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4月即将在中国海南举行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杨洁篪透露,届时中国领导人将亲自出席,同时,将有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领导人与会,还有不少重要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国各界朋友与会,会议的规格和规模将会超过历届年会。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面临的挑战:2012年,由日本和菲律宾分别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和黄岩岛对峙持续升级,而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动作更是高歌猛进。2013年,奥巴马将开启第二个总统任期,日本与韩国已完成政府换届,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也将产生。在开启外交新政的2013年里,中国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周边环境?

两大趋势:中美博弈与海上争端并行:总体看来,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两大趋势:其一,中美之间的竞争加速周边国家的分化;其二,海上争端推动中国海洋政策的调整。

就第一个趋势而言,从2010年至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的核心是中美两国的博弈,双方都在争取支持自己的力量,这也引发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选边站队。明年,这一大格局应该不会改变。

从2009年开始,为了应对中国在亚太逐渐增强的影响力,美国推出“重返亚太”、“转向亚洲”及“战略再平衡”策略以期掌控东亚格局,主导亚太事务。在这期间,中国的近邻日本、菲律宾进一步靠向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左右逢源,远邻澳大利亚也悄悄改变了风向,中国周边国家在美国的挤压下进入了战略再定位阶段

去年11月赢得连任竞选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出访的第一站就是东南亚国家,再次高调展示了美国战略东移的决心。

2013年,美国将继续推行其亚太“再平衡”战略,预计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大平衡是战略与安全方面的“再平衡”,包含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武装力量结构、美国的地区战略,以及为此进行的军事方面的硬件、系统和技术投入;第二大平衡是巩固和更新同盟关系,创建新的伙伴关系与同盟;第三大平衡是经济领域的再平衡,比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就是美国实现经济再平衡的“抓手”。

2012年可以说是中国周边海上争端的集中爆发年,日俄的北方四岛(千岛群岛)纷争、日韩之间的独岛(竹岛)争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中菲的黄岩岛对峙相继发生,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升级,成为影响亚太国际关系与地区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涉及中国的海上争端表现出两个新特点:一是高烈度与联动性;二是中国立场的转变。今年以来,中国海监、渔政船只和飞机在钓鱼岛12海里内连续进行海空立体执法,维权力度从未如此强烈。在黄岩岛对峙持续的时间长,对峙双方的应对手段多也达到了历史新高点。其次,2012年中国海洋政策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被动变成了主动,中国的海洋政策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和强硬化的轨道。

海上争端仍是影响2013年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不论是黄岩岛事件,还是钓鱼岛问题,各方都未能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周边部分邻国对中国有强烈的国家焦虑,对海上争端采取的是“能占则占,不能占也要采取干扰措施”的原则。这些做法使得日本以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海洋领土争端的立场上会进一步趋同,在外交与军事方面的互动也将增强,它们将谋求建立更加广泛的对华联合阵线。因此,这些国家很可能会将双边问题扩大为多边问题,甚至不惜将国家间的领土争端上升为具有国际和地区性安全格局意义的问题,对中国实施强大的外交和安全压力。

中国重视海空军是大国发展的必然进程,强大的海军保护海洋利益也是职责所在,但是否动用海军则‘主动在我’。目前,中国主要动用海监、渔政等执法力量来宣示主权,而中越之间的高层对话和日本安倍晋三的缓和论调说明各方还没有通过武力解决海上争端的考虑。

中国要继续走出去,对方却要继续强占,这么一来,海上摩擦就不可避免,但因此爆发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作为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问题的延续,2013年我国周边将面临四大安全挑战:一是如何应对中美政府换届后双方的试探期;二是如何应对来自海上争端的挑战;三是如何应对来自中南半岛的挑战;四是如何应对朝鲜半岛潜在的不确定性。

2013年,奥巴马将开始第二个总统任期,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班子也将产生,中美关系转入调整期似乎已不可避免。中美如何尽快走过试探期,增加政治互信将考验双方的政治智慧。随着奥巴马政府最近3年多来大举推进战略东移策略,在中国周边各种动作不断,给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如何拓宽渠道、加强沟通、增加互信事关中美双边关系未来几年的走向。中国可以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姿态,向美国发出更加清晰、明确、连贯的信号。

相较于中美关系的长期性,中国周边的海上争端似乎更紧迫、更直接。由于中国周边海上争端明年会朝着低烈度、长期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在海监、渔政方面也必然会加强维权力度,这意味着明年中国面对的第一大周边现实安全挑战仍是海上争端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向海上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梦想与努力也注定面临着周边国家和美国的直接阻挠。日本长期视自己为海洋强国、中国为陆地强国,作为近邻,中国积极寻求成为海洋强国的努力被日本视为一种对其传统势力范围的严重侵犯与外来威胁。日本自卫队今年12月13日和22日两度出动战斗机对中国海监飞机实施拦截,并扬言在2013年要建立“钓鱼岛专门部队”,一对一盯紧中国公务船只。

日本今年会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步步紧逼,并在南海问题上推波助澜。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明年也会继续将中国周边海上争端作为“迎合点”和“切入点”,继续拉拢亚太盟友,遏制中国的崛起。

第三个挑战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来自中南半岛的变局,竞争的双方仍主要围绕中美展开。中南半岛对于中美在亚太安全的博弈意义重大。美国在战略上一直试图将太平洋-印度洋“两洋合一”,而其接合点就在中南半岛。2012年以来,美国在缅甸动作频频且与日本互动效果明显,短期内可能会对中国构成不小的挑战。

日本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重返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凭借经济实力与软实力的投入,在该地区建立了不错的口碑。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重返亚太”后,日本更是紧密配合。2012年11月18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在奥巴马总统首度访问缅甸时对缅方提供一笔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6亿元)的援助。同一天,日本政府也宣布向缅甸提供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6.6亿元)的贷款,这是日本27年来首次向缅甸提供日元贷款。美日互动效果明显,这使得中国不得不重新思考在缅甸的经营策略,不仅仅是投资,还要转变做法。

与海上争端、中南半岛变局表现出的趋势性不同,中国周边安全挑战中最充满不确定性的则是朝鲜半岛局势。

由于美国及其亚太盟国坚持对朝鲜的敌对政策,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是最大的。2010年,因为延坪岛相互炮击事件和“天安”舰事件,半岛紧张局势达到了朝鲜战争停战后的新高峰;2011年以来,朝鲜领导人新老交替与发射卫星再度引发外界担心。2012年年底,曾访问过朝鲜并与金正日会面的朴槿惠当选韩国总统,似乎让人看到了南北关系有望缓和的迹象,但半岛局势明年如何发展还取决于相关各方的判断。”

多管齐下与大国自信化解风险:对于如何应对海上争端,除了设计海洋安全战略、增强海军实力外,应吸取2012年经验,完善“多管齐下、多手段并用”的应对模式。2012年,中国在海上争端中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可供将来参考。由于日本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对中国妥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日在东海海域保持对峙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一背景下,统筹国家海洋战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主动出击都非常重要。

以“大国自信”来看待问题,对于化解风险、面对挑战至关重要。

以中南半岛的变化为例,缅甸确实是在与美国发展关系,但应看到的是,中国与缅甸接壤,目前在缅投资最多,也是缅甸未来发展的最大依赖,这些是其他国家取代不了的。因而,不必将缅甸与美国发展关系视为与中国敌对。越南与俄罗斯发展关系同样也是如此,积极一点看这或许也是越南拉俄罗斯平衡美国的需要。

中国如果能以大国自信的心态看待中国周边邻国的国际关系发展,就会发现,这些关系并非都对中国不利,这种思维的转变至关重要,否则会损害中国与邻国的感情,并促使它们渐行渐远。中国是一个正

