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窝未闭诊断详述

卵圆窝未闭诊断详述
卵圆窝未闭诊断详述

卵圆窝未闭诊断详述

*导读:卵圆窝未闭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卵圆孔不闭合属于房间隔缺损的一种,但相对比其它房间隔缺损的病情要轻。超声在诊断新生儿卵圆孔未闭方面有方便、无创、准确性高、可反复检查的优点,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依据。一般先心病的孩子有两大症状:一类是紫绀,这一类孩子的口唇或指甲有青紫的现象,随着年龄增加紫绀会加重,家长或者医生很容易发现或诊断。还有一类孩子生下来没有青紫,但是这些孩子会有一些其他症状,如喂养困难、容易出汗,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脏也在不断增大,胸廓会隆起。家长如果细心一些,把孩子抱在怀里还可能会听见呼呼的杂音,这一类孩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就是很容易感冒或者患肺炎。

各种类型先心病表现的症状轻重不尽相同,当小儿出现下列症状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医生,应该想到是否有先心病:

1.出生后持续心脏、呼吸功能不良;

2.烦躁不安、哭声高尖、吃奶时吸吮无力、喂奶困难,体重不增;

3.持续青紫或反复神志不清,哭闹或活动后容易气喘,并且口唇青紫;

4.肺部反复出现“肺炎”表现;

5.大一点的孩子会诉说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慌,特别在活动以

后,这些症状更明显;

6.有些青紫型先心病小儿,还可出现杵状指趾(即手或足趾末端

软组织增生肥大,呈鼓槌状),指甲纵横径均过度弯曲如鹦鹉嘴状,这都是由于慢性缺氧所造成的;

7.青紫型先心病常有几种特殊姿势:婴幼儿期抱着时双腿不伸直,喜屈曲在大人的腹部,坐着时喜将脚抬到凳面上,站着时下肢保持弯曲的姿势。年长儿走路时,走一段时间就蹲下来两膝紧贴胸部休息片刻,医学上称为“蹲踞”现象。这些姿势是为了改善缺氧状况;

8.先心病小儿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

孕妇应该避免在怀孕期间感染病毒,接触过射线或吃过一些有损胎儿发育的药物。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卵圆窝未闭的诊断,卵圆窝未闭怎么

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卵圆窝未闭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腹外疝(练习+彩图解析)

第十四单元腹外疝 一、腹股沟区解剖 (一)腹股沟管结构 腹股沟管是腹股沟斜疝必经之路,位于腹前下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是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长4~5cm,由深向浅斜行。由两口四壁组成。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行。 [真题]13.成年人腹股沟管的长度应为(2004) A.2~3 cm B.4~5 cm C.6~7 cm D.8~9 cm E.10~12 cm 答案:B 解析:腹股沟管不是一个真正的管道,只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间的一个间隙,在成人长约4-5cm。(2004) 【ZL】1.由腹外斜肌腱膜单独形成的结构是E A.腹直肌鞘 B.腹股沟镰 C.弓状线 D.腹股沟韧带 E.腹白线 两口四壁 1.内口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真题]1.腹股沟深环位于 A.腹股沟中点上方1 cm B.腹股沟中点上方2 cm C.腹股沟中点 D.腹股沟中点下方1 cm E.腹股沟中点下方2 cm 答案:B 解析:腹股沟深环也就是腹股沟管的内口,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在体表的解剖位置为腹股沟韧带中点上1.5-2cm。 [真题]18. A. B. C. D. E.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 cm 答案:E 2.外口即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耻骨结节外上一示指。 3.前壁:为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外1/3腹内斜肌。 [真题]21 A

B C D. E 答案:E 4.后壁:为腹膜和腹横筋膜,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联合腱)。 5.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6.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大家看手画的示意图:D、E是腹股沟韧带PQC的3等分点,F是腹股沟韧带的2等分点,是腹内斜肌(铅笔线处)的起始。OD是腹壁下动脉,AB是腹直肌外缘,OC是腹外斜肌腱膜的起始。读图: Hesselbach三角构成 又称直疝三角。由三边组成: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是腹直肌外缘,底边是腹股沟韧带。它与腹股沟管深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直疝在此形成。

