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至九年级古诗词阅读理解汇总

七——九年级古诗词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

(一)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诗歌用两个“故乡”是否犯忌?为什么?

答:不犯忌。连用“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的表达了离家游子的在他乡异地忽遇来自故土的旧友时的欣喜之情。

2、“故乡事”很多,可诗人为什么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答:人的思乡之情往往与记忆犹新的事物相联系。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此被典型化为一个意象。——思乡之物,使抽象的感情具象化,形象而简洁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3、请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朴素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见到家乡亲友,欲知家乡情事的急切心情。

(二)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问归期”蕴含诗人怎样的感情?“未有期”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妻子的来信,表达对远游夫君的思念、关切之情。“未有期”透露出诗人惆怅、苦闷、孤寂的心情。

2、诗中的“秋”起何作用?

答:“秋”点明季节,烘托人物孤寂、苦闷的心情。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描绘了对未来相聚时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蜡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的“我”于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此时孤寂,思念亲人的感情。

4、近体诗讲究“避复”,而这首诗中“期”字两见,“巴山夜雨”重复,请分析其作用?答:这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达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三)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结合“杨花愁杀渡江人”,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流露出与有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试赏析“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句。

答:那依依袅袅的杨柳,那乱飞的柳絮(景)唤起了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情)。“愁杀”“愁坏了”的意思。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的写法。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中“望”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朋友去蛮荒之地,诗人远望朋友去的方向,表达对朋友此行的担忧和牵挂。

2、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句子,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只要相知如己,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亲密无间,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意和宽慰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他对友情豁达乐观的态度。

3、全诗在情感基调上与以前的送别诗有什么不同?

答:一改过去送别诗的酸楚情调,意境开阔,格调高昂,情感豁达、乐观。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首联中“凄凉地”“弃置身”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表现诗人长期在外做官,得不到重用的失意、忧伤之情。

2、试赏析颈联诗句。

答:运用比喻手法,以“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诗句描绘了一副千帆竞发,万木逢、春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颈联运用典故,用“空吟闻笛赋”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的作用。用“烂柯人”表明物是人非。连续两处用典暗示贬谪时间长,回归后生疏惆怅,人事全非,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选取了哪两种景物?用意何在?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首句选择了“杨花”“子规”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点明了时间、点明了主旨,营造了、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而子规啼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露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关切。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好在哪里?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寓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世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人的感情、行为。这样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又表现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切和同情。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独特,表达了真挚深厚的友谊。

3、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寓“明月”?

答:因为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作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诗的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千寻”言飞来峰上塔之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紧扣试题,点明地点,点明了山高。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比喻谗佞小人及其它消极事物。

3、诗人将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诗句表面上在说登高望远的道理,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政治上能够高瞻远瞩,辨明是非,不怕朝中奸臣阻挡自己的事业,站得高站得远。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答:“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净的环境,“曲径通幽”还蕴含哲理: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途径可以变通。

2、简析全诗如何体现“静”字的。

答:清晨时万物尚睡,诗人已登山入寺,突出“静”。“曲径”暗含“静”,“禅房”深藏花木丛中,环境幽深静谧。“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和作者远离世俗的宁静心境。全诗从“景静”写到“心静”,借禅院之静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九)望岳

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歌开篇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开篇时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以人的远望从整体上展现泰山全貌,描写出了泰山广阔无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看见泰山时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答:运用了拟人手法。“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表现了山高如剑锋。“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高大。这二句写出了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时已薄暮,诗人还在细看,不忍归去。即说泰山的魅力无穷,也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会当”是何意?如何来理解这两句。

答:“会当”,定要。末尾两句是写想象之景,与开头照应,写出诗人对泰山的崇拜,对博大精神的敬仰。“凌”表现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这首诗颔联是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字好在何处?

答:“钟”字是“集中”“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似乎上苍将、世间的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起来而赋予泰山了。“割”字是“划分”的意思,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十)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怎样理解“观”字的作用?

答: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写出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观”字统观全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子展开,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洪波涌起”的“涌”有什么好处?

