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第4-5章)对应2015年最新教材和大纲

2015年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第4-5章)对应2015年最新教材和大纲
2015年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第4-5章)对应2015年最新教材和大纲

第四章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职业角色

一、角色及教师角色(了解)

角色(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角色期望(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角色意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的角色期望时产生)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与研究者;终身学习者。

二、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理解)

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2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全面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第二节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专业知识

通识性(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本体性(特定的学科知识,主干和核心,基本保证),条件性(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二、专业技能

1)认知能力,教师对所教学科及所教学生的心理和自己所用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是基础。

2)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3)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是关键。

1监控能力的构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监控对象;自我指向的和任务指向的教学监控

根据作用范围,监控能力分为:一般和特殊

三、专业情意

专业信念(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专业情感(情感投入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责任感;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

专业性向(教师适合教学工作的人性倾向,教师需培养自己人格特质包括宽容、敏感性与移情理解、情绪安全感与自信)

专业自我(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并将显著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心理倾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对任务的直觉、个人未来前景等)

第三节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了解)

三个特征:是有意识的、持续的、复杂的过程

二、教师的成长

(1)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理解)斯滕伯格

1拥有丰富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2 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 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熟手型教师的特点(了解)

1教学认知方面,熟手型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应用后遂平较高,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程序,但监控能力不足,创新水平不高;

2 人格特征,具备随和、乐群、宽容等特点,但情绪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与专家有差距;3工作动机与成就目标,内部动机还不强,信念可能动摇,获得的乐趣和满足感有待提升;4职业心理,职业承诺上低于专家型,情感投入程度不够;5学校情境,较少感受到学校及同事的支持,幸福感较低,易疲倦、无助等情绪

(3)教师的成长历程(富勒,1975)(了解)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三、专业成长的途径(了解)

观摩和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训练(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教师行动研究(确定问题-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行动、记录行动、收集资料-反思和评价-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第四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俞国良)(掌握)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

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4具有教育独创性

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

1教师角色冲突(了解)

一是社会期望;二是教师有维护纪律的责任但是没有足够的权威2教师职业倦怠(理解)

表现: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

3人际适应不良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掌握)

(1)社会层面

全社会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政府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育行政部门理解教师的苦衷,多办实事。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了解教师心理健康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帮助教师并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全社会成员都应关心、理解、支持、配合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从而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学校层面

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3)个人层面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了解并接纳自己;悦纳、善待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休闲和放松

第五章现代学习理论

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掌握)

学习指的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广义上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就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习的几层含义(了解)

1.学习的对象是知识和经验

2.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

3.学习的记过是行为的改变

4.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

5.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

二,学习需要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

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条件有三个

1.自为的自律性,

2.自觉的能动性

3.自由的超越性

学习过程中体现在三个主体性特征

1.外部行为的自律,

2.内部意识的自觉

3.在自律和自觉基础上的自我超越

三,学生的学习

1.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

2.接受学习的构建本性;

3.学生学习的间接特性;

4.学生学习的连续特性

四,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的学习特点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

按照大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进行划分,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

大学的学习特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掌握)

1.自主性,大学为学生学习提高了学习条件,图书馆、实验室、课外科研活动等。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教学实验,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课,阅读书籍,制定学习计划,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体现出较大自主性。同时,课堂讲授减少,自学时间增加,要求大学生善于自觉主动学习,开展自主学习,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夯实基础知识,掌握专门知识,成为某学科领域专门人才。

2.专业性,是指专业化专门化,强调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职能上看,大学为将学生培养成各行业所需人才,大学生从入学就有了职业定向,经过学习培养,逐渐成为高级专门人才。

3.多样性,大学教学安排内容广,课程多,难度大。除开设专业课外,一般还有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国防与军事,传统文化类课程等。虽然课堂教学是主要形式,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知识。同时大学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占有很大比重。通过自学,讨论,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等活动获取指,通过实现实习,社会实践和科研等实践性环节锻炼技能,这些都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途径。

