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2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 An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sive Voice

4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5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6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

7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生态意识对比

8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

9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

10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11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12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

13 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

14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

15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6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7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1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9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20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21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22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

23 英国湖畔派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

24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

25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26 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升华—《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

27 旅游景点的汉译英翻译研究

28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29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

30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31 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

32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33 城市公共标识翻译技巧及问题分析

34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

35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36 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37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38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39 On Allan Poe’s Application of Gothic Elements and His Breakthroughs — Through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40 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

41 听力方法对初中英语学习的影响

42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

4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多元文化中跨国企业绩效管理

44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45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4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8 从中西传统节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49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50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51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52 雌雄同体:《奥兰多》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53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54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55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

56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

57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58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59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60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

61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

62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63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64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65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66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67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

68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

69 浅谈圣经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70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

71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

72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73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74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75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76 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77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影响

78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79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80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

81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82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83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84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85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86 目的论视角下《麦琪的礼物》的译本评析

87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88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

89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

90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91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92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93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94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

95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96 Cause of Tragedy in Desire Under the Elms

97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98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99 东西方人名文化与翻译—以英汉人名为例

100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101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102 简论爱伦?坡的建筑意象

103 Th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rsonalities in Little Women

104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

105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106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107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

108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09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110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

111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112

113 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114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15 《美国的悲剧》中主人公克莱德悲剧性解析

116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117 边缘文化的呐喊—田纳西和白先勇笔下同性恋身份构建的比较分析

118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119 曹禺与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悲剧观比较

120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121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22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23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12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125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126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27 On Appli 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28 从《儿子与情人》看男人的悲剧

129 The Analysis of Surreal Symbolism in Shelley’s Poetry

130 爵士乐对美国音乐产业的影响

131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132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

133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134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影视字幕翻译——结合美剧“绯闻少女”进行个案分析135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

136 汉英礼貌原则对比浅析

137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

138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139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140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41 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开题报告+论)

142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143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翻译

144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145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

146 从谚语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147 Two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Heroines in the Novel the Age of Innocence

148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149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150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151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

152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

153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

154 从《绝望主妇》分析中美女性差异

155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开题报告+论)156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

157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158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

159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共鸣

160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

161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162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63 英汉谚语特征对比分析

164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65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166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167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168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69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70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71 纪伯伦《先知》中辩证的婚姻观及爱情观

172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73 浅谈导游词翻译

174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

175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

176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7 浅析中西文化数字含义的差异与原因

178 《傲慢与偏见》基本婚姻观背后的世纪英国社会历史因素

179 论爱伦?坡小说《莫格街谋杀案》中悬疑的设置

180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81 《浮生六记》翻译赏析—林语堂翻译策略研究

182 从目的论视角下对比研究《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两个中译本

183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词汇教学

184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

185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86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

187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

188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0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91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研究

192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国际商务合同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193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

194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95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96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197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198 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99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主要作品

200 政治委婉语的取效性行为分析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 ——《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读书报告 内容摘要:通过对《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这部专著的阅读,笔者走进了一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另外,这部著作介绍了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成果:性情与翻译,并且把它应用于儿童研究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来说明译者性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试图将着眼点扩到到整个文学翻译,从创作个性,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论述从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视角,并提出从译者性情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以实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 本文的三组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可能造成误解,所以先予以说明。“性情”的英文为personality,也可以译成“个性”“人格”。“性情与翻译”是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新成果,笔者在阅读《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了解到的。“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是此部著作中作者第六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性情与文学翻译”是笔者在阅读过程受收到启发,本文试图要分析的问题。 一、一部白璧微瑕的翻译研究之作 胡亚敏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里提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①目前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是有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寥寥无几,那就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既然儿童文学是文学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而儿童文学翻译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作品又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那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理应成为翻译研究,即译介学的一个领域。《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则是一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专著。笔者之所以关注此部著作原因在于:其一,作为十分热爱儿童文学的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是笔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其二,这是一部很新的著作:书名为《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作者李丽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出版时间及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这本著作让我接近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这个陌生的领域,接触到了国际翻译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和术语。据实而言,笔者认为这部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大家手笔,经典之作,甚至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笔者却获益匪浅,所以写作此篇读书报告,以期最大程度消化所得和应用所学所思。本篇读书报告的写作思路大致为: ①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87页。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 网》为例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

