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技术综述

分子标记技术综述
分子标记技术综述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药材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1]。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2]。

技术种类及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自诞生起已研究出数十种,尽管方法差异显著,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用到了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电泳等检测手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

RFLP是最早开发的分子标记技术,指基因型间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上的碱基插入、缺失、重排或突变引起的,是由Grodzicker等于1974年创立的以DNA-DNA杂交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并切割不同生物个体的基因组DNA,得到大小不等的DNA片段,所产生的DNA数目和各个片段的长度反映了DNA分子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分布情况[3]。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这些片段,就形成不同带,然后与克隆DNA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和放射显影,即获得反映个体特异性的RFLP图谱。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片段在长度上差异。由于不同个体的等位基因之间碱基的替换、重排、缺失等变化导致限制内切酶识别和酶切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基因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

RFLP的等位基因其有共显性特点,可靠性高,不受环境、发育阶段或植物器官的影响。RFLP标记位点数量不受限制,通常可检测到的基因座位数为1—4个,标记结果稳定,重复性好。RFLP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克隆可表现基因组DNA多态性的探针较为困难;另外,RFLP分析工作量大,成本高,使用DNA量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核酸杂交技术,不易自动化,尽管结合PCR技术,RFLP仍在应用,但已不再是主流分子标记。

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RAPD)

RAPD技术是1990年由William和Welsh等人利用PCR技术发展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随机引物(一般为8—10bp)通过PCR反应非定点扩增DNA片段,然后用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扩增片段多态性便反映了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RAPD所使用的引物各不相同,但对任一特定引物,它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片段插人、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4]。就单一引物而言,其只能检测基因组特定区域DNA多态性,但利用一系列引物则可使检测区域扩大到整个基因组,因此,RAPD可用于对整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检测,也可用于构建基因组指纹图谱。

与RFLP技术相比,RAPD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省时省力,DNA用量少,同时无需设计特定的引物,扩增产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但RAPD也存在一些缺点:(1) RAPD标记是一个显

性标记,不能鉴别杂合子和纯合子;(2)存在共迁移问题,凝胶电泳只能分开不同长度DNA 片段,而不能分开那些分子量相同但碱基序列组成不同的DNA片段;(3) RAPD技术中影响因素很多,所以实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差[5]。为了得到较稳定的结果,各种反应参数,例如温度,Mg2+、dNTP、引物、模板DNA、TaqDNA 聚合酶的浓度都必须事先进行优化,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3.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AFLP 是RFLP 与PCR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原理是先利用限制性内切酶水解基因组DNA 产生不同大小的DNA 片段,再使双链人工接头的酶切片段相边接,作为扩增反应的模板DNA,然后以人工接头的互补链为引物进行预扩增,最后在接头互补链的基础上添加1—3个选择性核苷酸作引物对模板DNA 基因再进行选择性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获得的DNA扩增片段,根据扩增片段长度的不同检测出多态性[6]。引物由三部分组成:与人工接头互补的核心碱基序列、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引物3’端的选择碱基序列(1—10 bp)。该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所用的专用引物可在知道DNA 信息的前提下就可对酶切片段进行PCR 扩增。为使酶切浓度大小分布均匀,一般采用两个限制性内切酶,一个酶为多切点,另一个酶切点数较少,因而AFLP 分析产生的主要是由两个酶共同酶切的片段。

AFLP 结合了RFLP 和RAPD两种技术的优点,具有分辨率高、稳定性好、效率高的优点;所需DNA量少,可通过改变限制性内切酶和选择性的碱基种类与数目调节扩增的条带数,具有较强的多肽分析能力;不受环境、季节的限制,聚类敏感,定位专一。但它的技术费用昂贵,对DNA 的纯度和内切酶的质量要求很高。尽管AFLP 技术诞生时间较短,但可称之为分子标记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被认为是目前一种十分理想、有效的分子标记。

4.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SSR又叫微卫星DNA。卫星是指以少数几个核苷酸(一般1~6个)为单位多次串联重复的DNA序列,微卫星广泛均匀地分布在基因组上,其重复数和重复单位序列都是可变的,故多态信息含量大。微卫星两侧区域的DNA序列较为保守,且重复基因数变化不一,可与两侧保守的DNA序列相互补的方式设计特定的寡居核苷酸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可用电泳进行分离[7]。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微卫星序列两端互补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反应扩增微卫星片段,由于核心序列串联重复数目不同,因而能够用PCR的方法扩增出不同长度的PCR产物,将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根据分离片段的大小决定基因型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

SSR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一般检测到的是一个单一的多等位基因位点;(2)微卫星呈共显性遗传,故可鉴别杂合子和纯合子;(3)所需DNA量少;(4)同连锁群或染色体具有对应关系,有助于图谱的连锁群或染色体的归并和不同连锁群的整合,并能有效准确区分大量的等位基因,因而可以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基因型,甚至亲缘关系非常近的材料。显然,在采用SSR技术分析微卫星DNA多态性时必须知道重复序列两端的DNA序列的信息,因此一般都需要建立和筛选基因组文库、克隆、测序等一系列操作,成本较高。

5.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是Zietkeiwitcz等于1994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卫星基础上的分子标记。其基本原理是用锚定的微卫星DNA为引物,即在SSR序列的3'端或5'端加上2-4个随机核苷酸,在PCR反应中,锚定引物可引起特定位点退火,导致与锚定引物互补的间隔不太大的重复序列间DNA片段进行PCR扩增。所扩增的inter SSR区域的多个条带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以分辨,扩增谱带多为显性表现[8]。

ISSR引物的开发不像SSR引物那样需测序获得SSR两侧的单拷贝序列,开发费用降低。与SSR标记相比,ISSR引物可以在不同的物种间通用,不像SSR标记一样具有较强的种特异性;与RAPD和RFLP相比,ISSR揭示的多态性较高,可获得几倍于RAPD的信息量,精确度几乎可与RFLP相媲美,检测非常方便,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分子标记。

6.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

SRAP是一种基于PCR的新型标记,具有产率中等,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其基本原理是该标记通过独特的双引物设计对基因的ORFs(Open reading frames)的特定区域进行扩增,上游引物长17bp,对外显子区域进行特异扩增。下游引物长18bp,对内含子区域、启动子区域进行特异扩增[9]。因不同个体以及物种的内含子、启动子与间隔区长度不同而产生多态性。

在该技术中,引物的设计很关键,上游引物5’端前10个碱基为“填充”序列,无任何特异组成,接着为CCGG序列,该序列组成核心序列及3’端3个选择性碱基;下游引物5’前11个碱基为“填充”序列,紧接着是AATT,该序列组成核心序列即3’端3个选择性碱基。正反引物分别针对序列相对保守的外显子与变异极大的内含子、启动子和间隔序列,因此多数SRAP标记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是均匀的。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药材亲缘关系中的应用

