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

第一 二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质点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就是质点。 物体看称指点的条件: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不影响对物体的研究。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参考系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个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先选取参考系 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在同一参考系下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一般选取地面或运动的车船作为参考系。 时刻和时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 对“第”“末”“内”“初”等关键字眼的理解。

路程和位移: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与末位置之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典型题目

1,下列物体是否可以看作质点?

飞驰的汽车 旋转的乒乓球 地球绕太阳转动 地球的自转 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是否优美

解析:能 不能 能 不能 不能

2,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诗中描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考系的?

解析:云不动以船作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以地面为参考系。 3,以下各种说法中,哪些指时间,哪些值时刻?

前3秒钟 最后3秒 3秒末 第3秒初 第3秒内 解析:时间 时间 时刻 时刻 时间

4,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周(400跑道)时的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各是多少? 解析:0 400米 第三节 速度

速度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叫做速度。 定义式:v =Δx /Δt 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单位:米每秒(m/s )千米每小时(km/h )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平均速率的定义式:v=

t

s

,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平均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1,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10m/s 和v 2=15m/s ,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设每段位移为x ,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有 v =

2

12121212//2x 2v v v

v v x v x x t t +=+=+=12m/s 2,一质点沿直线ox 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 点的距离x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 3

(m),

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 2

(m/s),求该质点在t=0到t=2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 到t=3s 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析:当t=0时,对应x 0=5m , 当t=2s 时,对应x 2=21m , 当t=3s 时,对应x 3=59m ,

则:t=0到t=2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2

021x x v -==8m/s

t=2s 到t=3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

2

32x x v -=

=38m/s 第五节 加速度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a =Δv /Δt =

t

v v t 0

-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 2

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由定义式分析。

判断物体加速还是减速的依据:a v 同向做加速运动,a v 反向做减速运动

典型题目

1,A 物体速度由36km /h 增加到54km /h 用了10s 时间;B 物体在5s 内速度减小了3m /s ;C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15cm /s2;D 物体每秒钟速度的改变量为2m /s .这四个物体哪个加速最大?哪个加速最小? 解析:

201/5.01010

15s m t v v a t =-=-=

2

2/6.053s m t v a -=-=?=

2

23/15.0/15s m s cm a == 24/2s m a =

物体D 的加速度最大,C 的加速度最小.

2,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v 0=4m/s ,1S 后速度大小为v t =10m/s ,在这

1S 内该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为多少? 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t

v v a t 0

-=

当v 2与v 1同向时,得14101-=a =6m/s 2

当v 2与v 1反向时,得1

4102--=

a =-14m/s 2

第二章

第 二 三 四 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相等,即速度改变的快慢是均匀的,也即加速度a 是不变的,这类运动我们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恒量(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基本规律: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 t =v 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 0t+at 2

/2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 t 2-v 02

=2ax

1,上述各式有V 0,V t ,a ,x ,t 五个量,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即缺少一个量,在应用中可根据已知量和待求量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

2,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 3,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扩展推论(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2/02

t t

v v v v =+=

-

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 2

x aT =?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n = 1:2:3:-----:n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n = 12:22:32:-----:n

2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n = 1:3:5:------:(2n-1)

典型题目 1,汽车以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37.5 m 所需时间为 ( )

A .3 s

B .4 s

C .5 s

D .6 s 解析:

由x =v0t +12at2代入数据得37.5=20t -1

2

×5t2,解此方程得t =3 s 或t =5 s(舍去),故

应选A.

2,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0.5 m/s ,在第9 s 内的位移比第5 s 内的位移多4 m ,则该质点的加速度、9 s 末的速度和质点在9 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 ( )

A .a =1 m/s2,v9=9 m/s ,s9=40.5 m

B .a =1 m/s2,v9=9 m/s ,s9=45 m

C .a =1 m/s2,v9=9.5 m/s ,s9=45 m

D .a =0.8 m/s2,v9=7.7 m/s ,s9=36.9 m 解析:

a =s ′9-s ′54T2=44×12=1m/s2,v 9=v 0+at =(0.5+1×9)m/s =9.5 m/s ,s 9=v 0t +12at

2=(0.5×9+1

2

×1×9)m =45 m ,故正确选项为C.

