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

——语文中的文化味

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

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

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

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

二、带上这些思考

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

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

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

四、再看一首诗《江雪》

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触及了诗歌的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

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

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明月文化:

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

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

明月寄托中华民族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

举例:

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

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

南北朝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

白《静夜思》望月思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诗歌中的人与情

崧舟一、从《枫桥夜泊》切入

唐代诗人继《枫桥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江枫怎么解?边界和底线是什么?“以诗解诗”才能解出诗的涵与意境。第一个诗指的是诗性诗味。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抒发情感,枫树这个意象就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愁绪。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明月夕阳大雁芳草枫树

有不少诗人写枫树、枫林:

白居易《琵琶行》:浔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以上意象都与愁绪、忧心有关

二、钟声意象

《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更独特更有价值的意象是夜半钟声

解读在时间长河里,《枫桥夜泊》它所传递的是什么?

小奇《涛声依旧》: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士帧《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在写钟声?且都在夜半时候?

三、知音文化——高山流水

知音文化的源头在《伯牙绝弦》这个故事里。

五岳中泰山为至尊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渊明《咏士其一》:知音苟不存,已矣所悲

鲍照《约下登楼连句》:嗽玉延幽性,攀桂藉知音

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

欧阳修《玉楼春》:未知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

冕《客边其二》: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

时间的长河里,可见知音难觅

知音文化是追求高贵的精神生活的表现

四、总结

继的钟声,伯牙的琴声,都在互换文化意义、精神意义上的知音。而从根本上讲,要成为别人的知音,您首先得成为自己生命的知音。

——读诗中的“厚”与“薄”

崧舟品读诗词纳兰性德《长相思》的法

先把《长相思》读厚

再把《长相思》读薄

最后把《长相思》读活

一、如读厚?读厚是基础

1.解读角度:可总体着眼,名句着手;可情感入手,层层递进。

2.阅读资料,了解纳兰性德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天才”“学霸”“专家”“情种”“大咖”

3.读诗人的作品

继续读《纳兰词》,书中《如梦令》《菩萨蛮》

4.读相关诗人的作品

(1)别的诗人是如写故园?

慈母手中线——孟郊《游子吟》

当共剪西窗烛——商隐《夜雨寄北》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每人心中故园柔软的画面与记忆是不一样的

(2)不同诗人写乡心又是如的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白《早秋》

日暮乡关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颢《黄鹤楼》

二、如读薄?读薄是关键

题目读成一个字:思

这首词读薄,上片读成一个字“身”,下片是“心”

上下片联系起来,发现“身”与“心”独特的审美力:

“身”离故园越来越远,而“心”系故园越来越紧

“身”的行进可以停顿,而“心”的思念无法停止

“身”的轨迹不断变化,而“心”的指向始终不变

如此发现他的身心分离分裂悖论,于是可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他的一生也是如此

三、如读活?读活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放进去

“只见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将名篇诵读。‘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把我们渐渐地静静地带入了美妙的诗境;然后……”——永康

“(唐先生说)‘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释,只让我们全班同学由着性子自己去想象,去补充……”——永康

——字词背后的味道

崧舟

一、解读轼《题西林壁》

1.游庐山,写庐山,一般人会写庐山的景色景观,可写庐山的水,庐山的水最为有名的诗瀑布,如白的《望庐山瀑布》;

可写庐山的峰,如白的《登庐山五老峰》:

庐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

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也可写庐山云雾。

2.而轼到底写的是什么呢?写的诗人心灵的觉悟。一二两句也不是写山,是一种以境显理的写法。三四两句直接点出理。

写诗要写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3.创作背景是什么?

因缘具足,诗能诞生。具备了哪些因缘呢?

(1)庐山——对境起心

(2)特殊的经历:乌台诗案贬官,途径,为庐山写了九首诗——困惑、迷茫、反思(3)特殊的政治:安变法

(4).西林寺——千年古刹

轼通儒释道三家,有很深的儒学修养,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有佛学境界,如《观潮》:庐山烟雨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潮。

不是观潮,其实是关心。

(5)轼这个人

性格特征,不见风使舵,不阿谀奉承,用他的诗《游庐山次韵章传道》来说:

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

野性是超脱、超越,从而获得心灵的超拔,追求人生的自在与解脱

二、解读陆游《游村》

人们对他的刻板印象是:慷慨悲愤忧国忧民,而这首诗写的诗浓浓的,狂欢的乡情。

诗不能太雅,最好是以俗写俗,以朴写朴。以戏剧的式写律诗。

三、两首诗放在一起

轼《题西林壁》着眼理趣,意在阐发一种生命的哲理;禅意入墨,耐人寻味;处处写理,以境显理。

陆游《游村》着眼情趣,意在抒发的诗一种真挚的乡情;戏剧入笔,质朴亲切;处处写情,景中寓情。

爱上语文(五)

