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计算教学_有滋有味_孙杏珍

让计算教学_有滋有味_孙杏珍
让计算教学_有滋有味_孙杏珍

2014-02杏坛沙龙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计算,还要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计算方法,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计算教学,由于其内容的限制,不少教师在教学时都感到“无文章可做”。好似“一杯白开水”,往往被视作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代表性内容”。如何改善计算教学,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之旅,使学生的学习既具有“深度”,又具有“温度”,让计算教学变得有滋有味,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文本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问题“还原”到有关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际问题中去,在现实情境中动态生成出有关计算问题,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和兴趣。例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预设,我紧紧围绕“动物造大楼”这一主题情境展开,首先呈现三头大象运木头,每头要运20根,揭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教学(20×3=60),接下来创设了由于工期较紧,又组织了红、绿两队大象来帮忙的主题图,一是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20×8=160);二是解决整十数的末尾只有一个“0”,而积的末尾却有两个“0”的难点(20×5=100)。然后引导学生图、式对应,观察发现虽然来了这么多大象帮忙运木头,但仍有两堆没有运完,算算还剩下多少根木头的主题图,揭示“两位数(非整十数)乘一位数(14×2=28)”的计算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算理、算法。让建造、绿化“动物大楼”的主题贯穿计算教学的始终。数学问题与情境自然结合、算理算法相依相存、数学与生活完美链接、清晰而不矫揉造作,学生的思维被诱发、激活了起来。

二、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

1.注重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上的计算题都是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出现,新旧知识递进性较强,合理地利用知识上的正迁移,对计算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我认为,要关注并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有意识地呈现“原生态”的算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炼,明确算理,最终掌握算法,形成技能。如教学12×14,学生自主探索以下算法:①14×2×6;②12×2×7;③10×14=140,2×14=28,140+28=168;

④12⑤14

×14×12

通过③口算与竖式的化归互补明确了算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计算17×23你更喜欢哪一种算法,完成策略优化的过程。

2.注重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反思

像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也许我们可以在简短的几分钟内通过告诉的方式让学生知晓,然后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直至达到熟练。然而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无视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课堂上也只能看到教师的“霸权话语”,所以学生学习混合运算的过程,同样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性地解决新问题。注重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在新教材中,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中的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中,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复习运算顺序,如84÷(6+8)×2再通过设问:如果要让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为先加后乘最后除,行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感到已有知识与之存在矛盾时,敏锐地抓住个别学生的想法作为教学资源,引入中括号,而不是直接讲述方法。通过放手,还学生主动权。而学生自主探索后,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组织交流活动,通过互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由无序走向有序,还可让全班学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树立“学生的错误也是教学资源”的观念,通过比较辨析,用学生的错误说话,让学生从中领悟计算的注意点,提升计算水平。

三、在多种计算中形成技能技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口算、速算、估算及基本计算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整个计算教学最根本的内容。其原因一是口算、速算、估算及基本计算的应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是加强口算、速算、估算及优化计算方法有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三是加强以上知识、技能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会了方法,同时还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一层次的计算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需要从低年级抓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去探索发现,优化计算方法,逐步掌握并提高其计算技能、技巧,达到熟能生巧。

四、在良好习惯中追求有效计算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一要认真审题看清楚。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看题目过快,有时会把数看错,如把2×3算成了5,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检查和验算不但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

总之,在计算教学时,我们要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科

让计算教学“有滋有味”

文/孙杏珍

摘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计算教学讲得“有滋有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良好习惯;技能技巧

122

--

2014-02杏坛沙龙

学整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自觉摒弃让学生机械模仿,而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主动构建新的认识,掌握计算的基本技能,培养数感,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学生学习计算的过程同样可以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计算教学就不再是一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而是一杯“咀嚼有味、味道更浓”的具有“数学味”的“果汁”。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誗编辑刘青梅

如何实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呢?我想教师在课始应善于激趣,即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认识兴趣。“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容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当“课伊始,趣即兴”时,学习便已成为学生求知的“自我需要”。

一、联系实际,提问激趣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唤起学生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表达欲望,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教《“绿色的办公室”》时,开始进行这样的谈话:办公室有什么基本设备?(生:有办公桌、椅,办公文具……)一般用哪些词语形容办公室?(生:宽敞、明亮、舒适……)学生饶有兴趣地回答后,教师置之悬念:为什么课题却是《“绿色的办公室”》并加上引号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言语激趣

