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教材理解_2

《军神》教材理解_2
《军神》教材理解_2

《军神》教材理解

导读:【课文题解】

军神,一般是指神话传传说中的人物,它有超人的能力和坚韧不毅力。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当时任川东支队将领刘伯承同志在重庆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进行开刀手术时拒用麻醉剂的经过,在手术过程中,将军的惊人表现被德国医生高度称赞为“军神”。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读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词语解释】

惊疑(jīngyí):惊讶疑惑。〈例句〉她脸上露出了惊疑的神气。

审视(shěnshì):仔细看。〈例句〉总经理坐在那里正在审视工程图纸。

一针见血(yízhēngjiànxuè):比喻说话简短又能说中要害。

从容镇定(cóngróngzhèndìng):不慌不忙,沉着镇静。

吩咐(fēnfù):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一声不吭(yīshēngbùkēng):一声不响,不说话。

由衷(yóuzhōng):出于本心。

勉强(miǎn

qiáng):本课里表示不是甘心情愿的意思。

堪称(kānchēng):可以称得上的意思。

肃然起敬(sùránqǐjìng):成语。形容看到、听到某一动人的事迹后表现的恭敬的态度和心情。

荣幸(róngxìng):光荣而幸运。〈例句〉我们能见到老科学家感到很荣幸。

【近反义词】

近义词:惊疑—惊异镇定—镇静吩咐——嘱咐

熟练—老练慈祥—和蔼

反义词:镇定—慌张熟练—生疏慈祥—狰狞

【难句分析】

1.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骒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水。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这两句话具体描写了病人在没有使用麻醉剂开刀的情景,句中的“抓住”、“暴起”、“汗如雨水”、“使劲”等词语突出了病人强忍痛苦的神态,尽管疼痛之极,而病人却一声不吭,这里病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自我克制忍受能力,情况就不可能这样。

2.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在医院做开刀手术不使用麻醉剂,对病人来说经受巨大的痛苦,而刘伯承将军不仅忍受了疼痛,还有手术中一直数着医生用刀的次数,这处情况使负责做手术的医生都惊呆了。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是因为他在手术中能忍受一切艰苦,具有不怕一切的无大畏的精神;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意志跟钢板一样坚强,自我克制的毅力是超人的。“你堪称军神!”

这是对刘伯承将军在做手术时表现出来的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课文结构】

[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10节):讲沃克医生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面对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表现出这么从容镇定。

第二段(第11—15节):讲开刀前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使医生再一次愣住了。

第三段(第16—23节):讲手术台上病人汗如雨下,还一直数着开刀的刀数,医生称赞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话的钢板,是军神。

第四段(第24—26节):讲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沃克医生肃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了他。

【课文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德国医生沃克为一位拒绝使用麻醉剂的病人开刀摘除坏死的眼珠,病人的表现堪称军神的故事,高度赞扬了刘伯承将军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课后达标训练】

一、读词语,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一针见血(①xué

②xuè)

4.邮局(①yóu

②yǒu)

2.勉强(①qiǎng

②jiàng)

5.施行(①sī

②shī)

3.惊呆了(①dāi

②ái)

6.刘伯承(①céng

②chéng)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一针见血:

2.一声不吭:

3.肃然起敬:

三、读拼音,写词语。

niánlíngjùjuéshīxíngzhǎnxīn

()()()()

miǎnqiǎngkānchēngmázhuìjìyóuzhōng ()()()()

