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有关收入再分配的财政政策

论我国有关收入再分配的财政政策
论我国有关收入再分配的财政政策

论我国有关收入再分配的财政政策

【摘要】

以收入分配为载体的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公平收入分配是贯穿在利益和谐中的一条主线,也是用来评判利益分配是否和谐的基本依据。财政历来是国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承担着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职能,对调节收入分配起着关键作用。就我国来看,由于财政政策在收入再分配领域存在些许不足,导致了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调控功能孱弱,影响了财政在公平收入分配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按照构建公平收入分配机制的要求,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收支分配结构,更好地发挥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公平化。

【关键词】收入分配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

一、前言

收入分配关系民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财政在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存的财政制度是否真的一如初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呢?我国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区间收入分配的差异、让居民分享财富,包括累进税率的税收(所得税)、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制度和提供重要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等。本文将就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分析,发现其有失完善之处并给出政策建议。

二、我国有关调节收入再分配政策的现状

(一)我国税收制度现状;

1.税制结构

近年来,中国的税收收入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税制结构保持了基本稳定。2005年,全国税收中流转类税收占税收收入的70%左右,其中增值税的比重接近50%,选择性征收的消费税占税收收入的6%;所得类税收占税收收入的22%左右,其中个人所得税的比重为7%;财产类税收和资源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

税制结构问题可以说是税制设计的根本战略问题。税制结构的完整与完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税收作用的范围和深度。可以说,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核心。我国税制结构经过建国以来的历次改革,在适应国情、遵循国际惯例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

总体上来说,我国一直是实行复合税制,今实行的税制结构是由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所决定的,我国当前税制是以间接税(约60%)和直接税(约25%)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并辅助其他税种以增加财政收入(约15%)。与调节收入分配有关的税种有:1.消费税, 2.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3.财产和行为税类(遗产税尚未开征)。

2.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个人所得税既是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80年起开征个人所得税,到1994年实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再1999年恢复征收利息税,个人所得税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大。

个人所得税是对初始收入的调节,其收入再分配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调节初始收入所形成的差距,另一方面聚集可供收入再分配的财政资金。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的历史虽短,但其成长性较强。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事分类课税模式。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广泛,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分类所得的税率有所不同,即有累进税率,也有比例税。

3.我国消费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消费税作为国家的一个税收政策工具,其立法意图就是期望通过调节人们的消费需求,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或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自1994年正式开征消费税以来,我国的消费税制度在调节消费结构、抑制超前消费、正确引导消费方向和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20年经济告诉的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换、调整,我国消费税不可避免的显示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所以在2006年4月1日,消费税制改革开始施行。

这次改革将消费税应税品从11类调整到14类:1.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质一次性筷子税目;2.取消汽油、柴油税目,新增成品油税目;3.取消护肤护发品税目,增加高档化妆品税目;4.对汽车、摩托车按排气量大小进行新税率的设置;5.将汽车轮胎的10%税率下调至3%,子午线轮胎免征消费税;6.将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税率调整为20%。从新的消费税改革内容方面可以看出, 这次税改的政策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消费税的征收调节收入分配, 缩小目前的较大的收入差距, 以维护社会的公平, 调动广大群众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另外,财产税也会对收入再分配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是针对拥有房产、车船以及签订合同、转让资产的行为征收的税收,对于以上要素拥有者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再分配作用。同时财产税的征税对象均是出现在流通环节的最后环节,不会产生转嫁作用。因此,在居民收入分配中,拥有以上要素的居民一般为收入较高的人群,财产税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对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起到改善的作用。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

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中,转移支付项目包括3大部分,见下图1。其中,第三部分体制补助,只占总额的3%,可以忽略不计;第二部分税收返还,是1994年改革时确定的对地方税收努力的激励政策,不具有均等化效应;值得关注的主要是第一部分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它又分为两大块,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前者中的项目很多,2005年又增加了县乡财政补助(三奖一补)。

关于财力性转移支付。从1995年开始,我国首次采用了以建立公式为基础、以均等化为基本目标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该办法通过测算各地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决定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是我国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上的重大突破。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额由客观因素转移支付额和政策因素转移支付额构成。客观因素转移支付额主要参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以及客观因素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政策因素转移支付主要根据民族地区标准财政收支差额以及民族地区政策性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除了一般性转移支付之外,财力性转移支付还包括: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

关于专项转移支付。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是指在中央与地方预算中,不包含在地方财政体制规定的正常支出范围内,由中央财政根据特定用途,增拨给地方财政部门的专项预算资金。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粮油加价款补助、边境事业费补助、支持不发达地区的“三西”专项资金、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退耕还林转移支付等。这类拨款也是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种重要形式。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由1994年的36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517亿元(含国债专款)。

现阶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总量持续增长。1995年中央

的各类转移支付额为2530亿元,到2005年已增长到11483亿元,为1995年的

4.5倍。二是结构趋于优化。从转移支付的结构看,体制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下

降,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上升,整个中央转移支付的格局已由体

制性转移支付占绝对优势,调整为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这标志着我国的转移支付

结构向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三是作用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弥补了地方财力

