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

一、粮食安全成为2014年国家“一号战略”

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至今已连续11年关注“三农”问题,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从八大方面提出33条要求。而其中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对粮食安全的强调和重视。梳理中央对2014年的工作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可以清晰发现对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视程度“一浪高过一浪”。我们整理如下:

2013年12月10—13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013年12月23—24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进一步展开: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从中央会议的密集表述可以提炼出20字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国家的“一号”战略。那粮食安全战略何以上升为国家“一号”战略?通过枯燥的数字能够看到严峻的现实。

2013年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中国粮食产量“十连增”,但是“丰年缺粮”的情况也摆在国人面前。

据《财经》杂志报道,中国粮食实际已连续多年处于产不足需状态。2008年,中国粮食首次产大于需。但从2009年开始,供求关系又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是年产仅大于需782万吨。到2010年,又重新进入产不足需状态,当年缺口为352.3万吨。

数据显示,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2012年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2013年前七个月的进口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后,中国2013年有可能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农业部制定的农业“十二五”规划,就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给出了具体的数字衡量标准: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确保自给率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

显然,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100%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按14.3亿人口、人均消费409—414公斤计算,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万—59202万吨。按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计算,届时国内主粮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5000万吨。

同时,中国主粮的进口来源集中程度超过50%,如何保持自身粮食安全的急迫性与日俱增,现实的严峻逼迫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来的。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

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萨乌马198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最近发布《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指数包括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3方面,27个定性和定量指标。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第42位,报告将中国列入“良好表现”一档。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1996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白皮书提出的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成为中国至今未变的粮食战略总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学博士韩俊多年来一直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久前在其新书—《14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中指出,中国大豆进口一路飙升,2012年大豆净进口量达到5838.4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不仅大豆需要大量进口,近几年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均为净进口。2012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748万吨,粮食年度自给率已降至88.4%,其中大豆自给率为18.1%。

粮食的缺口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这是个不得不引人关注的问题。

韩俊在其书中指出,未来25年我国粮食需求增长将显著高于国内生产增加,自给率还有可能有所降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近期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中指出,到2020年,按14.3亿人口、人均消费409-414公斤粮食计算,中国粮食的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万-59202万吨。按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计算,届时国内粮食(不含大豆)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5000万吨。

从国际而言,全球粮食偏紧已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粮食分布不均,严重粮食短缺的国家有39个,其中24个在非洲,9个在亚洲,5个在拉丁美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上长期食物营养不足人口有8.5亿多人,其中发展中国家8.2亿人,转型国家2500人,发达国家900万人,目前非洲大陆、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很多人都处在饥饿之中,而且世界的可耕土地越来越少,今后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仍将是令人关注的大问题。据测算,全球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随着能源紧缺、油价高位运行,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我国粮食虽然基本处于自给安全状态,自给率保持在85%以上,但品种结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稻谷、大豆存在一定产需缺口,每年需500亿公斤左右。也就是说,一方面国际粮食需求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安全仍靠一定的国际市场保障需求。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

鉴于此,前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影响粮食安全。

耕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粮食的种植面积仍然是粮食总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的总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40%,全国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警戒线,三分之一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受干旱、陡坡、瘠

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二。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很多农民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挖塘养鱼,发展畜禽养殖。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严重减少粮食生产面积,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生产、农民增收之间成为新的矛盾。而且由于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由环境土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能开垦为耕地的荒地极为有限,开垦的耕地受土质环境的影响,很难达到被占耕地的同等质量,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进度逐年加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并且以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占用还会继续加剧。我国耕地规模与国外一些国家简直无法相比:澳大利亚人均耕地120公顷、加拿大110公顷、美国57公顷、法国18公顷、阿根廷17公顷、俄罗斯14.5公顷。还不可忽视的是,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近几年仍以几百万亩的数量减少,不断减缩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旱灾频繁发生,加大了发展粮食生产的难度。

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我国是世界上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水土资源不匹配。我国水资源多分布在南方,长江以北的地方一般都缺水,华北、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总产量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这些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同时,我国北方干旱严重,引起耕地沙漠化,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时间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是加重趋势,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缺水和干旱成为粮食主产区生产和增产的制约因素。在过去的55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超过30000万亩,其中成灾面积约13000万亩;在成灾面积中,旱灾占46。7%,洪涝灾害占34.3%,可见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旱灾频繁发生,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呈增加趋势,干旱缺水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种粮收益低,严重制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安全。

