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章末整合提升学案鲁科版选修3_5

教育最新K12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章末整合提升学案鲁科版选修3_5
教育最新K12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章末整合提升学案鲁科版选修3_5

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

一、对核反应方程及类型的理解

1.核反应方程的比较

2.解题时注意事项

(1)熟记一些粒子的符号:α粒子(42He)、质子(11H或p)、中子(10n)、电子(0-1e)、正电子(0+1e)、氘核(21H)、氚核(31H)

(2)注意在核反应方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是守恒的;在解有关力学综合问题时,还有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例1】在下列四个核反应中,X表示中子的是________;属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的是________.

A.14 7N+42He―→17 8O+X

B.2713Al+42He―→3015P+X

C.21H+31H―→42He+X

D.235 92U+X―→9038Sr+136 54Xe+10X

答案BCD AB

解析在核反应中,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核反应,都遵守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据此,可以判断未知粒子属于什么粒子,在A中,未知粒子的质量数为:14+4=17+x,x=1,其电荷数为:7+2=8+y,y=1,即未知粒子是质子(11H);对B,未知粒子的质量数:27+4=30+x,x=1,其电荷数为:13+2=15+y,y=0,所以是中子(10n);对C,未知粒子的质量数为:2+3=4+x,x=1,电荷数为:1+1=2+y,y=0,也是中子(10n);对D,未知粒子质量数为235+x=90+136+10x,x=1,电荷数为:92+y=38+54+10y,y=0,也是中子(10n).故方程中X是中子的核反应为B、C、D.属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的是A、B.

针对训练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

A.147N+42He―→178O+________

B.30

15P ―→30

14Si +________

C. 235

92U +1

0n ―→90

38Sr +136

54Xe +________ D.2

1H +3

1H ―→________+1

0n

其中属于衰变的是________,属于人工转变的是________. 答案 1

1H

+1

e 1010n 4

2He B A

解析 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完成核反应方程,然后由核反应的类型即可判断出反应的类型.

二、半衰期及衰变次数的计算

1.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计算公式:n =N ? ????12n 或m =M ? ????12n

,其中n =t T 1/2,

T 1/2为半衰期.

2.确定衰变次数的方法 (1)A

Z X ―→A ′

Z ′Y +n 4

2He +m 0

-1e 根据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得

A =A ′+4n ,Z =Z ′+2n -m

二式联立求解得α衰变次数n 和β衰变次数m .

(2)根据α衰变和β衰变(β衰变质量数不变)直接求解.

【例2】 恒星向外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其内部发生的各种热核反应,当温度达到108

K 时,可以发生“氦燃烧”.(1)完成“氦燃烧”的核反应方程:4

2He +________―→8

4Be +γ. (2)8

4Be 是一种不稳定的粒子,其半衰期为2.6×10

-16

s.一定质量的84Be ,经7.8×10

-16

s 后所剩下的

8

4

Be 占开始时的________.

答案 (1)4

2He 或α (2)18

或12.5%

解析 (1)由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得答案为4

2He 或α;(2)由题意可知经过了3个半衰期,故剩余的8

4Be 的质量m =m 0? ????123=18

m 0,故应填18或12.5%.

【例3】 放射性元素238

92U 衰变有多种可能途径,其中一种途径是先变成210

83Bi ,而210

83Bi 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210

a X(X 代表某种元素),也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 b

81Tl ,210

a X 和 b

81Tl 最后都变成206

82Pb ,衰变路径如图1所示.则( )

图1

A .a =82,b =211

B.210

83Bi ―→210

a X 是β衰变,210

83Bi ―→ b

81Tl 是α衰变 C.210

83Bi ―→210

a X 是α衰变,210

83Bi ―→ b

81Tl 是β衰变 D. b

81Tl 经过一次α衰变变成206

82Pb 答案 B

解析 由210

83Bi ―→210

a X ,质量数不变,说明发生的是β衰变,同时知a =84.由210

83Bi ―→ b

81Tl 是核电荷数减2,说明发生的是α衰变,同时知b =206,由206

81Tl ―→206

82Pb 发生了一次β衰变.故选B.