3,以速度为10 m/s 匀速运动的汽车在第2 s 末关闭发动机,以后为匀减速运动,第3 s

内平均速度是9 m/s ,则汽车加速度是_______ m/s 2

,汽车在10 s 内的位移是_______ m. 解析:

第3 s 初的速度v 0=10 m/s ,第3.5 s 末的瞬时速度v t =9 m/s

所以汽车的加速度:

a =

t

v v t 0-=5.0109- m/s 2=-2 m/s 2

“-”表示a 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速度减到零所经时间:

t 2=a

v 00-=2100-- s=5 s <8 s

则关闭发动机后汽车8 s 内的位移为:

s 2=a

v 2020-=)(221002

-?- m =25 m

前2 s 汽车匀速运动:

s 1=v 0t 1=10×2 m =20 m

汽车10 s 内总位移:

s =s 1+s 2=20 m +25 m =45 m. 说明:(1)求解刹车问题时,一定要判断清楚汽车实际运动时间. (2)本题求s 2时也可用公式s =

2

1at 2

计算.也就是说“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可倒过来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4,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O.1s 释放一颗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后,对在斜面上滑动的小球拍下照片,如图所示,测得S AB =15cm ,S BC =20cm ,试求: (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B 球的速度V B (3)拍摄时S CD

(4)A 球上面滚动的小球还有几颗?

解析:

释放后小球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每相邻两球的时间问隔均为0.1s ,可以认为A 、B 、C 、D 各点是一个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说明:利用推论结合基本公式求解运动学问题非常方便。

图像分析

一、对直线运动的x-t图象的认识

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

(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3)两条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

(4) 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从记时开始过一段时间从参考点出发.图线与纵轴的截

距表示开始计时时物体相对于参考点的位移.

二、对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图线斜率的意义

(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3)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运动位移.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

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4)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0;图线在横轴t上的截距表示物体从记时

开始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运动.

三、根据v-t图象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条倾斜的直线)或匀速直线运动(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

2.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如右图所示表示a、b、c、d四个物体的v-t图线.

a表示物体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b表示物体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

c表示物体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

d表示物体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

3.v-t图象斜率为正(即向上倾斜)不一定做加速运动,斜率为负(即向下倾斜)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4.无论是v-t图象还是x-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

典型题目

1,物体沿x轴运动,观察者在O点,在x轴上有A、B、C三个点,它们到观察者的距离分别为4 m、4 m、8 m,如下图甲所示.请在下图乙中做出观察者看到的下列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1)物体甲从O点开始以1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

(2)物体乙在B点静止;

(3)物体丙从A点开始以1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

(4)物体丁从C点开始以2 m/s的速度沿x轴负方向运动.

解析:

2,物体沿x轴运动,请在右图中做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1)物体甲以2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做匀速运动;

(2)物体乙以2 m/s的速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

(3)物体丙由静止以1 m/s2的加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

(4)物体丁以4 m/s的初速度,1 m/s2的加速度沿x轴正方向做匀减速运动.

解析:

3,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以时间为横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是a-t图象B.乙是x-t图象

C.丙是x-t图象D.丁是v-t图象

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恒定,其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故A、D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为x=v0t+ at2,图象丙是v0=0时的位移—时间图象,故C对B错.4,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则该质点做( )

A.来回往复运动

B.匀变速直线运动

C.朝某一方向的直线运动

D.不能确定

解析:v一直为正值,故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C对,A、D错;由于各段对应的斜率不同,故B错.

5,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

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解析:速度图象在t轴下的均为反方向运动,故2 h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A错.

2 h末从图象围成的面积可知乙车运动位移为30 km,甲车位移为30 km,相向运动,此时两车相距x=(70-30-30)km=10 km,B对.

从图象的斜率看,斜率大加速度大,故乙车加速度在4 h内一直比甲车加速度大,C对.

4 h末,甲车运动位移120 km,乙车运动位移30 m,两车原来相距70 km,故此时两车还相距20 km,D错.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和加速度

打点计时器分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电压分别为10伏以下、220伏,交流电频率为50Hz 时,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是计时仪器。 1、实验目的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2、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木板,纸带,导线。 3、实验步骤:

(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把纸带装好,接好电源。

(2)接通电源,然后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会打出一系列点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3)取下纸带,分析 4、用纸带计算平均速度

v =Δx /Δt 点迹密集 速度小 点迹稀疏 速度大

5、 用纸带测瞬时速度

用打过点的纸带,如图C 点的瞬时速度。V C =X AD /0.04s

6、用图象表示速度

质点运动的速度可以用图象来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速度,用横轴表示时间,将各个时刻的速度在坐标平面上表示出来。这就是速度一时间图象或v-t 图象 7、可以利用公式2

x aT =?检验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若是可求加速度。 典型题目

1,下列关于打点计时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打点计时器使用直流电源

B. 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

C. 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D. 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1s 解析:BC

2,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 ( )

A. 无论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还是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都应该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片压在纸带的上面

B.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

C.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拉动纸带的方向应与限位孔平行

D.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将打点计时器先固定在桌子上 解析:BCD

3,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 )