1.RAPD技术的应用

RAPD技术引起操作简便快速,省时省力,DNA用量少,同时无需设计特定的引物等优势在植物药材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中应用尤为广泛。

中药真伪鉴别:我国中药材品种来源复杂,互混、互代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鉴定中药的方法对于某些品种,特别是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后的药材无法准确鉴定。采用RAPD 指纹分析技术既可以鉴定一般经典方法不能鉴定的药材,又可以克服经典方法的局限性。黄丰[10]等对诃子(Folium Chebulae)及其混淆品进行DNA 多态性比较,有效地鉴别了诃子及其混淆品。罗恒[11]等从62条引物中筛选出4条引物,用于海风藤(CaulisPiperis Kadsurae)与其替代品的鉴别,对于制品和原植物的鉴别都获得了成功。Shaw等用RAPD方法对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西洋参(Panax quiquefolium L.)、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r.japonicus)及伪品进行鉴别,根据扩增产物有效地鉴别了3种药材。

种属的鉴别:种间的鉴别是关系中药材质量的一个因素。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在部分中草药同科同属不同种或品种、亚种、变种之间的鉴别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刘塔斯[12]等采用RAPD技术对不同产地的商品药材前胡进行多态性分析, 并构建聚类树型图解决了不同产地的商品药材前胡不易区分的难题, 其聚类树形图与经典前胡分类结果一致。盛丽[13]等用筛选出的7个随机引物对来自甘肃省不同产区的20个当归(Angelica sinensis)样品的基因组DNA 进行了RAPD 及其聚类分析,共扩增出8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8个,占70.7%。聚类分析表明20个当归样品可以聚为5类,其结果与当归的地理分布比较吻合。仇萍[14]等以湖南金刚藤主产区的15个菝葜材料为研究对象,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在建立适合菝葜植物的PCR- RAPD 反应体系的基础上,从45个随机引物(10 mer)中筛选出14条,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正式扩增,共获得14张DNA指纹图谱,144条DNA谱带,其中有135条为多态带,建立了基于RAPD的菝葜植物亲缘关系树形图。房海灵[15]等应用RAPD 标记方法分析了薄荷属(Mentha L.) 7个种38个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38个种源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用20条随机引物从38个种源的总DNA 中共扩增出11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81. 98%,表明薄荷属植

物种间和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赵庆芳[16]等采用RAPD 方法分析了来自3个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品系的15个栽培百合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聚类分析表明:来自3个品系的百合栽培品种在遗传关系上明显地聚为3类;亚洲百合品系和东方百合品系的品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两者和铁炮百合品系的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在同一品系内部,相同花色的百合品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ISSR技术

ISSR技术术由于其DNA用量少,实验重复性好,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技术要求低,多态性水平高等优点在植物药材亲缘关系鉴定中应用已崭露头角。

张忠廉[17]等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4种千斤拔属植物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同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其总黄酮量,分析千斤拔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并对其进行初步质量评价,为筛选新药源提供理论依据。从6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30个引物用于试验,共扩增出367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63条,共有带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PPB)为98.91%,遗传相似系数(GS)在0.5668~0.8338,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最近的为云南千斤拔和蔓性千斤拔,遗传距离最远的为细叶千斤拔和墨江千斤拔;总黄酮量最高的为勐捧千斤拔,其次为蔓性千斤拔,云南千斤拔的总黄酮量也较高,有成为药用植物蔓性千斤拔替代品的潜力。葛娟[18]等运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9份新疆红花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红花不同品种之间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对比RAPD和ISSR 在PCR反应中的稳定性和检测变异的能力表明,ISSR的实验稳定性优于RAPD,而且ISSR能检测到比RAPD 更多的遗传变异。刘逸慧[19]等运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浙江磐安和浙江、贵州、福建、湖北的4个白术栽培群体以及来自安徽的1个苍术栽培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栽培白术的种质遗传多样性较高,有利于培育高品质的药材。曹秀明[20]对东北产药材龙胆的3个不同品种进行了DNA提取和RAPD及ISSR分析,筛选出3条RAPD引物能把供试的3种龙胆区分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龙胆的鉴别以及亲缘关系划分。

3.SRAP技术

SRAP 是一种基于PCR 的新型标记,具有产率中等,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在中药材的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及道地性药材的研究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

张安世[21]等利用RAPD和SRPD标记技术研究11种苔藓植物的亲缘关系,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APD扩增的多态性比率达100%,SRAP扩增的多态性比率达96.9%,2种标记结果均显示了很高的多态性比率,利用SPSS 11.5软件对RAPD和SRAP扩增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两者均与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但与形态学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RAPD和SRAP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多种标记方法相互结合、相互印证,才能得出客观的结果。黄璐琦[22]等从生物学角度认为道地药材是药材原植物的基因型及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探讨了以丹参作为道地性药材研究模式植物的可行性。李廷春[23]等建立和优化了丹参的SRAP反应体系,从88 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得到36 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对生长在四川中江、陕西商洛、山东、临沂、安徽亳州和安徽凤阳5个丹参主产区的6个丹参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6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共产生782条多态性条带,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说明SRAP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丹参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谷凤平[24]以怀地黄DNA为模板,进行SRAP反应条件的优化,构建了怀地黄23个品种的DNA指纹图谱,为怀地黄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质量综合评价等研究奠定了基础。钱丹[25]等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来源于12个产地的蒙古黄芪的样品进行了SRAP多态性分析,表明蒙古黄芪居群间遗传分化明显,SRAP技术可以有效用于蒙古黄芪的亲缘关系分析,为蒙古黄芪的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4.ALFP技术

ALFP技术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特点,具有RFLP技术的可靠性和PCR 技术的高效性,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白音[26]等采用AFLP技术对我国38种石斛属植物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从64对选择性引物中筛选出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64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639个,占总扩增位点的99.7%,说明我国石斛属植物遗传多态性水平很高,国产石斛属植物亲缘关系比较复杂,并非是一个单系类群,可能存在一些并系类群或多系类群。陈要臻[27]等建立了白芷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反应体系,并筛选出了适合白芷的引物,构建了白芷种质资源的AFLP指纹图谱,为今后利用AFLP标记技术进行白芷品种鉴定及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标准化程序。谢渊[28]等用AFLP 标记分别对石斛以及天麻进行分析,得到了清晰的石斛及天麻的AFLP 指纹图谱。张磊[29]等用AFLP 技术,对28个中国红花品种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红花种质量资源选育和筛选品质相关基因奠定基础。

