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玩偶之家_与_京华烟云_的比照_以女权主义视觉看木兰

_玩偶之家_与_京华烟云_的比照_以女权主义视觉看木兰
_玩偶之家_与_京华烟云_的比照_以女权主义视觉看木兰

《玩偶之家》与《京华烟云》的比照

———以女权主义视觉看木兰

王 丹3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012)

〔摘 要〕 挪威剧作家、诗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虽属描写东西方文化体系中不同类型,但两者不仅有互文性,而且极具可比性。文章通过对两者主题、人物形象的分析,找出中西文化交汇结合点、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碰撞。同时有助于了解上世纪初的那次妇女解放运动,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玩偶之家》;《京华烟云》;女权主义;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07)05-0086-004

一、《玩偶之家》与《京华烟云》主题之比照

20世纪的文化史上,易卜生和林语堂无疑是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两位大师,《玩偶之家》和《京华烟云》分别代表了他们各自领域的极致成就。被誉为“世界戏剧之父”的易卜生对中国文化现代性和现代文学及戏剧走向成熟起了重要的作用。林语堂用现代英语创作的长篇代表作“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更是因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良好的文化修养,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①,《时代》周刊称此作品“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②。

挪威剧作家、诗人易卜生(1828-1906)对世界各国近代戏剧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07年鲁迅在《河南》月刊上连续发表评价易卜生的文章后,报刊上陆续出现了易卜生作品的译述和评著。同年,翻译并上演了《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由于人权问题在青年身上首先体现为婚姻问题,所以青年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挑战旧礼教、旧传统,通过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来获得个性解放。《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她的精神鼓舞了中国现代青年男女,她的名字成为最响亮的号召,娜拉是“革命的天使”、“社会的警钟”,娜拉成为人们追逐的社会时尚。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近80万字的巨著,以现代英语为载体,以恢宏的气势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历史风俗长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以姚木兰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浸透中国传统巾帼的神情风韵。这部小说以1900年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为背景,叙述了北京姚、曾、牛三大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它既是一部历史小说,又是社会风俗小说,小说中近百位人物性格各异,反映当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等;介绍了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古玩字画、赋诗作对、测字相面、求道成仙等中华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描写”③,是现代中国的“红楼梦”。这也正是《京华烟云》吸引西方社会的魅力所在。但由于作者中西融合的哲学观,有的人认为作品中理想女性只是“新知识+旧道德”式的贤妻良母,缺乏女性的自主意识④。这些评述都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二、《玩偶之家》与《京华烟云》描写的女性代表之比照

《玩偶之家》的娜拉与《京华烟云》的姚木兰相比,有着显著的异同点:

1.同一时代两位知识女性,同为自己的爱情婚姻幸福奋斗,但归宿却不同。

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挪威,妇女的地位看似得到了提高,但实际上她们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她们仍然没有独立的人格。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娜拉是一个本性善良却又十分倔强的资产阶级妇女,海尔曼的丑恶灵魂暴露后,娜拉明白了用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的幸福和爱是经不起考验的,她不甘心只是做一个讨人欢喜的家庭玩偶,她渴望做一个真正的人,希望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她超越了同时代的妇女,敢于大胆蔑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而离家出走,她是一个英雄人物。

姚木兰是受“五四”新思想影响却又反抗不彻底

3收稿日期:2007-05-11

作者简介:王 丹(1968- ),女,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旧中国,封建婚姻家长包办制度还桎梏着中国家庭,阻碍着妇女的个性发展和婚姻自主。虽然也有像木兰、莫愁这样的知识分子,敢于不缠小足敢于剪辫子努力争取自由和婚姻自主,有的也敢像娜拉一样离家出走,可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加上知识分子自身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使她们无法解决现实的困难。当她们爱情愿望得到满足以后,旧式妇女的“贤妻良母”的色彩就会在她们身上反映出来,她们心甘情愿当贤妻,极其恭顺地伺候丈夫,不再想到要为自己的独立而继续奋斗。所以,木兰不是一个彻底的觉醒者,一方面社会环境不具备,另一方面家庭教养也使她不具备与男权社会传统规范相抗争的心理素质。因此,按照旧秩序,顺着旧轨道生活,也许是她最好的出路。

2.娜拉与木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都远远超过其丈夫,木兰是当时中国优秀的新女性

娜拉为救丈夫去借钱,并通过做誊写和节俭开支还债,她隐瞒实情维护丈夫的自尊。面对威胁,她既渴望又害怕丈夫在了解原委后,会替她承担法律后果,娜拉竭尽全力拖延危机时刻的到来。她准备向朗克大夫借钱以还清债款,因对方死前向她吐露爱情而作罢,于是她打算自杀以避免丈夫为她牺牲。

海尔曼自誉为家庭的支柱和妻子的保护人,但得知妻子曾借钱救他命时,自尊心便受到伤害,克罗格思德的威胁使他露出自私胆怯的本质。他看重社会舆论,无视妻子的境遇,他没像娜拉期待的那样把一切责任揽过来,而是说即使娜拉自杀,人们也会认为他参与了她的罪行。他宣称,没有一个男人会为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荣誉,但娜拉说,成千上万的女人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木兰的婚恋是特定时代传统观念的产物,是理性的选择。初看起来,木兰的婚姻似乎是命定的,在她年幼失散时就被曾家所救。曾家是个有钱有势的富贵之家,荪亚仪表好、脾气好,谁都认为这是一门好亲事。可就在正式提亲前不久,木兰与才华横溢的贫家青年孔立夫相遇,木兰立刻爱上了他。她为此心旌摇荡,乱了方寸。她沉浸在自己心中那个幸福天地里,甚至忘记了她和曾家曾有的旧关系。