在崛起的大国,现在需要的是建立起大国的自信,然后是担负大国的责任。

2013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整体趋向是:朝鲜半岛局势因为韩国的选举结果明了而有所缓和;安倍晋三公开表示要跟中国、俄罗斯、韩国改善关系;美国重返亚太会稳步走,不会停止但不会突显什么;南面的印度也释放出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关系的信号。重要的是,中日韩合作计划、东亚经贸一体化进程都要启动并进行谈判,只要谈就会营造出好的气氛,这对化解中国周边环境的整体风险有好处。

欧债危机性质和前景分析

两年前肇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违约,引发的社会秩序混乱、国民经济运行脱离常轨的状态愈演愈烈,这可以理解为从“问题”向“危机”的发展进程。即使欧盟和IMF 宣布了史上数额最为庞大的低利率救助计划,并且连续向“问题国家”注资,我们还是难以看到危机缓解的前景。相反,它已经逐渐演变为不独欧洲几个“有问题”国家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危机,对整个欧洲和世界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国的转移。过去,主权债务危机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进程中。实行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的结果,导致政府支出急剧增加,而巨额投资形成的生产力又不能在短期内转化为国家可支配的收入。不得不借入天量外债,利率变化和还贷年限就成为两个致命问题,直接拖累经济增长步伐。

相反,今天的欧债危机起源于欧元区国家(都不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同样以主权债务形式出现,反映的也是政府资产负债表上支大于收、寅吃卯粮问题,但要问及这些“亏空”来源何处,却更深刻暴露了体制、历史、文化、发展战略乃至一体化征程上的综合矛盾,绝非一个“开放进程”能够概括的了。

第二,关联全欧甚至全球的危机。缓解危机的措施,各方执行起来仍存在极大难度,很难说已经呈现的复苏曙光再不会重回动荡深渊。

这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几乎所有欧元区国家在两个重要指标(政府财政赤字/GDP,政府债务/GDP)上都处于“超标”状态。即便复苏相对强劲、经济体量大从而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国如德、法也不例外。假定危机蔓延,那么这些问题必定浮出水面,从而引起市场更大的恐慌。

二是,已经形成密织的债权债务关系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希腊主权债务爆发危机,政府由于财政入不敷出濒于倒闭,而德法之所以出手相救,除去害怕欧元区破产和欧盟倒台,关键在于他们是希腊主权债务的重要债权人,持有份额分别为500 亿和300 亿欧元之多。葡萄牙同样被主权债务所累,但后面的债权人却不比其轻松,西班牙和法国分别拥有该国600 亿和300 亿欧元的债权。在欧元区和欧盟走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前提下,危机的传染必然带有全欧特征,全球国家甚至都不能幸免。此刻IMF 也必须拿出2500 亿欧元,让“问题国家”以“借新替旧”的方法缓解危机。但如果危机继续深入,来自各方的救助资金就如同进入无底洞,连带各国经济复苏无日。

第三,如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形成“后浪更比前浪高”的海啸波及效果。希腊与其他国家的债务关系最脆弱,相对其他国家先行爆发危机。而其他国家的危机因素并未恶化到“显性”,尚处于“隐性”状态。西班牙是欧元区的第四大经济体,财政赤字水平与希腊不相上下,但其主权债务危机暂时还没有爆发,是因为债务没有到期,在短期内还没有支付危机所致。如果支付期临近,其压力必然随之增大,而自己又不能在此期间内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筹措到期日必还的款项,那么不但自己要遭受灭顶之灾,无疑在心理和财政上给整个欧元区更沉重的打击。

如今,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的债务问题也亮起红灯,标准普尔在2011 年9 月19 日将其长期主权评级从A+ 下调至A,长期展望面为负。穆迪与惠誉对意所评级数与标普有微小差别,然长期展望同样为负。众所周知,西、意任何一国,其经济规模要多倍于希、葡和爱尔兰的总和,他们的债权债务与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国家甚至美日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一旦倒下,恐怕其他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都无法施救。

当然,后者是否愿意,有无能力也是施救的基本条件。德国和荷兰等条件较好的国家不但力不能及,即便有能力和愿意,也要防止救人时把自己搭进去,不得不从自己今后前途出发决定取舍。所以,今天的希腊和葡萄牙,明天的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法国,在危机扩散而应对不利的条件下,可能会形成“后浪推

前浪”的危机扩大效应。但危机扩大又与“大到不能倒”的重要性增加相关。关键在于解决已经“显性”国家主权危机的力度和时间,否则危机必将蔓延,“大”也不得不“倒”。

与欧债危机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分析欧债危机的起因、发展路径及其各国的应对措施,应当先明确下述问题:首先,两种主权债务危机的危害有别。主权债务是一国以主权担保向外国或是国际经济组织借入的资金。政府资产负债表上支大于收、寅吃卯粮,财政上已经不可持续,这是形成主权债务的第一个原因。

欧元区诸国中,希腊和葡萄牙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财政收入绝对量相对较少,然而它们身处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一体化的经济政策与对外关系政策背景下,工资和社会福利乃至失业救济等方面都要向德法等核心国家看齐。政府用于这方面支出部分在GDP 中的比重不断增大。由于这些事关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网建设,其特点是不可逆的,这就导致政府债务和GDP 之比居高不下。

第二个原因是西班牙和爱尔兰为代表的政府债务危机模式。受美国次贷危机传播影响,国家银行体系中的呆坏帐不断暴露出来,形成大面积银行业危机。政府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必然出售国债筹措资金,但是举债和偿债的能力及措施(外国和国际经济组织是否愿买、能否到期偿还,都是疑问)却备受争议,实在不易实施。

与主权债务相对的是非主权债务。由于没有国家主权作保,也涉及不到政治与国家形象。在欧盟各国中,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很大,往往在竞争和危机扩大过程中自生自灭。也就是说,政府债务的形成与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贷款导致的功能缺失,对于一国危机的爆发的推动性作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其次,缓解债务危机办法效力有限。既然欧洲债务危机已呈燎原之势,不管“问题国家”(包括深陷危机和可能陷入危机的国家)还是恐惧蔓延之水祸及自己的国家,都不可能置之度外,必然有所反应。或者承诺在规定期间内削减财政赤字和进行其他改革,比如加税和收紧政府开支等以换取援助,或者为了避免危机祸及本国,从而不得不向问题国提供资金援助。归结起来,缓解危机主要依赖借新帐还旧帐的办法。

以新帐顶老账、以债抵债当然是一个缓解当前到期债务危机的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问题得到暂时的解决,但是内在的矛盾却在不断积累。获得救助贷款难道就能解决危机吗?只能将危机拖长。因为贷款不能降低负债总规模,如果借者不能在约期内偿付,危机势必重来。这和美国的“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去,欧洲“问题”5 国就以主权担保在金融市场上借了大量的短期资金。然而,由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他们不可能在到期之日支付。如果不想政府破产,必须借新的钱顶替。从长远来看,危机还有爆发的可能。比如现在IMF 以4% 的贷款率向希腊放贷,然而希腊很难利用这些贷款在其到期之日前,使其GDP 的增长率达到4% 以上。如果希腊要从金融市场上去借款,则贷款利率更高,与GDP 的增速差距更大。不论怎样,债务总额都不易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希腊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用得到的贷款改善国家经济竞争力适应IMF 结构调整的要求,使GDP 增长率高于贷款利率,否则无法还债反而黑上加黑;二是通过降低利率或是减少债务总量来改善现有债务的还款状况。事实表明,从欧洲央行或者IMF 所获贷款利息较少。

