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改完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改完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改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乡村旅游对带动山区、郊区发展,尤其是对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16年是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所有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从而全面同步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迫在眉睫。所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国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西班牙的乡村经济研究学者Gilbert and Tung持有这样的观点:乡村旅游在农户提供的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旅游方。而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官方定义,则指出乡村经济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中心和卖点的旅游形式。英国学者Bramwell and Lane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则是: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等多层面的旅游形式。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查阅不同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内研究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从基本内涵上来看是一致的,尽管其表述上略有不同,李立华和何景明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这样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地点定位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是人文和自然客体要别具乡村性,乡村旅游包含的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和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乡村旅游在我国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则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区先后建设农家乐、观光园、休闲度假村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基地,旅游景点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在不断的拓宽,分布范围日益扩大,规模也与日俱增,乡村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福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总体旅游市场的1/3。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接待景点200万家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脱贫是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的,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带动,在激励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乡村生活风貌的宣传运转起来。极大地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贵州省地理位置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地形以高山为主,向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贵州峡谷森林,珍稀动植物,溶洞瀑布,奇山秀水遍布全省。贵州有发育十分典型的岩溶地貌,类型和形态十分齐全,地域分布也相当广泛,不像其他地区只是零星分布。这种地貌孕育了相对全国乃至世界都独特的自然环境,如喀斯特地貌及形成的乡村风貌、人文风情。贵州的气候冬暖夏凉,是典型的湿润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的气候也为贵州带来了丰富的植被景观,独有的经济农作物,众多的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珍稀动物。这些也造就了贵州乡村地区的富饶和独特甚至神秘。贵州省拥有众多独特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它们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有贵阳乌当村落的天然温泉、有花溪郊区的青青河水、有毕节的百里杜鹃、有赤水的万古梭罗、有威宁茫茫草海,有荔波喀斯特森林等一大批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它们或靠原始自然吸引顾客,或依托风景区发展。这些风光山水齐动、花开鱼跃、烟升饭熟,对游客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独特的地形地貌、适宜的气候温度、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所需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绚丽多彩的人文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除汉族外,全省有48个少数民族,其中17个为世居少数民族。在贵州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都为贵州灿烂辉煌的民族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贵州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遗产。少数民族村寨在贵州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村寨大都地处偏远地区,彼此间以及跟外面的世界都是山水相隔,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从而造就和很好地保留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贵州民族节庆非常丰富,全年有1000多个节日活动,有着“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和“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的说法,对外面来的游客来说,这充满了吸引力和神秘感。民族乡村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建筑,如侗族的鼓楼、苗族的吊脚楼及风雨桥、布依村寨的石板房;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劳作方式、古朴的乡村民族艺术(地戏、侗族大歌、苗族古歌),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刺绣、银饰的制作。各个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习俗、礼仪、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厚重文化气息,由此构成了贵州乡村旅游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国家强化西部开发战略及新农村建设的机遇

贵州社会经济发展落后,2011年人均GDP全国最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是西部发展的重点扶持区之一。国务院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探索旅游与特色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兴发展道路以及把旅游和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作为贵州的发展战略,而环境优美的乡村和别具特色

的乡村文化就是推动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国家将提供更多的政策、金融等方而的支持力度,并进行资金及项目倾斜,从而使贵州在乡村旅游技术标准、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贵州旅游产品体系中,乡村旅游渐渐成为主流。

(四)交通条件的改善

目前贵州已经基本形成航空、公路、铁路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继续在交通方面保持加速发展、适度超前的态势,预计投入2900亿元资金,建成740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历程,打造省际通道23个,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密度,基本建成以通村公路为基础、以县乡公路为脉络、以省干线为支撑、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络体系,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从而提高了旅游可进入性,交通条件的改善,从而为贵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三、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影响