参考答案

【课后达标训练】

一、1.①√2.①√3.①√4.①√5.②√6.②√

二、见[词语解释]栏目

三、年龄拒绝施行崭新勉强堪称麻醉剂由衷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教材解读提纲

教材解读提纲:1、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对教材的钻研, 2、案例:通过对《两位数乘十位数》教材的认识理解怎样来读教材。 通过对《四边形的认识》怎样来分析教材,根据对教学内容承载的前后知识来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小数的认识》《方程》等来深入地驾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生一天为孩子一生 ——如何专业地读懂教材 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严勇 各位老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还是从上上周起就开始紧张了,这么专业的问题我真的无法驾驭,好在今天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我们来共同切磋交流,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学生才能当堂消化,理解,课后才会少些遗漏少些负担,从我们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来看,一堂课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教材的把握理解是否到位,是否读懂教材要承载的那些东西? 一、对话意识 1、与《数学课程标准》对话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及内容标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特别要全面深入的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来了解新课标的一些新东西,对四个学习领域名称的修改: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主要的关键词: ——现称为“核心概念” (6个)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10个)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修改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 修改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经验 2、与教材对话 教材是什么?张玉仁说:“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因此正确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数学教学本质偏离与否。基于以上的理解,我认为现代数学教学要立足教材,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内涵,从而使课堂教学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理解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首先要读教材分析,弄清这个内容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有什么良策帮助我们理解编者意图,更好的吃透教材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出现这样的情境图?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备课时主要思考为什么学?(价值)学什么?(本质)怎么学?(人本)例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搭配》,(插入电子课本图)教材就是几件摆放整齐的物品,我们就要思考:难道教材就是这些吗,它背后是什么,是不是学生会这6种搭配就行了,而吴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精彩纷呈,有意凌乱地出示有效信息

【精选】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军神》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军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读4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4、体会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5、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课文最后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弄清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军神》的意思。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军神 “神”有以下几个注释:

⑴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被他们崇拜的人死后的所谓神灵。 ⑵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 ⑶神气,表情。 2、“军神”是什么意思呢?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 4、快速浏览课文。“军神”指的是谁? 5、全班交流刘伯承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 2、认读生字新词: (1)诊所、拒绝、邮局、渗出、崭新、侮辱、慈祥 (2)冷冷地、惊疑、目光柔和、怔住、从容镇静、一声不吭、肃然起敬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 (3)在字词这一部分,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准备评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1、我们学过不少写人记事的文章,回忆:怎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自己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写完后指名读一读。 4、按“就诊时、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顺序给课文分部分。先自己独立分,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 5、指名按部分再读课文。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导读:《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今天听了周倩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周老师激情洋溢、落落大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的词语教学比较扎实。字词的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从指导课题中“陶”字的写法入手,比较扎实地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词语,通过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及正音等形式使学生巩固对本课词语的认读,同时注意了多音字的区分。并从中理解“恼怒”“流逝”“和睦相处”等词语,通过对重点词语“奚落”一词的理解,自然地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周老师抓住“读、悟”这一条主线进行教学,主要把重点放在朗读、体会人物的对话上。很明显,读是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采用了多种读的形式,自由初读——同桌分角色初读对话——同桌细读一组对话——教师指导下的情感朗读,引读等。本课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因此对话的朗读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2—9自然段即对话部分,我觉得可以用这样八个字概括“以说促悟,以悟促读”。

就这节课,也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教“荒”的书写时,应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而不是书空,能让学生写完对这个字有个整体印象,并能观察写得是否美观、正确。 2、在学生词语读错时,应让学生对于读错的词,重新纠正,读正确,然后,在让全班同学读一读,以免再次出错。 3、概括课文内容的填空,有些多此一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概括出来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陶罐和铁罐-小学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 教材分析:智乐园教育网提供https://www.360docs.net/doc/4d15574401.html, 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向我们讲述着深刻的道理。文章前半部分向我们讲述了在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经常奚落他。后半部分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年后,当人们挖掘出陶罐的时候,铁罐却已经无影无踪了。文章虽然简短,但是,陶罐与铁罐的态度差异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和最后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本文运用大量的对话来向我们展示两只不同的罐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文章中的一些词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如骄傲、看不起、傲慢、奚落、谦虚、轻蔑、争辩、愤怒等很多。 文章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全面的看问题,要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陶、谦、虚、职、羞、耻、逝、遗、素、漆、踪”等11个生字,会正确书写“骄、吵、羞、耻、宫、荒、堆、尘、净、素、损、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思考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 4、读课文,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 5、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在比较中质疑,在交流中解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不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策略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感悟。