卵圆孔未闭的症状

大家都听说过偏头痛,脑中风,脑梗死以及栓塞,可大家也许忽略了这些常听见的疾病其实与卵圆孔未闭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卵圆孔,卵圆孔未闭对身体的影响以及临床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下面将带领大家了解关于心外科疾病之一的卵圆孔未闭的症状以及表现形态。 1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房间隔中部的裂隙,也就是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小通道”。是存在胎儿期为了维持右向左的血液循环,卵圆孔持续开放。出生后正常的肺循环建立,左心房间压力增加,胚胎期原发间隔自上而下逐步吸收,继发间隔从房顶自上而下形成,出生后1. 5?2岁卵圆孔自然关闭,3岁以上卵圆孔仍未关闭者即在卵圆窝顶端遗留月牙形裂隙,称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PFO的发生率尚无精确的统计,过去PFO的诊断主要依靠心导管检查及尸检,成人尸检发现约 25%?34%的人卵圆窝部两层隔膜未完全融合;在一组965例尸检患者中,27. 3%存在PFO,且无性别差异;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发现,健康人群中9. 2%?11. 2%有PFO 存在( Fisher DC.1995)。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的概率逐渐下降,1?30岁为34.3%,30? 80岁为 24 .5%,80?99岁为20.2%,并且PFO患病率与其大小 有关,直径2?5mm的患病率为29%,直径6?1 0mm为6%。 PFO根 据缺损大小分为3类:直径小于2mm,为小PFO;直径为2?4mm,为中 PFO;直径大于4 mm,则为大PFO。

2卵圆孔未闭超声检查进展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PFO)的存在与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反常性栓塞、偏头痛(MA)等疾病的发生存在联系,因此引起临床广泛重视。 目前常用于诊断PFO 的检查方法有: 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 )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ICE)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心电门控多层螺旋 c T 等。 根据名为《Adva nces in Ultraso und Diag no sis of Pate nt Forame n Oval 一文中对超声诊断的种类以及优劣对比的结果显示,在PFO的诊断上,超声可供检查 者选择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TTE 无疑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由于其容易受到图像质量等的影响,在准确性上参差不齐; TEE 是最标准的检测方法,但其半有创的特点不能广泛适用于每位受检者; ICE 对于PFO 的精细结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广泛推广之前须解决成本价格、创伤风险等问题;

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手术图谱

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手术原则] 1.充分显露切口上方需在腹壁下动脉处,使疝囊颈充分显露出来。 2.高位结扎疝囊在内环处完全分离出疝囊,这样才消灭腹膜的袋形外突,防止疝的复发。 3.仔细止血沿精索走行的大小出血点要一一结扎止血,防止术后形成血肿,继发感染。 4.加强腹壁主要是利用缝合或修复的方法加强腹壁,特别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力量,减少薄弱环节,这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术前必须仔细选择修复方法;术中应认真操作。 根据腹股沟斜疝的解剖特点和临床表现,证明加强腹股沟管后壁,防止疝复发的重要环节在于妥善缝牢内环处的腹横筋膜。腹横筋膜围绕精索形成内环口,并呈漏斗状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变成精索内筋膜。形成腹股沟斜疝后,腹横筋膜则同时围绕着疝囊和精索[图1]。所以,手术修复斜疝时,必须在此漏斗口部纵行切开精索内筋膜,显露疝囊和精索,并将二者分离,然后在内环平面横行切开疝囊,将疝内容物返纳后,闭合腹膜。并要特别注意缝牢腹横筋膜。除婴幼儿外,还需将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的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进一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修复手术中显露内环的途径有三种:一是要腹股沟部,二是经腹腔,三是经腹膜前。临床上常使用两种方法[图2]。 [手术方法的选择] 修复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疝囊大小、病程长短、有无复发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常用的手术方法和操作特点如表26-1:

表26-1 腹股沟斜疝各类手术方法和操作特点 除此以外,在选择和施行手术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成人的腹外疝修复术,除有嵌顿或绞窄者应紧急手术外,均宜择期手术。 2.成人并发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如腹水、尿潴留、严重的慢性咳嗽等)或其它全身性严重疾病(如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以及妊娠早期和后期,均不宜手术治疗。 3.小儿的腹股沟斜疝很多可以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婴幼儿因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而发生的斜疝,约有40%在生后6个月左右可以自愈,约有60%至2岁时自愈。因此,直径在2cm以内的较小疝囊,均适于在1~2岁以后施行手术。 4.未嵌顿的斜疝同时患有局部皮肤疾病时,应等皮肤病治愈后手术。 [术后准备] 1.明确诊断是斜疝还是直疝,或是二者并存,是否滑疝,有无嵌顿或绞窄等。 2.详尽了解肠梗阻、脱水、休克等的严重程度以及全身并发哪种严重疾病,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术前排空膀胱。 [麻醉] 成人用硬膜外麻醉;小儿可用氯胺酮麻醉或骶管麻醉。

