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场所_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会

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场所_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会
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场所_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会

建筑学报

10

SPECIAL COLLECTION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学术研讨会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的南

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一个震撼人类心灵,在国际上有深刻政治意义和历史教训的悲怆事件。为纪

念30万遇难同胞,1985年在南京江东门“万

人坑”遗址上建设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建筑面积2500m2,

由齐康教授主持设计,堪称中国现代建筑创

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

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中

央决定对原有纪念馆进行扩建改造。扩建

范围位于纪念馆的东西两侧,扩建后共有

用地7.4万m2,

新增建筑面积约2万m2,主要包括扩建纪念馆新馆和纪念公园两个部

分。2005年5月,我们参加了为这次扩建

工程而举办的国际设计竞赛并有幸中标,

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设计和思考过程。

2007年12月13日,扩建工程正式竣工并

向公众开放。

在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时,我们就深深

感到任务的艰巨。如何处理好扩建工程与

原有纪念馆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

这一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悲愤情绪和凝重思

考,如何避免周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都

是我们要着重解决的主要矛盾。经过反复

思考与比较,确定了以下几条设计理念。1 突出遗址主题在这个项目众多的纪念空间中,哪一个应该是高潮和重点呢?这是确定空间序列主从关系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多次讨论,专门又去现场考察,同时还参考了国内外的许多实例,最终确定扩建后的纪念馆整体应该定位为一个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设立的遗址博物馆,其遗址部分——原有纪念馆院落中发掘出的“万人坑”遗址应该成为参观序列的高潮和重点。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确整个扩建工程各组成部分的定位:新建纪念馆应该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序曲部分,点明主题;原有纪念馆及其核心空间——死亡之庭应该作为整个空间序列铺垫部分,酝酿情绪;“万人坑”遗址及扩建的祭场、冥思厅应该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震撼心灵;而和平公园应该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尾声部分,发人深省。在这样的指导思路下,整个7.4万m2用地上的空间秩序就建立起来了。2 尊重原有建筑作为扩建工程,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与齐康院士设计的原有纪念馆保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场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会何镜堂倪阳刘宇波

持协调。充分尊重和保留原有的建筑、雕塑和情景表达,并对“万人坑”建筑作了更为严密的防水和保护处理,使这一主题更突出。在建筑尺度上,由于原有建筑属于小尺度的建筑体量,面积仅为2500m2,而新建纪念馆总建筑面积达16723m2。为避免新建部分对原有纪念馆的影响,我们在确定建筑形体效果时采用了“体量消隐”的设计手法,结合刀把形地形条件将新建的纪念馆主体部分埋在地下,地面上的建筑体量犹如一个斜插入地面的三角形体块,向东侧逐渐升高,屋顶作为倾斜的纪念广场,既突出了新馆的特殊风格,又减少了对原有纪念馆的压迫感。再次我们以原有纪念馆的体量为模数,在扩建工程的设计中安排了新馆入口、“万人坑”遗址保护建筑、冥思厅等一系列尺度相近的小型建筑体量,并在设计中用一条中轴线将这些主要体量统一起来,形成空间尺度和秩序的统一。此外,园区西侧的馆藏交流区也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手法,分解后的建筑体量也与原有纪念馆相近。工程进行的过程中,指挥部根据原有纪念馆墙面石材风化严重,与新馆墙面石材颜色不协调的问题,征求齐康院士意见后,决定更换原有纪念馆墙面石材。新老纪念馆在表面材质统一之后,整体来

11建筑学报

看更加协调,建筑语言和手法更加统一,令

参观者感觉浑然一体。

3 营造纪念性场所纪念性建筑的设计,一个突出的难题

是特定情感的传达和表现。经过反复地讨论,我们认为,这项扩建工程重要的不只是设计建筑,而是要营造一系列纪念的场所,形成突出的场所精神,以基地曾经承载的惨绝人寰的杀戮、无辜遇难者的悲愤以及后来者的凝重思索构成场所精神最突出的内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设计、外部环境设计都要统一在营造场所精神这一主题之下。在设计之中,我们努力寻找适宜的形式来对这一特定的场所精神加以恰如其分地表达。在入口纪念广场部分,尝试以无生命特质的级配碎石铺装广场,并一直延续到新建纪念馆屋顶之上,通过这一特殊的铺装材料来反映 “生与死”的场所精神主题。纪念广场上保留了原有的十字架等纪念性构筑物,并增设了大型雕塑“冤魂的呐喊”,帮助点明场所精神的主题。新馆建筑内部空间结合建筑形体处理,运用倾斜的墙体和缓坡的地面,组合成一种错乱、冲突的非常态空间,表达同展览主题相适应的场所精神。在空间序列结尾处的冥思厅,将室内空间有意设计得非常黑暗,参观者在行进过程中将手中的浮动蜡烛装置点燃,放在水池之中。相对而立的两面巨大的磨光花岗岩墙面让漂浮于水面上的烛光互相影射,无限延伸。通过人们的活动和特殊的光影氛围来传达哀痛悼念的场所精神。而在整个园区西部的和平公园,整个空间的场所精神以表达和平的美好为主题。用巨大的长条形水池将人们视线直接引向水池终点的和平女神塑像。塑像、水面、草坡和长长的雕塑墙共同映衬出向往和平的场所精神。4 积极应对周边环境

