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理解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摘要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是主旋律

1、新型城镇化方略的提出

城镇化战略之所以在这样一个时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点上把它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提出来,是带有领导人的一个思考,也是跟领导人个人的一种理解是有非常大的紧密关系的。城镇化的战略作为“习李”体制,就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一个战略抓手,是跟领导人个人的一种理解和跟领导人长期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相关的。在特定的阶段,特别在这个阶段发展应该把什么东西作为抓手,领导人是有想法的。因为习总书记他的战略层面应该是更高的,他引领的是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包括生态,这是所谓的五大建设,那是更高一个层次。那么从总理来说,他要把这些战略目标落地,落地就要更多地考虑一些具体的综合性的措施和手段。

李克强总理,在他读硕士的时候,大概是1991年,也就是22年前,他的硕士论文就是讲农村的工业化。同时在讲农村工业化的时候,就提出了所谓的城镇化。因为我们后面在讲城镇化理论的时候,那部分我们会提到。城镇化是什么?城镇化一定是产业集聚的过程,它是工业化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工业化是结构的调整,城镇化是一种空间的调整。22年前《经济日报》出的一本书,当时叫《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这是当时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跟他的三个学生合著的,实际上是厉以宁写的序言和前言部分,然后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是他的三个硕士生,把他们三个硕士报告集中起来写的这样一本书。那么大家都知道,李源潮现在是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克强是常委总理。孟晓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过万里的秘书,现在也是中国,是最大的一个国营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总。

在96年、97年的时候,李克强总理继续跟着厉以宁教授读博士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三元结构是什么?城市、农村,然后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有一个所谓的过渡地带,叫镇,那么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从产业的角度,也就是说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说,当时我们讲有工农,还有所谓的第三产业。那么他在那个时候的博士论文,也就更进一步明确了,就是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或者说更本质地来说,由经济结构调整转入到国土的空间结构的调整这样一个思路。

李克强同志在90年代末开始担任河南省委书记,进一步提出来要由大粮仓变成中国人的大厨房,也就是要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必须要有农业现代化的跟进,也就是说要“三化”同步。“三化”同步的概念,应该说是从2007年十七大以后,在08年以后就开始有“三化”同步的说法,特别是到“十二五”规划,2010年年底《“十二五”规划纲要》出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来中国叫“三化”同步。到了十八大发现随着整个世界的科技革命,可能还不仅仅是“三化”同步的问题,应该还有一个“四化”同步,有一个信息化。

我们现在就不再讲“三化”了,而是“四化”同步。当时“四化”同步的提出,它是由“三化”同步来的。这是发端于李克强总理的想法,并且也主要发端于他在河南的一些实践。事实上同时它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我们国家,建设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的一个长期的想法。也就是说个人的想法跟党和国家的想法事实上是一致的。

2、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历史发展

在80年代的时候,费孝通就提出来“小城镇、大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十六大期间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想法,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到十七大,十七大提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要建设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这个时候的城镇化,它的功能跟过去讲的一般的城镇化是不太一样的,从城市建设的形态来说,要由分散的城镇化开始向聚集、集中的城镇化来演变,所以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同时,事实上把城市群的建设或者城市化的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那么事实上我们现在讲十八大以后,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的一个大的战略,事实上也是有经济增长极的概念。十七大以后,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持久动力,要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政策,鼓励部分城市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的保障体制”。十八大在城镇化问题上,要“坚持走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在这样一个新型化的城镇化道路的引领之下,未来的中国要形成一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延续了十七大提出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那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

3、十八大的核心精神

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也叫“四化”同步,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同时,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这样一个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二、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的原因

1、实现新“四化”的需要

实现新“四化”,就是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实现现代化,它是一个道路的问题,是方向的问题,或者说是纲领性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四化”这样一个发展的道路也好,纲领也好,原则也好,那么它总是要有一些具体的手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实现城镇化它是实现新“四化”的一个需要,因为城镇化它本来就包括在所谓“四化”当中,是“四化”的其中应有之义。所以没有城镇化,劳动力它不可能从农业当中解放出来,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工业化;那么没有城镇化,土地也不可能集约地利用,也更不能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2、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十八大明确提出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它的一个路径或者说一个结果应该是要共同富裕。因为只有把农村里面这部分人的水平提上来,它才能够全面实现。那么农村人口,目前实际上超过一半,那么他们如果不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在他的收入水平和他的居住生活和消费水平上能够有所提升的话,那么何谈小康社会,农民的小康

社会。如果没有这部分农村人口的小康社会的实现,那么我们又何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要

贸易,在大大压缩世界贸易市场的增长,整个世界贸易市场被约束,被抑制,也就严重影响到了中国。中国是世界工厂,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世界市场上的很多产品都是我们生产的,那么,整个世界市场的不稳定,或者说它处在一个受到抑制的状态下,我们中国的经济就不能把我们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宝”押在贸易这一种方式上,这是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投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比较饱和的状态。在新兴的战略产业,很多还是处在技术研发的阶段,它还不可能形成一种基于这样一些技术和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产业的发展。那么我们老的工业、老的制造业产能处在过剩,然后新型的战略产业又还处在一个生产技术或者说技术的创新和形成过程当中,它还没有实现那么大规模的产业化。那么这样的话,我们的投资,因为投资总是要投入到产业上去,产业投资毕竟还是主要的。

