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中特理论、近现代史)考前练习St1.

公共基础知识(中特理论、近现代史)考前练习St1.
公共基础知识(中特理论、近现代史)考前练习St1.

公共基础知识(中特理论、近现代史)考前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A邓小平B毛泽东 C周恩来 D刘少奇

2、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是在()时期。

A建党 B大革命 C土地革命战争 D抗日战争

3、毛泽东思想全面展开达到成熟是在()。

A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期C土地革命战争后和期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

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十月革命 C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6、()是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7、毛泽东第一次对实事求是做出了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文章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整顿党的作风》

D、《改造我们的学习》

8、在党的()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瓦窑堡会议

9、1939年,毛泽东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A《新民主主义论》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0、1948年,毛泽东在()一文中,第一次完整表述总路线的内容。

A《新民主主义论》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1、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是()。

A国民党新军阀B北洋军阀 C日本帝国主义 D国民党反动派

12、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专政的共和国。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农民阶级D各革命阶级联合

14、1938年,毛泽东()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道路并最后确定下来。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战争和战略问题》

15、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A农民问题 B农村问题 C农业问题 D政权问题

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的矛盾

A封建主义残余与中国人民之间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

C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

D建设先进的工业国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

17、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的办法。

A国家资本主义B赎买 C没收 D公私合营

1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A个体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新科技革命 B世界经济的发展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世界和平的实现

20、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党的()上。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1、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2、党的()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命题。

A十二 B十三C十四 D十五

23、改革开放特别是()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

础。

A十二届三中 B十二届四中 C十三届三中 D十三届四中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25、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在党的()上制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五大

26、邓小平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不动摇。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发展社会生产力

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是在 (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9、下列对“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

D、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3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A.培养“四有”新人 B.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 D.弘扬科学精神

3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哪个地区问题开始的()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香港和澳门

32、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要求是在()

A、十三届四中全会

B、2000年广东考察工作时

C、“七.一”讲话

D、十五大报告

3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与时俱进 C执政为民 D立党为公

3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执政为民 D立党为公

3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C执政为民 D立党为公

36、在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

A二中全会B三中全会 C四中全会 D五中全会

37、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的是党的十六届()中全会

A二 B三C四 D五

3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3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相结合。

A具体实际 B具体实践 C历史 D文化

4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A普遍真理B基本原理 C基本原则 D基本立场

41、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

C、发展

D、稳定

42、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

A、党的十二大

B、1992年南巡谈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三大

43、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是()

A、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C、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44、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是从沿海开始的,第一步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C、十四个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

D、香港澳门的回归

4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46.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A.教育

B.就业

C.住房

D.党

49.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作为一个完备形态的政党所不可缺少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党的章程,完成了建党任务。()

A—B.二 C.三 D.四

50.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是由______等发起,在______首先建立的。()

A.陈独秀上海 B.李大钊北京 C.毛泽东长沙 D.董必武武汉

51.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部会上作()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论联合政府》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52.以下不属于党的三大作风的内容是______。()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艰苦朴素的作风

C.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D.批评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53.()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使党的路线、方针得以顺利贯彻的根本保证。

A.调查研究 B.三大作风 C.两个务必 D.纪律严明

54.田汉、聂耳分别为电影______作词谱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广大群众久唱不衰的革命歌曲,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A.《渔光曲》 B.《十字街头》C.《风云儿女》 D.《大路》

55.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问题。

A.武装斗争 B.农民运动C.国共合作 D.工人运动

56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遵义会议 B.俄界会议 C.洛川会议 D.古田会议

57.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的政策。

A.全国人民总动员 B.全国军事总动员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国共合作

58.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标志着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D.《关于整党的决定》

59.党的()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党章。

A.十四大 B.十五大C.十六大 D.十七大

60.()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61.()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A.井冈山会师B.三湾改编 C.古田会议 D.八七会议

62.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A.鲁西南战役(也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3.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最终取得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