情境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起感染作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配以哀乐,教师以低沉凄切的、缓缓的声调,叙说总理逝世的时间,简介总理的光辉业绩,娟娟语流,如挽歌一曲,凝重、肃穆、庄严的气氛罩上学生心头,把学生带入那个年代,激起学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课文中去。

三、体味情感,联想激趣

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味当一个人即将与最亲爱的人分离时会有怎样的情感?让学生进入到某种意境中去唤起已有的情感体验,不但学生由情趣产生联想,而且对学生在课堂中深刻体会语言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动手操作,参与激趣

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如,教《捞铁牛》一课时,学生看到做浮力试验的器具(盛水的玻璃缸,模拟小船、石子、线、瓷小猪)便议论纷纷。“老师拿这些做什么呀”?“这一节课是不是改上科学实验课了”?……上课后,提出要求:谁能利用已有的器具,把水中的“小猪”捞上来。一说实验,学生就干劲十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时也陷入了思考。接着,让几位学生操作了一下,其中一位可能事先有充分预习课文,成功捞起了“小猪”。我借机推波助澜:如果瓷质小猪换成四、五万斤重的铁牛,以同样的方法,是否能捞得起呢?于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倍增。

五、借助插图(多媒体),以美激情

教材中配有大量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的插图,为学生提供形成表象的材料扩大想象的基础,具有启导点拨的作用,能引起联想,开拓思路,激发创造意识,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桂林山水》一文,语言优美,但生活阅历相对缺乏的学生很难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领会其中水光山色的形象美。教时可以借助栩栩如生的桂林山水插图(或多媒体课件),由近及远,把图中的绿水、小舟。江底沙石、水中倒影,远处的千奇百怪的山峦,山间绿树红花,空中迷蒙云雾,娓娓道来,将学生带进“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怀逐步产生共鸣,如临其境,以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愉悦情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而主动地看图读书。

六、实物教学,以物激趣

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摘一支带果实的杨梅枝(或塑料造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词语储备,表述杨梅枝叶的特点、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学生津津乐道,再学课文更是轻车熟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求,运用在人。试想,同一个故事,一人开篇扑朔迷离,一人平淡无奇,哪个更会赢得听众?结果不言而喻。教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课始利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手段,或筑路架桥、或推波助澜,或投石问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知觉等各种感官,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内在思维的积极性,诱使他们形成学习定向,让学生在起步前便已领略到“一路风光,两岸胜景”,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变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吸收,甚至变抵制为追求,为达到课堂上教学双方同频共振打下良好基础,对课堂教学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之建.中小学教学小百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魁斗中心小学)

誗编辑刘青梅

和谐课堂“趣”当先

文/陈文翁

摘要:众所周知,课始十分钟内,学生的情绪最不稳定,大多数学生仍沉浸在对课间嬉戏游乐的喜或忧中,这多少影响了他们对下一堂课的专心学习。但很多教师习以为常,惯以“上课,注意听”等简单形式试图让学生回心转意。其实,此时教师若能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情绪状态中“牵”回到现实的学习中来,无疑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和谐课堂;激趣学习;动手操作

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

123

--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晨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但是,一直以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即教会学生计算法则或算理,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精确和熟练,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何才能让一堂计算课上得简单、有趣、而又有实效性呢?这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观点。 一、让学生联系生活,领悟算理 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当学习材料为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时候,他会主动与它接近、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法进行再创造。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然,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虽然教材中也有情境图,但它也只是静态的,小学生没有实际接触,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简便运算时, 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改编: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店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我们就去放松一下,一起到商店看一看吧(模拟商店购物情境,商品及价格以图片呈现) 师: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我想买一双鞋

师:好的,老师就把这双价值59元的鞋卖给你了,谢谢,请付给老师59元。(同时出示准备好的人民币) 师:根据你们的经验,应该怎样从这里的钱里拿59元给老师呢?有不同的拿法吗?怎样的拿法更简便? 生:我拿一张50元、一张5元,拿两张2元 生:我拿一张50元和一张10元给老师,再让老师退回我一元就行了。 师:以上两种付款方式都对,如果我们要用数学式子表示,应该怎样写呢? 师:老师钱包里原有146元,鞋子卖掉以后,你们知道老师钱包里现在有多少钱吗? 生:我用146+50+5+2+2=205 生:146+59=205 ,我通过列竖式得到结果 生:146+60-1=205,我先付60元,再让老师补一元 师:孩子们真聪明,再请大家观察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我觉得第二种简单,我喜欢列竖式计算 生:我认为第一种简单,直接加起来就行了 生:我觉得第三种方法简便,因为第一种直接加容易错,第二种列竖式要动笔来算,但是第三种把59看作60,146+60口算得到206,然后再把多加的1减出来就得到205。 一道简便计算题变成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实际,使原本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复杂的算理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变得简单明了。由此可见,我们应在计算教学中注重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来自于身边的生活,感受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领悟算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