那个时代,西方婚姻自由的观念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婚姻仍受传统包办的羁绊。“那个时代受过传统的良好教养的小姐,决不承认自己对男人有情爱之私,也不允许别人这样说自己,因为说爱男人就算是人品上的污点。”⑤思想先进如姚思安都还是认为自由结婚只是乌托邦的想法,仍然主张父母安排儿女的婚事,而且认为一个淑女假如去追求一个男人那是下贱和有失身份的。因此,即使木兰对立夫的爱已令她几乎无法自持,但是,她只能认命,当曾家来提亲时,她仍然对母亲微笑表示同意。

定亲后,这种不可言表而且没有希望的爱强烈地折磨着木兰。小说议论道:“倘若当年有由男女自行选择的婚姻制度,木兰大概会嫁给立夫,莫愁嫁给荪亚。木兰会公开告诉人说她正在和某青年男子热恋。那就是她的感受,是神秘微妙,不可以言喻,是心猿意马,自己无法控制,这种情况和其他人间万事比较起来,则凌驾一切而上之。倘若木兰的热恋发生于今日,她会和曾家解除婚约,还我自由的。但当时古老的婚姻制度还依然屹立不摇,她的一片芳心,虽然私属于立夫,自己还不敢把这种违背名教的感觉坦然承认......”⑥然而,就在这种思念和忧伤的情绪中,木兰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出嫁到了曾家。但是,“在这种爱里,没有梦绕魂牵,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然的情况。只要双方正常健康,其余就是顺乎自然而已矣。”⑦

但是,木兰比她丈夫守道德,她和孔立夫之间的感情从来都只在知书达礼范畴之内。孔立夫因为撰文惹祸进了监狱,在那乱世随时都有被胡乱枪毙的危险。木兰鼓足勇气冒着比死还可怕的危险,只身到司令部去找司令官,以超常的智慧救出了孔立夫。他们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严守礼义,对于木兰来说,孔立夫是她的妹夫,对于孔立夫来说,木兰是他妻子的姐姐。

木兰在婚恋上表现克制、忍让,忍受着想爱不能爱的痛苦折磨。婚后,又极力保持家庭生活的平静,冷静解决丈夫不忠的问题,表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这是由特定的时代与她的家庭背景所决定的。苛求木兰要有反抗精神叛逆性格那是不切实际的。

3.中国妇女的人生价值观、贞节观与西方迥然不同,源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甚大

《京华烟云》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女性小说,它描写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妇女,有的才华横溢如木兰姊妹,有的对爱情追求凄婉动人如红玉,有的贪婪卑鄙如莺莺,有的勇敢坚强如黛云,总之,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姚木兰,这个“道家的女儿”,是作者林语堂最为心仪的女人形象。她不仅美丽,心底善良,而且聪慧过人。她既精通金石、甲骨文,对中国诗词绘画有极高的天赋,又手工女红、烹饪厨艺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在国家遭遇外来侵略、个人生活遭受挫折时,她从富家小姐变成村妇,安心过着幽静的山村生活,到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伟大民族大海中的一滴水。她深明大义,在国家危难之时,鼓励儿女参加抗日,加入全民抗日的滚滚洪流中。林语堂曾经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

兰也。”⑧在姚木兰的身上,作者集中了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

曼娘,小说中的另一位女主角,承载了中国传统妇女的品质。她为了自己心爱的男人,甘愿在他病危的时候为他“冲喜”,男人病死之后,她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一生为他守节,她是千百万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的一个代表。她们善良,勤劳,遵守封建礼教,含辛茹苦,但在遭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时,她们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表示反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们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

在西方社会,人们追求个性的发展,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与中国的传统妇女完全不同。他们会惊叹木兰的美,但不会真正理解像曼娘这样的中国妇女。通过这部小说,作者让西方读者了解到遥远的东方,曾经有这样一批女人如此真真实实地生活着,奋斗着,也抗争着。

三、妇女解放出路探究

早在十八世纪末,就有Fe m inis m Pr ocla mati on《女权宣言》。十九世纪兴起的女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都给予相当的重视,在《神圣家族》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女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联系起来进行阐述。

1.妇女解放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

易卜生没有也不可能做出回答,他只留下了这个“伟大的问号”。中国的“易卜生们”和“娜拉们”也不能明确回答。鲁迅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他说:“不是堕落,就是回来”⑨。对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应该怎样走,鲁迅作出了确切的回答:“与其出走,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一切女子,倘不得和男子有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的好名目就都成了空话。”⑩鲁迅先生不仅给当代中国青年更深层次指出理想与现实生活无法克服的矛盾,而且挖掘出他们之所以脱离社会基础存在理性盲点的原因,指出这不是个人事情而是社会问题,给中国青年运动特别是妇女运动指明了方向。

2.经济权、生存权从来都是在妇女解放斗争中处于第一位的。

只有经济上平等才能保证爱情的平等,妇女的解放必须建立在争取经济独立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改革上。娜拉虽然是英雄,但也是失败者。她的失败并不因为假签名触犯法律,更重要的是她迟迟才意识到:金钱不能保证幸福。她和她丈夫关系的本质就在于此。经济奴役象征其他形式的奴役———主仆关系、男女关系、性客体化。娜拉在经济上受丈夫控制这才是问题的要害。她出走时拒绝丈夫资助标志她的觉醒。她的出走也是对她所处时代怀疑反思后的唯一选择。

而在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社会生产力如此低下,妇女要冲破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形成的根深蒂固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更是不易。在那个时代不论是劳动妇女还是新知识女性,都知道掌握经济权之重要。木兰不是女权主义斗士,不具备什么叛逆性格。虽然她接受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思想、知识教育,但相夫教子经营家庭仍是她理想幸福的追求,她将其视为自己的事业,这是顺理成章的。

