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大师的一份“书单”等管理故事三则

催生大师的一份“书单”等管理故事三则

作者:

来源:《领导文萃》2015年第19期

催生大师的一份“书单”

哲理的故事: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教授刘文典到北大图书馆,借校勘古籍用的参考书。他一进图书馆,便把书单给了一位年轻的管理员。只见书单上列的都是些珍贵的古书,末尾还备注着“为校注书籍所需,请馆长准予借取。”管理员一看一位大学者亲自跑来借书,不敢怠慢,赶紧去请示馆长。馆长很担心这些古书一旦外借有可能会遗失,便让管理员找借口回绝了刘文典的请求。无奈,刘文典只好悻悻地离开。

这时,管理员突然想到了什么,连忙抓起一张废纸,凭记忆把刚才的书单写了下来。之后,他一有时间,就找来书单上的书学习,结果受益匪浅。这位年轻管理员就是金克木,只有小学学历的他,靠着自学后来成为著名学者。

多年后,金克木向刘文典提及此事,感慨道:“当年,我没有老师指导,也不知道该读哪些书,是您的书单给我指明了方向。”(张小平)

故事的哲理:

张瑞敏说:“管理就是借力”。其实任何成功都需要借力,而借力就要抓住“把手”。但把手出现时的形式千差万别,往往并不一目了然,你是否能够敏锐识别和意识到把手已经出现了,并及时抓住它,将决定你是否平庸。

替朋友还钱的“妙招”

哲理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作家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在这里,海明威结识了很多文友,其中就包括作家乔伊斯。当时,海明威只是一个按稿计酬的编外记者,收入有限。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只要稿费有节余,他就会约上朋友,去酒吧喝一杯。海明威是丽兹酒吧的常客,因为这里美酒香醇,而且老板为人也很厚道,对于经常光顾酒吧的熟客,他总是非常信任地允许他们赊账。

有一次,海明威正独自一人在丽兹酒吧喝酒,无意中听到了老板的抱怨:“那家伙都已经到瑞士苏黎世定居了,可还欠着我50法郎没给呢。”海明威细心听下去,才知道老板说的那个人,正是自己的好朋友乔伊斯。海明威当即就掏出钱来,准备替朋友还上,但他随后想了想,

又觉得现在不怎么合适,于是就结完自己的账离开了。几天后,海明威再次来到丽兹酒吧,他刚进门,就把攥在手里的50法郎递给老板:“我的朋友乔伊斯走的太急了,没有及时结清账,他特意从苏黎世寄了钱过来,让我替他还上。”老板接过钱,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后来,乔伊斯听说了这件事,他在感激海明威的同时,又觉得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你要等第二次去酒吧,才替我还上呢?”海明威微笑着回答:“如果我当时就把钱还上,老板不一定会相信。虽然老板知道我是在做好事,但你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乔伊斯听了,感动地和海明威拥抱在一起。(秦湖)

故事的哲理:

不够成熟的管理者,往往会好心没办好事。问题就在于,只关注于事务,而忽略了人心。你能让各方在获得利益平衡的同时,收获信任与维护尊严吗?这个答案决定了你的智慧格局。

用真迹换“真迹”

哲理的故事:

吴昌硕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很多人纷纷花高价去收藏他的真迹。

有一次,吴昌硕与一帮朋友同桌吃饭。席间,一个商人拿出一幅画,请吴昌硕鉴定真假。众人一看,无不觉得好笑。因为画上的落款是“安杏吴昌硕”,而吴昌硕实为安吉人。很明显,这是一幅赝品。

吴昌硕左看右看,对商人说:“这是我的画。”旁人问:“安吉写成安杏,难道是真的?”他笑道:“这是我一年前画的,人老了,那是笔误。”接着又对商人说:“如果不介意,这幅画我收回,我再送你一幅画,绝对无误。”商人大喜,满意而归。散席后,有人问:“那幅画很明显是赝品,你怎么承认是自己画的,还送他一幅真迹呢?”吴昌硕笑道:“我当然知道那幅画是赝品,但商人以贩卖为生,我如果当面揭穿,他必将血本无归,从此不敢再购买我的画了,那我的画以后还如何在市上流通呢?我这么做不只是为了商人,也是为了我自己啊。”众人大悟,拍手称赞。(李凯成)

故事的哲理:

作为老板,对下属的无心之误不仅需要包容,还要给予根本解决之道。这个根本,就在于老板要用自己的付出,去全力呵护下属对组织价值来之不易的信仰。员工有了信仰,才能为老板创造一切。(摘自《中外管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