴赏,擅长八分书,治印、刻砚,最后又晚负画名。所有这些,是与其早年的投师交友密切相关的。

金农一生好游厉,自三十岁始,他曾数度出游,时间最长、路途最艰辛的当属山西泽州之行,此行他的足迹深入到了晋、秦腹地,饱览了中原及北地的山水胜景与风土人情,这对于提高他的艺术修养不无裨益。同时他还结识了一些权贵人物如泽州的陈壮履、京师同门徐葆光、清贵族文士阿金以及当时供职吏部的清代书法家王澍。在金农给王澍的书信中表露出的他首游京师即心有所冀的想法,暴露了他[期有所遇]的隐衷和矛盾的性格,即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清名,又想能有老师那样为皇帝所常识的际遇,但最终的结果还是无所遇而归。归来后,他开始着手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文集《冬心先生集》。从这本诗集看,此时的金农仍然是位诗人。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皇帝下诏举办继康熙已未科之后的第二次博学鸿词科。让一些未经科举正途的博学鸿儒,经荐举直接赴京入试,考中后即可获得与科举正途出身的进士们同等的身分,并授以一定的官职,是清廷通过[举逸民]而网罗士人的一种手段,其师何焯就是通过康熙已未科得以进身的。同年八月雍正皇帝去世后,继位的乾隆皇帝诏令各地继续荐举。归安县令裘鲁青便把金农推荐给浙江学政帅念祖,而金农在被荐举之后,曾上书帅念祖加以推辞。但可以肯定的是,金农确实在乾隆元年到过京师,可叹的是由于他的被荐举不合法度程序,因而失去了合法资格而未被朝廷录用。即使如此,这还是会被当时的士人(包括金农),看作是一生中的殊荣。在经历了这一次失望后,金农[期有所遇]的念头基本上熄灭了。但在其七十六岁,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金农忽然作起了《拟进诗表》和[所业各体诗],献媚于皇帝,[期有所遇]之心死灰复燃,此恰是金农人生态度的一种极佳注脚。但这次的结果依然令其失望,同时它也给金农希冀中的人生真正画上了一个句号。其实金农没有明白,他所主要活动的雍乾时代,早已不同于康熙时代了。虽然如此,[乾隆盛世]还是给金农这样的失意士人,带来了另外一条生路,即让其通过发挥自己文化方面的技能如书画专长去谋求生计。

金农南归后一段时间内主要往来于杭、扬之间,又曾数度出游,六十岁后才基本定居扬州。扬州又称广陵,为历朝食盐重要产地,并有极发达的城市经济。从明代中叶以后,[贾而好儒],[咸近士风],金农及[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聚集于此,与此等原因密切相关。在这里金农经常参加大盐商和地方官吏举行的文酒之会,如大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在其家园小玲珑山馆举行的宴集及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举行的规模盛大的[虹桥修禊]等。在这些宴集上,金农经常以其诗才独领风骚。同时,[贾而好儒]的大盐商们,除豪尽于声色生活之外,亦好藏图籍、古玩。精鉴碑版、金石、文玩的金农,就大有用武之地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曾藏有一本模拓精良的宋拓《华山碑》,号称[马氏玲珑山馆本],即是经金农而入藏的。再者,

对于金农来说,最重要的是靠书画谋生。扬州民谚曰:[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因之民间对书画有着极广泛的需求。由此我们可以大体了解金农在扬州的生活状况,得知为什么这段人生经历,是他最重要、最频繁的书画创作时期。但到了其衰暮之年时,或许因精力不逮,金农日渐丧失了在这座繁华都市中周旋、生存的能力,最终竟[殁于扬州佛舍]了。

金农年近不惑时,已颇有书名,其作品也为人所喜爱、收藏。其书法演变、发展的脉络和头绪如下:他年轻时曾学习过颜真卿的书法,但得其奇怪之状,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秋厉鄂访金农时劝他学颜[勿事征倒薤]。越六年,金农为人跋《麻姑山仙坛记》时,其书[结体工整,雅有美度]。看来他接受了友人的规劝。金农的书法不曾从帖学书法入手,当是[夙有金石文字之癖]的结习所致,也是受了教师何焯善于考订金石碑版的影响。正因如此,他对汉隶情有独钟,不仅体认深刻,而且见解独到。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九月间,他为翕阳褚陵作飞白歌云:[我闻飞白人罕习,汉世须辨俗所为。用笔似帚却非帚,转折向北毋乖离。雪浪轻张仙鸟翼,银机乱吐冰蚕丝。此中妙理君善解,变化极巧仿佛般与倕]此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金农创造[漆书]之前的理性认识。

行书《游禅智寺五言诗》应是迄今所见金农最早的书法作品。书诗作行体,却有浓厚的隶法、隶意,由此可以看出金农很早便走上了与帖学书法迥异的艺术道路,他比号称[六分半书]的郑燮做得更为彻底,也就是不取隶、楷、行相参的折衷之路,干脆地将隶书形态特征的波磔笔画省去,以最适便、适意的形态化为行书一体。