答:描写了一幅山水相连,非同凡响的景象。看海水波纹荡动,山岛巍然屹立,画面充满了威严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惊讶、赞美的感情。“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浪翻滚时的宏伟气势

和伟大力量。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运用了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同时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的形象,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寓情于景。借大海包容宇宙一切的形象,抒发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七年级(下)

(一)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何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心远”一词在诗中是心灵超脱尘世的意思,并且是诗眼。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形象的诗人?“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写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采菊”一方面说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名利。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层山陪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答: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尘世,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

5、此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试赏析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春潮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和风随着航向,一面白帆高悬。这里既有实景之美丽,又有虚景之壮阔,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是岁末残夜行舟的。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是什么意思?前人评价这两句是“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残夜将尽,一轮旭日却孕育而生;旧年尚在,江上却春意盎然。妙处: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表达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阔”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下句“风正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大之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4、结合诗句,你认为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

答:远离家乡,漂泊在江南水上。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结合诗句说说,这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答:全诗紧扣一个“独”字,先顺着历史的时间轴,往前追溯,又放眼2后世,都看不见燕昭王一样广纳贤才的明君,不禁悲从中来,直抒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感慨。

(四)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用散文化语言描绘首联。

答: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2、“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有何作用?

答: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塞土燕脂凝夜紫”中作者使用浓艳的色彩有何作用?

答: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的典故是哪一个?有何作用?

答: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五)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用散文的语言再现前三句所描绘的秋景图。

答: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黑暗下来。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地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寂静无人。

2、本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试从内容、情感、技巧方面简析。

答:这首小令寄情于景,把天涯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六)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全诗借神话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2. 诗歌最后一句中连续使用叠音词,有何好处?

答:“盈盈”指河汉清澈晶莹,“脉脉”指相视,是说那阻隔了牛郎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牛郎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使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

(七)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示例: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辽远的原野。

2、这首诗颔颈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臵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尾联中“怜”是何意思?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怜”的意思是“爱”,诗人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长江,不禁触景生情,勾起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

4、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5、本诗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试简要分析全诗特色。

答:全诗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境界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以“渡远”开头,以“送行”作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胸开阔的舒畅情怀。

(八)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为“春望”,诗人望到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答:望到了沦陷的城池,破败的山河,以及草木花鸟。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成为千古名句,请作简要分析。

答:运用对偶和拟人,诗人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他那忧伤沉重的心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了什么修辞?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答:用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长期的战乱造成家人不能团聚,时时思念远方亲人,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表达了消息隔绝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采用了细节描写,集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白头”为愁所至,“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集中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时忧国忧民的情怀。

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诗中描写了京都陷落,长安一片残破景象。山河依旧,世事全非;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花也落泪,鸟亦惊心,诗人借眼前景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以春花咏冬雪的千古名句?答:“忽如”两句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情。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媚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诗人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雪天的奇寒?

答:从“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3、诗人是怎样表现轮台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的?

答:先说送别地点——轮台东门送君去,其次写别时所见——去时雪满天山路,景语情语。最后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的情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个“空”字,充分传达出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产生的无限惆怅。

(十)西江月·辛弃疾【朝代】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写的是夏季。从“蝉鸣”“稻花”“蛙声”看出。

2、“惊鹊”“蝉鸣”“蛙声”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描绘了一幅幽静、欢快、丰收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使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

3、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一句表现作者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之情。

4、全词八句,只有最后两句才点出有人夜行,这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

答:一是点题,二是衬托出作者为乡村夜景所陶醉的心情。

5、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表达了词人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中,也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八年级(上)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说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