1.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贵州山多可耕地面积少,地势不平坦,雨季易受山洪冲击,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以梯田、斜坡耕地为主,不宜机械化耕作,仅适合牛耕人锄,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利向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这导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过大,而旅游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的机会,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缓解就业压力,还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2.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居民观念的更新,形成文明乡风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信息流通和经济共同发展,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游客在农村感受农村生活面貌的同时也将其思想观念和文化修养引入农村,乡村居民在提供旅游服务时,学习到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乡村文明的建设,营造舒适和谐的乡村旅游氛围。旅游活动的开展给带来了较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促进乡村居民的身心健康。乡村旅游为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提供了相互交往、相互了解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城乡居民的和谐共处,缩短两者间的距离。

3.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道路、供电、垃圾处理,通讯等基础设施发生明显改善。现在,水泥公路、柏油路,从城市延伸至各乡镇、村,纵横交错、

四通八达。再偏远偏僻的自然村落,都已通电,电话线路、网络转播塔遍布千山万岭,各村庄建设了路灯、生活垃圾回收点及处理站。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整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从贵州省乡村旅游现状来看,基础设施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虽然近年来,贵州省在交通方面有很大改善,但还是有很多乡村地区还不通公路或者是烂泥路,通往乡村的方式主要以汽车为主,班次较少,造成游客旅行不便甚至陷入困境;生活设施不足,在许多地方存在水源未净化、缺乏洗浴设备、厕所脏乱差等基础生活条件不理想的情况,餐馆或家庭旅馆的饮食条件差,饭菜不合游客胃口,服务的标准化程度低,造成客源不足、满意度低下的现象。

2.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单调

在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很多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明显相似特征,甚至完全趋同,导致开发效益下降、土地人才等资源浪费。此外,在对乡村旅游服务项目的开发和设置上,缺乏对特色和创新的挖掘。目前,服务项目基本停留在餐饮和住宿,游客一般白天观光旅游,晚上在农户的家中住宿。大部分游客只能开展看电视、棋牌、吃农家饭、聊天等活动,娱乐休闲项目十分匮乏,很少有农家活动提供给游客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缺少“文化”的韵味,无法满足各个层次特别是少年儿童求趣、求真、求知的需要,从而使得游客的停留时间不长。较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娱乐参与性。

3.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经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高校培养了大批旅游人才,但由于生活条件、工资水平和乡村经济水平等限制,大多数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愿意到乡村地区从事旅游工作,导致人才大量流失。一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以农户和个体为主,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并且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对于转向旅游接待服务存在较大反差,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接待服务质量低,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经营效益难以得到提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民族文化衰退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旅游经营者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为了满足旅游者猎奇的需要,一些原本淳朴的民族歌舞和民风民俗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已经变味走形,从而使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被不正当地舞台化和商品化。其次,一些村寨特有的乡村习俗、节庆活动如苗王祭神仪式、婚嫁风俗等也不按原有的特定时间、地点、传统规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而是因“旅游需求”随时随地随意地开展,活动的内容也明显压缩、变形,只留其面,使其不能得到真实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如刺绣,傩具、蜡染等由于市场

需求增加,原有的家庭手工艺品的经营形式由机械化批量生产代替导致粗制滥造,失去了其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使得当地文化形象和价值受到损害和贬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使得民族村寨与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有些村民丢弃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抛弃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对房屋进行改造,民族语言和服饰也被汉化。

5.生态环境遭破坏

首先,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产生了大量的旅游垃圾,田间、河岸、路边随处可见游客扔下的固体垃圾,旅游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煤渣、瓜果皮、饮料瓶及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游客留下的食品包装袋;其次,农村在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系统方面并不完善,导致生活污水无法被充分地净化,增加了河渠的负荷,加重了当地水质污染问题;随着大量游客涌入,机动交通工具排放的废弃也急剧增多,另外,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工厂数量也大量增加,相应地空气质量也会变差;最后,娱乐场所和旅游交通的增加也加重了噪声污染。

