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学习

微学习
微学习

微学习总结

在诚信文明建设月中,我们班级开展了一项微学习的行动。也就是微博互动,带领班级的同学在学风上树立起新的旗帜。

我们都知道微博传播内容的自主性。微博既是一个传播平台,又是一个内容自创的平台,让人人都成为内容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评论者。有人甚至称,如果个人能好好地经营微博的话,就等于你自己拥有了一个媒体。我们11营销班就是利用微博的便捷,迅速等特点,开展了微学习。

我们班级的同学在宿舍,图书馆,教室等场所的学习状态都上传到微博群里,分享彼此的感受。大家对于这次开展的活动很感兴趣,因而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参与度很高。

微博不仅可以让很多人聚集起来同时关注一件事,迅速地使个人的微博成为一个话题讨论和舆论关注中心,而且这种扩散力和影响力是以几何级倍数增长的,力量不可小视。我们微学习比较成功,得力于

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这次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学习意识,提高同学们自身素质,丰富大学课余生活。当然我们也有存在的不足,我们在下次的活动开展中,要精心策划,及时行动。对于整个活动的开展,必须认真而细心地做好活动的策划工作,并就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策划工作一旦完成,必须及时付之行动,否则可能会影响整个计划的实施。

当然这次活动中我们抓住通过微博等手段做好宣传。通过班级会

我们可以将活动的意义和信息及时地传达到各个同学那里。

本次活动我觉得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重视细节,力求全面。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活动的主体者,应该重视每一个细节,力争做到周全,不出现大的纰漏。

还要横出击,加强沟通。想把活动做好,我们必须做好交流沟通工作,通过交流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办好这个活动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同样道理,也可以跟班级的同学,了解他们心中所想。

虽然这个活动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大家以后会更加的紧密联系,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展现我们11营销不一样的风采。

11 营销

2012.5.21

(完整版)中国企业微课大赛标准

第二届中国企业微课大赛 参赛要求及评审标准 标准组成员 以下标准由中国企业微课大赛组委会(以下简称为组委会)标准组起草,并经组委会审核后实施。标准组专家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刘美凤教授、乐视大学执行校长马成功校长、著名组织学习专家邱昭良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专家李海燕老师组成。 基本定义 1. 用于企业培训的,以音视频方式(含图文)呈现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又称课件) 2. 每门课长度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讲解一个知识(技能)点或解决一个问题 3. 可通过PC和移动端播放(请参照技术标准要求) 4. 本次大赛加入纯音频微课和在线互动型微课,参赛选手请参阅相关标准 参赛对象 1. 以个人身份(可代表团队)为参赛主体,以“微课作品”为单位参赛 2. 同一参赛主体可提交多部参赛作品 3. 团队参赛可在作品中列出创作团队名单

1. 本次大赛作品分为知识信息类、操作任务类、技能经验类、案例问题类等不同类型 2. 本次大赛中将设立主题赛区,主题赛区内容由该专区主持人提出 3. 本次大赛微课作品支持4种类型,分别是视频类微课、H5类微课、图文类微课、音频类微课(UMU语音微课、喜马拉雅音频微课) 赛制赛程

1.作品资格审核: 由组委会审核参赛作品,确保无技术问题并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大赛网站展示1.1 课程内容符合参赛范围,主题明确 1.2 无违法国家法律内容 1.3 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话题 1.4 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1.5 符合技术标准 2. 初赛评审: 2.1 大众评审:作品上传后的第二周,为大众投票时段,以“点赞”方式投票,得票胜出者可进入复赛 2.2 专家推荐:专家评委有权在每一评审周期,推荐优秀作品,“专家推荐“作品可直接进入复赛 3. 复赛评审: 3.1 复赛阶段选手,经过辅导后提交最终作品 3.2 复赛作品一旦提交,不能再进行修改 3.3 复赛作品的评审中,专家意见占90%,大众评选(投票)占10%(不同阶段比例会有调整) 3.4 复赛专家评审标准如下: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 缺点:难以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克服方法: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5、对他人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类型进行分析,尤其是区分被试内 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三种类型。 一、多变量设计 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即将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的自变量。 被试间设计:指要求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即仅把一些被试分到一种水平的自变量(每一个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 混合设计:在有些多自变量的实验中可以既包含被试内设计,又包含被试间设计。我们把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称为混合设计。 三、小样本设计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张一中,1998)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

