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么面对经济全球化

改变就业观念理性的自我评价。通过反复准确的比较,对自身的潜在能力作出正确判断,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突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素质尤为重要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首先要抓好专业素质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对市场的灵敏度,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革命,适时调整教育调控机制。加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调动大学生社会实际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等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 社会问题和现象,并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调整好就业心态,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问题存在的原因。高等教育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竞争主体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为了实现社会对其的认可,大学教育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的重要性,走粗放型的路子,这样就业竞争力弱,反过来影响进一步的发展。就业知道应全面化。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在择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对自己的全面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自己的发展的规划,包括职业方向的选择和发展目标的确定,学会根据发展目标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内容,通过扬长避短来实现自我的完善。经济全球化,就是说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将进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一个国家如果想在这种大循环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适应这种循环的要求。而作为“受经济发展制约”的高等教育来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必须在人才数量、规格、结构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经济社会的要求。(一)经济全球化是以开放为特征的。因为各国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才能实现最优配置。世界经济的开放与流动,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参与全球化的教育市场竞争,逐步向世界开放、向市场开放、向社会开放。(二)经济全球化是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由于跨国公司在国际间的互相流动,必然形成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了解经济全球化相

关的法规的制度、惯例,了解相关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生活特点,有全球意识,并具有先进专业技能的“通用”人才。(三)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水平为基本力量的。一个国家要在全球化经济中提升竞争力,关在于加速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可见,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要求。(四)经济全球化是以文化融合为特征的。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会日渐频繁,能否达到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融是保证经济能否相融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使新文化达到全球统识、理解,也是全球化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一)实行开放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仅仅靠政府投资办学,显然力量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开放的办学投资体制。即以公办学校为主,鼓励民办教育、公民联办、民办公助、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除政府投入外,可以股份制形式向社会集资,鼓励企业及个人投资。(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的市场规则。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培育高等教育市场的新形势,需要针对高等教育市场开放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有关高等教育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法,保证高等教育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即应把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干部任免、人事调动、工资分配、弹性学制的权利下放给学校,由学校自主确定。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院校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三)构建符合经济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经济全球化的朝代,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更高的标准。所以,高等学校要及时掌握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所带动的产业兴起和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产业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因此,在课程结构上、教学内容上,应从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从专业型向通才型发展,从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应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宽广的知识领域、现实的基本技能和较好的文化素质”三个方面的基础教育。要允许各种课程的自由设置,必须在学科的建设上动些脑筋,特别要普遍地开设介绍国外文化、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课程。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前沿性,必须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教材要施行全球化,把世界上公认的优秀的教材作为教科书才



























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多挑战:意识形态上的多样化、人才教育的国际化、网络的普及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出现弱化趋势。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十分迫切。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简言之,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祖国无限热爱,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为此,我们要努力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信念。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爱国主义不仅是情感使然,也是规范使然,是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经济全球化时代,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去思考,赋予其时代特征。
1.爱国主义具有民族性。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于民族性,突出民族特色。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需要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教育资源,以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还要教育大学生克服民族自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用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繁荣。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每一个大学生都应确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耻”的价值取向,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人。
2.爱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吸取世界文明成果,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是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另一鲜明的特色。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家意识、民族文化造成了冲击,进而影响到人们原有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把西方的现代文明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全部拒之门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及国家安全的爱国

主义,与积极主动地面向世界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培养他们与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依存与合作的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的态度。
3.爱国主义体现为情感和理性的统一。爱国主义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深厚感情。但在这种强烈情感的激励下,爱国主义往往是朴素的、感性的、狭隘的。有些大学生的爱国表现仅停留在民族主义情绪的发泄上,遇事图一时之快而无视国家的根本利益。如2005年年初,不少高校举行反对日本“入常”的活动,有些大学生倡议抵制日货,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这样的爱国心,一方面不能持久,另一方面不能正确地指导行动,甚至产生与主观愿望相异、相反的效果。爱国主义如只是停留在情感上是不够的,因为如果爱国主义缺乏理性就容易流于空泛,并可能导致盲目和狭隘。基于此,当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帮助学生认清全球化进程中涌现的种种思潮的实质,使他们认识到全球化并不会消除主权国家的存在,全球化并不能带来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普遍平等,全球化也不该消灭民族文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及思维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将使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情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弱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个人利益得到充分尊重,这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但部分大学生认为倡导爱国主义会妨碍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必要进行爱国主义的学习和教育。加上受西方国家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功利化趋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突出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其实并不矛盾。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了维护和发展,个人的生存才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个人的发展才有更大的空间。他们不明白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建设祖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最佳方式。这样一来,当代大学生讲奉献的少了,追求实惠的多了,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放到一边。这些思想虽不是主流,但多少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身上民族责任感的缺失。
2.大学生的民族和国家意识淡化。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观念构成了重大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活动往往越出国界,原来彼此分离的各国市

