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我的感受也很深。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1:1、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

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探究性学习得以保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要的知识准备,即学习任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除应用题等知识基础以及分东西等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准备是解决问题并使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二是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三是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教师创设的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情境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都有丰富的显示背景,有利于学生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利用原由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解题策略:方法一是用份数的思想来考虑,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形象,有几位学生还画了图;方法二是转化为份数乘法应用题;方法三是用正比例的思想列方程来解;可见,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元的,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教学笔记《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教学笔记《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例题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五一假期快到了,小明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旅游。出发前,小明和爸爸妈妈需要去超市买一些旅游必备用品。小明要用8分钟,爸爸比小明多用的时间,妈妈花的时间要比爸爸长2分钟。要使三人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按()的顺序购物,最少要()分钟。 A.爸爸→妈妈→小明,64 B.爸爸→小明→妈妈,46 C.小明→爸爸→妈妈,56 D.妈妈→爸爸→小明,30 2.投掷3次硬币,有2次正面朝上,1次反面朝上,那么,投掷第4次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A. B. C. D. 3.一个班有50名同学,在下面的比中,不可能表示男女人数比是() A.1:1 B.13:12 C.2:3 D.3:1 4.画圆时,圆的周长为15.7cm,那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 A.2.5cm B.5cm C.15.7cm 5.已知a、b、c均不等于0,结果与a÷相等的是() A.a÷c×b B.a÷c÷b C.a÷b×c D.不确定 6.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形,根据圆点的变化,探究其规律,则第8个图形中圆点的个数为()。 A.25 B.26 C.27 D.29 7.用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的长方体来拼一个实心的正方体,至少需要()个这样的长方体. A.4 B.24 C.48 D.72 8.王刚今年a岁,比她妈妈小b岁,再过x年后,王刚与她妈妈相差()岁. A.b B.a C.(a+b)﹣ax 9.下面的数中,能与8、9、10组成比例的是()。 A.7 B.12.5 C.11 D.7.2 10.一个内部长6dm,宽3dm的长方体鱼缸内养了10条金鱼,水面高2.5dm。强强把金鱼捞出来准备清洗鱼缸,发现水的高度降低到2.4 dm。10条金鱼的体积约是( )cm3。 A.1800 B.180 C.45 D.1.8 二、填空题 11.如图,甲组合体由圆锥和圆柱组成,圆锥被挖去一部分后如图乙所示,则甲乙的体积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__),乙的体积比甲的体积少(_______)%。(百分号前保留1位小数)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是六年级人教版第四单元比例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离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产生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上课伊始,呈现了两个同学画的教室平面图,让学生讨论哪一幅画得合理,从而初步体会“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都相等,画的图才比较合理。”。然后又呈现了一幅画得合理而且标有比例尺的平面图,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提供了支撑,并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课前安排学生自学教材21页和22页上面的内容以及搜集了比例尺,学生在汇报搜集到的比例尺时直接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看着比例尺来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学生基本都能根据比例尺说出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可能由于没有把意义板书出来的缘故,有部分学生对于单位的换算不是很清楚,导致之后在做题时后进生容易把单位是厘米还是米(或者千米)弄错。 在概括比例尺公式的这一环节,在学生的自学单上让学生先尝试去求比例尺,课堂上再让学生来汇报。在学生汇报完之后我急于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没有及时的对比例尺的关系式进行强化加深,导致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对如何求比例尺也不是很清楚,课堂氛围开始沉闷。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用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我选取书本22页试一试的第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学生根据理解这个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34000000厘米)来解决问题,也有部分同学根据前一课《比例的应用》来解决问题。用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这个问题,我选取的是教材第21页左下

六年级上第五单元《圆》单元教学反思

( 工作总结)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64629 六年级上第五单元《圆》单元教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unit 5 circle in Grade 6

六年级上第五单元《圆》单元教学反 思 六年级上第五单元《圆》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四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在教学中我注重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设置及学生的主动,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形成表象,丰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一、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探究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了多个圆、长的直尺或软尺,分别测量出每个圆的直径,用滚动法或绕线法测出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经过多次多个圆的测量,学生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点。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做”的机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研究的过程,印象便深刻了。 二、指导学生“做数学”的方法