三、α衰变和β衰变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

分析α衰变和β衰变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一般思路为: 1.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2.衰变过程中动量守恒.

3.带电粒子垂直于磁场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4.静止的原子核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的规律以及它们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特点如下表:

【例4】 一个静止的氮核14

7N 俘获了一个速度为2.3×107

m/s 的中子生成一个复核A ,A 又衰变成B 、C 两个新核,设B 、C 的速度方向与中子方向相同,B 的质量是中子的11倍,速度是106

m/s ,B 、C 在同一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之比R B ∶R C =11∶30,轨迹如图2所示,求:

图2

(1)C 核的速度大小.

(2)根据计算判断C 核是什么? (3)写出核反应方程.

答案 (1)3×106

m/s (2)氦原子核

(3)14

7N +1

0n→11

5B +4

2He

解析 氦核吸收了一个中子变成复核不稳定,发生衰变,整个过程中,中子、氮核以及两个新核组成的系统过程前后都不受外界的干扰,所以整个系统在俘获与衰变过程中动量均守恒,利用这一点,可求出C 核的速度,然后根据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就可以判断出新核的种类,写出核反应方程.

氮核俘获中子到衰变成B 、C 两个新核的过程中动量守恒

m n v n =m B v B +m C v C ,①

根据衰变规律,可知C 核的质量数为14+1-11=4. 由此解得v C =3×106

m/s.

再由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做圆周运动的知识R =mv Bq

可得

q B q C =m B v B R C m C v C R B =11×106×304×3×106×11=52② q B +q C =7.③

将②③联立,q C =2,而m C =4,则C 核是氦原子核,核反应方程式是14

7N +1

0n→11

5B +4

2He.

原子核和放射性复习要点和习题答案教学内容

原子核和放射性复习要点和习题答案

第十四章 原子核和放射性 通过复习后,应该: 1.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3.掌握核衰变的规律和衰变常量与半衰期 4.了解射线与物质作用及防护 5.课后作业题 14-1 如果原子核半径公式为R =1.2×10 -15 A 1/3 (A 为质量数),试计算: ①核物质的密度;②核物质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 解: ①原子核的质量M 可表示为M =Au =1.66×10 -27 A (u 为原子质量单 位),而原子核的半径R =1.2×10 -15 A 1/3 ,则其体积V 为 V =34πR 3 =3 4×3.14×(1.2×10 -15 A 1/3)3 =7.24×10 -45 A 由密度的定义可得核物质的密度为 ρ=M/ V =1.66×10 -27 A /7.24×10 -45 A kg ·m -3 ≈2.3×10 17 kg ·m -3 ②由质量数A 和体积V 可进一步得到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n 为 n =A/ V = A /7.24×10 -45 A m -3 =1.38×10 44 m -3 14-2 计算2个 2H 原子核结合成1个 4He 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以MeV 为单位)。 解: 核反应中质量亏损 △m =2m D -m He =(2×2.013553-4.002603)u=0.024503u, 对应的能量为 △E =△m ·c 2 =0.024503×931.5MeV=22.82MeV

14-3 解释下列名词:(a)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b)核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俘获、内转换;(c)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放射平衡、同位素发生器。 答: (a)①同位素:原子序数Z相同而质量数A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相同的位置,这些核素称为同位素。②同质异能素:原子核通常处于基态,但也有些原子核处于寿命较长的亚稳态能级,与处于基态的同原子序数同质量数的原子核相比,这些处于亚稳态的原子核叫做同质异能素。③结合能:当核子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称为它们的结合能,它也等于原子核完全分解为自由核子时所吸收的能量。④平均结合能:若某原子核的结合能为△E,核子数(即质量数)为A,则两者的比值△E/A叫做平均结合能,其大小可以表示原子核结合的稳定程度。⑤质量亏损:原子核的静止质量要比组成它的核子的静止质量总和要小一些,这一差值叫做质量亏损。 (b)①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变化,并释放能量, He (即α粒子)的衰变叫这种变化称为核衰变。②α衰变:原子核放射出氦核4 2 做α衰变。③β衰变:它包括β- 、β+、电子俘获三种。β-衰变:当原子核内中子过多,质子偏少时,其中一个中子会自动转变为质子,原子核放出一个电子(即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这叫做β-衰变。β+衰变是:当原子核内质子过多,中子偏少时,其中一个质子自动转变为中子,发射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发射出正电子(即β+粒子),这叫β+衰变。电子俘获:在中子过少的原子核内,质子也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发射中微子,而转变成中子,这叫电子俘获。④γ衰变: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会跃迁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这时发射出γ光子,形成γ射线,这种衰变叫做γ衰变。⑤电子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结24原子原子核