AFLP可在一次单个反应中检测到大量的片段,所以说AFLP 技术是一种新的而且有很大功能的DNA指纹技术。但是AFLP 技术受到专利保护,应用受到限制,试剂盒的价格昂贵;另外,操作中通常要利用同位素标记,对样品DNA质量要求严格等,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亲缘关系中的研究模式

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最经常用到的分子标记技术有RAPD技术、ISSR技术及SRAP技术,这三种技术的研究模式一般为:样本的DNA提取、PCR反应体系的条件优化、引物筛选(设计)、基因扩增、电泳、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多态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1.样本DNA的提取

首先是植物样本部位的选取,大多所选材料为植物的幼嫩部位叶[30],叶片为一扁平器官,较薄,此生代谢产物较少,提取DNA相对比较简单,但选材会受季节的影响;选用药材直接作为鉴定材料的仅有少量的报道,尤其是经过特殊方法(如干燥等方法)进行处置过的植物药材,其遗传物质DNA被破坏(生物在死亡过程中,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核酸酶降解DNA)从而难以提取。因此样本的选择要看药物本身的特性及实际情况(如季节)而定。

其次是DNA提取方法的选择,一般采用传统CTAB法、SDS法、苯酚-氯仿法、高盐低pH法从植物的叶片或者幼苗中提取DNA,其中CTAB法较为常用。

最后是进行DNA的浓度及纯度检测,在核酸蛋白分析以上进行。测定样品在波长260nm 和280nm处的OD值,及OD260nm/OD280nm比值以检测样品的纯度,并按总DNA含量(ng/μL)=OD260nm×50×稀释倍数,计算DNA浓度。

2.PCR反应体系的条件优化

在PCR反应体系中,酶浓度、模板浓度、底物(dNTP)浓度、引物浓度、镁离子浓度这五个因素都是影响PCR扩增反应能否进行的重要因素。常用的条件优化反复是正交实验,选择模板量较多的样品,应用单因素多水平实验设计与正交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整酶浓度、模板浓度、底物浓度、引物浓度等条件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选择出扩增条带清晰的最佳反应体系。

3.引物筛选(设计)

RAPD技术及ISSR技术用的是随机引物,不需要进行特定的引物设计,但是要通过引物筛选得到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且稳定性强的引物。这一筛选工作需要占用整

个实验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30]。

SRAP技术需要进行特定的引物设计:上游引物一般长17 bp,5′端前10 个碱基为“填充”序列(filler sequence),无任何特异组成,接着为CCGG 序列,该序列组成核心序列及3′端3 个选择性碱基,可对外显子进行特异性扩增;下游引物长18 bp,5′端前11 个碱基为“填充”序列,紧接着是AATT。该序列组成核心序列即3′端3 个选择性碱基,可对内含子区域、启动子区域进行特异性扩增。

4.基因扩增

用筛选得到的引物对所有样本进行基因扩增(PCR)。参考相应文献以及反复实验确定出适合研究对象的PCR程序。

5.电泳

根据扩增产物的分子量大小选择琼脂糖电泳或者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一般选用琼脂糖电泳。

6.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多态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统计每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在同一位置上出现的条带数计为1,无则计为0,构建(0,1)矩阵,计算扩增产物的总条带数、多态性条带及多态性比率。将(0,1)矩阵输入计算机,算出各样品之间的遗传距离D。样品间D值越大,表示其亲缘关系越远,样品间D值越小,表示其亲缘关系越近。

根据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利用NTSYS软件[31]进行各品种间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聚类分析,构建聚类树形图。该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多元性样品各自看成一类,然后根据样品间的相似程度,再选择最相似者加以合并。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如此继续下去,直至将所有的样品合并成为一类为止。

除NTSYS软件外,其他的软件也可用于聚类分析:SPSS11.5分析软件[32],按Average Linkage法进行聚类分析,建立聚类树状图;采用POPGENE软件[33]计算每对引物的多态性位点数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有效等位基因数Ne,遗传相似性和Nei’s遗传距离进行分析。

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植物药材亲缘关系的时间周期

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植物药材的一般过程为:样本DNA的提取、PCR反应体系的条件优化、引物筛选(设计)、基因扩增、电泳、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样本DNA的提取及引物筛选对时间周期的影响较大。某些植物药材的季节性很强,如草本植物,鉴定这些药材的亲缘关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合适的季节取材是后续实验不受影响的保障。引物的筛选(设计)是整个实验过程中占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大块,RAPD技术和ISSR技术用到的是随机引物,需要在大量的引物中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且稳定性强的引物;SRAP技术需要先进行引物设计,然后在设计出的引物中进行筛选。这部分工作很关键,耗时间也长。

参考文献:

[1] E. KOSMAN, K. J. LEON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for molecular markers in studies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for haploid, diploid, and polyploid species. Molecular Ecology, 2005(14): 415–424

[2] 刘昕,杨官品. 分子标记技术新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44-13946

[3] 关强,张月学,徐香玲,等.DNA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及几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1):102-104

[4] 周字爝. 分子标记发展简史[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1): 264-270

[5] Dangi R S, Lagu M D, Choudhary L B, et al. Assess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and Trigonella caerulea using ISSR and RAPD markers [J]. BMC Plant Biol, 2004, 30(4):13

[6] 杨宁, 白雪, 刘效瑞等. 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比较及其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生物学通报, 2011,46(8): 1-5

[7] 郑伟耀,宋聚先,王晓丽,等.天麻微卫星DNA分子标记与天麻素含量的关系[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1):4-7

[8] 张玉星, 马艳芝, 赵国芳.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J]. 生物技术通报, 2009(9): 54-56.

[9] 肖哲丽, 刘金凤.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5): 300-303

[10] 黄丰等.诃子及其混淆品RAPD 分析.中草药, 2003, 31(9): 31

[11] 罗恒, 王和勇, 孙敏. 应用RAPD 快速鉴别中药材海冈藤及其替代品.中医药学报, 2004, 32(5):33—37

[12] 刘塔斯, 林丽美, 肖冰梅等. RAPD技术鉴别商品药材前胡及其亲缘关系. 中医药学刊, 2006,24(10): 1838-1839

[13] 盛丽, 王蒂, 司怀军.甘肃省当归种质资源的RAPD 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2(4): 60—64

[14] 仇萍, 盛孝邦, 彭琦等. 湖南药用植物菝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研究. 中医药导报, 2007, 13(12): 61-63

[15] 房海灵, 李维林, 梁呈元等. 基于RAPD标记的薄荷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 19(1): 14-19

[16] 赵庆芳, 马世荣, 曾小英等. 百合栽培品种资源的RAPD 分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1(2): 30—33

[17] 张忠廉, 张丽霞, 宋美芳等. 千斤拔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及其初步质量评价. 中草药, 2011, 42(9): 1817-1822

[18] 葛娟,岳庆妮,王蕾,等.用RAPD和ISSR法研究新疆红花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新疆农业科学, 2009,46(6): 1164-1170

[19] 刘逸慧, 陈斌龙, 周晓龙等.药用植物白术栽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33(23): 2756-2760.