金农有两书画用章,一曰[已酉以来之作],一曰[娘子关坠马后],这两方书画用章,金农使用得并不多,但是却是金农学书经历的标志。果然,之后金农的书法作品骤然丰富起来了。比如其传世名迹隶书《王融传》、《六朝名贤轶事》、《张融等传记》,皆是两事发后一段时间的作品。另外,他还有临时《乙瑛碑》、《郙阁颂》等汉碑的作品。在汉隶中,《华山碑》与《乙瑛碑》属同一风格。《郙阁颂》是另外一种风格的汉隶,这是金农广泛师取的表现之一。值得注意的还有《隶书临华山碑》,不仅书字均适,笔意分明,且自然而然地多有枯白笔画,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书家在艺术实践中体认[飞白]古法的艺术表现。这一时期中金农的行书作品中《冬心斋研铭》非常重要,此册行书的书法极朴质,绝无一般概念中行书的流动秀润之态;仔细体味,则字的位置皆随字态之大小、方长而变化,且笔画悠粗悠细,波画尤多以肥钝浓厚的粗笔为之。这是他从古代碑版、金石文字中汲取了所需的艺术营养,把千百年来文人书家最喜爱的行书一体,完全地换了一种模样的结果,是一种隶体书的行化,并有着盎然而生的古意和朴拙形态。

金农对隶书的亨大、发扬,最重要的还是其所创造的[漆书]。书于雍正十二年甲寅(一七三四)嘉平月的《隶书》是金农所创[漆书]的先声。其笔画有这样的几个特点。一是横画的起笔,多是先竖笔顿起,然后横向侧锋重笔拖过,收笔时却不做回锋顿止。其二,是竖画的写法,典型者如此轴中的[山]、[月]、[日]等字,皆是扁锋侧下,形成细画,与粗钝侧笔的横画成为殊观。其三,向左的撇画,用瘦劲的、略带枯白的笔法拉挑而出;而右的撇画,则用粗钝的短画,略作挑锋收住,左右撇画的长短、粗细、拉顿亦形成殊观。所有这些,并不十分夸张,其实放大、夸张起来,也就是[漆书]的基本表现特征。书于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之春的《隶书》显然在写法上强化了上述[漆书]应具备的种种特征。书于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六月的隶书《梁楷传》,即可称为[漆书]作品了,也是所可见到的金家[漆书]的最早的作品。至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六月的《四言茶赞》,其漆书已经完全成熟,并自由地表现出[漆书]的形态特征,同一幅字中,笔画之肥瘠各有态,风格之刚劲含婀娜,清新古朴,妙趣无端,故以[漆书]来代表金农一生书法艺术创造的成就,是有道理的。金农书写[漆书]的工具是一种截去毫端的笔,因为他的[漆书]不仅横画用侧锋横拖,而笔画之细处,也是扁侧笔,这是因为剪去毫端的缘故。尽管如此,金农并没有停留在创造[漆书]的成绩上,至其晚年,他又在[漆书]基础上,出新了[渴笔八分]。书于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的《隶书古谣一首》和未署年款的《七绝》,都是较为典型的作品。[渴笔八分]表面看来,与[漆书]并无二致,但其中的用笔,特多涩拙笔触,笔画中有枯白,故名[渴笔八分]。他曾于已书的《八分书》中自识云:[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此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书,一时学郑簠者,亦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书也],此轴八分书中的字文曰:[外不枯,中颇坚,五岳在目前,得汝小游,恍骑白龙上青天。]以本集所收的这两件[渴笔八分]来对验这一节文字,似为[渴笔八分]书赞,有

清瘦洒落的风姿,不似[漆书]那样的丰沉方劲;更多是笔墨游戏,此种风范超过了擅长隶书的郑簠。而在金农等人之后,碑学书法便蔚然成风矣。

在绘画方面,《郑板桥集,诗钞》中[署中示舍弟墨]诗中有句:[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日卖百钱,以代耕。实求困贫,托名风雅。]这是郑燮的自我解嘲,但也道出了[扬州八怪]中人物的部分事实,金农也是这样的典型。所谓[学诗不成]、[学写不成],并非真的不成,但在古代士人看来,诗、书更属本分之事,倘不能由此发迹,也便是[不成]的了。至于绘画,只是德成而遣兴的风雅事,故被列于诗、书之后,然而,[扬州八怪]恰是以绘画而名垂史的,这是有悖于郑板桥、金农诸人初衷的。既然[托名风雅],没有想做一个职业画家的打算,那么风雅之下,难免游戏人生,故金农绘画中的特多代笔,则与此不无深刻关系。而在金农绘画的亲笔、代笔的辨识中,我们当更能认识其绘画的艺术本色。

金农曾用人代笔作画,这是不争的事实,陈彭、罗聘、项均是可知的、公认的金农代笔人。除此之外,还有汪士慎和人们不太熟悉的几个人。那么金农自己会不会画呢?答案是可以肯定的。其一,早在金农首刊《冬心先生集》时,就已经有了金农作画的诗文记载。其二,从金农《致罗聘》的二札中可以看出,金农不仅晓画,而且能画,才可能对罗聘代笔画提出许多具体要求。其三,最直接、最重要的,是我们尚能从其传世作品中辨出其画法、画风,以及从作品的题款这一旁证中,辨出确属金农亲笔的作品。

迄今传世最早的金农画作,当属流传域外的《名贤诗文画》。该图册计十二页,每页墨笔图写古代文学名篇一幅,并用细笔楷书全诗文、款署:[乾隆元年夏五,时客都门,杭郡金农]。该册绘画的苍逸风格,是金农后来绘画表现的主体风格。同年的作品,还有已流传域外的《梅花图》,是以墨笔描绘的梅花通景四条屏,款署:[乾隆元年十月在宣武门外寓楼中画,钱塘金农]。以该图所绘梅花之老干虬枝,繁花密蕊,非卓富功力者不能办到。金农其后的传世画梅作品,无论亲笔、代笔,均属逸笔画法,绝无此种工致画法的墨笔梅花。然所署款识,书以隶意浓厚的小行楷书,应系真迹,画则不是金农亲笔。