的不足;支持了重大经济改革;促进了地方相对均衡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它关系到改革、发

展和稳定的全局。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

有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

优抚。

1.社会求助

有些也称为社会救济。社会救助主要是对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

标是扶危济

贫,救助社会脆弱群体,对象是社会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

我国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属于社会救助,自1997年起在全国城市建

立。今年来我国城乡低保制度逐渐完善,人均补贴逐年提升,受保障人数稳定。

以下是我国2007-2012年城镇低保支出情况:

2007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保障人数(万人)2254 2338 2308 2275 2142

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

10554527 4067858.7 4265312.5 5279327.8 6359308 (万元)

人均支出(元/人)98.02 159 168 209.61 244.01

以上图表中的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局网《全国低保数据》。(由于2008年自然灾害等

特殊因素较多,因此误差较大,不列入表中。)

2.社会保险

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雇主)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

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

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

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

经济发展的作用。

到2004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共有105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1万

人。全国失业保险基金增加43万元,共293亿元。自1999年以来连续六年保持

两位数增长,全年向全国754万失业人员提供保险金和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3.社会福利

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

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解决的是人们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问题;而社会救济解决的是人们的生存问题。在我国以往的社会福利项目中,有些项目属于社会救济范畴,比如城镇的“三无”人员,民政部门为其提供的生活保障属于社会救济,而不属于社会福利,尽管所需费用都是从国家财政支付,所以没有不要将社会救济列入社会福利的范畴,因为为他们解决的仅仅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4.社会优抚

是指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三、对调节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分析:

(一)税收制度不完善

通过对中国现行税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资源税等收入分配功能显著的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仅有

由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资源税等收入分配功能显著的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仅有12%,而具有累退性质的一般流转税比重超过50%。因而在总体上,中国现行税制的收入分配功能较弱。

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下,低收入者以商品消费为主,承担的增值税负较多,高收入者的劳务消费比重较大,承担的营业税负较多。由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因而恶化了收入分配。尽管影响不显著,但从总体上讲,低收入者的流转税负担仍然要高于高收入者。

消费税的情况则比较复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烟、酒的支出收入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小汽车、摩托车、燃料、化妆品、金银首饰等商品则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支出收入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两方面综合考虑,消费税的收入分配效果仍然不明显。

超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是西方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税种。然而在中国,由于征管环境的制约,以货币收入作为个人所得税计税基础的征管方法,无法对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福利和职务消费等个人实质性收入征税。而分类征收、源泉扣缴、统一起征点的征税模式无法根据纳税人的赡养负担等因素进行调整,反而加重了低收入者的税负。以2000年为例,在个人所得税项目构成中,工资薪金所得占42.86%,股息红利所得占28.7%,而这其中大部分是按比例税率征收的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税。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提高

近年来,在国家财力迅速增强的情况下,应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将更多的财政收入投入公共服务领域。为此,一方面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以便落实重要和地方各自的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和使用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各级各类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总的投入力度。

但是由于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安排不合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够清晰,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有待加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尚待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有待完善,这些问题都急需有关政策的改革和调整。

1.结构安排不合理,具有均等化作用的一般转移支付比例偏低。

我国现行转移支付方式中,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严格按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以及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其他的转移支付方式在分配时都是采用基数测算、增量返还等方式。地方标准财政收入主要根据各税种的税基和税率计算确定。标准财政支出按地区经济性支出构成,财政供养人数和支出水平等因素测算。转移支付系数参照当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各地区标准支出大于标准收入的收支差总额等因素确定。由于测算计算过程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均等化作用比较明显,但其在转移支付总规模中比例偏低。2008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3404亿元,仅为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总额22945亿元的15%。我们调查的3个省数据显示,一般性转移支付占中央对其转移支付总的中所占比例均在20%左右。

2.政府间事权关系划分不清晰,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

第一,范围涉及过宽。专项转移支付设置的目的,是投向具有明显的外部性、需要多级政府共同完成的基础性项目和公益事业项目。但由于各级政府间事权界定不清,我国专项拨款的范围涉及了几乎所有原本应属于地方政府事权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改、支援农业、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公检法等。第二,配套要求过高。中央财政下拨地方的专项资金,有相当部分要求地方财政配套。客观上看,这些专项资金的配套要求,对地方财政构成了很大压力,很多情况下已经超出了基层财政的承受能力。因此,出现了不少取消专项转移支付配套要求的呼声。笔者认为,要求地方政府对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提供配套资金有其合理性,关键是如何选好项目和把握配套资金的总体规模。从理论上讲,要求地方政府对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进行配套,可以从政策上引导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将财政资金投向一些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业和领域,体现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性;从实践上看,要求地方对中央项目配套,有利于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配套政策的问题,是不区分项目统统要求配套,致使地方财政有限的财力无所适从。第三,项目安排不当。据审计署公告显示,目前参与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部门多达37个。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央财政分配的239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中,有41项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涉及资金156.37亿元;有65项没有管理办法或管理办法未公开,涉及资金705.89亿元,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20%。