[20] 曹秀明, 郑蔚虹, 尚明.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龙胆鉴别与亲缘关系划分上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4): 829-830

[21] 张安世, 张为民, 邢智峰等. RAPD和SRAP标记技术在苔藓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比较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3): 32-36

[22] 黄璐琦, 戴住波, 吕冬梅. 探讨道地药材研究的模式生物及模型[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9): 1063-1066

[23] 李廷春, 樊洪泓, 高正良等. 丹参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分析[J]. 核农学报, 2008, 22(5): 576-580

[24] 谷凤平, 周春娥, 路淑霞等. 怀地黄SRAP 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与DNA指纹图谱的构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3): 175-178.

[25] 钱丹, 黄璐琦, 崔光红等. 不同产地蒙古黄芪遗传关系的SRAP 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4): 382-385

[26] 白音, 包英华, 王文权等. 国产石斛属植物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园艺学报, 2007, 34(6): 1569- 1574

[27] 陈要臻, 郭丁丁, 马逾英等. 白芷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12): 2844-2846

[28] 谢渊, 张小蕾, 李毅等. 天麻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J]. 生物技术, 2007, 17(1): 47

[29] Zhang L, Huang B B, Kai G Y, et al. Analysis of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of Chinese Cartham us tinctorus L. using

AFLP markers[J].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06, 41(1): 91.

[30] 张湘丹. 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百合研究中的应用. 硕士论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2007.

[31] 季鹏章, 汪云刚, 张俊等. 茶组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3): 584-589

[32] 王慧中, 卢江杰, 施农农等. 利用RAPD分析13中石斛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中草药, 2006, 37(4): 588-593

[33] 欧阳钟鸣, 赵静, 彭正松等. 中国半夏属植物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植物科学学报, 2012, 30(2): 116- 121

分子印迹聚合物 翻译文献.doc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摘要:如今分子印迹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本文总结了该技术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聚合物,分子印迹,模板,分子识别 1.引言 分子印迹技术60多年以来发展很快,特别是过去五年里,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激增,并且据估计全球有超过100个与此相关的学术和工业研究小组。目前,有500多篇关于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的文章和综述公开发表,并且有相当多的专利已被申请。直到现在,每年相关文章的发表已不是以前的用少数可计算的了。但是,随着有机聚合物作为二氧化硅基质的另一选择的引入以及非共价方法的广泛应用,其发表率更是狂飙(如表一)。1997年就有近80篇文章发表,并且当年召开了第一次关于分子印迹技术的专门研讨会并成立了分子印迹技术协会(SMI)。1998年这种趋势继续延续着。 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优秀的文章中已有深入讨论,ACS也有专题文献。本文目的不是重述此技术,而是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研究情况。文章后部分主要介绍该技术研究现状以及今后将遇到的挑战和潜在的应用领域。 图1 以年为变量的分子印迹出版物量(来源:分子印迹科学)。(1998年的数据为估计 值)。 2.分子印迹:艺术王国 分子印迹技术是创造具有选择性分子识别功能的大分子模型的通用方法。这些印

迹分子简单,制备成本低,并且性质稳定。如果通过合理的设计或从生物资源中获得,它们能够成为分子识别实体最理想的替代物或对应物,比如抗体。如今,分子印迹聚合物主要应用于四个领域:(1)特异选择分离,(2)抗体结合模板,(3)酶模型和(4)生物模拟传感器。这四个方向将继续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2.1 特异选择性分离 目前,特异选择性分离是分子印迹聚合物最大的应用领域。在这篇文章中,它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中的固定相,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容纳力小以及结合位点不均匀。高效液相色谱中固定相的应用是评价一种新的印迹协议有效性最方便的方法之一。除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显然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具有选择性的固相分离媒介(SPE)也正在流行。这很可能是我们将来看到其在商业领域的首个应用。在特异选择性分离领域中的其他关键分支应用包括细胞膜和毛细管电泳(CE)。 2.2抗体结合模拟 实验证明分子印迹聚合物与被分析物相比,在结合的选择性和强度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比抗体和抗原的效果更好。在应用方面,这些模拟结合抗体提供了一个快速而又低廉的途径进入稳定而又强有力的分子识别模型。它们预示着在不溶的情况下应用抗体这一技术成为可能,比如免疫亲和色谱法,免疫传感器和免疫分析。现在一些相关的免疫分析研究已专注于发展新的试验模式,而不再依赖于放射性配体,如荧光和电化学试验。 2.3模拟酶 许多致力于研究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者们设想研制出一种模仿自然酶的活跃的印迹聚合物“塑料酶”。这个重任当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并且就目前报道的结果来看,它也确实反映了这个事实。一些不同的有机反应运用分子印迹聚合物作催化剂已成功反应,包括醛缩合,酯氧化,Diels-Alder反应和β-消去反应。虽然分子印迹聚合物现在就增强催化速率而言还比不过催化酶,但是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于酶的特性,比如能较好的溶于有机溶剂,并且耐高温。因此,把它们作为酶的补充,比起作其替代物显得更有用,至少就目前来看是这样的。 2.4生物模拟传感器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多次尝试把印迹聚合物应用到生物传感器中去。这种想法当然是为了取代“精细的”基于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实体。虽然生物传感器领域非常具有竞争力,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相信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其许多独特的优势也将极其具有竞争力。分子印迹技术在实验规模显示出许多潜在的应用,但还没发现其有任何市场应用,也许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毕竟这个技术还相当稚嫩。 3分子印迹技术现状 在过去的一年左右,大部分发表的论文代表着在科技上的进步。许多新的功能单体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核心技术基础,DNA分子标记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 其代表性技术为RFLP;第二类以PCR技术为核心,如RAPD、SSR、AFLP、STS、SRAP、TRAP等;第三类以DNA序列(mRNA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为核心,其代表性技术为EST标记、SNP标记等。理想的分子标记应达到以下的要求:①具有高的多态性; ②共显性遗传;③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④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⑤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⑥检测手段简单、快速; ⑦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⑧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满足以上的要求,它们 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其特点比较见表一。 1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1974年,Grozdicker 等人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发现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产生了差异,由此首创了第一代DNA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其原理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型中内切酶位点序列不同(可能由碱基插入、缺失、重组或突变等造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基因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酶切片段,通过凝胶电泳将 DNA片段按各自的长度分开,通过Southern印迹法,将这些大小不同的DNA片段转移到硝酸纤维膜或尼龙膜上,再用经同位素或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膜上的酶切片段分子杂交,最后通过放射性自显影显示杂交带,即检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 RFLP时,酶切要彻底,注意内切酶的选择,对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可增加内切酶的使用种类。目前RFLP的使用领域很广泛,其具有以下优点:①RFLP标记源于基因组DNA的自身变异,理论上可覆盖整个基因组,能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②标记不受组织、环境和发育阶段的影响;③呈共显性,即杂交时等位DNA片段均呈现带,能区分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F2表现出 1∶2∶1的孟德尔分离定律[3],提供标记座位完全的遗传信息;④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专一性使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其缺点是:①操作繁琐,费时;②酶切后的DNA质量要求高;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分子杂交,有危险性等。 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20世纪80年代,基于PCR技术的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Williams 等发表了一种不需预先知道DNA序列信息的检测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的方法,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其原理是以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寡核苷酸单链(8-10bp)为引物,以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随机引物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片段插入、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的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溴化乙锭染色后可在紫外光下显现出基因组相应区域DNA的多态性。与RFLP相比,RAPD方便易行,DNA用量少,设备要求简单,不需DNA探针,设计引物也不需要预先进行序列分析,不依赖于种属特异性和基因组的结构;合成一套引物可以用于不同生物基因组分析,用一个引物就可扩增出许多片段,并且不需使用同位素,安全性好。但因为引物较短导致退火温度较低,易产生错配,故实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差,且为显性标记,不能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 RAPD 标记技术利用单引物扩增多个基因位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反应条件敏感,这会限制其应用。将RAPD-PCR变成经典的PCR可克服此限制,即设计更长的引物。1993年,Paran提出的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标记(Sequenced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即为以经典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1]。SCAR标记技术通过对产生的RAPD片段克隆和测序,设计一对互补于原