中国第一届微课大赛一等奖《温度》微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视频)

中国第一届微课大赛一等奖《温度》微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视频)《温度》微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借助温度的情境感受负数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温度。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教学环境: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师主机、学生每人一个电子书包、优课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收获新知。 师:同学们,看,老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天气预报),想不想听一听?(想)那就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记录沈阳的气温,准备好记录。 生:打开优课-画图。 屏幕:播放天气预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表示沈阳的温度呢? 生1:我是这样表示…… 生2:我是用……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沈阳的温度,究竟哪一种更直

观、更恰当呢?揭下来请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去找一找答案。 生:带耳麦自主学习。(优课平台-班级共享区-班级共享-flash) 师:监控。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种方式表示沈阳的气温最恰当呢? 生1:回答。 师:还有其他学习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边演示边汇报) 师:谁再来说说你的学习收获? 生2:我来汇报……。 二、课堂练习、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有关温度的知识,真了不起!。现在就看看大家会不会应用,大家打开电子书,做一做课后第一题。 生:回答。(—5℃>—20℃) 师:那你知道—5℃和—20℃之间相差多少度吗?说说你的理由。生:回答。 师:迅速完成书中第二题。 集体交流。 三、互联互动,反馈评价。 师:同学们有关温度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学会了)那我们就一起进入互联课堂,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 屏幕:优课学习平台的互联课堂

中国第一届微课大赛一等奖北师大版《圆柱的体积》微课教案及反思(有配套课件和视频)

中国第一届微课大赛一等奖北师大版《圆柱的体积》微课教案及反思 (有配套课件和视频) 《圆柱的体积》微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力求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形状特征的共同之处。

3、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 4、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5、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6、师:要想使重新组合的图形更近似长方体应该怎么做?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7、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0111《实验心理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0111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 .统计结论效度 .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构思效度 2、考察7、8、9岁三个年龄组女生对四种不同材料的不同学习效果,其实验处理有 .7种 .3种 .12种 .4种 3、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F. 随机法 .恒定法 .消除法 .匹配法 4、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词汇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知实验存在 .练习效应 .习惯效应

.期望效应 .交互效应 5、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恒定法 .匹配法 .平衡法 .排除法 6、在听觉实验中,研究者为了控制噪音的影响,把实验安排在隔音室中进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随机法 .匹配法 .消除法 .恒定法 7、被试间设计采用的同质化分组技术,除了匹配技术之外,还有 . A. 平衡技术 .随机化技术 .抵消技术 .联想技术 8、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6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名,一组即接受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另一组则接受非靶子词—高辨别条件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该实验中的辨别条件属于

.被试内变量 .被试间变量 .无关变量 .额外变量 9、在平均差误法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误差主要是 .习惯 .动作 .期望 .时间 10、在探讨人类对不同语义范畴类别(动物、工具)、不同危险性概念(高危险、低危险)进行加工是否存在差异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 . D. 四因素设计 .四水平设计 .二因素设计 .二水平设计 11、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等级排列法 .差别阈限法 .对偶比较法 .数量估计法 12、在探讨字号大小对汉字阅读速度产生影响的研究中,阅读速度是 .因变量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 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4.1复习笔记 一、反应时间的概述 (一)反应时间的概念 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 1.天文学的贡献 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19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 (1)Hehnhohz的研究 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蛙神经的传导速度。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皮肤,让被试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 (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 Wundt及其学生,特别是Cattell,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2)认知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 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②相加法 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③开窗实验法 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开窗”实验。即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3)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 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是指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往往会以牺牲反应正确率为代价而换取反应的速度,有时则会为了达到高的反应正确率而牺牲反应的速度。被试在反应时实验中可运用不同的速度—准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 二、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一)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实验心理学答案

一、实验设计题: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设计一个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关键字母法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设计一个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实验。 组别前测处理后测 实验组O1 X O2 控制组O3 / O4 实验设计举例 举例1: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有无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①自变量:在练习中是否给与被试反馈。自变量有两个水平。 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用画出的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误差的平均值表示。 额外变量:被试的姿势、态度,被试原本的画线能力,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主试的态度等。 ②实验设计是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如下: O1:第一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2:再练习画线80次中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

