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的美学分析

维纳斯的美学分析
维纳斯的美学分析

维纳斯的美学分析

摘要:维纳斯虽然失去双臂,但是她的美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那令人震惊的黄金比例,还有那让人禁欲的节制美,使她超越了种族、文化之间的审美差异,成为了真正的美神。关键词:维纳斯、残缺、黄金比例、节制美、美神维纳斯是罗马语,希腊神话中叫她为阿芙风狄蒂。传说她是众神之父宙斯和海洋女神狄俄涅的女儿。维纳斯在希腊神话中原为丰收女神.奥林波斯神系形成以后,她才成了爱神、美神,从此她就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

断臂维纳斯是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米罗斯岛上一个山洞里,被当地有个叫岳尔戈斯的农民发现的。岳尔戈斯首先发现了一座倒塌的小庙堂.在庙堂的沙土堆中有一座美女雕像,他小心地把雕像挖掘出来,发现她已失去了两条手臂。由于它是在米罗斯岛上发现的.所以又有"米罗的维纳斯"之称。

出土时,雕像的腰部已经断开,经修复后,考古学家们最初考证是作于公元前1世纪时期。由于女像的表情与姿势类似柏拉酉特列斯的风格,比例却接近列西普斯的标准,因而引起了争议。最后在女像的台座与足部下方发现了原来的铭文,文款是:"美安德罗河畔、安屈克亚的亚历山德罗斯作此"。从铭文的书体看,应当是公元前百年左右的作品。于是又有人反对把它列入希腊化时期。但从雕像的整体风格看,美

神的椭圆形脸蛋,直鼻梁(俗称希腊鼻),平额,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发髻刻成有条理的轻波纹样式,神态平静,不露笑容,这一切都是从公元前5世纪后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不把它列入希腊化时期是没有道理的。

"米罗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高约2.4米,通体由一块半透明的白云石雕塑,站在鸡血白纹的云石底座上.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维纳斯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印象,没有娇艳或羞怯,没有丝毫的造作神态。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理想,纯洁与典雅,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尽管她的姿态庄严祟高,典雅优美,然而通过躯干、肢体和多重的衣纹的对比却产生一种微妙流动的韵律。她那半裸的姿势,使整个形象产生巨大的魅力。她的腿部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遮住,仅露脚趾。由于下半身厚重稳定,袒露的上半身显得更加秀美,她象一座纪念碑,给人以崇高感,亭亭立姿,却又优美动人。

"维纳斯"其姿态的妩媚庄重为历代艺术家所赞叹,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能获得这种感受,因为以前发掘的一些古希腊裸体女雕像,大都着重在表现感官上的美,而这尊"维纳斯",作者已把它提到古典理想美的高度了.形象充满着无限的诗意,她那含蓄的、耐人寻味的美感,几乎使一

切人体艺术都相形见绌。其原因之一,也许正是由于那挂在下半身的衣服表现出了一种含蓄美。罗丹说:"这件作品表达了古代最了不起的灵感;她的肉感被节制所控,她的生命的欢乐声调被理智所缓。"俄国作家格·伊·乌斯宾斯基说得更明白:"她把自己的创造物的下体遮住了,这是为了不让观众产生习俗的、陈腐的、有关女性美的邪念。"

半裸的躯体,半落的衣衫,既展示了肉体的美,又有所遮蔽,有所节制。它让人们注意力于人物的内在神韵,而不仅外在的肉体,这的确是高超艺术手法。

米罗的维纳斯所表现出的内在神韵还在于她的表情。她一改以往裸体女神的羞怯,而显出了一种落落大方,宁静而脱俗的神态。她的脸上露出的是一丝淡得几乎让人感觉不到的微笑。我们从她的笑容中所感受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正是这种超然的神态,控制住了赤裸的身体可能带来的纯肉体的官感愉悦。她将人的心灵世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古希腊神的形象,是按照人的裸体比例美学来塑造的。虽然古代人崇拜神,但由于雕塑家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人体美去创造美的形象的,因而这些完美的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5∶8黄金分割。维纳斯雕像所创造的美,成了黄金分割比值最理想的范本,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光辉典范。