四、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及研究

(一)完善基础设施

要想发展好我省乡村旅游,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基础设施是游客选择和消费的基础,它关系到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舒适、健康、安全、方便等。交通设施要尽量网络化、方便化、多样化,以满足游客对出行安全、便捷、自由的选择。生活设施要符合现代生活对健康、舒适、干净卫生的要求,也要独具乡村特色,床上用品可用具有传统手工艺的纺织品铺垫,服务设施尽量完备,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比如在观光的地方设置凉亭、安放垃圾箱,在乡村KTV里面加强隔音措施等,加强村里路、水、电、通讯设施的建设,进行村容寨貌的美化,绿化,修建旅游步道,乡间步道不用水泥,而是采用较好的鹅卵石、石子或者就地取材其他天然、环保材料铺就,给人自然舒适的感觉。

(二)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由于贵州省各地文化差异较大,各地资源状况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原有项目基础上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发展优势项目。结合贵州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一些体验性较强的娱乐活动,让游客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具体措施:乡村景区可以修建农耕文化展览室,恢复水磨、舂米具、水车等一些农用机械,介绍农用机械的历史及使用方法,让游客参加农耕生活,体验农耕文化,除此之外,还可就地取材,采用农家特有的烹饪原料,如盐菜、萝卜干、豆豉,鱼腥草,菌类等野菜,制作和创新特色菜。选取游客喜欢或感兴趣的菜肴,村民介绍其制作方法,让游客自己动手烹饪,也可开展厨艺大赛,评选出最佳菜品;挖掘各民族特色工艺商品,例如苗族刺绣制作成背扇、提包、枕套、腰带等,蜡染可以做成围巾,裙子,进行售卖,切记雷同,避免粗制滥造。可以组织

游客现场参观或参与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如学习刺绣、蜡染、古代造纸、银饰饰品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开发民族娱乐活动、如苗族的斗牛、斗鸡、赛马、跳芦笙舞,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使游客有难忘的体验和回忆。

(三)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接待服务水平

提高服务水平可通过以下措施:首先提过与各院校的合作,培养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可以在当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促使学生适应乡村生活,重点培养有意愿在乡村地区发展的学生;其次,加强旅游经营者旅游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接待服务方面的培训,如邀请专家定期为居民进行接待礼仪知识讲解及实训;加强在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也可以组织部分农户到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参观体验,考察学习;不断提高居民的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四)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保持原生性

向村民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加强村民对民族文化、民族资源的认识。引导和鼓励村民穿着民族服饰,说民族语言,跳本民族舞蹈,学习崇尚民族习俗,保持民族风格。民族节庆活动应严格按照传统特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开展,保持原有的庄重感和神秘感,一些重大的节庆活动禁止作为旅游活动开发,防止被庸俗化和商业化。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民族培训班,把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歌舞及传统手工艺品引入教学过程,编写乡土教材, 使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民族美术等能得以传承。一些重点民族村寨应该保持原来的建筑风格,不得采用现代房屋的样式,不得修建水泥建筑,其次住宅区可以分为新居民区和老居民区,村民可在新居民区修建自己喜欢的房屋样式,不得破坏原来的建筑格局。(五)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提高环保意识

首先,要大力整治乡村的生活垃圾。在乡村中,大力推进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做到“镇运、村收、户集”,同时还要合理地安排垃圾收集点,保证每家每户都有垃圾桶,每个村子都有垃圾收集池,每个镇都有垃圾填埋场,从而确保乡村的整洁干净。其次,处理好乡村污水。清除农村的简易茅厕、露天粪坑、规范和整治生活污水排放,打造卫生厕所,对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系统进行完善,通过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经过实施垃圾收集清运和污水处理等改善村容村貌。另外,旅游经营者还要从自我入手,形成保护环境的理念,对环境保护要加大宣传力度,在进村入口处或村里设置醒目的警示牌,提醒游客保护环境。

五、小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综合环境,这种综合环境要求具有符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环境、具有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具有