粮食是一项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产品,与种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近些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而同时粮食价格又持续走低,农民种粮的纯收益大幅度降低甚至出现亏本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农民弃农经商或外出打工,出现了粮田被撂荒的情况。特别是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趋势。1994—1996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价幅度高达40%。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1997年以后,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粮食价格持续下跌。到2000年,粮食定购价格已降至1994年的水平,而粮食市场价格已低于1994年水平,农民种粮已基本无利可图。农民对粮价下跌的直接反应就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而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其它作物。一些地方政府也倡导“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黄姜、烤烟、魔芋、油料、棉花、中药材、桑、果树等经济作物。据农业部门以西部贫困地区统计,200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上涨幅度达17--19%,2006年—2008年仍以6--10%幅度增长,农民每亩种粮实际受益320元—390元。而种植经济作物则受益大都在500—1000元,有的甚至更多。农村劳动力由2002年日平均20元,到2008年40元左右。与进城务工和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促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并且今后随着粮食市场的完全放开,粮食价格波动将更趋频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也将随之调整。如果粮农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多种粮食,少种经济作物,而多种粮食就要意味着牺牲种粮农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部分利益。同时粮食产量目前还没有摆脱“靠天收”的局面,

粮农收入受气候和市场因素制约很不稳定,直接制约粮农收入,影响粮农种粮积极性。

(四)政府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影响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国家不是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解决农业问题放在第一位。当粮食等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就采取一定的政策来提高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短期内,农民收入增幅较高,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甚至大幅度提高;而当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情况好转时,政策就会有所改变,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也随之下滑甚至大幅度下降。2004年以来,由于减免了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出台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但有些政策在落实中都打了折扣,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如有些地方的农机补贴农民只享受了一半的实惠,还有一半被农机生产企业、经销商和农机主管部门层层盘剥了。如国家对农资生产企业进行了补贴,但农资生产企业并没有降低价格,农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这部分资金没有真正发挥稳定农资价格的作用。

(五)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消费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进入21世纪以来,受人口增长,人均消费水平的的提高,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从趋势来看,口粮消费多年来一直比较平稳,饲料和工业用粮增长较快。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生物燃料产业的崛起,工业用粮增长加剧。再者,我国粮食的品种消费结构矛盾逐步呈现:小麦消费需求稳中略增,但品种质量有待提高;大米需求逐步提高,但南方水田减少,水稻种植面积下降,恢复和稳定生产难度很大,稻米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养殖业、工业用玉米增加,玉米供需关系趋紧;大豆、食用植物油口依存度逐年提高,保持结构平衡面临新压力。

(六)粮食储备情况发生变化,其吞吐调节粮食市场的能力有所下降。

粮食储备量以及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通过国家储备粮的吞吐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手段,1994年我国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时,国家就是通过采取及时抛售储备粮、增加市场粮食有效供给的措施,很快抑制住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目前我国粮食储备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储备粮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过去我国粮食储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粮食收储企业、农民、城市居民和食品加工企业各储备一部分粮食,形成了多层次、多成分、多渠道的社会粮食储备体系。而现在城市居民、食品加工企业和发达地区的农民都不储备粮食了,社会存粮主要由储备粮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存粮组成,储备粮的多寡成为粮食市场是否稳定的重要标志。前几年粮食储备虽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粮食库存的品种、质量、地域分布与市场需求状况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衡量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粮食的可获取性,粮食可获取性差,其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亦差。

(七)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中国加入WTO,粮食生产和市场也受到冲击和挑战。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人少地多,种植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无论数量、质量和价格,都有明显优势。我国受农业大国人口制约,规模化程度低,技术条件限制,短期内提高种植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可能性不大,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开支也存在较大难度,价格下降空间小,进口逐年增多,生产和市场受到冲击和挑战。尤其是按WTO农产品政策放开,国外优质低成本粮的涌入,供给能力增长,国内粮食将因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农民种粮收益下降,在利益驱动下,减少种植面积,粮食生产能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市场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目前,我国小麦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每吨高200元左右,玉米每吨高250—300元,籼米每吨高150—200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三、关于加强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对耕地要合理开发利用,既要切实保护耕地,反对乱占滥用耕地,也要反对通过毁林开荒等不适当的手段扩大耕地。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中央政府必须要有强硬的手段来进行调控,促使地方各级政府严格遵守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自觉执行土地占用规划,对己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的耕地,严格加以保护,不擅自改变用途或转为非农用地。要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城镇建设更多地占用非耕地资源。要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入手,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控制土地征用规模,确保粮食种植面。