氢原子的能级图 n E /eV ∞ 0 1 -13.6 2 -3.4 3 4 -0.8 5 E 1 E 2 E 3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24 原子、原子核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α粒子、γ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汤姆生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从而打开原子的大门.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 而核式结构又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①原子是否稳定,②其发出的光谱是否连续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 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终初E E h -=ν) 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f =E 初-E 末 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2 12-==n n C N n ]。 [ (大量)处于n 激发态原子跃迁到基态时的所有辐射方式] ⑶能量和轨道量子化----定态不连续,能量和轨道也不连续;(即原子的不同能量 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 氢原子的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最小)与核外电子轨道半径间的关系是: 【说明】氢原子跃迁 ① 轨道量子化r n =n 2r 1(n =1,2.3…) r 1=0.53×10-10m 能量量子化:21n E E n = E 1=-13.6eV ②

高中物理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章末检测鲁科版选修3_5

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 章末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其中1~4题为单项选择题,5~10题 为多项选择题) 86Rn+xα+yβ, 90Th→220 1.放射性同位素钍232经α、β衰变会生成氡,其衰变方程为232 其中( ) A.x=1,y=3 B.x=2,y=3 C.x=3,y=1 D.x=3,y=2 答案D 解析由衰变规律可知,β衰变不影响质量数,所以质量数的变化由α衰变的次数决定, 86Rn,质量数减少了232-220=12,每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因此α衰 90Th变为220 由232 变次数为3次;3次α衰变电荷数减少了3×2=6个,而现在只减少了90-86=4个,所以有2次β衰变(每次β衰变增加一个电荷数),故x=3,y=2,故选D. 2.14C测年法是利用14C衰变规律对古生物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若以横坐标t表示时间,纵坐标m表示任意时刻14C的质量,m0为t=0时14C的质量.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14C衰变 规律的是( ) 答案C 解析衰变过程中每经过一个半衰期,质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故质量减少得越来越慢,选 项C正确.3.原子核A发生一次α衰变后变为原子核a b X,原子核B发生一次β衰变后变为原子核d c Y,已知原子核A和原子核B的中子数相同,则两个生成核X和Y的中子数以及a、b、c、d的关 系可能是( ) A.X的中子数比Y多1 B.X的中子数比Y少3

C .如果a -d =2,则b -c =3 D .如果a -d =2,则b -c =1 答案 C 解析 原子核发生一次α衰变,其质子数和中子数都减少2,发生一次β衰变,其质子数增加1,而中子数减少1,由A 、B 中子数相同可得a +4-(b +2)=d -(c -1),即a -b +2= d -c +1,故C 对,A 、B 、D 错. 4.由中国提供永磁体的阿尔法磁谱仪如图1所示,它曾由航天飞机携带升空,将其安装在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中,主要使命之一是探索宇宙中的反物质.所谓的反物质即质量与正粒子相等,带电荷量与正粒子相等但电性相反,例如反质子即为 1-1H ,假若使一束质子、反质子、α粒子和反α粒子组成的射线,以相同速度通过OO ′进入匀强磁场B 2而形成图1中的4条 径迹,则( ) 图1 A .1、2是正粒子径迹 B .3、4为反粒子径迹 C .2为反α粒子径迹 D .4为反α粒子径迹 答案 C 解析 由左手定则判定质子、α粒子受到洛伦兹力向右偏转;反质子、反α粒子向左偏转, 故选项A 、B 、D 错误;进入匀强磁场B 2的粒子具有相同的速度,由偏转半径r =mv Bq 知,反α粒子、α粒子在磁场中的半径大,故选项C 正确. 5.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 史事实的是( ) A .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B .皮埃尔·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 C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 D .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 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 答案 BD 解析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发现了原子中心有一个核,A 、C 两项错误;皮埃尔·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和镭两种新元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B 项正确;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测出了电子的比荷,D 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第2章 专题2:追及相遇问题