开放自由的经济环境、更要有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对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拥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各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条件,而且贵州省在各项对比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贵州省拥有的优势资源为贵州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来源和动力。资源需要转化成为价值和财富,只有经过合理高效利用了的资源才能带来成果。从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转化情况来说,贵州省一大批成功的乡村旅游品牌和精彩项目已经为以后发展贵州乡村旅游提供了完整的体系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及人才储备。这些都为贵州乡村旅游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乡村旅游市场不断扩大,一个方向是横向的扩大;即随着旅游者、参与者的增多,以及由交通发展和信息发展所扩大的市场范围;一个方向是纵向扩大:随着乡村旅游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创新,乡村旅游各项环节所能产生的价值和附加值越来越多;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逐步增加。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和发展方式,乡村旅游业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贵州省也提出了“多彩贵州”、“爽爽贵阳”等政府主导口号。在这些基础上,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必然会越来越开阔和壮大。

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主要是在2001年我国大力发展“三农”的政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国内很多偏远乡村充分结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根据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区委以及村行政的带领下。走出了具有本土化气息的乡村旅游之路。比如弓长岭区瓦子沟村充分利用汤河水库的地理优势,创办了独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个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随着“乡下的亲属”制度的创办和完善,弓长岭开辟了一个城乡交流的通道,大大改变了本地村民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奠定了基石。 如何破解我国“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途中的重要课题,家十一.五规划当中虽然对此辟出了一章进行了阐述,但里面并没有没有涉及到乡村旅游和农村发展的具体说明。弓长岭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经验给了我们启示,通过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偏远地区的经济模式已初显成效。所以,从宏观政策而言,在国家十二.五的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我国乡村地区复兴乡村旅游(包括牧区、渔村、农村、山村)的地位,这一制度给发展乡村旅游做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同时,国家还要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帮助,纵观弓长岭发展模式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做法是较为恰当的,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渠道,政府也给予适当的支持,比如实行小额贷款和直接鼓励农民参股的运作方式。 生态的循环经济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国家和地方的农业、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也应该在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上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目前的“大学生村官”

计划,把相关的技术传播扩散到乡村地区是政府部门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一个方向。 根据中国的行政体制,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应该创设一定的环境,发挥乡村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领头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正由传统走向现代,乡村社会的“权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社会涌现了一大批率先富裕起来的“能人”,也涌现出一批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贤人”旧。中国一些经济发展突出的乡村如华西村,皇城村往往都有一个或一批有远见,有想法,肯牺牲的领导人。发展乡村旅游也少不了这样的乡村精英,一些乡村地区正是在以基层党员为领导的村干部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发展出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之路的(如贵州朗德上寨¨饲)。由此可见,给予乡村精英以成长的良好环境,支持群众的选择也是日本四贺村绿色旅游的重要经验。 最后,无论是对帮助指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各级政府,还是乡村旅游发展区,在发展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乡村旅游发展项目雷同,缺乏特色是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不足。四贺村在绿色旅游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上并没有突出指出,但其通过体现乡土特色。重视亲身体验的开发理念获得了成功对我国很多乡村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坚持生态的基础上,迎合城市人回归的心态,通过诸如“乡下的亲戚”这样的制度营造温馨的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展现传统农村的意境是真正长久不衰的魅力源泉。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浅析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浅析 【摘要】贵州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业发展起步晚,速度缓慢,没有成为经济收入的支撑产业。但三都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水族文化的唯一性和垄断性具有打造世界级精品的潜在优势。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三都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存在问题,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贵州三都旅游业发展浅析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的一半以上集中分布于三都水族自治县。长期以来,三都由于诸多原因,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当今,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在迅猛掘起和快速发展,加之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简称“两高”)正在修建并过境三都,给三都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有力带动三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一、三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水族文化资源的唯一性具有打造世界级精品的潜在优势 三都具有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品位较高,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自然景观方面,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有石破天惊的产蛋崖、闻歌起舞的风流草、左冷右热的冷暖洞、鬼斧神工的仙人桥、黑夜生辉的月亮树、预报天机的晴雨石等景点。 水族被称为“远古走来的贵族”,三都被誉为“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水族有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文字(水书),世界历时最长的年节——端节,“东方情人节”——卯节,水族刺绣的活化石——马尾绣,以及水族歌舞、建筑、习俗、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民风民俗,都风格独特,极具观赏、体验和审美价值。2006年,水族端节、水书、马尾绣一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人文景观方面,有都江古城垣、万人冢、羊福崖墓群、烂土土司遗址、九阡石板寨抗日遗址、潘新简起义遗址、乜富架的抗清斗争遗址等等。 三都独特的水族文化,其唯一性将可以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其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完好,能够开发成为具有多种体验功能的旅游地。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贵阳六中 2012年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科:地理 课题名称:旅游 学籍号: 141011060476 班级:高二(3)班 姓名:覃羽健 指导老师:张莉 贵阳六中教科处制表