3.城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平等。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平等,东、中、西部教育资源差距明显。即便在城市内部,中心老城区教育资源集中,而新区和外围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同样,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包括医院和医务人才等医疗卫生资源的80%集中在大城市,而80%的患者集中在农村地区。另一方面,中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只占15%,主要是国家公务人员,而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却得不到有效覆盖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缺陷:

第一,低保制度并不能帮助低保对象脱贫。此类制度的政策目标“维持”受助者最起码的生活水准。从这一点上说,这项制度本身是被动的和消极的,并不能帮助受助者脱贫。

第二,低保制度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低保制度或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对申请者进行家庭经济调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受助条件。还要进行一系列程序,这些都需要大量的

人工。

2.养老保险覆盖面狭窄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独生子女家组建家庭的增加。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减弱,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人口统计局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14.14% ,50-59岁的人口也占到13.82% 。

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要比城市的发展缓慢多。根据2009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显示:在18-69岁的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中,有52.6%的人参加了城镇养老保险,而在18-69岁的拥有农村户籍的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仅有5.8%。就养老方式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方式向来就是以家庭供养为主,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于子女供养,依靠子女抚养的老年人大约有60%;而养老金的另一来源依靠土地收入。这种家庭养老方式一直持续至今,并仍是现今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

3.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国现行失业保险体系未能实现广覆盖,最需要帮助的人难以得到该制度的援助和服务。目前失业保险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正式部门的职工。尽管2004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共10584万人,且比上年末增加211万人,但与城镇26476万从业人员相比,覆盖仍不到一半。其次,待遇水平较低,难以保障失业者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国目前最低工资一般只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0%-40%,虽可以保障失业者本人的基本生活,却保障不了失业者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现行失业保险体系的就业促进功能不足,这使失业保险制度对控制社会失业率的作用指标不治本。

四﹑关于调节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

完善税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累进税制。实行统一的、档次区分的超额累进所得税则是调节高收入者收入分配的一项有力工具,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做法。二是税式支出。这是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为目标的一项税收措施。其途径一是直接对低收入者的许多纳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照顾。二是对有助于间接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等。通过这一机制,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减轻初次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程度。三是实行税收指数化。这是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扭曲效应,保护低收入者利益的一种税收策略。

完善税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层次体系。税收参与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一是在居民收入的实现环节。首先是个人所得税。即对社会成员征收个人所得税进行再分配。个人所得税具有普遍征收、收入高低税负不同的特点,功效明显。二是在居民收入的积聚环节,即对收入转化成动产或不动产以后的收入再进行调节。三是在居民收入的消费环节。在这一环节,发挥调节作用的主要是特别消费税。把属于奢侈的消费活动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对一部分高收入阶层的收入进行再分配。四是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节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差距,从而更好的

实现公平。

(二)优化转移支付模式和结构

第一,调整优化转移支付模式。政府间转移支付有两种形式,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和同级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模式,稳定性不够、透明度较低、随意性很大,长期以来为财政理论界和财政工作者所诟病。我们的建议是借鉴部分西方国家的经验,逐步尝试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模式。其中,纵向转移支付侧重于解决纵向财力不均衡问题和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以专项补助和特殊补助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侧重于解决经济落后地区财力不足的问题,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事实上,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各省在中央统一要求下,对四川省提供的财政援助,就是横向转移支付的一种特例。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同时也有助于简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转移支付的透明度。

第二,归并完善转移支付方式。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发展的方向来看,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共同组成的转移支付体系雏形初见。按此框架,我们建议,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调整方向:一是将与财力均等化政策目标不相适应的税收返还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逐年降低并最终取消税收返还。二是将种类繁多的体制补助、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其他补助、原体制补助、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结算补助等项目逐步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的调整方向:一是结合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重新界定,除保留对地方的救灾、扶贫、农业开发等特殊专项补助外,其余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一律取消。二是明确专项设置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和阶段性,将需要永久保留的专项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三是合理选择要求地方配套的专项,配套要求应充分体现政策引导意图,并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低保制度的基本原理是实现最小最大化,即使社会上收入最少的公民的收入实现最大化。因而,做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就在于,是全国收入最少的那部分人民的收入增加,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对于城市而言,社保意识比较强,尽管没有劳动收入,但凭借资产仍然可以享受低保的待遇,这样不但达不到低保的实用意义,而且使城乡贫富差距更加扩大化。在农村,有许多人根本不明白社保的意义与作用,更别提在偏远山区那些不能解决温饱的几千万人。他们不但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水平同等的待遇,就连最根本的保障都还没能解决。对于一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太小,还有一大部分职工没有包括进来。对于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现在仍实现收现付的模式,对于老龄化的人来说,根本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所以,国家要不断地完善,健全社会的保障制度

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安排。应采取一种既符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又适合当前国情的、过渡性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也没有雇主为其帐户注入资金,他们的社会保障应该按健康保障、养老保障和其他保障三大块切开,养老保障和其他保障由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覆盖。在基本保障中,当农民超过一定年龄,国家开始向其个人帐户按年或月注入基本养老金,

数额按当地的生活消费指数在一定的全国基数上进行加权计算,保证各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把长期被排斥于基本保障之外的农民划入社会保障范围,而且不以降低城市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为代价,兼顾了公正和平衡。