在探究圆的面积时,我布置了学生预习作业: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分,剪开后,用这些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看看发现了什么?课堂上我展示了学生的预习作业,有的平均分成8份,有的平均分成16份、32份.....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剪数学”、“拼数学”中便有所收获,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体验到“做数学”的成功喜悦。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学生掌握得还不够,还得在复习课中进一步巩固。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例尺》教学反思1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比例尺 1 教学反思 本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得出一下教学反思,供大家讨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2厘米:6米=12:600=1:50 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集体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 是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今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 怎么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 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 操场的长80 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 米 生1:用8 厘米表示80 米,用6 厘米表示60 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现在,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 上的距离(8 厘米和6 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再次磨课,共同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上课,下面将本次授课情况进行反思如下: 一、重视实践操作,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 周长公式”的建构先从学生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上,再到探索 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统计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 基础上,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的含义,得 出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整个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得能力,使学生 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导入、活动研讨、猜想验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体现、学生思路 的`展示和最后知识的反馈。整节课中,学生都在自主学习,教师与 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当然,这 节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问题的导入过度得太长,老师 牵得太死;猜想验证这一环节可以更紧凑点,每组研究一个事物就 可以了,12组就有12个例子了;这样设计的话最后的练习时间就 会更充裕一点可以把后面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做练习一些;圆周长公 式的导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结论进行深入的追问:是不是这样的呢?进而在课件上演示。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内容(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认识圆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的意识。这节课由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的各个部分开展教学。 在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时,让每个学生通过折一折,学习找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及直径。在这的活动中去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有助于全体学生比较透彻理解,特别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完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后,为了为第二课时画圆打下基础。我通过自己动手画圆给学生看,让他们仔细观察,圆心与半径在圆这个图形中起的作用,自然地引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或者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帮助学生们自发地观察出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授的最后阶段,我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用不大小的圆,将他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拼出他们喜爱的图形。既为了复习上面所说的圆心、半径、直径在圆中的作用,也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的美丽,将单纯的图形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到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上去。 随后,我通过一系列地课堂练习,如在圆中寻找半径、直径;根据已给的图,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说出太极图的组成;投篮比赛的规则;思索车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的等等,进一步复习刚才所学的新知识。同时,后面一部分的联系,我通过紧扣他们的生活实际,希望学生们能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死板的知识点,运用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下来思维较为连贯,上课步骤较为顺畅,习题的设计也富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

学与教的统一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 保康县寺坪小学姜琼嫣 【教学背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 活动经验。 【分析研究】 当前,我们在大力提倡、推广、普及“生本教育”、“生本课堂”,许多老师认为:我把学生“充分地”放在主体地位,那么老师就没有事可做了啊,老师就纯粹当成了“看客”。这样的课堂是否就是高效的呢?其实不然,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统一”应是有机的、高度的。高效的数学课堂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以《比例尺》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来看看在教学中“学”与“教”的有机统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沟通了比和比例尺的联系,还介绍了线段比例尺,把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学情分析 《比例尺》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比,比的名称,化简比以及长度单位间的转换、倍数关系等知识。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所以在这节课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看懂比例尺,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比例尺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学生实际生活不大沾边,所

小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小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小学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小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二 1、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2、首先,以旧有知识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 3、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 这节课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算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4、练习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既有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概念的练习,也有让学生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圆的周长的练习,还有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

《比例尺》教学反思二

《比例尺》教学反思二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例尺》教学反思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例尺》教学反思二《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一:设疑: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上(出示两张中国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二、学习探索中国地图。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

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学生讲出

正多边形和圆教学反思

正多边形和圆教学反思 儋州市西联中学邓高春 正多边形和圆,下面对这节课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观看美丽图案),引导学生得出定义。这一做法渗透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对定义的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探究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2、学生走上讲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处在同等位置上,培养了学生能力。 3、备课仔细,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充分地考虑。如在探究正多边形的定义的时候,对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作了充分的准备。反映了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4、整堂课都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探究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圆,实验并进行猜想,这正是新大纲教改思路的体现。 5、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表现形式有同位或小组讨论。实验表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比师生间交流更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同时,这种形式也培养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 6、注重学法指导。在进行正多边形和圆关系的第二个结论时,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学生以渔”,为学生将来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7、小结的形式。 8、本节课一个突破性的地方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明白的地方或是与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尽管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但是已跨出大胆的一步。 二、不足之处: 1、在讨论时应该放得更开一些,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下位找自己熟悉的同学讨论,或是不局限有于一个小组,而进行多组合作,或是与老师(甚至是听课老师)讨论。 2、应注意多媒体板演的示范作用,投影应适时。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是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概念的建立很重要。 由于比的认识是上学期学得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我先给学生复习了比的知识。什么叫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后两个问题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非常重要,如果放在这节课中,可能会冲淡本节知识的学习,还会给本节课的目标的达成、黄金时间的利用造成影响,所以我在本节课前已经做了很好地复习,这节课仅仅提了一下,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这样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本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1.在备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课标,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种参考资料,不过对情境图的处理我还是大胆的对它进行了创新:那就是通过独立完成“学生学习卡”的第一题,(这里有二层意思,一是复习旧知,二是为比例的意义做准备。)让他们通过计算和归纳,将比或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起,把比或比值不相等的比的写在一起,让数据来说话,比值相等的图片就像,比值不相等的图片就不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 2. 当引出比例的意义后,我又将自学与讲授相结合。让学生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这样做既符合“学法建议”里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理解比例的意义”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成为习惯,合作成为常态。”我在这个环节特别安排了两组“数字相同,而组成的比例的不同”这样的例子,旨在通过这个练习给大家传递一个信号,“相同的四个数,由于不同的数字排列,比值不同,会组成不同的比例。”这个目的达到了。学生汇报完毕后,我让小组长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3.多次运用学习卡的“第一题”的数据,刚才“我们是纵向比较得出这几张图片像的理由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横向比较,比如:图片A的长与B图片的长比是6︰3,比值是2,A 图片与B图片宽的比是4︰2,比值是2,因此他们也可以组成比例6︰3=4︰2”,这样设计的原因之一是:充分运用主题图的作用,原因之二是:主要体现同一个图形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宽与长的比,每两张图片的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原因之三是通过系统的比较,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可以多方位思考。 4. 通过“思考与讨论”环节,学生重温了刚刚学过的比例的知识,又将感性知识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小组间的互相交流与讨论,让每个孩子成了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当学生表述完,我都听着有点别扭的时候,我及时调整思路,让“小组长”到讲台上边举例边见解,当她自己觉得这样行不通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给小组长展示的平台,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两个地方我觉得用得比较好: 1. 这节课中我将情境图分“两次运用”,第一次先指定学生找“长与宽的比”,这样做,容易让学生迅速找到“比值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前二十分钟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概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把握它的实质;第二次是当学生知道比例的意义,初步了解到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让他们再去数据中找比例,这样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2. “蜂蜜水是否一样甜”课本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比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他们找出了另外两种,将学习卡的第二题做了完善和补充。

