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剖1

穴位解剖1
穴位解剖1

极泉

臂臑

肘髎

曲池

少海

郗门

温溜

居髎

环跳

体表定位:侧卧屈髋,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大鼠针灸穴位

附表1-4大鼠针灸穴位 编号穴名定位局部解剖刺灸法 1水沟(山 根、人中) GV26唇裂鼻尖下1mm正 中处 皮下为提鼻唇肌及口轮匝肌,有三 叉神经得鼻外神经及面神经、颊肌 神经,上唇动、静脉及颌外动、静 脉分布 直刺或向上刺1mm 2百会GV 20顶骨正中皮下有第3、第4颈脊神经分支、 枕小神经及颈外动、静脉分支分布 向前或后斜刺2mm,可灸 3天门(风 府)GV16枕骨顶嵴后枕寰关节 背凹陷处 皮下就是夹肌与头背侧大直肌起 点,有耳后动、静脉及枕小神经分 布 毫针或三棱针向后下方 斜刺1mm 4耳尖耳尖后缘皮下为耳廓软骨、有耳前动、静脉, 耳后动、静脉吻合支及耳后神经分 布 沿耳廓横刺2mm 5大椎G V14第7颈椎与第1胸椎 间,背部正中 刺入棘间肌及棘间韧带,有第8颈 神经及第1胸神经后支分布,由锁 骨下动脉分支、颈横动脉分支供应 血液 直刺5mm,可灸 6肺俞B13第3胸椎下两旁肋间皮下有肋间肌、肋间神经及肋间 动、静脉分布 直刺6mm,可灸7心俞B15第5胸椎下两旁肋间同上直刺6mm,可灸8膈俞B17第7胸椎下两旁肋间同上直刺6mm,可灸 9脊中GV6第11、第12胸椎棘 突间在背最长肌、多裂肌之间,有脊神 经后支及肋间动、静脉背支分布 直刺4mm 10脾俞B2 0第12胸椎下两旁肋 间 皮下有肋间肌、肋间神经及肋间 动、静脉分布 直刺6mm,可灸 11肾俞B23第2腰椎下两旁皮下有多裂肌、腰最长肌与髋腰动直刺6mm

脉得腰支、腰静脉、腰二侧脊神经分布 12后会(百 会、阳会、 十七椎下)第6腰椎横突得前内 侧 皮下有棘间韧带、棘间肌与腰荐神 经背支及腰动、静脉分支 直刺3mm 13环跳G30后肢髋关节后上缘皮下有臀浅肌、股二头肌及臀中 肌、髂外动、静脉分支与臀后神经 及坐骨神经分布 直刺7mm,可灸 14后 海(长 强)GV1 尾根与肛门之间得凹 陷处 皮下有肛外括约肌及髂坐耻尾肌, 有阴部神经及阴部动、静脉分布 直刺6mm 15阳陵泉 G34距后三里上外侧 5mm 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皮下有股 二头肌、膝下外侧动、静脉与腓浅 及腓深神经分布 直刺6mm 16后三里 S36膝关节后外侧,在腓 骨小头下约5mm处 在胫、腓骨间隙中,皮下有腓骨肌、 腓神经及胫前动、静脉分布 直刺7mm,可灸 17照海 K6后肢内踝下1mm皮下有跖方肌与胫后动、静脉及隐 神经分布 直刺1、5mm,可灸 18三阴交 SP6后肢内踝尖直上10m m 皮下有趾深屈肌、胫神经及胫后 动、静脉分布 直刺5mm,可灸 19跟 端(昆仑)B 60后肢外踝与跟腱之间 得凹陷中 在趾浅屈肌与腓长肌外侧头及比 目鱼肌肌腱之间,有隐动脉及大隐 静脉得分支及腓浅神经分布 直刺3mm 20申脉B62后肢外踝正下方凹陷 中皮下有跖方肌,神经与血管得分布 与跟端相同 直刺0、5mm,可灸 21太冲Liv后肢足背第1、第2皮下有趾短伸肌、胫前动、静脉得直刺1mm,可灸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

(1)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3)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

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7)四白穴 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