4.探索性,大学教学内容往往不提供确定结论的论述,而是介绍各派理论观点和最新学术发展动向方面的知识,教师告诉学生悬而未决的现实问题和未找到满意答案的理论问题供学生思考,引起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表明大学课堂具有探索和研究性质。教学目的从记忆和正确再现向综合分析,探索寻找答案,形成个人见解转变。

五,现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

个人元认知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主要涉及: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成就目标,自我效能

一般来说,只有学生能够进行元认知才达到了自我调节学习的目的。

弗拉维尔:自主学习的特征:

a.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2.合作学习,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a.积极的相互配合,支持,特别是面地面促进性的互动

b.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任务

c.期望所有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维护成员间的信任,有效解决冲突

d.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e.对共同活动成果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3.研究性学习

选择研究主题,创造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收集,分析处理问题,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现代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学习发生过程(掌握)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调节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过程,强化在连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连结的过程。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获得的。把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引入行为主义理论(过程: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引起注意无反应,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映的联结。主要问题:有机体许多行为无法用某种刺激引发,因此该理论无法接受这些行为的形成。)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学习的本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的过程,按一定规律而建立。

学习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行为会被记住,与刺激建立联系取决于行为产生的效果。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会被加强,导致烦恼结果的行为会被削弱淘汰。

试误说,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连结。

巴甫洛夫的基本观点

①关于学习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②关于学习过程:通过新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产生替代作用,使前者可以引起原先由后者引发的反应,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主要问题:有机体许多行为无法用某种无条件刺激引发出来,因此该理论无法解释这些行为的形成。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做出的这种反应,是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于行为的控制作用不可分离的,这种作用能够影响它以后行为的发生。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一种增强这种反应概率的手段。

应答性行为又称引发反应,指由特定刺激所引起,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如巴甫洛夫的实验。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又称自发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对于操作性行为的研究,更有利于揭示人的生活和学习的规律。

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叫强化物。

学习:学习可以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操作性条件作用律(强化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S-R 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后天习得行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依靠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这是直接经验学习;另一种是间接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行为的最重要来源,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间接学习模式是人类的主要学习形式。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表现出三个特点:

(1)在学习结果方面,它们都将学习结果看成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或联系,简化了有机体学习的结果;

(2)学习过程方面,它们都将有机体学习过程做简单化理解,将其看成若干兴奋点形成通道;

(3)学习条件方面,它们都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忽略了内部条件,如注重外部强化而忽略了内部动机,注重当前情境而忽略过去经验等。

2.影响学习的因素(掌握)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涉及到学习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强化,学习者和情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主张对学习者做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在哪一个地方开始更为有效。桑代克强调学习的准备律,强化律和效果律对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建立的重要作用,强调奖赏要比惩罚的作用会更有利于行为的获得和强化。从表面上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习的因素是强化,学习者和情景,但从实质上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最为核心的学习影响因素是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行为的后果。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式

行为主义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在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或业绩能力之前,学习者先要掌握前面的学习内容。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首先应该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明确学习的最终结果;

其次,是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分析学习者的现有状态,以确定教学应该从哪里开始;

接着,教育者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运用线索、塑造和练习以确保学习者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强有力联系,或者说是掌

握学习的内容,

最后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奖励或惩罚)

4.行为主义倡导的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法

学习基本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程序教学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通过编好程序的教材或特制的教学机器,逐步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选择答案,回答问题(反应),回答问题后立即就知道学习结果,确认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如果解答正确,得到鼓励或奖励(强化)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不正确,就采取补充程序,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

a.程序教学设计原理

(1)强调确定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学习结果;

(2)预先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从哪里开始;(3)在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之前,先要掌握前面的东西;(4)运用强化影响成绩;

(5)确保学习材料组成从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序列,并运用线索、塑造的方法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强有力联系。

b.程序教学设计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2)小步子原则

(3)即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

c.程序教学模式

(1)直线式程序:经典的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

(2)衍枝式程序

该教学模式把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包含较多的支序列。(3)莫菲尔德程序

直线式和衍枝式程序的结合

衍枝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比直线式程序更优越,因为这两个程序更能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能够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程序。