这尊雕像表达希腊人理想美的观念的作品本应是完美之

作。可惜的是.雕像出上时就失掉了双臂,算是美中不足。据说当初在米洛斯岛发现她时,女神还有一只手中拿着象征选美胜利的金苹果。但是后来这只手也不翼而飞了。几百年来,不少艺术家作出种种猜测估计,提出许多修复方案,为她补上各种姿势的手臂:有的是一手下垂,另一只手拿着鲜花、手捧"友爱之环"或者,左手托着金苹果,左手倚在一个矮柱上,右手拽起下落的衣衫,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尽管方案很多,但没有一个复原方案令人满意,只好保持原状.让人靠想象去进行补充,令人称奇的是,女神两臂虽失,仍使人感到完好无损。即所谓"残缺的美"。

回想起来一件完美的作品,有时是在残酷破损之后才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并不是由于人们有破坏的本能,而是由于时过境迁,人们的欣赏眼光发生了变化。米罗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双臂,这却使她斩断了与历史、神话和文学的过多的联系,她自身作为一件雕塑作品的神韵反而突现了出来。失去了双臂,她也就不再是神话中引人嫉妒的美神。她现在只是一个纯洁而高尚的女人,她的身姿证明了这一点,她的下滑到半身的衣衫证明了这一点,她的宁静而又甜美的微笑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神,是现代人心目中的美神。

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的讲义 开场白:接下来介绍的康德的美学思想作为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刘洋同学介绍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下面将从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等几方面来介绍康德的美学思想。 首先,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先生对美学的理解可谓是伴随其一生的,他对美学方面的著作是在1764年的论文中提到的,康德在美学中遇到困难之后就“敬虔地立在窗前,连他自己的身心都融化在白光里面了”。这样的思索之后就有了伟大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了。康德在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其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又写了他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上卷就是康德美学,康德美学是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以致有人认为康德研究美学问题并不是出于对美学的爱好,而是完全出于其哲学理论的需要。其实,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又经由《实践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物自体是理性信仰的领域。这样一来,在知性的现象界和理性的超现象界,即在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逾越的鸿沟,以至从前者到后者不可能有过度。而康德美学的建立是为了使《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得以沟通,使审美将自然领域引向自由领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也就是康德研究美学的初衷。 其次,是康德的美学主张。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具赫本为例,说明为何康德眼中的美 接着,那么,对象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是美的呢?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样式四个方面对他眼中的美进行了分析。首先从“质”的方面看,美是无利害无功利的。美感则与实务本身无关,一个审美判断只要夹杂一点儿利害关系就会有所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了。康德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审美愉悦与其它两种——感觉快感(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道德快感(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区别开来。。为了完全把美的鉴赏脱离开无利害,康德还具体阐明了具有利害性的快适和对善的愉悦。快适是感官感到喜欢的东西;是个人口味。而善是借助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喜欢的,它使人在追求一种善的目的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理性上的喜悦。无论是快适还是对善的愉快都是与对象的实存相关联的,,“快适和善二者都具有对欲求能力的关系,并且在这方面,前者带有以病理学上的东西为条件的愉悦,后者带有纯粹实践性的愉悦,这不只是通过对象的表象,而且是同时通过主体和对象的实存之间被设想的联结来确定的”。。这样一来,不仅排除了利己之心和占有欲望,而且也排除了对象存在的内容和性质。从而为康德后来寻求审美普遍性作了铺垫,也就是说审美普遍性已经不能从客观对象的普遍性中寻找,而必须从主观的普遍性中去寻找。也正是仅仅抓住了事物表象的形式而不管它的内容,才真正抓住了审美的特殊领域和特性。 其次就“量”而言,美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普遍性。鉴赏判断的第二契机就是按照量上来看的。这就是问一个真正的审美判断,譬如说这风景是美的,这首诗是美的,说出这判断的人是不是想,这个判断只表达我个人的感觉,象我吃菜时的口味那样。如果别人说:我觉得这菜不好吃,我并不同他争辩,争辩也无益,我承认各人有各人的口味,不必强同。康德

米洛斯的维纳斯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练习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A.飞跃(yuè)丰腴(yú)烘托(hōn?溃?矫揉造作(jiǎo) B.妩媚(wǔ)气氛(fēn)髋部(kuān)毋庸赘言(wú) C.玉 笏(hù)攫住(jué)匀称(chèng)迥然不同(ji?ng) D.譬如(pì)脊背(jǐ)调和(tiáo )驰骋想像(chěng) 2、下列项 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必须孕育不可思议顺理成张 B.抑或俊 美标新立异变幻无穷 C.赞颂质疑出神入画形形色色 D.回溯 典型消魂勾魄一览无遗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B.我 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独树一帜之说。 C.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 的角度,提出五花八门的复原试案。 D.文学竭力赞颂初次捏握情人 手掌时的幸福感受的述怀,才会拥有不可理喻的严肃力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这句话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实际上不相信会有真正的原形出现。 B.作者会以艺术的名义否定掉即将出现的真正的原形。 C.作者对否 定真正的原形的行为怀着一腔怒火。 D.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马上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B.我们并不是完全 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非常渺茫。 C.当前和 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很大,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D.在古代,这类音乐 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6、下面各项中,与上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令人饶有兴趣的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分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