穴位局部解剖学

《穴位局部解剖学》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 针灸推拿学专业 [实验学时] 36学时 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 《穴位局部解剖学实验》是与《穴位局部解剖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非单独设课的医学专业基础实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体各部位主要形结构及临床应用,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加深理解应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 2、掌握人体各部位局部的重要结构和临床应用。 4、培养学生重视解剖、重视实验学习作风。 5、培养学生热爱医学的信念。 6、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股前部及膝前部 1、目的要求 (1)掌握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和属支。 (2)掌握股前肌群的名称、位置、起止和作用。 (3)掌握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内容无的相互毗邻关系。 (4)掌握股动脉的行程、分支和体表投影。 (5)了解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分群和各群的收集范围。(6)了解股内侧肌群的名称和位置关系。

2、实验内容 一、浅层结构 (1)寻找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并掌握大隐静脉主干汇入深静脉的部位。 (2)寻找闭孔神经皮支、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并观察其分布。(3)清理腹股沟浅淋巴结并观察各结间淋巴管的连接。 二、深层结构 (1)确认并掌握股三角的位置。 (2)寻找股动脉及其分支并掌握其分支的分布。 (3)寻找并观察股静脉及大隐静脉汇入该静脉的位置。 (4)寻找到股神经的主干并观察和掌握股神经的肌支、皮支的分布。 (5)寻找闭孔神经及血管观察其分布范围。 3、实验材料 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课时 3学时 实验二小腿前部、足背部及踝关节外侧部 1、目的要求 (1)掌握小腿前肌群和外侧肌群各肌的位置、排列和作用。 (2)掌握腓深神经的腓浅神经的行程和分支分布范围。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一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一) 正常字体放大字体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BL1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

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 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 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内较为安全;1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如超过1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1.7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图 2.承泣(Cheng qi)ST1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血管分布: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腧穴解剖学填空题知识交流

腧穴解剖学填空题

(三)填空题 1.头部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眶上切迹位于眶上缘的___________交界处,有___________通过。 3.眶下孔位于眶下缘___________处,有___________由此穿出。 4.颏孔有___________通过,为__________的穿剌部位。 5.颧弓由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 6.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____________经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发生骨折,形成____________。 7.在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相交处可触及面动脉搏动, 面动脉供血区出血时, 可压迫此处止血。 8.三叉神经有_________、上颌神经和___________三大分支。 9.腮腺分为浅、深两部,浅部覆盖于________浅面;深部位于________的深面。 10.腮腺管在_________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开口于____________。11.腮腺管的体表投影相当于的________中点至________连线的中1/3段。12.帽状腱膜前连______________,后连________________。 13.缝合头皮时应注意将________缝合,头皮撕脱伤多自_______层分离。14.垂体位于蝶鞍中央的___________内,与第三脑室底的________相连。15.海绵窦是一对重要的___________,位于_________________两侧。16.海绵窦内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通过。 17.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_______段进行,切除腮腺应注意保护_____神经。(三)填空题

史上最全的穴位详细讲解

穴位 穴位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

如何定位平衡针疗法中的穴位

如何定位平衡针疗法中的穴位 1 .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cm(1寸)处。 局部解剖: 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 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 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人体个穴位详解

人体个穴位详解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 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解析: 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孝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

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主治疾病: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谷穴Qiángǔ取穴方法:前谷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14个常见疾病特效穴位大全

14个常见疾病特效穴位大全,超级实用的中医知识,收藏起来吧! 爱说中医的周医师2019-03-08 18:31:01 1.扁桃腺疼痛——合谷穴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指压“合谷”对于缓解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用于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2.消除失眠症——摩擦涌泉 “涌泉穴”在脚心斜走处,用手摩擦脚也可以。但是使用脚心相互摩擦,能同时刺激双脚之“涌泉穴”是比较合理的。如此反复做三十六回,不久心情自然就会稳定下来而能入睡。 3.自汗、盗汗——阴谷、肾俞 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所以,在膝盖关节内侧的“阴谷”与在第2腰椎左右2厘米处的“肾俞”,对多汗症非常有效。 4.低血压——百会穴 在感到头重、头昏脑胀时,稍微强力的指压叫“百会”的穴位。“百会”在头的最上部之中心,将两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为良好。 5.风湿疼痛——内关、外关、百里 上半身疼痛,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外关”位于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内关”位于“外关”的反面。 下半身疼痛,以指压“百里”最有效。指压上述穴位时,必须左右交替,一面吐气一面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每天操作数次。如果患处肿胀、发炎的话,不可压患处,而只在患处附近缓缓的压即可。