保护隐私的多标记分类方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多标记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近些年得到广泛关注。在多标记学习中,每一个训练样本都被赋予由一组类别标记组成的标记子集来表示其多种语义信息,而学习的任务为给未分类的样本预测出其所有相关的类别标记。值得关注的是,现有的多标记学习算法都只是从机器学习的角度出发,在训练分类模型时,直接利用训练数据集的真实特征信息;在对未分类样本进行分类时,直接将未分类样本提交给分类模型进行分类。因此,这些方案只适用于训练数据集的拥有者自己训练出分类模型,再用模型来给自己的未分类样本分类。然而这样的应用场景是十分有限的。假如训练数据集的拥有者和未分类样本的拥有者是互不信任的两方,则现有的多标记学习方案都会产生隐私信息泄漏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在对样本进行分类的同时保护数据的隐私信息,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方向。本文对此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1)研究了保护隐私的多标记学习问题。本文将加法同态加密和安全点积协议相结合,运用在客户-服务器模型下的多标记分类中,提出了一个保护隐私的多标记分类方法。该方法使得客户和服务器在分类过程中均不能获得任何有关对方的有价值的隐私信息。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分析了该方法的计算和通信复杂度,模拟实验评估了方法的效率。 (2)为了减小用户在分类过程中的计算负担,本文在保护隐私的多标记分类方法中引入两个不共谋的云服务器,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保护隐私的多标记分类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利用加法同态加密和一系列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将多标记分类的任务外包给云服务器。本方法不仅能够在完成多标记分类任务的同时保护用户和训练数据拥有者的隐私信息,还能够大大减小二者的存储费用开销和计算负担。证明了方法的安全性,分析了方法的计算和通信复杂度,模拟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效率。 关键词:多标记分类,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协议,云安全,隐私保护 i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分子印迹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本文阐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介绍了该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若干应用,提出了分子印迹技术将为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等观点。 关键词:分子印迹;分子印迹聚合物;环境领域 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它最初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1972年首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简称MIPs),这项技术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10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医药、食品、军事、化工和环境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以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技术,其制备过程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使目标分子(即印迹分子,模板分子)与特定功能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复合物;二是在复合物中加入交联剂,使其在复合物周围与功能单体聚合,形成刚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三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取出,该聚合物即分子印迹聚合物,简称MIps,便产生与模板分子的形状、大小和官能团的固定排列相匹配的印迹孔穴。对模板分子具有“记忆”能力由于用不同的模板分子制备的MIPs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一种MIPs只能与一种分子结合,也即MIPs对该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结合作用。 根据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间作用力的性质。通常将MIPs分为共价结合型(预组装型)、非共价结合型(自组装型)和综合型。共价结合型印迹过程单体和模板分子间的作用力强,形成的复合物稳定。所得的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高的选择性,但印迹过程比较复杂,从聚合物中除去目标模板分子较为困难。而且结合与解离速度缓慢,不利于分离。目前。用此法已获得一些酯、酮、醛、糖类及其衍生物、甘油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铁转移蛋白酶、联辅酶和西佛碱等化合物的MIPs。非共价结合型印迹技术主要是利用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来形成复合物,印迹过程较为简单,可在温和的条件下除去模板分子。但易导致所得的空穴对模板分子的亲和力不均一。这种类型的MIPs包括一些染料、酸、胺类、维生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多肽、苄眯、激素、除草剂、金属、核酸和蛋白质等。综合型印迹技术是将以上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得到兼有共价型亲和性强、选择性高以及非共价型操作条件温和等特点。早期研究中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是块状的,使用时研成细末。近年来的MIPs主要有四种形态,其制备技术也有所不同,如图

分子标记技术综述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药材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1]。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2]。 技术种类及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自诞生起已研究出数十种,尽管方法差异显著,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用到了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电泳等检测手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 RFLP是最早开发的分子标记技术,指基因型间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上的碱基插入、缺失、重排或突变引起的,是由Grodzicker等于1974年创立的以DNA-DNA杂交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并切割不同生物个体的基因组DNA,得到大小不等的DNA片段,所产生的DNA数目和各个片段的长度反映了DNA分子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分布情况[3]。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这些片段,就形成不同带,然后与克隆DNA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和放射显影,即获得反映个体特异性的RFLP图谱。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片段在长度上差异。由于不同个体的等位基因之间碱基的替换、重排、缺失等变化导致限制内切酶识别和酶切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基因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 RFLP的等位基因其有共显性特点,可靠性高,不受环境、发育阶段或植物器官的影响。RFLP标记位点数量不受限制,通常可检测到的基因座位数为1—4个,标记结果稳定,重复性好。RFLP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克隆可表现基因组DNA多态性的探针较为困难;另外,RFLP分析工作量大,成本高,使用DNA量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核酸杂交技术,不易自动化,尽管结合PCR技术,RFLP仍在应用,但已不再是主流分子标记。 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RAPD) RAPD技术是1990年由William和Welsh等人利用PCR技术发展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随机引物(一般为8—10bp)通过PCR反应非定点扩增DNA片段,然后用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扩增片段多态性便反映了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RAPD所使用的引物各不相同,但对任一特定引物,它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片段插人、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4]。就单一引物而言,其只能检测基因组特定区域DNA多态性,但利用一系列引物则可使检测区域扩大到整个基因组,因此,RAPD可用于对整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检测,也可用于构建基因组指纹图谱。 与RFLP技术相比,RAPD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省时省力,DNA用量少,同时无需设计特定的引物,扩增产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但RAPD也存在一些缺点:(1)RAPD标记是一个显