(二)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推动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上下联动力度。实行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增强其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切实改革资金分配管理办法。目前涉农资金范围较广,种类较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客观上增加了资金整合工作难度,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对各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要进行清理归类,该保留的保留,该合并的合并,资金性质相近的切实实行整合使用。

有研究表明,我国南方地区有冬闲田面积2亿多亩可以利用。其中东北区、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理论可挖掘潜力分别为28%、48%和94%。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种植业比较效益、健全生产性服务体系,大力挖掘南方地区增加播种面积的潜力。2010年,我国的复种指数为132%,有研究表明,我国理论复种指数可以达到180%以上。

(三)建立对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本,粮食安全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要保持粮食惠农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随着国力的增强要进一步加大补贴金额,提高粮农收入,这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在全面评估对种粮农民各项财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和办法,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财政补贴规模,形成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粮食产量”为双重目标的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同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每年粮食成本收益调查核算的结果,科学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更好地发挥市场价格对粮食生产的调节作用。

(五)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倾斜机制。

多年来,我国是采取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使国家有了很快的发展,“三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的大政方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改善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条件、仓储条件和运输条件,使粮食主产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出台政策,鼓励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产、销对口协作与支持,并逐渐形成国家、产区、销区三方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责任体制和机制,千方百计保护和调动粮食主产区政府、部门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尽快出台粮食主产区农民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差价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和粮农的激励政策,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有些应该直接补贴给农民,变暗补为明补,激发种粮积极性,降低种粮成本。

(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我国的农业科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对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改造优化产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大。因此,建立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当前要着力提高粮食单

产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力争粮食单产有大的突破,到2010年全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每亩325公斤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350公斤左右。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攻关,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提高生物育种的研发能力和扩繁能力。同时,要建立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备体系、精深加工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是保障粮食增产、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由于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限制以及城镇化的深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很小。按照以往经验来看,中国的粮食增产大约2/3依赖于单产水平提高,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约为1/3。目前看来,单产的提高仍有空间。

我国尽管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单产水平已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6.66%、56.64%和2.56%,但仍然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来十年里,美国玉米的单产水平可望翻番。2011年,我国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亩产比所在县高122.1公斤,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到2010年,全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每亩325公斤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350公斤左右。通过改良品种和改善生产条件,黑龙江省水稻单产可以提高20%。通过加快改良品种、提高农田生产力、推广现代生产技术和手段等,使我国粮食单产登上一个新台阶。

(七)完善粮食储备、流通体制,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步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农业资源的功能。

要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根据粮食供求市场波动情况合理确定储备粮储备规模。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粮食吞吐调节机制,提高储备粮食的利用效率,发挥好储备粮的市场调控作用。要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粮食流通,活跃粮食流通市场,以实现区域之间粮食的合理流动,增强粮食供应上的可获取性。在粮价放开后,国家粮食储备仍可以保护价或者市场价有计划地增购部分粮食,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吞吐调节功能,以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要发展农民合作运销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逐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建立粮食批发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以及相关的要素市场,逐步与国外粮食市场接轨。

(八)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技术资金投入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我国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经营粗放,高投入、低产出,这是造成种粮经济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实施农业产业化,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途径,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从而把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衔接起来,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要求。要以发展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为突破口,大力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主导产业结构及农产品品种结构。粮食生产要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各种不同的粮食生产基地。

扶持种粮大户和种粮合作社的发展,是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它们在生产经营方面遇到了多重困难。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资金不足,风险不小;土地流转服务不够,长期投入受到制约;很难获得有效的社会化服务,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等。

“我国农业普遍的分散化经营状态,成本高,所以国内粮食价格远远高出国外,这就导致粮食进口越来越多。强调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改变农业经营模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量的普遍共识。据媒体报道,前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着重讨论了土地流转问题,继续鼓励土地流转、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将成为农业工作的一个重点。