信奉道教的父亲教木兰顺其自然天道循环的思想,母亲教她“世俗的智慧”,要求她必须有女人主要的美德,如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以及育婴、烹饪、剪裁缝纫等。木兰因有良好的家教,嫁到曾家虽然是最小的三媳妇,但有当家主事的才干,很快得到婆婆信任,管理二三十名仆人游刃有余,连旗人出身的总管也惧怕三分。当然这种“当家主事”的经济权与男女平等自力更生的经济权不是一个概念。但从另一方面也可说明:为什么木兰有着极好的文学和文化的知识涵养,但她既没有用于创作文学作品,也没有用于学校的教书育人;她熟悉药理药性,但从来没有用来救死扶伤。她在商人家庭长大,精明能干,作者是想展示她的经商天才,但小说第30章“因情应势木兰议从商”并未很深介入商业,木兰只展示了她的妙想,而没大展其商才,这是那个时代所必然的安排。

那个时代极少女子介入社会工作,更多的女子是在读书之后回到家庭,把她的知识和智慧用于家事的安排、家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至多做个幕后诸葛亮,相夫教子,成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把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姚木兰正是这样。小说《京华烟云》是真切地写实的。木兰是她所处时代典型的闺中少女,成年后她就只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普通家庭中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养儿育女,处理家事。这是林语堂建立在健全活泼的生命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哲学观使然。离开中国文化传统,离开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官宦富商的女子对自由婚姻的理解,苛责姚木兰“婚姻就成了她生存的饭票”、“缺乏对事业的追求”、“只能委曲求全、苟且偷生” λ?是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了。

3.妇女解放的出路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矛盾性质决定的。

娜拉生活时代的挪威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期,商品经济蒸蒸日上,高利贷经济日落西山,而且必定要让位于商品经济。任凭娜拉怎样努力,靠借贷不会有出路,失败在所难免。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娜拉也曾考虑到以后生存问题,准备回到她的出生地,因为那里“像她这样的人更容易找到一份活。”

作为新知识女性走出小家庭独自就业谋生,这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也是可能的。

一定的社会条件决定了妇女解放的道路。由于社情、国情的不同,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不进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不解决经济基础问题,只是一味地提倡妇女走出家庭离开锅台是不会有出路的。“中国的娜拉”将何去何从?鲁迅先生不仅有预见性地提出警示,而且创作了小说《伤逝》,出走后子君的遭遇就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像胡适、丁玲、巴金、茅盾、老舍这些作家几十年里塑造了新女性的群像,娜拉对她们是追求自由的标志,是女权主义的旗帜和解放的先驱。

但是,林语堂塑造的姚木兰却走的另一条路。木兰不像娜拉那样放弃家庭寻找自我,但也不缺乏新女性的主体意识,不失东方女性特有的坚毅与勇敢。当日寇大举入侵、民族危难之际,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木兰携全家逃难,并经过一番痛苦的磨练,使自己由知识女性成为村妇再成为农妇,将儿子养育成人,加入抗日队伍。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剧烈变动时新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不是什么“乌托邦”。木兰的道路也是走得通的。

林语堂当时写作《京华烟云》的本意在于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社会,让西方读者同中国人一道过日子,一起欢快,一起愤怒。直至今日,《京华烟云》仍作为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以它的场面宏大、涉及面广、民族性强等特点,征服了世人。该作品的主旋律是积极的,它会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民族性,更加深沉地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注 释〕

①②③⑧林语堂.京华烟云[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年

λω雷琰.透过“简?爱”看“京华烟云”———从女权主义视角批判木兰形象[J].现代文学研究,2006,(4)⑤林语堂.京华烟云.张振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93页

⑥林语堂.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34页

⑦林语堂.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40页

⑨⑩《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λ?林语堂《京华烟云》张振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59页

〔参考文献〕

[1]杨俊蕾《权利、性格到整体的人———20世纪欧美

女权主义文论述要》[J]《外国文学研究》2003,

(1)

[2]包燕《人文自救:执着与困惑———林语堂的哲学

探究与文学世界》[J]《中国近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11)

[3]邵锦娣《“伤逝“与”玩偶之家”:映照中的阐发》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4]张敏《“京华烟云”用现代英语展示中国传统文

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7)

A Com para ti ve Study of M om en t i n Pek i n g and A D oll’s House

———A Cl osed Look atMULAN fr om Fe m inist’s V ie w

W ang Dan

Abstract:Moment in Peking by L in Yutang,and A Doll’s House by Nor way p lay writer I bsen,the t w o great works go beyond the sense of intertextuality,though in different genr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The paper give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the 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t w o st ories,and seeking f or the j oint points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conflicts bet w een traditi onal and modern beliefs.Further more,it bears mor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Women’s L iberati on in last century.

Key words:A Doll’s House;Moment in Peking;fe m inist;Chinese culture

责任编辑[梁小红]

《玩偶之家》剧构分析(精品文档)

