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2014年2月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2014年2月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通过类推,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通过类推,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

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学情分析: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

论是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

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

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

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通过类推,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

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圆片。

1、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通过类推,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通过类推,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根小棒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有5个2)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6根,可以怎样分?用算式表示结果。

3、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交流

(1)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列式)

(2)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

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板书: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结:

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教学教材第60页例1。

1、出示例1(1)

用算式表示,说说算式的含义。

2、出示例1(2)

(1)用算式表示。

(2)说说算式的含义。

(3)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余数表示什么?

(余数表示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剩下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5份;10÷2=5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余1根;10÷3=3 (1)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2份,余2根;10÷4=2 (2)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2份根;10÷5=2

10根小棒,每6根一份,可以分成1份,余4根;10÷6=1 (4)

第二课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2,教材第64页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应用其关系。

【教学准备】小棒、活动卡片。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比一比谁是最棒的,大家有没有信心?(有!)

1、有三只小猴子知道同学们这么有信心,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呢!瞧,它们来了。来之前三只小猴子各摘了一些桃子,准备包装好后,拿去参加动物联欢会,可是在包装时却遇到一些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2、出示活动卡片一:18个桃子,每盒装6个,可以装几盒?

师:第一只小猴子挠挠头说:8个桃子,每盒装4个,可以装几盒?

谁能帮帮小猴子?

生:可以装2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算出来的,8 ÷4 = 2(盒)(师板书算式)

师: 你真会思考!

3、出示活动卡片二:9个桃子,每盒装4个,可以装几盒?

来看看第二只小猴子的问题吧: 9个桃子,每盒装4个,可以装几盒?

师:谁愿意帮帮忙?

生:我认为可以装2盒,还剩下1个。

师:你真棒,要是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就更棒啦!

生:能! 9÷4 = 2(盒)……1(个)(师板书算式)

师:为什么会余下1个?1盒装几个?

生:1个不够装1盒。

师:你真会动脑筋,小猴子可得感谢你呀!

4、出示活动卡片三:我摘了一些桃子,每盒装4个,装了也有多余的。猜一猜,会余下几个桃子?

师:看,第三只小猴子迫不及待地说:我摘了一些桃子,每盒装6个,装了也有多余的。猜一猜,会余下几个桃子?

师:是呀,会余下几个桃子?你来猜。

生: 1个、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生说,师板书)

二、活动探究:

1、提出要求:用小棒外代表桃子来分一分,同座位2人分工合作。

2、拿出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分一分,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

10÷4 = 2(盒)……2(个)

3、拿出11根小棒,每4根一份,分一分,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

11÷4 = 2(盒)……3(个)

4、学生分别拿出12、13、14、1

5、16根小棒,每4根一份,分一分,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然后汇报,老师板书算式。

12÷4 = 3(盒)

13÷4 = 3(盒)……1(个)

14÷4 = 3(盒)……2(个)

15÷4 = 3(盒)……3(个)

16÷4 = 4(盒)

5、观察交流

(1)现在请大家把小棒放在一边,然后仔细观察你们写的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呢?把你观察到的在小组内说一说。(生交流,师巡视)(2)学生汇报: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想说?

预设:它们的除数都相同;这些除法算式有的有余数,有的没有余数;

师:为什么有的算式没有余数?而有的算式有余数呢?

生:正好分完……

师:这些算式还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再观察一下算式里其它几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在小组内说一说。(生小组内讨论,师巡视)

师:哪一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新发现说给大家听?

生:我发现余数都小于除数。

师:你的发现真了不起!请其他小组看一看你们的算式里也都是余数小于除数吗?

6、分析原因

师: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呢?请各小组讨论讨论。

生:我以13÷4 = 3(盒)……1(个)这道算式为例,13个桃子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3份,还剩下1个不够分一份,不够分所以余数比除数小。

师:余数等于除数行吗?余数大于除数呢?

生:……

7、总结:通过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板书:余数 < 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回答第三只小猴的问题:我摘了一些桃子,每盒装4个,装了也有多余的。猜一猜,会余下几个桃子?

(会余下1个或2个或3个桃子)

2、猜猜余数会有哪些?