第二章专题二:追及相遇问题 【学习目标】 1.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特点 2.能熟练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学习重点】掌握追及问题的分析方法,知道“追及”过程中的临界条件 【学习难点】“追及”过程中的临界分析 【知识预习】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进行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求解。 一、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的特征及处理方法: “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 ⑴初速度比较小(包括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 a.追上前,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b.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即后者追上前者。 ⑵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a.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 b.若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的位移也相等,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c.若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大于被追者,说明在两者速度相等前就已经追上;在计算追上的时间时,设其位移相等来计算,计算的结果为两个值,这两个值都有意义。即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⑶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情形跟⑵类似。 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减速运动的物体乙,情形跟⑴类似;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2.分析追及问题的注意点: ⑴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 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

原子核和放射性复习要点和习题答案

第十四章原子核和放射性 通过复习后,应该: 1.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3.掌握核衰变的规律和衰变常量与半衰期 4.了解射线与物质作用及防护 5.课后作业题 14-1 如果原子核半径公式为R=1.2×10 -15A1/3 (A为质量数),试计算:①核物质的密度;②核物质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 解: ①原子核的质量M可表示为M=Au=1.66×10 -27A(u为原子质量单位),而原子核的半径R=1.2×10 -15A1/3,则其体积V为 V=πR 3 =×3.14×(1.2×10 -15A1/3)3 =7.24×10 -45A 由密度的定义可得核物质的密度为 ρ=M/ V=1.66×10 -27 A/7.24×10 -45 A kg·m -3 ≈2.3×10 17 kg·m -3 ②由质量数A和体积V可进一步得到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n为 n=A/ V= A/7.24×10 -45A m -3 =1.38×10 44 m -3 14-2 计算2个2H原子核结合成1个4He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以MeV为单位)。 解: 核反应中质量亏损 △m=2m D-m He =(2×2.013553-4.002603)u=0.024503u, 对应的能量为△E=△m·c2 =0.024503×931.5MeV=22.82MeV 14-3 解释下列名词:(a)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b)核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俘获、内转换;(c)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放射平衡、同位素发生器。 答: (a)①同位素:原子序数Z相同而质量数A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相同的位置,这些核素称为同位素。②同质异能素:原子核通常处于基态,但也有些原子核处于寿命较长的亚稳态能级,与处于基态的同原子序数同质量数的原子核相比,这些处于亚稳态的原子核叫做同质异能素。③结合能:当核子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称为它们的结合能,它也等于原子核完全分解为自由核子时所吸收的能量。④平均结合能:若某原子核的结合能为△E,核子数(即质量数)为A,则两者的比值△E/A叫做平均结合能,其大小可以表示原子核结合的稳定程度。⑤质量亏损:原子核的静止质量要比组成它的核子的静止质量总和要小一些,这一差值叫做质量亏损。 (b)①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变化,并释放能量,这种变化称为核衰变。②α衰变:原子核放射出氦核He (即α粒子)的衰变叫做α衰变。③β衰变: 它包括β- 、β+、电子俘获三种。β-衰变:当原子核内中子过多,质子偏少时,其中一个中子会自动转变为质子,原子核放出一个电子(即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这叫做β-衰变。β+衰变是:当原子核内质子过多,中子偏少时,其中一个质子自动转变为中子,发射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发射出正电子(即β+粒子),这叫β+衰变。电子俘获:在中子过少的原子核内,质子也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发射中微子,而转变成中子,这叫电子俘获。④γ衰变: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会跃迁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