金农自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传世的作品依然极为罕见。六十岁以后,作品才开始丰富起来。这种情况,倒也符合金农的自题记。如其《画竹题记》中言:[冬心先生年逾六十始学画竹]。也就是在六十岁,有了《仿管促姬双勾竹图》,该图应是金农画竹真迹。其一,这些所画之竹皆用双勾法,笔法轻秀,但竹叶均向正面倾展,无偃仰之姿。既与金农后来的亲笔画特点有一致处,又合[六十始学画]的自述,画竹尚有不成熟的形态。其二,据前所述,金农代笔之一的陈彭应是金农六十岁进始从其游的,因之这[兰陵陈彭学画笔。可乱先生真],是不可能在当年就出现的事情。因陈彭的本款绘画从来未见,且从游金农的时间不长,以致他的绘画、他为金农的代笔,究竟是什么面貌,不得而知。

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此年,金农的画作中出现了许多册页形式的墨笔花卉图,如辽宁省博物馆藏的绢本《花卉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纸本《写生图》,以及浙江省博物馆的藏本等。一年之中金农反复绘制这样多花卉图,是有缘故的。浙江省博物馆藏的那本《墨花图》,是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绘制的,同年冬日他又为卢见曾绘了一本,即天艺术博物馆所藏的那本。通过考鉴这两本花卉图,发现笔法完全一致,可能是罗(骋)代金(农)画的最早的作品。上海博物馆藏金农、罗骋的《师徒合璧图》是两人各出亲笔的集册,从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二人绘画的本色。从该册每人各两页的《墨梅图》看,金农画笔的秀逸,与罗聘的沉劲泼辣,以及金农的逸笔余兴,罗骋的工稳有致,鲜明地形成为两种格调。又,画册中金农的[风画四面卧当中]一页,图绘疏竹、荷塘,置一草亭于荷塘中,显然为金农自身的写真。袒卧亭中,非诗人般的神来之笔,何能出此类若[袒腹东床]的潇洒形状?而册中罗聘的《悬崖竹枝图》极逞笔墨之爽劲恣肆,又非卓富功力者不能出此。秀逸工稳间的画法区别,是不以绘画体裁不同而转移的,据此我们就可以鉴出罗聘代笔金农的画作。罗聘是金农最主要的代笔人。

项均是金农晚年时的又一重要代笔人,其为金农的代笔作品应当也是很多的。可惜的是,项均的本款作品传世极少,以致我们对他的绘画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对其代笔金农画作的鉴别,只一幅广东省博物馆藏的《墨梅图》似是项均的代作。因为项均与金农、罗骋在绘画水平上存在差距,因此他水平稍逊的本款画、他为金农的代笔,基本被历史的尘埃所销蚀了。

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中人物,毫无疑问,他的绘画,以及他的书法,其特色肯定和[怪]是分不开的。康有为曾以[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其变者]来评价金农书法之[怪]。与康有为同时的汪鋆,在其所著《扬

州画苑录》中也以大致相当的意思来评价[扬州八怪]诸人的绘画。大略说来,无非是说他们的绘画,俗而不雅,怪中失则,虽有新奇表现,终归小家气象。的确,如以金农的绘画来对比清初[四王、吴、恽]的所谓[正统派]绘画,或者是朱耷、石涛等人的绘画,其气象显然不是那样宏大。又且从金农生平看,他在五六十岁以往,也并没有想做一个专门的画家的意思,他不过是将文人的遣兴墨戏,在无奈中做了乞米的手段而已,因之他的绘画远不是那么法度森严和功力卓著。然而,也正是如此,他的绘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一,因为他不是画家中的行家里手,他的心里没有作画的框框,有的恰是诗人般的捕捉心灵与客观景物刹那间共鸣的一时印象,仿佛随手拈来,即成新奇图画。比如他的亲笔《梅花三绝图》中的[寄人篱下]画面,那一道墨篱笆与冰雪梅花的对照画法,恐怕遍检画史也不曾有过。再如《月华图》里除一轮着意画的光灿灿的明月外,什么衬景也没有,而画法之怪拙,大概应是中国古代已经发生过的印象派绘画了。凡此种种,如果金农落入了[画家]的窠臼中,很可能就没有这类作品了。其二,金农的作品中几乎不见高山巨川的大幅图画,更多的是低吟细咏的小品画,言[扬州八怪]画俗,就金农而言,俗只是在其画中常见的一景一物,但他却画出了自己的[欣于所遇]的感受。这感受中既包含着文人性质中雅的一面,也包含着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俗的一面。雅与俗的共鸣,合成了金农绘画的又一特色。比如他的亲笔画《杂画》中有[采菱图]一页,不仅设色清新协适,其构思还极意突出了[我思红袖斜阳渡]的诗意。观此画,颇令人忆起[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名句,然其中[红袖]的点画,又牵动了人的一种凡思。再如册中[仿龚开画鬼图]的一页,所画的鬼魅,绝不是寻常印象中的那般狰狞可怕,而是戏谑的、惹人喜爱的样子。常俗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区别,在这里被颠倒混淆了,让人觉得,鬼魅世界也许比炎凉的人世更可爱些。这一新奇的构思,对日后罗骋创作著名的《鬼趣图》,必定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其三,金农的绘画,充分发挥了文人画中诗、书、画融为一体的艺术传统。他的题书,不拘一体,可以随时运用隶、楷、行来书写。比如前述[寄人篱下]一页,起首做大字隶书[寄人篱下],其浓重的笔墨与冰清玉洁的梅花虽反差很大,但却压倒了那道墨篱笆墙,一种不甘、不服的心态跃然而出。因此,图画的标题成了画页中的有机部分,甚至压倒了所绘的景物。再如《设色佛像》一轴,按该图所绘佛像,应出于罗聘手笔。但是金农在佛像周围空白处,以小楷书以长篇的画佛题记,密密麻麻,有如佛光胜似佛光,与佛像共融而营造出一种氛围,引人进入那浑穆、沉静的佛之境界。因此,该幅佛像,与其说是罗聘的代笔画,其实更应是师徒的[合绘]。