按照杰佛瑞·伍德(Geoffrey Wood)的说法,“假设早期的债务需要在未来5 年内被付清,那么新债将大于老的借债总额。这意味着债滚债将持续更长时间,而且要利息低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新的借债捞出爱尔兰”。

以新帐顶老账,用低利率且长期的贷款方式,看起来是一个唯一的缓解方法。因为即便在欧元区内,每个国家在财政上仍然是不统一,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使然。这就又产生两个问题:第一,由谁来提供。就目前来看,除了IMF 和美国日本甚至中国而外,区内只有德法这样的核心国家有此能力,但数量有限,还要考虑贷款条件是否为债务国所接受。

第二,随着债务问题不断浮出水面,需要获得贷款补充亏空(不论是社会安全网建设亏空还是银行亏空)和用新债还旧债的国家越来越多,如果呈几何级数式的“井喷”增长的话,欧元区和世界经济组织,甚至其他援助国的承受底线在哪里?2010 年5 月欧盟为防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就设定7500 亿救助基金。即使这样,还有疑问说,欧洲央行究竟想援助“问题国家”的银行还是整个公共债务,是否对问题的严重

性估计不足。

第三,信心危机也导致宏观经济和金融秩序混乱。债务危机的爆发,不但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源的失衡,还造成了市场对欧元区债务国家恐慌心理加重。人们认为,政府背负巨额债务,限制了借贷能力,本身调控经济的能力大大受损。同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又多次下调希腊、爱尔兰甚至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主权评级(比利时和西班牙等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由于预报国内未来3 年内预算赤字居高不下超过预测,也陷入了危机。

根据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政府债务/GDP=60% 是主权债务危机的临界值,一旦超过,该国就面临主权债务危机。而政府赤字,除意大利而外的其他4 国,早就数倍于3% 的临界值。甚至财政状况最好的德国,在2010 年初都预计该年预算赤字将占当年GDP 的5.5%。

巴克莱资本亦表示,美国银行业在希、爱、葡和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达1760 亿美元),股市因此而暴跌,市场信号预示着宏观经济下行接近谷底。

众所周知,危机肇始于希腊,但希腊的经济规模(GDP 总量)只占欧元区17 国的2%,为什么蕞尔小国的财政问题会燃起遍及全欧乃至世界的燎原烈火?两个重要的推手:一是恐慌链条的蔓延,二是评级公司的作用,而这些背后的原因都是不相信政府能够有能力有步骤来挽救本国危机。小国依靠强大的国际援助尚不能缓解危机,大国就更不可能例外了。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由于恐慌心理蔓延,投资者怎可能安心充当“问题债务”的债权人角色,非但不会购买反而会尽力抛售欧元区资产。而怀有“恶意”和打劫心理的投机者则从欧元贬值中看到机会,多家机构均表示看空欧元,并采取实际行动“做空”欧元,造成欧元对其他货币的比值呈不断下降趋势。这就使欧元区原本“问题国家”问题加大,数量不断增加,当然危机也就呈现出放大发展的态势。

第四,债务危机令国际关系倒退。总的看来,各方面(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对待债务危机国的态度是救助,不希望看到希腊政府和其他“问题国家”由于主权债务危机而破产,也都表示,应继续保留希腊等问题国家在欧盟和欧元区的位置。受一体化框架约束,欧元区核心国家不得不出手相救。

但这里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受援国能否实现承诺(削减赤字实施财政紧缩方案来换取欧盟和其他国家的紧急货币援助),德法能不能继续容纳慢增长且“不负责任”的国家存在于欧盟之中,总是拖伙伴国的后腿?现在欧盟及其核心国的领导人担心的不是财政援助,而是怕危机蔓延。特别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如果危机也由隐变显,将由于两国债务规模太大无法救助。二是救助人家的同时自己要承受多少损失,也有个数量界限。这个问题源于欧元区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在经济景气情况下。在世界经济景气时,统一的货币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在危机时,由于各国受统一货币(因为已经让渡了部分经济主权,放弃了本币)的约束,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的方法来缩小债务规模,应急性地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只能紧缩财政,扩大税收,压缩总需求。但这又使得经济雪上加霜。

要获得援助,贷款利率也要相应降低,使受援国获得债务具有较低的执行成本相应增加还款能力。但是将这些优质资源挽救不好救助的国家,核心与表现好的国家是否愿意忍痛割爱,政府和国内民众的意见不一,矛盾激化。

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主权债务是一个毒瘤,不割不行,但是割了又怕殃及自身,只好先进行适度的“止血”。欧盟各国在援希问题上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反映。

人们把正在蔓延的欧债危机理解为,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由于欧洲国家主权违约而引发的危机。如果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特别是从危机国家自身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相伴的危机传递机制角度看,可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首先,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一国是否存在“问题”的基础。规模大实力强的经济体如此,欧洲“问题国家”也可以从反方面证明这个道理。金德尔伯格认为,一国经济健康和可持续的重要表现就是“生产性”。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意味着霸权国家由盛变衰。虽然他这里说的是霸权国家实力变化的线索,但是衡量任何国家的国际竞争实力的变动又何尝不是如此。

按照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一国怎样能够将比较优势动态地导向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在要素禀赋稀缺条件下提升本国的要素素质,并且在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潮流中适时补充稀缺要素,运用一体化所内生

的“贸易创造效应”来为自己竞争优势建立提供条件,这个思想尤其适应参与一体化进程中的规模较小的国家——类似于希腊、葡萄牙等国家。

也就是说,创造并保持有特色的“生产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立身之本,“生产性”的建设才是参与一体化进程的“本钱”和竞争力的体现。否则就成为“搭便车”——过度依赖来自伙伴的要素供给与出口之便,其他伙伴也不能容许。危机条件下,希腊等国之所以还能获得贷款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改善国家经济竞争力适应结构调整的要求,使GDP 的增长率快于贷款利率或者是改善现有债务的还款状况,减少债务总量。

但方案执行的症结在于,“问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都在持续下降(相对施救国而言。难怪施救国不愿意救助这些“扶不起来”的伙伴。以希腊为例,它并不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来成为欧元区一个强有力的成员国,而是靠财政与经常项目双赤字,以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的廉价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拉动,过高的信贷消费,才有今天的债台高筑现象)

表现在,R&D在GDP 中的比例长期低下( 没有达到3% 的目标),产品无竞争力,高科技人才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不足40%(这是指欧洲总的情况,在问题国家,这些指标更加恶化);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传统产业,缺乏现代化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很小(用希、葡与北欧国家相比);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流动不足,竞争不够;严重的并不断增大的养老和社保负担(党派为了获得选票而许诺过大的政府支出数额),致使公共财务支出扩大成为净债务且没有GDP 增速的支持;等等这些,都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如此迅速进入一体化过程,当然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

其次,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一体化模式存在弊端。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国家放弃了本国货币而采用一体化的欧元,让渡部分经济主权以获取一体化带来的贸易投资收益。但从根本上看,自身缺少将经济和制度一体化变成现实的手段和功能。不错,欧洲(除正在转型的东欧国家外)多数国家都具有福利国家的特点,高税收高福利甚至“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征程都不用个人操心。

如果高福利建立在高竞争实力的基础上,则还可持续。然而在人口红利消失、医疗和养老费用持续上升的大背景下,一个经济竞争实力衰退,又没有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安全网的国家,再强硬地追求向核心国家和经济表现好的国家看齐,必然加大政府的赤字支出。明斯基认为,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成为政府赤字的主要来源。转移支付是一种单方向的让渡。其直接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但对就业和GDP 却没有直接影响。