康德的美学

康德的美学 一、康德批判哲学体系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康德认为,判断力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二、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概念 1、认识:局限在现象界,物自体不可知,认识功能:想象力和知解力 2、想象力:掌握事物的形式或形象 3、知解力:形式逻辑的推断、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但也只能掌握自然界现象的某些部分,不能窥到无限和整体。 4、理性概念:无限、整体、物自体等只有通过理性掌握。理性与知解力对立,理性掌握概念不是认识功能是对现象世界合理或可理解的必须假定的理性概念。 5、判断力:不是知解力的逻辑判断,而是反思判断。 6、反思判断力:审美和审目的两种判断力。 7、目的:造物主造物时的设计安排中所存的目的,分为两种: (1)主观的目的:即主观的符合目的性,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想象力知解力)它们具有某种形式才使我们认识到它们的形象并感到愉快。 (2)客观的目的:自然界有机物各有本质,其结构形式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完善而不畸形或有缺陷,显出客观的目的。 8、审美判断: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 9、审目的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是显得完善的。 二者都不是逻辑判断,都是对个别对象所起的感觉即反思判断,而在对象是美的或者 完善的时候,感觉就是愉快的。 三、美的分析 1、质:不涉及利害,因而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2、量: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 3、关系:美没有明确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 4、方式: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一)、质:不涉及利害,因而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区别逻辑判断和审美判断 1、逻辑判断:概念 2、审美判断: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具体内容,不涉及概念。情感判断 3、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的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 审美快感不涉及利害,不等同于一般快感。 美感不能与一般快感完全相同。康德认为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主体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心到它的存在而不关心它的形式。单纯的快感,作为欲念的满足,还是实践方面的事。审美活动却不能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它的存在来产生美感。 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观照活动而不起实践活动。 美感起于对形式的观照而不起于欲念的满足。所以美感不等于一般快感,美在性质上也不等于愉快。“一个审美判断,只要是掺杂了丝毫的利害计较,就会是很偏私的,而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人们必须对于对象的存在持冷淡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做裁判人。”——康德 审美快感不涉及概念,不等同于善。 美也不等于善,因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和愉快的东西还是类似的。 “要把一个对象看作善的,我们就必须知道这对象是应该用来做什么的,对它就必须有一个概念。在对象中见到美,就无须对它有什么概念,花卉、自由的图来画,以及没有目的地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即所谓“叶状花纹”)都没有意义,不依存于明确的概念,但仍产生快感。”

康德美学研究与分析

康德美学研究与分析 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的精华,研究者不少,但从中悟出真道的不多,而且有不少人还歪着走,硬将康德当成现代哲学的祖宗供着。本文试着做一点研究与分析供有兴趣者参考,看能否将康德哲学的社会价值摆正些。全文分三个方面略论,其中最后一个为我个人的领悟,不知当否,盼指正。一、康德美学在他的哲学系统中的地位;二、康德美学的主要精华;三、我从中得到的启迪。 一、康德美学在他的哲学系统中的地位 就康德早一些时的想法,他的哲学可分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目的论哲学等,由此构成一个他所独有的庞大哲学体系。我们说独有,是因为康德的哲学与他前面的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就是他的哲学不是从认识的角度去研究自然,或者说是围绕客观世界转,研究外部世界的问题,而是反过来围绕主观世界转,研究人的内心世界问题,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如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这些著作的中心内容都是在考察人的心理能力问题,其中有认识客观世界产生知识的能力;人的向善实践社会道德的能力;还有人鉴赏美和目的的判断能力等等问题。因此我们说,康德的自然哲学并非是一种对自然看法的自然观;道德哲学也不是一种对道德看法的道德观;目的论也不是真正讨论世界目的论的哲学著作。这三部哲学著作都是以批判的形式考察人的心理能力问题,即人的知性能力,理性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我们在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中,更多的是看不到“客观世界是什么”和“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而看到的主要问题是“人是什么”、“人能够做什么”、“人应该做什么”和“人的希望是什么”等等问题。围绕人的心灵探索才是康德哲学的中心内容。这就是说,康德的哲学研究视角由传统的考察客观世界物的理转向了考察主观世界人的心的方向,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哲学史上包括康德本人在内,都称此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类比哥白尼的“日心”说革了托密勒的“地心”说的命。 康德哲学的构成是以不同的领域、概念和对象来建立的。在康德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不同的哲学对象与概念,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即自然与自由两个不同领域。自然领域中客观现象为我们所熟悉的对象,这就是客观的感性世界。另一个自由领域,是一个为我们大家至今仍感到神秘的世界,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世界,或超感性的世界。其对象在康德哲学中就是上帝、灵魂与自由,而其中更接近于人类的就是自由世界中的道德。康德哲学的分类,就是根据这种不同领域、对象和概念来划分的。因为对象是在自然领域里,由此所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②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③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