五、结束语

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财政收入再分配这项机制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的公正关系,加快经济建设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国家必须立志建设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再分配机制,用此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救助那些社会的困难群体,维护人民受保障的权益,让人民享受该得到的待遇。综上所述,只要有效的解决财政的收入分配能力问题,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会变得更加雄厚,我们的世界地位将得以巩固,我们的中国会变得越来越好。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财政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工程班级:1401 学生姓名:洪锡顺学号:2120140451 完成日期:2016.12.20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摘要:我国的财政收入是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收入体制改革的反映和结果。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收入的构成主要是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税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要求税收成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同时还要成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在经过多次改革后,税收取代了利润上缴成为财政收入的主导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国富民强之路,但同时,百姓收入差距也日渐扩大,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非常悬殊。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是由于收入分配改革滞后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 关键词:财政收入背景,财政收入现状及其规范,财政改革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其实质是反映了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劳务或者一部分经济资源的支配使用权由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手中转移给政府的经济关系。财政是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 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接下来将从我国近年财政收入背景,财政收入分配现状及其原因,并给出规范建议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国财政收入相关问题。 (一)我国近年财政收入背景 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收入次突破10万亿。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蛋糕”继续增大。财政部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逾1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但是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放缓,增幅放缓至12.8%,较2011年回落12.2个百分点。专家表示,2012年财政收入完成了预算,但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摘要:在今后一个时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给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实质并对其进行分类,探讨了我国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并在中长期发挥有效作用的一揽子对策建议,旨在消除我国不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格局;分配制度;收入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问题日益严峻,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引发政治与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及对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多,但相当程度上存在统计口径不统一,对差距产生的实质与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分类过于复杂,制度设计与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缺乏具体数量(如时间、力度、投入量等)的支撑,系统性和持续性不够。因此,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及社会变革实际,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出有益的成果。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一般来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可以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加以体现,但仅从这三个方

面直接体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反映我国居民多元化分层的收入格局,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方面过于宽泛笼统,不易于解决共性问题中的特殊性问题,更不易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实社会中多元化的收入差距问题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形式分类 根据我国国情,为系统地反映我国全社会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并研究相应的具体对策,须以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为参考,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具体细分为城乡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贫困人口与城镇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乡村贫困人口与乡村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国家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公共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地方公共事业部门)与社会成员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同一行业(部门、企业)内不同职级或岗位成员间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等。在分析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须结合居民实际可享受的社会基本公共福利(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才能够真正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出实际差距。(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加以归纳总结,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可以通过各年度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生活水平差距以及细分的基尼系数变动等指标具体体现出来。研究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达到3.7:1.0,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类保障性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之比将达到6∶1。①我国

财务管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财务管理学习题 20141120 第1、2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的管理。 A、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 B、筹资、投资、营运资金; C、筹资、投资、利润分配; D、筹资、投资、经营活动、利润分配。 2、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的企业属于()。 A、合伙制企业; B、个人独资企业; C、有限责任公司; D、股份有限公司。 3、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反映着()。 A、依法纳税的关系; B、债权与债务关系; C、支付劳动报酬的关系; D、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4、下列哪种类型的企业存在着双重纳税的问题()。 A、业主制企业; B、合伙制企业; C、股份制公司; D、个人独资企业。 5、企业参与救助灾害活动体现了下列哪项财务管理目标()。 A、股东财富最大化; B、利润最大化; C、利润率最大化; D、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6、《财务管理》教材采纳的财务管理目标是()。 A、总产值最大化; B、利润率最大化; C、股东财富最大化; D、利润最大化。 7、企业的现金流量是按照()原则来确定的。 A、现金收付实现制; B、权责发生制; C、应收应付制; D、收入与支出相匹配。 8、下列哪些关系属于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A、向职工支付工资; B、向银行支付借款利息; C、向其他单位投资; D、交纳所得税。 9、企业用自有资金购买生产用设备属于()。 A、对外投资; B、对内投资; C、筹资活动; D、收益分配活动。 10、股东委托经营者代表他们管理企业,为实现股东目标而努力,但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经营者在工作中偷懒,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这种现象在委托代理理论中被称为()。 A、道德风险; B、逆向选择; C、内部人控制; D、管理层收购。 11、下列哪种企业组织形式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主要的企业存在形式()。 A、业主制企业; B、个人独资企业; C、合伙制企业; D、公司制企业。 12、下列哪项属于公司制企业的缺点()。 A、筹资困难; B、投资者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 C、生产期较短; D、容易出现双重课税问题。 13、企业向商业银行借款,这种活动属于企业的()。 A、投资活动; B、筹资活动; C、收益分配活动; D、营运资本管理活动。 14、企业收购另一个企业,这种活动属于()。 A、收益分配活动; B、对外投资活动; C、筹资活动; D、对内投资活动。 15、下列关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述收入分配职能