答:一是实写7 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的伟大胸襟蓄势。

3、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答: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二)《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示例四:这是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绿树环绕,青山斜隐在村外,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表现了诗人激动喜悦之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通过写和故人相约再来,表达出了诗人和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语淡而味终不薄”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与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示例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交代事由,语言平淡朴实,却将田家特有风味、主人的热情好客、待客的真诚表现得淋漓尽致;示例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选取绿树、青山这些农村特有景物,辅以“合”斜”平实的语言,使意境开阔、大气。示例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出了主宾相见,开窗畅饮、话谈农事的场面,叙事简洁,但亲切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5、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田园诗,通过对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场面的描写,这是一首田园诗,通过对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场面的描写,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抒发对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流露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三)读《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简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2、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答:诗人行走于农村美景之中,翻过一重重山,越过一道道水,好像前边没有路了,可是忽然绕过浓密的柳阴,穿过姹紫嫣红的花丛,另一个村庄又展现在眼前。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写得对仗工整、自然。此句被后世传为佳句,常用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3、《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作者做客农家的情形,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过故人庄》主要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游山西村》主要表达了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农村生活的热爱。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全诗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象。表现了农家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抒发了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答:群山连绵,夕阳西下,落日的烟云中,一座孤城紧闭城门。表现了边塞的悲壮和茺凉。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词风格豪放苍凉,描绘了萧杀的边塞秋景,展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地风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2、“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诗中是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3、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答: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晚景:山下溪水里初生的兰芽一派生机,松林里的一条沙路干净得没有一点泥。暮色中阵阵春雨滋润着大地,远处传来布谷鸟欢快的鸣叫。

4、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什么看法?

答:抒发了词人不要感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要振作精神,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5、谈谈你对“萧萧暮雨子规啼”的理解。

答:暮雨中的子规悲鸣,渲染了悲凉气氛,下片一扫颓唐之气,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这句景物描写欲扬先抑,为下片抒情奠定了感情基础。

6、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能再次年轻,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六)《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早期讽喻诗中的佳作,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割麦这个简单的情节,表现出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痛苦,揭示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苛捐杂税,把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剥削制度。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一诗句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缴税家里的田都卖光了,只能捡拾麦穗来充饥。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正是由于统治阶级繁重的赋税所致。同时通过全诗我们也可以看到,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流露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3、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4、简要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

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最后,诗人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七)《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赤壁之战中周瑜借强劲的东风,火烧赤壁,战胜曹操百万大军。

2、这首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是由眼前景联想到的,所以是虚写。结尾两句是对周瑜的嘲讽,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其妙在于不直接叙写政治情势的变迁,而直接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歌,作者借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反映了军事情势的变迁,间接地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4、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凯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成立。文学作品常常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无直接关系,但东吴不亡,她们决不会被俘。如连她们都受辱,则东吴百姓、江山必然遭殃。杜牧在艺术处理上独具匠心。如改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则诗味全无,平平淡淡,达不到形象生动的目的

(八)《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的“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答:一是指两个地名二是指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祖国河山破碎,就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生活动荡不安,就像被雨水击打的浮萍。这两句诗先写国家的命运,再写自己的生活,将国家命运同自己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形象的比喻,真挚地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

3、请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赏析。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将名垂千古。这激情慷慨的诗句,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高尚的民族气节。全诗因这两句诗收尾而成一代名作、千秋壮歌。

4、简述这首诗的主旨。

答:在这首诗中,诗人沉痛地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达了视死如归,为国牺牲的英雄气概。

(九)《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2、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志愿(或“志向”。(每空限填一个词语) )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 字以内)

答:示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它融入春泥后,会更好地护育新花。这其实是诗人以落花自喻,诗人虽辞官回乡,但并非弃绝尘缘,而是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年能及的事,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落花后来也泛指那些甘为事业,特别是为培养人才献身的志士。

(十)《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答:示例:“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3、简述这首曲的主旨。

答: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作者通过站在潼关抚今追昔,反思历史,控诉了当时社会黑暗、百姓灾难深重的现实。揭示了百姓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无论兴衰都处于受压迫受奴役地位的历史规律,寄寓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八年级下

(一)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内容主旨:这首诗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1、对这首汉乐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着一字,而笔重于“归”,真可谓匠心独运。

C、将征人强烈的企盼与荒芜残破的环境形成强烈的烘托(对比),表现了民生的悲惨。

D、该诗语言平实无华,情调悲怆,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成功。

2、请概述主人公从军归家后所见到的家中景象,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答:远望近看到处是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家中空无一人,举目无亲。回家做好饭,却不知道送给谁!因此,出门只好怆然泪下。抒发了一种凄楚、孤独的情感。

3、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答:语言描写: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二)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2、这首词中的“暗”能不能换成“淡”字?