6.感冒、发烧——大椎

挺直身体、颈部向前倾,在颈根处有块隆起的骨。在此隆起骨中,最接近颈部上面的骨称为第7颈椎、其下降之骨(第一胸椎)间凹洼的中心,即是称为“大椎”的穴位。强力按压此穴位,能帮助退烧、快速缓解感冒的各种症状。 7.高血压——“高血压点” 在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在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慢慢的吐气,用两手的大拇指强力按压此处6秒钟。在两脚的穴位各做3次。一天请做10次。每月不间断的做此指压法一年,无论多高的血压,亦可有很显著的疗效。 8.更年期——血海 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一面慢慢的吐气,用稍微会感觉到痛的力量以大拇指继续按压6秒钟。反复做10次。每天坚持不断的做,定会减轻更年期令人厌烦的症状。 9.解宿醉——摩擦足背 在足背有“太冲穴”,对于宿醉有极佳效果。“太冲穴”位于脚中指拇趾与脚板中央之处。其方法为站立着,用一只脚踏另一只脚背之中腹,如此交替的做即可。宿醉后的第二天早上会头痛,但不用但心,只需持续做此足背摩擦运动三分钟后,头脑就会非常清醒。 10.喉咙痛——尺泽、上尺泽 喉咙痛可指压“尺泽”和“上尺泽”两处穴道。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就是“尺泽”。“尺泽”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穴位解剖学

穴位解剖学 1 第一章上肢重要穴位解剖 第一节上肢应用解剖 一肩部分腋区、三角肌区、肩胛区。 (一) 腋区 腋区又名腋窝。表面皮肤较薄,内含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内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 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 腋窝的构成 腋窝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 ①顶:由锁骨中1/3 部、第1 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 ②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深)筋膜共同构成。腋筋膜有皮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等穿过, 使其呈筛状,故又名筛状筋膜。 ③四壁 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 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 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

胸筋膜是连于喙突、锁骨下 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 三边孔和四边孔: 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肌的后方和小圆肌的前方之间穿过,形成2 个肌间隙。内侧者称为 三边孔,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 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外侧者称为四边孔,其上、下界与三边孔相同,内 侧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是肱骨外科颈,内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2.腋窝的内容物 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第1 肋外缘至胸小肌上缘, 第二段:被胸小肌覆盖, 第三段:自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腱和背阔肌的下缘。 主要分支: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史上最全的穴位详细讲解

穴位 穴位(acupressure points)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

局部解剖学考点

局部解剖学考点 1、危险三角:在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的区域内,面静脉经眼静脉和颅内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可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在腮腺深面纵行和横行通过的结构有哪些? 穿经腮腺的血管和神经: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动脉、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 3、针刺攒竹、四白、耳门穴经过的解剖层次结构。针刺这些穴位感到痛疼,其传导到脑的途径如何?(1)攒竹的针刺层次、内容和痛觉传导: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 内容:眶上动脉的分支、眼神经的分支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 痛觉传导:眶上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柱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1/3 (2)四白的针刺层次、内容和痛觉传导: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之间→提口角肌→眶下孔 内容:面动脉的分支和面静脉的属支、眶下动脉和眶下静脉、眶下神经和面神经的分支。 痛觉传导:眶下神经→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柱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1/3 (3)耳门的针刺层次、内容和痛觉传导: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腮腺 内容:耳颞神经,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痛觉传导:耳颞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柱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1/3 4、颈动脉三角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颈动脉三角: 境界: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内容:舌下神经及其降支构成的颈袢,颈内静脉及其数值,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以及颈深淋巴结等。 5、针刺扶突穴经过的层次。 扶突: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筋膜浅层→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后缘