述收入分配职能 内容摘要:在财政联邦制下,收入分配职能一般归中央政府。然而,随着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一些国家福利改革的实践,出现了收入分配职能的微观化趋势。收入分配职能不能简单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分配,收入分配的结构多元化需要良好组合多级政府的决策,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对收入分配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关键词:财政分权,要素流动,收入分配职能 早在20世纪50年代,马斯格雷夫就提出了现代财政的三大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其中,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制结构、社会保障、福利、针对贫困者的其他形式公共援助项目,以及医疗保险和教育补助等这样的政策来实现。 在传统的财政联邦主义的框架下,一般认为资源的配置职能归地方政府,而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归中央政府。然而,随着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一些国家福利 改革的实践,出现了收入分配职能的微观化趋势以及这种趋势所引起的争论。本文就收入分配职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组合 效率作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这种分析对于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重新定位收 入分配职能将有所裨益。 一、财政分权理论与收入分配职能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在一定的条 件下,竞争性均衡的结构可以实现任何帕累托最优配置。从这个意义上,收入分配是一种公共产品,那么这种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政府来提供还是由地方政府来提供?以阿 罗-马斯格雷夫-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的第一 代财政分权理论强调财政的均等性,主张中央政府必须而且能够在建立平等的收入分 配方面发挥比地方政府更大的作用,他们认为收入分配的分权会导致逆向选择。假设穷人和富人是可以流动的,当一个地区使用负所得税进行比其他地区更平均的收入再分 配时,富人会从这个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而穷人则会流向这个地区,这种结果有时被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主 要手段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财政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财政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一是税收(主要是属于“直接税”的若干税种);二是补贴和转移支付支出(主要是政府救济、扶贫、补贴、社会保障、实施义务教育等等)。 一税收 1、完善现有税收征管体系。一方面,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逐步确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保障、以其它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控体系,对个人收入实行动态的全过程监控。 2、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除了给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外,在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将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问题的工作重点。 3、逐步完善财产税,调整收入分配存量。财产税就是包括土地增值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等针对财产的税种。财产税是对社会财富存量的调节,是所得税的有益补充。 4、适时开征新税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诸如遗产税和社会保障税等税种在征收上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在适当的时候开征新税种。以达到调节收入的目的。 5、完善消费税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除对烟、酒、珠宝制品和小汽车等产品继续征税外,还应当对其他的高档商品征收相应的消费税。通过一种价格歧视的方式来达到调节收入的目的。 6、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费,规范政府收入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 7、调整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比例,完善税制结构。建立国地税完善的税制结构入手,降低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减轻低收入阶层的流转税负担,缩小贫富差距。 二补贴和转移支付支出 1、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当调整县乡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的力度,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为突破口,逐步实现社会统筹,使之惠及全体人民;建立包括各类企业的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将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农村,逐步建立以家庭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险为辅的社会保障模式,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妥善解决农转非人口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3、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加强教育关键是要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教育状况,增加其受教育机会,提高其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增强其就业和收入竞争力。从源头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机会把握能力和收入获取能力,从根本上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伍湘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关键词]收入分配政策演变收入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连年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迅速恢复生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了居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广大居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及完成“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低工资、多就业”和“劳动致富”的收入分配政策。195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底,我国就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城市,建立了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包括少量个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绝大多数就业居民变成了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或集体企业职工,其收入完全被纳入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体系和级别中。当然,还有大量的隐性收入和福利,并且毫无失业的后顾之忧。在农村,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个体农民,经过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成员,也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兼顾平等的分配体制。社员在集体经济内部,实行大体平均的分配和有限的社会保障。 1、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政策。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是在改革旧中国极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基础上形成的。1949年9月,政协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以及相关法规规定: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高利贷,但是允许雇工和借贷自由;在城市,除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外,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如厂方不得随意解雇工人、克扣工资),工人的工资应由劳资双方协商解决。1952年8月政务院批准的《关

第09章-收入与分配管理—中级《财务管理》线下深度巩固习题3(2018)

第九章收入与分配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A公司董事会确定今年不发放股利,董事甲提出,当前市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建议发放股利以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获利能力的信息,从而提高公司的股价。其观点属于()。 A、“手中鸟”理论 B、信号传递理论 C、所得税差异理论 D、代理理论 2、公司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先将一定数量的股票赠与或以较低价格授予激励对象,这样的股权激励模式是()。 A、股票期权模式 B、限制性股票模式 C、股票增值权模式 D、业绩股票激励模式 3、下列股利理论中,认为少发股利较好的是()。 A、所得税差异理论 B、“手中鸟”理论 C、信号传递理论 D、代理理论 4、下列关于股利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股利无关理论是建立在完全市场理论之上的 B、“手中鸟”理论认为当公司支付较高的股利时,公司价值将得到提高 C、所得税差异理论认为企业应当采用高股利政策 D、根据代理理论可知,较多地派发现金股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减少代理成本 5、某公司2016年度净利润为2000万元,预计2017年投资所需的资金为4000万元,假设目标资本结构是负债资金占60%,企业按照净利润10%的比例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公司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发放股利,则2016年度企业可向投资者支付的股利为()万元。 A、100 B、400 C、2000 D、300 6、上市公司按照剩余股利政策发放股利的好处是()。 A、有利于公司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 B、有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 C、有利于公司稳定股票的市场价格 D、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7、下列各项业务中,可以导致每股收益增加的是()。 A、回购股票注销或作为库存股 B、发放股票股利 C、进行股票分割 D、配售股票 8、对于公司而言,不会导致公司股东权益减少的股利支付方式是()。 A、现金股利 B、财产股利 C、负债股利 D、股票股利 9、在企业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不够稳定时,对企业和股东都有利的股利政策是()。 A、剩余股利政策 B、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 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D、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10、法律对收益分配超额累积利润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损害少数股东权益 B、避免资本结构失调 C、避免股东避税 D、避免经营者从中牟利 11、某公司现有发行在外的普通股100万股,每股面值1元,资本公积300万元,未分配利润800万元,若按10%的比例发放股票股利并按股票面值折算,公司资本公积的报表列示将为()万元。 A、400 B、300 C、390 D、310 12、下列关于股票分割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B、使公司每股市价降低 C、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D、股票面值变小 13、要获得收取股利的权利,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最迟日期是()。 A、除息日 B、股权登记日 C、股利宣告日