答:“暗”不能换成“淡”字。因为“暗”是暗淡无光泽,并且有旧和灰的意思,和“尘”字和“旧”字照应。暗本身包含有淡的意思,如果换成淡字,则不能表达出灰尘落满貂裘更显陈旧这种感觉。

3、词中的“泪空流”中的空字能不能换成其他字?

答:“空”字不能换。因为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尽了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慨,换成别的字则么有“空”字更能表达出词人内心饱受煎熬和折磨的痛苦。

(三)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四)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找出诗中用典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1)“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四面楚歌的典故,表达了对积贫积弱、列强进逼、前途危殆的中国现实的深重忧思。(2)“青衫湿”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泪湿青衫的典故,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感慨。

2、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答:身子不能与男儿并列,心却比男儿刚烈,诗人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突出了女革命家的激情抱负

(五)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赏析《朝天子·咏喇叭》之“吹”的艺术特点。

答: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是句句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2、《朝天子·咏喇叭》是讽刺统治者的,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运用比喻、夸张和嘲讽的手法,借物咏怀,直接讽刺宦官的专权、装腔作势、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力地抨击了明代黑暗腐朽的统治。

3、名句赏析: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答:“乱如麻”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揭露了宦官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专权作恶的实质,讽刺格外尖酸辛辣。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两句,写出洞庭湖汪洋浩阔,水天接合成了完完整整一块的恢弘景象。

B、颔联“气蒸”句写出洞庭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阔的云梦二泽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郁郁葱葱;而“波撼”两字衬托出湖的澎湃动荡、气魄宏大,也极为有力。

C、后四句,转入抒情。直接向张丞相表白心事(含蓄地使用典故),自己希望出仕求官,不过找不到门路而已。

D、尾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直白的表露了援引的心情。

E、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作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愿望。

2、分析颔联中“蒸”“撼”两个动词的作用。

答:作者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洞庭湖被蒸腾的水汽所笼罩,岳阳城被波涛所撼动的景象,表现出洞庭湖磅礴壮观的气势。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感情和渴望出仕的心情。

4、这首诗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诗的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仲秋八月的一天,诗人登上岳阳城楼,观赏洞庭湖。放眼望去,只见湖水漫溢,都快跟堤岸齐平了,天空倒映在湖面上,天水一色。洞庭湖蒸腾的水气弥漫了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诗人简直感到脚底下的城楼都在晃动。

5、这首诗写景与抒情有什么关系?

答:前四句描写洞庭湖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是为引出下文“欲济”“羡鱼”、含蓄表达自己不甘寂寞,渴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出仕的心情。

6、面对浩荡的洞庭湖却“无舟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借双关(“济”)委婉表达自己做官而无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福,深感惭愧的苦衷。

7、“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意思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眼睁睁地看着别的钓鱼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借典故设喻,“垂钓者”以比喻居官位者(张九龄),表达了自己希望张九龄引荐出仕的心情。

8、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诗人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9、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前四句以望洞庭湖起兴,描写了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洞庭秋色,后四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积极出仕的愿望。

(七)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赏析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答:①诗句描写诗人随意而行、闲看云雾的状态,表现了闲适的心境。②由赏景时行至水尽头,又能看云起云落的妙境,领悟出处世的无穷变化以及求学明理的无穷奥妙。③诗中有画。有或行或坐的诗人形象,有云卷云舒的山间气象,物我交融,浑然一体。④动静结合,构筑了一幅恬静的水墨山水图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隐山林的闲适。②陶醉大自然的情趣。③潜心修道的禅趣。(隐居山林的闲适之情)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答:(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八)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分析词中连续使用“接”“连”“转”“舞”等动词的作用。