肾经27个穴位详解

肾经27个穴位详解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肾经27个穴位详解, 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涌泉穴 拼音:yǒnɡquán 拼音 别名:地冲穴 别名 解析:(1)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解析 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 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 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 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2)地 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 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理同涌 泉名解。(3)肾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 气血运行是体内经水由地部孔隙外出体表, 故为肾经井穴。(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 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 体内外出体表的高温水液,出体表后水液大 量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此气因其湿重不 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层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 较低层次,只表现出木的一发特征,故其属 木。 意义: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 意义

运行 运行:由天部横向传于然谷穴。 气血: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温热水气。 气血 取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 前1/3与后2/3交点上。(在足前部凹陷 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解剖 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 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功能:散热生气。 功能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主治 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 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神经衰弱、精 力减退、倦怠感、妇科病、失眠、多眠症、 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 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位 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 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平衡针灸穴位图带图

一、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 1.升提穴(BP-HNl)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 枕神分支额神经, 向前平刺4厘米, 阳痿早泻遗尿精, 脱肛脱垂胃下垂, 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针灸危险穴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

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 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内较为安全;1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如超过1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局部解剖学考点(各种重点)

局部解剖学考点 1.危险三角:在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的区域内,面静脉经眼静脉和颅内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可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在腮腺深面纵行和横行通过的结构有哪些? 穿经腮腺的血管和神经: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动脉、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 3、针刺攒竹、四白、耳门穴经过的解剖层次结构。针刺这些穴位感到痛疼,其传导到脑的途径如何?(1)攒竹的针刺层次、内容和痛觉传导: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 内容:眶上动脉的分支、眼神经的分支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 痛觉传导:眶上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柱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1/3 (2)四白的针刺层次、内容和痛觉传导: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之间→提口角肌→眶下孔 内容:面动脉的分支和面静脉的属支、眶下动脉和眶下静脉、眶下神经和面神经的分支。 痛觉传导:眶下神经→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柱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1/3 (3)耳门的针刺层次、内容和痛觉传导: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腮腺 内容:耳颞神经,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痛觉传导:耳颞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柱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1/3 4、颈动脉三角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颈动脉三角: 境界: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内容:舌下神经及其降支构成的颈袢,颈内静脉及其数值,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以及颈深淋巴结等。 5、针刺扶突穴经过的层次。 扶突: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筋膜浅层→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后缘

人体穴位详解(高清图片)

手少阳三焦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关键字:手少阳三焦经 简介: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手少阳三焦经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 务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穴),沿着手背(中渚穴、阳池穴),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穴、桡骨穴)之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向上通过肘尖(天井穴),沿上臂外侧(清冷渊穴、消泺穴),向上通过肩部(臑会穴、肩髎穴),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穴;会秉风穴、肩井穴、大椎穴),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穴),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穴、翳风穴、颅息穴),直上出耳上方(角孙穴;会颔厌穴、悬厘穴、上关穴),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穴)。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穴、耳门穴;会听会穴),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穴;会瞳子髎穴)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解剖]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9) 四渎穴SJ9 Sì dú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指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暴聋,齿痛,呼吸气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阳络、消泺、肩髎、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阳络、阳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0) 天井穴SJ10 Tiān jǐng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解剖]在肱骨下端后面鹰嘴窝中,有肱三头肌腱;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 [主治]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耳聋,瘰疬,瘿气,癫痫。 [配伍]配率谷治偏头痛;配天突治瘿气;配臂治瘰疬、瘾疹;配巨阙、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1) 清冷渊穴SJ11 Qīng lěng yuān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在肱三头肌下部;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 [主治]头痛,目黄,肩臂痛不能举。 [配伍]配肩髎、天髎、臑俞、养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2) 消泺穴SJ12 Xiāo lu? [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配伍]配肩髎、肩髃、臑会、清冷渊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3) 臑会穴SJ13 Nào huì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解剖]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 [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目疾,肩胛肿痛。 [配伍]配肩俞、肩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关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4) 肩髎穴SJ14 Jiān liáo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5) 天髎穴SJ15 Tiān liáo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解剖]有斜方肌、冈上肌;有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胸中烦满。 [配伍]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6) 天牖穴SJ16 Tiān yǒu [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有枕动脉的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 [主治]头晕,头痛,面肿,目昏,暴聋,项强。 [配伍]配外关、率谷、治偏头痛、耳鸣、耳聋、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7) 翳风穴SJ17 Yī fēng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