说金农诸人的绘画[非无异趣,适赴歧途],换一个角度,也就是抛开绘画一定要怎么画的框框,而这正是金农诸人的成功之处。从大的方面论,金农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一个布衣之士,不可能与文人的思想、气质、兴趣等格格不入,因而也就决定了他的绘画,依然是文人画。但是,他的人生经历,杭州、扬州等地的环境因素,也必定会给他带来[异趣]。艺术生命的常青,恰在[异]而不在[同]。因此,在透过我们关于亲笔、代笔的辨识之后,我们则不难看出,无论亲笔、代笔的作品,大多是金农自己创意后或亲笔构画,或借助他人之手来完成的。即此而言,罗聘诸人则永远是金农的学生,金农也永远是一个古代绘画大家。如果说,金农诸人的绘画,曾经只是[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那么在今天,他们的绘画则以贴近当代人的一面,得到了海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对他们的绘画,历史已经做出了公允的评价。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初中美术 中国花鸟画教案

中国花鸟画 一:课题的产生: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和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中国画简称“国画”,原来是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解放前称中国画为“国画”、称中医为“国医”、称中国武术为“国术”、:称京剧为“国剧”、称广东音乐为“国乐”,这些冠以“国”字的名称解放之后都已改掉,唯有中国画仍保留“国画”的名称(50年代曾一度改称“彩墨画”)。 中国花鸟画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举凡花卉、翎毛、走兽、草虫、鳞介、蔬果、树石、器物、池沼、溪潭、林莽、草地等等,除人物以外,自然界的一切几乎都属于花鸟画的表现范畴。生活中的花鸟本身就有着人们共同感受的自然美,它们可以陶冶情操,令人心旷神怡,如牡丹之富丽,水仙之素雅,松竹之刚劲,藤萝之繁茂以及仙鹤之举止不凡,雄鹰之志在千里,孔雀之美丽卓艳……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美的共鸣。 中国的花鸟画不仅是表现花鸟之美,而且是以描绘花鸟为媒介,抒发和表达人的观念和情感。历代中国花鸟画家巧妙地运用喻、比、兴等手法,通过富于情感的花鸟形象,表述画家对当时的社会、人生的体验和认识。清代郑板桥时常借竹抒发自己的胸襟,如他在一幅墨竹中题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他以竹子坚劲挺拔,不畏“千磨万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倾吐他一生坎坷、屡遭打击的不平和他的刚正不阿、孤做倔强的性格。金农伤时不遇,尝以梅兰自比,表现他对现实的反抗心情,他在一幅墨兰上题:“若被春风勾引去,和葱和蒜卖街头”。我们可以从中体昧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恨。现代的花鸟画作品,在技法上继承传统,大胆革新,在思想内涵上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以新的花鸟画歌颂和赞美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美好生活。 您可能也喜欢:《流动的画》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学习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单元,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分析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应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中外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扬州八怪 金农题画诗作品

扬州八怪金农题画诗作品 题画诗题画诗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金农也经常在画边上题一些诗句,都是民俗的口语或大白话。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秋在花枝上,花枝随转,偏向着朝阳夕阳。玉人最爱新凉,靥微黄。风前小病,病也何妨。--冬瓜茄子萝卜菜,付与山僧作午餐。--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这种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丰子恺,所以金农的画也可以说是漫画的萌芽了。丰子恺《阿黄衔伞远来迎》金 农清代中叶,工商业逐渐发达,江淮一带出现了许多富商,特别是盐商,极为富裕。他们除了盖大房子、造大花园,还流行一件事,就是俗话说的“先比车,后比房,再比墙”,他 们互相攀比家里墙上挂着什么画,以彰显其“书画传家”的高 贵品位。扬州个园就是清代盐商黄至筠的私家园林(图片来自于网络)于是,当时就有很多卖画为生的人应运而生。这些人里面最优秀的就是“扬州八怪”,或者说扬州画派。他们 喜欢活泼地、有生命地、不拘束地作画,因为他们既不是给