教材解读

抓好教材解读带领学生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郫县实验学校夏忠玉 教材解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材解读,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在教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教材解读呢?我校教研组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谈谈我校教研组的一些做法: 一、了解学校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能力至关重要 对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能充分认识,但作为教研组还是应该充分地了解学校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能力,这样做能使教研活动中的教材解读这一项工作更有针对性。 因此,我校教研组经常对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更是必不可少的。调查的方式有很多,如查备课本、听上课,进行问卷调查等。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科领导小组,学期初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的备课和上课的检查,了解学校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情况。同时,学校还经常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对教师进行调查。这样,经过多渠道的调查和了解,学校教研组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任课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认知度及其解读教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教材解读的相关培训。例如,本期前一个学月,我校教研组通过全面查备课本、听推门课、问卷调查发现,100%的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材解读的重要性,但每位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解读的认知却参差不齐,少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有待全面地提升,比如:个别教师认为解读教材就是解读本期所教的这一本教材,还有个别教师认为解读教材即是根据《教学参考》

制订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针对以上情况,我校教研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材解读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关培训。 二、组织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必不可少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础。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素质的要求。所以说,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 为此,我校每期的教研活动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我们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做到“三读”,一读《课程标准》全部内容,了解《新课标准》对小学教学的整体要求;二读《课程标准》对本年段教学的要求;三读《课程标准》对自己不解的教学问题的要求。这样的“三读”能使教师很好地从整体到局部,从面到点地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阅读中理解词语这一部分,《课标》对不同年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低段(1-2年级)《课标》要求的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段则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到了高段,则要求学生“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真正使用教材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活用教材 教师如此热衷于改编教材,一方面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于“用教材教”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教材认识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真正落实“用教材教”呢?在我看来,“用教材教”至少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即用好、用活与活用教材。 用好——尊重教材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图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用活——理解教材用活教材,就是

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点亮教材细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这些细节处理没有张扬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同时也给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会,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多的联想意境和创造空间。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一课,教材对竖式如何引出没给出具体的方法,从而留下了教学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妨在此动动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伤后,坚决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 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课文共6 个自然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几个部分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写作方法可让学生在读中细心体会,逐步领悟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的13 个生字,认识3 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自渎、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

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 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刘伯承的资料,了解刘伯承的生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容易少横的字:龄醉容 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小学语文教研组陶罐与铁罐集体备课记录表.doc

小学语文教研组陶罐与铁罐集体备课 记录表.doc 活动过程:尚玲梅:《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二)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赵红娟: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吴海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陈龙才:鼓励欣赏也很重要,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黎霞: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活动小结与建议: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或者表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利用提示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宽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续编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齐读课题。 2.课文里有许多描写陶罐和铁罐的词语,请一位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遍。 3.这些词语就在课文里,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圈出后请你轻轻地读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二、利用对话中的提示语,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句子)找到了吗?圈出这些词语后,你发现了什么? 2. 这些词语表现了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那你能不能利用这几个词来学学陶罐和铁罐是怎么说话的?自己先试着来读读这几句吧,看谁读得像故事里的陶罐和铁罐! (1)精读前三句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学生甲读不好:这是一只怎样的铁罐?你们怎么知道的?那可以怎么读? 学生乙读得好: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你们还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你们听到了一只怎样的陶罐?两只罐子的表现真是截然不同!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轻蔑”是怎样的神气?谁能学着铁罐的样子轻蔑地来说说这句话。指名哪些地方让你听出轻蔑的感觉了?齐读:个个眼里都带着轻蔑的神气呢! 师生对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2)精读第四、五对话。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①看来这几个表现人物说话时神态的词语在朗读中的作用挺大的。瞧,故事接着往下发展,这一次陶

关于教材解读

(转载)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解读教材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解读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了,作为一名专业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考虑解读。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二、怎样解读教材?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 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 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课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军神》教学反思

《军神》教学反思 《军神》这一课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作者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从正面刻画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了具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刘伯承元帅形象,如何去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这个难点的突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到位的,如何将课文深入浅出地教好,让学生得到情感升华与体验,这是对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挑战。课文中沃克医生的态度变化与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不多,也会直接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此,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历史资料,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刘伯承相关资料;课上,让学生到讲台上介绍自己查询到的相关资料,这样就让学生适时地了解了课文发生的时代背景。 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在指导学生我重点词语时,一改过去把词“揪”出来独立理解,而是随学生思绪流程,让