A. 能准确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B. 只能粗略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C. 能准确地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 可以任意地利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 解析:AC

4, 用接在50Hz 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的运动情况。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打印点取一个记数点,分别标明0、1、2、3……,量得0与1两点间距离x 1=30mm ,2与3两点间的距离x 2=48mm ,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为1v = m /s ,在2与3两点间的平均速度2v = m /s 。据此可判定小车做 。

解析:1v =0.03m/0.1s=0.3m/s 2v =0.048/0.1=0.48m/s 加速运动 第五节 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实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9.8m/s 2

方向竖直向下 运动规律: 位移公式:2

2

1gt h =

, 速度公式:v=gt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 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

:1 )23(:)12--

典型题目

1,一石块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如果它在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1.2 m ,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是( )

A .1.2 m

B .3.6 m

C .6.0 m

D .10.8 m 解析: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静止开始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为1∶3∶5∶7∶……∶(2n -1)由此可知x 1∶x 2∶x 3=1∶3∶5

即x 1∶x 3=1∶5=1.2∶x 3,所以x 3=6.0 m.

2.,建筑工人安装塔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有一名建筑工人由于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5m 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脱落了,使其做自由落体运动,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一楼层面的时

间为0.2s ,试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到该楼层的高度?(g =10m/s 2

,不计楼层面的厚度) 解析:铁杆下落做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经过下面某一楼面时间Δt =0.2s ,这个Δt 也就是杆的上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间t A 与杆的下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间t B 之差,设所求高度为h ,则由自由落体公式可得到:

22

1B gt h =

2

215A gt h =+

t A -t B =Δt

解得h =28.8m

第三章 第一节 力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单位,牛顿 简称牛 N

力是矢量性,有大小、方向。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力是成对出现的,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2)力的示意图:不需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类

(1)性质力:由力的性质命名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 (2)效果力:由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 重力

重力的定义: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

重力的大小:G=mg 。g 为自由落体加速度,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 取9.8m /s 2

,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定义: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影响重心分布的因素: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弹力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产生条件:物体间直接接触;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接触面有挤压。 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具体情况如下:拉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压力和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胡克定律:F=kx,

x 为形变量,即弹簧伸缩后的长度L 与原长Lo 的差:x=|L-L 0|,不能将x 当作弹簧的长度L

ΔF=k Δx ΔF 为弹簧弹力的变化量,Δx 为弹簧形变量的变化量或弹簧长度的 k 为劲度系数,单位;牛每米N/m ,大小由本身的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决定,

摩擦力

摩擦力定义:连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摩擦力有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种 .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弹力;(2)接触面不光滑;(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大小:

只要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间没有产生相对于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这个力保持大小相等。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个限度,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μFn,μ为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Fn 指接触面的弹力。

典型题目

1,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存在 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D.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解析:D

2,一物体按如图三种不同的方法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若地面和物体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素相同,则( ) 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为f 甲 > f 乙 > f 丙

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为f 甲 < f 乙 < f 丙

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为f 乙 > f 甲 > f 丙

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为f 甲 = f 乙 = f 丙.

解析:D

3,一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现用一由零逐渐增大的水平力去拉它,则摩擦力的大小将( )

A.逐渐增大

B.保持不变

C.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增大

D.先逐渐增大,后保持不变 解析:D

第 四 五 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

合力和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 共点力: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如果这些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力的合成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共点力F 1、F 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 1、F 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a 。

三角形定则:求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首

尾相接,从F1的起点指向F2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力F的大

小和方向,如图b。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几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先在此直线上选定正方向,与其同向的力取正值,反之取负值,然后进行代数运算求其合力。这时“+”或“-”只代表方向,不代表大小。

力的分解

力的正交分解: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利用力的正交分解法可以求几个已知共点力的合力,它能使不同方向的矢量运算简化为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

力的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实验: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1.实验目的

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2.验证原理

如果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F。作用于橡皮筋的结点上,与只用一个力F’作用于橡皮筋的结点上,所产生的效果相同(橡皮条在相同方向上伸长相同的长度),那么,F’就是F1和F2的合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两共点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应与F’的图示等大同向。

3.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秤(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

4.实验步骤

①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②把方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固定点A在纸面外)

③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

位置o(如图1~133所示)。(位置0须处于纸面以内)

④用铅笔描下结点0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⑤从力的作用点(位置o)沿着两条绳套的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

这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和F: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F的图

示。

⑥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

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点按同样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⑦比较力F’的图示与合力F的图示,看两者是否等长,同向。

⑧改变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

5.注意事项

①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再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

②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拉伸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秤读数有无变化。