从根本上说,欧元区当前混乱的根源,令人怀疑在其诞生时,设计者们注重的是将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组织在区内的政治考虑,而忽略其巨大的经济差异。过度相信经过一体化的整合,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将会逐渐趋同,生产效率保持一致,从而得到理论认同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一体化之便。然而,欧元区10 年的运行却与此相悖。外围国家在福利、政府开支和工资收入上都靠近核心国家,但生产效率上却渐行渐远,甚至失去原有的特色。

当赤字超过一定比例(稳定和增长公约所规定的数额),矛盾便突然爆发。而核心国家毕竟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来拯救外围国家的危机。德国总理默克尔就认为,应将希腊等国开除出欧元区,不但反映了危机面前先要自保的需要,也相当于承认将发展水平相异、竞争力提高不利的国家强行纳入一体化进程,必定埋下危机的种子。

很多人也认为,欧债危机是欧洲各国尤其是“问题国家”各国政府过度干预造成——用国家力量强行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用财政赤字与社会安全网的完善相交换,而由此而来的赤字则等待一体化的援助来解决。在这样打算下面,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执政者为了连任需要,推出过度的社会保障、退休保险等措施,已经使政府债台高筑。

如今为了获得来自他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贷款需要,又改弦更张,不得不放宽退休年龄,不得不搞劳动市场的自由化,将竞争机制引入某些封闭的行业以及国有资产私有化。这个情况也说明,过去的发展模式之弊端实在是根深蒂固,是侵蚀市场经济的作用而盲目追求一体化的结果。

第三,全球应对欧债危机做法内含的矛盾-利率上的博弈。除了“阴谋论”的论调而外,没有人愿意看

到欧元破产和欧盟解体——尽管“问题国家”可能在贷款到期日时发生违约,尽管贷款在短期内难以带动GDP 的增速超过利率的变动程度。其中,一个较好的解释就是避免他们同时违约,那样欧元区必然解体。但在实施救助时,又不能让跨洲商业银行持有主权债务的份额太大。

否则,这些“垃圾债权”将冲击银行的资产平衡表,造成全球银行业未来危机,从而危害国际经济。因此一些欧洲国家(也包括美、中、日等国家),如德法(尽管两国在动员欧盟各国出资主体和援助形式上分歧严重)才力排本国内部非议,对“问题国家”施以援手。然而在提供贷款时候也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并非无偿而是遵守市场利率和汇率的调控作用。

有两个和债务相关的问题:一是市场真实利率应当反映援助资金的供需情况。如果利率较低,债务国借入贷款的执行成本就低,对需要获得贷款的“问题国家”就比较有利。但是援助国援助金额巨大,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当然希望抬升贷款利率并提出相应条件,这方面双方存在巨大的讨价还价空间。另外,不管是借方还是贷方,在进行决策时必须看到全球资金市场的供需变化。为了解救问题而借贷,也可能造成滥发货币的全球通胀现象;二是利率的变动应当先于债务水平的变动,但这又很难做到。美国金融危机拉动了各国“去杠杆化”的实行,强制性地要求利率回归真实水平,可以说,如果去杠杆率没有发生,则债务水平一定存在于更高的危险状态上。利率涉及到市场资源配置,而债务和赤字则是各国财政问题的反映。它来源于人口老龄化推升的医疗成本和养老成本,造成货币供给小于需求,也引导主权债务的利率上升,最后由于支出极度增大导致债务危机。

因此,利率在这里,起到一个杠杆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问题国家(希、葡、爱、西和意大利等国),其国内市场的利率水平都高于经济表现好的德法等国,资金的紧缺由此可见。这就导致他们不得不向IMF 和欧洲央行甚至他国求助,获得一些利率低的贷款以平衡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由此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启动了有极大风险的杠杆工具。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国家必须做出承诺并由国家背书,提高购买政府债券的回报率,否则投资者就不会购买而为其分忧。但是在主权信誉降低的条件下,投资者还能否相信政府信用,就成为问题。另外,由于福利国家的缘故,欧洲很多国家的债务表现为国家债务(与美国不同),需要国家充当最后责任人。因此入不敷出时直接就是主权信誉大伤,导致政府调控无效。

由于欧债危机还在发展过程中,预测其前景的根据尚不充分。但是从近几年发展历程已经显露出的端倪上看,可以做出以下结论:第一,存在危机修复的条件,但很不完善。此次欧债危机系欧元区建立10 年以来第一次以主权债务形式表现出来的危机。它伴随着一体化取得的成就而来,但是其一体化功能受制于各国条件未能充分发挥。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是建立了危机应对机制(比如欧盟的金融稳定机制-4400 亿欧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债务总额还不及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的一半,而GDP 总量却与后者相差无几,存在修复的基础。之所以说不完善,是因为在救助过程中,援助国和被援助国,援助国之间从各自利益出发激烈地讨价还价,不易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点。在这样的条件下,核心国家能否起到防止危机蔓延的作用,采取什么措施挽救颓势于即倒,势必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政府的赤字开支避免了地区和世界经济滑向大衰退的深渊,起到了刺激经济活力的作用。用低利率来吸引私人投资者来购买国债,可以分摊政府支付风险,但是私人投资者的债权具有比政府债权更加刚性的特点——到期必须兑现。所以,如何提高私人投资者的信心,还要看政府的举措。

从这个方面说,赤字开支促进了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潮流,这个情况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下去。另一方面,通过援助国“买长卖短”的方法来延长危机,其制约条件是受援国在还款到期之日的生产力增长必须超过债务总量(包含利息的累积)的增长,这又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获得款项的使用效率和政府在危机条件下推出怎样的改革措施,将成为观察未来危机走势的关键。

第三,债务危机导致贸易摩擦加剧。欧洲很多国家政府必须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债务危机的挑战。由此产生的负面结果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收入水平很难提高。不但消费且投资亦呈疲软之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保持增长速度,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有必要对进口产品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从而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第四,运行10 年的欧元能否稳定,欧元区17个成员国要么解体,这个问题已经突出地提到了欧元区

领导人的案头。可能实行有条件的政治与财政集权解救危机。原本的宏观经济安全问题——主要指宏观经济和金融秩序的混乱,现在已经开始向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转化,多国国内同时爆发的示威游行和集会已经对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国际间的摩擦不断深化就是证明。

另外,欧盟一体化进程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问题国家为了得到更多的援助来缓解危机,也需要更多地让渡经济甚至政治主权,而援助的提供国可能趁此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经济政治权力。欧元区和欧盟国家将进入一个按照“国家竞争力”为基础的权力和地位的重新组合的一体化进程。

紧密结合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加强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一要结合学习“两会”精神,深入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理解党和政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问题1: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0多年间,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进行了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这期间,先后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实体,包括各色各类政党,但最终大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顽强斗争,牺牲了2000多万革命先烈,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把一个贫困交加、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从党的产生和壮大,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和巩固,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莫道人心同此理,雄风今已靡前贤。”这是后来任民革领导人的李济深在1947年3月所作诗中的两句,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包括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正如1949年9月宋庆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时所说,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党”。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只有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后,才真正开启了中国驶向现代化的历史航船。那么,今后我们是否还需要中国共产党这个“舵手”掌舵呢?

首先,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决定了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化之路。要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其次,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共产党的领导。翻开我国历史,不难发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往往是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这样。相反,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之时,必定导致国力衰弱,人民苦不堪言。

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国家里搞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离开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保持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就无法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共同奋斗,需要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群众的事业。只有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情况十分复杂的大国,如果没有一个核心力量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实现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当代中国,谁最有资格和能力做到这一点?

第四,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挑战,也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都比较复杂。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长期积累的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办呢?

问题2:当今中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局面该是怎样呢?