让语文课“有滋有味”

让语文课“有滋有味”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觉得语文就要与枯燥无味画等号,要想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和有趣轻松的语文课,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其实不然,语文课可以上的既有开心又有所得。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三点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体现语文独特的文学韵味。 所谓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这正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次,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听了吴琳老师的《去年的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老师的语言非常有特点,时而喜悦,时而忧伤,时而柔和,时而激情澎湃,至今令我回味无穷。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 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罗以培 内容摘要: 计算教学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 。要想上好一节计算课,就必须做到: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有机结合,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相互促进,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紧密结合,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共同发展,让每位学生在计算教学中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计算教学;如何上好计算课;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计算教学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2011 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计算教学中,要想上好一节计算课,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让每位学生在计算教学中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有机结合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因此,很多计算课都创设生活情景,常常是创设“买东西” 或者是“逛商场”的情境,硬要从生活中得到一些数据用来计算或者一定要联系生活,难道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 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新课标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展开教学的背景。 【案例一】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以整数 【方法一】引入一个买风筝的生活情景。一个风筝 3.5 元,买3个这样的风筝要多少元?在教小数除以整数时也出现了王鹏晨练的生活情景。用学生感兴趣的事引入教学,在完成计算教学的目标的同时也教学了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路程÷时间=速度等应用题,正所谓“一箭双雕”。 【方法二】在教学这两个内容的教学中用旧知识的迁移,在新授前作一个复习整数乘除法计算的铺垫,通过对比练习,学生掌握积的小数点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才是这节计算方法的重中之重。 【思考】方法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单位的转化理解算理,这是可取的,也是现实的,无可非议。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能兼顾多少?方法二的复习铺垫是有必要的。试问有些学生连整数的乘除法都不过关,又岂能谈小数的乘除法呢?为什么会连整数的乘除法也不过关呢?新课标对学生的计算要求不高,又加上计算器的加入教学,有些老师的认识不够,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事实证明有时候铺垫时有必要的。但常常有的老师走进了误区,为了使教学更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一个铺垫,无疑成了抹杀学生广阔思维的一笔。这些都是教师在选择用情景导入还是复习导入要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必须有效结合。但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

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

专题研究: 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课堂?,作为学生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有人说:一个教师一生中要上12000多节课。有人会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这些说法并不错,但我认为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那么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做了以下简单的研究。 一.运用普通话,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 普通话讲的好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关键。以前我并没有这么觉得,直到我听了几堂课后,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几位老师的课堂设计都是精彩的,但是明显普通话讲的好的老师课堂让人觉得更加动听。优美、富有激情的普通话, 在教学中能开启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妙的发音,和谐的音调,像是一首动听的歌,让人如痴如醉。 所以,一堂成功的优质课,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至始至终都是普通话。著名小语专家萃乃珍同志说:“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普通话移植到校的每一花朵上,使他们的普通话生根、开花。可见,普通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奠基石,我们必须重视普通话教学。 二.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在学习(教师教学) 过程中是主体而不是客体,他们的学习应该是在自己积极的情感、态度、兴趣、意念支配下主体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而非被动、强迫、甚至盲目应付,处于附属的和被支配的地位。 在我看来,衡量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以真正落实,本质上并不表现为学生形式上参与的程度,不在于课堂教学的气氛是否活跃,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情感积极的程度、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而很多时候我们都走向了误区。 1以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主体地位的落实,事实上掩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形式而轻实质。 2 以少数尖子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掩盖和牺牲大多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重少数轻多数,主体参与的广度不够。 3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丧失主导性。即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放弃对教学的组织和控制,极度淡化教师作为主导所承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响水县八墩小学解卫萍 【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阐述了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级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的厌学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构建和谐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要让语文教学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在于学生们,而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要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为此,语文特别要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中要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文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文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和提高。在教学中文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文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美,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针对这一点,外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上读报的时间,让学生欣赏,品读名作。另外我还让他们做好课外摘抄,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学生“学”语文

