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作者:茅隆森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年第02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的应用意识既是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作为社会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增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努力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一、收集生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需学生自己去收集、补充信息的问题,特别是应用题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模拟、简化或典型化,拓展学生思维渠道。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就看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去收集“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数学教学服务。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在哪里见过百分数,对百分数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纯牛奶100%,即全是牛奶,没有杂质。”有的说:“羊毛衫含毛70%,就是说羊毛衫如果是10份其中7份是羊毛。”……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蝴蝶标本,发现其对称美,领会蝴蝶是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对照比较、思索想象学生举出了建筑物、道路、植物的叶片、蜘蛛、苍蝇、人脸等好多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再如:在学习了面积计算后,可以回家测量自己房间的实际面积,也可参与家庭装修中如何计算地砖的数量等。利用收集到的“生活现象”学习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无形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在“归总应用题”的教学后,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设计了练习题:“六一儿童节”四年(2)班表演舞蹈,每人拿2颗星,需要10人,照这样计算,如果20人表演,每人拿多少颗星?又如“课堂上设置购物”生活情景。l.开设购物超市,让每位“顾客”自行购物,并填写购物发票。2.从不同的购物组合中算出自己所购物品的金额,归纳出总额=甲单价×数量+乙单价×数量。3.引导学生通过缺角的购物发票中的某一数量,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以两数之和为基本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4.练习时,从购物情景中拓展到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及日常生活中有关求和、求差问题等。这样设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能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组织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如:学了统计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每月消费情况,再绘制成统计图表,从中了解消费的支配情况,以便做出合理调整;调查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水电费的支出情况,计算一下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省了百分之几还是增加了百分之几。此外,如按比例分配方法计算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计算外出旅游开支等等,而问题解决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在这样一个个实际测算;亲自参与的过程,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测量、计算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增强,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让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凸显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

总之,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学习与应用并进的过程。走向生活是现代数学教学追求的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搭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走进数学,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