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东方精神亲密接触

徐小平:与新东方精神亲密接触

2006年1月3日 来源: 作者:徐小平 人物:徐小平 浏览次数:1655

--------------------------------------------------------------------------------

多年来,在新东方举办的各种大小集会上,徐小平略显沙哑的嗓音和极富煽动性的主持风格,曾令无数学生倾倒。其创作的反映留学生海外生活的歌曲《留学生涯》数年来被新东方学员们广为传唱。

签证泰斗?——我痛恨这个名声!


“当你梦见遥远的星空,是否陷进人生的黑洞;当你跋涉无边的苦海,是否看到身边的新岸。”这是徐小平的新书《图穷对话录》封面上的话,徐小平的魅力正是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坦率表达,他把它归结为人生的魅力。而徐小平也成为想出国与不想出国、能出国与不能出国、该出国与不该出国,甚至从爱情困惑到前途受挫的女生、男生和他们父母追逐的对象。


报告会上,徐小平或坐或站,或诗或文,在千名观众的掌声和笑声中演绎着他的人生哲学和留学思维,带动着大家的思考和体会。徐小平把对人生的设计从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来,妙语连珠的同时把生活的本质和活着的意义淋漓展露。“我可以说,也可以唱。只要能把人生道理展示明白,我不在乎演讲的风格。我的目的不是展示自己,而是通过我来展现人生本来就有的缤纷色彩。”


“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从美国使馆被拒签出来的申请者最需要的指路哲人,肯定是我。”回国5年间徐小平给十几万学员做过集体讲座,给数千个被拒的学生做过个别辅导。大量学员忧心忡忡而来,信心百倍而去。徐小平仿佛能够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他声誉日隆,被誉为出国签证“第一人”、“签证泰斗”。但理想主义者徐小平激动地说:“我痛恨这个名声,我根本不为这个名声自豪,反而感到压抑。我希望这一切早早过去,成为历史的陈迹,中国公民应该拿着护照到任何国家都免签。中国人有这种权利,但现在都被剥夺了,我要唤醒中国人的权利意识。”徐小平的才华不仅表现在签证咨询上,他还将签证咨询上升为人生设计。李小姐拿着美国一所不起眼的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来向徐小平请教签证问题。徐老师在了解了她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英语考试成绩后,斩钉截铁地对她说:“把这份录取扔掉吧。你应该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一年后,李小姐自豪地“飞”进了哈佛校园。


“不要过碌碌无为的日子,生活需要发掘。”“不要为了留学而留学,世上原本就没有‘留学’的概念!”他自信而尖锐的语言,点到了众多人的“盲点”,毫不留

情地指正着生活的意义。“我想把人生设计具体到每一个层次,我要针对一种行业、一种职业进行研究,比方说法官职业、职称制度。我们在和国际接轨,旧的体制影响着很多人的职业和前途、命运,我们必须引导人们更换崭新的思维。”他认为,留学有三个目的:一是完成自己的教育,获得就业竞争力;二是提升自己的档次,获得事业领导力;三是解放自己的潜力,获得人生领袖力,成为一代学术或商业的开创者,达到人才实现自我的最高境界。而不管是对于今天正在谋求考研或是出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最终追求的其实正是如何获得成功和个人的幸福。


北大——精神家园的狂欢


在1978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前,现在这个以富有激情而著称的徐小平,其实一直处于压抑中。他称自己是“被毁掉的一代”,高中毕业后为逃避上山下乡他进了剧团,拉手风琴和小提琴,但他无法将自己的激情和未来寄托在音乐上。苦闷、空虚,他发疯似地学习古文、汉赋、唐诗、宋词等等,将自己的满腹抑郁和激情寄托于古人。当改革开放即将开始的消息传到江苏小城时,他彻夜狂奔在泰兴县城的大街小巷,但却找不到一个知音来宣泄内心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


22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后,积蕴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文化、艺术书籍,他的兴趣不在音乐理论研究上。大学最后两年,他热衷于学校的各种活动,是个天才的社交家、活动家。在音乐学院,他是个活跃人物,是学生活动的带头人。一位老师曾对他们说:“你们中间应该有人做文化部长。”徐小平想:“那个人一定是我。”但毕业时,他放弃了去文化部的机会,执意去了北大,也许骨子里热爱自由的本能使他难以割舍自由的精神家园。


“刚到北大我就成了学校文化活动的核心人物。”9月份到北大,12月份,徐小平的名字和他主持的校园文化活动就上了《人民日报》。“可以说从五四之后,那个时期是北大校园文化活动最繁荣的时期。至今,许多北大校友提起来依然满怀思念。”徐小平难以忘怀昔日的辉煌。这种辉煌是他骨子里追求的。“热烈,欢快,高朋满座。我在北大找到了归宿。”他喜欢做青年人的良师益友,每个学校都有职业指导、心理指导,徐小平要把这三项结合起来,“做青年学生的精神导师”是他的追求。