学生自主积极的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改变以往重知识轻思维过程的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得到自主,活泼地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选择了“尝试—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方式。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标识符号画出表现人物情绪,心理反应和神态变化的词语,从中体会沃克医生和刘伯承将军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课本剧排演。表演者表演中依照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充分地展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组对表演情况进行评议,表演者说出自己表演过程中的想法,观看的人据自己的理解不断地提出建议,甚至可以上台来进行表演。不需要老师的分析,也不需要可有可无的问答,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形象就鲜活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课本剧的排演,可谓点燃了学生创新火花。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相应的新的图像,通过表演,把自己的创作图像,把自己再造想象表现出来。他们在表演中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结合了生活的实际经验;既表演出了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又向外人展现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表演才华。 通过本次授课,我深深领悟到:重参与,重思维,重创新的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向我们讲述着深刻的道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对话来向我们展示两只不同的罐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文章中的一些词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如骄傲、看不起、傲慢、奚落、谦虚、轻蔑、争辩、愤怒等很多。文章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全面的看问题,要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 2.朗读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思考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4.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与陶罐》,进一步掌握寓言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不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看一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可以用手敲一敲,听一听来判断是陶罐和铁罐。) 板书课题:24陶罐和铁罐 2.师: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生说能装东西。)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装东西,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1:我会选择陶罐,因为铁罐容易生锈。 生2:我会选择铁罐,因为陶罐容易打碎。 生3:…… [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直入中心,为学生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 3.师:今天,陶罐和铁罐这两件物品非常高兴地来和我们大家

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反思_1

军神(教学反思) 《军神》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司令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关注人物,感悟军神。 本课教学中,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刘伯承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表现,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概括。手术前:刘伯承不用麻醉药,体会病人的坚强,可概括为“一药不用”。手术中:刘伯承忍受痛苦,“紧紧抓住、汗如雨下”,体会刘伯承是军人中的楷模,可概括为“一声不吭”。手术后:笑谈“数刀”的情景,从 72 刀再次体会病人的超出常人的坚强,可概括为“一刀不漏”。这样,学生从中感悟到一般军人是做不到的,从而领悟到刘伯承手术中忍受剧烈痛苦,表现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教学收获(思得) 填写表格,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这篇课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用以突出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如何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看,这是难点之一。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同时弄清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不管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刘伯承”特点的。其中,正面描写是为了“突出”刘伯承刚毅的特点,而侧面描写是为了“衬托”刘伯承坚强不屈,两者方法不一样,目的相同。 3.不足之处(思失) 上完课,掩卷反思,我仍觉得有一些遗憾。本课中刘伯承在手术中的表现描写细致,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军神的形象,是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时,我没有再增设“读”这一重要环节,应当结合问题,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在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对刘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在读中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在讲新课之前,激发学生设疑,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让学生大胆提问,对学生所提问题梳理引导,以便及时引导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如本课可以确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为核心问题,让学生从沃克医生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以及刘伯承将军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神情、动作、语言等,感受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感悟人物特点。