整的偶然追求。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①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②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

生命之梦。换言之,③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⑤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⑥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柱像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⑧是玉笏⑨?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后羞羞答

流水别墅鉴赏与分析

一:现代派的建筑大师——赖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7年6月8日,在威斯康星州的Richland Center出生;1959年4月9日,在亚利桑那州的Phoenix 死去,享年91岁。赖特是四大现代派建筑大师中较为特殊的一个,他植根于美国的文化,创建出了经典的“草原式住宅”。 赖特的第一个杰作是1893年建在伊利诺斯州福利斯河边的Winslow私人住 宅。这个私人住宅是赖特为他的第一个客户William Winslow设计的,它表明赖 特喜欢用一种奇特的比例来表现建筑。赖特相信,建筑应该在人类和他所处的环 境之间建立联系。赖特声称他设计的建筑是有机建筑,能够反映出人的需要、场 地的自然特色以及并且使用可利用的自然材料。在这一时期,赖特最著名的建筑 设计是Prairie Houses 。这幢房子屋顶的坡度很小,有深深的挑梁,但没有阁楼 和地下室,长排的窗户更加强调了房子低矮的印象。他采用完全自然的、带有斑 点的那种木料,并且没有使用油漆,让木料自然的美完整的体现出来。这是他第 一次尝试设计一种全新的、本土化的美国式建筑。此时,赖特和一些都采用这种 方法设计的芝加哥建筑师们共同组成了草原学派(Prairie School)。虽然赖特本 人并不喜欢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可实际上他已经成为这个学派的领导人。 1901年,赖特强调设计和设计的作用:重要的是表现出木材的简单的美 丽的自然特色,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手工雕刻。因此,强调简单化和坚持自然的处 理材料是他设计作品的特色。这段时期里,他主要的作品包括:位于纽约州Buffalo 的马丁私人住宅;位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的罗宾私人住宅;位于纽约州Buffalo 的Larkin Building;位于伊利诺斯州Oak Park的Unity Temple(这是美国(图片选自建筑网)↑第一个重要的纯混凝土结构的建筑)。 在1909年,正当赖特职业生涯中的高峰期,他离开了美国,来到了欧洲。在欧洲的时候,赖特写了两本介绍他作品的 书,分别是:《Ausgefürhte Bauten and Entwürfe》(1910年出版)和《Ausgefürte Bauten》(1911年出版)。这两个出版物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国际声誉并且影响了别的建筑师。1911年,赖特回到美国,很快,他就在芝加哥获得了设计一座大型娱乐中心(名叫Midway Gardens)的机会。1913年,他设计了东京的一个宾馆Imperial Hotel(以它的抗震设计闻名于世),它是在1923年大地震中少数幸存下来建筑之一。这个宾馆毁于1968年,不过它的入口门厅还保存了下来,后来被改建为建筑公园。这段时期里,赖特在佛罗里达州设计了几座住宅,例如Hollyhock House和Millard House。其中Millard House首次采用了大型砌体,这是一种特别设计的用钢筋和混凝土做成的预制块体。 1927年,赖特被邀请设计Arizona Biltmore。