宫廷作画,也不像文人游戏作画,他们是为世俗商业社会的需求而作画。金农正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画竹子闻名的郑板桥就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的《冷艳幽香图》“扬州八怪”中华喦的册页《山水十五开》其一金农天资聪颖,早年在杭州,读书于学者何焯家,年十七,初习声韵之学。金农好游历,三十七岁前主要往返于杭州、扬州等地,不出江浙范围,以交游、增长阅历为目的。之后直到五十岁,他四处远游,“足迹半天下”,遍走齐、鲁、燕、赵、秦、晋、楚、粤,进行文学与艺术切磋。《金农自画像》五十岁因生活所迫开始作画的金农,靠着丰富的见识,以金石意趣入画,创造了笔墨拙朴的风格,充满了生涩、笨拙的金农“拙趣”。他擅画小品,尤其是淡墨干笔作花卉,通幅以没骨法写出。所谓没骨法,就是不用墨线勾勒,而直接以色块或墨块涂画物象。金农《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柳塘间舟金农《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板桥流水,桃林策杖金农《杂花十二开》荷花金农《墨戏图册十二开》举杯对梅花延伸阅读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金农·杂画十二开、墨戏图册十二开、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册页38幅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2月本文所用金农绘画插图均来自于《金农·杂画十二开、墨戏图册十二开、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

最著名的诗句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诗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三国·曹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三国·曹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东晋·陶渊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南唐·李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沦》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唐·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 台歌》唐·陈子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羌笛何许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唐·孟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 维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 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唐·杜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唐·白居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唐·白居易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唐·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唐·李商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元稹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唐·孟浩然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唐·杜牧

金农书法作品赏析

金农书法作品赏析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金农五类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其风格的由来。 一、隶书 金农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 二、行草 金农行草主要特征是从汉碑隶书化出,故笔势多见隶书意味,字字独立,很少见二、三字互联。横画常向右倾倒,并多用倒笔法。三十五岁前金农曾学习二王行书,这在当时是书家必修之课,然金农自觉写不好,终于放弃了。不过写诗文稿、写信又离不了行草书,于是只好从汉碑中去找出路,渐渐地化出自家的面貌。他行草的风格在其三十五岁初上扬州时已初露端倪。现存其三十九岁北游前的几件作品,这种“碑行”的风格已十分强烈。金农

中年之后的行草愈显老辣、苍茫、古拙,而风格特征则未再有大变,由于其行草面貌外拙而内秀,独辟蹊径而不入俗格,故在其身后为碑派书家所重,并越来越显示出他这种“碑行”探索的历史价值。当然必须指出,金农自己的这种行草,从不作对联、屏条和大幅作品,主要写诗稿、文稿、题跋、画款等等。这说明他当时的书法创作虽然很前卫,但仍有传统观念束缚,行草一体他自己终认为未登大雅之堂。但是他的实践对后来者来说,确是一次冲破藩篱的成功探索。 三、写经体楷书 这种写经体楷书最初的面貌是粗壮肥厚的,后世齐白石等人都曾专学他这种面貌。金农的这类书法亦非常特别,可以说是古代文人从未实践过的。若论其源实出于古代佛门抄经体。如果将十五世纪古吐鲁番写经本与金农写经楷书比较,则可清晰地把握其由来。不过说金农是向古代写经体楷书取法,还得找到根据。在金农的诗集中就曾多次提到他览赏古代写经抄本。约四十岁时,在北游中曾有一首诗“过北倚精舍,得宋高手写涅槃经残本,即题其后” 中云:圣僧手写心弗违,朱丝阑好界画微。法王力大书体肥,肯落人间家与饥。阅岁六百方我归,如石韫玉今吐辉。这种六百年前的肥体抄经书法,在他看来是到了自己手上才重新吐出光辉。向来不为书家注意的抄经书法,在金农眼里却成了无上瑰宝。经过多年蕴育,约四十七岁前后,金农开始出现这种书体的作品。金农四十七岁时辑有《冬心先生集》付梓,卷前有金农自题刘益仲高士所作金农像赞,这是金农较早的抄经体楷书。他一生写作甚勤,‘写经满百本,画佛亦千纸”,肥体抄经至其六十岁以后仍有多件作品。晚岁易肥为瘦,取“瘦”之谐音为“寿”之意,艺兰斋收藏的《十六尊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四

被写成歌的十大经典诗词 你听过几首

被写成歌的十大经典诗词你听过几首 诗歌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的文化精萃,它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我们的先祖留存了大量的经典诗词,如《离骚》、《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剪梅》等。而如今,这其中的很多诗词都被改写成了歌曲。盘点被写成歌的十大经典诗词,看看你听过几首?1李清照:《一剪梅》歌曲《月满西楼》演唱:蔡琴 蔡琴演唱 安雯演唱 邓丽君演唱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作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1989年,作曲人苏越将《一剪梅》谱曲,原词作为歌词不变,也就是现在的《月满西楼》。 2李煜:《虞美人》歌曲《几多愁》演唱:邓丽君 几多愁邓丽君- 淡淡幽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1983年,由谭健常作曲,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发行问世,而这首歌正是根据李煜的《虞美人》改编而来。后来和《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一起被邓丽君收录于著名专辑《淡淡幽情》中,传唱至今。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歌曲《念奴娇》演唱:伊能静

念奴娇伊能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2006年,由周杰伦作曲,伊能静填词并演唱的《念奴娇》正式发行。此歌是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改编而来,歌词在原词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念奴娇》也因为周杰伦的谱曲而广为人知,并被伊能静收录于专辑《Princess A 新歌精选》中。 4张继:《枫桥夜泊》歌曲《涛声依旧》演唱:毛宁 涛声依旧毛宁- 毛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是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