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科技优势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世界性扩张。他们把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利润少的产业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国家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且,资本的全球化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老板、员工效忠跨国公司的程度往往甚于效忠自己的国家。而互联网和生态环境的国际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公民淡化原来对所在国家的认同,有人甚至以“全球公民”自居。对此,有学者提出“非民族国家化”理论,认为民族与国家“已经过时”或“正在终结”①。“地球大同”“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不少大学生受此影响,认为世界各国的一切纷争已在共同的背景之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无须再提民族和国家的主权与利益,他们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正在逐渐淡化。
3.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变得淡薄。在全球化时代,领土安全已不是国家安全的全部,经济、信息、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安全也变得十分重要。这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信息、资源、人才、生态等方面增强国家抵御全球风险的能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仍在较量,西方国家称霸全球的野心依旧。他们凭借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西化、分化和弱化,其对全球的控制方式已从过去单一的军事方式变为主要通过信息、科技、政治、文化、传媒和人才的方式,这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各种潜在威胁。如在政治安全方面,我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各种名义对中国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指责和攻击;在经济安全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资本的跨国流动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目前,在我国产业和市场的部分领域,外商投资占优势,某些行业被外资控制,某些产品市场被外资企业产品主导,某些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外资,出口的总体竞争力低,这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很大风险。部分大学生对此缺乏警惕,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盲目乐观,国家安全意识变得淡薄。
4.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不同程度地被“西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独立性渐渐削弱,经济强权衍生为文化强权。西方国家倚仗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肆意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如美国中央情报局针对中国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中国)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

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了一半”②。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商品、影视文化等载体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尤其是近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把它们的法律、人权、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强加给别的国家,他们强大的国家权力和学术、文化、信息传播的优势形成的文化霸权,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政治、法律等文化价值观,致使一些大学生被不同程度地“西化”,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观念变得模糊。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商品、资本、信息和文化的互动伴随中国的对外开放,日益渗透进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活和思维中。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背景,深刻领会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积极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对策:
1.了解历史,认清现实。读史可以明志。历史证明,一个忘却历史、没有自尊的民族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民族。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它的许多精髓不仅不会阻碍全球化的发展,相反却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各类关系的整合。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下太平”以及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有利于调节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再如,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和合”文化,也表明中国文化具有融合性,能吸纳外来文化,有利于形成和谐、和平的国际环境。假如以全球化为借口,贬低甚至放弃中国传统文化,那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抱着扬弃的态度去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积淀自身文化底蕴、建立健全人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从而成为爱国者,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有积极意义。当代大学生尤其要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我们要想给青年学生讲清楚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要回到旧社会积贫积弱的国情中去,回到众多力量试图改造中国的努力中去,回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拯救民族的存亡而奋不顾身的英勇斗争中去。既要给大学生讲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又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美好前景,讲出我们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事实。要讲

出信心,讲出自豪。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首先,高校要精心设计人文景观,使校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宣传历史和现实中的爱国英雄人物与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奋斗历史,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营造出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增强爱国主义信念。要组织大学生参观、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开展党、团组织活动,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此外,当今世界,信息化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国家“实现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张进入全球化赛场的入场券,没有独立的信息化开发能力将意味着在全球化进程中彻底丧失发言权”③。高校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3.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必须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要有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知识、理论修养,增加爱国主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要努力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水平;要用真理的力量、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培养他们自尊、自主、自强、自律的意识,使他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能够确定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深刻体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以主人翁的精神,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接受爱国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爱国行为,成为真正自觉的爱国主义者。
4.放眼全球,开拓创新。爱国主义要求当代大学生立足本国,放眼全球,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社会现象,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在维护祖国利益的同时,自觉容纳和借鉴各种文明,客观审慎地去思考、去行动。

爱国主义有狭隘与开放、进步与保守之分,今天我们提倡爱国主义的总体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全球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融入这一世界潮流。所以,我们要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与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要坚持本民族特色,又要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创立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共同繁荣体系。
知识之所以能在社会进步中起到巨大作用,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实践相比,我们的理论还相对滞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对年轻学子才有持久的吸引力。国际竞争要求中国不断地自我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人才。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来源,大学生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形成宽广的知识面,这是创新的基础;必须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洞察其发展方向,并积极参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的知识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参加学术科研活动、搞社会调查乃至创业,都是大学生投身实践的好方式。学好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打下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创新也才有可能。
当代大学生既要放眼天下,又要开拓创新。必须树立全球观念,以全球为背景,以崭新的视角与思维来思考问题、采取行动,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正当地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①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②周长明.论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 2004(6):70-71.
③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