在1927年后,赖特和几个绘图员在Chandler附近构件了一个临时的沙漠营 地,它被赖特命名为“Ocatilla”。在1932年,他65岁的时候,他发表了《我的自传》(An Autobiography)和《消失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这两本书广泛的影响了好几代建筑师。1934年,当赖特和Taliesin设计团体在亚利桑那州为Broadacre城制作模型的时候,赖特被认为是一个即将被时代抛弃的建筑大师。然而,在1936年,赖特向人们证明了这一论断的错误性,他完成了几个重要的设计任务,这些设计是非常杰出的。其中包括:在Racine的Johnson Wax Administration Building;在宾夕法尼亚州乡村里的流水别墅 (Fallingwater);Jacobsl私人住宅(一座不贵但功能很好的建筑,是首幢Usonian风格的建筑)。二战期间,这些作品为赖特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和如潮的设计任务。在1937年,赖特在威斯康星州的Racine附近设计了Wingspread,这是一座为the Johnson Wax company公司的Herbert F. Johnson设计的住宅。同年,赖特决定在亚利桑那州设立一个永久性的过冬住所,他购置了一块几百英亩的不毛之地,地点在亚利桑那州Scottsdale的McDowell山脚下。在这里,他和设计团体把Taliesin West建成一个沙漠营地,他们打算在这儿过冬以躲避威斯康星州恶劣的天气。按赖特自己的话讲:“Taliesin West是一个对世界的展望。”这是一个对沙漠建筑体系的大胆尝试,生动的反映出沙漠生活的特色。之后,赖特设计了位于威斯康星州Madison的Monona Terrace Civic Center;另外,他还在继续作“Unonian”风格的设计,这种风格后来也和他早期的“Prairie”风格的建筑一样受欢迎。这是一种现浇的单层建筑。它的特色在于热能供给方式的革新、由木板和柏油纸制成的预制墙面、一个大的开放的流动的空间,并且发明了车棚。 在赖特职业生涯的最后十年里,他获得了大量的奖项、头衔、奖章和荣耀。许多国际性的展览相继举行,1951年在佛罗 伦萨的Palazzo Strozzi开幕的"六十年的建筑生涯"。1954年,他又出版了《自然建筑》(The Natural House)一书,这本书讨论了Usonian风格的建筑和一种新的概念--“Usonian Automatic”。1955年,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授予赖特Fine Arts专业名誉博士学位。同年,赖特在纽约的Plaza Hotel的一个房间里为the Guggenheim Museum设计了最终方案,这个设计任务是他在1943年接受的。他用黑色和红色的漆、陶红色的厚地毯把这个设计房间重新装饰,并称其为Taliesin East。次年,芝加哥市长Richard Daley把10月17日命名为"芝加哥赖特日"。1956年,赖特写了一本名为《The Story of the Tower》的书来纪念俄克拉玛州the Price Tower in Bartlesville的建设。也就是这一年,the Guggenheim Museum破土动工。虽然赖特一生中的主要建筑作品是住宅建筑,但是1957年成为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他的工作室得到了59个工程,其中有35个是公共建筑。这些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Marin County Civic Center。同年,赖特还到巴格达晋见了伊朗王,设计了一个歌剧院和一些市政建筑,然而1958年的伊朗革命使这些设计没能实现。他还为亚利桑那州设计了州议会大厦、Arthur Miller和Marilyn Monroe的私人住宅,这些设计最终都没有实施。在90岁的时候,赖特写了另一本书《A Testament》,在书中为自己在20世纪的作品和艺术成就作了最后的总结。在1958年,赖特已经90多岁了,他得到了31个全新的设计任务,这时他的设计桌上的项目总量达到令人惊讶的166个。