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例1:"Well,"said her mother,"one of the pigs is a runt.It's very small and weak,and it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So your father has decided to do away with it." 任溶溶译文:“这个嘛,”她妈妈说,“有一只小猪是落脚猪。它太小太弱,不会有出息。因此你爸爸拿定主意不要它。” 康馨译文:“有一只猪很瘦小,”母亲说,“又瘦又弱,看来长不好;所以你爸爸决定干掉它。” 在这个例子中对“mother”这个词康馨译为“母亲”,任溶溶译为“妈妈”,显然,译为“妈妈”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及阅读所能接受的能力。此外,任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

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

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人类的思维活动。不同的文化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语言中的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挣脱原语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原语所传达的信息,所体现的风格一并能被读者完全体会。这就要求译者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及视角差异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视角转换。 2.文献回顾 在研究翻译的视角转换这个领域已有不少学者涉及,研究成果也颇丰富。如刘保华在“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中介绍了主要的视角转换法;邵卫平在他的“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也对如何进行视角转换进行了相关阐述;张小珊在“中英文翻译视角转换浅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探讨,在这暂不一一列举。本文准备从英汉翻译视角转换的重要性和视角转换的方法入手,就这个论题谈谈我的观点。 3.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英、汉语在产生的背景、经历的历史上有很大的不同,许多文化的观察视角也就有了很大区别。请看如下一例: What we lose in hake we shall have in herring.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此例中原句用了hake(鳕鱼)和herring(鲱鱼)两种鱼来表示,因为历史上西方人以航海捕鱼闻名,各种鱼类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必需的,从中就可以看出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但如果直译成“我们从鳕鱼中失去的将会从鲱鱼中得到”,中国读者就不明其意了。如果换成中国人熟悉的“东隅”“桑榆”两个词,就能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中国读者便能很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所传达的意思。 3.1翻译中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如何将原语传递到译语中,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转换是必不可少的。刘宓庆先生说:“转换是翻译中用得最广泛的变通手段。在一般情况下,转换是获得灵活对应的不可少的应变对策,而失去形式则常常是转换带来的必然结果。”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导致人们按照自身文化思维习惯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因而在翻译中因为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束缚,对原语逐词翻译而无法找到合适的译文。比如,许多人将英语习语“a heart as hard as flint”理解为“心如坚石”来表示意志坚定,而实际上此习语是“铁石心肠”的意思,形容冷酷无情,两者含义相差甚远。有不少人会把“望子成龙”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这是不可取的,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凶残、暴力。正确的译文是“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somebody”。 由上可见若囿于原语的视角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难以找到地道的表达方式。相反,若将视角适当转换,问题便迎刃而解。由此可见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3.2英汉翻译中视角转换的方法 3.2.1词序的调整 英语表达式中一些修饰成分和词语有其一定的顺序,且不同于汉语表达式中的顺序。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成分顺序的调整,以符合译入语的语序习惯。如: (1).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一位美国现代优秀作家) (2).Mary’s pretty new black leather bag (玛丽漂亮的黑色新皮包)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字数:2613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

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融为一体,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具有启迪的作用。