小学美术《学画松树》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学画松树教学设计 课题:学画松树 课业类型:绘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松树的外形特征,并能够学会并掌握国画干笔中锋勾勒及墨色的变化,提高学生国画的鉴赏能力及绘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照片和国画松树的对比,了解国画松树的表现方法,并通过教师演示,掌握松树的绘画方法及绘画步骤。通过实践,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松树枝干形态和松针组合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表现国画松树,感受并学习松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顽强、挺拔、刚毅的品格,体会松树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运用墨色变化、用笔方法表现松树的树皮皴法、枝干形态和松针组合特点。 教学难点:巧妙运用各种国画技法表现有创意的松树,并能画出有一定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范画。准备国画颜料、生宣纸、调色盘、毛笔、墨汁,毡子等 国画用具。 学具准备:准备国画颜料、生宣纸、调色盘、毛笔、墨汁,毡子等国画用具。搜集描 写松树的古诗。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用基本问题引发对大概念的思考;设计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讲解美术知识和技法要求;要有启发、引导思维和创意的提问和讨论;具体的作业要求;注明时间分配): 一、新课导入 接诗游戏。 师:同学们平时都很喜欢读书背古诗,今天老师考考你们,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叫接诗游戏。我说上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到下一句。“大雪压青松”,下一句是? 生:“青松挺且直”。 师:你知道这句诗是赞美什么的诗句? 生:“松树”。

师:那这句诗说明松树有什么样的品格呢? 生:顽强、挺拔、刚毅的品格。 师:你还知道哪些写松树的诗?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师:同学们知道岁寒三友吗? 生:(松、梅、竹) 师: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在风雪中依然挺拔青翠,被称为我们民族的吉祥树,“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树又被称为常青树,是常青不老的象征松树,因此成为我国古今文人与画家喜欢的创作题材之一。 师: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水墨的表现方式画松树。 引出课题——学画松树。(板书课题) 二、观察欣赏 1、多媒体出示黄山松视频。 在出示视频前提出要求:观察感受松树的外部形态特征。边看边思考。 师生交流: 松树形态各异,我们第一课学习《形的魅力》时曾学过直线形和曲线形,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对黄山松进行分类。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 ——诗经·邶风#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欣赏】清 金农 梅花图册

【欣赏】清金农梅花图册 清金农梅花图册【欣赏】1 作者简介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个人荣誉一:书法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

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二:绘画 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画佛号心出家盦粥饭僧。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他画梅,自称“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时香千里”,画马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去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足见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他在一册页上画一士大夫高卧四面通风的水池亭中,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逍遥自在,不及世事,亦以“清高”自居。金农申言要把自己“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以抒不平鸣”。在一幅《墨竹图》中,他竟然直书:“磨墨五升,画此狂竹,不钓阳鲚,而钓诸侯也。” 喜画瘦竹,说“画竹宜瘦,瘦多寿,自然饱风霜耳”。每画毕,必有题记,如“虚心高节,挺立不屈,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雨后修篁图》题诗曰:“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 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其梅、竹

【美术欣赏】徐悲鸿:油画欣赏

徐悲鸿·油画 徐悲鸿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寿康原名寿康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美术家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长画马。。他是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中国现代美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的奠基者的奠基者。。 徐悲鸿出身贫寒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在我国美术史美术史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上起到了承前启后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他擅长素描、、油画油画、、中国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山水、、花鸟、走兽走兽、、人物人物、、历史历史、、神话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我后》、》、》、中国画中国画中国画《《九方皋九方皋》、《》、《》、《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他常画的奔马、、雄狮雄狮、、晨鸡等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的象征和标志。。

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以广州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梅兰竹菊课程为例