③A点应选在靠近木板上边中点为宜,以使。点能确定在纸的上侧,结点O的定位要力

求准确,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0必须保持不变。

④弹簧秤在使用前应将其水平放置,然后检查、校正零点。将两弹簧秤互相钩着水平拉伸,选择两只读数完全一致的弹簧秤使用。

⑤施加拉力时要沿弹簧秤轴线方向,并且使拉力平行于方木板。 ⑥使用弹簧秤测力时,拉力适当地大一些。

⑦画力的图示时应选择适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

典型题目

1,如图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30o

,物体重100N ,拴住物体的绳子与斜面平行,物体保持静止。求: (1)物体对斜面的压力;(2)绳子拉力的大小;(3)如果剪断绳子,物体

将做什么运动?请用一句话来说明.

解析:

(1)物体对斜面的压力N=G cos30o

=86.6N.

(2)绳子拉力的大小T= G sin30o

=50N.

(3)物体将沿斜面向下作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

2,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物块A 、B ,质量均为1kg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它们之间连接有一劲度系数为100N/m

的轻弹簧。整个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弹簧处于原长。现

有一水平向右的变力F 作用于物块B 上,F 从0开始,缓慢增大到3N 时,轻弹簧的最大伸长量为多少:(g 取10m/s 2

) 解析:

B 物块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N N N f m 21012.0=??==μ.

所以拉力F 在0~2N 的过程中,木块B 不能被拉动,弹簧不能被拉长. 当拉力F=3N 时,迫使弹簧伸长的力为;

N N F 1)23(=-=?.

根据胡克定律知;

cm m m k F x 101.0100

1

===?=

?. ,3,如图所示,人的质量为60kg, 人所站立的木板质量为40kg ,

人用100N 的水平拉力拉绳时,人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而人和木板恰能作匀速直线运动。求:人受到的摩擦力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

擦因数(g =10N/kg ). 解析:

设木板和人的质量分别为m 1, m 2,地面对木板的滑动摩擦力为f 1,木板对人的静摩擦力为f 2 ,地面对木板的支持力为F N ,细线对人和木板的拉力为T.

以人为研究对象,人受到重力m 1g ,木板对人的支持力N ,拉力T 和木板对人的静摩擦力为f 2作用,

由平衡条件知;f 2=T =100N.

300

A B F

以人和木板为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受到的外力有:重力(m 1+m 2)g 、地面支持力F N ,地对摩擦力f 1, 细线拉力两个T.整体在五个外力作用下做匀速运动, 由平衡条件知;

竖直方向:F N = (m 1+m 2)g ; 水平方向:2T = f 1 ; 摩擦定律;f 1 = μF N ;

由以上三式得:2T = μ(m 1+m 2)g , 即2×100 = μ(60+40)×10, 解得μ= 0.2.. 4,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2kg ,两根轻绳AB 和AC 的一端连接于竖直

墙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线成θ=600

的拉力F ,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 的大小范围。

解;作出A 的受力图如图所示,设AB 绳的拉力为F 1,AC 绳的拉里为F 2,

由平衡条件知;

解析:

作出A 的受力图如图所示,设AB 绳的拉力为F 1,AC 绳的拉里为F 2,由平衡条件知; 水平方向有;0cos cos 12=--θθF F F . 竖直方向有;0sin sin 1=-+mg F F θθ. 要使两绳都能绷直,需满足;01≥F ;02≥F . 将F 看作已知,解得03321≥-=

F mg F ;所以N F 3

3

40≤; 而0332≥-

=mg F F ,解得;N F 3

3

20≥. 所以F 的取值范围是:

N F N 3

3

403320≤≤. 第四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要点:

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④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θ θ F

A C B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

1. 定律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2. 公式:F合=ma

理解要点:

①因果性:F合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②方向性:a与F合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

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F合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

○4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宏观, 低速运动的情况。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二力平衡的区别

内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力平衡

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依赖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相互依存,不可

单独存在无依赖关系,撤除一个、另一个可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平衡

叠加性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两力运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形变效果不能抵消

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也可以不是同性质

的力

典型题目

1,正在行驶的汽车,如果作用在汽车上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汽车将()

A、立即停下来

B、先慢下来,然后停止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方向

解析:C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解析:D

3,对于物体的惯性,下列正确说法是()

A.物体在静止时难于推动,说明静止物体的惯性大

B.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易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大时比速度小时惯性大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得也越快,这说明物体在受力大时惯性变小

D.惯性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与物体的静止、速度及受力无关,它是物体自身属性

解析:惯性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与物体的静止、速度及受力无关,它是物体自身属性。D