美学设计

美学设计:对话和学习——关于Satind er E Gill的美学设计案例研究 来源:社会学系,兰开斯特大学,兰开斯特,英国 摘要:本文所讲述的知识概念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概念。共享的做法涉及到实践分享。这种经验共享的必要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表明在基于对话和学习的参考下,参与设计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做法和建议。本文讨论和研究的对象是景观设计。为了在分享实用知识方面更加凸显活动参与性的重要(不论通过语言还是肢体),一项研究正在他们的共同合作下进行(比如审美)。 关键字:审美美学设计交流分布式学徒知识体现学习实践参与实用知识 一、引言 这组景观设计是设计实践的一个范例,其包含探索性的做法,以揭示特定合作的设计。在参与未来的时间过程中,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参与设计是和一些基本问题相关的,比如民主(Cf. Ehn , 1988; Cooley, 1987),从事的活动(Suchman,1987, Hughes et al. in press)以及合作设计辩证法和合作分析(Mogensen, 1995)。在实施设计实践后,其内在的思想往往反映在景观建筑上,本文论述了有关问题的处理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另一个层面来对这些讨论和研究。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来参与设计(Gill, 1996; Cooley, 1987),以及如何在项目建筑设计的情况下使景观分布在执业活动跨越地理距离,或者解决因知识结构而产生分歧(Gill, 1995),是团队内部磨合度提高。本文建议,在发生这种情况时,知识的代表并不了解,并力求表现出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经验知识的共享。该方法是根据我的媒体设计研究博士学位工作所提出来的,认为如何进行审美交涉的实践(例如知识)是可以共享。 参与学习看作是体现了对话和共享的实践中的学习,对话是需要信任和同情,使价值(例如审美价值),来增加他们参与对话的知识。知识背景下的信任和同情方面的转移将明显成为各项研究的重点。所以可以说,参与设计是有助于对话和实践学习今后的发展。 第二个景观设计对于在建筑倾斜角度上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其在建筑审美价值视域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伟大意义,并引发了起草和景观畅销拟议变动。 对话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口头或书面沟通,而且由于涉及的肢体语言和身体所在的物理(如工具为基础)环境。后者与其最相关的一个领域就是视觉和形体,例如建筑景观。 本文讨论了企业在这园林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基地分布的技巧。这是不难传播信息,但它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涉及到分享知识的分布。分享知识体现共享的做法。同样,审美价值共享是共同的做法(Johannessen,1981)。有需要获得更深的理解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实践的审美,以了解如何分享知识的审美价值,而且成功地采取执业地点的分布式网络。会发生什么事的具体做法是不共享?正是在这里,参与设计面临的挑战,发展手段的做法,由于多种通信技术手段知识,美学价值可能被共享的基地(社区横跨几乎分布式知识网络)媒体。对于我们研究成果而言,在理论上实现这一目标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 二、专业知识及其表现 能够参与设计,即创造出过去与现在,将来的使用情况,其中之一就是需要一个有能力从事者对话其他参与者来分享经验。这种对话涉及学习,使所有参与者的知识转嫁和吸收其余成员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核心是收购过程/吸收的做法以了解产品知识。通过代表,我的意思是,互动与物理(物质世界的工具可能是口头语言,身体,如钢笔,光桌等),和[建设的素描]物理(如颜色,地图,示意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计划,功能描述草图,照片,书面文件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理解来定义了内容和背景。共享的做法是,学习和创造共同的意见。 在这方面的提出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传统知识,认为它具有作为一个实体,可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曾以美论、崇高论、艺术论加以概括,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试从范畴论、体系论、方法论和心理美学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1、范畴论 范畴是美学理论的基本元素或基础,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美在和谐”,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从而构筑其不同的范畴体系。康德美学也有其特有的范畴体系,其范畴体系的内涵特点决定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即决定了它作为德国古典美学奠基者的地位。 首先是“美”。康德提出著名的“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著名命题,实际是对感性派(无目的)和理性派(合目的)的综合,既突破了传统的感性派的“摹仿说”,也突破了理性派的“灵感说”,成为感性和理性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新时代的开端。而且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涉及到特殊的主观心理状态,情感领域,这更具有开创的意义。这—点被席勒注意到,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情感教育问题。但却被黑格尔所忽视,在其庞大而严密的辨证的美学体系中,只剩下概念的逻辑发展,而相对忽略了蓬勃激动的情感,这正是其缺陷所在。康德的局限在于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当然也否定了自然美的存在。 其次是“崇高”。康德把崇高的过程描述为对象压倒主体,主体又借助理性压倒对象,因而崇高感最终是一种理性的伟大胜利,是道德的象征,其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人自身的理性精神。康德对崇高的论述也是有历史意义的。西方最早提出崇高概念的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努斯,他的《论崇高》一书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文采风格的崇高,修辞的宏伟等等,基本局限在修辞学范围之内。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者博克最早从美学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优美的对象偏重于小巧、光滑、娇弱;而崇高的对象则巨大、阴暗、孤寂,美以快感为基础,崇高以痛感为基础。博克的论述极富启发性,但仍多局限于经验论的感觉的范围,只有康德的崇高论才在前贤论述的基础上,第一次赋予崇高以深刻的哲学内容,使之成为系统的理论,包括崇高的对象,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崇高的心理过程,崇高的根源等等。康德在崇高论中实际上也将丑带入美的领域,大大地拓展了美与审美的范围。因为,崇高的对象作为“无形式”带有巨大的可怖的特点,已不是什么对称、和谐、合比例的优美,而是属于丑的范围。但只有人类在特定的鉴赏的角度上,这种丑才能由痛感成为快感、而进入美的领域,这比亚里士多德从认识论的角度解释由痛感到快感要深刻而高明得多了。 关于艺术,历史上曾有过表现、再现等等的争论,可是康德独辟蹊径,提出“审美观念”的概念。所谓“审美观念”就是“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语言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11)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表象中包含了无限的理性内容,不涉及任何概念,但却包含无尽的理性精神。这样的艺术观也是对形而上学的突破,对辩证的艺术哲学的开拓。 关于“天才”。康德关于“天才”的理论,实际上涉及的是创作论和作家论。“狂飙突进”运