在现场考察时,我们就意识到现场的周边环境已经不再是20世纪80年代原有纪念馆建设时的空旷荒凉的城市环境,周边的高楼大厦、广告牌、马路上的车水马龙等都将会对扩建工程的内部空间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一方面在设计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缓这些影响,一方面积极同城市规划部门配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介入到周边的城市环境改造工作之中。在设计上,我们在纪念广场附近设计了高达5m的

清水混凝土墙体,在表达“围城”、“屠城”这一主题的同时减少外界干扰。和平公园的设计中,在基地南边与城市人行道交接处以填土方式堆起一个草坡,草坡自东向西缓缓下降,在遮蔽东侧马路上车水马龙的市井气息的同时,也保证了和平公园内部的绿化环境。绿色草坡上有规律地布置条石,人们可以沿着缓坡轻松走上草坡顶部,实现和平公园的活动、休闲等功能。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有关领导在扩建工程的建设中对我们的想法给与了极大的支持,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周边环境同时进行整治。在基地周边道路以外20m的范围内拆除了原有建筑,设置了广场、街心公园等景观设施。基地南侧原已开工建设的江苏省电信第二枢纽工程大楼,也在我们的介入下重新调整了设计,降低了建筑高度。基地北侧的云锦研究所大楼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准备进行建筑物立面的改造,通过我们及规划部门的努力,也成功说服了他们放弃原计划的大红色装修方案。通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将一些最为不利的影

响予以减低和消除了。5 精心处理细节细部处理是决定建筑成败的关键。在这次扩建工程的设计中,我们在细节处理花费了比较多的心血。在新馆施工过程中,现场发现了一处骸骨遗址,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当年侵华日军大屠杀的罪证,我们在现场重新调整设计,作了透明地面和天光,精心设计,使这一遗迹原貌展示,突出新馆展示的主题。又如新馆立面的挂石处理,由于南立面长度达到180m以上,我们就重点考虑石材纹理和单元尺寸的变化组合。通过多方案的比较,综合构造、造价、施工等多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了600mm×1500mm规格,以50mm开槽和30mm开槽的两种不同肌理的石材相组合、150mm×1500mm磨光黑色石材作为装饰带的方案。从建成效果来看,还是达到了力度感和沧桑感的要求。再如重新设计的万人坑遗址保护建筑,其室内空间的处理细节上考虑了沙石地面、锈蚀钢桥与昏暗的灯光的组合,充分表达了遇难现场的历史感。在“万人坑”纪念馆与冥思厅之间的“祭奠庭院”,我们在庭院两侧的界面处理上采用了碑林的方式。石碑尺度为600mm×1500mm×3000mm,两块石碑之间的缝隙控制为80cm,石碑与檐口之间的缝隙控制为50cm。这样的细节处理加强了廊道的封闭感和沉重感,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氛围,同需要表达的场所精神相符。2007年12月13日,扩建工程落成交付使用。当天上午近8000人参加了为纪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而举行的和平集会。当看到无数的各界群众聚集在纪念广场以及新馆的屋顶广场上的令人感动的场面,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这个项目设计中所蕴藏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为能够有机会在这样的项目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而感到格外欣慰。■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1)收稿日期:2008-02-16远眺纪念馆屋顶纪念广场

建筑学报12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学术研讨会

建设单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指挥部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总建筑面积:22500m2设计/竣工时间:2005年/2007年项目主持:何镜堂、倪阳主要设计人员:何镜堂、倪阳、刘宇波、林毅、晏忠、郑炎、何小欣、麦子睿、姜帆、包盈、舒鑫、吴中平等摄影:赖自力、宋江涛、晏忠剖面

南立面

序列分析首层平面地下一层平面

15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学术研讨会

祭奠庭院全景祭奠庭院内景冥思厅冥思厅室内

和平公园全景

建筑学报16

1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