4,如图所示,位于光滑固定斜面上的小物块P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

的作用。已知物块P沿斜面加速下滑。现保持F的方向不变,使其减小,

则加速度()

A.一定变小 B.一定变大 C.一定不变 D.可能变小,可

能变大,也可能不变

解析:如图所示,对小物块进行受力分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 θ-Fcon θ=ma ,F 减小,则a 增大,所以B 正确。

5,车厢顶部固定一定滑轮,在跨过定滑轮的绳子的两端各系一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且m1>m2 , m2静止在车厢地板上,当车厢向右运动时,系m1的那端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如图,若滑轮、绳子的质量和摩擦忽略不计,求 ⑴车厢的加速度

⑵车厢地板对m2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析:(1)如图5对m1 Tsin θ=m1a1

Tcos θ1= m1g 得a=g tan θ

T=1cos m g

θ

(2)对m2: 竖直方向m2g=N+T

解得N=m2g-T=m2g -1cos m g

θ

水平放向 f=m2a=m2g tg θ

6,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 ) A .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

B .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

C .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

D .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解析: B

7,关于两个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先有作用力后产生反作用力 B .只有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中,作用力与反作用才大小相等 C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 D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解析: D

第 六 七 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超重和失重:

超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失重定义: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构成单位制.:

物理量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米

m 质量 千克(公斤) kg 时间 秒 s 电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受力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物体时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是0。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

典型题目

1,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上,有一质量m =1 kg 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物体受到沿平行于斜面向上的轻细线的拉力F =9.6 N 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经2 s 绳子突然断了,求绳断后多长时间物体速度大小达到22 m/s.(sin37°=0.6,g 取10 m/s 2)

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已知物体受力求物体运动情况的动力学问题,物体运动过程较为复杂,应分阶段进行过程分析,并找出各过程的相关量,从而将各过程有机地串接在一起.

第一阶段:在最初2 s 内,物体在F =9.6 N 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做匀加速运

动,据受力分析图3-2-4可知:

沿斜面方向:F -mg sin θ-F f =ma 1

沿垂直斜面方向:F N =mg cos θ 且F f =μF N

由①②③得:a 1=m

mg mg F θ

μθcos sin --=2 m/s 2

2 s 末绳断时瞬时速度v 1=a 1t 1=4 m/s.

第二阶段:从撤去F 到物体继续沿斜面向上运动到达速度为零的过程,设加速度为a 2,

则a 2=m

mg mg )(θμθcos sin +-=-7.6 m/s 2

设从断绳到物体到达最高点所需时间为t 2 据运动学公式 v 2=v 1+a 2t 2

所以t 2=21

0a v -=0.53 s

第三阶段:物体从最高点沿斜面下滑,在第三阶段物体加速度为a 3,所需时间为t 3.由牛顿

第二定律可知:a 3=g sin θ-μg cos θ=4.4 m/s 2,速度达到v 3=22 m/s ,所需时间t 3=330

a v -=5 s

综上所述:从绳断到速度为22 m/s 所经历的总时间t =t 2+t 3=0.53 s+5 s=5.53 s.

2, 如图 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L =1.6 m 、质量为M =3 kg 的木板.一个质量为m =1 kg 的小物体放在木板的最右端,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今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

(1)施力F 后,要想把木板从物体m 的下方抽出来,求力F 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

(2)如果所施力F =10 N ,为了把木板从m 的下方抽出来,此力的作用时间不得少于多少?(g 取10 m/s 2) 解析:(1)力F 拉木板运动过程:

对木块:μmg =ma a =μg a =1 m/s 2

对木板:F -μmg =Ma 1 a 1=

M

mg

F μ- 只要a 1>a 就能抽出木板,即F >μ(M +m )g 所以F >4 N.

(2)当F =10 N ,设拉力作用的最少时间为t 1,加速度为a 1,撤去拉力后木板运动时间为t 2,加速度为a 2,那么:

a 1=M mg F μ-=3 m/s 2 a 2=M mg μ=31 m/s 2

木板从木块下穿出时: 木块的速度:v =a (t 1+t 2)

木块的位移:s =

2

1

a (t 1+t 2)2 木板的速度:v 木板=a 1t 1-a 2t 2 木板的位移:s 木板=21a 1t 12+a 1t 1t 2-2

1

a 2t 22 木板刚好从木块下穿出应满足: v 木板=v s 木板-s =L 可解得:t 1=0.8 s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 学反思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完整版)高中物理经典选择题(包括解析答案)

