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

锦州
锦州

来自家乡的报告

地理位置

锦州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开放城市锦州地处辽宁省西南部,北依松岭山脉,南临渤海辽东湾。

地形气候条件

锦州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常年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较强。

主要物产及分布历史沿革

锦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自远古以来,锦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历代相传,人烟不绝,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这里属冀、幽二州地。春秋时期属燕地,战国时属燕辽西郡地。秦、西汉时分属辽西、辽东郡地,东汉时大部属辽东属国。三国时属幽州昌黎郡地,晋代属平州昌黎郡地。隋代时西部属柳城(今朝阳)郡地,东部属燕郡地。唐代初属营州(今朝阳)总管府辖,后属安东都护府辖,废府后归平卢节度使辖。辽代分属中京道和东京道辖。公元911-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锦州之名始于此时。金代改辽道制为路制,当时属北京路辖,元代分属大宁路和广宁府路辖。明代建军卫制,下设卫所,当时置广宁卫,广宁前、后、左、右、中(今锦州)屯卫,以及义州卫、宁远卫,先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后属辽东巡抚辖。清康熙元年并广宁中、左、右、三屯卫为锦县;康熙三年设广宁府,不久撤销;康熙四年设锦川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设县,当时各县属奉天省辽沈道辖;1928年废除道制,1929年省改名辽宁,当时各县直隶辽宁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县皆属伪奉大省;1934年设锦州省,管辖各县;1937年口伪政权施行市制,始设锦州市,中县分治,伪省、市、县公署皆驻锦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曾一度建立辽西专员公署和锦州市政府。1948年10月锦州解放后,属热河省热东专署辖,1949年1 月成立辽西省,省政府驻锦州;1954年8 月辽东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锦州市为省辖市,以后两次成立锦州专区,1968年专区撤销后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至今。

名胜古迹

北普陀山

出历史名城锦州西北行十余里,有一座群峰险壑逶迤伴绕,飞泉云横生妙境的名山胜地。这就是声震辽海、欲播京华的关外第一佛山-锦州北普陀山。北普陀山开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邃丰富。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诸端寺刹,晨钟暮鼓梵音法号经年袅渺,祥云喜雨龙光清岚百代,故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称之。至辽代,又因让国皇帝耶律倍长居此山,经大德高僧韶秦请辽太后,正式定名为北普陀山而闻名天下。

北普陀山拥有奇特壮观的山峦,千姿百态的峰石;翠柏菩提掩映的山泉;古树悬挂的峭壁。名峰、古刹、摩崖移步即景,佳境天成。春可听莺啼鸟语,夏可闻蝉鸣桑林,秋可睹栌红霜染,冬可观石堂松雪。四时景致,异彩缤纷,胜如巧笑顾盼焉。九大景区共有五十多处景观,其云、石、水、洞、林、花、鸟、浑然一体,雄、险、奇、幽、动、静、美、妙交相生辉。实为洞天福地,人间胜境,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辽宁五十佳景致大观。

笔架山

笔架山,俗称天桥山,北距锦州市约35公里,海拔约200米。三峰列峙,中高二低,形如笔架,故名,为锦州八景之一。潮至,四面皆水,潮退,海岸至山麓之间出现一条30多米宽,1.75公里长的石滩,壮似长堤,俗称“天桥”。

现存建筑均为民国年间营造,主要有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万佛堂等。主峰南面有一线天、马鞍桥、虎陷洞等名胜,北峰山腰有真人塔。

天桥憋端海岸向西里许有象鼻山,山下有象鼻洞,海水贯流,似巨象饮海。象鼻洞两侧海滩

平稳,是一处天然浴场。

明末辽西大战,岛上曾为蓟辽总都洪承畴囤粮重地,兵败,为清兵所获,至今岛上尚有踪迹可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