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否认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认知学派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反应,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起源于苛勒的研究,后经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和加涅等心理学家进行的大量创造性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1.学习的发生过程(掌握)

格式塔,苛勒认为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托尔曼,学习的结果不是刺激(S)与反应(R)的直接联结,主张把S-R改为S-O-R,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托尔曼认为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布鲁纳,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奥苏贝尔,“同化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他着重研究了课堂教学的规律。奥苏贝尔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奥苏贝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即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在学校情景下,学生的学习是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

加涅,信息加工心理学。学习是一种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构和以人类作业为形式的输出的过程,要经历接受神经冲动、选择性知觉、语义性编码、检查、反应组织、作业等阶段,反馈及强化等几个阶段。学习受外部和内部两大类条件所制约。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与形式,内部条件是主体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在加涅看来,教育是学习的一种外部条件,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效地适合和利用了学习者的内部条件。

2.影响学习的因素(掌握)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样,强调环境条件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示范、矫正、反馈、强化、惩罚在学习的作用,但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材料的特点。

在学习者的主动性方面,学习者要具有主动学习的心态,能主动地将已有观念与新学习的观念进行联系。

在学习材料方面,新学习的内容要能与学生原有的观念存在着实质的必然的联系。

a.认知内驱力

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b.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c.附属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3.认知学派提倡的学习方式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提倡在学校情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

a.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b“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

掌握学习课题、制定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展和总结。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1)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2)重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作用。

(3)重视对记忆信息的提取,而不是储存。

(4)重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

奥苏贝尔论发现学习

学生在把学习内容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这也是一个发现学习的过程。

发现学习还包含三种学习:

一是运用,是指把已知命题直接转换到类似的新情境中去。

二是问题解决。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是与问题解决办法有关的,但无法把已知命题直接运用到新情境中去,必须通过一些策略,经过多次转换,才能解决问题。

三是创造,是指能用在认知结构中彼此关系遥远的各种观念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三类学习都涉及到对已有知识观念间关系的重建,观念的重新组织和转换,都属于发现学习的范畴。

4.认知学派倡导的教学模式

认知主义者倡导和运用的教学模式与行为主义者相似,两者都重视反馈、学习者的水平分析和任务分析。但认知主义者强调用反馈来指导和支持准确的心理联结,而不是调节行为的方向;在学习者分析和任务分析上,两种理论的侧重点也不同,认知主义者主张查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基础(原有水平),以便确定如何设计教学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而行为主义者是为了确定课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以什么样的强化手段(针对学习者需要)可能最有效。

认知学派强调认知意味着教师首先要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各种原有的经验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这些原有经验对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然后教师要根据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新信息的最佳组织方式;还要安排带有反馈的练习以使得新信息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内能够有效地同化。

a.教学设计的原理

(1)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2)运用层级分析以确定完成学习任务的先决条件;(3)强调信息的结构化、组织和排序以促进最优的信息加工;(4)允许和鼓励学习者对先前习得的材料作出联系。

b.教学模式:九段教学法

加涅则依据自己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提出了著名的九段教学法,重视教学设计对学习者内部加工过程的促进作用,明确指出外部教学促进学生将信息转化进入到长时记忆需要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呈现材料、提供指导、诱引行为、及时强化、检查评价、促进迁移九个教学阶段来完成。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将在第十一章第四节进行详细论述。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者个人的先前经验、认知方式和情感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也是不同的。

1.学习发生过程(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

二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夏尔和西蒙斯认为建构性的学习具有六个核心特征:

a.主动性

b.建构性

c.累积性

d.目标性

e.诊断性和f反思性

2.影响学习的因素(掌握)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3.建构主义提倡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有两大理论基础,

一是目标结构理论,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的运作特征

(1)以合作促进知识的建构。(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发挥教师主导观作用。(4)面向全体学生。大学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

(1)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2)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就某些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或是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研究的结果。