高级文学翻译胡显耀——复习资料

Chapter 1 1. ?学翻译的内容:对?学作品的语?形式、艺术?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 2. ?学翻译作品的语?特征: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 3. ?学翻译作品的特点:审美性、形象性、创造性、抒情性和模糊性; 4.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翻译等值论(意义和?体的等值); 5. ?学翻译的双重含义:?学翻译作品(构成“翻译?学”体裁)、?学翻译?为(创造翻译?学的过程); 6. 翻译?学与?学系统的关系本质:翻译?学的地位问题; 7. 20世纪70年代以?列学者 埃?-佐哈?:多元系统论 —— 明确提出翻译?学是本民族?学多元系统的?部分(a.多元系统“萌芽”/“年青”状态 b.多元系统“边缘”/弱势状态 c.多元系统“危机”/转折点/真空状态);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 谢振天等?:创造性叛逆 —— 译者主体创造性和?学翻译作品的汉语属性是这?论断的主要依据; 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 傅雷:神似论; 10. 中国学者 钱钟书:化境论; 11. 前苏联学者 费道罗夫:等值论翻译标准(思想内容、修辞、作用等值); 1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 奈达:等效标准(源语和目标语读者反应?致);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 林语堂:忠顺美标准; 14. 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学翻译的基本伦理,本质上是?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和基本伦理)、达(?学翻译的必要条件)、雅(译者的主体选择); 15. 严复主张雅的理由:a. 为让译本符合当时的?章正轨,流传久远 b. 为更通顺流畅的传达原作之深义; 16. 实践中的翻译?本选择:看似是译者选择了个别?本,实际往往是社会?化通过奖励和提?译者声望等?式对译者进?筛选; 17. 对原作的研究:对原作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检索和研究、对作者居住地的考察、历史研究、版本研究、?学研究、评论; 18. ?学译本的创造:a. 译者考虑如何实现?本目的,尤其再现语?艺术形式 b. 考虑当时的?学翻译规范对译?的接受或排斥 c. 译者正视自?的主体作用,协调自?与?本目的和翻译规范的关系; 19. 翻译可能受到外?的删减和改变; 20. 林纾:25年里翻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部作品,其翻译更恰当的称呼是“译述”或“改写”; Chapter 2 1. ?学翻译是?种富于创造性的,?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的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这对译者的职业道德(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语?资源(扎实的双语语?功底/熟练地语?驾驶能?/?屋建瓴的语?视野)、?学修养(丰富的?学知识/较?的?学造诣/了解相关?学知识)、艺术感悟(认清自?擅长的?学派别——傅雷多译巴尔扎克作品)和知识面(杂学)等?面的要求极?; 2. ?学翻译者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从事?学翻译必须进?的?项长期的准备?作; 3. ?学翻译的准备?作:拟定翻译计划(拟定质量要求、?作报酬、翻译时间)、收集?具资料(硬件和软件双重准备)、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其他译本、分析读者对象; 4. 分析读者对象的基本原则:根据读者群体的需要选择原作、根据读者知识?平使用恰当的语?、根据译本读者对象群体的不用层次调整翻译策略; 5. 现代?学翻译时常用的?具:字词典、?具书、翻译辅助软件、?络资源和各种参考资料; 6. 越来越多的译者已经开始在?学翻译中利用机器辅助翻译?具。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定义,其思维方式,喜好,文学阅读能力等。本文将进入儿童的世界,与其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与文学的关系,了解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发展。 1.儿童的定义 大多数人都自认为非常了解儿童,认为其思维单纯;而教育者历来都在教育会议,漫画和儿童电视节目中将其定义为易犯错误的可爱调皮鬼。 事实上,上世纪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肤浅的概括性观点。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不同年龄阶层的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心理方面也表现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样。蒋风指出:“一般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所显示的心理特征,各有它不同的地方,而且年龄越小,特殊性越大。它对儿童文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蒋风,1982:12) 按成长阶段的特点,儿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至6岁—学龄前期 这时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兴趣极大,但由于人生经历与知识水平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浅显,不全面;易受外来影响,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好奇好动,热中模仿。 面向学龄前期儿童的文学作品应非常短小,情节简单,人物鲜明,配有插图;不安排复杂情节;语言简单活泼,富有节奏韵律感;道理简短,易于理解记忆。 7至11岁—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儿童身体发育较快,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成形;兴趣从童话角色延伸至大自然,宇宙,历史,科学等。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阅读和书写能力也快速提高。 面向学龄初期儿童的文学作品相对较简短,可同时表达多个观点,儿童能够判断,分辨情节或角色的不连贯性。 11至15岁—青少年期 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身体发育渐成熟,心理开始显现成年人的特征,渴望具备成年人的力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同时开始进入社会,但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使其感到迷惘;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其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此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成长,能够批判思考问题。但是,青少年还不够完全独立,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欣赏理解方面,有些作品可能超出他们的水平,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所误导,仍然需要成年人的指导。 少年读物虽还保留了儿童读物的特点,但已与成人读物接近。青少年能够分析评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自我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总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各有其特点,对文学作品也有不同要求,研究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首先就要研究这些特点。 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的功能和地位都有其特点,但是所受待遇却远不如成人文学;而儿童文学翻译更是处于科研领域的边缘。 2.1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定义 过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定义儿童文学,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大多都存在错误或片面性,没有达成共识。 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儿童文学为儿童所读到听到的任何事物,包括从报纸新闻,连载,电视节目,电台演出,到书本的一切。这不仅包括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还可以指儿童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对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树叶,布片,或者一张报纸,都可以是“文学作品”。 在中国,大多数儿童文学领域的工作者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义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电影,及其他作品形式,与教育有关。换句话说,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蒋风,1982)。”而儿童文学翻译就是基于此定义上的文学作品的翻译。 2.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 如今,儿童读物占了文学读物相当大一部分。很多人都以为非常了解儿童和儿童读物,但其实这两个概念较为新近—社会对童年的定义出现于两个世纪前,儿童文学是在成人文学发展较为完善之后才开始发展,儿童读物出现于18世纪后,盛行于19世纪中期后。 长久以来学术界不承认儿童文学为正式的研究课题,只关心其教育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儿童文学无法取得和成人文学平等的地位,屈居于文学多元体系中的低劣位置。 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在中国,19世纪末才开始有进步民主人士注意到儿童读物问题。在维新改革人士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后,大量西欧儿童读物被译成中文,如《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全世界儿童都能够分享多种文化作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和意义也愈加重要。但是,翻译只是文化多元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翻译研究也只处于研究体系的边缘,再加上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边缘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无疑也只是“边缘中的边缘”(李丽,2005:103)。虽然国外优秀作品不断引进,但是具体理论和研究依然得不到充分探讨。 2.3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体系,偏向儿童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着重为儿童服务。 德国学者KlausDoderer(1981)较重视文学功能,认为教育功能会削弱文学审美性。Bakhtin则认为即使旨在理解儿童文学,供儿童欣赏娱乐,而不是作为教育工具,审美功能的标准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帮助还是很有限的(Rosenblatt,1978)。(下转第147页) 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刘林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谁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如何思考,思考什么?爱好为何?关于文学阅读有何能力?等等.本文踏进儿童的神秘世界,与儿童进行亲密接触,以进一步了解儿童与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 【Abstract】Discussing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involvesmoreissues,suchas:whoistheChild?Whatischildren’sliterature?Whatandhowdochildrenthink?Whatistheirfavorite?Whatkindofabilitydotheyhaveconcerningliteraturereading?Andsoon.Thisarticlestepsintochildren’smysteriousworldandhaveaclosecontactwiththemsoastogetanunderstandingoftheirrelationshipwith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literatureanditstranslation.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literature;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5-18 14:17:00 ] 作者:李艺洁编辑:studa20 【摘要】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一直以来有着很多的争论。人们从语言学、语义学以及文化差异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笔者在本文中,从词语文化和无词文化两个方面简单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之外,还存在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 和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关键词】复制创造词语文化无词文化 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多的争论。笔者认为,翻译的“复制”和“创造”论点并不相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复制”和“创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复制”和“创造”并不是翻译内容的全部,因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交流。有文化交流就必然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而这种文化差异光靠“复制”和“创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以外,还有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 背景的理解、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最早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 S. Sapir)认为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而我国的俞约法先生认为:“对文化一词的含义,世界各地因国家和因人而异,众说纷纭, 定义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定义。不同人心目中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并根据这些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文化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血肉相连。文化因素无孔不入地渗入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语言的应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实践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专业人士可以作专题研究,以分析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只能从文学作品、电影作品、杂志报刊等译作当中了解、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别,从而达到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其中,文学作品的译作起着尤其突出的作用。因而,对广大文学作品的译者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下面,就此谈谈笔者一些肤浅的认识: 如何在翻译作品中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既能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能取得译作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词语文化 前苏联E. M维列夏金和B. T科斯托马罗夫把词语叫作“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这其中,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语转换时,词语可以分为:1、无等值意义词;2、有背景意义词;3、有文化感情色彩词;4、成语典故;5、格言警句,包括俗语、谚语、名言、该国的政治口号以及科学公理和公设(特别是反映该国意识形态者);6、礼节用语和客套话。 (1)无等值意义词指的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泰勒强调“文化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译本对比分析