物理 1.一中子与一质量数为A(A>1)的原子核发生弹性正碰。若碰前原子核静止,则碰撞前与碰撞后中子的速率之比为( ) A. B. C. D. [解析] 1.设中子质量为m,则原子核的质量为Am。设碰撞前后中子的速度分别为v0、v1,碰后原子核的速度为v2,由弹性碰撞可得mv0=mv1+Amv2,m=m+Am,解得v1=v0,故=,A正确。 2.很多相同的绝缘铜圆环沿竖直方向叠放,形成一很长的竖直圆筒。一条形磁铁沿圆筒的中心轴竖直放置,其下端与圆筒上端开口平齐。让条形磁铁从静止开始下落。条形磁铁在圆筒中的运动速率( ) A.均匀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逐渐增大,趋于不变 D.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不变[解析] 2.对磁铁受力分析可知,磁铁重力不变,磁场力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重力等于磁场力时,磁铁匀速下落,所以选C。 3.(2014大纲全国,19,6分)一物块沿倾角为θ的斜坡向上滑动。当物块的初速度为v时, 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如图所示;当物块的初速度为时,上升的最大高度记为h。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物块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和h分别为( )

A.tan θ和 B.tan θ和 C.tan θ和 D.tan θ和 [解析] 3.由动能定理有 -mgH-μmg cos θ=0-mv2 -mgh-μmg cos θ=0-m()2 解得μ=(-1)tan θ,h=,故D正确。 4.两列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分别为A1和A2的相干简谐横波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为|A1-A2| B.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始终为A1+A2 C.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位移总是小于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位移 D.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一定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 [解析] 4.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相干波相遇叠加,在相遇区域内各质点仍做简谐运动,其振动位移在0到最大值之间,B、C项错误。在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振幅为两波振幅之差,在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振幅为两波振幅之和,故A、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重难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重、难点梳理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从图象中得出物体运动规律 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 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 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5.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2、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处理规律的研究 (3)用计算机绘制速度时间图象 3、疑点: (1)“舍掉开头-些过于密集的点子,为了便于测量,找一个点当做计时起点。”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2)“描出的几个点大致……能够全部落在直线上。”一段话的意义。 4、易错点:描点法作速度图象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问题与练习2.3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1)在求瞬时速度时用了近似的方法 (2)在画速度图象时用了平圴的方法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概念和特点。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中生物必修一重难点梳理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考点1 (B)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氨基酸 I R—C—COOH I NH2 ②氨基酸的种类大约有20种 ③氨基酸相互结合的方式 -------- 脱水缩合 H H H H I I I I NH2—C—COOH+ NH 2—C—COOH宀NH2—C—CO —NH—C—COOH+H 20 I I I I R1 R2 R1 R2 多肽:有3个或3个以上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后形成的物质 2 ?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②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不同 ③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④多肽形成多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3. 蛋白质的功能: ⑤结构蛋白:毛发,肌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⑥催化作用:酶 ⑦运输作用:血红蛋白 ⑧调节作用:胰岛素 ⑨免疫作用:抗体 4. 主要组成元素:G H O N,还含有少量P、S 补充: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肽链数 考点2 (A)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

2.核酸的功能

绝大多数的生物遗传信息就贮存在DNA分子中,部分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RNA中3. 主要组成元素:C, H, Q N, P 备注:DNA 甲基绿绿色RNA 吡罗红红色 考点3 (B)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3. 组成元素:C, H, Q 考点4 (A)脂肪的种类和作用 考点5 (B)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 )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3)化学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生命活动,例如:B能促进花粉的萌发与花粉管的伸长。

3.碳链是生物体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考点6 (A)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说明新陈代谢越旺盛 2.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1.2 细胞的结构 考点1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①英国的胡克用显微镜首次观察并命名了细胞 ②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③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的内容 2、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有细胞发育而来,并有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细胞是一个相对对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生命起作用;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备注:细胞学说揭示的是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内容 考点2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提出模型的科学家:桑格和尼克森 基本内容:磷脂分子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可以镶在,嵌入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原因是由于组成细胞膜(生物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可以运动。备注: ①1970年,用红绿荧光标记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②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被(糖蛋白)具有识别和润滑作用。 2、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高中物理电磁学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典型例题集锦 (电磁学部分) 25、如图22-1所示,A、B为平行金属板,两板相距为d,分别与电源两极相连,两板 的中央各有小孔M、N。今有一带电质点,自A板上方相距为d的P点由静止自由下落(P、M、N三点在同一竖直线上),空气阻力不计,到达N点时速度恰好 为零,然后按原路径返回。若保持两板间的电压不变,则: A.若把A板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质点自P点下落仍能返回。 B.若把B板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质点自P点下落仍能返回。 C.若把A板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质点自P点下落后将穿过 N孔继续下落。 图22-1 D.若把B板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质点自P点下落后将穿过N 孔继续下落。 分析与解:当开关S一直闭合时,A、B两板间的电压保持不变,当带电质点从M向N 运动时,要克服电场力做功,W=qU AB,由题设条件知:带电质点由P到N的运动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与质点克服电场力做的功相等,即:mg2d=qU AB 若把A板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因U AB保持不变,上述等式仍成立,故沿原路返回, 应选A。 若把B板下移一小段距离,因U AB保持不变,质点克服电场力做功不变,而重力做功 增加,所以它将一直下落,应选D。 由上述分析可知:选项A和D是正确的。 想一想:在上题中若断开开关S后,再移动金属板,则问题又如何(选A、B)。 26、两平行金属板相距为d,加上如图23-1(b)所示的方波形电压,电压的最大值为U0,周期为T。现有一离子束,其中每个 离子的质量为m,电量为q,从与两板 等距处沿着与板平行的方向连续地射 入两板间的电场中。设离子通过平行 板所需的时间恰为T(与电压变化周图23-1 图23-1(b)