《玩偶之家》剧构分析 《玩偶之家》是一部出色的佳构剧,它遵循“三一律”的原则,其出场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空间的高度集中,全局情节也比较简单,始终围绕着“海尔茂和娜拉如何对待八年前的一张借据”一条线索展开。作者还使用了“倒溯法”,使戏剧矛盾集中突出,将复杂的矛盾集中为精炼的情节,一开场剧情便出现了一个矛盾发展的小高潮。 通过柯洛克斯泰之口,我们了解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八年前,娜拉由于帮丈夫治病,在父亲过世后,以假冒签名的借据向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这一关键事件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要人物关系的变化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我们看见了主人公尽似完美的夫妻关系下隐藏的危机。在这一场里,柯洛克斯泰威胁娜拉,并由此揭示出了另外两组人物的矛盾冲突:海尔茂和柯洛克斯泰之间,海尔茂和娜拉之间。海尔茂准备辞退柯洛克斯泰,而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银行的职位不得不对娜拉进行威胁。海尔茂道貌岸然,对娜拉要求严格,而娜拉却在八年前伪造借据,犯下忌讳,独自还债,唯恐暴露。易卜生安排柯洛克斯泰短暂的出场便迅速的进入了戏剧的主题,使得情节非常简洁、紧凑。 其后,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工作而写信威胁,加速了娜拉的紧迫感,进一步激化矛盾,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性格也越来越清晰。第三幕柯洛克斯泰又把借据寄还给娜拉,在主人公之间关系极度恶化的时候,他的这封来信让海尔茂转危为安,对待娜拉的态度再次骤变,让娜拉同时也让观众洞悉了海尔茂的虚伪,成为推动娜拉决然离开的决定性力量。 本剧利用高度集中的时间、空间,将复杂的矛盾冲突紧密环绕在一起,更加深化了人物性格。全剧大概有七段人物关系:娜拉与海尔茂;娜拉与柯洛克斯泰;娜拉与林丹太太;娜拉与阮克大夫;海尔茂与柯洛克斯泰;海尔茂与阮克大夫;柯洛克斯泰与林丹太太。相互交织的人物关系对使得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紧凑凝练,娜拉和海尔茂的关系为主线,穿插其他的人物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比如海尔茂与柯洛克斯泰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通过正面冲突展现的,他们两人并没有正面交锋,它只是造成柯洛克斯泰和娜拉冲突关系的原因之一,表面上看是娜拉和柯洛克斯泰的矛盾实际上是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冲突。而洛克斯泰和林丹太太的爱情关系使得剧情集中又简练,柯洛克斯泰与林丹太太的矛盾解开了,在其影响下,柯洛克斯泰把借据退回去,这一行动又直接导致了主人公关系的新的发展,并解除了海尔茂与柯洛克斯泰、娜拉与柯洛克斯泰间的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最终只剩下了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对立,将戏剧冲突剔除了“谎言”的外壳,引向人性对立的实质。这一系列的转变都环环相扣入情入理。通过这样人物关系的设置,结构更加集中,情节也更加有理有据,体现了剧作家高超的编剧技巧。

欢乐颂关关和谢童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欢乐颂2》正在热播中。在最新的剧情中,关雎尔的真命天子谢童出现了,关于欢乐颂演员表谢童是谁扮演的呢? 邓论是电视剧《欢乐颂2》中新设角色,也是官宣的关雎尔正牌男友。早在预告花絮曝光时,就有不少观众认为虽然摇滚青年与乖乖女很难看出交集,但谢童与关雎尔外形十分相配,站在一起更是cp感爆棚,期待他们的恋爱发展。邓伦受访时也透露“从音乐共鸣产生好感,到两人隐藏性格的相互展露,谢童与关关的恋爱顺其自然又清新美好。” 在《欢乐颂2》最近的剧情中,由邓论饰演的谢童终于上线了。很多看过《欢乐颂》原著小说的观众可能会问“原著里关关男朋友不是叫谢滨吗?谢童是哪个?”本篇就给大家带来谢童身世揭秘,顺便看看谢童结局和关关在一起了吗! 《欢乐颂》原著小说中,关关经由邱莹莹认识了小警察谢滨,在电视剧中谢童的背景应该沿用了谢滨的。只不过因为怕和姚滨搞混,所以改成了谢童,人设也变成了歌手。 而说到谢童这个人物,故事可就多了。《欢乐颂2》中,谢童是关雎尔男朋友,是一位20刚出头的音乐人,曾为了兄弟出头被关进少管所,后来组建自己的乐队。 在《欢乐颂》预告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关关“黑化”的原因大部分是为了他。而谢童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前女友曾为他自杀,身世成谜之类的。 《欢乐颂》小说中,谢滨妈妈本来已婚并且有了谢滨,后来到人家做保姆,以小三的身份上位成了新的女主人。谢滨妈妈刚离开时,谢滨在农村跟着爸爸过,但因妈妈的丑事受人耻笑;后来谢滨被妈妈接到城里,结果还是因为上一代的丑事备受欺负。 谢童因为自己的身世的原因,所以感觉低人一等,饱受内心的煎熬,但是谢童的继父对他还是不错的,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谢童的爷爷奶奶因为钱的原因让生活在此陷入困境,谢童因为家里的情况受人冷眼,所以谢童是一个表面阳光,内心阴暗的一个人,谢童的出现也让22层楼的姐妹们平静的生活被搅的天翻地覆,谢童和关雎尔的结局将会是个开放式的,所以还要看剧情的发展。 欢乐颂2谢童是谁演的 据悉谢童扮演者邓伦,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男演员。 邓伦,1992年10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男演员。 2012年,因参演琼瑶剧《花非花雾非雾》而获得关注。2014年3月,再次与李晟合作,参演民国剧《新京华烟云》;同年,主演都市情感剧《爱情上上签》。2015年,主演都市家庭剧《待嫁老爸》;同年,参演古装神话剧《封神》。2016年3月,参演的都市青春剧《十五年等待候鸟》播出;5月,主演青春励志剧《毕业季》;9月,参演都市职场剧《欢乐颂2》,同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容易读懂,但从他的自述,我能了解他的生活,他想法。他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愚昧的人们,他渴望获取知识,他的乐观幽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生于国势岌岌可危的光绪二十一年,在这乱世中他能潜心学习,能有正确的判断,接受先进的思想,这并不容易,我想他的父亲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是很大的。他的父亲是位基督教的牧师,这使得林语堂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听西方的故事,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我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向不知后羿射日什落其九,而其妻嫦娥奔月遂为月神……”他小时候接受的西方思想很可能多于东方的。 另外他的父亲还能接触到外国来的传教士,所以见识很广,很有远见。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愚昧无知的,而他的父亲却已经想好要送他的到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又梦想他的孩子到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林语堂也很希望到国外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在中学以及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期都总是考第二名,在考试前一天他总是开心得