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3:第二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4:再练习画线80次中不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③两组是随机抽样,随机分组,保证实验前相等。 ④通过独立样本单因素共变数分析,检验两组后测成绩是否有差异,若O2﹤O4,则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举例2:设计一个实验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实验假设:暴力场面有损人的记忆。 被试:某大学的自愿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多少。 自变量:暴力场面,有两个水平,一是看暴力电影,二是看非暴力电影。 因变量: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码的人数的百分数。 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环境方面:要求两组被试在同样规模的电影院、同时看同样片长的两部电影。被试回答问题的方式: 发答题纸让被试以书面形式回答,独立完成不能相互交流。实验设计模式: 组别处理 后测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26.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27.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统计控制。 28.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9.心理学上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称减数法时期,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 _或唐德斯三成分说。第二个时期称加因素法时期,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

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实验

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 一、【目的】了解刺激-反应的过程与简单反应与选择反应的实验原理,比较简单反应与选择 反应的差异。 二、【实验仪器】EP202/203选择、简单反应时测定仪 三、【实验内容】 1、简单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瞧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又称A反应时。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2、选择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括简单反应时(基线时间)、辨别时间与选择时间。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反应简单反应(ms) 选择反应(ms) 被试1 185、03 615、13 被试2 232、47 653、03 被试3 171、83 519、83 被试4 227、97 484、97 平均时间204、325 568、24 颜色红绿蓝黄总平均时间 被试1 780、97 549、03 515、2 615、33 615、13 被试2 673、13 643、27 598、43 691、87 653、03 被试3 814、63 433、13 430、37 419、87 519、83 被试4 629、57 414、13 475、03 449、5 484、97 平均时间724、575 509、89 504、7575 544、1425 568、24

下面对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进行相关t检验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ρ=0 H1:ρ≠0 ɑ=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 相关性 简单反应选择反应 简单反应Pearson 相关性 1 、151 显著性(双侧) 、849 N 4 4 选择反应Pearson 相关性、151 1 显著性(双侧) 、849 N 4 4 3.确定P值与判断结果 ν=2,查t值表,t0、05/2,2=0、950,本例的|t r|=0、1510、05,按ɑ=0、05的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之间没有相关性。 五、【讨论】 1、影响反应时快慢的因素包括仪器的好坏,外界环境的干扰,个体间的差异,个体机体状态,额外的动机,感觉通道,复合刺激,练习效应,刺激强度等。 2、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因此,选择反应时比简单反应时慢,花费的时间更长。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概要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 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

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 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 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 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 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 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 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 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 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 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

分享优秀微课视频

优秀微课视频

处处有微课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 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段云成324400 在浙江省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我对微课的开发与运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好的微课从哪里来?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寻找,科学制作,努力完善,课堂处处有微课。 一、课前微课 课前微课的选题可以是知识点,也可以以框为单位;导入部分要更新颖些,更注重激趣性和引导性,释疑解惑的作用不用太突出;在PPT中需表明学习重难点,给出导学清单……,这些对于我们每一位想做过微课的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界! 要上上公开课了,我的微课主题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一框体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确定好目标,搜索起来似乎有一定的方向性,但是寻找素材却成为了大难题,想找到又新颖、又合乎主题的素材真的好难,如果有这么一个网站能够把每一课可用的素材都给与归纳整理,以后备课是不是可以省很多力气呢? 终于经过几天的挣扎,我放弃了寻找什么新颖的素材,我选择了利用课本中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案例来分析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课件也的比较简陋,寥寥4张完事。教研组同事指出了我教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清晰,重难点依然没有突破,课件过于简单,关键词句没有在课件当中呈现,素材老旧等。特别是重难点没有突破这个问题,是我的大弱项,在我所处的环境中,每次听到的课程重难点解决很清晰的课程似乎不多,以往这一框自己是怎么处理的好像也没什么印象,网上搜索来的似乎大同小异,一笔带过,没办法只能细细的读书,反复的阅读教材。 第二稿终于成型了,我找到了新的素材“目前太阳系有八大行星”的理论变迁,以此来说明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课件似乎也精美了不少。教研组再次指出了我课件中存在的老问题,教材解读还不够,重难点没有完全突破。并且指出真理的条件性解释清楚了,但是真理的具体性没有做出合理解释。并且把“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重难点的详细解读找来给我,让我细细领悟。经过一番纠结,我意识到,以我自己的思维想利用“太阳系行星理论”来解答“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在太过牵强。只能含泪挥刀重新开始。 第三稿的时候我换了新的素材,由牛顿的万有引力想到苹果,由苹果想到乔布斯,这不是又能解决问题,又比较新的素材吗!以此我开始第三稿的设计,由乔布斯引出苹果的故事,再带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点出这一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运动,却不适用于微观物体运动,直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 费希纳——奠基人 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冯特——创始人 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 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 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 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 4.遗忘曲线 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 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 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 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特点:直接和描述性 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 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 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 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 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 1.确定课题 2.选择被试 3.确定实验控制 4.数据整合 5.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1.自变量分类 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2.操作定义 ——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 3.口语记录 ——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 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5.统计控制法