(1)、当除数是5时,余数可能是—————————;

(2)、当除数是8时,余数可能是—————————;

(3)、当除数是2时,余数可能是—————————。

2、根据算式中的余数,猜一猜,除数可能是几?最小是几?最大是几?

()÷(A)=() (3)

()÷(B)=() (8)

()÷(C)=() (4)

()÷(D)=() (12)

3、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除数是一个一位数,商是7,余数是8,除数是几?(因为除数比余数大,且是一位数,所以除数只能是9)

4、教材第61页做一做。

四、活动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8÷4 = 2(盒)

9÷4 = 2(盒)……1(个)

10÷4 = 2(盒)……2(个)

11÷4 = 2(盒)……3(个)

12÷4 = 3(盒)

13÷4 = 3(盒)……1(个)

14÷4 = 3(盒)……2(个)

15÷4 = 3(盒)……3(个)

16÷4 = 4(盒)

余数﹤除数

第三课时除法竖式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例3、4,教材64~65页练习十四第3~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诀求商

24÷6= 28÷4=49÷7= 35÷7=

2、11÷5=

3、加法、减法和乘法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板书课题)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出示教材第62页例3: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学生动手分一分。

3、说说分的结果。想一想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个结果呢?

13÷4=3(组)……1(根)

4、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用竖式表示上面的过程。

(1)板书竖式

(2)这就是除法竖式,很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①12表示什么?②1是从哪里来的?

(3)被除数13表示要分的13根小棒,怎么分的呢?平均分成4组,每组3根,一共分掉了几根?(4×3=12)下面的12也就是分掉的12根。

一共有13根小棒,分掉了12根,分完了吗?用一共有的13根减去分掉的12根,13 - 12得10,就在横线的下面写1。1表示分过后剩下的,强调:这个1不是随便写的,13减12得1,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别忘了把横式等于号后的商写上。到这里这道题的竖式才算做完。

(4)学生在纸上写一遍。

6、出示问题: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样写?

学生独立分,指导学生写出竖式。

说说竖式中的0表示什么?(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7、强调:列除法竖式时也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8、练习:教材第62页第1、2题。

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得出结果,并正确写出除法竖式。

三、教学教材第63页例4

1、出示例4:43÷7=□……□

2、引导学生计算。

(1)想7的乘法口诀。

(2)想7和几相乘的积接近43,并且小于43?

(3)列出正确的竖式。

(4)思考:商7行吗?为什么?

(7×7=49,43不够49来分,商大了。)

商5行吗?为什么?

(5×7=35,43减35得8,余数比除数大,商小了。)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做一做。

2、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3、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

4、5题。

4、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6题(上)。

(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接近被除数,并且小于被除数)

五、总结:列除法竖式时商要和被除数相同数位对齐。想商时应该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接近被除数,并且小于被除数

六、布置作业: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6题(下)。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四第7~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口答。

15里面最多有()个4 53里面最多有()个7

44里面最多有()个8 33里面最多有()个6

3、今天我们就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7题。

(1)学生分组讨论,题中两题是否有错误。

(2)学生汇报

(第1题没写余数;第2题的商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

(3)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余数是在被除数被除数平均分时多余的,并且剩余的不够1份。)2、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8题(上)。

点四名学生演板,其他学生独立练习。

强调:注意书写格式。

3、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9题。

先计算,再分类。

4、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0题。

发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用这一规律可以检验计算的正解性。

4、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1题。

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5、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2题。

6、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4题。

余数最大是几?为什么?

7、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5题。

提示:根据第10题得出的规律,先填除数,再计算出被除数。答案无数。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作业设计

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8题(下)、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3题。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5,教材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跟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运用有余数除法知识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里最大能填几?

()×6<57 ()×7<43 ()×5<38

()×4<31 ()×8<26 ()×9<60

2、用竖式计算

20÷6= 34÷5=

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3、20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二、教学教材第67页例5。

1、出示教材第67页例5: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说说题迥的条件和问题。

3、“最多”、“至少”是什么意思?

(“最多”是指一条船乘坐的最多人数,不能再多,多了出危险。但可少坐,如1人、2人、3人。“至少”是指这22个学生一起划船不丢下一人,但花钱少所需要租船的条数)

4、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看看至少得租多少条船?