《比例尺》教学案例与反思--于继红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比例尺》教学案例与反思 于继红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本人以“比例尺”一课为例,愿就其中的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2: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1: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2: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

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生:……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同学做。 反思: 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圆附教学上册反思

第五单元圆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设计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外方内圆及外圆内方”等内容。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与圆有关的图案。 3.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4.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7.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8.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9.通过生活实例、数学史料,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圆的认识 第1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比例尺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尺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游泳图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1)、量出上面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2)分别计算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几分之几。(3)分别写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比,并化简。(4)完成后同桌交流。反馈第(1)个问题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反馈第(2)(3)个问题时向学生强调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通过追问:这两个比怎么写,化简后是多少?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从而向学生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通过进一步追问:这张游泳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还可以写成1/1000。通过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机板书 二、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通过引导使学生弄清楚比例尺表示的实际意义,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说明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通过追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

1000的含义相同吗? 通过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练习一第一题进一步巩固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三、课堂反思 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比例尺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如下: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联系,通过教学例4尝试比例尺的正确求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同时揭示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特征。 五、存在的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 县一小赵玉琴

小学数学_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结合实际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能进行相互改写。 3.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空间观念。 4. 通过学习,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 掌握比例尺的两种表达方式与相互改写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 一.创设情境、提问引入 课件出示教练利用球场平面图指挥比赛的场景 师:大家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怎样画这个足球场的平面图呢?(课件出示问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师:怎样画这个足球场平面图呢? 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能把真正的足球场地画在纸上,因为它太大了,我们应把足球场地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缩小后再画在纸上。 现在我们动手操作一下看一看怎样画出这个足球场的平面图,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需要靠大家的努力,请认真看课本53-55页的内容,重点看54页的交流的内容和55页比例尺两种方法的表示,思考:

(1)足球场地实际的长是95米、宽是60米,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不像呢?笑笑是怎样画的?(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你发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有什么关系?(3)举例说明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与意义。8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与遇到的困惑。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介绍足球场是长方形,长是95米,宽是60米。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画一个足球场平面图, 2. 小组讨论并汇报画的方法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设: 生1:随意画的就不像。 生2:我认为我们不能把真正的足球场地画在纸上,因为它太大了,我们应把足球场地适当缩小后再画在纸上。 生3:长与宽缩小的倍数相同就像,不同就不像。 生4:我们可以把足球场地的长和宽缩小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纸上。 3. 小组长呈现本组的设计图样,并解释画的过程,进行互相评价。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画的足球场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说你画的过程。 4.全班质疑释疑探讨为什么有的画得像,有的画得不像? 预设: 生:我觉得他们画得像,因为他们把95米和60米都缩小了相同的倍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要自然融合 开始,从生活中引入学生熟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通过画教室的平面图,研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进而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但后一个的教学过程比前面的顺畅自然,因为后者更注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的融合。达到了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在图上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上升到比例尺这一新知识中来呢?首先,请同学们提问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学生自然启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了一定的倍数”,通过让同学计算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把原有的生活经验“缩小后画在图上”和新知识“比例尺的意义”进行了融会贯通,做到了三者之间的自然融合。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想,这一过程也就是生活经验和新旧数学知识的融合过程,融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建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学习能力,实现了学生的生命发展。 二、教师的点拨与讲解要适时适度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好这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 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由简单的画图到具体分析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的思维过程,同学们对生活问题数学化后,比例尺意义的揭示已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此时,教师的讲解成为必然。学生的学习因为教师适时的讲解有了自然过渡,实现了学生认知的和谐发展。 当然,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还应是适度的。课堂上教师只是配角,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服务的,因此,教师的提问与讲解应具有启发性。 三、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参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本节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探索、尝试、讨论、交流,教师仅仅是他们当中平等的一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索的挫折与挑战、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成功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戴桂娟《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

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同时,课堂上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