A.1945年8月15日 B.1945年8月8日

C.1945年9月2日 D.1949年7月26日

6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A.旧民主主义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族主义

65.()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军主力8万余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A.1931 B.1932 C.1933 D.1934

66.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大举侵华而蓄谋制造了()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A.九一八 B.一·二八 C.卢沟桥 D.八·一三

67.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的标志是1927年汪精卫发动()。

A.中山舰事件 B.整理党务决议案 C.四一二政变D.七·一五政变

68.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0目,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历时43天的谈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A.重庆谈判 B.南京谈判 C.北平谈判 D.上海谈判

69.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作战

C.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

D.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

70.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是()。

A.九·一八后东北义勇军抗日B.一·二九运动

C.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抗日 D.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日

71.1925年在上海爆发的震惊中外的(),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A.一二·九运动 B.五·二O运动C.五卅运动 D.五四运动

72.1935年10月19日,红军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A.直罗镇B.吴起镇 C.瓦窑堡 D.洛川

7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是()。

A.三大 B.四大 C.五大D.六大

74.“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事变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

A.七七 B.八·一三C.皖南 D.四·一二

75.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是()。

A.辽沈、淮海、渡江战役 B.上党、淮海、渡江战役

C.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D.鲁西南、淮海、渡江战役

76.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留在中央根据地领导南方游击战争的是()。

A.彭德怀项英B.项英陈毅 C.叶挺粟裕 D.粟裕陈毅

77.1920年11月,在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工会组织是()。

A.上海机器工会 B.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C.上海印刷工会 D.上海纺织工会

78.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成立。

A上海 B广州 C北京 D武汉

79.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作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定位。

A.十二大 B.十三大C.十四大 D.十五大

80.由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在()。

A.上海 B.井冈山C.瑞金 D.延安

81.在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是()。

A.孙中山 B.蔡和森C.李大钊 D.毛泽东

82.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

A.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B.挽救失足者

C.批评与自我批评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83.随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日益紧密、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日益成熟。在共产国际代表的促进下,中共一大于()在上海召开。

A.1921年6月20日 B.1921年7月1日

C.1921年7月23日 D.1921年7月30日

84.将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的理论是在()提出的。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国民党一大

85.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进步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了()的著名论断。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东风压倒西风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6.长征途中,红军冲出敌人包围是在()后。

A.四渡赤水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越夹金山

87.1937年8月,在抗日战争刚刚爆发的转折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 C.延安会议 D.遵义会议

8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正式法律是()。

A.《工会法》 B.《土地改革法》C.《婚姻法》 D.《宪法》

89.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______举行,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上海浦东 B.江苏无锡太湖C.浙江嘉兴南湖 D.浙江杭州西湖

90.1925年1月11日至22目,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这次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A.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别会议

C.第三次全国代表大户D.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91.在1946年发生的六·二三反内战运动中,国民党制造的惨案是“()”。

A.下关惨案 B.五卅惨案 C.一二·一渗案 D.较场口惨案

92.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

A林则徐B魏源 C郑观应 D康有为

93.()翻译了《天演论》一书

A林则徐 B魏源 C郑观应D严复

94.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

C促进思想启蒙 D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95.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孙中山高举反复辟旗帜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D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96.武昌起义爆发后,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是()

A革命党人 B北洋军阀和旧官僚 C袁世凯的亲信 D立宪派和旧官僚

97.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

A .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 .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 .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 .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98.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9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 .保护民族工商业

10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

A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多项选择题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殖民主义的奴化思想 B进行文化交流

C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D摧毁中国人民的自尊

2.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属孙中山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

3.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正确的是()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鼓舞了其它的民族解放运动

D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4.中共二大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含的三个主要因素是( )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农村革命根据地 D统一战线 E党的建设

6.1942-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的结果是()

A 整顿了党风 B整顿了学风和文风

C对全党进行了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7、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建设

D改革开放 E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8、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E法制建设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人民大众

10.党的优良作风包括()。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B实事求是C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D独立自主E批评和自我批评