摘要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是符合贵州发展现状的支柱型产业,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观念落后,基础条件与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内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十八大会议上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这些趋势都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发展机遇。本文着眼于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提出建议,因地制宜,促进发展 关键词: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前言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十字路口”。贵州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知名旅游景点较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当落后,基础条件和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不过也不乏优秀的发展成绩:2011年,贵州省旅游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所以,要实现贵州省旅游业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进行深度的“开发、开放”,尤其要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加大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联盟力度,引入外来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

贵州乡村旅游论文

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与探讨 ——以黔东南为例 院 (系) 旅 航 学 院___ 专 业 _ 旅游管理(导游方向)___ 年 级 09级导游班______ 学生姓名 ____章 燕 红___________ 学 号 __ 200914020054_ _____ 指导教师 ____左 伟__________ 填表日期 ____年 月_ 日____

目 录 内容摘要......................... ................. . (1) 1.乡村旅游概述.......................... . (2)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3) 1.2乡村旅游的特点.......................... . (5) 1.3发展乡村旅游对黔东南的意义.............. . (5) 2.贵州黔东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5) 2.1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 (6) 2.2 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 (6) 2.3历史文化的厚重型 (7) 2.4独特的天然避暑型气候 (7) 2.5乡村民居形式多样 (7) 3.贵州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8) 3.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8) 3.2宣传力度不够 (8) 3.3缺乏市场规划和产品策划 (8) 3.4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8) 4.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9) 4.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 (9) 4.2划分旅游项目,开发精品旅游产品.. (9) 4.3挖掘文化性......... (10) 4.4整合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11) 4.5开发客源市场及做好宣传 (11) 4.6实施规范管理,加强乡村旅游的制度化建设 (12) 5.结束语 (13) 成果申明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关于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摘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旅游业发展的独特 资源 (一)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神奇秀美 独特的岩溶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自然特征,发育了地表的石沟、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天生桥、岩洞湖、瀑布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静结合的自然奇观,中国最壮观的峰林、最大的瀑布、最长的溶洞、最大的洞厅、最深的竖井造就了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具有“五多”的特点:1、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高大雄伟、森林苍翠的生态名山梵净山、雷公山,磅礴低吟恬静祥和的壮观峰林等。2、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全省有大小瀑布和峡谷景观1000多处,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群等。3、洞穴型多、数量大、洞景美。喀斯特地貌的最完美表现就是溶洞,全省长度大于2000米的洞河就有1000多条,织金洞以其洞体规模宏大、景观壮丽辉煌,被称为“梦幻织金洞”,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美学价值。 4、森林美景多。山多林茂,森林物种丰富,类型多样,既有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又有近热带季雨林景观;既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又有亚高山针叶林景观;既有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又有中亚热带次生林景观;既有繁花似锦的杜鹃林景观,又有竹海森林景观。5、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威宁草海是中国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天然湖泊,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3-6之间,夏季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22-26之间。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二、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日期: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龙婧 贵州省是极具特色的旅游圣地,以其独特的地貌地形和水土风情,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前去。神奇的喀斯特景观和多民族分布于贵州省各个地区添加了旅游的神秘感。如何使贵州的乡村旅游产业系统化以带动当地经济的更快发展,这就需要对部分旅游产业进行创新。本文就创新产业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当代,人们逐渐从对衣食住行上的关注转变到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旅行就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改善人们心情的不二选择。选择旅游地区是人们出行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居民想要更多的通过旅游的方式放松身心,这就给予偏远的乡村以及小镇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商机。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山地和高原居多,山脉连绵,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是绝佳的天然旅游场所,加上当地少数民族众多,有不同的风土文化,令人心驰神往。在国家积极倡导建设新农村的前提下,贵州农村的旅游产业可以进行创新,以此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的更好发展,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在创新产业形式的同时也要规划好当地环境影响,做到生态创新。 一、多样化、系统化发展旅游产业商品 (一)发展特色商品制造 贵州许多乡村寨子为偏僻山村,交通不便利,信息不流通,经济水平和当地社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对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但由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留下的特色手工艺制品或其他特色商品。可以聚集当地居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市场的机遇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会给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2.