问题3: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由人民中的优秀分子组成,必然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植根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服务人民,一切工作都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3年2月27日,新当选的2987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代表资格,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确认后正式公布。这个名单最大的亮点,在于人大代表构成结构的变化。其一是首次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其二是基层代表比例提高、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下降。这一变化,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和中华民族复兴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之重大,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其中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简称“城乡平权”、“城乡同权”)。这也结束了实行近60年的城乡居民在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上“一人一票、但同票不同值”的不平等局面。

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公布实施时,农村与城镇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将这一比例调整为4︰1;2010年,新修改的《选举法》,明确了实行“城乡同比”的原则。从8︰1到4︰1再到1︰1,城乡居民“同票同权”终于变成了现实。

“人口比例”和“地区平等”原则

但是,如果完全按照人口因素来分配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势必造成另外一些问题。譬如,像河南、河北这样人口较多、且农业人口也较多的省份,其代表名额可能大幅攀升,而那些“人口小省”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其代表名额会大幅下降。所以,仅仅依据人口因素来分配,也不尽合理,且会遭到一些地方的强烈抵制。

如何协调发展程度不一致、利益诉求有分化的不同地方的意见,这就考验着立法者的政治智慧。最终,全国人大的立法者们想出了一个更具平衡色彩的分配方案,并写入了《选举法》:各个省份应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由“根据人口数计算确定的名额数”、“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和“其他应选名额数”三部分构成。

为了确保“地区平等”,使各个省份无论人口多少,均有一定的人大代表名额数,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决定,每个省份的“地区基本名额数为8名”。在扣除掉香港(36名)、澳门(12名)、台湾(13名)、解放军(265名)之后,其余的代表名额,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灵活调配,以确保“人口特少的民族、地区和各方面代表人士比较集中的地区都有适当的代表名额”。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顺利实现了“两升一降”的目标。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

代表中有“80后”代表74名,还有2名“90后”代表。年龄最小的代表陈若琳生于1992年12月.

同为“90后”,20岁的铁飞燕是一名普通的公路收费站收费员,她用弱小的身躯救起落水的修桥工人,用微薄的收入收养弃婴,被称为“最美90后女孩”。

两会不仅仅是代表委员的事,他们必须关心被代表者所关心的事。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你关心什么?

问题3:近年来,我国在民生问题上的出台了哪些有力措施?你如何看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举行的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

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审议讨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

2013年2月9日,农历蛇年春节前夕,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将30条政策措施分工部署,目标直指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就业机会公平,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建立

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制,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等。

国家今年将全面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

“异地高考”方案实现“破冰”;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推出“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社会保障、反腐倡廉、收入分配、医疗改革和住房保障分别位居前五位。全国两会上,有哪些改革举措将要出台、改革如何闯过深水区、人民群众将分享到哪些改革红利,人们都倍加期待。

十八大报告指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解决长期以来一些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

问题4: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问题上你希望迫切解决哪些问题?

在学有所教方面:要均衡教育资源,全面取消择校费,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把幼儿教育列入义务教育范畴,改革大学教育模式使其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尤其是要解决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不要让务工人员高不可攀。

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是“择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英才教育体制,属“教有所学”的范畴,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有所教”相去甚远。

转变命题思想,少一些学了之后多数人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难题,多一点应知、应会、应当面对、应当思考的现实问题,由注重考察解题能力,转换为注重考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在劳有所得方面:尽快出台《工资条例》,提高员工的话语权,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对企业尤其是建筑工地工资支付检查,避免恶意欠薪事件发生;建立企业用工环境基本标准,确保体面劳动,落到实处,同时搞好困难群体尤其是残疾人就业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养老保险金区域统筹乃至全国统筹问题。

在病有所医方面:在做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城镇医疗保险的同时,要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完善大病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病致贫现象;要均衡医疗资源,建立知名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帮扶机制,并充实社区医疗力量,使群众花小钱看大病,不出门能治病。

在老有所养方面:要提高农村养老金额,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数量,适当加大公益性敬老院建设的力度和数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要紧紧围绕老年人口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积极探索家庭社区养老的养老,使养老不是负担,而是幸福!

在住有所居方面: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不但在公职人员中推行公积金制度,在非公职人员也要推行这一制度,同时要改革公积金使用范围,允许父母、子女首套住房使用公积金;要调控好房价使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加大保障机制房的投入,使困难户都有房可居,体面生活。

问题5: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

“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腐败现象的增生,从中央到地方反腐败的力度逐年加大。近几年,一些老百姓总在抱怨,觉得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反腐反腐,怎么越反越腐?”老百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其实,这种现象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反腐败已进入了深水区。

所谓“深水区”,有两层含义:一是深水中的鱼藏不住了;二是一层层地撕剥,让某些鱼感到疼了,由此抵抗加大,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加剧,利益相关人增多,廉政建设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除了这个因素,老百姓感觉腐败现象增多了,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腐败官员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很多以前存在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浮出水面;二是现在很多大案都是“案中案”,查处所需时间较长。

实际上,我们这么些年的反腐成绩是非常突出的。据统计,仅2010—2011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277480件,处分289410人,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进入关键期,主要表现为:

一是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突出。

二是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很多腐败分子贪污受贿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上亿元,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比如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在2001年至2009年期间,先后多次收受相关人员给予的财物折合人民币3318万余元;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勇在2000年至2009年间,先后多次收受相关人员钱款折合人民币1022万余元;今年6月,甘肃省国土厅原副厅长张国华因受贿罪被判无期,其受贿金额高达4287余元,另有9737余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三是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与民争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如对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一些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往往隐藏着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等问题。

四是在落马官员的级别升高的同时,也出现了腐败“落势化”倾向。也就是说,腐败现象从较高职位向下移落、向基层渗透的变化趋势,腐败现象所涉主体可能就是科级干部甚至是普通人员。

五是出现了一些被媒体称为“个性贪官”的人物。所谓“个性”是指官员贪腐行为的特殊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他们也具备其他贪官的共性,即在共性下发展出的“个性”。比如利用情妇腐败,以前常见的是贪官让情妇的公司包揽工程,而“个性贪官”杭州市江干区城建办原主任乔志东不是这样,他让情妇直接出面,向老板、包工头索贿。万一事发,他可以以“不知情”来辩解。

其二是腐败形式的特殊性,这些“个性”手段本质上属于腐败分子的“创新”方式,即由贪官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贪腐形式,用来达到以权谋私的目的。这些手段有别于以往,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在监督时,往往会被忽略。

广东省增城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邱伙胜“含泪”索贿,称如果不给钱,他和他老婆就要跳楼了,“以情动人”地去索贿。过去贪官习惯一次腐败出“天文数字”,现在则是“蚂蚁啃骨头”。河南省封丘原县委书记李荫奎在任职期间贪污受贿总额上千万元,但分为1575次受贿,创下县委书记受贿次数之最;以往官员落马重点查的是个人名下资产,但广东省中山市原市长李启红案发后查出了整个家族资产达20亿。

从中央近年出台的一系列反腐倡廉政策措施和雷厉风行的举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绝无“容忍度”的鲜明立场。具体来说:

一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包括六项主要任务: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惩防体系”是我们党现阶段反腐倡廉建设内涵的集中体现。其中,教育以信念为重;制度以落实为重;监督以实效为重;改革以治本为重;纠风以民利为重;惩治以查案为重。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惩治腐败,另一个是预防腐败。

二是深化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下的权力,是腐败的克星;暗箱中的权力,是犯罪的温床。“三公”是指公款消费、公款旅游或出国、公车购换,每年在这方面消费的公款高达干亿元以上。这些年