康德美学观点及历史贡献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中。前者主要分析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优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小巧,和谐,让人心生爱怜;崇高则是巨大以至于无形的“壮美”,让人心生畏惧,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其为“可怖的崇高”,它往往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优美与崇高是康德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在他后来集大成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这个一分为二的模式来处理的。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即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康德在这里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 在《判断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康德讨论了目的论判断力。这是我国美学界长期以来都没有注意到的康德美学的重要部分。其实,作为康德的对手和朋友,黑格尔对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理解得很透彻,概括得很精炼:“康德开始从这样的原则去看有生命的东西:在有生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内。作为目的,这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内决定着个别的和外在的东西,决定着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这就是说,个别的方面自然而然地就适应目的。”(黑格尔:美学第一卷,72页。不知道为什么朱光潜先生没有注意到)因此,黑格尔称康德构成了美学真正的出发点。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所在。而对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特性与影响的剖析与揭释,可增进对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个康德美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 1.目的与合目的性的规定 在康德美学中,目的与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规定,在探讨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须把这些概念厘定清楚。那么,什么是目的呢?康德给出了自己的确切的表征,他说:“一个关于对象的概念在它同时包含着这个对象的现实性的基础时叫做目的。”(1)康德把目的分为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两种,外在目的指一物的存在是为了它物,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适应性。在这里,康德所谓的“目的”是一种“内在目的”,它意指在一事物的概念(本质)中包含着它自己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赖于其内在必然性。很显然,康德的内在目的论,有别于无目的性与外在目的论。 关于什么是合目的性的问题,康德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而一个物体和诸物的只是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质相一致时,叫做该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2)在康德看来,判断力的原理,在涉及一般经验的规律下的自然界活动的形式时,就称为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而自然的合目的性又可分为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质料的合目的性。显然,康德作为审美判断之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指形式的合目的性,它是关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而有别于作为关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的质料的合目的性。 康德进一步阐释了关于目的与合目的性的思想。就目的而言,例如“人”之所以成为“人”自身,正是基于按照“人”这一概念要求自己,并由此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人”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着人的现实性的基础。无疑,它是自身存在的根据。就合同的性而言,通过此概念可以把自然界的诸经验规律的多样性统一起来。例如看见一座山、一条河、一朵花时感到的愉悦及其一致性。 2.合目的性原理的证明 在康德关于美的分析中,合目的性原理被作为奠基于共通感基础之上的审美的思维形式,它

流水别墅及其分析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house on the mesa)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与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整个建筑看起来象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象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是一幢包含最高层次的建筑,也就是说,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 流水别墅这个建筑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座落花流水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落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连辣潜其间,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间之过程,正如经常出现在赖特作品的特色一样,必然先通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然后进入反方向上的主楼梯透过那些粗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边是直交通的空间,而左手便可进入起居的二层踏步,赖特对自然光线的巧妙掌握,使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盎然生机,光线流动于起居的东,南,西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楼梯,东西,北侧几呈围合状的室,则相形之下较为暗,岩石陈的地板上。隐约出现它们的倒影,流布在起居室空间之中。从北侧及山崖是反射进来的光线和反射在楼梯的光线显得朦胧柔美。在心理上,这个起居室空间的气氛,随着光线的明度变化,而显现多样的风采。

对赖特流水别墅的赏析

对赖特流水别墅的赏析 在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很欣赏赖特,因为他把环境与建筑生动地融合在一起,在建筑设计方面他是开创性成就的一代大师,优秀的作品即使经历百年依然是教材型的典范!他对空间的限定,能与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你不得不被他的惊人的创作力以及建筑所展现出来的惊人魅力而折服。 赖特的作品中最有名的要算流水别墅。 流水别墅是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F·L·赖特设计。别墅主人为匹兹堡百货公司老板德国移民考夫曼,故又称考夫曼住宅。 别墅共三层,面积约380平方米,以二层(主入口层)的起居室为中心,其余房间向左右铺展开来,别墅外形强调块体组合,使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两层巨大的平台高低错落,一层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层平台向前方挑出,几片高耸的片石墙交错着插在平台之间,很有力度。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象是由地下生长出来似的。 赖特描述这个别墅是“在山溪旁的一个峭壁的延伸,生存空间靠着几层平台而凌空在溪水之上——一位珍爱着这个地方的人就在这平台上,他沉浸于瀑布的响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他为这座别墅取名为“流水”。 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与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是一幢包含最高层次的建筑,也就是说,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 流水别墅这个建筑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花流水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落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建筑特点 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间之过程,正如经常出现在赖特作品的特色一样,必然先通过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然后进入反方向上的主楼梯透过那些粗犷而透孔的石壁,