生本教育理念中的物理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中的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着重于对人文教育的倾向,把教育的主体转向于学生身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天性”的张扬,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最为有效地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知识。物理教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科学,其“生本需要”更加强烈和更加有意义,将生本教育理念“植”入物理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张扬学生学习的“天性”,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物理教学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这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的原理定义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操作定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要把教育定义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必须从现实的教育出发,激扬人的学习“天性”,把学生的需要重新定位于学习者本身,而不是教育者本身。 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作为“教师”对待,将教学以“好教”转变为“好学”,使学习成为学习者的“天性”展示的必需。学生作为“老师”,就会感受到学生是想怎样去进行学习的,他们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表述形式都是教学的所向,也是我们教学者设计教学过程的“锁定”方向。强化学生的课前积极准备、课堂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让全体学生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机会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地进行投入,让更多的学生溶入“教师”的角色中,对于学习效果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形成强大的教育教学生命力,刺激教育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教学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就是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进,从现实的角度调动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通过物理课堂实验、学习、思考等方面实现动手、动脑、动口的主体学习过程,实现教与学的相长。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育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关键。让学生有机会成为我们的“教师”,成为同学们的“教师”,这样做的结果都会产生必然的学生认真投入和自我投入,成功就产生于这样的不断自我激发之中。我们在进行物理实验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用探究实验过程代替验证实验结论的实验方法,将每一个可以改造的演示实验尽可能改造为分组实验,遵循每一个分组实验必须按要求完成的基本教学原则。在前一节下课前,首先布置好下一节课需要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对即将进行的小组合作实验活动进行资料的收集,对探究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设疑,并搜集一些非实验内容而与实验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备在课堂上有所表述。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完全依靠学生进行实验的探究过程,让讨论、研究、数据记录、问题答疑、数据修正等工作能够得到顺利进行,充分体现物理实验的积极探究过程,学生发现现象、努力思考、认真记录数据、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的一般结论,反思实验的过程,还积极展示自己的优势,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提升小组合作活动的战斗力,让小组成员共同得到全面的进步。教师对于学生的评述方面,在时间上、言行上,都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限度,不流于形式。这方面就体现在教师要充分掌握好课堂实验进程,发现学生出现的实验成功就迅速给予赞扬,发现学生的实验失败就给予极大的鼓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 1.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粒子出现大角度的 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5.天然放射现象:射线(粒子是氦原子核)、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衰变与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射线是伴随射线和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E=mc2{当m的单位用kg时,E的单位为J;当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

(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三章原子核与放射性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三章原子核与放射性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吸收光子向外释放电子的现象 B .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C .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2 D .汤姆生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α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B .核力只存在于质子与质子之间,中子与中子之间没有核力作用 C .因为α粒子的速度比β粒子的速度小,所以α粒子的电离本领也小 D .某放射性物质经过一个半衰期该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减少了N . 若经过两个半衰期,该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减少2N 3.放射性同位素钍232 90Th 经一系列α、β衰变后生成氡220 86Rn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每经过一次α衰变原子核的质量数会减少2个 B .每经过一次β衰变原子核的质子数会增加1个 C .放射性元素钍 23290Th 的原子核比氡22086Rn 原子核的中子数少4个 D .钍232 90Th 衰变成氡220 86Rn 一共经过2次α衰变和3次β衰变 4.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 . 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B .氢原子辐射光子后,其绕核运动的电子动能增大 C .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中发生的重核裂变 D .21083Bi 的半衰期是5天,100克21083Bi 经过10天后还剩下50克 5.如图是核反应堆的示意图,对于核反应堆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专业成长的教育叙事

自我叙事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教师,现年34岁,自2011年从内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通过公招到平昌县泥龙初中任教,已任教九个年头。任教以来,我兢兢业业、勤奋刻苦、开拓创新、因材施教,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这些年来的教育教学经历及成长过程简单叙述如下: 一、勤奋刻苦、因材施教,做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刚参加工作时,我始终牢记一个信念:“对学生负责。”那时我一天到晚只知道给学生讲课、让学生做题,安排各种考试、竞赛,开展题海战术,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尽管我较出色的完成了学校交给我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是总觉得自己的教的累,学生学的累,吸引不了学生。 在我茫然的时候,2013年4月,学校派我去省里观摩学习。观摩课上,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畅所欲言的师生互动……课后,主讲教师与我们进行的交流,令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我深刻的体会到,我的教育教学之路才刚刚开始。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课堂,怎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让他们精力旺盛的学习