玩,而不是死命地复习,他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考第一,只因为他不喜欢死读书,不希望自己死读书。他认为考第一的应该是书呆子,而他不是。他不喜欢争第一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不张扬,不喜欢与人相争,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如庄子般空灵,乐观豁达的。他不喜欢死读书,他喜欢读他爱的书,而不是别人逼他读的书。他认为自己充满了童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钻进书里,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他到了哈佛大学,才得在那图书馆的书林里用功。 在国外那几年林语堂感受到外国人的幽默,而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回国后创办了《论语》这个中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他试着把乐观幽默种入中国人的心中,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被誉为“幽默大师”。读着他所写下的那些文字我感觉到快乐何很简单,只要换种想法那些痛苦也能化做嘴角微微的上扬。 在那样的年代他经历苦难,但不改童心,他总是如孩童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学习;他快乐幽默,并传播着他的快乐,永不疲倦,这便是我从书中看到的林语堂。

《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

《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 一、文献搜索的路径与数量统计 (一)、搜索的路径 在收集这篇论文的相关文献资料时,我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图书馆、电子资源。到图书馆去查询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纸质资料;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读秀学术搜索、超星电子图书、CNKI中国知网、Google、百度等相关搜索工具进行查阅,从而达到了解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爱国主义、情结等相关内容的目的。 (二)、数量统计: 通过相关的文献搜索,现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如下统计: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6338424.html,KI中国知网: (1)、中国知网关于“京华烟云”的“主题”搜索(模糊)部分涉及到林语堂,从1994年—2011年,共计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题目”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26篇,其中核心14篇;“关键词”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82篇,其中核心期刊27篇。 (2)、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情结”的“主题”搜索(精确),1994年—2011年,共计35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在题目中涉及“爱国主义情结”的,共计12篇,其中核心3篇。 (3)、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京华烟云、林语堂”的“主题、篇名、关键词”等相关搜索,相关论文则比较少。主要有:《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道精神与爱国情感》(阎开振)、《林语堂小说三部曲的文化意蕴》。 2.图书馆 关于“林语堂”的书籍37种,包括其散文、小说、字帖、传记(评传)、相关作品欣赏等,关于“京华烟云”的书籍8种,我认为对论文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如下:《林语堂论》(万平进)、《林语堂在大陆》(施建伟)、《林语堂名作欣赏》、《林语堂传》(林太乙)、《林语堂评传》(万平进)。 3.因特网 通过百度、谷歌的相关收索,了解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 二、文献的现状说明 通过CNKI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论文为主)搜索,对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层面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现对其作如下的文献说明: (一)、林语堂及《京华烟云》简介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首位以英文写作而名扬海外,宛如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被誉为为中国的非官方大

京华烟云读后感(写得太好了)讲解学习

京华烟云读后感(写得 太好了)

那早已逝去的点点 ——读《京华烟云》有感 我是一个爱读武侠,奇幻等休闲型文学作品的普通青年,对像林语堂这样的国学大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他名下的作品,自然也是知之甚少!! 不过,随着电视剧版《京华烟云》的热播,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几分期待,无论是文雅的赵雅芝,还是清新的赵薇,都能让我对这样一部反映特殊时代背景,描绘几个年轻人波澜人生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电视剧的成功并不能百分百代表小说本身的价值,就像一处庄园的宏伟大门,是万万不能代表庄园里面,那奇妙璀璨的风景的!!好,既然这样,希望大家能够跟随我的语言,感应我的感受,来窥探一下,“这处庄园”,不一样的神采吧!! 人世沧桑铸就奇女子 《京华烟云》是部充满女性光辉的作品,最直观的便是主角,木兰,木兰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他的性格,他的思想,都在不停地辐射着她身边的所有人! 除了木兰之外,曼娘和莫愁也是毫无疑问地充满魅力,因为,她们的贤惠,他们的知性,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曼娘之“囚” 整部书,曼娘是我最喜欢,最牵肠挂肚的人物,不止因为她的柔顺,更因为,她是那样一位符合传统中国男人择偶标准的完美情人!

从我第一次从曾家三个少爷的口中得知曼娘的存在,我就明显感受到,这是一个和木兰相对应的人物,而且更可能是一辈子相对应,果然,我的感觉是对的! 很多人会问,曼娘爱平亚吗? 其实,我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年轻人,觉得两人的相爱是毫无疑问的!!他俩是娃娃亲,所以,他俩的命运从出生就是定好的!曼娘信命,所以她坚定不移地相信,只要自己做好就行,命运会替他安排;曼娘懂礼,所以她不会去想除了平亚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再加上平亚也是个老实人,于是,曼娘成了平亚一生的羁绊! 这就造就了一个传统命题,曼娘是典型的被动恋爱者,这和木兰,作为被动婚姻者的代表也是不谋而合!! 平亚和曼娘在很多时候,确实是相处得很愉快,很多细节也表明,他们确实已经像情侣一样地眉目传情!就像曼娘的父亲刚死不久的时候,他们两个的那种情侣之间才会有的小默契,引得广大读者牵肠挂肚!! 所以,被动恋爱也不是总是不好的,主要看恋人双方是否“来电”,是否懂得知足! 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绝大部分人也都是在重复着这样的被动爱情,没有关系,爱情是没有主被动的,时代能够带给人们的,我们应该照单全收!! 木兰在第一次见到曼娘的时候,充满羡慕之情,曼娘那种卓尔不群的古典美是万中无一的,而当时的木兰是个得益于自己开化的父亲,能够对古典艺术和新生事物兼收并蓄的好女子,于是,二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辈子的知心人!!