答:“接”“连”二字描绘出天幕四垂,云涛汹涌的瑰奇雄伟的境界。而“转”“舞”则将人在破浪前进的舟船上,直觉得星河在旋转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

2、“我报路长嗟日暮”用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词人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出路的感叹。

3、下阕三典出自哪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出自《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黄了翁在《家园词选》中说这首词“无一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结合诗句分析这一特点。

答:想象雄奇:借助梦境描述了作者横渡江河,直入天宫,如鹏鸟直飞九天的景象。意境壮阔:作者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这神来之笔使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词风豪迈奔放。

5、赏析“学诗谩有惊人句”。

答: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意思是“徒然”。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6、贯穿全文的词语是什么?连接上下片的两个字是什么?“路长”“日暮”用在此有何作用?

答:梦魂。问、报。“路长”“日暮”,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7、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此句表明词人要像大鹏一样高飞远举,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8、全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词把真实生活(人民水深火热,宋高宗一路逃窜,自己孤独无依,空有才华)与梦境(温和的天帝)相融。通过写梦境,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遇不幸,不能找到光明出路。表达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九)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_,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十)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与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内容主旨:这首诗用白描手法,写出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名句赏析:“夜深千帐灯。”照出的是不眠的万颗乡心,是为千古壮观。

1、赏析“山”“水”“一程”等词在词中的作用。

答:将所看之景,浓缩为“山”“水”二字,而重复使用“一程”,从字里行间表现了词人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2、分析“聒碎乡心梦不成”所表达的情感。

答:将主观感受推诿于客观的风雪,语似平淡,意更深沉。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怒,其怨愈显得沉重。表现出诗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的透露出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

九年级(上)

(一)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说说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诗意。

答:描写边塞的情势,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方的大雁从人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人已到边关前沿。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

答:比喻、对偶。(意思是: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作用:生动形象写出自己的孤寂,照应上文“单车”。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请细致描写画面景色并结合全诗赏析。

答:画面: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狼烟聚集直上,滔滔黄河边落日依水而下。狼烟孤独劲拔,落日温暖苍茫。赏析示例:①(析字)“大”表现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表现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写。景物单调。“长”,由于沙漠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沙漠没有尽头的黄河给人的视觉感只能用“长”表示。“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直”体现坚毅挺拔人格。②(意境)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孤寂情绪巧妙融化在广阔自然景物中。

4、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阔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孤寂和怨愤。

(二)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这一景色与此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关系? 答:描绘了秦淮河特有的迷蒙、冷寂的美丽夜景。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实写声色犬马之地,为下文抒忧国忧民之情做铺垫。

2、“商女不知亡国恨”是在讽刺“商女”的愚昧无知吗?诗人真正讽刺的是些什么人? 答:不是。诗人真正讽刺的是听歌的达官贵人。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个“犹”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犹”表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主旨在于表现达官贵人不以国家为重,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4、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体会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①写景: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汇在一起,写出水边夜色迷蒙、冷寂。②作用:奠定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③情感主题:表达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

5、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通过写秦淮河两岸特有景致,反映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表现诗人担忧国家的前途的思想感情。

(三)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和深刻含义?

答:两个有情人难得一见,相见难,所以相别就更加难舍难分。两个“难”字体现两个的深情厚意。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东风无力”指春天将尽,春风已没有先前那种催生万物的力量。既点明时令又营造一种伤感气氛,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情人的离愁别绪。

3、颔联是名句,试从手法和情感两方面来分析其妙处。

答:手法:巧用比喻和谐音双关,“丝方尽”——“思方尽”“烛泪”——相思之泪。,情感: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现在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颈联和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颈联既担心自己容颜变老,又担心读书在外的男子受凉,其中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尾联:距离遥远,却以青鸟探扑克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情真意切,照应开头“别亦难”。

5、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之情。

(四)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词人由自然规律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试传诵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无可奈何”表现对落花怀着深深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对归燕带着迷离。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样,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是实写,但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哲理——人事兴衰周而复始。

3、“独徘徊”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词人的寂寞和忧伤。“独徘徊”,可见词境中只有词人一人独自饮酒,独自伫

立亭台。句中“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的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惆怅、失落、孤独、寂寞、等词可以形容词人情绪。

5、结合全词谈谈词人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感情。

答: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里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对偶。这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7、这首词多出用到对比写法,请举例分析。答:“新”和“旧”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和“来”对比,“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8、“小园香径独徘徊”照应“无可奈何花落去”。

9、全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词人用自然规律的变化透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光阴流逝的惋惜之情。

(五)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透露出词人怎样的情绪?