那?教学中我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一天,一名学生的问题启发了我。“老师,冬天的窗户上为什么会冒热气?”问题来源于生活,说明学生是关注生活的,我何不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大气压强》一课时,我拿着几个碗走进课堂,课前把两个碗用水“粘”在一起。问:谁能把两个碗分开?学生踊跃尝试后,纷纷摇头;然后再问学生:“谁能用手掌把碗吸住,使碗不往地下掉?”学生都摇摇头表示不能,这时,我右手拿碗(事先已把碗底弄湿),往左手手掌心上用力一压,排除碗底里面的空气,慢慢地转动左手手掌,使手掌心朝下,然后松开右手,看到了碗被左手掌心吸住了而不往下掉。学生惊叹之余,再引出大气压强,学生兴趣倍增。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激起思维的积极性。物理课就是生活的再现,有了生活,学生就有了破解生活奥秘的强烈愿望,就有了无限的学习兴趣。 不断地努力尝试,贴近生活的学习,使学生接受并喜欢上了我的物理课,课堂上气氛活跃,课堂外积极研究,突破一道物理题或是解决一个生活现象,便把他们乐得一蹦多高。看到这种情景,我尝到了做一名物理教师的乐趣。2014年初升高,我所任教班级平均分位列全县第三,张强同学以满分的成绩升入高中。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 [摘要]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是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就是在这一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课堂实践与研究。事实表明,生本教育已经在我的高中化学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 生本教育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教学理念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以激扬生命为宗旨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主动学习。郭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1]一书中给生本教育下的定义是: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已经在广东、香港等地方的许多小学、中学开展起来,并且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最有生命力的素质教育模式之一。 二、为什么要采用“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所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即“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2]。而生本教育却颠覆了这一传统模式,开创了教育教学的新天地。

三、生本教育的特点 生本教育的特点,首先是突出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其次是突出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许多倍;最后是强调交流式学习。 四、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及效果 (一)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3]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首先是教师课前积极充分地备课,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心与问题进入学习。如学习原电池一节,可拿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号电池及手机、mp3、数码相机里的电池来创设学习情境。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对问题共同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预习探讨已经把本节课原电池中电流的形成过程基本了解。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谈见解,通过课堂上组与组之间激烈的争论,让思维碰撞出火花,使问题越来越清晰,知识越来越深入。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也增进了情感交流。当然,教师要及时加以适当的引导。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载自:搜高考网.soogk. 原子、原子核这一章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高考选择题也会涉及到,其实只要记住模型和方程式,就不会在做题上出错,下面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个假说为主要内容的玻尔理论.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突破点.裂变和聚变是获取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粒子、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汤姆生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从而打开原子的大门.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而核式结构又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①原子是否稳定,②其发出的光谱是否连续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 ) 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f=E初-E末 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 ]。

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教育叙事

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教育叙事 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教育叙事 1、重视课本基础定义、基础概念的理解记忆。 课本是基础,是全国物理特级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记忆(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个过程贯穿整个高中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会越来越深入。 2、把握题型的本质多总结、多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物理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具有知识点少、题型少且相对固定、综合性很强的特点;但同时也是同学反映比较难的科目。对此要做到1)、会读题、提取题眼;2)、把题中要考的知识点反馈到对应课本中 的知识;3)、规范做题步骤;4)、严格按照课本知识做题;5)、注意总 结提炼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学会课本模型题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 模型题。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正确应用的关键,理解性的记忆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过程, 高一打基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整个高中物理思维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基础知识的掌握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教育叙事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 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 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 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 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 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 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 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 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 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 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 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 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 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 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 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从具体工程应用上分析新型墙材的社会经济效益