摘要: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一、“目的论”的基本框架 汉斯·弗米尔是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语言与翻译研究,发表的译学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9年发表的《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任务》(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弗米尔在继承以往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其次是“连贯性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忠实性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是指译文与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问连贯。三者的关系是:忠实性法则服从于连贯性法则,而这两个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同时,根据行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弗米尔还强调,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翻译也是如此。他认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问题,因为翻译绝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问题。不同的文化具有相异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翻译就是进行文化比较。 二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 洛特的网》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7961734.html,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作者:郑晓莉 来源:《考试与评价》2016年第10期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应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群体性,在遵循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 的基础上,应坚持儿童本位原则、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以及采用适当手段再现童趣的原则。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本位童趣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儿童文学翻译归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它应遵循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时,儿童文学翻译又有其区别成人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第一,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定目标读者群是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都有限。第二,儿童文学原作读者与译入语读者存在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儿童读者更依赖译者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差异。第三,相对于成人文学翻译,儿童文学需要译者要用更多的翻译手段弥补其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方面的损失。针对这三个特点,在从事儿童文学翻译时应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二、儿童本位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儿童本位原则,即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翻译。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曾说,“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注定是为接受者而设定的。”译者根据读者对象拟定翻译原则也是很多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共识。如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奥多。塞弗里就根据译文的不同目的和要求,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法。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 中提到“12岁孩童的文本构建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成人的文本构建是完全不同。”这些都要求译者在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时,除了要准确传递原文意思之外,还要使译文符合儿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一切以儿童看得懂,喜欢看为原则,即“儿童本位原则”。这一原则的体现可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即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修辞层面来实现。首先,在语音层面上,选词应富有节奏韵律。如大家都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其次,在词汇层面,注意选词的类型。实体词、语气词、感叹词、叠词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词会使译文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有利于渲染气氛和加强语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从而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采用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的翻译策略,消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激发儿童读者兴趣 针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与译入语读者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应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段,符合译入语儿童读者的文化认知和心理特点。毕竟,儿童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十分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能在广大儿童中流行以及被他们所接受,就要看这部作品的翻译版本是否符合目标儿童读者的口味。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国外文学经典的两个中译版本,对于其在国内大受欢迎就有理可循了。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目标儿童读者修辞的角度 一、引言 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是儿童文学,它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特点,并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译者也同样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以创作更好的译本来适应译语文化的标准。本文就修辞层面对《爱丽丝梦游奇境》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在国内受欢迎的原因。 在修辞层面上,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于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修辞传统差异给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实只要注意到这些修辞所含的意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能够创造出易被儿童读者接受的译本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记》的翻译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语音上的修辞 在语音方面,英语作者常使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的修辞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语音效果,以此吸引儿童读者。翻译时要注意创造同样的效果。 《爱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种押韵,如: alice! a childish story tale, and with a gentle hand, lay it where childhood’s dreams are twined in memory’s mystic band, like pilgrim’s withered wreath of flowers plucked in a far-off land. (carroll 4) 爱丽思!把这孩子气的故事, 放上你温柔的手掌, 编系上记忆那神秘的缎带, 作为你童年的梦想珍藏, 就像朝圣者采撷的枯萎花环, 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 在这首诗中lewis carroll使用了尾韵的方法,“hand,band,and land”三个词押了同一个音,译者也使用了三个押韵词“掌,藏,乡”,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反复