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中国旅游业、贵州旅游业都将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前进,旅游活动更加大众化、社会化,这为贵州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寻找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日益增长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改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乡村旅游对带动山区、郊区发展,尤其是对 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16年是党和政 府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所有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从而全面同步建成社会 主义小康社会,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迫在眉睫。所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国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西班牙的乡村经济研究学者Gilbert andTung持有这样的观点:乡村旅游在农户提供的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旅游方。而 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官方定义,则指出乡村经济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中心和卖点的旅游形式。英国学者BramwellandLane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则是: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自然 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等多层面的旅游形式。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 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查阅不同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内研究者 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从基本内涵上来看是一致的,尽管其表述上略有不同,李立华和何景明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这样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地点定位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是人文和自然客体要别具乡村性,乡村旅游包含的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和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乡村旅游在我国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则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区先 后建设农家乐、观光园、休闲度假村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基地,旅游景点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在不断的拓宽,分布范围日益扩大,规模也与日俱增,乡村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福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 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总体旅游市场的1/3。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接待景 点200万家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脱贫是有发展乡 村旅游带动的,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 道。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带动,在激励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把乡村文化的 传播、乡村生活风貌的宣传运转起来。极大地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省旅游业发展 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类型相当丰富。可以在体验到大自然所孕育出神奇景色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车轮留下的点点印记,更能领略到中国红色革命的神圣精神。 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1.山形地貌 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闻名于世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自然溶洞群,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织金洞、龙宫和附近的九龙洞。 位于地区的梵净山,则是山体的代表。梵净山位于中国地区的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风景美丽自然,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目的地。 2.碧水激流 省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黄果树瀑布为代表,在俊俏的高山间奔腾着,落差高达74米之多,飞泻直下,落入深谷。此外,山间河流众多,流经之处,出现各具特色的峡谷,如马岭河峡谷、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峡谷和南江大峡谷等。的峡谷有两个其他地区十分罕见的特点,一是在一些大峡谷中,有一种支流中的水以瀑布的形式跌落于干流中的壮丽奇景。如马岭河峡谷和南江峡谷等风景区。二是溶于水中的碳酸钙,在以瀑布形式下落的过程中,水

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使碳酸钙沉积在悬崖陡壁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钙华”(亦称石灰华),成为马岭河和南江等峡谷中的特殊旅游景观。除却峡谷中沿岸秀丽的风景,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这些流经峡谷的河流大多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发展漂流旅游。 3.化石植被 全省最直接、最有吸引力的景观是覆盖丘陵、山脉和河谷的自然植被,深深浅浅的绿色,一派勃勃生机。地形以森林覆盖的锥形小山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配有奇异的尖锥形岩石,俗称为石林,如天星、泥凼以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茂兰:一个原始森林保护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多种珍稀植物和秀丽的自然风光。穿过茂密的森林,来到丛山中的谷底,豁然开朗的是柔和的农田风光,蜿蜒的田埂不仅仅分布在谷底,甚至连缓坡阶梯也被分成层层梯田,随着四季的变化,春天的油菜花的金黄色慢慢转变为夏天禾苗的翠绿色,再迎来秋天丰收的橙黄色,与之前的森林植被形成鲜明对比。 在省的赤水还有仅存于世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外专家称为“中国的侏罗纪公园”。桫椤系当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一种冰川前期植物,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在保护区、科研、观赏上具有重要价值,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桫椤作为历史的见证,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对研究古后地质节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对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对保证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具有极重要的保护及科学研究价值。 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改完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改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乡村旅游对带动山区、郊区发展,特别是对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所有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从而全面同步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迫在眉睫。因此,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国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西班牙的乡村经济研究学者Gilbert and Tung持有这样的观点:乡村旅游在农户提供的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旅游方。而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官方定义,则指出乡村经济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中心和卖点的旅游形式。英国学者Bramwell and Lane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则是: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等多层面的旅游形式。中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查阅不同文