从具体工程应用上分析新型墙材的社会经济效益【摘要】某大型建设工程在墙体材料设计施工阶段,对砼小型空心砌块及灰砂砖的使用效益,与传统的实心黏土砖进行了方案比较,并从比较结果进行新型墙体材料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从分析情况看,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具体工程;应用;分析;新型墙体材料;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from the specific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o analysis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new wall materials 【abstract】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hase of som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all materials, and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concrete small hollow block and sand-lime brick, with the traditional solid clay brick compared to the program,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from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new wall materials, analysis. from the analysis of situation, the promotion application of new wall materials, has significant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specific engineering;application;analysis;

高中物理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3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学案鲁科选修3-5

第3节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目标定位] 1.知道放射性同位素,了解放射性的应用.2.知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及防护措施. 一、放射性的应用 1.利用射线的电离作用、穿透能力等特点 (1)利用放射线使细胞变异或损害的特点,辐射育种、食品辐射保存、放射性治疗等. (2)放射性同位素电池:把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释放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3)γ射线探伤:利用了γ射线穿透能力强的特点. 2.作为示踪原子 作为示踪原子对有关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进行研究. 二、放射性污染和防护 1.放射性的污染 (1)核爆炸:核爆炸产生强烈的γ射线和中子流,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还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和环境产生长期的辐射. (2)核泄漏:核泄漏会使现场人员受到辐射性损伤,对周围地区造成严重污染. (3)医疗照射:医疗照射中如果放射线的剂量过大,也会导致病人受到损害,甚至造成病人的死亡. 2.放射性的防护 (1)密封防护:把放射源密封在特殊的包壳里,或者用特殊方法覆盖,以防止放射线泄漏. (2)距离防护:距放射源越远,人体吸收放射线的剂量就越少,受到的危害就越小. (3)时间防护:尽量减少受辐射时间. (4)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加屏蔽物能起到防护作用. 一、放射性的应用 1.放射性同位素的分类 (1)天然放射性同位素.(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优点 (1)放射强度容易控制.(2)可以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3)半衰期很短,废料容易处理.3.放射性同位素的主要作用 (1)工业部门使用射线测厚度——利用γ射线的穿透特性. (2)农业应用——γ射线使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杀死腐败细菌、抑制发芽延长保质期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梳理

《原子核》知识梳理 【原子核的组成】 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内存在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查德威克经过研究,证明:用天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10-20厘米的铅板)的不带电粒子,用其轰击石蜡时,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此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即为设想中的中子。 3.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质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天然放射现象 人类认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在他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经过研究发现了新元素钋和镭。 用磁场来研究放射线的性质: α射线带正电,偏转较小,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使底片感光作用很强 β射线带负电,偏转较大,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很强(几毫米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弱; γ射线中电中性的,无偏转,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几厘米的铅板),电离作用很小。 2.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在衰变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3.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它是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1.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利用它的射线(贯穿本领、电离作用、物理和化学效应) 做示踪原子。 2.放射性同位素的防护:过量的射线对人体组织有破坏作用,这些破坏往往是对细胞核的破坏,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注意人身安全,同时要放射性物质对空气、水源等的破坏。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3.2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3.2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 期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课标要求 1.知道天然放射现象,了解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的概念.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点,并能够借助电、磁场分析判断三种射线. 3.知道原子核衰变的规律,知道α衰变、β衰变的本质,能根据电荷数、质量数守恒正确书写衰变方程. 4.理解半衰期的概念,会应用半衰期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地位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日期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这一节可先让学生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史,知道有些元素具有天然的放射射线的性质,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还有进一步的结构,并且开始了对原子核变化规律的认识. 2.这些天然的放射线有三种,即α、β和γ射线,介绍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接着可向学生说明如何区分,着重介绍三种射线的特性. 3.应让学生了解α衰变和β衰变,以及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的规律.可让学生通过相应的练习来逐步掌握 α衰变和β衰变以及两个守恒规律.有关核反应的练习要注意从可靠的资料上选择实际发生的核反应,不能随意编造核反应方程来让学生练习. 4.半衰期是了解原子核衰变规律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学生常犯的错误是,放射性元素经半衰期后衰变一半,再经半衰期后衰变完毕.教学中除应注意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清楚半衰期的物理含义外,还应让学生清楚:半衰期只对大量原子核衰变才有意义,因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是统计规律,当放射性原子核数少到统计规律不再起作用时,就无法判断原子核的衰变情况了. ●新课导入建议 故事引入 公元1936年,一个名叫卡门的科学家发现并分离出一种分子,它是碳的一种同位素, 分子量是14,因此被称为14 C.三年后,科学家柯夫经过研究,指出宇宙射线和大气作用后最 终产物是14 C ,并计算出了其在大自然中的产生率. 经过重重考验,14 C 常规测年法被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所接受,成为确定旧石器晚期以来人类历史年代的有力工具.许多长久以来没有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我们知道,考古学与 历史学的重要结合点就在于确定遗址的年代.而14 C 测年技术则为这个结合点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革命性的技术.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14 C 测年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看教材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 ?步骤1:导入新课,本节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可多提问几个学生 ?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精品导学案:2.1电源和电流 打印版