11.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应遵循的原则是()

A积极领导 B稳步前进 C自愿互利 D典型示范 E国家帮助

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重要体现

C、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唯一手段

D、开展阶级斗争的需要

E、是提高人们生活的要求

13.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

A .投降主义

B .经验主义

C .教条主义

D .冒险主义

14.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从而达到成熟的主要著作是()

A .《〈共产党人〉发刊词》

B .《论十大关系》

C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 .《新民主主义论》

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运用到外交领域和经济建设方面,形成的方针、政策是()

A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D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16.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思想是()

A .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B .切实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

D .把发展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17.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

A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 .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D .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18.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

A .面临执政的考验

B .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C .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

D .面临和平演变的考验

19.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既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人民民主成为现实,又规范人民的民主行为,使()

A .民主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不存在不受制约的民主和自由

B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C .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和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都是错误的

D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

A .坚持用邓小平理想教育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

B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C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1.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

A .股份制

B .股份合作制

C .租赁、承包制

D .国家独资经济

22.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说()

A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B .在不同国家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C .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具有民族特色

D .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23.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主要点包括()

A .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

B .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C .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 .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24.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

A .理论联系实际

B .密切联系群众

C .为人民服务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2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

A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C .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共有27个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共有27个知识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2、物质和意识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王世明老师提示:考点在于这句话是“列宁”说的】 (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都在于物质自身,都服从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3、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一是指每一事物内部的各要素、层次和环节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内部结构和内部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二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其存在和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 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原有发展过程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延续和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一质变一新的量变一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doc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招生代码:1007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考试范围: 1.从鸦片战争到今天为止的历史进程及其客观规律,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包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争取国家、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内容。 2.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专题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主题是革命还是现代化?洋务运动应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近代农民运动?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功过是非?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等等。 二、考查重点: 1.对近现代历史的综合分析: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在近现代历史之中的地位与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与现实思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毛

泽东本人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政治学原理》 一、考试内容范围: 政治、政治观、政治权利、阶级阶层、政党制度、民主政治、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管理、政治文化、国际政治。 二、考查重点: 1. 马克思政治观、权利政治观、道德政治观、现代利益政治观。 2.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体系及体系运行的制约条件;政治权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 3. 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4.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需要、实质、优缺点;中国不照搬西方政党制度的原因和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 5.民主的含义和主要原则;西方国家民主观的进步性、局限性和侵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和基本对策。 6.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造成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 7.电子政府的角色定位、构建步骤、发展模式、目标和经验;电子政府的商务活动;电子政府的技术安全框架和法律法规建设。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公文写作与处理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五部分公文写作与处理 1、写作基础知识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纲领,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源于材料,主题不能先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材料中引出主题。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表式主要有:①直接阐述;②单一集中;③以意役法;④片言居要;⑤善用标题。 文章结构安排的环节主要包括:选择角度;设置线索;安排层次;划分段落;设计开头与结尾;处理过渡和照应等。文章的结构应达到严谨(严密精细,无懈可击)、自然(顺理成章,开阖自如)、完整(匀称饱满,首尾圆合)、统一(和谐一致,通篇一贯,决不相互抵触,自相矛盾)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其中议论的方法又可具体分为:①例证法;②喻证法;③类比法;④对比法;⑤反驳法;⑥归谬法。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合体、得体,准确、顺达,简洁、明快,生动、有力。 2、公文的特点和种类 公文,也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其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事物的个性点主要有:①由法定作者制发;②具有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③具有规范的体式;④履行法定的程序。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文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两类。

(2)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 (3)根据行文方向,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类。 (4)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公文。 (5)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三类。 (6)根据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收文、发文两类。 3、政府系统的通用公文文种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规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 办法。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命令(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旅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通知。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