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 目及解析 第一二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时间和位移质点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就是质点。物体看称指点的条件: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不影响对物体的研究。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参考系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个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先选取参考系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在同一参考系下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一般选取地面或运动的车船作为参考系。时刻和时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对“第”“末”“内”“初”等关键字眼的理解。路程和位移: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与末位置之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典型题目1,下列物体是否可以看作质点?飞驰的汽车旋

转的乒乓球地球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是否优美解析:能不能能不能不能2,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诗中描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考系的?解析:云不动以船作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以地面为参考系。3,以下各种说法中,哪些指时间,哪些值时刻?前3秒钟最后3秒3秒末 第3秒初 第3秒内解析:时间时间时刻时刻时间4,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周(400跑道)时的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各是多少?解析:0400米第3节速度速度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叫做速度。定义式:v=Δx/Δt 适用于所有的运动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平均速率的定义式:v=,适用于所有的运动。平均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典型题目1,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和v2=15m/s,则物体在这整个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高中物理必修一经典例题附解析

华辉教育物理学科备课讲义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D 解析:绳只能产生拉伸形变, 绳不同,它既可以产生拉伸形变,也可以产生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因此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2.某物体受到大小分别为 闭三角形.下列四个图中不能使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的是 ( 答案:ABD 解析:A图中F1、F3的合力为 为零;D图中合力为2F3. 3.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 桥尾的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A.v2

答案:A 解析:推而未动,故摩擦力f=F,所以A正确. .某人利用手表估测火车的加速度,先观测30s,发现火车前进540m;隔30s 现火车前进360m.若火车在这70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火车加速度为 ( A.0.3m/s2B.0.36m/s2 C.0.5m/s2D.0.56m/s2 答案:B 解析:前3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540 30 m/s=18m/s,它等于火车在这30s 1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1=360 10 m/s=36m/s.它等于火车在这10s内的中间时刻的速度,此时刻Δv v1-v36-18

两根绳上的张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大小相等.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BC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利用打点计时器等仪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是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x AD=84.6mm,x AE=121.3mm __________m/s,v D=__________m/s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高中物理必修一重、难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重、难点梳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3、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运动。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照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质点概念建立 2、难点:参考系选择及运动判断问题 3、疑点:质点模型确定 4、易错点: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的问题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13第3题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与科技、文化相渗透。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并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位移的概念。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知道时刻与、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位移的矢量性、时间与时刻的理解 2、难点:位移的方向性、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3、疑点:位置、位移的关系 4、易错点:位移的方向表示,矢量性问题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16第4题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从生活出发考察位移、路程及时间、时刻问题,从生产生活出发体会引出矢量和标量的实际意义。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教学要求: 1、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单位和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反映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技能】: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难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本课的重点; 而多糖的种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本课的难点。 2.5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 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水、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功能是本节重点;学生理解结合水是难点。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功和功率典型例题解析

功和功率典型例题精析 [例题1] 用力将重物竖直提起,先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紧接着匀速上升,如果前后两过程的时间相同,不计空气阻力,则[ ] A.加速过程中拉力的功一定比匀速过程中拉力的功大 B.匀速过程中拉力的功比加速过程中拉力的功大 C.两过程中拉力的功一样大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思路点拨]因重物在竖直方向上仅受两个力作用:重力mg、拉力F.这两个力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设匀加速提升重物时拉力为F1,重物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F1-mg=ma, 匀速提升重物时,设拉力为F2,由平衡条件有F2=mg,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2=v·t=at2.拉力F2所做的功W2=F2·S2=mgat2. [解题过程] 比较上述两种情况下拉力F1、F2分别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不难发现:一切取决于加速度a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因此选项A、B、C的结论均可能出现.故答案应选D. [小结]由恒力功的定义式W=F·S·cosα可知:恒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只取决于力、位移、力和位移间夹角的大小,而跟物体的运动状态(加速、匀速、减速)无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该力做的功. [例题2]质量为M、长为L的长木板,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长木板最右端放置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如图8-1所示.现在长木板右端加一水平恒力F,使长木板从小物块底下抽出,小物块与长木板摩擦因数为μ,求把长木板抽出来所做的功.