实验心理学实验:注意和反应时

实验名称:注意和反应时:反应时ABC 一.问题 1人对光刺激和声音刺激的反应有区别吗? 2.设想以下三种条件:1、看到有字出现;2、辨认出那个字是“蓝”或“绿”;3、对“蓝”(或绿)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做出按键反应;这三者在时间上会有差别吗? 二.假设 ① H0:光刺激与声音刺激的反应时无差异。 H1:光刺激与声音刺激的反应时有差异。 ② H0:反应时ABC之间无差异。 H1:反应时ABC之间有差异。 三.预期 光刺激与声音刺激的反应时有差异,声音刺激的反应时比光刺激短。反应时ABC 之间也有差异,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 四.方法 1.被试: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学生33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总计男:8人,女:25人。 2.变量 2.1自变量:刺激类型(声音、4种颜色)、实验类型(简单、辨别、选择)。 2.2因变量:输出的反应时。 2.3控制变量:每种颜色实验的次数、实验室的照明(亮度、明度)等。 3.实验设计:被试内设计 4.实验任务和流程 (1)分组和位置 ①主试和被试都坐在桌旁,接通电源,打开光电刺激器。被试面对光电刺激器,

并手握反应器。主试分别熟悉简单(RT-A),辨别(RT-B)和选择(RT-C)三个实验程序的操作流程,并告知被试所要完成的任务。 ②主试按照ABC的顺序,依次执行实验。 ③每次完成1种反应时的测试,主试和被试换座位,轮换测试。 ④实验完毕后,整理被试数据并计算正确率和反应时。关闭仪器。 (2)主试要求: 给被试如下的指示语:这个实验是要测量你反应的速度能有多快。实验开始后,注意看刺激呈现处的下方红点。当你看到刺激时,就尽快地按正确的键,然后休息。下一次开始后,依然尽快地按正确的键。其中,简单刺激实验:出现颜色/声音即按键;辨别刺激实验:仅呈现相应颜色即按键;选择刺激实验:出现何种颜色按相应键。 (3)被试要求: 听主试念完指导语后,如果认为没有问题,就示意“明白”,可以开始实验。如果有问题,则示意“不明白”。直到主试解释清楚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后,再示意“明白”,开始实验。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 表1-单个被试简单反应时数据 声音颜色 准确率平均值准确率平均值 100%224 100% 311 表2-单个被试辨别反应时数据 红黄蓝绿 准确率平均值准确率平均值准确率平均值准确率平均值80%349 90% 419 90% 378 80% 299 表3-单个被试选择反应时数据 准确率平均值 92%555

中国微课网课题项目计划书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 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线,国微课研究展开如火如荼。不同地区的各类专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各省教育机构也在大规模地组织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相关活动。其中既有典型经验,也有认识差异,为保证微课和翻转课堂有效结合与持续发展,开展一个综合全面且具有指导借鉴意义的课题研究,以规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发展,厘清各种思路,并指导各地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然。 二、项目主要参与者