公共知识综合测试1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1.法律对社会发展能否起进步作用,决定于 ()。 A.是否适应一切经济基础的需要 B.是否能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法律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 需要 D.是否适应国家的需要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 A.原行政机关无权废止 B.原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撤销 C.只有权力机关有权撤销 D.相对一方当事人有权变更 11.公安机关在紧急的情况下,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是()。 A.拘役 B.拘留 C.拘传 D.逮捕 12.代理人应为()的利益而行使代理权。 A.社会主义法的基础 B.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基本原则 D.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3.人民法院是()。

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行政机关 C.国家审判机关 D.公安机关 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 A.民族区域自治 B.单一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5.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是()。 A.集体负责制 B.双重从属制 C.主席负责制 D.合议制 6.凡属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进行解释。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各级人民法院 7.行政行为法具有的两种属性之一是()。 A.分散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程序性 8.《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通常由()的行政主体管辖。

A.违法行为人住所地 B.违法行为人经常居住地 C.违法行为损害发生地 D.违法行为发生地 9.行政裁决的对象是()。 A.特定的民事纠纷 B.特定的行政纠纷 C.特定的经济纠纷 D.特定的刑事纠纷 10.若发现已生效的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则A.被代理人B.自己C.代理人所在机构D.被告 13.经营权是经营者对其经营的财产的一种()。 A.占有、利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B.占有、利用和收益的权利 C.使用权利 D.不能占有,只能使用和获得收益的权利 14.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公文是()。 A.指示 B.请示 C.批复 D.命令经验分享: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

近现代史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作业(2015-2016-1) 五邑侨乡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 ——浅谈五邑民歌 研究目标: 1.研究问题:五邑民歌在近现代是如何发展的呢?五邑民歌是一个五邑地区的名片,它反映五邑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而我们选择这个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五邑人民、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 2.分析问题:五邑地区的民歌起源于哪里?有哪些种类呢?各个种类又有什么特点呢?在近现代,五邑民歌有哪些发展呢?而现代社会,民歌不再广为流传,这是为什么呢? 3.解决问题: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近现代史研究小组组织了关于五邑民歌的社会调查。调查后,针对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经过小组讨论、合作,列出问题答案的提纲并逐步将其完善。 4.研究目标:通过对五邑民歌的研究,我们希望能让同学们更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去了解五邑民歌,让五邑民歌文化得以传承 研究体会: 通过近现代史的调查研究,我们懂得了写论文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发现答案的第一步。通过这次的研究,我们学会系统地收集资料,有目的的进行调查,并学会更好地和队友合作。也明白了五邑民歌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本次研究的待改进之处:刚接触论文,对论文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调查研究,我们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群。 摘要五邑民歌作为五邑地区文化的代表,它有着独特的魅力。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五邑民歌及其发展,本论文首先对五邑民歌的起源进行了讲述。然后详细介绍了五邑民歌的种类及其特点。接下来详述五邑民歌在近现代的发展。最后指出五邑民歌在现代生活中不为人们熟知,引出了对五邑民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五邑民歌种类特点起源传承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公共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研究生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题及答案

1、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有的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拒绝政治体制改革的托词;有人经常错误地把前苏联的解体归咎于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在中国不断制造“政治体制改革恐惧症”。大量事实证明,苏联剧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执政党及其政府官员腐败变质,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由这种腐败落后的上层建筑构筑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苏共的倒台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的话,那也只能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和改革不当造成的,而不能本末倒置,以此作为拒绝改革的理由。 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领域姓“资”姓“社”的问题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是这方面的困惑和争议大大减少,而在政治领域似乎仍然受着姓“资”姓“社”的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倾向的干扰:其一是“向西看”,即把政治体制改革等同于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其二是“向后看”,即用完全否定的目光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得出“今不如昔”结论的同时表现出对改革开放前社会状态的眷恋,甚至主张用“文革”的手段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三是“向上看”,即完全无视我国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描绘得完美无缺,实际上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改革。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我们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有“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权力主体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策划者、推动者和具体操作者,而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需要改革的对象。实践证明,当改革者自身成为改革对象的时候,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这就陷入了一个改革的逻辑悖论。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所指出的:“现在的改革太过依赖于官僚机构自身。官僚机构自己设计改革,自己实施改革,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左手改革右手?的局面。这样,改革往往陷入无限的既得利益的博弈,改革成了各方争取更多利益的工具。”从改革的实践过程来看也确实出现了这种倾向。本来是一个好的改革动议,也常常在操作中走样变形,甚至会出现与改革出发点南辕北辙的背反现象。 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和谐基础之上的,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的情况下,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造成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