(九)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日本在海外已经屯田1200万公顷,相当于国内耕地面积的3倍。印度尽管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低,但在非洲国家的农业投资2010年就已经超过42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我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仅为25.3亿美元,在海外购买或租赁的土地仅为64.41万公顷,取得的进展确实非常有限。一些国家对外资进入持鼓励态度,如赞比亚计划每省划10万-15万公顷土地用于供外国投资者大规模开发,俄罗斯地方政府和民间也对于外资进入持较为宽松的态度。

总体来说,只要战略得当,合作机制比较完善和合理,跨境开发农业资源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应将“走出去”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研究,形成系统的政策框架。

四、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的大国,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在保证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确保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

益缩小。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因此,如何借助海外资源,已成为中国维护自身粮食安全不得不研究的新课题。但在此领域内,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体量庞大的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迟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汇报材料

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汇 报材料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XX市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的通知》(x发改仓储〔XX〕x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现将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走访调研了解情况 由我局牵头成立4个督查组开展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 研,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讲、推介科学知识等。对各镇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情况进行摸底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充分了解掌握各个镇粮食生产、储存、销售等相关情况,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系列宣传增强效果 10月16日,由县粮食、农林、教育、科技、妇联等部门联动,在人流密集的xx县鼓楼街广场设置会场,共同举行了XX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活动。 一是进行现场宣传。今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努 力实现零饥饿”,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国人饭碗,保障粮食安全”。活动紧紧围绕这两个主题,积极向广大市民宣传粮食安全、日常保管粮油小常识、节约粮油小

知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节约、爱惜粮食的意识和自觉性, 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粮食、珍爱粮食、节约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是设置现场咨询。在10月16日宣传活动中,由各股 室分别组织专业人员向市民进行粮食科普知识普及,宣传纪念世界粮食日和今年的主题及意义。调控股负责人回答群众粮食流通政策法规的咨询,法规科负责粮油市场法律法规的宣传;仓储股负责回答群众粮油产品小常识、粮油质量鉴别方法的咨询,围绕如何选购放心大米、面粉、以及食用油、粮油正确储存方法等,针对老百姓关心的生活话题进行答疑解惑,加强现场互动、提升宣传效果。 三是发放宣传资料。活动当天,县粮食局向市民发放“世界粮食日”、放心粮油、爱粮节粮相关资料,共计发放近10种、700余份资料,确保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宣传活动取得实效,传播了爱粮节粮正量能,保证宣传活动有声有色有影响,从而使广大群众明白节约粮食和粮食安全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珍惜每一颗粮食。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 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 全问题初探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摘要:粮食生产发展关系现代农业的推进,影响着农民增收和粮食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涉及整个农村的社会风貌,可以说粮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和谐。同时,要想研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应该着眼于“三农”领域来考虑。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影响因素三农问题 粮食安全始终是大国的隐忧,我国的党和政府历来更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作为13多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地位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假若我国粮食安全出问题,农业就要出问题,从而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了解粮食安全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虽然粮食在农业及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但粮食在整个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不会发生变化。这种基础地位表现在四个方面:(1)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活资料。“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维持生命、进行新陈代谢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粮食商品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2)粮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目前仍占到整个农业产值的50%左右,而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66%左右。(3)粮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据统计,轻纺工业原料的60%~70%,是由农业提供的,而其中,粮食是最主要的原料。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粮食作为工农业生产资料的用途继续增加,如高分子合成工业的发展,使得粮食用于制造塑料、人造树脂、人造橡胶等填充料;随着生物质能源技术进步,玉米等粮食作物成为最重要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生物化工产品的原材料。(4)粮食是稳定市场和物价水平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价格的高低,稳定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与粮食密切相关的产品,还会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在我国目前CPI构成中,粮食类占得比重达30%以上,粮食价格变动最为直接地影响到全社会物价水平。 (二)粮食收入是稳定广大农民的基础性收入保障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229034.html,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作者:袁国洲 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05期 中国连续五年的粮食大丰收,似乎让人们淡忘了中国粮食安全中存在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今天,当我们面对波涛汹涌的全球金融海啸时,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高度重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首先,中国自身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个别品种深受外商控制,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最近几年中国的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上能做到生产与需求的平衡,尤其是小麦和玉米除满足需求外还略有富裕。然而大豆却严重供不应求,高度依赖国际市场。2007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和豆油折合大豆4493万吨,2008年更是高达5284万吨。而中国产大豆这两年每年只有1500~1600万吨,大豆的对外依存度竟高达70%~80%。以ADM、邦 基、嘉吉、路易达孚(简称A、B、C、D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粮商,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牢牢控制了大豆的国际定价权,严重威胁了中国豆农和压榨企业的生存,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和70%的油脂加工厂已被外商控制,实际上中国的结构性粮食危机已经爆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中国粮食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历史上饱受饥荒煎熬的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把粮食作为战略物质进行大量储备,粮食库存基本上保持在全年消费量的35%~38%,远远高于国际上17%~18%的粮食安全线,更是数倍于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8%的库存水平(印度人口比中国少不多,但每年的粮食生产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8%的粮食库存也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另外,目前的粮食库存品种严重不平衡,小麦。玉米库存过多,大米及油脂、油料较少。从地区分布看,产区库存压力过大,销区严重不足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太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再者,中国粮食消费结构不合理,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中国粮食消费中原粮和初加工品占总产量的80%~90%,深加工制成品仅占总产量2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深加工制成品则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的大米加工基本上是个脱稻壳取大米的初加工过程, 而美国和日本已把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超微技术运用于稻米加工,不仅生产出具有高营养和生理功能的发芽糙米、米胚芽健康食品和各种米制品,更生产出了高纯度的米淀粉、抗性淀粉、多孔淀粉,淀粉基新脂肪替代物等新用途产品,就连米糠、稻壳都制成了米糠营养素和营养纤维,米糠多糖、脂肪酶抑制剂、稻壳白炭黑、活性炭及其他日化产品,使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有工业黄金之称,发达国家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多达2000~3000种,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工、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领域,而中国的玉米大都被用于饲料。小麦加工中发达国家的面粉厂能生产几百种专用粉,小麦出粉率能达到80%左右,而中国大多数面粉厂只能生产少数几种通用粉,小麦出粉率大多在70%左右。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武秋萍 粮食是经济的命脉,俗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对食物的需求之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因而粮食安全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2005年以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长,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2009年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产量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0.4%,但是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下降。2009年全国粮食亩产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这是粮食单产近6年来首次下降,粮食生长期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较重,而且旱灾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发生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全国粮食单产影响较大。据民政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2926万公顷,比08年增加1712万公顷,增长1倍多。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粮食单产皆下降10%以上。从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看,水稻单产持平略增,小麦和玉米