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滋有味

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滋有味 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导致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淡,在语文课上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比较被动,提不起学习的情趣。既然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多彩的,充满着趣味性和知识性,那就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 策略,敢于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有滋有味,让语文课充满活力和色彩。 一、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环境很敏感,一个压抑的环境会使学生不愿意思考,对于刚接触的内容会不感兴趣, 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始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感觉不到压力,必然会获得快乐的体验。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对每一个未知的知识都充 满好奇,会主动地去接触知识、分析知识,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所以,在语文课 堂教学中,愉快轻松的环境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首要条件。 二、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平等、民主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互相尊重、相互倾听,学生对教师不再存有惧怕的心理,而是 为了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主动进行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教师对学生不再是把知识划分成一 个个细节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而是使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下不断进步。这种平等、民 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三、增加人文味,滋润学生心田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让这些精神同化学生,进而内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德修养、气质个性和人际交往中获得提升。高中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就具有极强的 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类优秀思想的成果,对高中生的品德修养、气质修为具有一定的熏 陶作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传,挖 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精神洗礼。具体来说就是要教 师在教学中认真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且把这些所谓的人文教材通过适当 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内化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体会到真 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健康 的身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地整合教材和学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 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 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 尚人格。 四、增加情感味,升华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说,其内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 间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写作意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 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释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激 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和成才。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 真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给学生宣传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让学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很多的情愫,有爱 国情怀、有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 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 五、提升文学味,提高文学修养

浅议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教学

浅议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教学 1、重视计算意识的培养 计算意识是指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计算并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而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具有较好计算意识的人,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会从属于数量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多元性也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比如买东西前可以估一估大概需要带多少钱;估一估一个会场大概能坐多少人……,使学生能用数学角度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内容都应该培养有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维活动。计算的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计算的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时,运用转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算理和算法,才能准确地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3、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 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思维,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则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除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把计算教学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对动作思维绝对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再由形象转换为抽象。计算教学中加强直观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与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动手操作,测量出长方体实物的相关数据,自己亲身经历、体验,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5、注重过程与互动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

如何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如何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什么是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40分钟)内,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学的付出与“达标”的效果的比。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方向问题,这个方向就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是在规定的时间之内,通过教材提供的范例和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及学生的语文实践,去实现《课标》要求的过程。因此树立并强化目标意识至关重要。漠视或偏离目标就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准备的中心发言就是,强化目标意识,优化导读结构。 一、增强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包括目标的认定和教学行为的指向。教学目标的认定可以为教学行为指示方向,也可为教学行为的控制提供依据。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何积极的教学行为、任何有序的教学结构、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任何高超的教学艺术都将失去意义。所以,教学行为是要受教学目标制约的。增强目标意识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受到应有的制约,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算到哪里。我认为,增强目标意识要把握住三点:确定目标力求正确、把握目标力求全面、达成目标力求整合。 首先,我来谈第一点确定目标力求正确。

如教学《田忌赛马》,许多教师都把教学着力点用在两次赛马的不同上——第一次怎样赛,第二次怎样赛,两次赛马的结果等。因为担心学生不理解所以采用了各种方法引导:有的用图示法、有的用课件,有的灵机一动用扑克牌模仿比赛的出场顺序。还设想如果齐威王也和田忌一样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将会怎样,于是又来了一番演练。整节课就这样操练和表演,学生觉得有趣,玩得轻松,课堂气氛也十分热烈。这样的教学效益到底如何呢?课文写的两次赛马的文句浅显易懂,并非重点难点,只要学生去读就能理解。教师花时间花精力显然没有效益,这就是教学目标导向发生了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咱们的教学参考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界定的: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田忌、孙膑、疑惑、讥讽、轻蔑、目瞪口呆、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4、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的出场顺序的不同,结果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领悟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于成功的意义。