[思路点拨] 此题为相关联的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进而求功的问题.小物块与长木板是靠一对滑动摩擦力联系在一起的.分别隔离选取研究对象,均选地面为参照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知识,求出木板对地的位移,再根据恒力功的定义式求恒力F的功. [解题过程] 由F=ma得m与M的各自对地的加速度分别为 设抽出木板所用的时间为t,则m与M在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 所以把长木板从小物块底下抽出来所做的功为 [小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头脑中建立一幅清晰的动态的物理图景,为此要认真画好草图(如图8-2).在木板与木块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作用于木块上的滑动摩擦力f 为动力,作用于木板上的滑动摩擦力f′为阻力,由于相对运动造成木板的位移恰等于物块在木板左端离开木板时的位移Sm与木板长度L之和,而它们各自的匀加速运动均在相同时间t内完成,再根据恒力功的定义式求出最后结果.

高一物理 【必修一】知识脉络、重难点及易错易混点

高一物理 【必修一】 知识脉络、重难点及易错易混点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t 0 v v t a =+(2)2 01v t 2 x at =+(3)22t 0v =2ax v -(4)()0 t v v v 2x t +==平均 常用的推论: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0t 2 v v v 2 t +=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 、a 正、负; 2、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二、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t v gt = ②2 1h 2 gt = ③2t v 2gh = 竖直上抛运动: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 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三、运动的图象 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1) x —t 图象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2)v —t 图象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3)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 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2、相遇和追及问题: (1)物体A 追上物体B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则A 追上B 时必有A B 0x x x -=,且A B V V ≥ (2)物体A 追赶物体B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要使A 与B 不相撞,则有A B 0A B x V V x x -=≤,且 易错现象: 1、混淆x —t 图象和v-t 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四、重力 弹力 摩擦力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2、弹力: (1)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 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2)大小: F=kx 3、摩擦力: (1)摩擦力的大小: ① 滑动摩擦力: f N μ= 说明:a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 无关。 ②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2016高中生物必修一超全面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有(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里的物质生活、繁殖。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种子是(器官)层次,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蓝藻、变形虫、绿眼虫、草履虫、细菌。 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细胞的统一性:细胞基本相似结构,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DNA、核糖体。 细胞的多样性: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有差异。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一移二转三调”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 高倍镜:物象(大),视野亮度(暗),视野小,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度(亮),视野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放大倍数的实质:指放大的长宽,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6成像的特点: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即旋转180度。 视野中的物象在左下角,实际在右上角。 7判断污物的位置:先移动装片,污物移动则在装片上。污物不动,则转动目镜,若污物移动则在目镜上,不动则在物镜上(不可能在反光镜上)。 7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放大倍数的倒数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经典例题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例1】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3-2所示,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A下降和到B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小 B、物体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大 C、物体从A下降B,以及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速 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在B点时,所受合力为零 的对应关系,弹簧这种特 【解析】本题主要研究a与F 合 殊模型的变化特点,以及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 运动性质。对物体运动过程及状态分析清楚,同时对物 =0,体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找出AB之间的C位置,此时F 合 由A→C的过程中,由mg>kx1,得a=g-kx1/m,物体做a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在C位置mg=kx c,a=0,物体速度达最大。由C→B的过程中,由于mgf m′,(新情况下的最大静摩擦力),可见f m>f m′即是最大静摩擦力减小了,由f m=μN知正压力N减小了,即发生了失重现象,故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必然竖直向下,所以木箱的运动情况可能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故A、B正确。另一种原因是木箱向左加速运动,由于惯性原因,木块必然向中滑动,故D 正确。 综合上述,正确答案应为A、B、D。 【例3】如图3-11所示,一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倾角为45°度的光滑楔形滑块A 的顶端p处,细线的另一端栓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滑块以2g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线中拉力T等于多少? 【解析】当小球贴着滑块一起向左运动时,小球受到三个力作用:重力mg、线 中拉力T,滑块A的支持力N,如 图3-12所示,小球在这三个力作用 下产生向左的加速度,当滑块向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