论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标准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翻译时首先,要做到译文内容准确表达原著内容;其次,翻译时要让文章语言流畅简短增加其可读性;最后,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2-01 儿童文学是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最早接受到的文学内容。它的对象是最为天真单纯的儿童,儿童文学的内容是人生学习的起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会让人永远记住,例如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哈利波特等等。因此,将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过来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语言内容准确 二、语言文字的可读性强 可读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儿童文学的可读性与成人文学不同,它要求适应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语言特征,简洁、流畅、朗朗上口。儿童文学理论家may hill arbuthnot认为,在儿童文学中,词语应该意义饱满、读来顺畅、听之悦耳。芬兰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家oittinen认为能够大声朗读是儿童文学及其翻译要具备的典型特征。儿童文学经常是由老师和家长以读的形式让孩子们接受,孩子们是通过听来认识文学内容的,语言的朗朗上口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需要熟悉儿童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了解他们的语言世界,这样才能适应儿童读者的需求。翻译时既不能将语言词汇太过成人化,也不能太过幼稚。太成人化会让儿童失去对文章的兴趣,理解不了语言含义,太幼稚又不利于儿童在阅读时学习新的词汇。因此,充分的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化、有口语感、节奏感和童趣。儿童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尽量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内容,这样文学作品就会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带来亲切感,容易产生共鸣。这也就要求译者对文本内容非常熟悉,再在目标文本中转换和再现文章中含有的幽默因素。口语化的词汇和简洁的语句是能够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有效手段。中国孩子在语言上习惯使用短句子,而英文的书面语中经常出现多个从句,这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相符合,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意思将复杂的句子变成简短的句子,最好再有一些押韵的句子,这样更加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具有儿童文学性 儿童文学性通常是指儿童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符合儿童阅读心理以及认知和审美特征的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文学性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注重“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也就是同一类文学作品中普遍采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例如,文章结构、情节节奏、语言修饰等,文学性是单纯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与文学内容无关。内容是已经既定好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会让文章在阅读时产生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作者翻译同一内容可读性就会产生差异。如前文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应该简短、口语化,但是这与文学性并不冲突。儿童作品的文学性对儿童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有一些儿童文学翻译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上,轻视其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段。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特别是优秀经典作品复译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作品原著具有外国文学性,而翻译到中文时就很难保证准确、流畅的同时又有中文的文学性。在对比多部译本时可以发现,缺乏文学性的翻译作品不能称作好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检视翻译作品的文学性,可以重新观察原著修辞手段。修辞手段可以帮助作品增加“童趣”和文学性。修辞手段有时体现为“可译性”与有时又会变成“不可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