给学生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给学生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19-03-15T15:48:35.8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4期作者:曾荣彩 [导读]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学习、同伴合作交流的课堂表现与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 曾荣彩(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四小学广东清远 511800) 【摘要】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学习、同伴合作交流的课堂表现与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因此,教师要上好一节语文,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今天,我就教师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怎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等几个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关键词】诱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触动学生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030-01 一、运用多媒体,引发真切感受,诱发学习兴趣 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日益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较多的知识,即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并且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所以,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加大信息量的传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它还为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从而加速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领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境界之中,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向学生再现了跨越时空、超乎想象的美妙境界。使学生真实领略到人物风貌、历史风云、自然风光、异域风情、科学奥妙等。 教学《走进丽江》时,多媒体课件把奇异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历史悠久的丽江古城古朴如画,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体,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自然景观有海拔5596米雄秀的玉龙雪山,有世界著名的最深最险的虎跳峡,有气势雄伟的三江并流奇观,有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大自然的奇异与神秘的面纱一幅幅地在孩子们的面前揭开,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于是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浓烈的兴趣。这样的课堂直接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令他们聚精会神、兴味盎然地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注入生气,激发求知欲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鲸》一文作者从捕食、呼吸、睡觉、生长特点等几个方面重点介绍鲸的生活习性。我先把问题抛出让学生自主探究:你对鲸的哪方面的生活习性感兴趣,为什么感兴趣?再通过读课文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接着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老师鼓励学生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交流最积极,从交流中了解到的知识最多。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兴致勃勃,畅所欲言,生怕其他小组了解到的比自己小组的多,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反馈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吸的样子很有趣,而且根据文字的描述并结合课文的插图,他能从喷出的水柱判断出是须鲸;有的说鲸睡觉的样子很有趣,而且从“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可以看出鲸慎重选择睡觉的地方,从“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逃开。”可看出鲸很警觉,自身保护意识很强;有的说从捕食可看出鲸的食量大得惊人;有的还根据文字描述画出了鲸怎样睡觉、不同种类的鲸怎样呼吸并喷出不同的水柱……不需老师多讲解,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就能自读自悟,对课文内容清楚明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集体合作的乐趣,这就是作为语文老师感到最满意之处。 三、增添语言色彩,增强语言感染力,触动学生的心灵 一个学生如果能在课堂中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学习新知识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智力、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功力。可见教师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怀着一份求知的冲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只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但其效果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把学生吸进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了可靠的基础条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坚持在备每一节课时都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让语言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尽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走进丽江》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行感情升华的: 师:丽江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也是人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也许你觉得丽江虽然很美但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城市——清远,下面请一起欣赏我们的城市美景。 然后出示有关清远风景的幻灯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我们的城市——清远,美吗? 学生情不自禁地说:“真美!” 师:清远是一座发展中城市,他像一位蓬勃向上的少年,正昂首迈步准备攀登高峰。丽江的古城美,雪山美,丽江人们的心灵更美,因为丽江有八百年的历史还保护得这得好,这是因为丽江人们热爱自已的家乡,不破坏、不污染家乡,他们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那么我们在保护家乡方面该怎么做呢?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举手发言,老师归纳、引导学生可从讲究卫生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小事做起,都是热爱家乡的表现。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总之,要让我

感悟新课标,令语文教学"有滋有味

感悟新课标,令语文教学"有滋有味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12-035-01 通过组织长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中学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颖的语文综合实 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还可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然而当前的语 文综合实践活动却或多或少体现着华而不实的形式,表现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形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影响了 正常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徒增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几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本人在充分感 悟新课标的前提下,结合多年开展的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作浅显的探究。也希望探究出一条 做实语文综合实践的路子,秉承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成既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又能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活动的理念,最终培养出学生的出众地创新能力。 首先:无与伦比地人格感染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换言之,学生首先是喜欢上了他们的老师,随后爱屋及乌地喜 欢上了他们所教的课程。精神领袖型的语文老师不仅能勾起学生对他们的崇拜心理。更重要 的是在师生中间架起一道情感融汇的桥梁。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 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由此可见,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能不能够营造出这种平等对话所必须具备的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关乎着语 文教学水平的高低之分。可见,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表现在课堂和课下等等教学活动中,也具体表现在现实的生活当中。 其次:教学理念和方式需革故鼎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扮演者先觉者,更不是知识的源泉,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不能仅仅把教师定位在"知识的占有者和"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这个层面。教师也要与时俱 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艺术和手段。"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理 念和"一桶水"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并且越来越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新课程和传统教学的 最大的区别就是衍生出大量不确定的因素。以往是:教材统一和考试统一,中学语文教师只 需要一本教科书和教参而已,老师照本宣科的"带着教材走向学生"。通过自身准确有效地把 握知识点,同时又要运用一系列新颖和有效地方式来让学生们来理解和接受。而新课程在教 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综合性方面都显示出现了很多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师职责的转变。 教师不再扮演者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宰"地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课堂活跃 气氛的缔造者,教师更是课堂学习效果优劣的评价者。 最后:精心设计和勇于尝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地位。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通过这 种发现,理解和记忆是最深刻,同时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和本节课有关联的典故或者民间小故事课, 在启发和解疑的过程中,一步步的指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力求最大程度的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全面提 升学生的主体能力。 总而言之:身为百科之首的语文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只要中学语文教师用 于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必定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添砖加瓦。