受严重春旱和伏旱影响,单产下降,玉米单产下降5%以上。09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63亿吨,减产了290万吨。受此影响,10年从2月初以来,玉米价格一直维持着稳步上扬的走势,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从2月初的1850元/吨左右单边上行,一度最高达到了1984元/吨,涨幅达到7%。尽管我国粮食从总量上目前尚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还存在结构性的短缺,我国一直是传统的小麦进口国,每年需进口大豆200亿斤,稻谷约300亿斤。介休全市收获面积4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25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少100公斤左右。小麦常年亩产200公斤,玉米常年亩产280公斤,单产水平偏低,总体形势不太乐观。 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向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 1、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占去大量的土地。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建设减少了耕地1亿多亩。我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

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

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活动主题是“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今天整理了2020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珍惜粮食”。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给人留下了一句名言:“民以食为天”。可见,“吃”在老百姓心中多么重要。只是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同学对粮食好像也越来越不在意。不信,请到食堂去看一看,就餐时馒头四处乱扔,雪白的米饭撒满地面,剩余的饭菜能到满满一垃圾桶。真是不忍目睹,那可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的成果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难道我们的思想觉悟还不如古人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浪费粮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就更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你可知道,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

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土地资源有限,粮食作物有限,人口在增长,粮食越来越宝贵,它是人类生存生活生命之源泉,我们要爱惜粮食,把节约粮食看作生活中的大事,使勤俭节约成为每一个同学的良好品德。让食堂里的桌子上、地面上、垃圾桶里不再有剩余饭菜的影子,看不到它们悲伤的身影,哭泣的声音。 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的建筑者,你们身上有沉甸甸的责任。人们把你们比作雏鹰,是希望你们能舒展理想的翅膀,在祖国的大地上飞翔,建设美好的家园,千万不能让“馋”压住你们稚嫩的羽翼,不能让“奢”迷住你们奋斗的方向。 同学们,行动起来,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不乱倒剩饭做起,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自觉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2 “10月16日”,这是一个人人都应该记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世界粮食节”。“民以食为天”,缺少粮食,我们很难生存,缺少粮食,我们国家难以发展,缺少粮食,我们人类更有可能走向灭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编号:SM-ZD-66506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及其应对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 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 影响粮食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人口增长。人口是影响粮食需求的直接因素。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人口增加将推动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 (2)消费结构升级。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3)生物质能源需求增加。 (4)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1)耕地数量。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 (2)耕地质量。耕地质量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3)水。水是农业的命脉,水的供需矛盾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4)气候条件。气候资源综合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产品质量,对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种粮成本。农药、化肥、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用工成本的提高,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3. 粮食价格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从我国的情况看,自2009 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粮价呈加速上涨态势,使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4. 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因素 (1)外贸依存度。当我国的粮食供不应求时,必须依赖进口解决,而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从而对粮食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 (2)粮食储备能力。受粮食生产和粮食进口限制的影响,我国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以备不测。