5、教师在黑板用画圈的方法得出至少得租多少条船?(至少6条)

6、思考:如何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一过程?

7、列式计算

22÷4=5(条)……2(人)

8、讨论:为什么计算与我们摆的结果不一样?是计算出了问题吗?

(1)租5条船会出现什么情况?(有2个学生不能参加划船)

(2)多的2个学生要划船应该怎么办?他们能租1条船吗?

9、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至少6条)

10、检查:5条船最多可坐5×4=20(人),22人肯定坐不下。6条船最多可坐6×4=24(人),22人肯定能坐下。解题正确。

11、计算一下:

如果题中的22个是21个,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如果题中的22个是23个,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12、小结:本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应用,这类情况需要在计算的商的基础上加1。

提醒学生:这只能运用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没有余数的不能这样。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

(1)10÷3=3(个)……1(元)

(2)多余的1元还能买到一个3元的面包吗?

(3)本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又一个应用,这类情况计算出的商就是结果,后面的余数不需要考虑。

3、生活中,遇到余数的问题,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

这是老师和同学们收集的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你可以写写算算,也可以勾一勾、画一画。(每组1个题目,组组各不相同,在交流中加大信息量,多方位了解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生活中的余数问题:

1、秋游搭帐篷,一共有17人,每个帐篷住3人,至少需要搭几顶帐篷?

2、有20元钱,每块橡皮3元,最多可以买几块橡皮?

3、学校女生合唱队25人到宾馆住宿,每个房间只能住3人,请问:至少需要几个房间?

4、潍坊萝卜非常好吃,我买了16个,想装袋保鲜。每个保鲜袋装3个,至少需要几个保鲜袋才能将萝卜全部保鲜?

5、17米长的布做演出服,3米做一件,最多做几件?

6、37人乘车,每车坐5人,至少需要几辆车?

7、50元钱买书,每本7元,最多可以买几本?

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生活中的余数现象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体验,学生能够举出“进一”、“去尾”的生活实例,那学生就一定是真正掌握了,但是当学生虽然已经理解了但因受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想说又说不出来,举不出例子来的时候,我们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采取回避的方法。但我在这里用提供例子的方法给孩子们一个支点,降低表达的难度,帮助学生构建起余数的认知框架】

四、课堂小结。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一定会经常碰到余数,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开动脑筋、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做余数永远的好朋友。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6,教材69~70页练习十五第3~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明白在生活学习中的周期问题,可以通过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快速准确得到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好玩。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周期问题

【教学难点】会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33÷8= 34÷5= 64÷9= 28÷3=

二、教学教材第68页例6

1、出示例6: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2、说说小旗摆的规律。(颜色循环出现,每个循环三种颜色黄、红、红循环。)

3、同座位摆一摆,照上面的规律摆小旗,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黄)

4、讨论:遇到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实际操作的方法?

(数小可以,数大就太麻烦了。)

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呢?(可以的)

5、在图中每3个圈一圈,有什么发现?

(16里面有5个3多1)

6、这个过程可用什么数学方法表示?(除法算式)

列式:16÷3=5 (1)

7、说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16表示第16面小旗;3表示每个循环有3面小旗;5表示按规律摆了5次;1表示按规律循环后剩余1面小旗。)

8、剩余1面小旗仍然是按规律摆的,在循环规律中第1面是什么颜色?(黄)

9、如果余数是2,那应该是什么颜色?如果没有余数,那应该是什么颜色?

(如果余数是2,应该是红色;如果没有余数,应该是红颜色。)

10、检查解答正确吗?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 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学生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的。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1.让学生经历抽样调查、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 力 1.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统计的必要性。 本单元的两个统计活动是调查学生喜欢的校服颜色和投票决定参加比赛的人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要自己进行数据的调查记录,体验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记录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获得数据统计的经验。此外,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或作出推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2.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优化。 无论是调查方法还是记录数据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强求划一,而是应该从众多的方法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学会自己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查、记录并整理分析。这一优化过程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调查、记录和整理1课时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X k B 1 . c o m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w W w .x K b 1 .c o M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新课标第一网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

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2)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二年级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