献能够了解到,国内研究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从基本内涵上来看是一致的,尽管其表述上略有不同,李立华和何景明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这样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地点定位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是人文和自然客体要别具乡村性,乡村旅游包含的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和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二)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乡村旅游在中国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则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区先后建设农家乐、观光园、休闲度假村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基地,旅游景点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在不断的拓宽,分布范围日益扩大,规模也与日俱增,乡村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福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总体旅游市场的 1/3。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接待景点200万家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脱贫是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的,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带动,在激励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乡村生活风貌的宣传运转起来。极大地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改进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贵州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贵州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开发初探-旅游管理 贵州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杨丽 本文通过对赤水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目前赤水丹霞关于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分析现有旅游相关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在资源开发的理念、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问题、旅游硬件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引进等对策和建议。 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旅游这一产业的兴起正在逐步加深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呈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旅游类型,但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矛盾作用的情况下,生态旅游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如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的发展。在贵州旅游大发展的今天,赤水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新时期贵州旅游发展的一张王牌,特别是赤水丹霞申遗的成功,给赤水的生态旅游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赤水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在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足,要用科学的合理的开发理念对生态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和打造,构建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品牌,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环境优势,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贵州旅游。 一、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赤水自然资源 赤水市海拔220m—1700m左右,属于中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1279毫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居全省第一,由于赤水市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亚热带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也特别丰富,

植被类型大致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四个纲群,市内具有多姿多采的瀑布类型、千姿百态的竹林景观、丰富繁多的生物种类以及典型的丹霞地貌,这些构成了多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而赤水又被誉为镶嵌在中国西部的“宝石”,素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 (二)赤水人文资源 赤水市在贵州省的西北部,与四川南部的泸州等市接壤,是川黔边贸的重要纽带、也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重镇,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全市仅“省保”文物单位就有十余处,在省内并不多见。赤水还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使赤水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圣地。赤水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第一,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表现在受巴蜀文化和贵州夜郎文化以及荆湘文化影响至深;第二,特色文化内容丰富,包括桫椤、竹子、丹霞、瀑布、盐运等地域文化;第三,红军长征文化成为经典,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震惊中外,威名远扬,除三渡赤水外其余都在赤水境内完成。 (三)赤水旅游市场发展统计 赤水市旅游局最初成立于1988年,1988年到1999年期间赤水旅游产业发展十分缓慢,旅游市场格局单一而薄弱,国内旅游仅有小规模的差旅和公务活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出境旅游。1988年年接待游客不足5000人次,游客来源主要为周边地区的商务、探亲访友游客,不过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客源市场扩大到四川、重庆、长三角、珠三角、西北等地,游客增长近500倍,年均增幅达30%以上。2011年,赤水市游客人数达253.62万人次,同比增长44.4%,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战略定位 1.1 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 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 1.2 后发制人 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

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必重蹈高投入、低产出,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恶性循环,继续处于落后的传统经济境地。因此,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旅游业要以知识化、信息化、数据化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历史定位,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实施以人才为本的旅游科技创新战略,以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的旅游开放带动战略,以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大发展。 后发展地区,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敢为天下先”,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只有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与人才等问题。想当年,深圳特区、海南省成立之时,吸引了多少人才,形成迁移大潮,势如“孔雀东南飞”,不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其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再如浙江省的温州、义乌、永康等地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也就是因为其具有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因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对于后发展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尤其重要。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后发制人,就必须与东部地区广泛合作,借鉴其改革开放的经验,应用其已经取得的成果,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摸石头过河”消耗的成本和时间,实现后来居上。我们承认,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教育。但后发展地区经济条件不优越,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来发展教育,更何况今天的教育投入,不可能马上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产出,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这也正是落后地区为何教育投入严重滞后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来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后发展地区要后发制人,就是一句空话。