>学术论坛?美术学 艺术教育124ART EDUCATION 2012 · 11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 ——以广州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梅兰竹菊课程为例◆ 许敦平 一 学习中国画,一般遵循师法古人已有的技法程式,然后师造 化,从大自然获取灵感进行创作的顺序。写意花鸟画尤其是这样, 必须遵循由临摹到仿作再到创作的规律。这是前人的经验,对于我 们今天学习写意花鸟画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画写意的旨归在于神韵,即以意为之的意象手法。元代 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 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又 说:“盖其妙处在于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这就决定了写意 花鸟画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并由此独特性而创造的一整套精熟完备 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经验。 写意花鸟画表现着画家多方面的修养,它不仅体现画家熟练的 笔墨与精湛的表现技巧,而且蕴含着画家对社会乃至人生的深入思 考与体察。中国绘画以笔墨为主,笔墨是写意花鸟画最重要的表现 语言,也是表现物象以至表达作者情感的基本语汇。写意花鸟画的 基本功是笔墨技法的练习,而要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可以从临摹 梅、兰、竹、菊入手。梅、兰、竹、菊作为训练写意花鸟画笔墨的 基础有其共性的规律,学画梅花是解决木本花卉枝干交搭的基础训 练;学习长叶草本的典范则是写兰;而通过对写竹的学习,可掌握 画面遮挡和短叶交搭重叠的前后关系;习得菊花画谱对花叶的概括 归纳、花头的陈置布势,也是画好花卉的基础。通过梅、兰、竹、 菊这4种花卉的技法练习,能更好地掌握写意花鸟画的基本功,然 后融会贯通,为进一步学习各种花卉打好基础。 前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并以此寓托自己高尚的 品格。历代许多画家喜爱画梅、兰、竹、菊,托物言志,以笔墨抒 发思想感情,其作品正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认识及追求的集中展现。 而历代流传的优秀画谱正是对审美规律和基本法则的概括,早在 宋代就有梅花谱传习,之后更有各种梅谱、竹谱等“课徒”“示 儿”画稿流传。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套精熟完备的程式语言系 统,成为写意花鸟画入门的圭臬。清代王概编印的《芥子园画 谱》,几乎集中了中国画语言的全部法则和程式,其中的梅兰竹菊 画谱对绘画语言法式进行绝妙概括,以及详述了画法源流、风格、 技法特征、历代名家画稿等,使学者有轨可行,有规律可循,是学 习写意花鸟画规律性的基础范本,影响至今已成经典。许多成就斐 然的大家就是从临摹古典大师的作品及画谱开始,继而进行创造形 成自家气象。 二 梅、兰、竹、菊作为写意花鸟画笔墨基础训练的有效门径,已 是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及各个层次的写意花鸟画教学的普遍共识。目 前,选读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中国画的认知普遍较低,这对于中国画的教学效果来说无疑增加了沟通的障碍,而也正是这个较低的基础,对学生这张“白纸”便能更好作系统安排。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视野的开拓等有赖于学习期间课程安排,高的起点、高的要求和高的标准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写意花鸟画的基础,梅兰竹菊课程是本科花鸟画专业二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个意笔课程,每年学生约16人,学时为4周(64学时),使用教材为元、明、清和近现代部分名家的高精复制品、画册画页、画谱及本院授课教师原作。具体有元代如吴镇墨竹谱、王冕梅花;明清如文征明、石涛和郑板桥、金农等扬州画派画家;近现代如吴昌硕、蒲华等海派名家以及齐白石、潘天寿等的画册画页;画谱则以《芥子园画谱》的梅兰竹菊画谱为主,兼及画史画论的研读。对画册及复制品、原作重在做笔墨风格技巧的学习研究,而画谱则侧重于程式图式及口诀的研究。课程学习紧紧围绕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概念和笔墨技法,通过对梅兰竹菊画法的详述,对史论、画家、作品及技法特征进行系统论述,相互参证,旨在梳理画法源流,着重画理与画法的相互参证。并对梅兰竹菊做植物学的物理分析,从而与画法、画理相参照,理解传统的笔墨造型方法与其写意精神,加深对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及作为技法的“写意”的理解,形象而浅显地释疑与解难。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第1周以画竹法为主;第2周为画兰法;第3周在基本掌握笔、墨、宣纸、水的性能的基础上,学习画梅法和画菊法;第4周则根据学生的爱好交替进行练习。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理解和疑惑,灵活给予指导与讲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三临摹的方法包括对临、背临和意临,可同时反复进行,如此无非要于精研之后,根据其用笔、用墨规律大胆发挥。要求学生临摹之前应认真观察、深入研究摹本的风格特点,寻找规律,研究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如何转换物理与画理的关系。对范本的用笔用墨特点与章法处理作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切忌浅尝辄止。遇有佳作则精研不辍,取得经验自能触类旁通。对待各家各派的作品同此法,正如清代秦永祖《桐阴画诀》所说:“博览诸家,然后专宗一二。临摹观玩,熟习久之,自能另出手眼,不为前人蹊径所拘。”初学临摹要注意形似,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体现神似,进而在理解摹本的基础上抛开借鉴作画,或借其章法变化题材,或仿其笔法自画感受,或借题材章法而改变构图形式,这是学习写意花鸟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一环。画无定法,但有一定的规律和步骤,不论学习何种画法,都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着色落

徐悲鸿国画赏析

徐悲鸿国画赏析 这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画赏析这门选修,在老师的认真讲解和详细的PPT展示下,我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众多画家中,我最感兴趣的要数徐悲鸿了。 徐悲鸿于1895年7月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他在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率先系统地将西方绘画艺术形式引入国内的画家中,徐悲鸿堪称杰出的活动家与倡导者。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创作的高超技巧,在中国美术界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许多早年留欧、留日的画家,如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超士、吴法鼎等,均在回国后沉浸在自己的画室之中,唯徐悲鸿以其积极的社会活动能力,影响了中国画坛半个多世纪。同时,作为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与画家,他树立了一个勤勉刻苦的形象。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尤其是他的《奔马图》。 《奔马图》(图①)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