1 电源和电流 学习目标 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自主探究 1.电源是能把电路中的从正极搬到负极的装置. 2.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在导线内共同形成的,导线内的电场保持和平行. 3.由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 4.把、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定电流. 5.电流的程度用电流这个物理量表示;规定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单位是,符号是;公式为. 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 问题1: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3:如何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 【要点提炼】 一、电源 1.要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的电流,电路两端之间要有一定的. 2.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两端始终有一定的,使电路中保持. 二、恒定电场 问题:在有电源的电路中,导线内部的电场强度有什么特点呢?

【要点提炼】 1.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 2.在恒定电场中,任何位置的电场强度都不随时间变化,所以它的基本性质与相同.在静电场中所讲的电势、电势差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在恒定电场中. 【合作探究】 问题: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恒定电场中的电流有什么特点呢? 三、恒定电流 问题: 1.什么样的电流被称为恒定电流? 2.我们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电流的强弱程度? 【巩固练习1】 1.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B.在电解质溶液中有自由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电流方向不能确定 C.不论何种导体,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D.电流的方向有时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有时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2.电流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3.在金属导体中,若10 s内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为10 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 结论:电流等于通过导体横截面的与通过这些所用的比值. 4.某电解槽横截面积为0.5 m2,若10 s内沿相反方向通过横截面的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均为1 C,则电解液中的电流为.在电解液中,电荷量是通过截面的正、负离子电荷量绝

谈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生本课堂构建-高中物理论文-教育论文

谈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生本课堂构建-高中物理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老师在教学内容上也在进行不停地修改替代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进入学校教学中,教学理念也改变成生本教学。所以,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合理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生本课堂的构建 生本课堂就是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高中物理生本课堂得到飞速发展,促进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老师要根据现代学生的情况,改变把知识基础当成重要内容的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加大

对物理实验的教育。让学生在物理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现在信息化的发达,门已经充分认识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设置信息化设备在物理课堂上得以利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化的涉及只是一些课件的制作,让学生进行观看。由于学生和老师在高中的学习压力和教学压力都是很大的,导致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老师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教学,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教学的方便。 二、探究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生本中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中逐渐发展

成为白板教学技术、微课教学技术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将这些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使物理生本教学在效果上更为明显,还能使高中物理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直观性。信息技术灵活运用于物理生本教学中,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平台,使学生在观察与思索中实现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与内化,并使学生的人生观、科学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三、信息技术高中物理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合理利用信息化白板教学技术是最基本的教学技术。白板教学让以前的黑板变成白色,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精彩。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自由书写,涂改。白板技术在高中物理的运用上是很广泛的,例如,在沪科版高中物理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中,要分析各种力之间的关系,就可利用白板不同颜色的笔来进行表示。增强了视觉效果,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白板上的内容是可以保存下来的,不存在下课记笔记却已经擦了黑板的结果。白班还有很多作用,例如,拍照、闪烁、旋转、放大、拉幕、探照灯等,这些作用在合理应用下都能提高教学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