答:苦闷难遣,欲求解脱。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三个动词有何妙处?

答:将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乐观,旷达的思想。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的眼泪中包含了哪几种情感?

答:对胜利的喜悦,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的感慨。

2、怎样理解颔联中“愁何在”和“喜欲狂”?

答:“愁何在”指满布于妻儿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则是指他们高兴得有些癫狂了。两者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3、尾联中的“即”“穿”“下”“便”“向”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转瞬即过,描绘出一幅急驰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4、全诗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全是诗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试找几个体现真实情感的词语。答:“涕泪满衣裳”“愁何在”“喜欲狂”“放歌须纵酒”。

5、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抒写了忽闻平定叛乱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七)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滁州西涧的景色。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一景色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答: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鹂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横摆。这给我们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2、“独怜”二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对无声无息者的同情。

3、“幽草”“黄鹂”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传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情。

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迹?

答: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中,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5、这首诗是作者漫游西涧后写下的一首绝句,有人说该诗句句写雨,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同意。在第一、二句中,“涧边”“深树”已多少带出了晚潮的雨意,第三句“春潮带雨”句末又用一“急”字,给人以音响,似闻雨至,故“野渡无人”,潮来而“舟自横”写得合情合理,贴切自然。

6、此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诗人写了西涧在晚潮时的雨后景象,描绘了一个恬淡幽静的意境,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八)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乡村景色。家家户户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寂寞。第二句写夜晚蛙声响起更烘托出单调寂寞。一二句为后两句蓄势。

2、“敲”字揭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失落、无奈、又气、又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作者内心世界的佳句。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对比手法。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闲静无聊,恰与前文形成鲜明对照,更深刻的表现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约客不至的落寞失望的心情。

4、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通过景物描写和形象的刻画,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九)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出闺中女主人怎样的生活?

答:写出了女主人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中的“试”表现了女主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表现了女主人活泼,明知故问,情趣雅致,关注美好事物的性格特点。

3、“绿肥红瘦”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试分析此

句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及表达出的感情。

答:示例:(1)用“绿肥红瘦”四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的特点。“绿”和“红”(2)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替叶子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形象。四个字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4、此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通过主仆对话,写出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关注,表现出她憧憬这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事物,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行人泪”反应的是当时什么样的情景?

答:反应金人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可怜”二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失去它的惋惜。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决心?这两句词现在有何含义?

答:比喻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是不可阻挡的。这两句词,现今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阻挡的。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志向?

答:这是词人直接表露心迹。“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达词人留在南方绝不投降,坚定的报国志向。

5、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答:《闻》表达的是杜甫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冀北的喜悦心情,这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可以看出,诗人高兴得纵情饮酒放声歌唱,想象着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乡。而《菩》则是辛弃疾在江西造口壁抚今追昔,想象着金人当年的残酷,表达了忠于南宋、坚决抗金的决心,“郁孤台下清江水,这从中间多少行人泪。”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句可以看出。

6、此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词借江水抒发了抚今追昔,盼望故乡却不得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恢复中原的意志,不可阻挡的必胜信心,同时也表现了壮志难酬之感。

九年级下

(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雎》中托物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对意中人思念不得的苦恼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犹在,辗转反侧。

2、诗诗以起兴起兴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3、分析“求”字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答:“求”字是全文的中心,通篇都紧扣求字,表现男子对女子追求的过程。

4、该诗采用反复吟咏的手法,有何好处,举例说明。

答:反复吟咏,递进地加深内容,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流”字写出了少女采摘荇菜的书肆和优美姿态,使全篇充满动感和生机。优哉悠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