运用财政学原理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思路

运用财政学原理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思路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任何社会公平的实现都是必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系转向市场经济体系,相应地收入分配制度从单一的按劳分配也调整适应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国家的政策也在支持和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民富裕。取得的成效是卓越的,但居民收入的差距却在这样繁荣的环境中进一步拉大,贫富悬殊。中国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等,且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收入差距悬殊,收入分配缺失公平机制,极其容易聚焦社会矛盾和社会失衡,无疑对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有阻碍作用的。根据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城乡收入差距是现今影响最大的收入差距,也是影响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收入不公问题的解决,或许很大程度上首先依赖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但总体而言,中国收入差距问题的存在是多层面的,且极具有结构性特征。 对在收入分配差距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其次会涉及地区和行业差距的相关解析,最后会对现状和出路问题做一个概述。引起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及造成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发展过程中本身产生收入差距;国家长期以来失衡的城乡发展政策和因此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高度的市场分割状态等等。经济结构调整、群体结构划分及出于整个国家经济战略的角度,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城乡政策不平衡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城乡二元化,农村的发达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如果说城乡分割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赵艳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分配制度很不完善,造成了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关系紊乱以及再分配的调节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收入分配;分配制度;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赵艳(1982.12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财政金融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收入分配问题,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深刻把握收入分配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改革、规范分配制度,可以更大限度的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此,则能减弱垄断行业带来的不公平因素,使劳动者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下工作,这有利于我国人民更快的走向共同富裕。 (二)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健全全社会的分配制度。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可以相应地改革各企业、各机关单位的分配制度,从而建立起更规范的、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更有利国民经济发展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寻求更加合适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如果能通过改革,使大多数人在劳动中能获得更公平乃至更多的收入,那么劳动者的积极性便将大大的提升。劳动者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必将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收入差距过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并且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每年正在以3%的增长速度扩大。收入差距重点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1.城乡差距。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2.96%。2008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下降了1.47 ·4·

如何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如何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摘要:针对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的现状,通过对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理论以及财政职能的分析,提出了发挥财政职能以促进社会收入分 配公平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社会收入分配、分配公平、财政职能 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理论分析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国的社会收入分配受到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的双重约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正确理解收入分配公平,首先要搞清楚机会公平与社会结果公平的关系。所谓机会公平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在享有平等自由的前提下都有获 得一定地位、权力、财富的均等机会;结果公平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在享受平等自由的前提下,获得均等的地位、权力和财富。从历史上来看,任何社会发展的阶段都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结果公平,所以,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应着力注重实现机会公平,并兼顾结果公平。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既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限制高收入人群收入。 资源配置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等情况,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还需要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针对社会收入不公的现象,运用财政的资源配置职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采取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制度建设、消 除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等方法,促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加大对低收入人群

的补助,从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缩小地区、个人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 二、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政府一般以税收等形式筹措资金,以不损害市场机制和秩序为原则,提供公共商品。为此,应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各级财政年度增收的大部分要有用于解决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结合国企、国资改革的推进,研究制定国资反哺社会保障事业有梯次、广覆盖、保基本的政策措施,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撑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分类型、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形成“保底”机制,稳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稳步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并形成“橄榄形”的社会收入结构,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 三、破除垄断部门的垄断利益,就必须要降低相关垄断行业的门槛,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同时改革不公平的资源配置制度,让各类市场主体在获取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时基本处于平等的地位。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就是指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的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范围也就是社会公平的实施范围。社会公平的实施范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初始条件的不公平;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在个人偏好方面进行适当的干预。针对社会公平的范围,有效地提出相应的财政措施,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相对公平。 一、改善初始条件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条件, 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尽可能消除由于初始条件不同而造成的不公。二是提供公平的公共劳务。需要强调的是,改善初始条件主要是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劳动力