卵圆孔未闭是常见的心脏病变

卵圆孔未闭是常见的心脏病变,一般只要营养好的话是可以自闭的;但是也有不能够闭合的,不能闭合的话则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需要手术治疗. 卵圆孔未闭临床上有自愈的可能性.如果到2岁左右还没有自愈的话就需要考虑手术修补治疗才可以的,平时就是积极的预防感冒和过度的哭闹现象 卵圆孔一般在生后第1年内闭合,因此新生儿和婴儿的卵圆孔是未闭合的,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若出现明显分流时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即您看到的脸色发黑发紫,这是由于反流造成的缺氧而引起的.如果3岁以后卵圆孔仍未完全闭合,且有明显分流时,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可以选择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效果不错,但是价格较贵,能够完成该手术的医院不是很多. 现在您要做的就是给宝宝加强营养,平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因为上感会加重心脏负担.尽量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防止缺氧. 婴儿出生后左心房压力大于右心房,使卵圆孔的瓣膜紧贴继发房间隔从而关闭卵圆孔。一般在出生后第八个月或更长时间完全断绝左右心房间的血流。但有20%-25%的正常人,卵圆孔瓣膜和房间隔并不完全融合,遗留有小的潜在裂隙称为卵圆孔未闭。一般无太大影响,且一般的宝宝在出生后三到六个月会闭合,可以在3个月后复查。在平常的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喂养,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加减衣服,避免着凉。 很多家长在给刚出生的婴儿体检时,发现孩子的心脏房间隔有个小洞,直径多在5毫米以下,并要求为孩子做手术。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卵圆孔未闭(英文简称PFO)。 卵圆孔是胎儿发育必需的一个生命通道,来自母亲的脐静脉血也正是经此通道进入胎儿的左侧心腔,然后分布到全身,以此提供胎儿发育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孩子出生时,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升高,卵圆窝瓣被压在卵圆窝边缘上形成功能性闭合,而解剖上的完全闭合一般要到出生后5―7个月。因此在一岁以内有可能保持开放,可能会有少量分流,甚至有5%―10%的人卵圆孔终生保持开放而不闭合,但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此婴儿时期的卵圆孔未闭属正常生理现象,不是先心病,一般不需要做手术。但是,如果房间隔中央的缺损较大,大于8―10毫米,分流量大,则称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需要手术修补。手术时机应争取在幼儿2―4岁时完成。

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手术图谱

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手术图谱

成人用硬膜外麻醉;小儿可用氯胺酮麻醉或骶管麻醉。 [手术步骤] (一)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Ferguson) 1.体位、切口仰卧位。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3cm处至耻骨结节,作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斜切口,长约6cm[图3-1]。 2.显露疝囊切开皮肤后,最先遇到的是浅筋膜浅层(即皮下脂肪)。切开此层时,可在术野见到两条腹壁浅部动脉(即切口外段的腹壁浅动脉和切口内段的阴部外浅动脉),应一一结扎、切断,防止不必要的出血,再顺切口方向切开浅筋膜深层[图3-2]。 用缠纱布的手指向两侧钝性分离浅筋膜深层下面的结缔组织,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图3-3]。在腹外斜肌腱膜上切一小口,先用剪刀在腱膜下潜行分离,再用剪刀挑起腱膜,顺纤维方向向上和向下剪开,以免损伤紧贴在腱膜下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当向下朝外环剪开时,可用镊子插入外环,将其撑开,以免损伤经外环通过的髂腹股沟神经[图3-4]。 用小止血钳夹住并提起腹外斜肌腱膜的两缘,用缠以纱布的示指在腱膜切缘深面向两侧分离。下外侧缘需分离到腹股沟韧带,上内侧需分离出腹内斜肌、腹横肌游离缘和联合肌腱[图3-5]。分离过程中,注意不应损伤腹外斜肌腱膜深面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将腹内斜肌、腹横肌用直角拉钩向上拉开,显露精索和覆于其上的提睾肌。在前方切开提睾肌,用小止血钳轻轻夹住切缘拉向两侧,就可看到精索[图3-6]。 仔细分离精索,注意其周围的组织,在精索的内上方寻找疝囊。有困难时,可嘱病人用力咳嗽或收缩腹肌,使疝囊外突。辨清疝囊后,即可提起、切开[图3-7]。 3.高位结扎疝囊欲求疝囊的高位结扎,首先必须将疝囊向上分离至内环处。分离疝囊时,可用止血钳提起疝囊切开缘,并用左手示指伸入疝囊作为支持,再用右手示指缠以纱布仔细钝性分离,逐渐将疝囊与精索等组织分开[图 3-8]。如粘连较重,也可使用锐性分离。 向上分离疝囊见到腹膜外脂肪时,即已分至疝囊颈以上。在内环处应辨清附近的组织结构。在疝囊内侧,常可见弧形的腹横筋膜缺损缘。将手指经疝囊颈伸入腹腔内,可触及腹壁下动脉在内环的内下方搏动。精索在疝囊的外下方,其中的输精管常紧贴疝囊壁,分离时应避免损伤。然后用手指将疝内容物推入腹腔。 如果疝囊较小,可在颈部缝扎、切断[图3-9];如果疝囊较大,则可将疝囊游离缘提起,并将疝囊颈尽量拉出。在颈部高位用4号丝线作荷包缝合[图3-10]。扎紧荷包缝线后,再行缝扎加固,使局部腹膜不再存在袋形突出。然后在缝线远端1cm处切除疝囊。缝合时必须注意避免损伤精索和腹壁下血管,还应避免扎住腹腔内脏器。如疝囊较大,可不分离疝囊下半段,只在其中部切断后切除上半段,保留下半段,以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最后将疝囊残端推回腹膜外间隙。