《雷雨》与《茶馆》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两篇讲读课文就是《雷雨》与《茶馆》。这两个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分析有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我们今天我们就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包含戏剧动作、反动作和矛盾解决的一种完整的运动形式。《雷雨》与《茶馆》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 在《雷雨》中,戏剧冲突是尖锐而集中的。说尖锐,是因为其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特性,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萍与繁漪的冲突,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冲突都是不可调和的。虽然这些人物的关系复杂,各种冲突也很能多,但戏剧冲突总是集中在这几个人身上。这些冲突表现为故事情节围绕几个中心人物而展开,阶级立场的矛盾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 《茶馆》就不一样,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剧本描写三个时期,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作者直指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这一特殊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就是情节的发展。也没有中心人物,王利发也只不过是与茶客交往,并没有象周朴园鲁侍萍那样起到中心人物的作用。 另外,冲突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不同。《雷雨》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统治势力,但以鲁大海为代表的正义能勇于抗争,侍萍也有清醒的认识,连繁漪也不放过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机会。所以两股力量发生强有力的对撞,造成巨大的冲击,加速了腐朽势力的灭亡。而《茶馆》中照样是统治阶级主宰社会,但其中的正面人物找不到抗争的对象,在社会这一强大的势力面前,人们无力反抗。 二、中戏剧人物 两个剧本都创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个性往往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但两位作者在表现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两个剧本都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雷雨》中的周萍与繁漪,四凤与周萍的乱伦。《茶馆》中的老陈和老林要共买一个老婆,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2

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

京华烟云有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的背叛,但她坚持下来了,凭她的智慧和毅力,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木兰曾在给曹丽华的信中这样说:姚家虽富,素抱新奇不羁之思。常欲摆脱朱门之生活,度渔樵之岁月,荆钗布裙,相夫教子。 这样的大家闺秀,能有如此朴素平凡的生活向往,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哈姆雷特》与《雷雨》的对比读后感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揭 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他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深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将反封建与 个性解放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将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并且以莎士比 亚式的诗化语言,抒发着人文主义的理想. 在《哈姆雷特》里,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青年,他诚实、坦率、追求高尚的道德与美好的情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残酷的现实将他的理想王国击个粉碎,使他从平静、和谐的美好世界中惊醒,他不得不面对丑陋的现实.当他因为父亲的死亡回到丹麦王宫时,发现宫廷已变成了“监狱”,整个丹麦王国都变成了 监狱.在这座监狱里,是非颠倒、善恶不分,谋杀者高居王位之上,阴谋家、野心家飞黄腾达,纯洁的友谊受到嘲讽,神圣的爱情遭到背叛.按别林斯基的说法,哈姆雷特看到了“关于生活的理想和生活本身完全不是一回事……信心曾经是哈姆雷特的生命,而现在这个信心却被毁弃,或者至少在他身上大大地动摇起来——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人并不是如他所向往的那样,而所看到的只是它们实际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哈姆雷特的悲剧和 痛苦,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是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和痛苦,是人文主义的理想与“颠倒混乱的时代”之间的冲突. 曹禺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话剧艺术的天幕上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目的明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在创作生涯中,曹禺不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吸取了西方戏剧的精髓.早在读中学时,他便开始接触西方戏剧,到了清华求学期间,他更是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戏剧的发展史,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的易卜生、奥尼尔,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11级师范一班尹宝玉 2011071026 《玩偶之家》中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的描写场面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堡,精致优雅的别墅,而是平凡普通的家庭,全剧是在海尔茂和娜拉的家里展开的,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小康家庭的日常生活图景,这样的图景很容易使读者拉近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娜拉她善良单纯,有热心肠,优雅可人,并且孝顺,更可贵的是她对海尔茂坚贞不渝的爱情。首先,开场中娜拉对脚夫的赏赐,体现出她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帮助,从侧面反映出了她的善良、质朴与纯真。她的好友林丹太太向她求助,请求她劝说她的丈夫为自己在银行中寻求职位时,娜拉也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以实际行动帮助了林丹太太,这些都能够看出她的热心肠。其次,在娜拉父亲重病期间,娜拉她遇到了困难麻烦,宁愿冒着名誉被毁的危险,自己假冒父亲签字,也没有把借据邮寄给她的父亲,她不想让她的父亲担心她,“难道法律不许女儿想法子让病得快死的父亲少受些烦恼吗?”这是娜拉说的话,足见她的孝顺。 但是这个优雅的可人,在家庭中却没有什么地位,她就连吃杏仁饼干都要藏着掖着,怕她丈夫海尔茂发现,这就暗示了她在家中的卑微地位。从她的丈夫称呼她为“小鸟儿”、“小松鼠”、“乱花钱的孩子”和“不懂事的孩子”这些称呼中,就能够看出来,在海尔茂的眼中,自己的妻子就是一个大孩子,单纯可爱,不谙世事,这个“大孩子”的一切行动都要受他支配,听他指挥,他曾说“你的事情都由我做主,都由我指点”。如果不是柯洛克斯泰以她伪造签名来要挟她的话,这长达八年之久的婚姻或许不会这么快分崩离析,娜拉她的确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孩子”,在面对债主的威逼利诱,她不知道如何应对,总说“没有的事,不会有的事”,来自欺欺人,最后她甚至想独自承担这一切的后果,以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残酷。其实,在娜拉身处险境的时候,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仍然祈祷着海尔茂能够坚定的同她站在一起,希望奇迹的出现,希望海尔茂是一个勇于为自己妻子承担责任的男子,但是海尔茂的表现,让娜拉彻底的明白了,她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了解过她,她受尽了委屈,她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拯救她病危的丈夫,为了不让她的丈夫为此感到不安和耻辱,她独自一个人保守着这个秘密,后来为了还债,她做点轻巧的活计,像编织、绣花一类事情,她甚至还从事抄写工作,省吃俭用为还贷款,当她的丈夫知道真相后,却辱骂她,如同娜拉做了多么让他无法忍受的事情一般。在这骂声之中,娜拉明白了她说“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 自此,娜拉拥有了女性的觉醒意识,她想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她自己正确,并且娜拉还有反宗教意识,她说“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因此,娜拉勇敢地离家出走,找寻答案。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1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1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一):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所以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梦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

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我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我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欢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欢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学校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我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我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终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梦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我的不一样,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