每届纪检部门都将治理“三公”作为大事抓,但始终难以根除之,相反愈演愈烈,发展到公款点歌、公款追星、公费开销高尔夫球场、公款出镜,甚至公款赌博和公款嫖娼。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反腐败要取得成效,必然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政府唱独角戏是不行的,这也是全球反腐败的一条基本经验。

三是突出重点,狠抓专项治理。除了加强日常管理的监督以外,对国家重大政策、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及时跟进、积极开展监督检查、严格行政纪律,维护政令畅通,确保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减少腐败。

四是深化防治腐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1年7月23日,潜逃加拿大12年之久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赖昌星被加拿大有关部门遣返回国;2012年5月18日,赖昌星被判处无期徒刑。赖昌星案件的审判,显示了中国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也表明,在中国和国际在反腐领域开展的合作日益密切和广泛的背景下,“外逃”已不再是贪腐者的天堂。

腐败是“越反越多”吗?结合你了解的身边情况谈谈认识。

问题5:怎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用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地位的“升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开启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从生态文明的内涵看,主要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适度的生态人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目前,我国能源年消耗量占全球的19.5%,煤炭消费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石油消费量一半以上靠进口。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西方发达国家的4-5倍甚至更高,铁矿石、粗钢、氧化铝、水泥等的消耗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必然是难以为继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多数人还没有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而工业化的代价却已经把人们推向了绝境。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尖锐的矛盾,根本途径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例:东莞知名网友“肖功俊”发出微博,出10万元邀请东莞市环保局局长到寒溪河游泳。

温州企业家拿出20万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

未来一段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实践。立足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开拓创新、有所作为: 第一,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第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第三,进一步强化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第四,以环境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五,创新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力度。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海洋资源。并且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在陆地与中国接壤的有十四个,隔海相望的有九个国家,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因此与周边国家的解除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够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之前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展望过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两大议程值得关注:第一,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第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选年,其内部政治变化可能引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世界性的大国,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安全来保持世界的安全。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摘要:中国周边的形势相当复杂,目前来看我国基本上是稳定了我国的边境。近年来出现的东突组织事件、南海问题、萨德系统事件等反应出我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并对中国安全形势提出新的挑战。 关键词:当前中国安全安全形势局势 周边安全形势是指周边国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我们需要分析出这些挑战并且自觉迎接挑战。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1.邻国众多,强邻环伺。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并且还多为军事强国。一个国家邻国多少和强弱对其安全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邻国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就多,强邻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就大。2.战略区位重要,大国利益交汇。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地处东亚的中心位置。3.多样性突出,热点矛盾集中。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等聚集在我国周围。当今世界五大热点地区: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次大陆、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几乎都在中国周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旧存在着各种现实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1是美国视中国为主要的潜在竞争对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美国遏制、敌视的对象。2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3.台湾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但是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复杂。今年5月6日早晨,出现了台湾海巡队扣大陆渔船并且发出子弹导致两位渔民受伤这么一件事,可以看出“台独”问题依然严峻。4.我国海洋权益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领海面积22.8万千米,并且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300万平方千米。辽阔的疆域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又使我们维护国家主权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与周边邻国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上的矛盾非常突出。南沙群岛是我国巨大的资源宝库之一,人称第二个波斯湾,并且它的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而南海的周边国家却陆续侵占南沙群岛,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5.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对我国的威胁增大。我国毗邻恐怖活动的“重灾区”,与恐怖事件多发、恐怖势力聚集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为邻,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带。近年来,境内的恐怖势力与境外的恐怖势力遥相呼应,暴力化趋势日益增强。2008年的时候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还有2014年在我国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这些恐怖案件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生命与安全的损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会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时有显现,对我国的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1.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方,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的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的外交中仍然有充分的回旋空间。2.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因岛屿问题引发的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演变为大规模组装冲突的可能性却不大。3.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周边国家与地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也是发挥国际作用的主

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分析

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分析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周边海域一直处于纷争不断的状态,无论是岛屿主权纷争、海洋划界、海洋开发,还是渔业捕捞和生产方面的纷争接连不断,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而造成中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进入一个双边摩擦日益增多的“多发期”。 周边国家与我海洋利益争端不断 周边国家与我海洋利益争端不断,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在领海主权纠纷上进一步趋于复杂化。 1.黄海海域争端,我与韩国海上划界和岛礁主权上存在着争端。归我管辖的黄海海域面积约25 万平方公里,与韩国有7.3 万平方公里存在争议,特别是中韩在苏岩礁的争端上有热起来的苗头。中韩因捕鱼导致的摩擦,近年已愈演愈烈,韩国更加强了对中国渔船非法作业的打击力度。 2. 日本与我争夺东海权益日趋激烈在东海,归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56 万平方公里,日本与中国重叠的海域面积约21 万公里,钓鱼岛之争对于中日海域的划界关系重大。近年来,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的主权矛盾明显上升,双边摩擦日益增多,围绕海洋油气资源的争夺十分激烈。东海面积77 万平方公里,涉及中韩日三国。韩国根据自身利益主张不同原则,济洲岛以南要求自然延伸,向西又要求中间线原则;日本历来顽固主张所谓的中间线原则,并且以钓鱼岛作为基点,单方面在中间划了一条所谓的中间线,并开始对这条线采取实际控制;中国一直坚持自然延伸原则,主张在东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中心线,中日所谓的争议区达2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渤海湾。其中,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是影响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钓鱼岛作为领土问题之所以变得格外严重,就在于钓鱼岛不是一般的陆地疆界,而是东海中的岛屿,其归属将决定中日两国在拥有岛屿后而得到的相应的海洋权利。 3.南海呈现“六国七方”纷争的格局南中国海也称南海,其范围北起台湾,南至马来西亚和文莱,西起越南,东至菲律宾。这片350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归我管辖的有210 平方公里,但与多国存在划界交叉,周边一些国家先后发表声明,单方面宣布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肆意分割属我管辖的海域。产生这些矛盾的源起是因为南中国海是一块海蕴藏丰富能源、也是航运要道的“风水宝地”,无论地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针对南海这块“风水宝地”,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宣称对我国南沙群岛拥有领土主权。目前,南沙群岛除我国控制的7个岛礁和台湾驻守的太平岛( 南沙诸岛中的最大的岛) 外,共有44 个岛礁被其它国家所侵占。目前,我国南海已经形成“六国七方”军事占领的武装割据格局,而且这种分割和控制还有蔓延的趋势。 美军调整驻亚太的军事部署 目前,美国在63 个国家建有737个军事基地,这些基地结成了一张严密的军事网,把整个世界牢牢地掌控在手上。在这些海外军事基地中,亚太地区的基地群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最重要的军事部署。随着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美军对其驻亚太基地群进行了重大调整: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域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关系冲突矛盾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10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8周年。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三、美国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一、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安全现状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