关于举办国家最新收入分配政策解读与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解析

关于举办国家最新收入分配政策解读与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解析暨国企薪酬改革方案设计与人工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操作实务高级培训班的通知 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以下简称16号文),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 16号文在薪酬、激励、股权等方面赋予国企巨大空间,旨在进一步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2019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39号),对央企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和管理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亮点如何落地企业贯彻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 为深入学习16号文和国资委令第39号文,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创造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推进人事、、劳动、薪酬改革深化与创新,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中心特邀请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及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权威专家拟定于2020年在全国各地继续举办国家最新收入分配政策解读与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解析暨国企薪酬改革方案设计与人工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操作实务高级培训班。本课程以“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为背景,掌握如何科学设计企业的改革方案的设计与操作方法,用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企业有用人才,并将通过政策研讨、实操指导、典型案例剖析、对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请各单位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 一、培训内容: 第一部分:国家最新收入分配政策解读 (一)国家出台的国企改革及高管薪酬分配意见主要内容解读,重点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涉及薪酬分配方面内容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 (二)《劳动合同法》修改重点及《工资条例》(草案)解读,重点对涉及劳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资内涵外延界定等进行解读,以及对企业用工和工资分配带来影响分析。(三)《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国发16号文),重点解读工资总额管理机制的创新点、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要点、周期制与备案制的选择与把握、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联动机制等。 (四)《特殊工时管理暂行规定》(草案)政策解读,重点对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工作时间及夜班的具体定义、适用人群、对薪酬分配影响等内容进行解读。(五)国家对科技和管理型人才实施股权激励相关政策,重点对股权激励的对象、范围、额度、程序等进行解读。 第二部分:构建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体系 (一)如何做好岗位设置和工作分析,岗位设置的原则、要点、工作分析的几种方法、岗位说明书的编制要求等。 (二)构建符合企业内在要求的职位体系,如何将企业岗位划分为符合生产经营特点的职类、职种、职级,建立员工正常晋升发展的职位体系,以及岗位、职位、薪酬如何实现有效衔接。 (三)管理和生产操作岗位的价值评估,包括岗位评价的意义、方法、划岗归档原则、评价要素表及权重赋分要点。 (四)员工能力模型构建与实施,冰山素质模型分析、能力模型要素选择及评价标准、能力模型在薪酬谢分配中的应用。 (五)定岗定编定员相关内容,定岗定编在薪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定岗定编的原则与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历程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8638408.html,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历程概述 作者:廖卫红刘晓林王运宏 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01期 ▲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XJK06BZC020)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基于人本理念的高职学校薪酬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建国以后,通过20世纪50年代两次工资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公有制向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转变,我国的分配政策也逐步形成了多元分配格局。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收入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本文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重现社会公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收入分配政策按劳分配多元分配格局平均主义社会公平 建国以来,尤其是在1957年以前和1978年以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工作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使收入分配政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中的“工资”、“收入”等概念属于同一范畴,而“收入”是指居民个人收入。 建立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制度 解放前,在矿山、搬运、建筑、纺织等行业普遍存在包工头制和封建把头制度,包工头和封建把头对工人的封建剥削极为严重。在外商企业,同样职位的外籍员工工资高于中国职工几倍甚至几十倍。同工不同酬现象明显。同时,还存在着轻重倒置、工资关系不合理、收入分配高低悬殊、两极分化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结合民主改革运动,对旧中国的工资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1950年3月,政务院发出了废除各地搬运事业中封建把头制度的决定,燃料工业部通令 全国煤矿废除了包工把头制度;1950年4月,政务院颁发《关于废除建筑业中封建把头制度

财务管理模拟试题二

财务管理模拟试题二 一、单选题(本类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下列有关企业组织形式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个人独资企业创立容易、经营管理灵活自由 B.个人独资企业损失超过业主对其投资时,其责任承担以业主的投资额为限 C.合伙企业各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D.公司制企业出资者按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B 2.下列有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考虑风险 B.容易使企业产生短期行为 C.更多强调股东的利益 D.不易量化,不便于考核和奖惩 C 3.下列有关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企业按法律规定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是一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B.诚实守信、不滥用公司人格,是企业对债权人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 C.充分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D.企业有义务和责任遵从政府的管理,接受政府的监督 C 4.在普通年金现值系数的基础上,期数减1、系数加1的计算结果,应当等于()。 A.递延年金现值系数 B.普通年金现值系数 C.预付年金现值系数 D.永续年金现值系数 C 5.有两只债券,A债券每半年付息一次、名义利率为10%,B债券每季度付息一次,如果想让B债券在经济上与A债券等效,则B债券的名义利率应为()。 A.10% B.9.88% C.10.12% D.9.68%

B 6.A企业专营洗车业务,水务机关规定,每月用水量在1000m3以下时,企业固定交水费2000元,超过1000m3后,按每立方米5元交费。这种成本属于()。 A.半变动成本 B.半固定成本 C.曲线变动成本 D.延期变动成本 D 7.以下各项中,属于专门决策预算的是()。 A.销售费用预算 B.制造费用预算 C.资本支出预算 D.预计财务报表 C 8.下列有关预算的执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企业应当建立预算报告制度,要求各预算执行单位定期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B.企业预算委员会对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调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 C.企业要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D.预算调整事项不能偏离企业发展战略 B 9.下列各顶中,不构成全面预算体系一般组成内容的是()。 A.业务预算 B.专门决策预算 C.财务预算 D.长期预算 D 10.下列各种筹资方式中,属于间接筹资的是()。 A.发行股票 B.银行借款 C.发行债券 D.吸收直接投资 B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 3