公共基础知识之简答题汇总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得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解决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决不是主观任意的创造,而是符合严格的科学性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就社会领域内的创新活动来说,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就是要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在新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规律。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出新的东西。 4. 怎么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唯一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辨证统一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实质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5 .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 . 什么叫实是求是?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4人,下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两个专业。 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下设4个方向,分别是刘悦斌的中国近代化史以及中国近代化对外关系史;韩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及中国当代政治与社会。 一共有位2博导,本专业一共有4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4中国近现代史③314中国近现代文献和史料。复试加试科目: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 三、导师介绍 刘悦斌,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文史教研部,职务:文史教研部。 韩钢,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共党史教研部。 四、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郑建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 7、《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邓小平理论概论》,奚广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复试加试参考书同初试。 五、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六、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 (1)法律 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具体来说,考查法的概念、作用、法律渊源,宪法的重要法条,行政行为的基本知识,行政复议的行政诉讼的开展,民法中的自然人、法人、合同等,刑法中几个涉及公务员犯罪的犯罪构成及刑罚等,经济法中的产品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等。 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题型变化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精准识记,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和运用。 (2)政治 ①考查的知识点:哲学方面,主要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质与量辩证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外交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政治经济学:商品的价值量、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需求供

给与均衡收入再分配政策等。②基本题型:该部分内容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综合分析。既考核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也考核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3)行政管理 ①考查的知识点: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公共行政、行政管理过程、行政领导等。 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综合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准确记忆,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4)人文和科技 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历史常识、科技常识、日常生活百科,知识点分布太散,很难把握。 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主要是单选,偶尔会出现多选和判断。题型变化不大,主要考核考生的知识面。 (5)公文写作与处理 ①考查的知识点:公文的特点、种类,常用公文的格式,常用公文写作、公文的处理。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选、多选、判断、公文改错(纠错)、公文实务、作文题。既考查考生对相关基本知识的准确识记,也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6)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理论宣传、党政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 (一)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 (三)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工作)。 四、筛选、分流 第四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进行中期筛选。结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中期筛选。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及学科综合考试等。 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目的,内容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部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3分。 1.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 3门 8学分 (2)学位基础课 4门 8学分 (3)学位专业课 2门 4学分 (4)前沿讲座 2学分 (5)社会实践 1学分 前沿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生本人在讨论班上作专题发言(不少于2次);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讲座(不少于10次)。 前沿讲座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2.选修课 (1)公共选修课2门,共4学分 其中,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2学分;计算机应用(文科类)课程2学分。 (2)专业选修课(选修不少于3门),不少于6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需补修本科课程1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参见本专业教学计划表。 六、实践环节 主要采取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两种方式。教学实践,一般安排本科生基础课的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专题讲座等。社会调研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安排社会实践或科研实习,包括到有代表性的工厂、农村调研,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参加学术会议、访问有关专家和搜集材料等。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各实践环节结束后,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有关组织者判定成绩,成绩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于一周内交院里。 七、培养方式 采取课堂讲授与组织讨论相结合、导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试卷