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是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同盟体系。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试图排除任何一个大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可能发起的挑战。因此,近来美国的战略东移,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 不过,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首先是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其次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六十三年了,这是和平的六十三年,虽然期间也经历过几场边境冲突和局部战争,但战争似乎离我们很远。在歌舞升平当中,国人似乎都认为战争的危险已经离我们而去,真的如此吗? 中国是世界上领国最多的国家,所处的区域环境是最复杂的,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也是最严峻的,并且这种严峻还处于不断加深的趋势。下面我就从我们面对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来阐述一下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从先从东边开始,依托第一岛链的美日联军是中国和解放军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按照目前双方国力和军力的发展趋势,悲观一点,五十年之内中国无法冲破第一岛链,解放军将长期被彻底锁死在西太平洋。当然,这道防线并不是无懈可击,至少它还有一个可供击破的点——台湾。如果中国能拿下台湾,那么第一岛链将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基本就是不攻自破了,解放军海军就可以依托台湾这艘不沉的航母在太平洋进出自如,打造真正的蓝水海军。可惜,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至少在目前看来,还看不到这个美梦实现的曙光。再就是朝鲜,这是一个不安分的邻居,它也是亚太地区不安定的因子。一个积贫积弱的邻居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隐患,尤其是一个手握核武器的“流氓”国家。你可以想象一个有钱人旁边住着一个手握冲锋枪的饿的要死的穷光蛋,会有什么事发生? 再看看北方,俄罗斯。永远不要拿俄罗斯当朋友,不管他过去和现在跟你是什么关系,历史早就证明,俄罗斯永远是一个充满野心的民族,这个国家有巨大的潜力,他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从国防角度来讲,一个强大的邻居形成就是个危险的信号,不管他信奉什么主义,不管他跟我们是什么关系,威胁已经形成,主动权就已经不在我们的手里。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国土的西边,你看到了哪?没错,阿富汗,在美国控制下的阿富汗。2001年美国人以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进入了阿富汗并驻扎到现在并且没有彻底撤军的意识,为什么?美军2003年控制伊拉克,两年前全部撤军,却一直呆在阿富汗没有走的意思,是没完成“反恐”的任务的吗?当然不是。你拿出地图仔细看看就可以发现阿富汗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在阿富汗,美国可以对四个有核武器的国家形成压力。这四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还有中国。之前有过消息说美国打算再阿富汗部署隐形轰炸机和空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美国是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加紧在中国周边布置棋子. (1) 美国实施军事前沿部署,对我国构成现实的军事压力. 美国在亚太地区分三线部署兵力。第一线前沿驻扎部队,如驻日韩,美军和在太平洋执勤的海上第三,第七舰队:第二线是前沿基地部队,如夏威夷,阿拉斯加,关岛和其在太平洋上的部队。第三线是美国本土部队。 (2) 调整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美国强化了与日韩澳等号称亚洲“小北约”的军事盟国关系:提升关岛美军的军备水平和战略威慑能力,形成日本和关岛两大地区兵力投掷中心。美国军事进入中亚,进入阿富汗,伊拉克等。。其军事基地驻我国西北地区最近只有200 多公里,将对我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调整,逐渐形成了以前沿军事存在为核心双方军事同盟为基础,以多边军事合作为补充的亚太军事安全体系,对我国形成完整的C 型战略包围圈。 二、台湾局势错综复杂,祖国统一任重道远。 (1)台湾是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战略枢纽。不仅扼守中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而且是控制西太平洋地区的第一咽喉要点。台湾问题事关祖国统一,美国的插手无疑将增大台湾回归的风险。(2)当前台湾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反台独斗争依然任重而道远。2008 年以来随着马英九的上台,大陆和台湾交往频繁,并举行了四轮制度化谈判和事务性协商,取得了巨大的成

果。但是以为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是中国的统一变得错综复杂。 三、海权问题争端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 (1)东海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东海领土主权问题是中日问题发展道路上的三大障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2)南海权益争端问题。日本拟立法保护冲鸟礁和南鸟岛海岸线,日本政府在 1 日本拟立法保护冲鸟礁和南鸟岛海岸线, 日本拟立法保护冲鸟礁和南鸟岛海岸线号的例行国会上提交一项新法案,要求保护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岛(我月18 号的 国称为冲鸟礁)和最东端的南鸟岛的海岸线,因为有这两岛的存在,日本就可以保护自己主张的专属经济区的权益。关于冲之鸟岛,中国一贯认为“它不是岛,而是礁石,不应设定专属经济区”。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认为,日本政府此次是希望通过新法,为在这两岛周边开发渔业和稀有资源供依据,并隐含有牵制中国的意图。南海地区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设计我国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维护等重大问题。南海油气资源总储量估计可达一千亿吨,号称世界上的第二个“波斯湾”;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旨在为我国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21世纪第 一个十年过去了,我国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增强了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合作,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印度大力扩军,妄图称霸南非,美国在新加坡部署近海舰,越南就 南海问题进行抗议,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此类国家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在评估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时,不能只是看到表象,我们要认真的去分析。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很迅速,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的结果。其实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观点,像近期的湄公河事件、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钓鱼岛 事件等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它各国对我国的敌对态度。 2011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召开了一个专题研讨中国周边局势的会议,会后发布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与2010年相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国家周边环境总体相对稳定,但不稳定因素增多。 (一)中国国家周边环境总体相对稳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周边国家对我国友好合作任然是主流,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第三,周边国家比较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二)不稳定因素增多 21世纪以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事件,国家安全环境恶化比较严重: 1、海上问题矛盾激化,从上个世纪开始,我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加剧,矛盾不断升级。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资源之争;在南海,中国几乎与所有的东盟国家都有领土争端。对此我国在抗议的同时做了两件比较有分量的事一是瓦良格号航母试水;一是9月6日发表了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新世纪的到来,在祈祷和平的钟声敲响之际,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还有近期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纠纷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未来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我国的邻国有14个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在地形方面:东北部有外兴安岭、萨哈林岛(库页岛)濒临日本海;东部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与台湾省相隔台湾海峡,台湾岛东北部有著名的琉球群岛;南部的南海分布着储量巨大的油气田,有南沙、西沙、永暑礁等岛屿,最南端是位于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而北部湾的部分海域和越南有争议,云南、广西有很多从金三角来的毒贩,中国的澜沧江(经越南向泰国,叫做湄公河)和怒江(进缅甸,称萨尔温江)流向东南亚;西南是中印边界,多以喜马拉雅山为天然边界(存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雅鲁藏布江(南亚次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地理缝合线)曲折地流向印度;西北,天山延伸出去有帕米尔高原、咸海等,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其中有中俄交界处的友谊峰;北方有巨大的蒙古高原和大量的戈壁,再北有原属中国的世界最深湖泊——贝加尔湖。 中国周围分布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阿富汗)、中亚、北亚等国家。亚洲所有的习惯性分界,中国都与之相邻,所以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和中国息息相关。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国家周边安全形势

浅论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翻开一幅世界地图,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历经五千年的文明教化如今依然散发着蓬勃生机。新中国建国六十余载,其间遭遇坎坷艰辛,但都坦然度过,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收获了宝贵经验。自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上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如今已实施三十余年,我国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足以令世界为之瞩目,我国已经开始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之旅。随着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的结束,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我国也怀着满腔的热情迈入二十一世纪,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开始有了愈加清晰的轮廓。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近三十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三十年间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众所周知,自70 年代对越反击战后,我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无明显对外战争,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而一国的周边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寻求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影响着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的实现。 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回顾历史,冷战结束后,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已不存在现实的战争或武装冲突,我国在国土周围也不再面临重大的现实军事威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总体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而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由于我国邻国最多,因此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 形热点线” ,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 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 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无疑,这些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地解除或者处理,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下面我就中国周围安全形势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性介绍: 一,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 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 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 的最终实现。特别是去年“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关系一度吃紧,美日等国都借天安号事件谋算自己的把戏,向中国施压,进一步巩固了美日韩三国军事联盟关系,之后美日韩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谈谈对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问题的思考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谈谈对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问 题的思考 一、对当前国际环境的思考我认为当前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点: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动荡十分剧烈。2、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与单极的斗争十分激烈。3、国际反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恐怖主义问题仍然严重。(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动荡十分剧烈。1、和平与发展是 365000时代的主题20世纪可以说打了一个世纪的战争:有人统计,3650天中,只有23天没有战争。首先是世界范围内的战争:有一战(一战死了2000万);二战(二战死了9000万);苏美冷战;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其次是中国境内的战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中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美朝战争;中美越战争;中越战争;中印战争;珍宝岛战争。最终,人人思安、人人思治、人人思和,迎来了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2、局部动荡十分剧烈。(1)伊拉克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因战争导致的流血和死人依然存在。每天有近100人死伤。2009年1月 50000 14日计,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已死亡422 42211人。现在估计可能有近500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没有下降,而年年在增加。(2)三股恶势力蔓延全球:民族矛盾;阿拉伯国家的民族矛盾和仇恨始终未缓和。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矛盾。(3)宗教问题;恐怖暴力活动。(4)还有:伊朗的核问题非常尖锐。朝鲜核实验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老