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

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99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中央农村办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理 提案人:蔡继明 主题词:粮食,安全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下面从根本途径、制度基础、机制保障三个层面,提出我的建议。 1.加快城市化进程,让较少的农民耕种较多的土地,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虽然已经超过50%,但其中近2亿居住在城镇中的农业户籍人口仍然处在“半城市化”状态:他们被统计为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但难以像本地的非农户口居民那样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他们并没有隔断与农村土地的联系,一旦失业,就必须回到农村务农。而在总数为2亿的农户耕种18亿亩土地,户均耕地面积只有9亩(世界上最小的土地经营规模)的情况下,任何使现有农民脱贫致富的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争取在本世纪中期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80%,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彻底脱离农村的土地从而变成真正的城市居民,才能使农村户均耕地达到50亩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低要求,从而使种粮农民的收入至少达到进城务工的水平,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遏制城市空间的盲目扩展,加速农地的流转,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首先,要改革征地制度,缩小政府征地的范围。对于城市建设中非公益性土地需求,要通过市场来满足。要落实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做到和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同权、同价。要适时推出房地产税,使之成为地方政府稳定的税收来源。这样,在有效遏制地方政府的征地冲动,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节约和集约使用的同时,使现有耕地的数量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物质基础。 其次,要适时降低收回承包土地的条件。建议在社会保障健全的基础上,将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条件放宽为:“承包期内,全家迁入城镇,转为非农人口并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而不应当以是否进入设区的城市作为是否交回承包地的条件。 再次,要适时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部分务工经商农民在城市有了较稳定的非农收入和住所,农村出现了较多宅基地和农房空置现象,出现了城市建设用地不够用,农村建设用地大量闲置的矛盾。因此,从国

中学2020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周活动总结

中学2020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周活动总结 按照市粮食局等五部门联合转发的《关于做好2020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要求,学校高度重视“节粮,爱粮,惜粮”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宣传周活动方案,扎实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广大师生节粮的校园氛围,在全校达到预期效果。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领导机构,第一时间召开校粮食安全系列宣传周活动会议,制定宣传方案,分配工作,责任明确。我校总务处、德育处、办公室和年级组在师生中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师生把“节粮,爱粮,惜粮”转化自己的实际行动。 二、精心组织,积极宣传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全面启动和推进我校“节粮,爱粮,惜粮”工作。同时,还通过现场签名活动、张贴标语、班级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发放倡议书等活动大力宣传,形成良好节粮和爱粮氛围。从而改变师生理念,增加我校厚重的文化底蕴。 三、全员参与,营造氛围 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节粮,爱粮,惜粮”校园创建活动,形成“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的理念和生活态度。 (1)校团委: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栏、粘贴标语等,大力宣传“节粮,爱粮,惜粮”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向全校师生发放了《倡议书》,使“节粮,爱粮,惜粮”宣传工作“进班级、进家庭、进社区”,积极推进节水宣传工作的深入发展; (2)学科授课教师:学科渗透,要求地理、生物、化学等教师利用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节粮,爱粮,惜粮”意识的培养; (3)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宣传“节粮,爱粮,惜粮”知识,设计主题黑板报; (4)公寓生活指导:生活指导老师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节粮,爱粮,惜粮”知识宣传; (5)总务处:在餐厅开展“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节约粮食,从现在做起”现场签名仪式;邀请市粮食局军粮供应办公室主任洪显志开展“节粮、爱粮、惜粮”知识讲座; (6)校德育处:依托全国“节粮,爱粮,惜粮”宣传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粮主题活动,如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收效显著。 通过丰富多彩的粮食安全校园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增强“节粮,爱粮,惜粮”观念,已经收到了“教育一个学生、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6409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详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 措施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 影响粮食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人口增长。人口是影响粮食需求的直接因素。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人口增加将推动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 (2)消费结构升级。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3)生物质能源需求增加。 (4)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1)耕地数量。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