小学《陶罐和铁罐》语文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

小学《陶罐和铁罐》语文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陶罐和铁罐》听课反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为我们安排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感谢罗老师与赵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课堂,每次听罗老师的课及讲座,我总是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整个身心不由自主随着罗老师入情入境。她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下面我来谈听赵老师上《陶罐与铁罐》的感想: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这堂课中,赵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四字”,即立足“趣”字,倾注“情”字,落实“读”字,深化“理”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视角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寓言,就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是语文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赵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课前和学生聊童话故事中最喜欢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童话王国,童真童趣迎面而来。此外,这节课也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逼近中心意图。 再来对照三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中,对于整体感知的处理是完全符合的。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接着,老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此外,课标中还有一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根据这一标准,这堂课中对“奚落”这个词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学生课前准备:图片、课件 二、教学课题: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结合文本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第一部分内容。 3.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4.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和不软弱。 2.难点:理解“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 五、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光洁如新,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六、教学方法: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童话故事,教学时主要“以读为主”,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读、思、悟、议”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主动构建。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你看过哪些童话故事呢?(生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有趣又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板书读题) 2.看,老师把这节课的两位主角请到了现场,这位是陶罐先生,这位是铁罐先生。原来大家都认识啊,那你能说说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吗?指名说。(易碎,坚固) (二)初步感知。 1.过渡:那文中的陶罐和铁罐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国王的御厨里,去看看这两个罐子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并说一说: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点。 3.学回答,了解课文内容。(读了课文,我知道······) 4.那读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或者有什么不明白的?(读了课文我还想知道······) (三)学习生字词。 1.课文中有很多的新词语朋友,大家想认识它们吗? 2.PPT出示词语。 陶罐御厨奚落谦虚 懦弱轻蔑争辩恼怒 羞耻流逝掘开朴素 和睦相处相提并论 (1)自由拼读。 (2)小老师带读(带拼音),师提醒。 (3)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人教版四年级的教材解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古人曾云:“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而我们教师要想让孩子们尝到课堂的甜头,就要认真解读教材。今天我就带着大家和我一起来对人教版四年级的教材进行解读。 下面我将从解读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建议与评价三个方面来研说教材。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 1、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①知识与技能: a.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 b.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了解直线、线段、射线、平行线、垂线、角、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 c.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图技能。 ②数学思想: a.初步形成数感,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b.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c.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结合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 ③解决问题: a.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b.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④情感与态度: a.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b.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PPT) 2、内容标准: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知识共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本册教材主要从7个单元体现出了教学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领域包括: 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 二单元角的度量 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统计与概率领域: 六单元统计 七单元数学广角来体现综合与实践 第二方面:说教材 1、编写特点 本册实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材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唯教材、教教材”发展到现在的“用教材教”。那么,如何理解与把握“用教材教”,如何实施?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 是不是把例题、习题换一换,或用电脑改变一下显现的方式,就是“用教材教”呢?我认为,新理念所倡导的“用教材教”决不是这样的。她应该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全面领悟教材所反应的知识要点、蕴含的教学思想方法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选择与改编、删减与补充,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只有正确理解了“用教材教”,才能正确实施“用教材教”。下面以我听的一节“可能性”教学以及自己的实践为例说明“用教材教”的实施策略。 …… 师:还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我们分组进行摸球游戏,摸到白球为中奖,怎么摸? 生:1人1次,按顺序摸。 师:按大家刚才说的方法摸,每人摸1次后把球放回盒里,另一人再摸。 (学生分组摸球) 师:请各组汇报结果,要说摸了几次,中奖几次。 一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二组:摸了6次,都中奖了。 三组:摸了6次,都没中奖。 四组:摸了6次,中奖6次。 五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六组:摸了8次,一次也没中。 师:想一想,为什么有2个组全中,其他组都没中? 生:可能都是白球,其它的没有白球。 师:打开盒盖,检验一下是不是。 (学生打开盒盖查看) 师:2个组都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其他的都是红球,可能摸出白球吗? 生:不可能。 师;谁能用“一定”“不可能”把刚才的情况说一说。 (学生说) 师:这样做公平吗?怎样做才公平? 生:放2种颜色的球。 师:拿出学具袋,看有哪几种颜色? 生:白色和红色。 师:如果让你一次摸2个,猜猜能摸出什么颜色?闭上眼,摸摸,说一说。 (学生摸球) 师:通过刚才的摸,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板书: 可能二个红色 二个白色

军神教学反思20

《军神》教学反思 执教了《军神》一课,感受颇多,本节课上我通过品词析句、表达训练、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文本的情境塑造教学的情境,展开动人心弦、情味浓郁的教学过程,不仅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军神”的形象和教学的情景印到了学生心灵深处。下面我具体从四个方面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第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课上,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课文,是谁被称为“军神”,又是谁称他为“军神”,你又是从文中哪里知道的?进而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接着快速默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让你觉得体现刘伯承“神”的句子;然后,学生在质疑后带问题阅读课文;最后,在围绕问题展开学习的时候选择局部的内容进行阅读,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这样的过程中,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能够比较好地进行内化。 第二、充分认识学生。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的课文,比较抽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步体会人物的坚强意志,比较容易,但学生理解会比较粗浅,要领会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还需教师的善于引导。于是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的带—扶—放手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来学习。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没忽略教师的有效指导,循序渐进。先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具体的句、词体会人物特征,然后让学生总结刚才的学习