——文化意象的魅力

崧舟一、《秋天》一文的意象

部编版一年级《秋天》,先写景,最后抒情。文中的文化意象与文化趣味特别明显,他们是情感现象、心灵意象。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夏丏尊

文中“大雁”变成了文化与情感的“大雁”。

如仲淹《渔家傲.秋思》,书写的诗思乡的情感色彩。

实甫《西厢记》,渲染了离别的愁绪。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鸿雁传书,大雁与书信联系一起。还有清照《一剪梅》

由古至今,大雁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某种象征。文化是生活,意象是情感。

有一种鸽子叫信鸽吗?大雁也能传书。创设情境,妈妈出差,在外地未归。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写信。请谁寄?儿童是诗性的思维,童话的思维

学语文,学的是文化涵与意蕴。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意象:水

在中国文化中,水往往被承载思念、愁绪等情感,清照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时,水还被象征时间的流逝,煜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然而,古人眼中,水还酝酿着力量,丰润着生命,轼“欲把西湖比西子”。

水和女性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女性是人类的母亲,水是万物的母亲,都是生命之源。哲学观念里,乾道为男,坤道为女,女性是阴柔、顺承的,水呢?水者,阴也。女性和水有高度匹配性。

1.水与女性的相似性:

(1)形态相似。水的形态流线、曲线的,女性的身体也是

(2)质地相似。触觉绵柔,视觉绵绵不绝。女性多情,女性的思念是望穿秋水

(3)纯度相似。清白清丽清雅来形容女子

2.为只想到了西子?

(1)地域:西湖雨西子都属于古越国

(2)形态:他们都是沉鱼之美。

(3)气质:清丽美

(4)音韵:读起来好听

(5)西湖是现实的美,西子的美无人见过,给人无限想象

学语文,就是寻找诗意的精神家园。

三、水文化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与水文化也有很大的关联,《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女哭长城》。

爱上语文(六)

——言与意之间的转化

崧舟语文应转化字句中的文化密码,使得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一、清照《声声慢》

有人评价这首词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只漏一字

法国人克洛代尔也喜欢这首词,对这首词做了改写《绝望》,法国人有直抒胸臆的传统,中国人写词很少有直抒胸臆的写法。如写想你,诗人会这么写:

《卜算子》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赋得自君之出矣》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相思》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剪梅》唐寅: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意象的语言,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用意象本身来说话。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在之意。

从言到意,从意再回到言。需要找中介——意象,读诗或词需从言到象,再到意,诗人写诗词是从意到象再到言的过程。

二、林黛玉如教香菱学诗?香菱又是如学的?

香菱读书,见意象,见场景。

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读白话文是否也要如此转换呢?当然

《我的伯父迅先生》如学“饱经风霜”这个词?

教师引导:1.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饱经风霜的脸?2.我想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车夫的这脸,但不可用饱经风霜这个词。3.我们都有两只眼,一只眼睛看到外貌,另一只眼睛通过眼睛透过外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等。你从车夫饱经风霜的脸看出了什么?4.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5.迅先生又是怎么对待车夫的呢?

如此学,可变成学生的积极语汇,原因在于意象。

四、我们该如转化意象?

举例志和《渔歌子》

1.赋型还原

2.切己还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白鹭是否就是你曾经的旧相识呢?

3.联想还原

白鹭曾出现在不同诗人的诗中。白《白鹭》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不就是志和笔下的白鹭吗?它也是自由的孤独和孤独的自由

4.象征还原:有诗人生命意味与追求

志和仅仅是写白鹭吗?白鹭为志和,志和就是白鹭。志和凝望白鹭,忘了钓鱼、忘了时间、忘了一切。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突然有了一种顿悟,唯有自由才是那永恒的风景。我们学好古典诗词,其实不是转化意象,真正转化的是自己在的精神世界,如此,我们还原出来的意象才越来越有深度与魅力。

爱上语文(七)

——含英咀华靠“推敲”

崧舟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

读诗,无论平仄还是意境,都免不了推敲。学语文,推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一、《推敲》一文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推敲是一种想要更好的超越。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

2.推敲是一种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

3.推敲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

4.推敲是一种学而不厌的谦逊。

5.推敲是一种不断积淀的底蕴

6.推敲是一种唯真理是从的独立精神

7.推敲是一种

贾岛《题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关于“推”“敲”不同的人不同的见解

(一)愈,用“敲”更好些,理由:

1.有教养的表现,对朋友有种敬意。

2.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

3.念起来更响亮而绵长,更好地反衬

(二)关于对文字的念想不同,见解不同,个人经历与美学情趣的差异。

光潜《咬文嚼字》,觉得“推”字更好,理由有二:

1.属于僧人独来独往、自在无碍的境界

2.读起来更调和一些。

(三)“月下门”到底是谁的门?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可见,贾岛喜欢拜访隐士,遇不见是常事。

贾岛生平,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传说他还俗与愈有关,愈劝说还俗。显然,那时的贾岛是僧人。

三、诗中的僧人一定是贾岛本人吗?不一定

可能是:

贾岛《哭拍岩和尚》: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贾岛《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也可能不是:

僧可能是凝,朋友间的净重;也可能不特定指某个具体的人。僧的文化形象是整个空寂的灵魂所在。门未必是凝的幽居之门。

结论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推敲的过程。让我们发现专注之美、超越之美、思考之美、独立之美、自由之美,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爱上语文(八)

——童趣诗里藏思辨

崧舟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歌,写的是童心童趣,一般被称为童趣诗。这类诗较少,影响力小。

一、教材里的童趣诗

1.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季节:春天

忙:争先恐后、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写出欢乐

2.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季节:夏天

3.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季节:秋天

诗人看到儿童挑促织,可能会想到家里的孩子,可能还会想到自己儿时在一灯独明之下挑促织。这样的所见汇聚了诗人悲秋之情

4.万里《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承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儿童玩冰多有趣!

儿童在,天真在,快乐在,幸福在。儿童就是希望、活力、生机,儿童就是春天。

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渗透着纯粹与美好。

二、所有的儿童诗都表现童心童趣吗?

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前两句写的是忙碌的景象,农忙时节。这样的场景有不少诗人也描述过:

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翁卷《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这首诗的基调不是天真可爱,而是通过儿童这个意象来体恤农民的辛苦

3.如深入学习这类诗?

这时的儿童本来应该干什么?急走追黄蝶,挑促织,放纸鸢。此刻他们在实实在在地劳作,也傍桑阴学种瓜。

4.为什么写童?烘托,他们来劳作,可见成年人忙碌到什么程度了。

理群先生说:对于文章的解读

真正的解读,应关注不是这一类一群一组,而是从这一个出发,具体作品出发,才能有具体的分析,如此才有价值

5.《四时田园杂兴》可分三类:写农民艰苦辛勤的生产劳作写农民安定闲适的生活景象写农民所受到的压迫与剥削

(1)如第一类:

其一: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其二: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再回头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里有的就是忙碌和辛劳,为了生计,为了活着。

儿童的意象,是童趣诗中的灵魂所在感悟童趣诗中的涵,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儿童这个角色,在童趣诗中的作用。那么儿童意象有什么特点?与老人、成人、隐士高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儿童意象

1.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处

来。

有人说贺知章以乐写悲,儿童的笑问重重敲击贺知章的心灵深处,沧桑感油然而生。这首诗中,儿童仅仅只发挥这样的作用吗?其实不然。

2.儿童意象的特点

(1)跟高人隐士向往的境界联系在一起

施肩吾《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窗前,学人拜新月。

乞巧节两个传统,妇女比赛穿针与拜月。诗人为写幼女?诗人是一道士,幼女可是就是他自己,他希望自己能复归于儿童。

(2)跟老人联系在一起

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野老念牧童?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的一生有起点与终点,起点就在牧童这里,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终点就在野老这里,历尽沧桑、日薄西山、垂垂老矣。两者放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力,深深的撞击在诗人的心里,也在读者的心里。在人生的两点之间,诗人试图在寻求一种平衡:我垂垂老矣,但是我的心灵,是不是可以回到牧童,回到他的天真、烂漫,回到他的悠闲

(3)出现在跟成人的问答中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问一答间,诗人的精神已经进入童子所启示的那个境界中去:至于隐者遇还是不遇已经不是重要的问题了。

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中,儿童意象的三个特点都出现了

人生如梦啊,我们终究不过是故乡的过客。世事无常,此心安处是吾乡。诗人尘封的心被儿童拯救了。对生命终极关切的向往,儿童意象可以说,才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需要我们思辨意识与能力,了解儿童诗更深邃的意义。

爱上语文(九)

——语文学习的“三只眼”

崧舟

一、三只眼

《论语》记载子与弟子的言行,这本书到底是文学、历史,还是哲学书呢?难以说清、辨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此章讲的是子与颜回的夸赞。