常见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诊断领域的应用概况

常见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诊断领域的应用概况标签:中医诊断;数据挖掘;综述 由于中医诊断主要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决定,因此,在临床施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在中医诊断领域引进数据挖掘技术,不但符合现在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潮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无疑也是中医客观化进程中的又一催化剂。作为一门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的新型学科技术,数据挖掘在克服人类本身认知和思维长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量临床数据,通过模拟临床诊断推理过程来挖掘临床诊断数据中繁杂的证、症关系,对寻求中医专家的辨证规律有重要价值。目前,在该领域涉及到的数据挖掘方法较多,主要有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粗糙集理论、关联分析、决策树、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多标记学习、随机森林等。笔者现对这些方法的相关应用综述如下。 1 常见数据挖掘方法 1.1 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是通过简明的图形方式结合统计理论来定性表示变量间复杂因果或概率关系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网络集和概率集两部分。该方法具强大的执行高效推理任务的功能,能充分利用先验知识,而使其在诊断领域的应用价值极大。在解决中医定量诊断问题上,其体现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揭示众多症症之间以及症与证间的复杂关系,探究证候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定量确定其诊断价值,这有助于确定证候诊断的标准和规范,而且建立的证候诊断模型以概率形式给出诊断结果,能有效辅助专家作出决策。因此,该方法对促进中医诊断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不可忽视。张氏等[1]对255例肺癌患者证候以症状之间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为基础,利用贝叶斯网络概括出了肺癌的证候要素,包括病机要素9个、病位要素5个及病机要素之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曲氏等[2]对611例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了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络对抑郁症中医症状进行评定,发现拟定的中医证型包含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和周边症状的不同组合方式,体现了抑郁症临床多变的证候特点。范氏等[3]对收集到的1512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基于聚类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提取出了RA的7项主特征及4型的类特征,为中医辨证分型及RA中医诊断标准提供了临床依据。龚氏等[4]对2501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数据运用该方法分析,发现空腹血糖异常患者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患者均以阴虚热盛多见,而餐后2 h血糖异常患者则以阴虚多见。王氏等[5]应用此方法通过分析474例血瘀证临床诊断数据进行血瘀证定量诊断,发现了血瘀证的7个关键症状,并与此同时建立“是否血瘀证”的分类器模型,经交叉验证发现此分类器诊断准确率达96.6%。郭氏等[6]认为,证候的复杂性表现为证候各因素之间的高维高阶性,他们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对肺系疾病证候构成因素之间关联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因素间的联结形式是线性相关与非线性相关并存的,它们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表现出典型的非线性特征。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资料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体介绍该技术的几个应用实例。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特点;综述;应用实例 目录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1) [摘要] (1)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 (1)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 (1) 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2) 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2) 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介绍 (4) 2.1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5) 2.2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8) 2.3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2.4 分子印迹技术在模拟酶催化中的应用 (9) 2.5 分子印迹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0) 3.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 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molecular imprinting),是源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也叫做分子模版技术,属于超分子化学研究范畴,是指某以特定的目标分子(模版分子、印迹分子或烙

印分子)为模版,植被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1] 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当印迹(模版)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下来,当印迹分子去除后,聚合物就形成与印迹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就对印迹分子极其类似物具有选择性特性。 图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MIPs的制备过程主要由以下三步构成: ①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印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印迹分子周围,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②通过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共聚,将主客配合物固定; ③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洗脱印迹分子,得到印迹聚合物,其中含有与印迹分子形状和功能基团排列相匹配的空穴。这个三位空穴可以选择性的重新与印迹分子结合,即对印迹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功能。这个三维空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单体的种类是由印记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1] 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1.3.1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预定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备出不同的MIPs,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二是识别专一性,即MIPs是根据模板分子定做的,可专一地识别印迹分子. 三是实用性,即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分子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抗体与抗原相比拟.但由于它是由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因此又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所不