合作学习的操作要点

(1)明确学习目标。(2)认可既定目标。

(3)恰当选择内容。(4)提前进行指导。

(5)控制小组差异。(6)同等成功机会。

(7)积极相互帮助。(8)当面直接讨论。

(9)掌握社交技能。(10)加工内部知识。

(11)掌握所学知识。(12)保证学习时间。

(13)完成个人职责。(14)表扬学习成果。

(15)总结学习结果。

4.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与设计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针对学习环境进行教学设计。

(4)强调教学设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不是支持“教”。

(5)强调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设计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典型的教学模式

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根据心理咨询临床经验提出“患者中心疗法”和自我理论。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教育的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他称之为“完人”(whole person)或“功能完善者”(fully functioning person)。如何成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罗杰斯认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因此,他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有意义学习。

1.学习发生的过程(掌握)

a.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b.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c.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d.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2.影响学习的因素(掌握)

a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罗杰斯认为,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人”,尊重学习者。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学校也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和教育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变化。

b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1)罗杰斯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基本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动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2)教学应该重视人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的作用。(3)重视他人(如教师或父母)的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者会因他人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经验或体验,影响学生对他自己的评价并进而反映到学习活动中去。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

人本主义强调的有意义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是有区别的,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而人本主义强调的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有意义学习的特征

(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

(3)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

有意义学习的原则

(1)人类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只要条件适当,这种潜能就会释放出来;

(2)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有意义,并且与其学习目的之间有关系时,有意义学习便会产生;

(3)学生倾向于拒绝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尤其是当这种改变带有明显的外部威胁;

(4)当外部威胁逐渐降低时,学生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引起自我组织改变的学习内容;

(5)当外部环境对自我的威胁相当微弱时,学生倾向于以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有意义学习就能顺利进行;

(6)大多数有意义学习的方式是“做中学”,“做中学”是改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

(7)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有意义学习就能得到促进;

(8)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的学习是自动发起的学习,也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

(9)当学生以自我评价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时,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

(10)对经验持续开放,并将自己与变化的过程相结合,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学习。以此为基础,学生就能自由学习,从而身心可望得到全面发展。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因此,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学创设的心理气氛因素。与心理治疗领域中咨询者对来访者(患者)的心理气氛因素相一致,教师也要营造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理解的心理气氛。

促进者、协作者的角色

(1)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与教育目的,教师还必须经常注意对学生全面了解,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洞察学习者的情感及其变化并充分信任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3)教师本人要表里一致,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意见、看法和意愿;

(4)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种情感融洽的学习情境。罗杰斯认为,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积极态度品质。第三节学习的迁移及其教学策略

一,学习迁移(理解)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教育最终目的所在.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迁移分类:从学习迁移性质上看,正迁移vs负迁移;从学习迁移方向上看,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实质(理解)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formal discipline theory)以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为基础,认为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学习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即注意、记忆等各种官能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并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由于官能是大脑的功能区域,因此,形式训练说认为官能训练的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2.共同要素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相同要素说对学习迁移进行解释,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种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的要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要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相同要素指的是相同的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才可以产生迁移。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概括化说

贾德(Judd)提出经验类化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对学习迁移进行解释,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水下打靶”对此,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

4.关系转换说

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学习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苛勒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也就越普遍。

5.认知结构说

奥苏贝尔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并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三、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掌握)

(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定势的作用

四、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应用)

(一)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为了促进迁移,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先学习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促进学生形成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就会简化知识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注意将包含相同要素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区分,更有实现正迁移。

(二)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理解知识的最好途径、复习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三)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迁移。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或多媒体的组合,创设与实际应用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间接的经验,知识应用的条件,从而促进在未来真是环境中的有效迁移。

(四)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为了掌握学过的知识,就要使学习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程度,使所学知识保持较高水平的可利用性,可辨性和清晰性,使之在新知识的学习时,迅速而明确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旧知识,及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固定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对基本的概念或原理反复学习,勤于思考,熟练掌握,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稳定清晰的知识结构。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最新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 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 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 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 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 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3、形式训练说,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 能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 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 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 4、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 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心理与 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遗忘的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 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 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 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 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8、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 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 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 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10、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 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学 科性质) 3.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5.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传统流派)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方法。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 的)、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13. 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