Ch1 三、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却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即所谓“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和经济波动。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5.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与功能。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 3.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第二,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第三,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6.简述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1)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确立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公债等手段,引导并促进民间投资,吸引高水平外资和强化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7.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因是什么? 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一些稀缺的自然资源存在着垄断性,且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异很大,由此形成了垄断性的极差收入。财政有必要对之进行干预,防止某些企业谋取垄断利润而损害公共利益,并提取一部分垄断利润以实现收入的相对公平。第二,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通常表现为经济公平,但往往损害社会公平。市场分配机制强调收入分配应以各利益主体为社会供给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劳动能力、财产占有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别,因而,市场分配的结果必然会形成收入差距,导致社会不公平。 8.简述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1)规范工资制度 (2)加强税收调节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五、论述题 1.试论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政策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第八讲 收入分配政策 赵长茂 收入分配,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主体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居民)。收入分配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 国家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各种措施构成一定时期的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政策。 一、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净收入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收入分配格局和财产分配格局。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一)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在初次分配中,国民收入被分解为三个基本的部分:劳动者报酬、企业盈余和政府生产税净额。 (二)再分配 再分配是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分配。又称第二次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生产单位、非生产单位、居民、政府的最终收入。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目的 满足以下各项社会需要:第一,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第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第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第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第五,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渠道 (1)财政渠道。通过财政预算(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预算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利润上缴、国债发行、政府性基金收入(通过向社会征收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等;预算支出包括一般支出、专项支出。 (2)金融渠道。金融参与再分配的主要工具银行是存贷款利息、保险费等。国民收入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居民、政府之间进行再分配。 (三)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则 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2、兼顾效率与公平 3、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 (四)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缺陷及其调整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缺陷 主要缺陷是劳动所得过低,资本所得过多;居民收入比重偏低,政府收入比重偏高。 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思路和路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两同步”、“两提高”的思路: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收入差距问题变得严峻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收入差距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但目前我国财政调节收入差距的职能明显弱化,造成调节收入差距机制缺失。为了抑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必须回归,机制必须健全。 关键词: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差距;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变得严峻起来。比如,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重要指标之一的基尼系数,我国已从1979年的0.33上升到1995年的0.445和2000年的0.458(孙立平,2001),远远高于日本1993年的0.249、德国1994年的0.300、法国1995年的0.327、印度1997年的0.378与美国1997年的0.40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但收入差距过大则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化相关,因而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财政分配职能重任:调节收入差距 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必定会产生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结果。这是因为私人能力和天赋的差异会形成收入分配的差距,私人财富的收入会拉大个人收入差距,遗产和赠与会使收入和财富差距进一步拉开,甚至由于它的累积效应会形成贫富两极分化。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收入分配差距从效率角度上说是社会需要的,但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则必须矫正。而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全社会的和规范的再分配活动,而政府的这种活动又主要是通过财政进行的。 从西方国家的财政实践看,西方国家的财政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虽在20世纪以前,西方财政很少参与收入分配,但并不意味着西方财政全然不介入再分配领域。早在1572年,英国开始征收“济贫税”和兴办教养院,1601年则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并制定了《教区救济贫民税法》作为对《济贫法》的补充。到了19世纪末,政府开始较大规模地介入收入再分配领域。比如,德国俾斯麦政府开始实行有国家补助的向劳动者提供津贴的社会保险计划,先后通过了疾病、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立法,开创了有政府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财政中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更加突出了。例如,按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估计,1985年美国最上层的1%的家庭所挣的总收入,几乎是占总家庭数20%的最底层一组所赚取的3倍。而转移性支付包括社会保障津贴、失业补助和福利支付,以及由政府支付给家庭的食物券、医疗补助等非货币转移性支付预算,则主要流向收入的最底层。比如:占总家庭数20%的最底层一组获得的转移收入占整个转移性支付的27.7%,占总家庭数20%的第二个底层一组获得的转移收入占整个转移性支付的26.1%。美国正是通过这样的转移性收入,缩小了最底层收入的家庭与最上层的收入差距。 按照政府职能分工层次标准,政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不适宜由地方政府来行使。因为,如果允许地方政府行使再分配的权力,则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地方间的差别税收、差别转移支付等制度,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不合理流动,以致缺乏经济效率。鉴于地方政府实行收入再分配的低效性,为使收入再分配政策出台动机与效果相统一,收入再分配这一功能应以中央政府履行为主。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运用政策手段的话,就可以避免居民通过移居来避税或通过移居来竞相享用政府转移支出的现象。根据这一标准,收入再分配就应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财政履行收入分配职能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来进行的。具体说来,税收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和赠与税等的征收;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的济贫支出、社会保险支出、其他社会保障支出、以及一些投资性支出等等。 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化:调节收入差距机制缺失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docx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知识点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课本58 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1)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 (2)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知识点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和含义(课本59 页第一段)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 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课本59 页第二段和第三段) ( 1)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 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 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 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以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 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劳分配的地位 (1)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知识点三:多种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课本60 页) 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 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