机器学习致力于“利用经验来改善系统自身的性能”。在计算机系统

前言 机器学习致力于“利用经验来改善系统自身的性能”。在计算机系统中,“经验”通常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的,要利用经验就不可避免地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机器学习已逐渐成为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的源泉之一。随着人类收集和存储数据能力的不断增长以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的要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迫切,从而使得机器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机器学习不仅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目前还成为计算机科学中最活跃、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2002年,陆汝钤院士在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发起组织了“智能信息处理系列研讨会”,并将“机器学习及其应用”列为当年支持的研讨会之一。2002年11月,研讨会成功举行,并确定了会议不征文、不收费、报告人由组织者邀请,以及“学术至上,其他从简”的办会宗旨。2004年11月,在复旦大学举行了第二次“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两天半的会议一直有100余人旁听。2005年起研讨会由南京大学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2005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近十个省市的250余人旁听;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分别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协办了第四届和第五届研讨会,两次均吸引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约300人旁听;2008年11月举行的第六届研讨会,适逢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建立五十周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380余人旁听;此后在2009年11月和201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分别举行了第七、八届研讨会,均有约400人旁听。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研究生之间以及研究生与资深学者之间的交流,从2006年开始,在研讨会期间举行“机器学习及其应用学生研讨会”,由研究生通过墙展方式介绍自己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共举行了五次,先后吸引了100余人至300余人参加。 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推介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早在“第二届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举行时清华大学出版社就参与其中,并为该研讨会专门出版了文集,即2006年发行的《机器学习及其应用》一书。2005年第三届研讨会期间,出版社和与会专家商定,以后每两届研讨会的部分内容将编成一书,以《机器学习及其应用:出版年》的形式冠名。第三至六届研讨会的部分内容已在《机器学习及其应用:2007》以及《机器学习及其应用:2009》中出版发行。 本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第七届和第八届“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将其报告内容总结成文而得的文集。书中每一章将讨论一个论题,以综述的形式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介绍,并将报告人自己的一些研究工作嵌入其中。书中章节不仅涉及因果推断、聚类分析、维数削减等传统研究领域,还涉及到流形学习、半监督学习、多标记学习等新领域,以及计算语言学、协同过滤、互联网应用等。需要注意的是,书中各章的内容仅表达该章作者本人的见解,并不代表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者及其他各章作者的学术观点。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陆汝钤院士的支持和指导,并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1年6月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结合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对于研究酶的结构、认识受体-抗体作用机理及在分析化学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分子印迹聚合制备条件和制备技术三个方面综述了分子印迹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分子印迹发展前景。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印迹分子;综述 40年代,Pauling。试图用锁匙理论解释免疫体系。虽然他的理论经后人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在他的这种错误的理论中仍有两点是正确的:(1)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有相应的结合位点;(2)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在空间上相互匹配。正是基于这两点假设,化学家们发展了一项有效的分析技术称为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 MIP),在国内也有人把它称为“分子烙印”。1949年,Dickey首先提出了“分子印迹”这一概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2年由Wulff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人工合成的有机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这项技术才逐渐人们所认识,并于近10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MIPs具有三个特性: (ⅰ)预定性,可根据不同目的制备相应的MIPs; (ⅱ)识别性,MIPs是依据模板定做的,它具有与模板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官能团相符的孔穴,所以选择性地识别模板分子;(ⅲ)实用性,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等相媲美,具有抗恶劣环境、稳定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二十多年来,在固相萃取、膜分离技术、异构体的分离等方面获得广泛研究,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MIPs的识别机理、制备技术条件及应用方面新进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它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1)首先以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分析DNA分子特性,并借助 一些统计工具,将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类群区分开来,或者将生物体的某些性状与DNA分子特性建立起来的关联关系,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的众多领域,包括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物种起源与进化、品种资源与纯度鉴定、分子辅助育种等多个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原理RFLP RAPD SSR AFLP EST SNP TRAP 分子标记技术应用 引言 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 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的优越性有: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的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已有数十种,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基因组作图、基因定位、物种亲缘关系鉴别、基因库构建、基因克隆等方面。 一.常用分子标记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核心技术基础,DNA分子标记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 其代表性技术为RFLP;第二类以PCR 技术为核心,如RAPD、SSR、AFLP、STS、SRAP、TRAP等;第三类以DNA序列(mRNA 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为核心,其代表性技术为EST标记、SNP标记等。理想的分子标记应达到以下的要求:①具有高的多态性;②共显性遗传;③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④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⑤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⑥检测手段简单、快速;⑦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⑧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满足以上的要求,它们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其特点比较见表一。 1.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1974年,Grozdicker 等人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发现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产生了差异,由此首创了第一代DNA 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其原理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型中内切酶位点序列不同(可能由碱基插入、缺失、重组或突变等造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基因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酶切片段,通过凝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08生微(1)班雷丽文 080548011) 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影响到社会多方面的领域。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该技术在环境领域、农药残留检测应用、食品安全检测、药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基本原理,研究进展 1 前言 分子印迹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析技术,属于泛分子化学研究范畴,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锁匙”的人工“锁”技术[1]。分子印迹技术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最初出现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1]。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其通用性和惊人的立体专一识别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谱分离、抗体或受体模拟、生物传感器以及生物酶模拟和催化合成等诸多领域,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将要分离的目标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将它与交联剂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进行聚合制备得到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除去模板分子,便得到“印迹”下目标分子的空间结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在这种聚合物中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对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11]。 目前,根据印迹分子与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聚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机理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 共价法(预组织法,preorganization),主要由Wulff 及其同事创立。在此方法中,印迹分子先通过共价键与单体结合,然后交联聚合,聚合后再通过化学途径将共价键断裂而去除印迹分子[1]。使用的共价结合作用的物质包括硼酸酯、席夫碱、缩醛酮、酯和螯合物等[14]。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硼酸酯,其优点是能够生成相当稳定的三角形的硼酸酯,而在碱性水溶液中或在有氮(NH3、哌啶) 存在下则生成四角形的硼酸酯[1]。采用席夫碱的共价键作用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共价键作用力较强,在印迹分子自组装或识别过程中结合和解离速度较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不适于快速识别,而且识别水平与生物识别相差甚远[13]。因此,共价法发展较为缓慢。

RFID知识学习记录材料

RFID学习笔记1(RFID概论)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 【生活背景链接】在探讨RFID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收音机,将会有助于我们消除对RFID的神秘感。我们知道,收音机通过天线接收信号,并通过解调把它还原成音频信号,变成我们能理解的音波,我们就可以听收音机了;而在日常生活,如超市采购中,我们也会经常接触条形码。 一.RFID定义和结构 RFID,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创新的通过预置达成的无线电自动识别技术。RFID系统是通过无线电通信并记录信息,进而识别人或物品的技术系统。通过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它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具有“无限的商务力”。在物品识别领域,同传统的条形码相比,RFID以无线电讯号作为识别商品的方式;在信息系统的范畴内,它可以被看作要求系统能够对其响应的一种新型设备(device)。 如下图,RFID系统由询问控制端、感应响应端和后台应用系统构成,通过电波在响应媒介和询问媒介间传递信息: 控制器,一般是一台内含天线和芯片解码器的阅读设备;

应答器,主要是射频标签(RFtag),响应端内含天线(Antenna),两者组成所谓的“雷达收发机”,以卡、标签等形式存在;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后台系统一般是由计算机支撑的有线或无线管理系统。视应用要求,对于实时型的智能型控制器,不一定必须要有后台系统。 二.RFID系统主要运行机理: RFID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内嵌了IC芯片或响应物的卡或标签(“网格”中的基本智能颗粒,相对计算机来说,也可称为一种新形的存储介质)。首先,控制器对一定的区域发出照射,当感应器经过控制器的电磁场,则形成电磁感应,应答器产生能量驱动内置微芯片,激活信息并依序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通过任何连接(通过询问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上位机主系统)接驳后台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原理及应用

分子标记 1.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定义 1974年,Grozdicker等人在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的差异, 首创了DNA分子标记。所谓分子标记是根据基因组DNA存在丰富的多态性而发展起来的可直接反映生物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的一类新型的遗传标记,它是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之后最为可靠的遗传标记技术。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分子。通常所说的分子标记是指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分子标记技术本质上都是以检测生物个体在基因或基因型上所产生的变异来反映基因组之间差异。 2.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 分子标记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引起了生物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在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后, 分子标记技术日趋成熟, 现已出现的分子标记技术有几十种, 部分分子标记技术所属类型如下。 2.1 建立在Southern杂交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FLP ( Rest rict 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2) CISH ( Chromos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染色体原位杂交。 2.2 以重复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 Satellite DNA ) 卫星DNA; (2) ( Minisatellite DNA ) 小卫星DNA; (3)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 简单序列重复, 即微卫星DNA。 2.3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APD ( Randomly Amplif ied Polymorphic DNA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2) AFLP( Amplif 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3) SSCP(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单链构象多态性; (4) cDNA-AFLP( cDNA- Amplified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cDNA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5) TRAP( Target Regi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 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 (6) SCAR ( Sequence Char 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 (7) SRAP (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2.4以mR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三、分组报告和墙展报告