消费,在推动和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也是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说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这样一个功能和作用远远没有发挥。那么怎么去扩大内需?怎么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那么城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人口要进入,那么我们现在在城市里面的这样将近2.5亿的一些农民工,如果要把他实现真正的市民化,至少他要买房子,买了房子要专修装修,装修完了以后里面要添置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那么这些都是带动经济增长的。

公共服务,通过提升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城市新居民,也就是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这些农民进入城市以后,那么这些方面也是一个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都要通过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才能够实现。所以通过城镇化的这样一种方式,它也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需要。

4、房地产市场的需要

城镇化的扩张,也就是人口的扩张过程。人口的扩张过程必然会带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从而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5、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按照国际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我们现在基本上处在第一产业比较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双高的这么一个状态。这样的一个结构,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这样一个结构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现有的经济结构仍然还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只有40%多,可能到2012年大概是在50%左右。从发达国家,一个成熟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应该说都是在70%到80%这样的一个水平上。

6、服务业的发展需要

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是需要服务的人口的增长。广大的农村地区它也需要服务,但是它很难形成一个很庞大的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业。在农村里面,可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仍然还是有发展空间的。可能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通过城镇化的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

7、服务业的发展需要

在中国经济领域,当然中国的改革,大家现在都在提改革是迈不过去坎儿,然后改革有红利,包括李克强总理也这么提,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在经济领域里面,跟城镇化相关的,事实上非常大的一个核心问题,还是人的流动的不自由。人是要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或者说生产要素市场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这样一种局面,必须要通过改革的方式,这是我们改革主

攻的一个方向,除了其他方面的社会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也都是需要的。但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可能是非常需要通过城镇化的这样一种方式来促进。

从这些方面,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的原有在于,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的源泉,也是最大的一个结构调整,实现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手段,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动力。

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李克强讲,“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意思就是,进城的人不一定都愿意待在城市里,我们这些已经在城市里面被雾霾给折磨得那么难受的人们,如果有条件和机会的话,可能都不一定会愿意在那儿待着,农民工更是这样。“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所谓的城镇化,首先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带来就业机会,然后带动人口的转移同时,还要有服务的保障,服务是从生活服务的角度,进入城市里面的人,交通的问题、养老的问题、医疗的问题,这些都是所谓的服务保障的问题。他还说,“还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这个等于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我们很多城市的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城市化过程当中有过类似的现象,事实上是有的。他说,“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那也就是说通过棚户区的改造,能够多增加一些以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为主的低价房屋来扩张的房地产市场,然后把这些政府保障性的低价房屋给新进入城市的这部分人,向他们开放。“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这段话,具体地对新型城镇化做了阐释。

所以我们讲新型城镇化,它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首先,现有的已经在城镇就业的这些农民工,让他们当中有愿望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够尽快实现城镇化。第二,现有的农民要进一步进入到城市当中来,要通过减少农民的方式来帮助农民富裕,来带动农民富裕。第三,就是现有的城镇人口福利的进一步提升。

2、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理念来建设城市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我们未来的城镇化,从发展取向上面,要有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要由追求城镇数量向追求城镇质量的转变

第二要由注重发展速度向注重发展内涵的转变

第三要由关心空间布局向关心地域特点转变

3、新型城镇化应该不以三农的牺牲为代价

在国家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出的时候最担心的事。首先,不以三农牺牲为代价,可能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事实上,有不少的地方政府现在也的确是在打着新型城镇化的旗号大量在做农地的非农化,或者非粮化。如果大家都是出

于地方的利益,那么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由谁来守护?

第二,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在城镇化占用农村资源的时候,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尤其是土地的权益。现在有很多地方,在第二场运动当中,就是在社区化运动当中,把农民放到一起来住以后,用节约出来的宅基地产出利益。宅基地在农村属于建设用地,是可以通过城乡的土地增减挂钩来实现转用的,宅基地在转用过程当中,即使是卖指标,都会产生很大的土地租金,或者叫土地的利益。那么,在这个土地利益当中,怎么能够保证由于城镇化或者说是由于这种土地进入市场以后所产生出来的利益,能够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到,可能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第三,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四化同步是要把农业现代化包含进去的,那么同时也是不能够以牺牲三农的利益来作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代价。

第四,从城镇的功能、布局以及城镇特色入手来建设现代城镇。城镇建设规划的起点和所涉及到的范围,应该是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就是说一个城镇的建设,功能应该是齐全的,这些功能在不同地方的布局应该是合理的,只有这样未来建设成的城镇才能够有特色。

第五,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稳妥推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推进城镇化的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真正的开放,土地流转是说农民的土地不应该作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牺牲的对象。进了城的这些农民,不应该以放弃他对原来所拥有耕地的土地使用权为代价,可以允许农民带着地进城,就是带着土地的使用权进城,然后通过流转的方式把这块土地更好地经营起来。

第六,我们前面讲城镇化,除了它自身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定限度内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体现在一系列政府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中,有五个方面:产业的、人口的、土地的、基建的,还有公共服务的,这些方面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领域。

总之,城镇化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增长主要命运的一个因素,它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且是政治方面的因素,它对整个社会结构对整个政治结构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