三、项目说明 课题的组织结构 本课题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为主题,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批准立项,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承担课题研究,具体安排: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综合处副处长周一为负责人,成立课题组,组建专家组,专家队伍包括在国持续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等的研究专家,华南师大学焦建利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综合处罗志刚负责秘书处。 本课题由区域、学校组织申报,经专家组审核批准立项,拟从、、、、等不同的地区各选取5-10所学校每所学校选取10名以上骨干教师,以课题组统领、专家引领为核心,形成全国围的研究实践基地,关注信息时代下教育领域中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改革,培养信息时代下新型的教师,掌握21世纪的基本技能,采用O2O的模式,线下深度辅导,线上进行答疑,定期举办召开网络教育研讨会、专家报告会、与专家对话会议、骨干学校发展研讨会、名校经验交流会,进行成果汇报与经验交流,与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致力于新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实践,并与在线教育企业进行合作探讨,课题研究培训骨干精英教师,制作精品课例,可以为数以万计的学生受用,通过大规模的骨干教师培训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将翻转课堂教学进行课程化。 本课题教学实践应用培养出若干名微课及翻转课堂名师,通过以点带面,以骨干教师为培训对象,形成示区,示校,示教师等营造一种教育影响力,同时为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1.速度-准准确性权衡: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得因变量,即速度与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得一个突出问题就就是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性间得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2、双盲实验:就是一个很好得控制额外变量得方法,就是排除法得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得操作者与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得内容与目得,由于实验者与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得额外变量。 3、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得所有水平处理得设计。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得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得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得考察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得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与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得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得问题。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4、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她们得附与实验者得期望。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得方式起作用。 5、ROC曲线:即就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得感受性,它们都就是对同一信号刺激得反应,不过就是在几种不同得判定标准下所得得结果。该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得坐标图与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得判断标准得出得不同结果画出得曲线。 6、开窗实验:就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得时间得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瞧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就是反应时实验得一种新形式。 7、ABA设计:就是一种小样本设计。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得效果与时间顺序等其她因素得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 设计中常常会发生得混淆问题。 8、准实验设计: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得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得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得时候取得结果。 9、小样本设计: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得效果却又只有一两个患者,或像心理物理学实验那样极端费时且个体差异几无影响时,心理学家也会采用与之相反得实验模式——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就是被试内设计得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得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得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10.被试间设计:就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得处理得情况。 被试间设计得一个优点为: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被试间设计得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得被试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分辨出因变量得变化就是由于被试间得差异所致,还就是由于自变量得变化所致。 11、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得刺激,同时要求她们只作单一得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得时间间隔就就是反应时。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这种反应之所以称之为简单反应,就是因为特定得刺激与特定得反应间得联系十分明确。 12 绝对阈限: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得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得刺激变化量。 零结果:零结果就是指自变量得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得变化,因而因变量得变动为零。 原因:(1)实验者所作出得猜测——自变量就是导致某中行为发生得重要因素,可能就是错误得。 ?(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得操纵 伦理原则:1保障被试知情同意权2保障被试退出得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 实验研究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篆写实验报告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视频制作指导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视频制作指导 根据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视频制作标准的需要,特制定比赛视频制作指导说明。主要包括视频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视、音频文件压缩格式要求等基本技术规范。若采用桌面录制软件等方式进行录制,相关视频比例、采样和压缩要求参照本指导相关部分执行。本指导仅作为学校组织拍摄的技术参考,个人参赛选手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拍摄和制作。 一、录制要求 (一)课程时长 每门课程总时长20分钟以内。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二)录制场地 录制场地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现场是否安排学生互动可根据录制需要自行决定。 (三)课程形式 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四)录制方式及设备 1.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可采用多机位拍摄(2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在同一门课程中标清和高清设备不得混用,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 3.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 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内容无误,排版格式规范,版面简洁清晰,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与后期制作统筹策划,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 (一)片头 片头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名称、单位、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等信息。 (二)技术指标 1.视频信号源 (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2)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3)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4)视频电平: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Ⅴp-p,最大不超过1.1Ⅴp-p。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Ⅴp-p,同步信号-0.3V,色同步信号幅度0.3Vp-p(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 2.音频信号源 (1)声道:中文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则录于第2声道)。 (2)电平指标:-2db—-8db声音应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 (3)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