卵圆孔未闭介绍

卵圆孔未闭介绍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两房间的分流,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而认为无关紧要。但这都是人们对卵圆孔未闭的的普遍误解。卵圆孔必须在孩子出生后完 成闭合。 孩子出生时,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升高,卵圆窝瓣被压在卵圆窝边缘上形成功 能性闭合,而解剖上的完全闭合一般要到出生后5―7个月。因此在一岁以内有可能保持开放,可能会有少量分流,甚至有5%―10%的人卵圆孔终生保持开放而不闭合,但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此婴儿时期的卵圆孔未闭属正常生理现象,不是先心病,一般不需要做手 术。但是,如果房间隔中央的缺损较大,大于8―10毫米,分流量大,则称为中央型房间隔 缺损,需要手术修补。手术时机应争取在幼儿2―4岁时完成。卵圆孔一般在生后第1年闭合,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卵圆孔未闭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在正常人群中约4人中即可检出1人患有此病。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 卵圆孔未闭症状 经常听说新生孩子圆孔未闭的问题,但是卵圆孔未闭多无症状,难以听到杂音,心电图、胸部X线片均正常。因此,不易发现,也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长久下来不去发现和治疗,也 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那究竟都有哪些症状呢?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两房间的分流,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而认为“无关紧要”。卵圆孔未闭是基本上没有症状发生的。而婴儿时期的卵圆孔未闭能够 不需要进行治疗,但是如果缺损较大,最好进行治疗。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 与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下列栓子可进 入左心系统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①下肢深静脉或盆腔静脉的血栓;②潜水病所致的空气栓子; ③手术或外伤后形成的脂肪栓子。而且对于发生过血栓事件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其再发的危险 性依然很高。因此,针对病因治疗,封闭高危人群的开放的卵圆孔,有望降低患者的发生率。另外,也发现卵圆孔未闭与减压病等的发病有关,闭合卵圆孔可能有益于上述患者。 卵圆孔未闭怎么办

腹股沟区域的解剖与疝修补术

腹股沟区域的解剖 腹股沟疝的手术并不是简单的小手术。它需要精细的解剖与分离,需要术者对这一区域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和修补。因此,为了学好腹股沟疝手术必须首先掌握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这是做好疝外科的基础。 第1节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腹股沟区是连接腹部和下肢的过度区域,它的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分相同,由浅入深可分为7层: ①皮肤、②浅筋膜(camper's筋膜)、③深筋膜(Scarpa筋膜)、④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⑤腹横筋膜、⑥腹膜外脂肪和⑦腹膜(壁层)。 作为术者,首先要清楚手术操作在哪个层面进行。TEP手术主要是在腹横筋膜下方的腹膜外脂肪和腹膜之间进行。 一、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在腹股沟区域,已无肌肉,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external oblique aponeurosis)。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反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或称股浅弓femoral arch)。 腹股沟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lacunar ligament,又称为Gimbernat氏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陷窝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pectineal ligament,又称为Cooper韧带)。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图3-1)。 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exterior ring)。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两条神经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谨防误伤。 图3-1:腹股沟区主要韧带 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和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在腹股沟管中,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止于耻骨结节。一些教科书和手术图谱中称此部位两肌肉的弓状下缘为联合腱(conjoined tendon或称腹股沟镰)。其实在手术的中发现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弓多为肌肉,很少形成腱膜(仅约5%)。因此,联合腱一词在多数情况下是名不其实。但需要指出的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或联合腱)在经典修补术(Bassini氏修补)是修补后壁的基本用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腹横筋膜 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是位于腹壁肌肉层后方的薄层结缔组织,在腹横肌内深面和腹膜外脂肪层之间。是腹壁筋膜的一部分,并与肾筋膜、髂筋膜和盆筋膜相连续。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上方,腹横筋膜有一卵圆状裂隙,即为腹股沟内环(interior ring)。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