1.文学性:这一章的文学性,体现在两面:“贤哉”出现了两次。“回也”,出现了三次。一种语言的韵律之美,一种赋的写法;“人不堪其忧”对比与反衬,来突出颜回的贤

2.历史性:历史上颜回却有其人

3.哲学性:不改其乐

颜回乐的是什么呢?安贫乐道。

文史哲不分家,中国语文的传统。学语文就应该睁开三只眼睛:文学的眼睛、历史的眼睛、哲学的眼睛,如此才能真正看清语文的本来面目。

二、岳飞《满江红》、林升《题临安邸》与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历史与文学之眼

“靖康耻”,是这三首古诗词的历史底色、情感底色

三首诗词特定的历史背景:

《满江红》:第一个节点,六年,岳家军因为粮草不济功亏一篑,桧被启用。第二个节点,被12道金牌要求班师回朝。第三个历史节点,十年,岳飞被剥夺所有军区军权,被赐死

情感基调,是由“怒发冲冠”四个词定位。“怒发冲冠”是倒装写法。

“三十”是一种文化理念,建功立业的意念。

“云和月”也是一种意象,可望不可即。

2. 哲学之眼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爱上语文(十)

——文字背后见人心

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词,承载诗人的人生态度、思想与格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该如融入语文学习中?

一、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炫目的先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子的颠肺流离。是威望的老骥之志,是诸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扬鞭的《兵法》,是受之宫刑的《史记》;是太白的杯中酒,是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共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

学习表达的情意理趣。

二、冕《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读这首诗为了什么?学做人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会发现多从未发现的诗的涵。

2.这首诗写了三种梅花:家中梅花画中的梅花心中的梅花

3.“清气”对应的事精神,是人。

三、怎么学古典诗词?

当唤醒字词背后的人格心灵。

1.举例于谦《灰吟》

句句写灰,可句句却又不是写灰,他要吟诵的人,独特的让人格

2.题画诗,也是吟物诗板桥《竹》

画的、吟的都是竹,但从做人的高度,可从三个不同层次解读:

(1)见竹竹:竹子有四个特点,群居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逾其色.本诗写的事第三种特点

(2)移情于竹:竹子脱离了自然属性,而进入了人的形象

(3)人与竹化:竹子的背后是鲜活人格的闪现。咬定、立根

3.板桥把竹格活出来了,其风骨到底是什么呢?

《藏头诗》:有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化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爱上语文(十一)

——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

一、学习语文的目的

1.旷世奇才轼

他的诗代表北宋的最高水平,是翘楚。最令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生命境界。(1)他评

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林语堂

(2)自评

轼这么评价自己《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

《定风波南海归赠定国侍人寓娘》: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修好自己的心,安顿好自己的灵魂

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焰起按键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其一生是审美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3)如透过其诗歌,看到其人格魅力,得到生命体验呢?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夜无月?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一件事:找怀民,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轼为什么记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那个月色?发现了天地大美。

◆月色入户的入当什么来讲?

◆轼写月500多首

怀念弟弟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思念去世十年妻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送别自己的好友述古:《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缅怀历史英雄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回忆曾经为官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月亮成了轼表达情感的载体。月亮是轼天上的知己,在人间,怀民是他人间的知己

◆写月,但不写月,而是写月色。他笔下的月色非常空灵、宁静,心平静无杂质

◆写诗的背景:乌台诗案

假如是一般的人,心情如?但是再读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轼的郁闷、不平、愤慨、消沉吗?为什么?让我们走进他的心世界,与他进行心灵对话。如果你就是轼,你会说些什么?

◆如向轼学习心的豁达?

终身阅读者终身写作者,以爱为宗旨,以信仰为源泉,也成就了他的诗意人生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妨吟啸且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爱上语文(十二)

——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一、《人间词话》

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话立足成就大学问、大事业。三种境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1.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核心是立志

2.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学会坚持,朝着目标不断攀登

3.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最高境界是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二、香菱学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亦有三重境界

1.香菱为什么学诗?

(1)立志的重要性

《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香菱的志向的四个特点

主动性持续性累积性高远性

(3)黛玉要香菱向这几位诗人学诗,起点高,受用无穷

维杜甫白

(4)香菱爱诗、学诗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审美人生、诗意人生

2.香菱学诗的过程:坚持坚守

(1)特点:勤专韧

3.香菱最后一首关于月的诗让黛玉叹服

三、小结

三重境界的核心是超越。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目极大江流,高情更超越”。永无止境的超越中,让我们更真诚、更良善、更美好,这是爱上语文的最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