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 (2)耕地质量。耕地质量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3)水。水是农业的命脉,水的供需矛盾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4)气候条件。气候资源综合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产品质量,对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种粮成本。农药、化肥、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用工成本的提高,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3. 粮食价格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从我国的情况看,自2009 年下半年以来,国

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的宣传活动总结

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的宣传活动总结 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的宣传活动总结范文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xx市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的通知》(x发改仓储〔20XX〕x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现将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走访调研了解情况 由我局牵头成立4个督查组开展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研,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讲、推介科学知识等。对各镇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情况进行摸底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充分了解掌握各个镇粮食生产、储存、销售等相关情况,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系列宣传增强效果 10月16日,由县粮食、农林、教育、科技、妇联等部门联动,在人流密集的xx县鼓楼街广场设置会场,共同举行了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活动。 一是进行现场宣传。今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努力实现零饥饿”,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国人饭碗,保障粮食安全”。活动紧紧围绕这两个主题,积极向广大市民宣传粮食安全、日常保管粮油小常识、节约粮油小知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节约、爱惜粮食的意识和自觉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粮食、珍爱粮食、节约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是设置现场咨询。在10月16日宣传活动中,由各股室分别组织专业人员向市民进行粮食科普知识普及,宣传纪念世界粮食日和今年的主题及意义。调控股负责人回答群众粮食流通政策法规的`咨询,法规科负责粮油市场法律法规的宣传;仓储股负责回答群众粮油产品小常识、粮油质量鉴别方法的咨询,围绕如何选购放心大米、面粉、以及食用油、粮油正确储存方法等,针对老百姓关心的生活话题进行答疑解惑,加强现场互动、提升宣传效果。 三是发放宣传资料。活动当天,县粮食局向市民发放“世界粮食日”、放心粮油、爱粮节粮相关资料,共计发放近10种、700余份资料,确保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宣传活动取得实效,传播了爱粮节粮正量能,保证宣传活动有声有色有影响,从而使广大群众明白节约粮食和粮食安全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珍惜每一颗粮食。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及其 解决途径 姜玥玮,范雪维,石宏博,王旭峰,涂淼鑫 2016/12/28 指导老师:赵筱青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

目录 概述......................................................................................................................... - 1 - 1. 什么是粮食安全 ................................................................................................ - 1 - 1.1 国际 .......................................................................................................... - 1 - 1.2 中国 .......................................................................................................... - 2 - 2.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 ......................................................................... - 3 - 2.1 学者董文的观点....................................................................................... - 3 - 2.2 其他学者的观点....................................................................................... - 6 - 2.3 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稳步增长 ........................................................... - 6 - 3.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 8 - 3.1 我国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 8 - 3.2 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 - 11 - 3.2.1 粮食库存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11 - 3.2.2 粮食供求地区和品种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 11 - 3.3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增多...................................................... - 12 - 3.3.1 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 12 -