2019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实施中央确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加快湖北的改革和发展5月30日至6月7日省政府咨询委员会派出调研组赴贵州省考察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情况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组织了旅游局、扶贫办、民族宗教委员会、党史办等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介绍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旅游业发展 的主要经验及发展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贵州省按照《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通知》中提出的“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培育成支柱产业成为新的 经济增长点”的目标积极推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外汇收入8020.27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480.21万人次同比增长31.88%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8%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同比增长43.54%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年出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贵州省旅游业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贵州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旅游业富民强省、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改革开放等功能和产业联动效应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强化旅游产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素质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使贵州旅游业形成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2000年至年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其中旅游国债资金达3.25亿元投资总额超过了1980年至1999年贵州省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总和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困难的情况下决定从年起每年拨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对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这对进一步完善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公路主干线通往重点旅游区的道路条件显著改善几个旅游支线机场相继通航和开工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由国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编制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获得了贵州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准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支线机场旅游线路规划及长征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已相继完成或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多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首批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建设进展顺利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成效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2007-04-02 企业管理论文 张跃西张跃西(1964~),男,副教授。金华大学经贸学院旅游系,浙江金华321007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战略定位1.1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1.2后发制人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

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

[收稿日期] 2011-05-22;2011-07- 22修回 [基金项目] 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项目“ 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2010-2015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自然遗产地旅游竞争力研究”[黔科合J字LKS(2009)41 ];贵州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08JD018 );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人才基地建设贵州省第二批人才基地建设项目[黔人领发(2009)9] [作者简介] 殷红梅(1966-),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旅游开发研究。E-mail:y inhm_2004@126.com[文章编号]1001-3601(2011)10-0651-0197- 04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 殷红梅,徐燕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 [ 摘 要]为进一步发展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依托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 宜人的气候条件,对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可以发展6种典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8种乡村旅游产业联动建 设模式。以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进程,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关键词]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旅游扶贫;建设模式;贵州[中图分类号]S- 9[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Eliminating Poverty  in Poor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YIN Hong -mei,XU Yan(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To further develop rural economy  in poor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make the poor rich,the construction modes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which was to alleviate the poverty  in the poor areas inGuizhou Province were explored,relying  on 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rich ethnic customs and pleasantclimatic condi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uizhou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ould bedeveloped into six types of typical tourist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modes and eight typ es of rural tourismindustry  linkage construction modes.It was suggested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industrialization in poor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 by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 promoteurban and rural develop ment.Key  words:poor areas;rural tourism industry;tourism to alleviate the poverty;construction mode;Guizhou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农业省,地处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中心。 在贵州省17.6万km 2 国土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92.5%,岩溶出露面积10.9万km 2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其中石漠化面积3.76万km 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21.34%。贵州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大 多数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 社会发展程度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 居地,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量少、质量差,生 态环境破坏严重。贵州省是全国少数“ 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 境和体制背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0个,934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根据贵州省扶贫办资料,截至2010年底,按1 196元的扶贫新标准,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05万人, 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左右,贫困发生率14.9%,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居全国第一。2009年末, 全省常住半年及以上总人口3 7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  135.2万,乡村人口2  662.78万,分别占29.9%和70.1%。城镇化水平低,全省共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 477万人,占总人口的38.9%。2009年末,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有贫困人口283.83万人, 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51.11%, 贫困发生率民族自治地方较全省高2.4百分点。 2011年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 届十次全会精神, 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要求,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 农” 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实施“三化同步”重大部署, 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推进农业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为贯彻2011年两会精神,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实施“环境立省”和“产业扶贫”战略,结合贵州省实际,重点对贵州少数民族聚居连片的贫困地区实施区域性综合扶贫开发和产业化扶贫,重点培育以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和脱贫的主要手  贵州农业科学 2 011,39(10):197~200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