读林语堂《京华烟云》有感-读后感3000字

读林语堂《京华烟云》有感-读后感3000 字 《京华烟云》是20世纪30年代末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从清朝末年社会的大动荡开篇,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后到抗战初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变化。但这一点仅仅是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而存在。林语堂先生在小说的著者序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他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那么在那样的尘世生活里,当代中国男女到底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呢?又是如何成为神州的自由民呢? 林语堂先生从儒家和道家学说的结合中去寻找答案,他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掺和在一块,得到了一种儒道掺和的理想人生观,并通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姚思安,将这一理想人生观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因为他自己具有充分的节制力,不受环境的支配。”也就是说,这种“城中隐士”是“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姚家的主人,姚思安,正是这样的一位“城中隐士”。小说的开篇,就展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遭劫,皇室逃离,生灵涂炭,城内百姓纷纷外逃。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动乱频繁、兵荒马乱、灾难降临的环境中,姚思安仍能泰然自若、步伐坚定,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在全家逃难而离开北京城之际,仍能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地安排一切。 这位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中,遇事冷静,处事不惊,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高士。他从不心浮,因为他认为“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总是持着“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的处世态度。他不会为小事所动心,而是要享受心灵的宁静。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宁静的心灵,使得姚思安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轻、很淡,尤其是在对待财物的态度上,更是如此。 姚思安认为财物乃身外之物,“你若把那些东西看作废物,那就是废物”,并且他相信事物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都不可更改其发展的轨迹。在女儿木兰担心那些古玩被掘走时,姚思安有这样一番妙论,他说:“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所以他对难过的木兰说:“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五幕正剧《大雷雨》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而四幕正剧《雷雨》写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成名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这两部剧作的问世,均在其诞生国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享誉至今,成为世界剧坛熠熠发光的两颗明珠。这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却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刻画出同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且两部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深入探讨之后,我们却发现它们的相同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之处。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衍生出来一些具体的方法体系,逐步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分支,其中文类学、主题学和比较诗学占着显著的地位。主题学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跨国或者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重 点在于研究对象的手段和形式。主题学研究的是“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是“打破时空的界线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它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等。我国学者将主题学的研究分类划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情境研究。而主题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即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本文运

用了比较文学中比较普遍的平行比较的方法,以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戏剧理论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戏剧艺术以及深层创作心理方面重新解读这两部同名戏剧,发掘戏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主题,以探求它们的相同主题从内容到形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除绪论和结论部分之外,正文部分共包括三章八节,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戏剧主题进行平行比较,其中包括了性格与命运的主题、压迫与反抗的主题、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比较文学理论中主题学的基本概况、研究内容和研究分类,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图以及方法,概括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第一章中我们分析了这两部戏剧中性格与命运的主题,认为决定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环境以及由社会环境决定了的家庭环境。与此同时,男女主人公的个人性格和个性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命运面前,女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爆发是鲜明个性的勇敢无畏,而男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灭亡则是孱弱性格的悲哀无奈。在第二章中我们探讨了压迫与反抗的主题,总结出两部戏剧的主人公们面对残酷压迫的三种反抗形式:女主人公全都以自我毁灭主动抗击,“站着死”的勇敢无畏让她们虽死犹生;男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逃避现实消极对抗,“跪着生”的懦弱卑怯让他们成为活着的死人;而戏剧的“非主角”都选择了“出走”的方式来反抗压迫以追求解放和自由,成为新生力量的优秀代表。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发现两部戏剧中的“情”与“理”都无法两全:婚姻与爱情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交锋以及道德与人性的冲突成为爱情悲剧、婚

《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2019年第20期英语教师 一、林语堂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及新道家代表人物。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儿时多与风月山川朝夕相对,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这对他以后崇尚自由、不喜拘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当地牧师,再加上林语堂中小学在教会学校的受教经历,他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浸染。后来,林语堂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神学,之后又到美国、德国留学。直到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时,他才发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北京作为历朝历代文化的见证者,文化气息浓郁。追求个性与信仰自由的林语堂决心开始重新执毛笔、写汉字、读中文、研究儒释道。幼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后期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他一生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正因这种特殊性与独特性,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林语堂对中、英两种语言驾轻就熟,不仅有出色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而且具备卓越的英文造诣。可以说,他是以西方人的思维,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和看待中国文化的,且其作品大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骨架支撑,也不乏西方新文化思想的血肉填充,由此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二、《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 从1936年到1966年间,林语堂在海外整整待了30年。当时绝大多数西方读者对中国现状、中国的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此时,林语堂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客观看待中国文化,选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创作,以此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西方输出了中国文化,凸显了真正的“中国形象”。《京华烟云》就是其中一部影响深远的代表作。林语堂通过此书缓缓道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 纵观全书,其文化特色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二是西方思想的呈现。《京华烟云》故事发生在中国政治格局动荡、时代潮流起伏、社会风尚的新旧交替时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和科学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一方面,林语堂据实描绘了传统文化伦理规范下的日常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穿插了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归纳。这体现了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自然相吸、相融,同时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也赋予它们新的生机与活力,反映出文化与文化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林语堂是东西方跨文化意义关联的“呈现者”。 三、《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京华烟云》无论是材料选取、人物描写,还是故事情节走向,都以中国文化为依据,涉及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林语堂在用英文描写中国文化时,那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词汇和场景,最初须以中文的形式构思成型,然后再转换成英文。严格来讲,《京华烟云》的源语言是中文。《京华烟云》的创 《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郭静柔杜萌萌 【摘要】从林语堂的个人经历与《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出发,结合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异化概念,分析《京华烟云》中文化相关词的翻译技巧。认为在翻译时采用归化、异化策略,不仅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给西方读者,还能较好地凸显“中国形象”。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跨文化;归化;异化 76