一、论述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评论和预测? 3.毛泽东曾经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治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二、材料题 1.材料一: 若我们稍加思索,就可以明暸文化的物质设备本身并不是一种动力。单单一种物质设备,若没有我们可称作精神的相配部分,是死的,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工具亦要手工的技术来制造,制造就需要知识。在生产,经营及应用器物,工具,武器及其他人工的制造,都不能没有知识,而知识是关连于智力及道德上的训练,这训练正是宗教,法律,及伦理规则的最后源泉。 一物的运用及占有,包含着相当对于它的价值的的欣赏,于是较深的精神能力亦在起作用了。一物的运用及消费需要众人的合作和分配。共同工作及工作结果的共同享受是根据于有一定方式的社会组织。 因之,物质文化需要一相配部分,这部分是比较复杂,比较难于类别或分析,但是很明显的是不能缺少的。这部分是包括着种种知识,包括着道德上,精神上及经济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着社会组织上的方式,及最后,并非最次要的,包括着语言,这些我们可以总称作精神方面的文化。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人工的环境或文化的物质设备,是机体在幼年时代养成反射作用,冲动,及情感倾向的实验室。四肢五官在应用工具时养成了文化中所需的技术。神经系统亦因之养成了一切构成社会中通行的科学,宗教,及道德的概念,情感及情操。这些心理历程尚有一重要的相配部分,就是喉舌养成了那些概念及价值所关联的一定的声音。 这标准化的身体上的习惯或习俗,亦即机体上较巩固的修正,乃是精神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和一个器物或一种人改造过的环境是物质文化的基本要素一般。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它们是互相形成及互相决定的。(《文化论》英马林诺夫斯基) 问: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材料二:

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理论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理论基础知识 :精选练习题 1.2021年7月10日,《中国的对外援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21)》白皮书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并不富裕,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达到更好地外援效果,始终坚持原则,不带条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这体现了( )。 A.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B.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推动作用的表现 C.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D.中国外援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在我国,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是( )。 A.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B.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C.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D.人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 3.《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 )制度,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A.暂住证

B.登记 C.常住证 D.居住证 4.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边外交力度明显加大。我国对外交往的根本准则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参考答案: 1.【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白皮书指出,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达到更好的外援效果,我国始终坚持原则,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这说明了我国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答案】D。 4.【答案】B。中公专家解析: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

近现代史研究报告——改革开放(2000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型学习报告标题:“实践”让改革开放继续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引言 在这次近现代史的研究中,我选择“实践让改革开放继续”作为研究主题。这次研究主要从改革和开放的尝试、取得成效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方面说明这一主题。这三方面是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但因果关系并不绝对。我认为尝试是因,成效是尝试的果,继续坚持是成效的果。同时继续坚持就是要求我们不断探索与尝试。 “实践”让改革开放继续 一、改革开放官方简述 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后制定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政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改革初期背景 改革开放前期,由于公社制的限制,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生产力水平落后,人民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而马克思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广东地区就出现过农民偷渡到香港的情况,这就是“经济搞不上去,人民是会用脚投票的”的具体体现。邓小平说:“如果社会主义的人民生活长期维持在低水平,那就不能说社会主义有优越性,人民水平总是很低,这样的社会主义也长不了。所以中国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改革才能让人民相信、认同社会主义,只有改革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在这位

总设计师的指导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三、改革的尝试 改革和开放不是同一个概念,小岗村的土地私有制是“改革”开始,小圈里的深圳是“开放”的起端。这两个地方都是一次历史上伟大的尝试,为中国改革开放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改革和开放是相容的,进行改革让我们更开放,开放让我们随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改革。 1)农业的尝试 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大包干”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消除了公有制中,别人干,自己懒,一样有饭吃的消极思想。提高农作物产量,小岗村的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表明了“二次土改”的成效。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小岗村的尝试为处于困境的中国农业指出了一条明路。农业“大包干”改革,在所有权中引进私有权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应形势发展,不断对农民赋权,解放了蕴藏在农民这个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中的巨大潜能。 2)商业的尝试 农业改革的同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开始了探索。1980年5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自己。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从一个小渔村到大都市,深圳的经济的发展就是对开放的肯定。 四、改革的不断推进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绝不能放松步伐,继续深化改革开放。1987年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等。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地推进,从未停步,改革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国家民生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不会停止,深度也不会停下扩大。从农业、经济到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