康德的美学思想浅析

康德的美学思想浅析 吴景滨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科技哲学 1200026) 摘要:康德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转折点。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就是要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对美学的独特洞察,从而奠定了康德美学在历史上的地位,但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历史局限性,又是对美学的一次盲视。认真研究学习康德美学,将为我们理解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内涵、走向,以及我国的现代美学,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康德美学;判断力; 康德(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美学思想研究

康德美学思想研究 1,人物卡片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年)出生于普鲁士一个边远小镇哥尼斯堡(现属俄罗斯)。1755年获硕士学位,不久又取得哥尼斯堡大学私讲师职位,教授数学、物理、逻辑、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地理、人类学、自然神学等。1770年晋升为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一直到1797年退休止。 康德一生未婚,除有一次去了离家100多公里的地方外,一辈子没有离开哥尼斯堡,并四次拒绝外地大学的聘请。他的生活平静而极有规律。但是,身处启蒙运动时期的康德,他的内心不仅与时代的思潮共鸣激荡,而且思想已经遥遥领先于那个时代。 康德前期著作涉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的宇宙学理论。后期以“三大批判”为代表,构成了康德哲学的宏伟体系。康德哲学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其经典地位我们无须赘言。应该强调的是两个背景:第一,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给整个欧洲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震荡,在人们的思想中引发了异常深刻而又不同的反思。这种反思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等著述和作品中。正是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中,诞生了康德哲学;第二,康德哲学是在近代科学(以牛顿力学为标志)为背景和基础上建立的,不仅具有启蒙和科学本身的素养和气质,而且它所讨论的知识、理性、先验自由及自由意志等问题,仍然是横亘在20世纪西方哲学家的眼前的一座山峰,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制高点和兴奋中心。从新康德主义一直到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仍然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潮流之一。这里面展示了康德哲学最直接的影响。 2,康德哲学、美学的基本思想 1)、总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经验论否认人的天赋观念,认为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而唯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原则上。经验的命题没有必然性,只有偶然性。 对于这些争论,康德认为,唯理论是一种独断论,因为唯理论者以只能说明现象世界的概念、范畴来讨论本体问题,比如用存在不存在的范畴讨论上帝、世界、灵魂等问题,因此是武断的。本体是不能用实体、必然、偶然等描述现象的范畴来描述的。 但是,他也不同意经验论者的结论。经验论最后走向一种怀疑论,经验论者休谟不仅根本否认超越感性的本体,还否认经验中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实质上也是一种独断论。如果没有一种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也就没有科学知识。《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关于知识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构想。 现象界(知识对象) 世界 物自身(不可知) 理性(reason)——无限和超验事物 认识能力知性(understanding)——概念、范畴 感性(sensation)——视听嗅味触 理性是一种把握自由、宇宙、灵魂、上帝等事物的能力,也是一种要求把握

流水别墅及其分析

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整个建筑看起来象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象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是一幢包含最高层次的建筑,也就是说,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 流水别墅这个建筑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座落花流水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落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连辣潜其间,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间之过程,正如经常出现在赖特作品的特色一样,必然先通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然后进入反方向上的主楼梯透过那些粗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边是直交通的空间,而左手便可进入起居的二层踏步,赖特对自然光线的巧妙掌握,使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盎然生机,光线流动于起居的东,南,西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楼梯,东西,北侧几呈围合状的室,则相形之下较为暗,岩石陈的地板上。隐约出现它们的倒影,流布在起居室空间之中。从北侧及山崖是反射进来的光线和反射在楼梯的光线显得朦胧柔美。在心理上,这个起居室空间的气氛,随着光线的明度变化,而显现多样的风采。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件,看来有如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了建筑最高的动感与张力,例外的是地坪使用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悬挑的阳台为最。然而当你站在人工石面阳台上,而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围时对于内部空间或许会有更深一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