方法;接着,教师采用边扶边放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学习,体会人物特征,并让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一起评议;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由读句说收获。这样既引导学生直扑中心,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品质。同时又能充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第三、让学生学会欣赏。 阅读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相差不异,学生的这种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应该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映,学生不可能想怎么样阅读就怎么样阅读,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感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第四、形象的板书设计和开放的作业设计。 常说,老师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缩影,是重点难点的体现,是老师教学过程的体现,而形象化的设计,更能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我就以线条构建简单结构,以重点的词语为精髓,来体会人物的形象。 但是本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照顾不够全面,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只想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忽略了学困生的指导。

陶罐和铁罐教学分析

陶罐和铁罐教学分析

陶罐和铁罐教学分析

《陶罐和铁罐》文本赏析与教学设计 一、重点段落赏析 《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 会作者是如何用恰当的词语来准确表达事物的特点 和作者的态度的。 在这篇寓言故事中,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刻画了寓言故事中的形象。铁罐是狂傲、无理的,藐视陶罐的,而陶罐是谦虚、克制的。 作者在表现两个形象特征的时候,用了情感色彩非常鲜明的对比词语来写铁罐和陶罐对话时各自的神情语气。老师都会注意到陶罐的“谦虚”“争辩”;铁罐的“骄傲”“傲慢”“轻蔑”。我认为,单从这些词语本身,很难透彻地去理解事物形象。所以作者用对话的方式具体表现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形象个性。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怎么叫奚落?奚落就是专门说人家的短处,取笑对方。“你敢吗?”不是铁罐不知道对方敢不敢,而是明知对方不敢而故意发问,其实是在揭短啊。这就是奚落。而且,铁罐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加上一个“子”跟“陶罐”,有区别吗?在这里,这“子”在表达着对对方的极度瞧不起、不尊敬对方啊。这是对铁罐人格的入骨刻画。而陶罐呢?“不敢,铁罐兄弟。”什么叫谦虚?实事求是,承认自己有短处。但是,并不失人格魅力──“铁罐兄弟”它将对方称之为兄弟,不为你的人格低下而发怒、气氛,这是一个怎样宽宏大度啊!铁罐“更加轻蔑”,“我就知道”跟“我知道”,语气是不一样的。“就知道”,是原本的,而不是刚知道的,“就知道”将原本轻蔑的语气加重了。所以作者说“更加轻蔑”,在这里,作者用了“懦弱的东西!”这样的句子,表现铁罐的人格特点──不单单是瞧不起、揭短了,他开始羞辱对方。 陶罐在这时候还是不亢不卑地“争辩”。为什么要争辩?陶罐想告诉对方:承认短处,不是懦弱。我也有自己的长处。他本来要告诉铁罐道理的。但是。铁罐听了陶罐的争辩,竟然“愤怒”了,因为什么愤怒,因为陶罐想说他自己也有长处,铁罐不能容忍陶罐有一点长处,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嘲讽、羞辱辩解,这是何等霸道啊!在这里,铁罐的傲慢、无理在升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消失掉。”看不起对方到什么程度?盼着你赶快消失──连在一起相处都不愿意。陶罐则继续克制“何必这样说呢?”面对对方的羞辱,陶罐仍然大度,“何必”在这里充分的传递出了这样的意思。 铁罐的傲慢则继续升级:“和你在一起都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这里,铁罐不再说陶罐是懦弱的东西,而改成了“你算什么东西!”“算”这个词用得好啊,你的身份地位跟“我”并不平等,怎么能跟你相处呢?而且不再是“盼望”对方消失,改为:“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简直就是欺负人,在用自己的长处对比别人短处的时候,横行霸道到了极致! 而陶罐呢,知道这样的人不可理喻,干脆不再理会。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表现了人物的特征的。其中,对于铁罐的刻画,尤其是通过用词的变化,来使其性格特征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