花鸟画

第一节中国花鸟画发展概况 花鸟画发展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鸟画从艺术构思到艺术表现形式,历代相沿日臻完善,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同时涌现出无数绘画大师。花鸟画它能反映自然、亲近自然、美画生活,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花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形成于唐代,并逐渐人物画、山水画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画按题材分类的一大体系。花鸟画它涵盖了自然界所有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虾、昆虫、果品等,范围之广是一种罕有的现象。 一、花鸟画起源及形成 花卉作为绘画表现的题材,在原始彩陶的纹饰中,以及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漆画、服饰和敦煌壁画中都多有表现。在中国早期卷轴画中,其花卉、禽鸟、山石等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如: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等。 二、花鸟画主要流派 1、徐黄异体 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后,在五代出现了以黄筌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画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和“徐家野逸”,画史上称为“徐黄异体”。徐熙、黄筌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艺术追求影响了以后近千年的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2、宋代院体花鸟画 宋朝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云集了原西蜀、南唐的宫廷画家。宋徽宗扩大了“翰林图画院”规模,致使这一时期的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宣和体 以赵佶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体”,其特征是——准确细腻的具体形象刻画与整体上潜意的表达相结合,优雅、和谐、含蓄,富于诗情画意。 3、文人写意画 宋代中叶,画史上出现了崔白、吴元瑜等名家,他们的新作结束了百余年花鸟画坛上“黄家画风”一统天下的格局,改变了花鸟画创作的艺术观念,使花鸟画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受上进入了自觉阶段,同时,画家在创作中主张的“夺造化”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的发展,这一划时代的艺术主张为后来“得之于象外”的文人写意画风兴起创造了条件。 专以水墨画梅、竹、兰花、葡萄的,多半是文人画家,如文同、苏轼、杨无咎等,他们写梅、竹都是借物抒情,多有寓意,绘画成为感情发泄,进行自我表现的艺术形式。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院体花鸟画家迥然不同,都是淡墨横扫、整整斜斜、别具一格,因此,水墨写意花鸟画应运而生。 4、元人花鸟画 元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花鸟画开始走向衰退,画风上多承前朝的勾填法与没骨法两种形式。 ●白描墨染 元代花鸟画家王渊(字若水),所创造出的单纯墨勾墨染,俨然杂彩并呈的墨绘法,即后世所谓的“白描墨染”,为中国花鸟画开辟了新天地。 ●赵孟頫 一代大家赵孟頫对书法入画,不求形似的士大夫文人画的主张,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理论的基础。他的画以意韵为胜,聊写胸中之丘壑,一吐自己的清高与独立人格。 元代出现了吴镇、高克恭、柯九思等画竹高手以及画梅大家王冕等名画家。 5、明代小写意花鸟画 明代又恢复画院,画院画家承袭宋代传统并吸收水墨文人画技法,擅长宏幅大制,画风简括豪放。 代表画家有明初的边文进;中期的林良、吕纪以及明末的陈洪绶等人。 6、明代大写意水墨花鸟画 (1)陈淳

高考语文常被误读的十大诗句

高考语文常被误读的十大诗句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读: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读: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此诗作于1932年10月。领导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是说流言猛于虎。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另外,

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

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第十一讲古代花鸟画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美术欣赏课本中第十一讲《中国古代花鸟》。我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花鸟画艺术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以及其发展概况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古代花鸟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认识花鸟画的欣赏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得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感情。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花鸟画表现技法很丰富,历代画家不断有新的创造,着重欣赏分析古代花鸟画中区分工笔和写意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2、中国花鸟画注重寓意,但不要从寓意着眼,而应从画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思想感情入手,启发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说明古代花鸟画的发展。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两幅图片的投影。 2、揭示课题:第十一讲古代花鸟画 3、教师提问:比较这两幅作品在表现风格上的异同。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 三、传授新课: 1、概述古代花鸟画的形成。 2、五代:(1)“黄家富贵”黄荃五代西蜀画家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主要创作活动在

后蜀时期。擅画花、竹、翎毛、佛道、人物和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黄荃在中国古代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集众家之长,鸟雀师刁光胤,山水师李升,龙水、松石、墨竹师孙位,他能自出新意,不重蹈抄袭他人的陈迹,创出一种新体并使工笔花鸟画达到成熟期。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其表现翎毛、昆虫等自然物态的精确性及其作为艺术形象的审美趣味性,确已达到妙造自然、形神兼备的地步。黄荃还继承和发展了边鸾描写活禽生卉的传统,以优美的笔致和赋色技巧表现动植物的生动情态。黄荃也能画山水、人物。与徐熙并称“徐熙野逸,黄家富贵” (2)“徐熙野逸”徐熙此图是散页,不知旧在何集册中,其作风甚为古朴。下押徐熙印,不牢靠,但却是北宋早期徐熙派的画幅。徐熙,钟陵人。《圣朝名画品》云:世仕为唐,为江南名族。熙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之类。多游园圃以求情状。虽蔬菜茎苗亦入图。写意出古人之外,自造于妙,犹能设色,绝有生意。《宣和画谱》(卷十七)云:今之画花鸟者,经常以色晕淡而成,独熙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敷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此图体察物态极深入,表现力极强,在纨扇的宽广画幅上,挥写着自然界诱人的动息,可称是写生的妙手。《豆花蜻蜓图》 3、宋代:赏析崔白北宋画家。字子西,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画风《双喜图》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有卫护领域的习性。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三者动态与呼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声势与神韵。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 《枫鹰雉鸡图》李迪南宋宫廷画家画面作对角线构图,主体禽鸟雄鹰置于左上角枯枝巅,俯首下视,紧盯着右下角的锦雉。雉鸡张口鸣叫,正向草丛中窜逃。斜线的呼应关系和雉鸡奔向画外的动态,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气氛,扣人心弦。画家着意刻画苍鹰的眼、喙、爪三个关键部位,目光圆瞪,钢喙如钩,爪尖扣进树皮,既突出了鹰的凶猛矫健秉性,又强调出捕捉猎物时的力之凝聚和意念之专注,可谓真实传神。雉的形象也逼真如生,仓惶奔逃的姿态,惊惧的目光,乍开的羽毛,尤其是蹬出后腿又收缩脚爪的动作,准确地刻画出急于逃命又难脱厄运的情状,可见作者体察生物及其捕捉瞬间之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和写生传神的高超表现力。 作品的笔墨敷彩技巧也十分成熟。禽鸟工整精细,设色轻淡,承北宋崔白以来的院体花鸟传统画更增动感和生意。树干粗勾细染,斑纹点点,呈苍劲之质。枫叶、兰草、丛竹则细笔双勾,淡墨渲染,形体富有弹性,又疏密有致,画法遵循“宣和体”的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