的安全威胁不断,新的安全威胁又上升。(5)如洗钱、非法移民、难民、诈骗银行、种族冲突、海盗、粮食和能源短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转基因食品、毒品走私、金融危机、电脑病毒、债务危机等问题。贫富差距加大。(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与单极的斗争十分激烈。1、世界多极化趁势十分明显。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一极;欧盟一极;俄罗斯一极;阿拉伯国家一极;非洲一极;中国一极。几股政治势力,互相制衡,互相制约,相互排斥,互相依存。2、多极与单极的斗争有十分激烈。这主要是美国单极超强与多极的矛盾:美国搞单边主义,搞先发制人战略,军事主宰,经济掠夺,霸权主义,引起世界范围内的不满。如撇开联合国,自己说了算,打了一系列的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三)国际反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恐怖主义问题仍然严重。1、沉重打击了国际恐怖主义势力。(1)摧毁了两个恐怖主义基地——阿富汗、伊拉克。(2)各国高度重视反恐——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成立了国际反恐怖主义组织机构。2、恐怖主义问题还是很严重。(1)、恐怖范围全球化(2)、恐怖目的政治化(3)、恐怖手段科技化(4)、恐怖方式残酷化——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家人。(5)、恐怖目标多样化 二、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思考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是: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3、印度对我国安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亚洲东方。早在16世纪杰出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就曾经说过:“中国是头沉睡的雄狮,未来的某一天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了这位伟人的预言。新中国建国六十余载,其间遭遇坎坷艰辛,但都坦然度过,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收获了宝贵经验。自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上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如今已实施三十余年,我国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足以令世界为之瞩目,我国已经开始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之旅。随着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的结束,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我国也怀着满腔的热情迈入二十一世纪,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开始有了愈加清晰的轮廓。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近三十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三十年间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众所周知,自70年代对越反击战后,我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无明显对外战争,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而一国的周边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寻求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周边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影响着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的实现。 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回顾历史,冷战结束后,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已不存在现实的战争或武装冲突,我国在国土周围也不再面临重大的现实军事威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总体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而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由于我国邻国最多,因此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无疑,这些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地解除或者处理,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下面我就中国周围安全形势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性介绍: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第三章世界军事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战略格局概况,掌握战略基本理论,正确分析我国的周边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主要内容:一、国际战略环境 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三、美国、俄罗斯军事基本概况 教学重点:世界战略格局的状况及走向;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地缘政治因素 教学难点:台湾问题与我国安全和实现现代化的关系 教学方式:专题讲座 教学时数:3学时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毫无疑问,影响一国安全环境的国际、国内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但是,对一国的安全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缘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地理位臵决定了它周边安全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它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其影响具有长久性。比如,美国安全的基本特征是:“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世界主要陆海大国都与美国远隔重洋。美国周边环境得天独厚好,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把美国和其它主要强国隔开,历次战火(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烧不到美国本土,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默无闻的墨西哥,“炮声远处响,危险隔重洋,任他国战火纷飞,我自安然无恙”,因此,美国很少需要关心自己的国土安全问题,这也是美国称雄世界的非常有利的地缘政治因素。中国的国土面积略大于美国,如果能把地球压扁,中美国两国的领土会大致重合在一起。然而,中国的安全环境远比美国复杂得多。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我们有领土接壤的15个国家,从东向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虽然它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它的触角伸到了我们的周边,身在大洋彼岸,但心在全球,手却伸到了大洋此岸。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邻居多了,自然好邻居坏邻居也都有。在周边的这些邻国中,有些国家和我们的关系很好,有些国家和我们关系很不好,有些国家也好也不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同盟体系。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

最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主要是: (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长期的 美国从地理位置上讲与我远隔万里,但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却近在眼前,美国的干预和影响渗透到了我国周边的大多数地区,中美关系时有变化,总是处在不断的摩擦和碰撞之中,近期的中美关系,处在由轰炸我驻南大使馆而引发激烈对抗后的平静期,但从长远看,中美之间的对抗将长期存在,美国对我国安全将构成长期、严重的威胁。从美国的国家性质、战略目标、特别是两极格局终结后的政策走向来看,无论是遏制派还是接触派,其实质都是企图延缓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脚步。为此,美国对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处处制造事端,甚至鼓动、唆使我周边国家与我对抗,从而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对我潜在威胁最大的国家。 (二)日本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近百年来,在世界列强中,日本是加害中国最重的国家。目前,中日摩擦的焦点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和日本扩军问题。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中消极因素明显上升,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和政治野心的不断膨胀,日本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不断上升趋势。日本急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急于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提出修定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以解除日军参加维和部队的限制。日本提出对周边爆发战争将进行积极对应,其所指就是我国。日本加快扩军步伐,防务开支高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为军事技术领先的潜在军事大国,对我国的潜在军事威胁逐步增大。日本与我国存在着钓鱼岛和东海大陆架争议,不能排除在一定情况下挑起事端的可能性;日本是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发达,同时领土、资源及其有限的国家,因此,钓鱼岛群岛及东海20余万平方千米的海洋争议区,将是其视若珍宝的一块地区。日

大学形势政策课论文-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摘要: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难题,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为货架将来的发展铺平一条绿色的国际通道。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喜忧参半 一.目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情况分析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朝鲜半岛风云突变 朝鲜半岛风云突变,对东北亚安全形势影响甚大,也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最大的变数。由朝鲜发射火箭和进行新的核试验所诱发的紧张局势,尽管不是这一地区首次出现的问题,但此次危机对抗性强,造成的连锁反应超过以往。危机双方在失去耐心的情况下,彼此互不示弱,尤其是在拥有核武器和导弹武器方面,都提出了相应诉求,“弃核”和实现半岛无核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朝鲜半岛无论是否会爆发新的战争,双方的对抗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后即便重启“六方会谈”,要解决的难题将会更多。中国面对这种极为棘手的局面,既不能介入太深,也不能抽身而退,处于左右为难境地。如果爆发战争,中国将面临是否参战问题,此举势必牵动全局。如果回到谈判桌前,中国的外交斡旋难度极大,前景也难以预料。所以说,东北亚方向将可能成为中国今后最大的安全隐患,也必将成为稳定周边的当务之急。 2、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而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 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 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3、中印领土争端悬而未决 中印关系虽已正常化,但并未建立相互信任,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始终是不确定因素,加之印巴纷争尚未根本消除,中国西南边陲不可掉以轻心。 近年来,中印关系明显改善,作为同属于新兴经济体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印双方的合作也有所加强。然而,印度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中国的领土要求,近年来在边境地区不断采取动作,宣示主权,增兵固防,加快战场建设,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并大肆散布“中印必有一战”的言论,这些现象都不是好兆头。印度现在不仅拥有核武器和远程导弹,而且在海空军力量上也丝毫不逊于中国,其实施高技术战争的能力决不能小觑。西南边陲过去曾一度是中国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