徐小平在北大时期的另一种辉煌与“小平您好”这一条已载入史册的标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84年国庆35周年的庆典中,游行队伍里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标语。当晚,徐小平率领北大艺术团在天安门

前狂欢了一夜,回到学校已经夜里12点多了,但当他听说这个标语是北大生物系的学生打出来的时候,立即同另外两人去做采访,写出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报道,并通过电话传给了《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第二天,两家报纸都登出来了。“多年以后,偶尔想起来,中国改革开放中最迷人的一条新闻报道出自我的手,我仍然感到自豪。”


加拿大湛蓝天空下的窒息


历史匆匆走进80年代中期,喊过“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一代北大人沉静下来,开始思考出国求学深造的必要。徐小平有些迷惘,也开始冷静地考虑自己的未来:工资几十块钱,夫妻两地分居——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日子很难打发,而工作除了教教音乐课、写写校园歌曲,还能干什么?


1988年,徐小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飞到了美国,一年后转赴加拿大,拿下了音乐硕士学位,做起了小学音乐教师,拿到了绿卡。生活稳定而富足:汽车买了两辆,孩子出生了,还买了一幢上下共300多平方米的花园洋房,小桥流水,满院灿烂的郁金香。但在温哥华湛蓝的天空下,徐小平越来越感到窒息。


离开了养育他的热土,徐小平的激情无所依托。“当《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国内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时,我常常会一下子呆住,半天喘不过气来。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我做的,而且我能做得更好,但我没有机会了。”“孤独、空虚,没有出路感,特别痛苦。此生向何方?”“异乡有谋生的职业,但没有真正的我想做的事情,我找不到自己的前途。”回想当年,徐小平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


曾获奥斯卡金奖的《杀无赦》主角伊斯特伍德曾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做着一件他喜欢的事情同时又能谋生的话,该是多幸运的事。”徐小平本能地知道,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取得成功,必须回国。1993年他曾回国一年,搞电视节目、音乐唱片,当时国内文化市场发育很不完善,他没能成功,但这更坚定了他回国寻求事业发展的决心。徐小平对回国前途(“钱途”)直言不讳:“发展起来的中国具有无比的魅力,回国留学生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事业,仅仅从金钱上讲,也能取得国外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


于是,在加拿大的月光下,徐小平和专程来邀请他回国的俞敏洪促膝对饮。那几个日夜,徐小平的思维在高速转动着,一种热流、一种冲动,加上持久的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留学事业的执着,他心动了。俞敏洪诚心诚意地邀请徐小平回北京加盟新东方,徐小平满脸凝重,满怀抱负,他毅然应下了这个创业的差事,他觉得应该把多年的

经验传给学生们,他不愿意有更多的人在出国深造路途上不断地走着弯路。


“还有什么比华夏热土更有吸引力?还有什么可以阻碍龙的子孙把生命的罗盘定在东方!” 1995年底,徐小平再次回国,并在新东方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


认知新东方精神


在新东方历史上,第一本《新东方精神》是由徐小平编撰的。其间他走访了新东方上上下下的精英骨干,言语中透出的机智诙谐至今让人赞叹,而关于新东方精神,他显然也最有发言权。


徐小平深信,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积淀和传承都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正如黄河是起源于唐古拉山上的一汪清泉一样,新东方精神也是在过去七、八年间的创业过程中逐渐孕育而成,并通过方方面面的雕琢,最终成为一种可以用文字表述、用制度体现、用教学成果来展示的一种文化和现象。对他来说,对于新东方精神的认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受新东方精神、参与组建新东方精神、最后提升新东方精神的过程。


1996年,徐小平开始实现“零资源”起步的“创业”。他坦率地承认自己是在做商业化的教育,是带有功利色彩的教育,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教育;而新东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典型的商家与客户的关系,把学生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上帝”——这也正是新东方的教育,是新东方的精神。在这样的原则下,徐小平制定出了为学生利益考虑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比如新学年开学典礼上校长们的集体演讲,过年过节组织校领导跟学生联欢,给学生发巧克力、发粽子……一种融合着亲情的激励,逐渐演化出了新东方文化。


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同样坚持理想与信念,这就是新东方精神。新东方是年轻人追求前途的地方,作为商家的新东方要生产的产品是当代青年的前途和命运,这是徐小平眼中新东方精神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里亦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新东方突破了以往传统知识分子的局限,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像新东方这样,为知识分子提供和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穷教书匠不再以一贯的穷酸面目示人,而知识分子坦然地追逐着利益,在利益的满足之中实现着自我和理想。对于传统的教育而言,新东方第一次将学生作为消费者和上帝,从而保证了教育的质量;在教育的过程中,新东方通过对他们前途与命运的打造,也完成了自我的实现。而对徐小平个人来说,新东方也提供给他富足的生活和一个广阔的事业平台,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如果你问他,从这么多张扬个性的

老师身上,如何提炼新东方精神的共性?他会用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告诉你,“新东方精神,就是重组当代青年的素质,改变当代青年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