京华烟云 介绍详情

一九三八年,旅居欧洲的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然而后来未能如愿,却因此写出了一曲民族的壮语悲歌——《京华烟云》。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将中特定年代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全景式的介 绍给西方,填补了西方对中文化了解不足的缺陷,对于中西文化流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林至诚一心想要儿子学习英文,接受新式教育,这一出对林氏的影响甚大。一九一七年,林语堂受业于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在英文方面的出才华。随后,先后在美哈佛大学和德耶那大学、莱比锡大学留学,系统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尽管林语堂是 一个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但他同时又对中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有人评价林氏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此语绝非妄言。 其二,以幽默小品文扩展了现代散文写作的体式和内容。林语堂是中 第一位将英文Humour译为幽默并加以提倡的作家,他主张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人间世?发刊词》)的小品文大大开拓了现代散文的写作空间。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不同于讽刺,其特征是“谑而不虐”(林语堂《答 青崖论幽默译名》),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深受英文化影响。其小品文以闲适和灵为核心,建立了一种新的散文笔调,提升了散文的艺术。 其三,以大量英文著作详细介绍中文化于西方,对改变中西方文化流的单向传播起到弥补作用。除《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部曲外,林语堂在旅美期间还用英文写作了大量介绍中传统文化的著作,包括广为人知的《吾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等。促进了中西文化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全民抗战的开端,虽然林语堂萌生了翻译《红楼梦》的想法,然而《红楼梦》毕竟与中特殊况下的现实不符,于是林氏“感此非其时也”,开始构思《京华烟云》的写作。 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战争三十多年间

雷雨备课

雷雨备课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雷雨》在这里诞生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许多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图书馆。其中,我的处女作《雷雨》就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写就的。 我是清华大学1933级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生。三十年代的清华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当时人称清华有三宝: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指的是母校当时物质方面的条件,在清华念书期间,我自然是图书馆的常客。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尤其是爱好戏剧。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剧本习作,上大学时曾多次参加南开、清华两校的话剧演出实践,平时比较注意观察和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为嗣后的创作储备了丰富的题材和资料。《雷雨》中周朴园的原型就是我童年时家中的一位来客。这位客人是一位自诩身上沾有“日耳曼民族优越感”、自命不凡的老留德学生出身的大企业家。大学期间,我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苦心钻研西洋戏剧理论与西方名家的代表作品,远溯古希腊悲剧与16世纪英国戏剧大师莎翁的名著,直迄近代挪威易卜生的作品以及美国现

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都一一进行了精读,并加以细细揣摩与领会,从中吸取营养。 20世纪初,话剧刚刚从西方传入我国,老一代话剧作家如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等前辈,他们都按西方话剧形式撰写和翻译剧本。由田汉先生在上海创建的“南国社”和由南开大学张彭春先生创建的“南开剧团”,在上海、北平等城市演出,促进了新兴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对唤起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觉醒和促进东西方交流起了很大作用。然而,话剧的洋为中用还没有真正开始,地道的中国话剧尚未诞生。我当时虽然仅仅是一个青年学生,但却很想写出一部地道的中国话剧来。《雷雨》的创作计划早在大学期间就在我心中酝酿成熟了。 1933年初夏,当时时局十分混乱,北平岌岌可危,学校当局决定提前放暑假,我暑假便不打算回天津老家,决定留校着手写剧本。 6月初,暑假开始了,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便成了我的创作室。因是暑假,来馆阅读的同学并不多,阅览室内非常寂静,很适合创作。我每天去图书馆,从不缺席,除了白天在阅览室写作外,有时还整夜修改叙文和对话。关键的对话,我就对着一面挂镜,模拟剧中人不同的口吻和腔调,一遍遍地练习,不满意处就一改再改。就这样,我写了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易卜生:《玩偶之家》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易卜生:《玩偶 之家》 内容梗概 娜拉是个性情活泼、思想单纯的年轻女人,结婚八年来衣食无忧,生活在丈夫的宠爱和三个孩子之间,感到十分幸福。这些天她尤其快活,丈夫海尔茂刚刚升任银行经理,他们要过一个开开心心的圣诞节。 但是娜拉也有自己的烦恼。几年前,海尔茂身患重病,必须去南方疗养,可是却没有钱。万般无奈之下,娜拉瞒着丈夫,假冒父亲的签字,通过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款子。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可她还在偷偷地省吃俭用积钱还债。现在海尔茂当上银行经理,娜拉暗暗松了口气,把债还清的日子不远了。 不料这天柯洛克斯泰突然找上门来,以借债一事要挟娜拉。原来他被海尔茂解雇了。他要娜拉向海尔茂求情,否则就将伪造签字的事公布于众。娜拉闻言顿感惊慌失措。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友林丹太太,后者建议她向丈夫坦言相告。娜拉深感为难,她不想让丈夫知道这件不光彩的事,她更害怕丈夫会因此而断送前途和社会地位。海尔茂总是对她说,他爱她,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性命,那么他一定会把整件事的责任都拉到自己身上。娜拉不愿看到这一切发生,她决定牺牲自己保全丈夫的名誉。

柯洛克斯泰没能达到目的,就把娜拉的事写信告诉了海尔茂。海尔茂读信后大发雷霆, 一反平日的温柔体贴,大骂娜拉是个坏东西。他得知娜拉想一死了之,非但不安慰,反说她是骗人,死了也洗不清罪过,还扬言要剥夺她抚养孩子的权利。娜拉惊呆了。 就在此时,海尔茂接到了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信中附有娜拉冒名签字的借款单据,并向娜拉致歉。原来柯洛克斯泰受到林丹太太的感化,改变了主意。危险解除了,海尔茂的前程和名誉保住了,他顿时又变得温存起来,口口声声唤娜拉我的小鸟儿,可是娜拉已经看清了丈夫的真实嘴脸,不再相信那一套虚情假意。她感到好像跟一个陌生人共同生活了八年,彼此都不了解。娜拉看清了自己所谓的幸福家庭的实质,毅然离家出走。在她身后传来响亮的关门声。 研究综述 易卜生是19世纪挪威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在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影响。早在清末民初,他的作品就由著名翻译家林纾介绍入中国,在当时的文化界激起了极大的反响。1907年,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到易卜生,对其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推崇不已,同年又写《文化偏至论》称易卜生之所描写则以更革为生命,多力善斗,即迂万众不摄之强者也,旨在激励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XX 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雨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动的历史风貌。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