让计算教学更有趣

高效的计算教学要有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2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507-348 507 -348 提问:怎么算? 片断一:辩中激趣——怎么点退位点 生:先从个位算起,个位上7减8不够,就向十位借1 提问:向十位借能借到1吗?怎么办? 生(抢着说):就向百位借1。 师:你们觉得退位点应该怎么点呢? 生1:十位百位都点 生2:不对,我觉得十位没借到是向百位借的,应该只点在百位上。 师:你赞成谁的看法? 评析:学生各执己见,看法不一,此时正是课堂自然生成的好时机。课堂是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天地,这个环节即时围绕退位点应该怎么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见解,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力求在有趣的争辩中,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通过交流思辨表达出来。 小组交流、辩论: 生1:我觉得要点两个退位点。因为我们是先向十位借的,十位没有的情况下才去向百位继续借。 生2:不过十位上是0,没有借到1,还是向百位借的,没借到为

什么还要点退位点呢? 生3:我不同意。虽然在十位没有借到1,但是,我们向百位借的时候借的是一个百,对个位上的7个1减8个1来说,一个百太大了。 生4:我觉得个位向十位是想借一个十,但是十位上没有,就向百位借到了一个百,变成了十个十,然后,十位再借给了个位一个十,用一个十和七个一合起来再去减的,所以十位和个位都要点上退位点。 评析:学生的回答令我刮目相看。从辩论的过程不难看出,他们正力图用自己朴素的语言将自己的思维活动清楚地表达出来。而学生练习表达的过程,需要教师舍得从“讲坛上”“退下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辨。对于退位点应该点一个还是点两个,在一片掌声中达成了一致——个位十位都要点。 片断二:演中生趣——怎样借1 师:个位上要借1可真不容易呀,先要向十位借,还要向百位借。如果你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你会对十位怎么说呢? 生1:十位你好,我想向您借一个十,行吗? 师:一个十也就是十个一,借条先写下来。(板书:个位:想借一个十,十个一) 师:不过十位有一个十吗?如果你是十位会说什么呢? 生:对不起,我一个十也没有,不过,你别急,让我向百位借借看。 师:十位会对百位说什么呢?百位又会怎样做呢?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生表演。 生1(十位):百位你好,我想向您借一个百,去协助个位。 生2(百位):好吧,我借给你一个百。 师:十位向百位借了一个百,个位只要借一个十,十位一下子就

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谈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从“教学”定义演变来看: ●在古代,无论中外,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在完善自身,教与学密不可分,很自然地相长统一。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文化、学校教育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要求的变化,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思想,主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任务和行为,教与学被分别对待,更加强调教科书,强调教师如何教(“三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发生了迅速变化,人们对教学的认识也在变化。教学研究更多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教学重心开始偏向学,如学习规律、学习心理,因而教与学的内在关系逐渐被全面认识。 ●今天的教学理论中,教学的视野更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自我调控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等等,人们对教学内涵的认识也更为丰富和完整。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解决。 课堂教学的性质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教亦多术矣”。 《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一、低效教学的表现 1、三维目标的割裂 2、教学内容的泛化 一个学生的日记 学了多年的化学,但还是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化学?事实上,真正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的人并不多。我们一天到晚学化学,对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现象却不能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有人说化学能训练思维,而我以为这是数学学科的职责;有人说学化学是为了体验科学探索精神,可是现实中,我们有多少机会能获得这样的体验?我只知道一天到晚做题目,而且题目越来越古怪,有的类似脑筋急转弯:不是你不聪明,只是你没往出题人的角度去想。所谓的高分,只是将所有的题目都做一遍,并且都记住了而已。谈到化学我更多地会想到污染、酸雨、毒气泄漏、毒奶粉……唉!化学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学化学究竟为了什么? 学科教学价值取向; 奠定科学素养基础 提供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视角 完善理性思维的结构 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1)微粒观2)元素观(3)结构决定性质(4)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5)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6)正视化学品和传统化学过程对于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积极治理污染的同时,努力发展绿色化学 一、低效教学的表现 1、三维目标的割裂 2、教学内容的泛化 3、教学活动的外化 4、教学层次的低下 5、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教学策略在教学系统中的位置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

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使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所以,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协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