三、分组报告和墙展报告 分组口头报告1A 时间:8月22日上午8:30-10:00 地点:二楼博睿厅 主持人: 论文编号 题目 作者姓名 第一作者单位 第一作者 是否学生 50 复杂背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动作识 别 潘陈听,谭 晓阳 南京航空航天大 学 是 55 特征变化下循环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研 究 侯博建,姜 远 南京大学是 120 一种应用于游戏环境的全局迷你块N 步 A3C 强化学习算法 张婷,聂小 广,刘兆英, 李玉鑑 北京工业大学否 199 一种基于对抗学习和语义相似度的社交 网络跨媒体搜索方法 刘翀,杜军 平,周南 北京邮电大学是 38 半监督偏好学习的鲁棒性赵敏,刘惊 雷 烟台大学是 160 面向多标签文本分类的深度主题特征提 取 陈文实,刘 心惠,鲁明 羽 大连海事大学 270 基于RGB-D 与与Joints 特征的人 体行为识别 唐超,王文 剑,王晓峰, 彭华,李伟 合肥学院否

时间:8月22日上午8:30-10:00 地点:二楼博运厅 主持人: 论文编号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第一作者单 位 第一作者 是否学生 79 一种基于2D 时空信息提取的行为 识别算法 刘董经典,孟 雪纯,张紫欣, 杨旭,牛强 中国矿业大 学 是 221 基于改进规则激活率的扩展置信规则库 推理方法 陈楠楠,巩晓 婷,傅仰耿 福州大学 314 深度度量学习综述刘冰,李瑞 麟,封举富 北京大学是 334 基于渗流模型的影响力最大化算法花勇,陈伯 伦,朱国畅, 袁燕,金鹰 淮阴工学院是 291 HMRF半监督近似核k-means算法贾洪杰,王良 君,宋和平 江苏大学否 302 依赖联系分析的观点词对协同抽取赵威,林煜明, 王超强,蔡国 永 桂林电子科技 大学 是

针对弱标记的多标记数据集成学习分类方法

针对弱标记的多标记数据集成学习分类方法 针对弱标记的多标记数据集成学习分类方法 摘要:提出一种针对弱标记的多标记数据集成学习分类方法,它通过采用基于相似性成对约束投影的方法来处理数据,更好地利用了弱标记样本的特征,从而提高了分类性能。关键词:分类;多标记数据;集成学习;弱标记数据 数据挖掘技术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分类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分类算法有很多,经典的有决策树、贝叶斯模型、支持向量机等。在很多现实生活的分类问题中,一个样本往往同时属于多个不同的类别,比如:一幅画同时拥有“素描”、“人物”、“运动”等多个标记。多标记学习就是一种针对多标记样本进行学习的重要技术。对多标记数据进行正确的分类已成为近年来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中的热点研究方向。以往多标记学习的研究是在训练样本标记完整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应用中,多数样本的标记不是完整的,而且为每个样本提供完整的标记非常困难。在此,一个弱标记样本包含其对应所有标记中的部分标记。现有的多数多标记学习方法,由于不能对这种弱标记样本进行有效地学习,可能会给训练集引入大量的噪声。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弱标记样本进行学习,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弱标记的多标记数据集成学习分类方法。1研究现状目前,对多标记数据分类做了很多研究。最典型的多标记算法是ML-KNN 算法。该算法是对已有K近邻算法的改进。传统的K近邻算法是基于向量

的空间距离来选取近邻,但有的分类处理中要用到向量的夹角,所以广凯和潘金贵提出一种基于向量夹角的K近邻多标记分类算法。Sapozhnikova等人提出了使用ART(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神经网络的方法解决多标记分类问题。段震等人提出了基于覆盖的多标记学习方法等。但是,目前针对弱标记数据的多标记分类方法比较少。孔祥南等人提出了一种针对弱标记的直推式多标记分类方法。直推式学习是利用未标记数据学习的主流技术之一。集成学习是近年来机器学习领域中研究热点之一。经典的两个集成算法是Bagging和Boosting。张燕平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树选择性集成学习方法,杨长盛等人提出了基于成对差异性度量的选择性集成方法等。目前的集成学习研究集中于传统的单标记学习,此前Zhang等人已在单标记分类中引入成对约束建立基分类器,李平在多标记分类中引入了软成对约束建立基分类器。受此启发,本文在针对弱标记数据分类中引入了基于相似性成对约束投影的多标记集成学习方法。2多标记集成学习算法2.1算法的引入集成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总体的分类准确率,但针对弱标记的多标记集成学习算法几乎没有。本文首次将集成学习引入到针对弱标记的多标记学习中。此前,李平首次将集成学习引入到多标记分类中。软成对约束指的是:若两个样本的标记相同数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将样本放到M集合中,否则放到C 中[1]。但是,当样本的标记不是完整的时候,这个方法容易导致本该放到M集合中的样本对却放到了C中。因此,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基于相似性成对约束投影的多标记集成学习方法RPCME。2.2基于相似性成对约束投影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弱标记样本[2]如何在多标记集成学习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Malikullidin iz kaldurux tehnikisi wa uning tarakkiyati 分子印迹技术 近年来分子印迹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门类得到巨大的发展。分子印迹技术是 一种模拟抗体- 抗原相互作用的人工生物模板技术。它可为人们提供具有期望结构和性质的分子组合体,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已成为当今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分子印迹的出现源于免疫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 根据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时空穴匹配的“锁匙”现象,提出了以抗原为模板来合成抗体的理论。直到1972年德国科学家Wulff [18]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使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3年Mosbach[19]研究小组在美国《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有关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报道,更加速了分子印迹在生物传感器[20-24]、人工抗体模拟[25]及色谱固定相[26-30]分离等方面的发展,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了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环境、医药、食品、 军事等。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具有特定功能基团以及孔穴大小和形状的新型高分子材料。是具有高度交联的结构,稳定性好,能够在高温、高压、有机溶剂以及耐酸碱的分子识别材料。它的制备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首先用功能单体(functional monomer)(funkissial tana)和模板分子(template)(izi kaldurlidigan malikulla)以共价键或非共价键形成复合物,再加入适当的交联剂 (cross-linker)(tutaxturguqi)和引发剂在加热、紫外光或其它射线照射的条件下聚合, 从而使模板分子在空间固定下来;最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模板分子洗脱,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除去, 这样就在聚合物中留下一个与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