简单方法:轻松解决中国所有粮食安全问题

简单方法:轻松解决中国所有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性命攸关、挥之不去事关国家安全的的生死大问题,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粮食可耕种面积却只排在世界190多个国家的第126位的末位,人均可耕用面积现在也只有区区的1.4亩,加上可耕用田地中很多还是贫瘠之地,而中国又天灾不断、人口不断在增加、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又不断在污染、蚀食可耕用良田的面积,国家保有18亿亩耕地的红线看来都恐怕都危险!而近期在中国大行其道的转基因大豆、玉米、主粮等,虽说与此前国家和美帝签订的世贸条约有关,但恐怕也应该与当前国家的粮食安全危机问题大有关联!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以说,只要解决了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危机问题,即解决了当前政府的后顾之忧!而此对完全解决当前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转基因安全危机也是大有帮助的! 而本文所述解决方法,不仅可以轻松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可以极大的增加时下流行的绿色食品的供给,很好地解决好城市发展用地与可耕用地扩展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可以迅速增加全国当前的可耕用地面积,解决一定的城市污染及绿化问题。并且还极有可能迅速成为中国的又一个经济增长大亮点! 方法其实很简单,而且简单易行,依据现有国内拥有的技术物质生产能力就可以轻松解决!就是采用种植箱群种植农作物的模式在全国推广种植,在城市中则用法规强制推广,在农村贫瘠、荒凉地带及在沙漠、戈壁地域则采用法规鼓励种植的方法来进行推广! 其中种植箱体是关键,因为它要在全国大量普及种植使用,所以要求箱体要能做到通用通种性能好、使用时间耐久性能好、可搬迁移动性能好、重复使用性能好、箱体之间联结结构性能好、防水漏渗透性能好、防雨淋日晒防腐蚀性能好、易耕种采收性能好、使用简单成本低廉等要求,使用市场上现有的PVCPCABS等塑胶原料、甚至可以采用水泥等原料设计制作成特定的外形尺寸的箱体即可以满足以上功能要求。采用塑胶原料制作五年以上使用寿命应该不成问题,而且损坏了还可以回收再利用,其中采用吸塑或吹塑成形是目前大量生产成本最低的一种生产方法,只是所能成形的厚度较薄,时间耐久性、搬迁性能、重复使用性能会稍差一些,其1x1x0.25m见方尺寸,厚度1mm以内的箱体销售价格应该可以控制在10元钱以内。要是采用注塑成形生产,则箱体厚度可以任意控制,但一般较适合厚度在1mm以上的箱体上使用,由于箱体可以做的较厚,所以箱体性能可以做的非常好,但成本相应就会增加,其1x1x0.25m见方尺寸,厚度2mm以内的箱体销售价格也应该可以控制在20元钱以内(可以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超大量使用的用PC塑胶材料吹制的饮水瓶成本有多少、大量装饼干使用的用PC塑胶材料吸塑制造的透明包装盒成本有多少、用ABS塑胶材料套模制造的塑胶油桶成本有多少、日常使用的塑胶水桶价格有多少,普通老百姓就都可以用手指估算出1x1x0.25m厚度2mm左右的塑胶种植箱体价格能卖到多少了!大批量的生产制造,那制造数量可比制造水桶数量不知多多少倍!那成本可就能做的更低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 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 问题。作为当今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不仅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要面对粮食消费结构改善来带的新需求,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粮食安全;指标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也不断加快步伐,其中,农 业OFDI的规模布局逐步增长,各类农业商品的种类越来越齐全,规模扩大且增长迅速,对 于全球以及区域粮食安全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球经济仍然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 波及,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艰难复苏建立信心,农业经济面对外部大环境不是特别乐观 的情况下,自身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不健康的现状,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开 放农业的新机制。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对农业 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快速推进“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在国际标准下的形势总体上较为乐观,粮食产量保持一定增长且粮食价 格波动平稳,粮食进口依存度低。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供给与需求之 间的不平和必然导致粮食安全矛盾日益突出。考虑将来大环境的发展状况,在消费者不断升 级消费需求以及期望更新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居民人口城市化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 耕地保有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的污染破坏再加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所导致的粮食 产量的约束。我国目前当下的供求平衡将不再位于合适的范围,这将威胁粮食安全的整体。 在此情况下,我国要积极的利用开放的国际市场,结合内外农业资源和全球粮食市场,充分 的借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条件来补充我国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培 育大型跨国粮食企业,充分提高利用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能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套稳健而又坚固的供应系统, 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粮食安全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衍生,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1974年的11月首次提出 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比较深入地分析 了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1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 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最初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74年11月在罗马 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来的,“ensuring that anyone can get enough food for survival and health at all times”也就是“任意的人在任意时刻足够获得所必须的粮食用以保证生命健康”。粮食安全 在社会的动态发展状态下,其内涵概念又进一步的得到拓展,在1983年新增“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style”,也就是“足以让任意的居民在任意情况下支付他们所必须的 足够食物”。FAO联合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组织在德国的新会议要求粮食安全的发展要建立在无污染、无公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因此,描绘粮食安全概念和方法的关键变量是:可获得性,可用性,稳定性和利用率(accessibility, availability, stability and utilization)。 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了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自从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认为国内 外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别。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考虑,199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基于我国实情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不仅考虑了数量需求,质量保证, 还包括了层次的包容性以及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中,尤其因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且发展很不均衡,因此照 本宣科的复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般指标不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该在三 大层面实现基本自给自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